第一篇: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铁与水蒸气反应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PP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实验探究法,在设计反应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设计。
教学难点: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成功地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师:上本节课之前,先请一个学生板书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师:提问:整套装置应包括哪几部分?生答:整套装置应包括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三部分。
三、新课讲授
师:将学生共分为3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学生基本出结果后,派代表用投影展示各组设计的结果,陈述自己组的设计思路,由其他组提出问题,给与评价。生1组:
生2组:
生3组:
师小结:三个组都展示完毕之后,从学生的设计的装置中总结两套比较好的方案,并在黑板上板书。师:演示课本中给出的实验
生:认真观察所用的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师:提问:这个实验的原理和优点在哪里?
生甲:此实验很新颖,而且简单,首先一支试管代替三支试管,其次用肥皂泡收集少量氢气很新颖。
生乙:少量水蒸气可以用湿棉花制备,少量氢气还可以用肥皂泡收集,再进行点燃检验。
师提出问题:你设计的实验还可以怎么改进? 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四、归纳巩固:学生小结归纳本节课重点内容并谈学习体会。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作业练习:根据黑板上的实验装置设计回答问题
1、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烧瓶B的作用是: 烧瓶C的作用是: 试管D中收集得到的是:
2、两套装置需要加热的是:
3、试管E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为了安全,在E管中反应发生前,在F出口处必须: 教师总结: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也始终贯彻这两点。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很高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它们的思维和实践有了一次强烈的碰撞,坚定了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板书设计: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6H2O ═ 6Fe(OH)3+3H2↑ 装置包括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 画出总结的装置:
第二篇: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案例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出现在科学探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课本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使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以此为依据设计这节课。
2.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是学生应逐步培养的能力。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很好地平台,由于是高中第一节实验探究课,需要结合学生在初中学习到的一些实验装置的知识,把已经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见过一些实验装置,比如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简单的性质实验,具备了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课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主要采用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2.设计出简单可行的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实验探究法,在复习反应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2.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
(2)发展性目标
以课本实验为依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合作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方案评价。由此确定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设计。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水蒸气制备,氢气的检验等这些基本实验学生在初中已有所认识,如何将已学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成功地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难点。
5.教学过程设计(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如下:
①请你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考虑这节课是设计实验,学过,所以直接提问默写方程式。
方程式已经 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由几部分组成?
设计实验之前先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降低实验设计的难度,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设计实验,学生没有头绪,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有个基本思路,便于设计实验。
③请分组设计铁与水蒸气的实验装置,并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
这个问题最重要,是本节课重难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最终拿出一个方案,确定方案后,在展台展示并由学生说出自己组的设计思路,之后其他组进行点评,教师也作适度点评,但以学生为主。
④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优点在哪里?
这个问题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少量水蒸气可以用湿棉花制备,少量氢气还可以用肥皂泡收集,再进行点燃检验。
⑤通过课本实验,你刚才设计的实验装置还可以怎么改进?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会学与致用,设计实验时我们要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使同学设计的更新颖,实验效果又好的实验,这也证明了实验的多样性。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①小组讨论。六个小组各设计一套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②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过程描述实施
上本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将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讲了,上课后,教师先请一个学生板书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然后请学生看课本50页科学探究第二段: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使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并提问大家:整套装置应包括哪几部分?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得到回答:整套装置应包括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三部分。教师扣到本节课重点: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的实验知识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
学生共分为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学生基本出结果后,派代表用投影展示各组设计的结果,陈述自己组的设计思路,并由其他组提出问题,给与评价。六个组都展示完毕之后,教师从学生的设计的装置中总结几套比较好的方案。
在上面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中给出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这个实验的原理和优点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得到答案:此实验很新颖,而且简单,首先一支试管代替三支试管,其次用肥皂泡收集少量氢气很新颖。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设计的实验还可以怎么改进?让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最后,学生小结归纳本节课重点内容并谈学习体会。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实效性。
课后,组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认可,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进行自我评价,为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7.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也始终贯彻这两点。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很高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它们的思维和实践有了一次强烈的碰撞,坚定了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第三篇:《铁和水蒸气反应的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
《铁和水蒸气反应的科学探究》 教学
设计
#TRS_AUTADD_122222280212{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2222280212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2222280212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2222280212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22222280212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2)设计出简单可行的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
(2)完成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找、阅读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并完成实验的成功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条
本节教学难点:如何成功地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三、时安排
1时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实验探究
五、教材分析
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呈现的,高中化学新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以人教版新教材特意将它设计成科学探究,这个实验难度非常大,现在要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设计这个实验难度就更大了。在对学生初中化学实验学习情况作了调查后,我发现学生对于简单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的还可以,但是几乎没有实验设计的经历,所以让他们贸然进行这个科学探究,可能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学习化学的热情。所以我将这个科学探究设计成由简到难三个实验设计(见后附实验报告),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刚刚体验科学探究的同学,为避免学生过于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我在实验设计1中对学生做了一些指导,将实验设计1设计成教师提出实验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设计。实验设计2是教师只提出实验目标、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设计;开展实验设计2的科学探究活动时,我特别注意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不给学生规定框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实验设计3是教师不给设计目标、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自己制订实验目标并完成实验设计;实验设计3是让学生不仅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更要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
探究过程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堂上我们采用了全体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实验等多种合作形式。最后通过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取众人之长,学生共设计出种非常成功的装置。
六、教学过程:
(前准备)前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批阅,将思路相近的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中,共分为八个小组。
(上引言)今天我们一起研究铁和水蒸气反应。铁和水蒸气反应以往是演示实验,难度非常大,老师做这个实验也很难成功,希望今天大家能帮出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在以往的实践中我觉得这个实验有几点注意的地方,希望大家注意:
1要保证水蒸气和铁粉反应,铁粉和冷水和热水都不反应。
2使用酒精喷灯有一定的危险,可以使用加防风罩的酒精灯代替。
(科学探究1)展示几位同学的实验设计:
设计1-1
设计1-2
设计1-3
设计1-4
设计1-
(学生评价)
1设计1-1采用圆底烧瓶盛装水来制备水蒸气,圆底烧瓶中的水很多,又要间接加热产生水蒸气需要较长时间。相比而言设计1-
2、设计1-3使用的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水也比较少,可以更快的产生水蒸气。
2对比设计1-
2、设计1-3两组装置很相似,但是设计1-2产生水蒸气的装置和铁粉的反应装置间的导管更短,这样可以防止水蒸气在导管中又冷凝为水。
3设计1-4选择直玻璃管作为水蒸气与铁粉反应装置,应该也可以。但后面设计的浓硫酸和无水硫酸铜比较复杂,应该简化。
4设计1-使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来检验氢气的存在装置很烦琐,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气密性,同时需要大量氢气,而少量的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很难满足要求,最好用点燃的方法来检验氢气。(经过大家的建议和改进,制定以下两种实验装置,由两组同学分别实验)
(科学探究2)展示几位同学的设计方案
实验2-1
实验2-2
实验2-3
实验2-4
(学生评价):
1设计2-1的优点是水蒸气的产生装置和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装置合并在一起,装置整体看上去很简单,但是铁粉洒在带孔的铝片上会漏到水中致使反应实验。没有书上第46页图3-8的实验装置合理。
2设计2-2的优点是可以补充水蒸气,但是用手推注射器很难控制加水量,而且注射器的气密性不好,设计2-3的思路与设计2-2非常相似,用输液瓶向湿棉花中不断补充水,可以反应较长时间,可以进一步实验检验。
3设计2-4的创意非常新颖,使用碱式碳酸铜可以分解生成水蒸气,但是同时产生2,设计中用NaH溶液吸收2,但这样水蒸气也被吸收,相当于直接用水发生水蒸气,可以将碱式碳酸铜改进为分解只产生水蒸气一种气体的物质。(师生合作、改进实验装置,分成小组实验)
(以小组形式展示,师生评价)
实验1:实验成功,看到加热时铁粉变红,验纯后点燃尖嘴处有火焰。但是由于产生的水蒸气气流太大很快干燥管中氯化钙吸水呈糊状,后撤去干燥管后尖嘴处的氢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点燃时火焰时有时无,非常不稳定,而且反应一段时间后,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大试管的管口处积存了较多的水。
实验2:实验基本成功,看到加热时铁粉变红,但是验纯时没有听到“噗”的声音或尖锐的爆鸣声,可能是由于环境太嘈杂。后改为将导管通入蒸发皿中的泡泡剂时看到有气泡出现,用木条点燃泡泡有蓝色火焰。但是在实验结束后同学忘记将导管从泡泡剂中撤出而只撤去酒精灯,所以出现倒吸现象而导致试管炸裂。
实验3:实验成功,使用普通试管加热好几次出现试管炸裂的问题后来将试管换成加厚试管,没有出现试管炸裂的问题,看到加热时铁粉变红,导管通入蒸发皿中的泡泡剂时看到有气泡出现,用木条点燃泡泡有蓝色火焰。
实验4:实验成功。在直玻璃管中相距3的地方分别放置铁粉和略湿的棉花,将输液瓶中装满水,拔去针头将软短管插入湿棉花中,控制流速让水逐滴留下,看到加热时铁粉变红,导管通入蒸发皿中的泡泡剂时看到有气泡出现,用木条点燃泡泡有蓝色火焰,而且反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实验:实验成功。看到加热时铁粉变红,导管通入蒸发皿中的泡泡剂时看到有气泡出现,用木条点燃泡泡有蓝色火焰,而且验纯后用尖嘴点燃看到米粒大小的稳定的火焰。
(教师总结)看到大家齐心合力、集思广益设计出这么多种装置并且很多都取得了成功,我感到非常的惊喜,我想很多同学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现在我们一起总结:设计一个成功的实验装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设计实验时我们要尽可能的简化装置,让实验体现出简洁美。
2.设计实验时我们特别要注意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有的同学设计了铁钉放入热水中等错误的实验装置,就是由于对只有铁粉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下才能反应这一点认识不清。
3.设计实验时我们要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今天很多同学设计的都很新颖,实验效果也很好,这也证明了实验的多样性。
4.有的小组很遗憾出现了问题,向第二小组的同学由于没有将导管从泡泡剂中撤出而只撤去酒精灯,所以出现倒吸现象而导致试管炸裂。这说明在实验中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设计实验时要考虑现有的实验室条,有的同学设计的石英试管、铁质试管都很好,但是由于我们实验室条有限没有选用。
(探究3)对于这个实验,你还希望知道什么?有没有什么设想?
1.我们在实验中只检验了氢气,那么如何检验另一种产物—Fe34?
2.氢气在加热情况下可以还原Fe34,这两个反应是不是可逆反应?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1.对于第一个问题:
(1)可以通过观察反应前后试管中固体的颜色来判断:反应前固体是灰黑色的粉末,反应后的固体是黑色晶体,由此说明生成了Fe34。
(2)可以利用Fe34有磁性来判断:反应后将试管中的固体倒在白纸上,用吸铁石靠近固体,吸铁石吸上来一些黑色晶体。
2.这两个反应是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的,所以不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以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加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
七、后反思
新程标准特别提出: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这节的教学活动时我也始终贯彻这两点。下了后同学们仍然留在实验室中仔细的观察每一套装置,有的实验还要在做一遍,真的很难的看到学生对实验有这么高的兴趣,我想这节很有意义的一点是让学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它们的思维和实践有了一次强烈的碰撞,激起了火花。通过这节更坚定了我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附:铁和水蒸气反应的科学探究报告
[目的]探究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
[仪器和药品]
[实验设计1]
探究点:1能够在实验室条下进行该反应
2该反应包括三部分
3要保证在高温条下铁和水蒸气反应
4生成的氢气应有足够的量供检验和收集 步骤:
1请你设计一套水蒸气的发生装置
2请你设计一套水蒸气与铁粉发生反应的装置
3请你设计一套产生气体的检验装置
4请你将前三部分装置联系起来设计一套组合装置 装置图: 现象
结论
评价
[实验设计2]
探究点:1仪器和装置尽可能简单
2操作尽可能简便
(你可以参考书上第46页图3-8,更欢迎大家标新立异,设计新的方法。)步骤: 装置图: 现象
结论
评价
[实验设计3]
请你给出探究点:
能够自己解决吗? 步骤: 装置图: 现象
结论
评价
第四篇:水与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水和水蒸气
12生物科学教育 林诗颖
【课题】
1、课本名称:科学(三年级下册p54-p55)
2、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3、年级:三年级
4、教学科目:小学科学
【教学目的】
一、科学概念:
1、水可以转变成水蒸气。
2、蒸发的概念。
3、水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4、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5、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二、生活态度、观念: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感受、体验物质变化可相互转化。
4、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1、探究液态水可以转换为气态水
2、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水蒸气
3、加快水蒸发的方法: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4、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
1、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2、如何加快水的蒸发。
3、凝结的过程。
【教学方法】
1、引入课堂:教师先用湿的抹布在黑板上写“水”,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让学生观察并汇报“水”字“消失”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体会到蒸发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比较自然条件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让学生明白“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4、把凝结过程结合自然现象,让学生明白科学源于自然。【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水和水蒸气(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下“水”),请你们说一下,这个水字会有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学:汇报(会变干、消失了……)
师:没错,这个字会消失。这堂课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师:大家再看这些水又到哪里去了呢?(ppt放图片:晾衣服)
我们洗好的衣服是湿漉漉的,为什么晒两天就全干了呢?衣服上的水去哪里了?
学:回答
(联系生活)
师:水变成了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我们就叫做水蒸气。那你们能不能看到或闻到这些水蒸气了呢? 学:不能
师: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水蒸气呢?这是因为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而且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所以我们无法看见。而水呢,虽然是无色无味,但因为水的微粒比较大,所以我们能看见水。
所以我刚刚写在黑板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像这样: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板书)
师:同学们,除了我们刚才的例子,生活中,还有这样蒸发的现象吗? 学:下雨后地上的水变干、烧水……
师:老师就总结了这些:(ppt放图片:雨后地面变干、吹风机吹头发、洗手后烘干手、烧水……)(回归生活)
(ppt停留在烧水的图片与没加热的水的图片对比,引入实验)
二、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
师:同学们,你们烧水的时候有试过把水烧干了吗? 学:试过
师:那我们现在也来试一下烧水,看看加热的过程中水会有什么变化(实验:请一位同学协助完成。两只汤匙分别装相同分量的水,一只不做处理,一只放在蜡烛上烧)
(通过课堂对比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观察,更清晰地解释原理)
师:大家观察到刚刚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吗? 学:有气泡、有白汽……
师:(总结)
1、加热时,水中有气泡冒出。
2、水上方会冒出白汽。
3、水烧开、沸腾了,最后全部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
师:我们烧水的时候等于给水加热,我们可以看到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了,但没有加热的水却很久还没蒸发完,那现在谁能告诉我,怎样可以加快蒸发呢? 学:加热
师:对。加热可以加快水蒸发。
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三、巩固与总结
1、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所以我们无法看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3、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先总结以上内容,使学生透彻理解后,再深入下一个问题)
四、空气中的水
师:我们现在知道,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那水蒸气是否也能变回水呢?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也会一直蒸发,这样,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吗?地球不就要干枯了吗?但实际上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学:会下雨
师:雨是从哪里来的呢?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变回小水点,小水点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便形成了雨。自然界就是通过下雨这种方法把水蒸气变回水的。
(联系自然现象)
师:现在,我们就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讲解一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如何变回水。
(ppt播放图片:从冰箱拿出的饮料)
师:我们把饮料放进冰箱时,瓶壁明明是干的,但为什么从冰箱拿出来后,甁壁却有那么多水呢?
学:冰箱的冰融化、瓶子里渗出来的……
师:其实这些水并不是来自瓶子,也不是来自冰箱的冰,它是来自空气中的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是这个冰冷的瓶子壁使水蒸气变成水的。
刚刚我们学到水遇热可以快速变为水蒸气,对吧。现在我们反过来,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可以快速使水蒸气变为水。(板书)像这种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叫做凝结。
(回归生活,通过生活的常见现象揭示自然界的科学原理)
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
五、总结与巩固
1、水蒸气——遇冷—→水。
2、水蒸气冷却成水的现象叫凝结。
3、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的。
六、总结课堂
水→蒸发→水蒸气
↖凝结 ↙
七、布置作业
【作业处理】
1、老师把盐倒入水中,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才能把盐重新“拿出来”呢?
2、思考生活中或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凝结的现象? 【板书设计】
1、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所以我们无法看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3、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4、水蒸气——遇冷—→水。
5、水蒸气冷却成水的现象叫凝结。
6、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的。
7、水→蒸发→水蒸气
↖凝结 ↙
第五篇:《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单元第六课。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水能变成气态,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课文中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认识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水和水蒸气会相互转化。2.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水蒸气、蒸发、凝结概念;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1块湿毛巾、12根滴管、12块玻璃片、12只小烧杯、12只大烧杯、开水、烧瓶、酒精灯、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冰”字,让同学们来讲讲冰有哪些特点?
1.引导建立“水蒸气”、“蒸发”的概念(1)揭示前概念
师问:小朋友,再看一看你刚才黑板上写的“冰”字,有什么发现? 师生交流。
(预设)生:我们写的字都已经干了。
生:我们写的字都不见了。生:我们写的字都变成了水蒸气。
师追问:水蒸气都跑去哪里了?你说——
(预设)生:我们刚才写的字都跑到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师问:生活中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能举例子吗?
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预设)生:我们洗衣服的时候,第二天早上会干。
生:拖地拖完的时候水就干了。
生:我们吃完饭用湿抹布擦桌子,过一段时间桌子的水就变干了。
(2)观察活动,建立“水蒸发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概念 师说:小朋友真是留心观察。我们一起来看几张照片。
老师家里一只鱼缸装了水,一条横线表示水的高度,能看明白吗?(预设)生:能。师根据照片介绍:第一天,第三天的晚上拍的,第七天、第十天、第十五天白天拍的,第十六天到我们某某班开始上这节课时,猜想:如果十天后我们学种凤仙花时,一个月后我们开始学养蚕宝宝时,你估计这水会怎么变化?(预设)生:水会没有了。
生:水会在空气中变成水蒸气。生:水会干了。
师总结:我们科学课里把水这样慢慢地干了、慢慢地少了,变成了水蒸气这样的现象称为水的蒸发。(板书:蒸发,让学生一起说一遍)师追问:是不是只有白天会蒸发?(预设)生:不是,晚上也会蒸发的。
生:水晚上也会蒸发。
师引导:跟他一样,不一样的可以说说„„(预设)生:水白天晚上都会蒸发。
师继续引导:中午也在蒸发,傍晚在不在蒸发?(预设)生:在。
师引导:桌子上有只烧杯,烧杯里有半烧杯水,请问,烧杯里的水现在在蒸发吗?
(预设)生:在。
师拿起杯子,“我看看水也没少去了,我说它没有蒸发。说它蒸发,你要有理由呀。”
(预设)生: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生:水在蒸发的时候我们看不到。
师继续引导:还有理由吗?为什么说它蒸发?(预设)生:因为水会慢慢地减少。师小结:只不过减少的速度会非常——(慢)师:你还有补充?
(预设)生:减少的速度会很慢,而且也看不见。
师继续引导:白天蒸发的,晚上蒸发的,现在11:05在不在蒸发?(预设)生:在。师:如果我把这个水沾一点在手背上擦一擦,手背上的水在蒸发吗?(预设)生:在。
师:湿的毛巾上面的水在蒸发吗?(预设)生:在。
师:我在小黑板上用湿布划长长的一条横线,水在蒸发吗?(预设)生:在。
师:这些水蒸发之后都变成了什么了?(预设)生:都变成了水蒸气。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到我这里来领一份实验材料,请你将滴管中的水滴到玻璃板上,仔细观察玻璃板上的水,看一看我们能看到蒸发吗?小组长上来„ 30秒时间,我们看大屏幕,小组讨论:
师:看到水蒸气了吗?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开始讨论 首先第一个问题:看到水蒸气了吗? 师生交流。
预设:你们小组?(没有看到水蒸气)你们小组呢?(没有看到水蒸气)那边的小组呢?(没有看到)大家有没有看到?(没有)那么水蒸气看不看得到?(看不到)
师:说一说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
(预设1)生: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而且看不到、摸不到。
生;水蒸气是气体
(预设2)出现水蒸气是液体的错误回答时追问什么是液体——(是水)
那你现在说说水蒸气是不是液体?(是气体)
师:我们学校边上有一条苕溪河,苕溪河里的水有没有在蒸发?(预设)生:在。
湖州往北走有一片一望无垠的太湖,太湖里的水在蒸发吗?(预设)生:在。
这么多的水蒸发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预设)生:水蒸气都跑到周围的空气中了。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跑到空气中去了吗? 师:那么太湖边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预设)生:有。
师:湖州街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预设)生:有。家里的空气里有水蒸气吗?(预设)生:有。教室里的空气有水蒸气吗?(预设)生:有。
为什么这里有水蒸气,我这里离太湖这么远,你得说出道理。(预设)生:因为空气是流动的。
师:喔,流动的空气,它就跑了过来了,回答真好。
教室里也有、家里也有、操场上的空气里也有,还有哪里也有水蒸气?
(预设)生:到处都有水蒸气。师小结:是不是这样?(预设)生:是。
师:水蒸气在有空气的地方,它都有,到处都有(板书)
现在谁能完整地来说:你觉得水蒸气是怎么样的? 请一位男同学,请一位女同学来讲讲。交流汇报。
师:我们今天学习课文是《水和水蒸气》(揭示课题),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蒸气由于颗粒太小,所以我们看不到。2.引导建立“凝结”的概念
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地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生: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给大家看吗?老师这儿有这么一些材料,看看对你有帮助吗?(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烧杯,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烧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烧杯。
下面请实验小组长来领取材料,1-6组的先来领,走好,轻轻地走,.1分钟后师问: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生: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生: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变成水珠。哪里的水蒸气?(杯子里冒出来的)
你觉得小水珠是哪里来的?(杯子里蒸发出来的)水蒸发出来是什么?(小水珠)
水蒸发出来就变成小水珠呀?(遇到冷)。
这杯温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了(冷),板书:冷。
师小结:小水珠是由于热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大烧杯变成的。上节课,我们做过实验的,杯子里装了块冰,放在教室里,不一会杯子的外面会(冷,小水珠),拿着杯子让学生摸摸看,有没有水珠?摸完之后想一想,这个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生:周围的空气遇到冷的烧杯会变成小水珠。
师:生活中这样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变成小水珠的现象,你能举个例子吗?(预设)生:棒冰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袋子外面就会有小水珠。师追问:这个袋子外面的水珠从哪里来的?
(预设)生:冬天,(屋子)里面的窗户上会有小水珠。师追问:窗玻璃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师:讲的真好。是的,房间里热的水蒸气温度比较高,遇到冷的窗户„„这们的例子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
师:现在谁能概括一下,水蒸气还有什么特点?(预设)生: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生:水蒸气都是遇到冷的物体会变成小水珠的。
师:这种现象我们科学课中叫做凝结。(板书)3.巩固提升,寻找水蒸气的活动。猜想:如果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呢?会产生什么现象? 师生交流
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猜想?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好不好? 师演示用烧水寻找水蒸气实验。
加热,在后面加上黑色的背景,能看到吗?不能看到,老师拍了一张照片,看到了吗?是不是跟照片一样?
师:老师看到的现象是:在弯口出来一小段,大概一厘米看不见什么东西,包括管子里以及烧瓶的上半部分,一厘米以外看到了“白汽”,再远一点,“白汽”又没了。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白汽是什么?用今天学习的水和水蒸气知识来解释,开始讨论。
师: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预设)生:看不见的部分是水蒸气。
生:看不见的部分是冷的空气。
师: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预设)生:因为水蒸气看不见。
师:想一想,水加热,烧开了,里面的水在蒸发吗?(在)水蒸气它的速度怎样?(很快)产生的水蒸气怎样?(多„„)师:你来说说: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
(预设)生:是水蒸气。因为那个瓶子里的水在不断蒸发水蒸气,所以我认为,(管口出来的)是水蒸气。
师:的确是这样。看不见的部分是烧瓶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可是出来以后怎么又变成白汽了呢?白汽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生:蒸气太多了。
生:水蒸气蒸发出来比较热,遇到空气中的冷变成了白汽。
师:“白汽”是不是水蒸气呀?(不是)家里许多大人都会误解,认为“白汽”是水蒸气,今天我们学了就知道了,“白汽”是不是水蒸气?(不是)那么“白汽”是什么呢?
(预设)生:是热的水蒸气变成的。生:“白汽”是一种空气。生:我认为“白汽”应是空气。生:我认为“白汽”应是小-水-珠。
师鼓励语言:我现在非常高兴的告诉你,我怀疑你是爱山小学三年级同学研究“白汽”研究得最好的。“白汽”是许许多多细小的水珠,明白没有?(明白了)再考一次:“白汽”是一种液体还是一种气体?
(预设)生:是液体。(为什么)因为它是许多细小的小水珠。
师:你是302班研究地最好的。再考:“白汽”的产生,它是水蒸气蒸发的过程?还是凝结成水的过程? 生:水蒸气凝结成的。
4、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小朋友学得非常好,老师希望小朋友课外再做一项科学小研究行吗?(行)
研究的问题是: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方法是——方法你们能看明白吗?(能)
生:就是拿一个调羹舀一勺清水,然后放在火上烧一会。(需要几个勺子?)两个。
师:一个烧,一个不烧。还有这水要——(装满)。装得太满要溅出来,要装得一样多,明白吗?烧时千万注意别烫着手,明白没有?
把实验器材拿回去,这个实验在家里做,做完以后把实验记录单拿回来交给我。明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