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管理环境教学论文
小学管理环境教学论文
小学管理环境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围绕“优化管理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真切阐述唤醒教师内心深处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是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保障的现意义。提供了构建团队网络,提供专业引领,搭建展示平台,建立保障机制等办法,从而取得构建教师研究团队,让教育实践有依托,教研之路有方向,学校发展有后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优化环境 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陶xxxx先生指出:“教师就是改造社会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就是说,学校发展必须依赖于广大教师,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能够反作用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学校教科研文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教育转型期,如果让教师单枪匹马是很难快速发展的,他们的专业成长步伐是缓慢的。所以,唤醒教师内心深处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是教师研究团队主动发展的保障。我校通过构建团队网络,提供专业引领,搭建展示平台,建立保障机制等办法,突出“三重视三坚持”,强化教师研究团队的建设与经营。
一、建立学科研究团队,构建立体教科研网络
建立教师研究团队可以说是简单而复杂的研究工程。身在农村,该校一直坚持“ 做向成功,做着成长”的目标理念,鼓励教师用行动去实践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通过草根式教师研究团队建设,力争逐步构建“培训、课题、资源 ”三位一体的教师研训互动新模式。
1.加强对团队建设的领导。成立课程研究部,提升教导处对教师团队的管理职能,强化教科室对教师教科研活动的研究、创新、引领作用,安排一名副校长具体统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一名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从而建立起校长室—课程部—年级组(各职能科室)—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组成的校内教育教学研究网络。
2.打造多学科的研究团队。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和社区服务的需要,以国家级课题《建设书香校园,享受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和校本课题《农村小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为龙头,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细化出十多个校级小课题,建立小陶子文学社、教师成长学校等教师研究团队。让全体教师人人做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为他们成为科研型教师搭建平台。
二、实行引、行、改、研策略,精心经营教师研究团队 1.重视作风建设,坚持活动引领。
把教师研究团队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点来抓。进行《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和《践行爱的承诺,争做师德标兵》实践活动。该校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创设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班、入党积极分子创优班,青年教师写老年教师,青年教师写青年教师,家长写教师、学生写老师,编辑《师闻集》等,潜移默化地引领教师成长。
对成绩突出的团队和教师优先评优晋级,提升教师跻身团队的成就感。每学年100多人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和论文竞赛中获奖。
2.重视业务提升,坚持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一直是该校教师研究团队建设的着力点。坚持“为需要而培,重实效而行。”突出“在行动中成长”的培训策略。
陶xxxx先生说:“教育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行为,那是盲动。”可见,教师的教育行为是要有专家的正确教育理论来引领的,事实证明,无论是搞教育改革或是科研项目研究,都离不开理论来指导实践。
该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采取课题引领、同伴互助、充分展示的办法,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既有专家的指导,又有教师个人的实践创新,促进教师“报团”发展。
认真办好教师成长学校,突出一个“行”字。坚持“做向成功,做着成长”的行动理念,引领全体教职工人人争做校、区、市级六大骨干教师。鼓励大家做有方向的教师,在不断成功中成长,学校分三个层次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在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中年教师发展学校、老年教师创新学校碰撞理念,建树思想,形成风格。举办“我眼中的校本课程”、“我是陶xxxx生活教育思想的践行者”等论坛讲座;“征集教育教学100问”;进行小课题开发与研究;强化“课堂生活化研究”等诸多活动,编辑《陶研集》等专辑。促进全体xxxx人在“做、学、问”的教育科研中自我发展。
实行话题主讲人制度,体现一个“改”字。话题主讲人是每一次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活动前选好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困难或热点问题,准备好话题相关材料搜集,介绍搜集的专家观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俗话说:“有思才有进”。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现象赋予理性思考,进行回顾和反省,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规律性的东西,改进自己教学工作中理性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是有效促进个人专业水平发展,成为名师的途径。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谰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了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的启示,说明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课题研究工作笔记》,记载自己的行动轨迹,撰写反思故事,对实践中的做法进行归纳,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教师团队研究优势。
坚持“四制”研究,优化一个“研”字。(备课作业制、课前抽查说课制、刷卡听课制、培训汇报制)通过对教师在培训中“做”的管理,让教师去做,用话题、任务“引”教师参与研究,带教师进入研究状态,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转型突破“四大瓶颈”,即转变观念、改变习性、掌握技术和营造环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转型的4条建议:1.充分重视学生资助学习能力的培养;2.确保学生课内独立学习的时间;3.重视研究在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处内化力量;4.优化师生情感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潜能。
刷卡听课制的建立,变过去“逼”着教师去上课、听课,为现在的主动申请上示范观摩课,主动听取别的老师的教研课,通过积分累计,进行专项奖励,每学期近60人次上过校内研究课,20多人次在校内外做了专题讲座,教师听课平均达20节。
备课作业制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要求学生做的作业,自己先做。先行试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做中思考,做中研究。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做实事,把教师头脑中的“经验”,做出灵动、做成“思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重视目标管理,坚持绩效考核。
对教师研究团队实行目标激励性、实效性奖励。①教师人人制订自己的《提升发展规划书》;②根据培养计划,设定《党员示范岗》、《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创优岗》,注意在校级、中层管理人员、中青年教师岗位培养、锻炼,建功立业发挥作用。③实行动态性的全员绩效发展评价制度,以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实绩为依据,建立教师团队工作实绩台账,坚持自评与学校总评相结合,将教科研工作以100分的权重纳入其中,用具体的量化表呈现出来,通过评优评先等途径激励团队之间合理竞争和创新,形成内驱力。
学校现有6名中学高级教师,多名校内教坛新秀,20多名校内教学能手和8名校内学科专家。学校及时为教师的研究成果结集,在校刊上发表展示。目前,我校90%的教师发表获奖论文600多篇。
三、磨练教师研究团队,打造一道亮丽风景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学校的教师研究团队应以优化课程文化为抓手,实施“二四六”工程,即:坚持“两项”研究不放松,狠抓“四题”落实,实现“六个跨越”,追寻教师成长轨迹,构筑人才成长高地。
1.“两项”研究,打造多元的教育教学新秩序
(1)狠抓课堂教学研究不放松。教师研究团队的建设使教科研工作扎根在课堂,在课堂中生根开花。
(2)狠抓陶xxxx教育思想研究不放松。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强陶xxxx生活教育思想研究,让生活教育思想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生活教育的经验做法在泰州市、省陶研会上交流,教师撰写了大量生活教育文章。
2.“四题” 研究,引领优化行动
(1)问题研究,规范行走方式。在教师中开展“问题与我同行”活动,搜集第一手素材,用问题教养大脑。如:学校开展的人性化作业研究、文明班级申报评比、书香家庭达标评比、五小儿童评比等,让教师、家长和学生聚焦教育,研讨教育教学,发展自我。
(2)主题研究,丰富思想认识。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强化研究意识,通过举办教师论坛,每月举办一次活动。每次均评选出论坛之星。教师围绕主题撰写了大量的交流心得,促进教师问得有效,说得精彩,写得实在,富有创意。
(3)课题研究,打造教学特色。该校坚持“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观念,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研究有路子,思考有方向,形成了课堂教学生活化、书香式的教学特色。
(4)专题研究,形成个性风格。修炼内功从研究课程开始,促进成长从研究自己入手,学校帮助教师梳理自己的教学成果,小结各自的特色,出刊教师个人教育科研专辑,探寻教师的研究发展方向,力争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科研风格。
3.促进教师成长,构建 “六”大发展阶梯
搭建“六大”发展阶梯,让教师不断找准目标,逐步发展。从该校走出了省特级教师、泰州市名校长、泰州市学科带头人、xxxx市名教师。泰州市、xxxx市师德模范和最美乡村教师。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文章600多篇,本校草根式教育科研《突出教师成长的重围》等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专题报道。《用xxxx思想引领学校教科研》一文发表在2012年《xxxx研究》第3期。2013年跻身江苏省陶xxxx实验学校行列。
4.组建学生社团,在活动中提升教师实战水平。
陶xxxx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的把它研究出来。而且,这种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否则不得前进。”学校教育科研的最后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是教师研究团队生命之树长青的根本。我校成立多个xxxx社团,创办xxxx学生校刊《陶花雨》,组建直播生活小记者报道团,建立小陶子文学社。让教师在参与社团活动中研究、成长。我校小陶子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校刊《陶花雨》荣获全国优秀校刊校报评比一等奖,教师指导学生发表文章600多篇。
陶xxxx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重点打造师生的“生活力”是我们的目标追求。实践证明:坚持学陶师陶,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敢”的奉献精神和构建教师研究团队,引领全体教师“抱团”发展,才能让教育实践有依托,教研之路有方向,学校发展有后劲。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科研成果经常见诸报端,真的让同行羡慕。我校连续十多年获得xxxx市素质教育综合考核优级奖,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泰州市和谐校园和xxxx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被称为传递正能量的“xxxx现象”。
第二篇:体育教学环境论文 教学环境论文
体育教学环境论文教学环境论文
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探析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法,对环境、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1
一、环境、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1.环境的定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 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
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学校实际情况。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
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
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2]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7.[3]高云,唐艳婕.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7-339.[4]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
第三篇:小学教学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目前,网络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所听过的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浅谈一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
性。
一、信息的丰富性,使“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异步”成为可能。
1、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指向寻获满意的信息和交流的伙伴,接受多数量、多元化的教育。同时,也可以把自己个体的“积累、感悟、体验”的语文学习成果传达给他人,实现资源共享。
2、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异步使“自主化、个体化”学习成为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和统一教学内容的制约下,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高度“同步化”。这就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在网络环境下,对电脑的兴趣不同,上网查询的资料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不同,利用网络作用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不同。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二、信息的多样性,使“语文学习过程优化”成为可能。心理学实践证明,人在接受信息时只用视觉能记忆25%,而同时
兼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器官能记忆65%,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同时或交替运用能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网络中的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样化的信息给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设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心去感知、去积累、去体会、去领悟、去探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三、传播的快捷性,使“自主、交互、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成为自觉、自然。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传统课堂受学习内容和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而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鲜明的“交互式”特点。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所呈现出来的直观形象和感性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再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机对话”状态,学生把从老师和教材上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
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即及时。学生的某种设计和构想,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立即成为成果作品显现出来,学生的每一点“有计划的信息提交”都会及时得到回报。信息交互的快捷性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例如,教六年级《想象作文》:小燕子与动物们快活地生活在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家园里……当他外出一段时间回来时,美好家园遭到污染、树木被砍伐,污水面上漂浮着死鱼,小动物们不见了……通过前后两个截然不同场景的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替小燕子展开原因调查,上网查资料,找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通过多向交流、协商,求得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的激活,完全是因为多媒体、网络自身的优势而引起的学生的无意注意,是学生自发形成的。
四、信息的无限性,使“师生、生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成为可能。教学过程的互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功能,不仅能实现课堂上积极的人机之间的交互,还能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充分“人际关系”作为学习要素的独特功能。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计算机操作有严格的顺序性,每个学习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卡壳”,此时常常需要其他人员对学习者
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和及时地开展互助性学习。这里的互助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可以在临近的同学之间展开,也可以在网络上的便于联系的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这里的“协作”是必需的、是自发的、是稳固的和高效的。因而,“师生、生生”关系的网络环境中是“民主平等”的。
其次,网上信息的不断更新,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引发学习者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内驱力,有利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五、信息储备的超越时空性,使“积累、体验的亲历”成为可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或托意于物的,或抒发人间真情的,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的,所有这些,有的由于受年代、地域时空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从而造成费时费力,收效甚微。而通过网络的超越时空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有关的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信息,利用电脑进行大量储备,再利用多媒体链接功能,可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积累、体验”作为个体的亲身经历都成为可能,因而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达到了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网上搜集一些色彩鲜艳的桂林山水图,然后配上音乐制作成CAI课件。上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想图上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再让学生观看一段桂林山
水的录像,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下面再深入学习就容易多了。
再如,学习《向往奥运》一课时,教师更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来为教学服务。从网上,我们可以搜寻到很多关于奥运的信息:历届申奥信息、奥运吉祥物信息、奥运历史……尤其是可以把我们北京申奥的前期准备工作、2001年7月13日当晚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热烈场面等等信息,都可以让其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申奥过程的艰辛,申奥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更好地学语文去服务。
六、信息环境接触的常历性,使“收集处理信息习惯、兴趣、能力有效培养”成为可能。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然后将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最后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今后的学习所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搜集处理信息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正是因为多媒体、网络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所以通过它在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更能使得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以形象为依托,教得自如;学生以形象为
线索,学得轻松,师生互动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高效、和谐的活动过程。
第四篇:小学教学论文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现状的透析
从2003年的教育整顿开始,直到2012年,新课改在广西的不同城市,各级县和乡镇统一开展实施。教育改革的本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实现发达教育的时代推移,改革的方式就是通过教材改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方式的转变,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递火炬,教材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底蕴,展现了民族的各族风情,了解古代的生活习俗。
针对乡村的落后学前教育现象,农村的交通道路问题成为这些儿童到城镇上接受更好地教育的一个阻碍,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并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有些贫困的家庭无法负担得起这些孩子的教育重担,导致一些儿童不能正常上学接受教育。就我们城镇的小学教育问题而言,为了缓解教育发展不平衡,当地教育局采取了集中性教学,就是乡村小学只能承办当地的4年级以下的教育教学,5年级和6年级实行统一上课地点和统一的教学方式和环境。这个方法的确使这些乡村儿童得到更好地教育,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和家长更大的负担,对于这些十一二岁的青少年儿童,求学路途遥远,还是花朵一样的他们,就要离
开父母的怀抱和呵护,进入住校的生活,这样对这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平衡教育发展和安全落实农村文化教育,政府方面要加大力度扶持农村的教学教育活动,拉近城乡差距,保障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师的素质,鼓励更多的高素质教师走进乡村,走进各个角落,同时,也要对这些乐于奉献自己的教师进行更好地补偿。实行教师换岗上任也是发展平衡教育的一关键方式,每3-5年实行一次换岗行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自身,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保证人才的不流失,走的路越长,看的越透彻,对教师的身心素质也有一定的提升。实行可持续教育发展方针,新课题的提出是针对小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得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并按科学的规律和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培养青山年儿童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宗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不仅显示了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队伍面临的重大难题。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双边动态性互动活动,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语文课堂,青少年儿童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暂,教学效果常常大打折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农村的每一样事物,都可以深深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举例教学,引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农村学生无法见到的,可以通过网络图片和视频,情景结合地教学生理解新事物。以德育人,从小开始,小学教育就是他们学习做人做事的开始,因此,从事例开始,告诉学生要做个诚实孝顺,懂礼仪懂礼貌,刻苦勤奋的学生,从小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依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生活是教学的开始,是教育的灵魂。从教材里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领悟人生哲理。用生活的点滴感化学生,深入灵魂地教育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人生道德哲理。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新教材的运用为教师增加了创新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题材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例如《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课前搜集有关的人类环保的资料与信息,利用丰富的生活教学资源。例如收集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人类为保护树林做了哪些事”的资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在生活中,松树在农村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它有什么特性,此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引领人,教师结合古往今来的诗人对于松树的看法,深入指引学生利用自身的想象能力,假设性地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总结出松树一年四季长春,在风雨的洗礼中保持着自身的傲气,这同时也是指引学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在人生道路
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像松树一样坚韧,经得起生活的挑战,才能屹立长春。如何做一个像松树一样坚强的人,拥有像松树一样的品质,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育。
三.运用形式多变的课堂活动
枯燥的课堂学习导致一些学生开始厌学,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逐渐出现有的学生逃学的现象。因此,运用多变的课堂活动能调动课堂气氛并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等方式,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刚上课的时候会向学生讲授人的五官,老师就可以用语言描述来形容出五官,然后由学生相应的指出自己的五官。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出学生的反应能力,进而调动课堂气氛。此外,在课堂进程中还可以做做体操,如,让孩子们边拍手活动活动筋骨边念儿歌——“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坐好”时,就让他们都坐好。
四.强调课堂纪律的调控
死板的课堂命令对于学生来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助长学生的叛逆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纪律要求
不能太过强硬。这时,就可以用儿歌的方式来委婉的表达,如:要讲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了,可为了强调这些重难点,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可以会说:“神耳朵?”孩子们便紧接着说:“竖起来!”“小眼睛”——“亮起来!”接着学生便真的盯着老师,还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听好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牢记在心。就这样,无须喊无须嚷,我们的孩子们会紧紧跟着我的脚步往前走,开心又快乐!
五、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以形成完美的教学氛围。所以,为了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要设计、生成好的问题来带动小学语文课。在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对课堂的动态生成给以了充分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教学自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正是教学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教学过程。
第五篇:小学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开放识字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我校学生有部分来自农村,家长多做些小生意,门面里有许多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会有多么高兴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扩大识字量。
二、寓认于玩,活动中识字。
教育心理学认为,保持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如教学 “喜”字,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一口吃掉十颗豆豆”,学生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猜出谜底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字。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趴”时,一名学生说他可以编个字谜“八只脚”。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三、识用结合,练习中识字。
新课标指出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早进行阅读。三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以达到两千余字。教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学欣赏》,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如让学生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创作中用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抓住年级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一、语文实践活动及内容。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课标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随意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
二、抓住年级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怎样才能选择出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达到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抓住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活动内容。考虑到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中年级阶段所以我首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活动进行指导。
三、抓住年级特点,课内外结合开展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在课内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二年级的学生头一次接触手抄报信心不足,更达不到自己独立完成的水平,所以在制作这期手抄报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在网上下载了许多优秀手抄报范例供他们参考,还专门邀请了在新华社工作的家长讲解了有关的知识。这样的要求对于刚接触手抄报的学生来说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安排不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充分体现了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语文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种形式,我只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尝试了其中一种并有所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一、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学第一册“9加几”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10个小格,盒里有 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
11。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
第二层:教师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2”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总之,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浅析---兴趣·情感·意志
数学课堂教学要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基础上,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观察、记忆和思维等特点和学习现状了如指掌,在教学中,采用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让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动,使每个学生形成巨大的内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都处在发展之中,这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学习兴趣是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发展的。每一节课都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兴趣,还有求知的欲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数学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会知难而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用名人的事迹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讲爱迪生刻苦钻研,潜心发明创造的故事;讲华罗庚成为数学家的历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富于启发、严格要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采用有力手段,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正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便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
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 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四、善于创设问题增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