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中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挑战。德育管理一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值得社会各界深入思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小学;德育管理;探讨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传统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也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较大的阻碍。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及其共享性,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浏览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到学习需要的相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沉迷网络,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误入歧途,对学生一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下,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刻不容缓。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优势,形成正确有效的网络德育管理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德育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德育管理的最佳效果。
一中小学网络德育的现状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然而,在实际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网络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
1.网络德育观念滞后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网络,但是对网络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大多都是简单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认识并不全面。因此,对于网络德育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尚未树立网络德育的观念。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就会荒废学业,就严厉禁止学生接触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者因为抱有这种态度,秉承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自身的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提高其网络道德素质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把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一些中小学虽然表面上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是实质上仍然采取简单的教学方式,德育教育也只是空中楼阁。
2.网络德育资源不整
网络虽然能够快速收集和传播德育资源,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分布散乱。在网络中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德育教育资源库,关于网络德育的信息都凌乱地分散在各种网站上,需要花费时间去收集和筛选,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基数小,重复率高。由于人们对网络德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网络中的德育资源十分匮乏,仅有的少数资源一直被重复利用。即使德育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搜索,也不能收集到大量有实际价值的德育资源。再次,表现形式单一。在网络中相关的德育信息大多数都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种静态式的资源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花费时间仔细去阅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生对网络德育教育失去兴趣。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德育资源大多呈现出原生态化。而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原生态化的资源。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德育资源呈现出来。
3.网络德育师资队伍支撑无力
德育教育一直处于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必要前提。而德育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德育工作者。因此,大多数学校普遍都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网络德育工作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延伸,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德育知识,而且还需要切实了解网络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实际操作能力,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了网络德育的成败。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者逐渐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在网络德育中逐渐表现得力不从心,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甚至有些德育工作者固守传统思想,对网络了解甚少,加剧了网络德育的实施难度。可见,我国网络德育教育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建立强大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管理
1.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合理渗透德育内容
德育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有限的德育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应该将德育教育合理融入各科教学中。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备课时,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学科知识并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熏陶。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将纯文字的知识以图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示,既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学中不仅带领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合理渗透德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学校专门的德育网站
德育课堂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学到的德育知识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应该开通线上教育,让学生随时都能接受到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大力宣传德育知识。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在网站内设置不同专栏,展示教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页中浏览各种德育信息,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历程,从而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学校网页中设置“德育在线”栏目,每周定时更新学校德育动态、班主任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让学生意识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心理课堂”栏目是提供学生心理咨询的平台,学生有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线与教师沟通,及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德育网站成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效的平台进行咨询与交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监管制度
为了确保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严谨的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在完善的网络监管制度下,不断规范网络德育工作,切实发挥网络德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监管制度。只有将具体任务下放到每个岗位中,发挥管理职能,在网络信息中合理融入德育要求,促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将德育教育任务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外,在校园网站中设置过滤系统,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网络内容直接过滤掉,只有健康积极的内容才会被保留下来。因此,有效确保了学生接触到的网站内容都是有利无害的,不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学校作为网络的直接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从根源上阻断不良网络信息的传入,确保学校网站中信息的质量,尽全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加上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的误导,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管理,利用行之有效的措施给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在网络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积极创设出良好的网络氛围,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青、牟映雪.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对五位中小学生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2]余易文.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教师素质[J].群文天地,2011(14)
[3]孙峰.“三位一体”中小学德育网络体系的问题与改进对策——基于陕西省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0(5)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第三篇:网络背景下对中小学德育的反思
网络背景下对中小学德育的反思
张婧譞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网络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网络的双刃剑是造福于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取决于我们的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它是我们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必要工具,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网络的特殊性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信息网络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部门、企业、个人的知识成果连接起来,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这些新的人类文化成果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新的德育文化环境,对学校德育有着远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授课教师等条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控制权,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主体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网络教育也该如此。但网络并非仅是纯净、健康的推进器,带给人类福音,其虚拟世界里,某些信息及其主体的不纯动机和行为,会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涉世尚浅、可塑性特强的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并逐步诱使这些学生陷人不可自拔的罪恶泥潭,从而显出教育的无力,失去其原本的目的意义。网络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指网络给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一)学生上网成瘾
这是最显著的的一个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主要表现为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玩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信息。中小学生具有不成熟、喜好新奇、追求刺激等心理特征,所以上网可谓是他们最合口味、最感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据2000年初的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占21%。据一项对中小学生上网时间频率的调查,中学生在课余和节休假日都上网的占71%,小学生占85%。他们上网的内容更是令人担优。据另一项调查显示,34.6%承认浏览过色情,经常浏览的占4.9%,其中好多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成了“电子海洛因”吸食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他们中90%以上是因为缺少外界有力的约束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一项对中小学生上校园网的调查情况是:有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人关注卫生保健信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对政治时事、国家大事关心甚少。中小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学习成绩下降、伤及眼睛,引起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生理疾病,严重者过分借助互联网寻求生活变化的补偿和平衡,极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二)网络犯罪
一些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蓄意制造、传播恶意程序,散播虚假消息,窃取别人隐私,建立黄色网站等,这些网络犯罪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尤其是对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毒害。而许多网络游戏中的血腥暴力场面,使长期沉迷于其间的青少年,慢慢地变得习惯了暴力,会觉得通过伤害别人达到目的是合理的。而网络世界实施暴力行为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结果会冲淡他们对实际生活中使用暴力后果的恐惧。一旦与他人发生争执、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首当其冲地选择使用暴力,逐渐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网络对传统道德、法律意识的冲击
主要表现为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盛行,以及人情间的冷漠,淡化法律观念。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全球性、无中心和互动性等特点,再加上没有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使很多青少年感觉到自己在网络上可以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必担心后果。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无约束的、所谓“真正”的“自由”。因此,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态下得到宣泄,这会给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期的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网络对传统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的冲击
传统的德育主要靠老师硬性的灌输道德知识,容易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目前,中小学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又具有德育答理经验的人才还不太多。
(五)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的冲击
纵观网络中传递的信息,英语占90%,法语占5%,汉语不足1%,这样西方国家就对信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西方敌对势力在网上无声无息的进行“西化”和“分化”活动,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
在网络带给德育工作的极大挑战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德育,让德育主动涉足中小学生现代信息网络领域,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和长期影响作用,用德育的利器扬网络之利,除网络之弊,使之成为社会和教育良性发展的有力推进器。
二、网络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策略
(一)更新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
从封闭式的德育观转变为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强网络德育意识才能强化对学生的政治方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闭的德育环境已不存在。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富有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而,建立一种“学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校应当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明确的网络道德观。同时还要树立整体性德育观。整体性德育观是指将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调整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
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网络技术竞争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全国校园德育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应成为学校德育传播的信息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德育网络体系的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接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此外还有科学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等一系列的内容也应成为新时期德育的内容。
(三)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教师是德育的主力,要注意发现并分析学生在网络中的问题,积极疏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明确上网原则,科学利用网络,吸取人类“精华”,促进自我发展。同时要指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具有的危害性,运用自我控制能力去抵制侵害,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另外,要积极向学生及家长推荐健康、优秀的网站,引导家长恰当指导孩子的上网。
(四)拓展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
“变堵为疏”应该是我们正确引导网络一代的最好方式。除了加强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也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比如,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设置网上学校、网上图书馆等等;网上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网络难题攻擂、在线答疑等。再如,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与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网络表达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品行的目的。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德”的讨论活动,或者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人其中活动。如“知法守法”、“毒品罪行”、“地球的危机”、“金钱与道德”、“早恋的苦果”、“时间隧道”等等无法在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使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得到解决。
(五)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者的培养
学校应着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学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具体地说,一个成功的德育教育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较强的心理素质,较高语言表达能力;2.相当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4.缜密的逻缉思维能力和较高的组织能力;5.虚心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6.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7.快速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能熟练地运用网络、驾驭网络;能熟练使用电子邮件、BBS、留言薄等现代交流方式和工具;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以进行信息集成;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检索等信息获取方法。
此外,学校还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加强防护,对上网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可在服务器上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络游戏的仿真性,如果将网络游戏的效果迁移到德育管理中,那就是仿真。
尽管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的德育教育仍有重重困难,但我们必须看到,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面对生话全球化和网络化,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迅速融入信息时代,并借助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是当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学校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德育中内容及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熏陶学生,用新鲜、有趣、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学校教育虽然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由于网络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仅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教育力量,共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才能消除网络危害,发挥网络优势,使中小学生们真正成为网络文化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郑友训.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利与弊[J].教学与管理,2000(6):20-22.[2] 张谦.网络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现状诊断与创新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66-67.[3] 张宋琳.德育要在中小学生现代信息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J].文教资料,2005(21):85-86.[4] 刘键.浅谈如何做好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2(11):71-72.
第四篇: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论文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电脑以及网络的不断普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资源进行教学成为了很多学校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但是我们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网络教学的特点、基本教学模式以及方式,并且针对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学;不足之处;对策
目 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的特点………………………………… 3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及方式…………… 4
(一)教学模式…………………………………………………………… 4
(二)网络教学的方式…………………………………………………… 4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5
(一)课堂容量问题…………………………………………………………5
(二)自主学习问题…………………………………………………………5
(三)情感互动问题…………………………………………………………5
(四)课件通用问题…………………………………………………………5
四、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中针对不足之处所采取的对策…………5
(一)对于网络资源应该合理利用 ………………………………………5
(二)对于教师应该角色应该重新定位 …………………………………6
(三)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6
(四)提高教学课件的通用性………………………………………………6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引言
网络教学作为计算机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个新兴的事物,更是一个开放型的概念。网络教学主要是运用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授学生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可以说网络教学的产生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相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支援以及配合。网络教学的应用为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多媒体的网络技术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新型的、开放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一般来说,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交互的方式主要有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可以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学生可以通过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获得老师的指导。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到新的知识,能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对学习进行调整,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以及质量。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软件的共享以及硬件的共享。由于网上资源往往是丰富多彩并且图文并茂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可以轻松自如地获取各种知识。
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由于多媒体信息往往集超媒体与超文本于一身,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自然也就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讲究的教师的教学,而网络教学方式讲究的是学生的学习。在网络教学当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自身需要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以及学习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话,难以因材施教。而网络教学则克服了这种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自然也就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可以通过比较借鉴,选取比较优秀的课件进行学习,自然也就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及方式
(一)教学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集体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先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概念、原理等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同时也交代了任务背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更是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更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2.自主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服务器的功能,对硬件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使得有限的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率。通过自主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选择课程的难易程度,并且可以与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
(二)网络教学的方式
1.视频广播。视频广播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学习者不用受地域以及人数的限制,且使用的带宽也是非常小的。主要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等等。
2.视频点播。视频点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服务器的视频进行点播。视频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电视教学片,可以是课堂实况的录像等等。
3.视频会议。视频会议一般主要用于实时传播的方式,但是由于价格昂贵,对于视频会议的应用并不是很普遍,主要用于教师进行答疑。
4.WEB教材。WEB教材就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网页的模式。由于这种方式编制难度小,运行也是十分的方便,因此也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多媒体课件。一般主要为通过多媒体语言或者课件开发工具开发而成的教材,只要通过下载到本机就可以运行。
6.BBS论坛。BBS论坛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等方式进行异地
实时交流。
7.聊天室。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进行异地实时的交流。8.电子邮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问题
为了增加教学网络资源,相关人员都会在网络上放置超大容量的信息资源,虽然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学生
对于这些资料眼花缭乱。对于这些资料,学生连浏览都来不及,更别提对这些资料进行进一步地吸收与消化的了。网络资源容量大往往会造成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这也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处于一种严重失控的状态。很多人清楚的事情就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吸收与消化的知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
(二)自主学习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阅读教师应不应该加以干涉的呢?会不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呢?这几个问题的确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三)情感互动问题
情感互动问题可以说在网络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思想教育在计算机网络下又应该如何体现的呢?
(四)课件通用问题
一般情况下,课件的制作主要是为了某一课程制作的,因此,具有比较差的通用性。而考核课件效率以及效益的重要标准就是它的通用性。比方说,一个课件通用性比较强的话,不仅制作该课件的老师可以用,甚至全校、全国都可以通用。
四、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中针对不足之处所采取的对策
(一)对于网络资源应该合理利用
网络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无限量地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 5
真正的目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合理处理好网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网络知识如果严重脱离了教材的话,就会变成无源之水。网络知识如果只是局限于教材的话,就变成了电子课本。网络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此,在网络教学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明确教学目的,并且推出重点以及疑难点。因此,一定要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对于教师应该角色应该重新定位
由于在网络教学之中,教师减少了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生角色上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以及资源组织者转变。网络教学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加强了。
(三)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应该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一段网络教学课件展开一番激烈的思想交锋。
(四)提高教学课件的通用性
提高通用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可以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模板。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作不同的课件,最大程度上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也可以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之中更加会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
结论
来自于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优越的多媒体功能,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性选择。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中国电化教育.2000(3).[2]张秀英.世纪回眸——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9(10).[3]田屹.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教育技术中心.2004(10).[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 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1、2期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研究
一、培训前端分析
在本次培训开始之前,对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方法是调查问卷、访谈相结合。问卷是自行设计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调查问卷”。
(一)学习者分析
1.年龄特征分析: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6一41岁之间,其中有7人年龄在31到35之间,学员比较年轻,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同时,大多数教师具有10年以上教龄,有的甚至达到20年,因此,她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一点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一方面她们可以把本次培训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由于思维定势、教学习惯等方面的原因,要把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对她们而言又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在具体的培训中,要尊重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
2.技术水平分析:在涉及“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情况”的问题时,大多数教师能简单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但是对powerpoint、flash、网页制作等软件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仅停留在“只是了解”的层面上。使用计算机网络只限于查看新闻和资料,而对于网络的深层次应用,比如下载课件、搜索图片等与教学息息相关的技能则不很熟练。教师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学员的这些专业背景和教学经历的迥然差异,导致培训初始时的水平不一致,给培训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如前所述,对学员的分析和学员间的种种差异成为设计和制定培训课程的重要依据。然而,仅有这些分析是无法保证培训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这些分析基本上还属于初步的、总体的和比较模糊的分析。随着培训的不断推进,如何不断深化对学员的了解并根据个人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就迫使指导教师必须进一步了解每一位学员的情况和需求。
因此,在整个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员的观察和分析,指导教师经常深入到学员中去,和他们交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从而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学员的信任。
(二)学习需求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的总体学习需求相似,主要集中在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教学观念、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
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调整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设计是指对培训进行系统的设计,并对培训的各个要素分别进行详细具体地安排。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其要素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与评价及其他事宜的安排等。
(一)培训目标
1.总体目标的设计
培训设计应为参训教师设定较明确的日标,以激励教师的学习行为和积极性。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发展要求和学员的个人需要,我们对本次培训的目标进行了定位:(1)要求老师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2)培养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技能和素质,掌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在获取、运用、处理、传递、评价信息的培训中逐步书里信息意识。这一目标的培训主要以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
(3)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具备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意识到教育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且具备对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4)树立教师的“终生发展观“以及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根据调查分析,参训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是很低的。因此,本次培训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个体目标的设计
我们提倡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构建学习目标的方法来设定个体目标,教师所有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都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进行的。这种由参训教师个人创建的学习目标比较符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同时这种目标是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创建的,所以也符合整个培训的总体要求。
另外,在实际培训中,我们要求教师制订一份自我发展计划,以使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体现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二)培训内容的设定与调整
在本次问卷调查,在问及“您最希望补充的知识”时,81.8%的老师选择的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其次是“教学设计的知识”,因为这两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如何用于教学,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图1:教师需要补充的知识图
为了保证培训结果达到目标的要求,培训应该有恰当的、合乎需求的内容。培训内容的设定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其次还应解决参训教师“如何学”。结合学校和老师的需求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把本次培训的内容设为四部分,主要包括: 1.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心理学知识、学与教的心理学
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 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
2.技术知识
各种技术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训练 各种技术应用训练
3.虚拟学习
利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交流、学习 利用blog、社区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
4.科研能力
设计课题,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具体课程计划安排表见附录2.本次培训的内容体系是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导向,以任务驱动、师生共创多种媒体资源库为特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一超文本一自组织一个性化的高效课程体系。
(三)相关学习活动安排
1.教学观念:通过理论学习与新旧案例对比来促使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2.软件学习: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学员结合自己的教学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并把最终作品交给指导教师,以便作为评价的依据。
3.理论学习:组织学员集体听专家报告或讲座,安排学员与培训者共同学习理论,并要求每个学员建立自己的blog,在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利用教学理论的情况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想法,及时利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遇到问题或疑惑请教同事和指导教师,并对教学实践进一步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
4.整合实践:利用参与式学习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说课、角色模仿或现场听课、评课、写反思日记,结合学科教学,讨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5.教案设计:由培训者提供“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模版”(见附录3)并向学员介绍“模版”的使用方法,给学员布置教学设计任务,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并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见附录4),通过展示、讨论、评价、修改的方式掌握写作教学设计方案的步骤和方法,并在自然教学环境下实施教学。培训应让学员对整个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经验交流和研讨。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们拓展了课程的概念,不仅充分利用课堂内的每一分钟,在课堂外也设计了适量的学习任务,使得学员能合理利用课外时间,高效发挥集中学习的优势。
考虑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色与学员的个性差异,我们摒弃了由专家或教师从头讲到尾、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培训课程的形式安排也是多种多样,有传统模式的授课,有讲座形式的课程,有活动课的形式,也有有讨论课的形式。每门课程的教材也不再是单独的一本书,而是一系列参考书、辅导资料、网络资源和视、音频资料,教材的概念在培训中也得到了拓展。总而言之,培训的课程包含了为学员提供的各种教学、指导、资源等服务,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教学服务,一切为了学员服务”。由于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对学员特点和需求的分析,而这种分析是不断细化、不断清晰的,因此,课程的设置要随着分析的深化进行调整。此外,学员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学员在通过学习后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修改了自己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就必须对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再者,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教学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者的设想严格进行,这种调整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应把握好课程的动态变化与培训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住培训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不致使培训失去控制,陷入彻底的混乱中。
三、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具体实施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关系到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教学应该是能不断激发学习者探求知识的欲望,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教师培训,更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为了不断激发学员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强化学员责任意识和师德教育。师德教育是教师培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主张把师德教育提升到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职业使命感的高度,贯穿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来进行。
2.树立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榜样和不断发掘、宣传学员中的优秀学习案例。培训伊始,就由专家向学员介绍信息时代教师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标准,同时邀请一些优秀教师为学员介绍经验,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推荐给学员一些优秀教师的blog和网页。通过这种“榜样的力量”,帮助学员树立发展和奋斗的目标,也帮助他们认识到,只要通过努力,自己也能到达和超越这些前人的成功。
(二)培训方式
1.讲座式
讲座式是指主讲教师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授培训内容。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培训方式。新培训策略有所改革创新,并不是要摒弃一切旧的形式,但我们不主张从培训开始一直到结束都采用这种方式,而是由于一些知识性、理论性、观念性的课程的需要而采用这种方式。培训伊始,我们就请有关专家给教师作《信息时代的学与教》的精彩报告,从思想、理念等高度给学员提出了要求和标准,对本次培训起了提纲掣领的作用。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运用教学实例作为教材,培训者与学习者通过分析、研究、评价教学实例,掌握教学原理和规律。
本次培训的学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要尊重他们己有的这些经验,因此我们在此次培训中引入了大量的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导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员去思考、争辩,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或感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员不仅分享了别人成功的经验,也在分析别人案例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自觉改进教学行为。通过分析教学案例,可以真切地使参训教师认识到这种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对策。
3.自主一协作学习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愿意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特点密切相关,培训应尽力满足这一需要。同时,网络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而且教师之间可以利用网络互相交流,并能够方便地得到专家学者或其他同行的指导和帮助。基于以上分析,本次培训创设“培训虚拟社区”,以促进学员更好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我们采用了“深入研讨会”的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员对某一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学员之间可以讨论、争辩,进行脑力激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指导教师引导学员对主题的深入讨论,记录下学员讨论的过程,观察学员的特点,并提交给组织者,作为本次培训的反馈,以便培训者及时做好调整。
本次培训采用的是集中培训和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学员的时间紧、工作重,本次培训集中授课的时间为巧天,主要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技术的入门,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求学员自主完成。因此远程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学员的学习,我们建立的一个QQ群,群号是28751518。在此群中,学员可以写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组织者或其他学员共同讨论,及时得到回复。除此之外,组织者定期回访学员,对学员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进行详细总结并在群里发布。通过这些方式,加强了组织者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得到了学员的肯定和信任。
(三)培训的评价与管理
1.培训管理
管理是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为了让学员顺利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把培训成果尽快地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因此我们制定了一套可行的管理体制。
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对学员进行管理和记录。同时,指导教师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紧密配合做好培训的组织工作,保证培训质量。
使用自我管理策略,培养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策略的使用有利于教师自主地安排参与培训的计划,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活动等,并自觉地把培训成果应用在教学中。因此,我们要发挥学员的自主作用,让学员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能减轻培训组织者的管理工作压力,而且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2.培训评价
本次培训很多内容的评价无法通过传统的考试进行客观、真实、有效评价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本次培训的评价体系时,采用由教师指导、学员主动参与的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的、充分发挥反馈调节机制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员,我们对学员做了前期调查;而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技术课程比如课件的制作,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所教课程和下学期的工作做一个课件,并举行了课件大赛,制定评价标准(见附录5),实现“产学结合”;对于小组学习,在学习结束时我们要求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发布到培训网站上,采用小组内成员互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另外,我们把教师的blog、学员在论坛或QQ的发言、也纳入过程性评价的范围,允许学员在blog上做出个人的评价。
附录:
附录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为了做好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实施效果,我们专门设计了本问卷.我们将认真考虑您在问卷中提出的对培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活动安排等的有益意见.希望您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这将非常有助于我们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
问卷的填答方式是将您的选项写在题后的括号内,还有少部分问题需要您在横线上填答.您回答的每一道题目对我们的研究都非常有价值,所以请您不要漏答题目.本次研究的可靠性将有赖于您回答的真实度.调查数据仅供研究使用,对您的回答我们将按规范严格保密,诗您不要担心.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以下问题想涉及您的基本资料
1.性别______年龄_________授课班级_________。2.教龄_________职称________担任课程________。3.是否有个人电脑()A有B没有
二、以下问题想了解您对培训的态度 4.您对参加培训的态度是()A非常愿意参与B愿意参与C无所谓D排斥培训 5.您认为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可多选)()A学习电脑技术B提高实际整合的教学能力C提高理论素养 D转变教学观念E学习教育科研方法F其他 6.您认为您急需补充哪方面的知识(可多选)()A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B教学设计知识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应用D各种技术的特点E如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F各种研究方法G________ 7.您认为影响您参加培训态度的因素有哪些?
三、以下问题涉及您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8.您是否能够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A非常熟练B能够使用但不够熟练C只是了解但不会使用D一窍不通 9.您是否能够熟练应用表格处理软件Excel()A非常熟练B能够使用但不够熟练C只是了解但不会使用D一窍不通 10.您是否能够熟练应用电子演示文稿Powerpoint()A非常熟练B能够使用但不够熟练C只是了解但不会使用D一窍不通 11.您是否能够熟练应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A非常熟练B能够使用但不够熟练C只是了解但不会使用D一窍不通 12.除了以上提到的软件,您认为还需要培训其他那些软件 A Acess数据库 B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立体动画制作软件3Dmax D其他(请写出软件的名称)13.您目前备课和做科研时采集资料的手段按主次依次是()(排序)A通过因特网,校园网,使用搜索引攀网、CNKI等资源 B到图书室找印刷资料C使用中国期刊 14.您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A未使用过B很少用C经常用 15.您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感觉()A教学效果很好B教学效果一般C教学效果有下降D不知道 16.您认为将信息技术整合进课程教学时您最主要的问题是()A担心自己的技术差,做不了B不知道在哪里用C不知道怎么用 D用了效果不太明显E效果好但太花费精力F其它 17.您了解本学科的优秀网站并时常浏览吗()A知道、常浏览B知道、很少浏览C不知道
四、以下问题想了解您对信息技术培训效果的评价 18.您以前参加过这类培训吗()A是B否 19.如果参加过,你对培训的评价是()A效果明显B效果不是太大C效果差D说不清 20.如果你认为效果不错,那是因为(可多选)()A培训的课程内容符合您的期望B培训的教师能力好C培训的教学方法得当 D培训的活动设计合理E其他
21.如果您认为效果差,那是因为(可多选)()A培训的课程内容不符合您的期望B培训的教师能力不好 C培训的教学方法不得当D培训的活动设计不合理E其他 22.您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值是()A期望很大B时间太短,可能学不到什么C会有一些收获D可能会让您失望 23.您认为采用那些培训方法会对您的学习更有效(可多选)()A集中授课B自主学习C网络交流D进行案例分析,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E小组分工与合作F其他(请写出您认为对您比较有效的方法)
五、以下问题想了解您对科研的看法 24.您是否愿意进行教育科研()A非常愿意B比较愿意C无所谓D不愿意
25.如果您不愿意进行教育科研,您认为使您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 26.您在做教育科研时碰到的主要问题是()A想研究却找不准选题B有经验总结不出来C不懂得研究方法D研究条件差 27.您在平时做教育科研时,常用的研究方法是()A文献研究法B问卷调查法C实验研究D实地观察法E行动研究法F其它方法 28.您认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的最大困难在哪里? 29.您认为新课标与课程整合的关系有哪些关系?
填写日期:年月日
附录2:课程安排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