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

时间:2019-05-12 21:1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

第一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

第六单元

课题: 三 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精美的语言特点。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五篇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二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课时安排:1课时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思“大同”社会,品圣贤风骨。漫步落英缤纷的桃源,享受世外的“怡然自得”;迈进“草色入帘青”的陋室,体味主人“惟吾德馨”的品德;面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顿悟君子的纯洁高雅;把玩“曾不盈寸”的核舟,惊叹技艺的 灵怪;置身天下为公的社会,想像“大同”的风貌;徜徉“三吏三别”中,感受到诗史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走进第六单元,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请自读单元导读:

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被“郦道元”称为“山水画廊”的《三峡》。师:展示三峡风光图(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生:简介三峡

二、完成88页文学填空题。补充:《水经注》和郦道元,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三、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齐读课文。(多媒体展示)5.图文对照,加深理解。6.解释,并积累四字语。

7.美点寻踪: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①文章先写山后写水;②写水则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季、春冬之时、秋季)的景物特征来写。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③如此美景,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秋景——凄凉、哀婉(对渔歌的理解)8.小组合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①三峡很美,请用“三峡的(景物)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

②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本文与李白诗的联系? 2.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又为什么先写夏水? 3.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

4.用自己的话总结三峡总的特点。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六、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唐李白《早发白帝城》)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宋 苏轼《新滩》)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特点)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表达壮志难酬、内心忧愤的情怀。)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古今美文对照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余秋雨《三峡》;=刘白羽《长江三峡》。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附资料: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后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基本上可以结合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朗读课文,走进意境,涵泳品味的能力还需教师予以引导,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本单元课文均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三峡》一文,我从“朗读”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之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感悟文章的音韵美,之后展示朗读,部分学生朗读较投入,在此基础之上,简介背景资料,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获得探究问题的乐趣,部分学生大胆发言,带动了其他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这样设计学习流程,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前提高,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留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 观 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三、简介钱塘江潮的成因。(多媒体展示)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钱塘江很美,请用“钱塘江的()很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段中你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赏析。

2.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______ 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

3.讨论: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用写”教阅卷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4.阅读第4语段,想想可否删去?说明理由。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北极昆虫的绝技》,解决文后问题。

八、课堂总结: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描写了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巧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受到了美的熏陶。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奇观天下传 水军演习江中现

吴中健儿夸潮面 盛况空前人海线 附资料:(多媒体显示)

1.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2.“既望”:“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的意思是过了阴历十五,也就是指阴历十六。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3.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周密在直接描写了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课后反思: 上完《观潮》一课后,我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创设心灵的境遇。

教学中,我以“朗读”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朗读中,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以有趣、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

一句话,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最美的去处恐怕就非西湖莫属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雅士漫游西湖,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请学生回忆,然后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景色,杨诗描绘了西湖六月即夏季的风光,而苏诗描绘的则是西湖初晴后雨的奇观。点拨:那么冬天白雪覆盖下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没有了花红柳绿,是否也如苏轼所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一同领略西湖的冬景。

二、简介湖心亭与作家作品。多媒体展示:

1.中国四大名亭:安徽滁州醉翁亭,湖南长沙爱晚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浙江西湖湖心亭。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2.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早岁生活优越,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穷困潦倒仍坚持著述,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录》、《石匮藏书》等。部分作品流露出对亡明的怀念之情。

三、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湖心亭很美,请用“湖心亭的()很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表现在何处?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比较阅读:《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明确:

1.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2.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3.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西湖游记》。

八、课堂总结: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恍惚迷离,本文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将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同时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九、课外写作练笔: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处景。课后反思: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我针对篇幅短,寓意丰富的特点,仍然将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文白对译,并适时点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语言之美。3.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4.探究,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准备: 查作品背景资料。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诵读《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短文两篇》,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0页1、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自由朗读《答謝中书书》。(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注意:四字句节奏:二二式。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文章的()(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自学《承天寺夜游》,汇报交流: 多媒体显示:

1.揣摩下面的句子,分析句中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描绘这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请找出写作者心境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3.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九、背诵喜欢的语段。

十、拓展阅读:

请完成练习册91页课外阅读题甲文和乙文。

十一、课堂总结(师生完成)课后反思:

学习《短文两篇》一文,我紧扣单元主题,引领学生走进古文化殿堂,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初步养成了自学积累、整理归纳文言现象的良好习惯,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在此基础上,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探究,背诵,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尤其拓展延伸环节,以文带文,进行同主题阅读,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了阅读任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题

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境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背诵、默写诗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通过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中描绘的田园山水和抒发的真挚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默写诗歌。【教学思路】

教读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诗歌背景资料,熟读诗歌。【教学步骤】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不少诗歌,你们还能背出哪些?(学生任意背诵)请你讲讲在你印象中,古诗有哪些特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6页1、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老师强调)。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诗歌的()(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诗歌,探究问题。

1.诗歌中哪些句子富有情趣?请展开联想、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也可鼓励会作画的学生描绘出画面)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背诵喜欢的诗歌。

九、拓展阅读:

请阅读练习册97页《山居秋暝》,完成作业。

十、课堂总结(师生完成)课后反思:

学习《诗四首》,课前,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了解了诗歌的背景资料,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诗歌。

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中,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交流展示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握关键信息,进行品读批注汇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过程较为紧凑,尤其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背诵任务,学习效果良好。

今后学习中,还应注重诗歌的鉴赏,练习改写或续写,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二篇:六上第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

文天祥 岳 飞 郑成功 林则徐 张自忠 戚继光 霍去病 郑 和 史可法 刘仁

当代民族英雄:鲁迅 钱学森 邓稼先 许海峰 邓小平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5、载歌载舞:载:又、且。

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6、背诵第5、9两小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课后第4题:

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6、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1)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 游

我自横刃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2)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杜甫《春望》 文天祥《过零丁洋》

3、背诵全诗及诗意。

4、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胡乱。△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明丽的春天 ◇示:告诉 ◇元:同“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只。◇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九州:指中原。◇同:全国统一。◇定:平定,收复。◇:家祭:祭祀祖先。◇:无:同“勿”,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5、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6、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练习1

1、《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如蒙古族(那达慕)、回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经节)、藏族(沐浴节)、维吾尔族(内孜节、库尔班节)、苗族(龙船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傣族(泼水节)、满族、朝鲜族、侗族(斗牛节)

5、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内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现表示愿意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3、蔺相如: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廉 颇:光明磊落 知错就改

6、最后的姿势

1、《最后的姿势》是写在四川_________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_________。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__________________他用自己_________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民赞颂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船长

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船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3、课后第4题句子的含义:(1)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这句话蕴含着对船长忠于职宇、舍己救人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2)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又一次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4、背诵25-30自然段。

5、做人之道: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宽容大度等等。

8、爱之链

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1、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着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2、乔依: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练习2

1、《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2、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采访的注意点:(1)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2)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要的内容。

第三篇:九上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研修

曹王教委李强高玉连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专题(史传文学)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4、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二)各课基本内容

《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学习四篇史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把握杰出人物的才略和相关文中名句,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词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掌握词的特点,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活动为内容,落实读写训练。

形式:通过调查、演讲、朗诵、辩论或评价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杰出人物,端正“风流”观、偶像观、英雄观。

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地评价古代人物,吸收风流人物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出感受深刻的文章。

二、教学建议

㈠注重诵读教学

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加以解决。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在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在要求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有关的逸闻趣事引出话题,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先用有关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要点,或先掌握部分特别优美的语句后,再逐步成诵。总之要以灵活多样的手法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㈡注重比较阅读

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既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比如历史人物写法的比较,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等;也可以是课内内容和课外有关内容的比较,这种比较教师应该以点拨为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㈢注重拓展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比较阅读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性的语文活动。比如利用图书资料围绕历史名人作一些综合探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还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的朗诵比赛,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1

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㈣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

1、古文今译首先应该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如果有的词以修辞的方式出现,当直译不能达意时就该用意译的方法。

2、注意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省略现象,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补充,否则会造成一些句子的残缺,甚至产生歧义。

3、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差别较大,如不合顺序而采用直译,可能就会显得生硬,此时应该适当调整语序,以求顺畅。

4、对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官制等专用名词可以不译;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以不译;至于一些成语不译会影响行文节奏顺畅时,应该考虑译出。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单元教学设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揭竿而起的陈涉、胆识并见的唐雎、高瞻远瞩、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德操和审美方面的人文熏陶,指导学生去辩证地认识历史和人物,去与古人作心灵对话,吸取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获得宝贵的人生借鉴;同时,让古人与当今时代对接,挖掘这些古代人才的现实意义。当然,还应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诵读、鉴赏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四、课堂教学点滴

《陈涉世家》教学方案

〖教学角度〗

巧设话题“评”陈胜──设置不同的话题,从多个角度丰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明大意

1、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人物语言);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初知文意。

2、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如“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激尉怒众,挺身杀尉”等。

二、巧设话题“评”陈胜

1、教师出示话题:

⑴陈胜的鸿鹄之志;⑵陈胜的“天下”观;⑶陈胜之“智”;

⑷陈胜之“诈”;⑸陈胜的口才;⑹陈胜的领袖才能;⑺陈胜、吴广之“谋”;

⑻联系课后练习三,评陈胜之“败”。

2、教师指导:

⑴联系课文及资料,要“评”之有“据”;

⑵分析周密细致,要“评”之有“理”。

3、学生依据话题,分小组研讨、评价陈胜。

4、教师明确、补充、丰富、小结陈胜的形象。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自主质“疑”,合作解“疑”──转变学习方式,在贵“疑”处质疑,合作解“疑”。〖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质“疑”

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就文言知识自主质“疑”:

⑴长句停顿;

⑵句子语气;

⑶一词多义,如“之”字用法;

⑷古今异义,如:“亡怜往往豪杰”;

⑸难句理解,如:“借第令毋斩”。

二、精读质“疑”

学生精读“二世元年„„吴广为都尉”,就内容及人物自主质“疑”:

⑴课文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生的意图是什么?

⑵陈胜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并装神弄鬼?

⑶“召令徒属”与“并杀两尉”,能否颠倒?

⑷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三、合作解“疑”

学生之间研讨、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文本对话,解决以上“疑”点,全课自然收束。《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演读──让学生过一把“演戏”瘾,在表演中自觉切入文本,深刻把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入“戏”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是人物对白)──学生表情朗读。

2、教师表情范读──学生表情译读全文。

二、师生说“戏”

1、师生说“舞台提示”(人物、时地、布景、服装、道具、幕次、战国末期的背景、人物台词的表情心理、动作、上下场等)。

2、师生说“人物台词”(对白、独白、旁白)。

三、演“戏”竞赛

1、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是解说、“安陵君”、“秦王”、“唐雎”)尝试进行自导自演。2、挑选两组同学进行演戏竞赛。

四、学生评“戏”

1、学生主要就以上两组同学在塑造人物方面发表“观后感”,提出表演建议。

2、学生各用一句话评说文中的三个人物。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写读──让学生通过改写深入理解课文,认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精心梳理情节

学生梳理的情节是:

1、秦王野心吞安陵,唐雎临危受使命;

2、秦王咄咄逼人,唐雎寸步不让;

3、秦王欲发“天子怒”,唐雎挺剑效古人;

4、秦王长跪致歉,唐雎不辱使命。

二、改写,深入解读文本

1、教师进行改写指导。如:可以依据以上情节,通过悬念、对话展开情节,将文章改写为四回目的章回体小说,可以通过添加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将文章改写为剧本,可以以随行史官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唐雎使秦的经过,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针锋相对──我与秦王战斗的日子》,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唐雎向安陵君汇报与秦王交锋的情况,抒写为国捐躯的赤诚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2、学生改写课文。

3、学生作品展示,师生简评。

《隆中对》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说读──通过让学生形式多样的“说”,多角度深刻理解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说说“三顾茅庐”

1、学生轻声读课文一、二段,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学生简说该故事的写作意图。

二、说说隆中“对”

学生高声朗读课文第三段。

1、先说隆中“对”的层次:

论“不可争”与“不可图”──论“可争”与“可图”──如何去“争”与“图”。

2、再说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战略方针、治国方略。

战略蓝图:三分天下,兴汉室,成霸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理;治国方略:恤民举贤,重视“人和”与“人谋”。

三、评说诸葛亮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1、扣住细节如“好为《梁父吟》”、“卧龙”、“三顾茅庐”、“鱼水之情”评说。

2、结合隆中“对”,评说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治国才能。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联读──通过比较课文与《三国》材料,发现二者不同的艺术手法与效果。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已在课前熟读课文、通读《三国》材料即《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一、课件展示《联读探究题》

1、课文和《三国》材料各侧重写了什么内容?二者有无相同的内容?

2、课文和《三国》材料侧重写的人物分别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3、课文和《三国》材料,你更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

4、挑出两文中你最感兴趣的细节,说几句评析的话。

二、联读探究

1、学生八人一组讨论以上题目,作好讨论记录,并推举一至两名同学作中心发言。

2、教师巡回指导。如题1,指导学生从篇幅、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题3,指导学生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思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补充、明确、小结。

《出师表》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听读──训练学生听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听”中逐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一、听读,正确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音正字,明白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学生赛读。

二、听读,整体阅读

1、一男生读全文,学生带着问题倾听。

⑴诸葛亮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哪一条为主?

⑵文章抒发了诸葛亮的什么感情?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听读,精品精读

1、一女生读第六段,学生倾听思考:

⑴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⑶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并作简析:

写作者志趣的句子写刘备知人求贤的句子。

说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表达知遇之恩的句子。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并小结。

四、听读,积累美“点”

同桌两名同学互动:甲(乙)读乙(甲)听,乙(甲)在文中圈出并摘录精美词句。

【方案二】

〖教学角度〗

扩读──立足课文,辐射拓展,多层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读懂课文

1、点击课件,听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注释,读好长句短句、语气语调,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3、梳理文中关键句,整理概括文中的三条建议。

4、重点朗读课文六、七段,体会文章寓情于事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二、扩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收集下列信息,分类积累:

⑴诸葛亮伐魏的背景;

⑵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⑶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及对其评价的资料;

⑷后主刘禅其人;

⑸文中涉及的蜀国大臣的资料;

赏析《出师表》的诗、文、联。

2、以课文及收集的材料为依据,组织“千秋诸葛我评说”讨论会,评说其“才智”、“忠诚”、“得失”等。

3、学生整理各“家”之言,课下写一篇作文。

《词五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比较鉴赏──指导学生对五首词进行比较鉴赏,体会词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主要教学步骤〗

一、在“美读”中初品“美”

1、教师指导读词要领:抓住词的情感基调,入情入境;明确节奏,读准重音和语调。2、学生美读,酝酿品词的艺术氛围。

二、在比较中发现“美”

1、以《望江南》为例,指导鉴赏词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整体把握,可用抓“词眼”的方法去把握词的情感──《望江南》的“词眼”是“肠断”,抒发了闺中女子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的感情;其次是“美点”鉴赏,如鉴赏手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用典)、语言(修辞、炼词造句)等的妙处─望江南》可鉴赏叠词。

2、学生自选任一首词进行鉴赏,并与同类词比较。如鉴赏《渔家傲》,可比较《江城子》、《破阵子》;鉴赏《武陵春》可与李煜的《虞美人》比较。

3、教师明确、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背读──教给学生背诵诗词的方法,高效背诵,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主要教学步骤〗

一、感知“背读”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10分钟之后,当堂检验背诵效果。

2、请背得好的同学传授背诵“秘诀”。

二、学会背读

1、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词的主题、情感、思路,并要求学生标出每首词上下片的首字、韵脚。2、教师示范背诵,结合课文传授背诵诗词的方法:

⑴理解诗词大意和思路;

⑵明了诗词的结构:诗大都讲究对仗,弄清结构规律,记住上句,就容易记下句;

⑶重视诗词首字和韵脚;

⑷心想(即脑海里浮现词中的画面)、耳听、眼看、手写、口念结合;

⑸同学互动对背,你背上句,我背下句。

三、高效背读

1、学生背诵比赛。

2、学生根据背诵,体验,说理解文本的话,说发现文本“美点”的话。

3、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第四篇:五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一定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1、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收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山东荣城人。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任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预习感受:

⑴ 课文主要讲什么?

⑵ 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4、质疑: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⑴ 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① “我穿过一排派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

③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④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⑤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⑵ 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① 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② 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③ 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

⑴ 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⑵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

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寄母亲》是冰心早期时期写的一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

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

⑴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⑵ 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⑶ 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⑷ 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4、点拨引导:

(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⑴ 语段一: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⑵ 语段二:

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⑶ 语段三: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⑷ 语段四: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披文得意,自我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

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关于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3、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4、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 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

5、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那就是说,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现在我们分角色读1~14自然段,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到了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三、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2、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口语交际·习作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并用讲故事的方法使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练习口语交际的能力。

3、在习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方法。

5、学会评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故事、谈看法

1、自己出声朗读“父母的爱”中三则小故事。

2、指名读第一则小故事。

3、小组内交流。

4、班级交流:

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5、指名读第二则小故事。

6、小组内交流。

7、班级交流:

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8、指名读第三则小故事。

9、小组内交流。

10、班级交流:

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11、交流对这三则故事的整体的看法。

二、说自己、明事理

1、同位之间讲自己的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

2、指名在班上讲。

三、熟记故事、讲给父母

1、读熟这三则小故事。

2、先讲给同位听。

3、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敞开心扉、吐露真情

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们的时候呢?敞开你的心扉和同学们说一说你心中的困惑吧!

1、同位之间交流最想给父母说的话题。可从下面选择:

⑴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

⑵ 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⑶ 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

所说要真实,语言表达要清楚;举的事例要完整。

2、整理自己和同学交流时的发言,列成提纲。

3、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4、习作成文,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教师总结,指导批改

1、总结此次习作的共性问题和修改意见。

2、指导批改:

要求:

⑴ 出声朗读你要批改的文章,标出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⑵ 看文章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实。

⑶ 看是否运用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⑷ 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感受与作者交流。

⑸ 在文章最后写出总的看法以及修改意见。

二、放给学生,互评互改

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同学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三、佳作品读,集体评价

同学推荐(或自荐)一两篇习作,在班上朗读,请大家一起评论。

四、整理评语,修改习作

认真思考同学给出的评语和修改建议,把习作重新抄写一份。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读悟范例:

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

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

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

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4、展示:

运用各种方式检查积累。如齐背、开火车背、指名背等。

5、拓展:

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三、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

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3、拓展漫画:

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夫与子》读懂的其它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它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

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教学反思】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回顾·拓展”尚属新生事物,也是我们五年级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如何处理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一直在摸索。我个人的理解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某组教学内容本身的“回顾”、“拓展”,而应该把它嵌放在一个“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之下,这样,这一新生事物才会显得更有生机和魅力。《回顾·拓展六》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 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对于漫画教学,在以前的小语教材中相见甚少。在本次漫画《父与子》的教学时,我没有单纯地就“漫画”而学“漫画”,一笑了之,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读”漫画、“看”漫画、“欣赏”漫画的方法,学会从漫画本身读到高于漫画本身的东西,从而受到教益。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一、三峡 【阅读训练】

1、解释加横线的词。

⑴略无阙处()⑵或王命急宣()⑶虽乘奔御风()⑷属引凄异()⑸不见曦月()⑹素湍绿潭()

2、指出文章第二段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一文引用渔歌起到了什么作用?

5、《三峡》一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请选取文中一处做简要分析。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⑴A、哀转久绝

B、绝巘多生怪柏

C、沿溯阻绝

⑵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屠自后断其股

7、回答下列问题。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⑵《三峡》描写两岸悬崖峭壁、雄伟为险峻的一句是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⑶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⑷找出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⑸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写出两个成语。“不以疾也”

、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⑴晓雾将歇()⑵沉鳞竞跃()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谈本文写景的妙处。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测测你的鉴赏力,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选出一句你认为写出了山川之美的语句,并注明作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理由: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阅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有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呢?

6、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三、观潮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天下之伟观也

⑵吞天沃日

⑶如履平地

⑷人物略不相睹

⑸则一舸无迹

⑹皆批发文身

2、作者用十分简练的笔墨描绘了钱塘江潮汹涌而至的壮观景象。分别用“

”、“

”等比喻写其状态、色泽;用“

”写其声音之大;用“

”写其气势壮,令人叹为观止。

3、文中的杨诚斋是指南宋著名诗人,其号为

。请默写出其《咏荷》的名句(一句或两句)。

4、文中引用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⑴如履平地()

⑵倏尔黄烟四起()

⑶则一舸无迹()

⑷而僦赁看幕()

6、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来表现什么?

四、湖心亭看雪

1、给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⑴拥毳衣炉火()

⑵与余舟一芥()

2、西湖佳景,领略的人很多,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可本文又为何写得别有风神韵味呢?请说明原因。

3、舟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仿照示例,点评、品味下面⑴⑵句中加点的字。

示例:湖中人鸟声俱绝

点评: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⑴独往湖心亭看雪

点评: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评:

五、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

1、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

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二)使至塞上

1、王维在本诗中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2、“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已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有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三)渡荆门送别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三个字好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移动,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想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四)登岳阳楼(其一)

1、填空。

“帘旌不动夕阳迟”句中近景是帘旌;远景是 夕阳。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揭示着傍晚的安详。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在诗中的作用是: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

2、“三年多难”是指

北宋灭亡后,三年来诗人颠沛流离,经历的磨难。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报国无门的忧伤悲情。

4、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的含义。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参考答案:

一、《三峡》

【阅读训练】

1、⑴同缺,中断 ⑵有时 ⑶即使 ⑷连续 ⑸日光,指太阳 ⑹急流或急流的水

2、侧面描写船行之急,突出水势的迅猛

3、⑴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富有趣味。⑵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⑶至于夏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更突出了深秋“林寒涧肃”的清幽,表现了凄婉感伤的情绪。

5、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的一段,因为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因为潭水沉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6、⑴A、小时B、极C、断 ⑵A、在B、如果C、从

7、⑴用的是比喻、对偶修辞手法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之景象不同 ⑷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⑸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

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

1、⑴消散 ⑵争着 ⑶参与,这里指欣赏

2、从康乐公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些奇景得人了。

3、提示:可以从视角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感官运用等方面,抓住特点,谈一点即可。

4、略

(二)《记承天寺夜游》

1、⑴解开(脱、脱下)⑵漫步、走、行走 ⑶考虑、想到 ⑷只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⑴“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⑵“怀民亦未睡。”理由:心境相同。⑶“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4、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寂;自我排遣的旷达。

5、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观潮》

1、⑴景象 ⑵用水淋洗(淹没)⑶踩、踏 ⑷几乎、差不多 ⑸船 ⑹画花纹

2、玉城雪岭、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3、杨万里、诚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一是对钱塘江潮水壮观形象的侧面补充,二是在结构上与上段的“天下之伟观也”相照应。

5、⑴ lǚ 踩、踏 ⑵shū 忽然 ⑶gě 船 ⑷jiù 租用

6、一是写“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满眼都是穿戴华丽的游人,多得“车马塞途”;二是用“饮食百物”的价格高出平时的几倍;三是“僦赁看幕”爆满,到了“虽席地不能闲”的情况来反衬观潮人之多。作者的目的是以此来反衬钱塘江潮水的壮观景象。

四、《湖心亭看雪》

1、⑴cuì 鸟兽的细毛⑵jiè 小草,这里指细小、微小

2、因为作者写的西湖雪景,不仅仅是写雪景,是写看雪景,而且是深夜坐着小船看雪景,别有风神韵味。

3、通过舟子的话衬托自己痴于赏景适性,是以“痴”自负;舟子说更有“痴似相公者”,实际是作者写自己乘兴而往,尽兴而归,飘洒超脱胜于亭上拥炉对饮者。

4、⑴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⑵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做着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五、《诗四首》

(一)《归田园居(其三)》

1、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B

(二)《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已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有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三)《渡荆门送别》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移动,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想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四)《登岳阳楼(其一)》

1、帘旌;夕阳;湖面风平浪静;傍晚的安详;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

2、北宋灭亡后,三年来诗人颠沛流离,经历的磨难

3、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报国无门的忧伤悲情。

4、“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下载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年级六学科语文章(组)五《名著之旅》学习内容《将相和》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属精读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本文通过“完璧归赵”......

    六上第二单元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你们知道吗?50年代的中国是一......

    六上第二单元备课

    《山雨》《索溪峪的野》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一双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的美。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体味那山雨和索溪峪的无穷韵味吧! 一、出示学案 1、默读课文,理......

    六上第八单元作文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每当我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哼着这首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的......

    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5篇精读课文《要好好学习》、《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孔繁森》、《大禹治水》,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要好好学字》记叙了......

    六上第四单元作文

    珍惜水资源 从我做起 人世间有百般的爱,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实现。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亲情、友情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

    六上第六单元 奥林匹克风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奥林匹克风 第一课时 欣赏《意大利之夏》、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2、通过......

    六上第四单元教案

    第 十一 册 第 四 单元 教案设计者: 黄雪云 授课者: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班级: 13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