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时间:2019-05-15 09:1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上第六单元测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一篇:九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山东师大二附中

年级

语文

学案

学生姓名:

编制:初三备课组

审定:备课组长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检测题(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用原文句子填空或根据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2)四面边声连角起。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臣本布衣。

(5)《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6)《武陵春》是南宋

派女词人

的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

(7)辛弃疾是南宋

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破阵子》一词中,表现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6分)(1)等死,死国可乎()(2)复立楚国之社稷()...(3)休祲降于天()(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5)盖追先帝之殊遇()(6)发闾左谪戍渔阳()....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4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4分)(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深追先帝遗诏()..(2)效 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欲信大义于天下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史学家。字承祚,晋朝人。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二.阅读下面课内、外文段,回答问题(62分)

(—)陈涉世家(21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3分)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2.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3.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吾闻二世少子也 D、士卒多为用者。4.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5.解释下面加点字词(4分)

(1)度已失期()

(2)上使外将兵()..(3)为天下唱()

(4)陈胜王()

..6.翻译下面句子(4分)(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唐雎不辱使命

(17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家长签字: 山东师大二附中

年级

语文

学案

学生姓名:

编制:初三备课组

审定:备课组长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请广于君()

(2)秦王谓唐雎曰()..(3)天下缟素()(4)长跪而谢之曰()...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布衣之怒 B、天子之怒 C、庸夫之怒 D五百里之地 3.翻译下面句子(4分)(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4分)

5.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雎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D.唐雎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向秦王示弱,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三)《出师表》(12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优待)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2.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悉以咨之 辍耕之陇上 ..

B.试用于昔日 叹息痛恨于桓、灵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告先帝之灵 ..D.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可计日而待也 ..

4.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2分)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5.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一条,并就这条建议谈谈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4分)

(四)阅读课外文段(12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

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4分)

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4分)3. 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其季父项梁(叔父)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楚将(做)..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竟学(竟然))..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

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家长签字:

第二篇:九上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研修

曹王教委李强高玉连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专题(史传文学)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4、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二)各课基本内容

《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学习四篇史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把握杰出人物的才略和相关文中名句,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词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掌握词的特点,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活动为内容,落实读写训练。

形式:通过调查、演讲、朗诵、辩论或评价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杰出人物,端正“风流”观、偶像观、英雄观。

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地评价古代人物,吸收风流人物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出感受深刻的文章。

二、教学建议

㈠注重诵读教学

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加以解决。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在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在要求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有关的逸闻趣事引出话题,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先用有关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要点,或先掌握部分特别优美的语句后,再逐步成诵。总之要以灵活多样的手法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㈡注重比较阅读

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既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比如历史人物写法的比较,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等;也可以是课内内容和课外有关内容的比较,这种比较教师应该以点拨为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㈢注重拓展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比较阅读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性的语文活动。比如利用图书资料围绕历史名人作一些综合探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还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的朗诵比赛,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1

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㈣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

1、古文今译首先应该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如果有的词以修辞的方式出现,当直译不能达意时就该用意译的方法。

2、注意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省略现象,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补充,否则会造成一些句子的残缺,甚至产生歧义。

3、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差别较大,如不合顺序而采用直译,可能就会显得生硬,此时应该适当调整语序,以求顺畅。

4、对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官制等专用名词可以不译;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以不译;至于一些成语不译会影响行文节奏顺畅时,应该考虑译出。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单元教学设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揭竿而起的陈涉、胆识并见的唐雎、高瞻远瞩、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德操和审美方面的人文熏陶,指导学生去辩证地认识历史和人物,去与古人作心灵对话,吸取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获得宝贵的人生借鉴;同时,让古人与当今时代对接,挖掘这些古代人才的现实意义。当然,还应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诵读、鉴赏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四、课堂教学点滴

《陈涉世家》教学方案

〖教学角度〗

巧设话题“评”陈胜──设置不同的话题,从多个角度丰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明大意

1、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人物语言);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初知文意。

2、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如“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激尉怒众,挺身杀尉”等。

二、巧设话题“评”陈胜

1、教师出示话题:

⑴陈胜的鸿鹄之志;⑵陈胜的“天下”观;⑶陈胜之“智”;

⑷陈胜之“诈”;⑸陈胜的口才;⑹陈胜的领袖才能;⑺陈胜、吴广之“谋”;

⑻联系课后练习三,评陈胜之“败”。

2、教师指导:

⑴联系课文及资料,要“评”之有“据”;

⑵分析周密细致,要“评”之有“理”。

3、学生依据话题,分小组研讨、评价陈胜。

4、教师明确、补充、丰富、小结陈胜的形象。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自主质“疑”,合作解“疑”──转变学习方式,在贵“疑”处质疑,合作解“疑”。〖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质“疑”

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就文言知识自主质“疑”:

⑴长句停顿;

⑵句子语气;

⑶一词多义,如“之”字用法;

⑷古今异义,如:“亡怜往往豪杰”;

⑸难句理解,如:“借第令毋斩”。

二、精读质“疑”

学生精读“二世元年„„吴广为都尉”,就内容及人物自主质“疑”:

⑴课文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生的意图是什么?

⑵陈胜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并装神弄鬼?

⑶“召令徒属”与“并杀两尉”,能否颠倒?

⑷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三、合作解“疑”

学生之间研讨、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文本对话,解决以上“疑”点,全课自然收束。《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演读──让学生过一把“演戏”瘾,在表演中自觉切入文本,深刻把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入“戏”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是人物对白)──学生表情朗读。

2、教师表情范读──学生表情译读全文。

二、师生说“戏”

1、师生说“舞台提示”(人物、时地、布景、服装、道具、幕次、战国末期的背景、人物台词的表情心理、动作、上下场等)。

2、师生说“人物台词”(对白、独白、旁白)。

三、演“戏”竞赛

1、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是解说、“安陵君”、“秦王”、“唐雎”)尝试进行自导自演。2、挑选两组同学进行演戏竞赛。

四、学生评“戏”

1、学生主要就以上两组同学在塑造人物方面发表“观后感”,提出表演建议。

2、学生各用一句话评说文中的三个人物。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写读──让学生通过改写深入理解课文,认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精心梳理情节

学生梳理的情节是:

1、秦王野心吞安陵,唐雎临危受使命;

2、秦王咄咄逼人,唐雎寸步不让;

3、秦王欲发“天子怒”,唐雎挺剑效古人;

4、秦王长跪致歉,唐雎不辱使命。

二、改写,深入解读文本

1、教师进行改写指导。如:可以依据以上情节,通过悬念、对话展开情节,将文章改写为四回目的章回体小说,可以通过添加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将文章改写为剧本,可以以随行史官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唐雎使秦的经过,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针锋相对──我与秦王战斗的日子》,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唐雎向安陵君汇报与秦王交锋的情况,抒写为国捐躯的赤诚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2、学生改写课文。

3、学生作品展示,师生简评。

《隆中对》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说读──通过让学生形式多样的“说”,多角度深刻理解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说说“三顾茅庐”

1、学生轻声读课文一、二段,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学生简说该故事的写作意图。

二、说说隆中“对”

学生高声朗读课文第三段。

1、先说隆中“对”的层次:

论“不可争”与“不可图”──论“可争”与“可图”──如何去“争”与“图”。

2、再说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战略方针、治国方略。

战略蓝图:三分天下,兴汉室,成霸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理;治国方略:恤民举贤,重视“人和”与“人谋”。

三、评说诸葛亮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1、扣住细节如“好为《梁父吟》”、“卧龙”、“三顾茅庐”、“鱼水之情”评说。

2、结合隆中“对”,评说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治国才能。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联读──通过比较课文与《三国》材料,发现二者不同的艺术手法与效果。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已在课前熟读课文、通读《三国》材料即《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一、课件展示《联读探究题》

1、课文和《三国》材料各侧重写了什么内容?二者有无相同的内容?

2、课文和《三国》材料侧重写的人物分别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3、课文和《三国》材料,你更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

4、挑出两文中你最感兴趣的细节,说几句评析的话。

二、联读探究

1、学生八人一组讨论以上题目,作好讨论记录,并推举一至两名同学作中心发言。

2、教师巡回指导。如题1,指导学生从篇幅、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题3,指导学生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思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补充、明确、小结。

《出师表》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听读──训练学生听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听”中逐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一、听读,正确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音正字,明白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学生赛读。

二、听读,整体阅读

1、一男生读全文,学生带着问题倾听。

⑴诸葛亮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哪一条为主?

⑵文章抒发了诸葛亮的什么感情?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听读,精品精读

1、一女生读第六段,学生倾听思考:

⑴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⑶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并作简析:

写作者志趣的句子写刘备知人求贤的句子。

说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表达知遇之恩的句子。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并小结。

四、听读,积累美“点”

同桌两名同学互动:甲(乙)读乙(甲)听,乙(甲)在文中圈出并摘录精美词句。

【方案二】

〖教学角度〗

扩读──立足课文,辐射拓展,多层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读懂课文

1、点击课件,听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注释,读好长句短句、语气语调,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3、梳理文中关键句,整理概括文中的三条建议。

4、重点朗读课文六、七段,体会文章寓情于事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二、扩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收集下列信息,分类积累:

⑴诸葛亮伐魏的背景;

⑵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⑶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及对其评价的资料;

⑷后主刘禅其人;

⑸文中涉及的蜀国大臣的资料;

赏析《出师表》的诗、文、联。

2、以课文及收集的材料为依据,组织“千秋诸葛我评说”讨论会,评说其“才智”、“忠诚”、“得失”等。

3、学生整理各“家”之言,课下写一篇作文。

《词五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比较鉴赏──指导学生对五首词进行比较鉴赏,体会词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主要教学步骤〗

一、在“美读”中初品“美”

1、教师指导读词要领:抓住词的情感基调,入情入境;明确节奏,读准重音和语调。2、学生美读,酝酿品词的艺术氛围。

二、在比较中发现“美”

1、以《望江南》为例,指导鉴赏词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整体把握,可用抓“词眼”的方法去把握词的情感──《望江南》的“词眼”是“肠断”,抒发了闺中女子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的感情;其次是“美点”鉴赏,如鉴赏手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用典)、语言(修辞、炼词造句)等的妙处─望江南》可鉴赏叠词。

2、学生自选任一首词进行鉴赏,并与同类词比较。如鉴赏《渔家傲》,可比较《江城子》、《破阵子》;鉴赏《武陵春》可与李煜的《虞美人》比较。

3、教师明确、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背读──教给学生背诵诗词的方法,高效背诵,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主要教学步骤〗

一、感知“背读”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10分钟之后,当堂检验背诵效果。

2、请背得好的同学传授背诵“秘诀”。

二、学会背读

1、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词的主题、情感、思路,并要求学生标出每首词上下片的首字、韵脚。2、教师示范背诵,结合课文传授背诵诗词的方法:

⑴理解诗词大意和思路;

⑵明了诗词的结构:诗大都讲究对仗,弄清结构规律,记住上句,就容易记下句;

⑶重视诗词首字和韵脚;

⑷心想(即脑海里浮现词中的画面)、耳听、眼看、手写、口念结合;

⑸同学互动对背,你背上句,我背下句。

三、高效背读

1、学生背诵比赛。

2、学生根据背诵,体验,说理解文本的话,说发现文本“美点”的话。

3、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第三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 六 单 元 测 试 题

(共100分,卷面分2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4分)

1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人不知而不愠(yùn)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xīn)

不闻机杼声(zhù)

同是宦游人(huàn)

B.诲人不倦(huǐ)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歆辄难之(zhé)

遂携拯如初(zhěng)

C.不亦说乎(yuè)

策勋十二转(zhuǎn)

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

朔气传金柝(tuî)

D.思而不学则殆(dài)

尊君在不(fǒu)

王欲舍所携人(shě)

著我旧时裳(zhuï)

2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相委而去(丢下,抛弃)B.敏而好学(敏捷,轻松)C.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D.愿为市鞍马(买)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几项()(2分)

A.巴山楚水

剪烛西窗

儿女共占巾 B.扑朔迷离

君向潇湘

敏然众人矣

C.磨刀霍霍

巴山楚水

默而识之 D.沉舟侧畔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4用原文回答问题(4分)

A.《木兰诗》中写木兰在北方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5朗读下列诗句,节奏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城阙/辅/三秦

B.今日/听/君/歌/一曲

C.扬子/江头/杨柳春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8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7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分析有误的项是()(2分)

A.何有于我哉

“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B.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C.不亦乐乎

“乎”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8解释句子有误的一组是()(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二.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商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张 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王 勃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寄人》

刘禹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文言文阅读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3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______诗。(2分)题目是《_________》,(1分)作者______,_____代诗人,(2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________。(1分)

2.“与君离别意”,中的“君”指___________。(2分)

3.“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点出杜少府出发的地点是_______句;将宦游之地是_______句。(2分)

(二)《乘船》(10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4分)

俱:

欲:

幸:

遂:

2.区别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本所以疑

所以:古义:

今义:

疑: 古义:

今义:

3.比较下面两句中“此”的含义是否相同。(2分)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论语》六则(2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_____

___、___ ______。(2分)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

__。(2分)

6、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___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4分)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B、知___________C、愠__________D、识_________E、厌________________(5分)7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木兰诗(22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语段出自《木兰诗》,节选自_______编的《___________》。(2分)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8分)

(1)旦辞爷娘去()(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军书十二卷()(4)出郭相扶将()3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B.策勋十二转

记了许多次功。

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_____。(4分)

5请你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展开想象,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内容。(6分)

四.谈谈你学文言文有哪些体会或有什么学习方?(5分)

课外拓展阅读

(一)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②还对曰()③咸仰首叹曰()④信如其言()⑤何以去虫()⑥以酒灌()

翻译句子。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5.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2.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

5.“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在于。6.“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7.“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

一、知识积累卡片

1.课文主题概述 读《论语》六则,犹在聆听一渊博长者讲学习态度和方法;《期行》告诫我们“信”是立世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人;《乘船》讲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在《伤仲永》中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木兰诗》讲述木兰代父从军,建功还乡的故事;《回乡偶书》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之感;《夜雨寄北》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抒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淮上与友人别》写春天里的离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论语>六则》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理解,领会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敏:聪明 是以:因此 厌:满足 诲:诱导,教导 从:采纳,听从

《期行》 期:约定 委:丢下,抛弃 引:牵引,拉 顾:回头看 《乘船》 辄(zhé):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同意 舍:扔掉,抛弃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yé):吗,表疑问 拯:救助

《伤仲永》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求:索要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旁近:附近,指邻居 为:作,这里是“题写”之意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可观:值得看 稍稍:纷纷 丐:求,索取,这里是“花钱请(仲永题诗)” 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称(chèn):相当,符合 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 泯(mǐn):消失

《木兰诗》 市:买 策勋:记功 强:多,余 著;穿 傍:靠近,贴近

《诗五首》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却:再,还 之:往,到 比邻:近儿女:青年男女 酬:酬答 旧:老朋友 侧畔:旁边 长(zhǎng):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3)默而识之。“识”通“志”,读“zhì”,记,记住.(4)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吗。(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牵,拉。(6)对镜帖花黄。“帖”,同“贴”(7)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古今异义词

(1)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表可能或能够、许可)学而不厌(厌:古义:满足。今义:因为多而不喜欢)(3)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常用于“到„„去”。)(4)后贼追至(贼:古义:指作乱的人。今义:偷窃行为的人。)(5)期日中(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6)幸尚宽(幸:古义:恰巧,幸而。今义:幸福)(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8)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9)复到舅家(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10)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11)即书诗四句(书:古义:写。今义:图书,书籍)(12)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爸爸的父亲)4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2)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4)泯然众人矣(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5)父异焉(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6)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7)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8)父利其然(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有于我哉? “何有”即“有何”,有哪样。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即“以是”,因此。何为不可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2)判断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3)省略句 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6诗文中涉及到的成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2)择善而从(3)不亦乐乎(4)温故知新(5)不耻下问(6)学而不厌(7)诲人不倦 7.文学常识积累

(1)文体知识 语录体 笔记小说 记叙文 七 绝 七 律 五 律 乐府民歌 《论语》 《世说新语》 《方仲永》 《回乡偶书》《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木兰诗》

(2)作家作品 课 文 作 者 时 代 出 处 《论语》六则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语语》 《期行》《乘船》 刘义庆 南朝宋 《世说新语》 《方仲永》 王安石 北宋 《临川先生文集》 《木兰诗》 郭茂倩编 南北朝 《乐府诗集》 《回乡偶书》 贺之章 唐代 《全唐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代 《李义山诗集》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唐代 《云台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代 《王子安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代 《刘梦得集》

(3)常识积累 1.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唐宋八大散文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诚信格言:①言必信,行必果。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名句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课文研读平台 1.重点语句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解读:十二个字科学地诠释了“学”和“思”的关系。“学”和“思”要结合起来,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所获。(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解读: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翻译: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 解读:守约就是讲信用,失约就是不守信用,这是一种好品质,小小元方都懂这一起码道理,且言辞有理,让“友人”无言以对。

(4)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翻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解读:语言描写表现出华昕在贼兵追到的危急形势下,不顾危险,坚持带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逃难,这体现他临危不惧、急不相弃、一诺千金、帮人帮到底的气概。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解读: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谓“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言辞简洁精练。句中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凯旋归来者,既有“将军”,又有“壮士”。理解互文时不要单看字面意思,一定要上下文联系。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翻译: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解读:“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第四篇:九上第六单元检测题无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检测题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用原文句子填空或根据要求填空。(1)过尽千帆皆不

是。(2)《渔家傲 秋思》表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句 子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

唐?

。(4)、《陈涉世家》选自 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5)《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

(6)《武陵春》是南宋

派女词人

的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

(7)辛弃疾是南宋

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破阵子》一词中,表现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6分)(1)等.死,死国可乎()(2)复立楚国之社稷..()(3)休.鋟.降于天()(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5)盖追先帝之殊遇..()(6)斜晖脉脉..水悠悠()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4分)(1)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2)遂用猖蹶..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4分)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深追先帝遗.诏()(2)效 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欲信大义于天下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 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东汉人。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二.阅读下面课内、外文段,回答问题

(60分)

(—)陈涉世家(2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

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2分)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2分)

4.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书非借不能读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

当行 6.解释下面加点字词(4分)

(1)度.已失期()(2)上.使外交兵()

(3)为天下唱.()

(4)陈胜王.()

7.翻译下面句子(4分)(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

(二)唐雎不辱使命

(18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

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请广.于君()

(2)秦王谓.唐雎曰()

(3)天下缟素..()(4)长跪而谢.之曰()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布衣之怒 B。天子之怒 C。庸夫之怒 D。专诸之刺王僚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6分)

答:

5.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C.唐雄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D.唐雄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三)《出师表》(10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

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5.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2分)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四)阅读课外文段(12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

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4分)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4分)

3. 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

为.

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

楚将(做)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竟.学(竟然))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

与籍避.

仇于吴中(躲避)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第五篇:九上第一单元教师

沁园春

毛泽东(教师专用)

一、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初读全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惟()莽()滔()驰()裹()妖娆()逊()风骚()单于()可汗()天骄()

三、朗读全词,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四、学习上阕:

1、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分三层:①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②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③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背诵全词。

二、学习下阕:

1、下阕可分几层?

--分三层:①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③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表现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四、比较阅读。2 雨 说(郑愁予)

一、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

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 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二、初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圃()

锢()滞()喑哑()嚷()

蓑()

笠()

膏()耸()

绕()

襁褓()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3)留滞:停滞,不流通。

(4)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三、朗读课文。(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四、齐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雨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

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五、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六、作业

1、朗诵全诗。

2、讨论完成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继续分析诗歌:

1、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根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第二部分:(第2、3、4、5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 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第四部分:(第9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

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3星星变奏曲(教师专案)

一、导入设计:

齐背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简要介绍作者以及“朦胧诗”:

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被称为朦胧诗五位主将),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起,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讨论分析: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5、“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6、“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4外国诗两首(教师用案)

教学过程:

一、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2、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讨论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②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搜集并朗诵这两位诗人的其他诗歌。

下载九上第六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上第六单元测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上第三单元教案

    9 故乡 鲁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

    九上第6单元教案

    绿 教学目标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

    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5篇精读课文《要好好学习》、《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孔繁森》、《大禹治水》,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要好好学字》记叙了......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

    第六单元 课题: 三 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体......

    六上第二单元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你们知道吗?50年代的中国是一......

    六上第二单元备课

    《山雨》《索溪峪的野》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一双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的美。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体味那山雨和索溪峪的无穷韵味吧! 一、出示学案 1、默读课文,理......

    六上第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

    六上第八单元作文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每当我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哼着这首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