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①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②生小组讨论交流。③全班交流。
④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⑤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4、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五、感情延伸
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六、课堂小结: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配乐)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八、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第二篇:《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
小尊重、孝敬父母。
重点、难点:理解《游子吟》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今天,我们谈话的题目是母亲(板书母亲),母亲也就是我们亲爱的妈妈。妈妈爱你吗?能举个例子说说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吗?
2、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母亲(齐读两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唐带诗人孟郊就是一个把母亲恩情永远铭记在心的人。在他50岁时,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CAI出示诗句,谁能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感悟真情
1、师:短短的一首小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CAI图片,问: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她缝得怎么样?
师:课文第一段就描写了图上的内容,(CAI出示第一段)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动?
(1)根据交流引导:一针针一线线,从这个词语中感悟到了什么?适时讲民间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归期就会延迟,母亲把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归来)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指名练习朗读,师评价。
(2)夜深了从这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夜深人静,怎么读好这个词语?
(3)你们能把这句句子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母亲把她的爱都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到了衣服上。她一边缝一边会想什么呢?CAI出示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①哪位女同学做做孟郊的妈妈,读好这句话。评价(要读出担忧,牵挂之情)②后面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让我们用担心的语气读好这一段。(齐读)
2、过渡:衣服缝好了,这时,天已经亮了。母亲把衣服放进孟郊的包袱里,把他送到郊外,母子两人,依依惜别。
CAI出示图片,交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叮嘱的话语有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CAI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读读这句话,交流,你从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后师总结:是啊,爱子之深,思子之切,你能通过朗读体会出来吗?
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什么叫湿润?为什么孟郊的眼睛会湿润?
师总结:是啊,这是不舍的泪,担心的泪,愧疚的泪!母亲年纪大了,多么需要儿子陪伴在她身边啊,孟郊却不得不远行,谁来读好这句话,练习朗读。
师:这真是CAI出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了文章,再读这两行诗,你懂它的意思了吗?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是写这两句诗的呢?
师总结: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迟了。一边想象一边用你的真情去读好这两句诗,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过渡:孟郊告别了母亲,满怀着母亲的希望和恩情,独自上路了。你们知道他干什么去吗?
CAI出示图,他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小草时,出示词语生机勃勃,什么叫生机勃勃?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样生机勃勃?)
引导学生说因为有了阳光雨露的沐浴才会长得如此有生机。
看到此情此景,孟郊不禁写下了CAI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在课文的第三段,自己读读,说说哪几句话就是写这两句诗的?同捉可以讨论讨论。
根据交流出示第三段内容,练习朗读。解释:寸草就是小草,春晖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师小结: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而孟郊,就把自己想象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母亲的恩情,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孟郊上京赶考,做了一名县官,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接进城。在他50岁时写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师配乐朗诵。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好它吗?练读,指名读,师作恰当评价。
师: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游子之心,成了千古传唱的佳诗。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集体配乐吟诵)
你们能美美地把它背诵下来吗?练背。
三、总结,升华情感
师:小朋友,我们都有深爱自己的母亲,小草尚且知道用生机勃勃报答太阳的恩情,孟郊把自己对母亲的恩情化作了一首著名的小诗。小朋友,你们作为儿女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呢?(配乐交流,可以联系母亲节,3。8妇女节,平时等)
是啊,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能让妈妈感到幸福和安慰。(音乐响起)让我们随着音乐,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们永远铭记----(齐读课题:母亲的恩情)全体起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CAI音乐,母子图片。)
四、作业
练一练
(1)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选择意思)
忙:①事情多,没空闲。②急速地做。
(2)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谁忙着干什么?
做一做:
(1)把《游子吟》美美地朗诵给妈妈听。
(2)搜集有关母爱的古诗、歌曲、文章,准备下节课交流。
教学设计(2)
《母亲的恩情》的教学片段
原创:童话剧 细节一
师:最近老师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叫〈〈我爱我夫我爱我子〉〉,你们看过吗?
师:里面讲到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吃了多少苦?
生:妈妈为他的儿子才嫁给哪个大海的。
生:妈妈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
生:那个妈妈每天累得都走不动路了。
生:我喜欢那个电视里的妈妈。
生:我妈妈不给我看电视,我常常偷偷地看,我都哭了好几回了。
师:是的,想这样的好妈妈还有很多。还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
生:学生一起唱了起来。
师:这是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面的主题歌,也是讲了一位妈妈和自己孩子的故事,我看得感动得眼泪是控制不住的哗哗地流。有机会的话,你们也可以去看一看。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诗,叫〈游子吟〉出示古诗。
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再试读,指名读,最后齐读。
师问:这首古诗是谁写得呢?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呢?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呢?
师: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母亲的恩情〉〉。
细节二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图上画着什么?
生:图上画着一位老妈妈在缝衣服。
生:有一个老人在灯下缝补衣裳。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生:画着一位老母亲在给他的儿子缝补衣服。
生:夜已经很深了,这个老妈妈还没有休息,还在油灯下为明天要去远方的儿子缝补衣裳。
生:图上画着这个老母亲都不怎么看得见了,可还在灯光下,为出远门的儿子缝补衣服。
师:说得好!课文中哪一自然段是说得这幅图上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
师:好!请你默读这一段,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是图上的内容,那些句子是心里想的?
生:指名读。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还可以看出什么来?
生:妈妈缝衣服,很认真。
师:你从哪个句子或者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师:是啊,妈妈缝得多认真多细心啊!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
生:孩子们都很好奇!什么叫典故啊?
师:就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也是一个民间习俗。
生:什么故事?都直愣愣地看着我。
师:就是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的人做衣服,必须要把针脚做得戏迷,要不然出门的人回家的日期就会延迟,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细细密密地缝着,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回来。
生:哦,原来是这样。
师:你看妈妈这么细心这么认真地缝补衣服,心理在想什么呢?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那这里一针针一线线缝得仅仅是衣服吗?
生:学生茫然地看着我,不知道怎么样回答。
师:你们想想老师刚才讲得那个风俗习惯,再想象妈妈心理最想什么? 生:妈妈最希望她的儿子能早点回来。哦妈妈缝得是希望。
生:妈妈是把自己的希望缝在衣服里。
生:妈妈是把自己的愿望缝在衣服里。
生:对,妈妈缝得是自己的期望,缝得是儿子的归期。
师:那你能把这一句话读好吗?
指导朗读
师:你还能从哪个句子或词语中看出什么来呢?
生:已经很晚了,妈妈还在缝衣服。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从夜深了看出来的。
师:这夜深了,除了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妈妈再晚也要把衣服缝出来。
生:可以看出妈妈再缝着自己的心愿,也不觉得时间已经很晚了。
生:可以看出妈妈无论多晚都会把儿子的衣服缝好的。
生:可以看出妈妈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啊!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
师: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无论付出什么都愿意,更别说是时间了。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是她的心肝宝贝!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是她的命根!在母亲的心中,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她愿意无偿地为孩子做任何事情。这位妈妈把心中全部的爱,都化做了针线缝在了衣服上,她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谁能把第一自然段的后面两句话读好呢?出示:夜深了~~~~~回来。
指导朗读。
细节三
师:请同学们再看第二幅图,图上画着什么?
生:图上画着孟郊的妈妈把孟郊送到村子外。
生:图上画着孟郊的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子的外面,舍不得离开。
生:图上画着妈妈和儿子都舍不得分开,她们的手紧紧抓在一起,谁业不愿意分开。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再仔细看看,我觉得妈妈好象在对他的儿子说着什么?
你们看是不是 ?
生:是!
师:那妈妈在对她即将要远行的儿子说什么呢?请你用妈妈的语气来说。
生:孩子~~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你可以用孟郊的妈妈喊她儿子一样地来说。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师:(妈妈,我记住了,我会早点回来的!)
生:郊儿,你在外面可要注意身体啊!师:(妈妈,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生:郊儿,你在外面要保重身体啊!师:(妈妈,您也一定要保重啊。)
生:郊儿,你在外面遇见坏人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啊!师:(妈妈,您在家里有困难可以先找邻居帮忙,不要累坏了身体。)
生:郊儿,你不用担心家里,你自己在外面可要当心啊!师:(妈妈,您自己也要当心啊!)
生:郊儿,妈妈真舍不得你啊!你可一定要早点回来啊!我在家里等你回来啊!师:(妈妈,我也舍不得您啊,我会想念您的,我一定会早点回来的!)
师: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儿子的行牵动着母亲的心啊!妈妈的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
师:谁能把妈妈说得这一句话给读好呢?
指导朗读。
第三篇: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华中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却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感恩之心。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以“母亲的恩情”为主线,紧紧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等等感人的重点语句,运用“读——思——议——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处。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通过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使学生与文本动情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文本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益。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3.请学生用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2.组织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于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3.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想到——母亲头上又。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母亲头上。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3.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4.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习课文结尾。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评
不可否认,各个学科均有人文性的特点,但各个学科实现人文性的手段是不一样的。数学学科依靠数字、公式、几何图形等来实现,音乐学科依靠音符、节奏、旋律等来实现,美术学科依靠色彩、线条、明暗等来实现,体育学科则靠速度、力量、形体等来实现,语文学科靠什么呢?靠语言文字。所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其他学科的手段,而是主要靠语言文字训练来实现。
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孟郊“缝补衣服”的劳动之苦,送行及思念的牵挂之苦,而这些苦,凭借学生的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在反复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的朗读就会入情入境,对诗意的理解也就不会停留在“翻译”的层面上。
语文教学,需要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需要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升华情感及认识有机结合,即训练点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计要讲究,避免步入机械训练的泥潭。
第四篇: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教版二年级下册9《母亲的恩情》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大村小学:杨昆红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游子吟》填空作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齐读课题:《母亲的恩情》。
2、教师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恩情。引出孟郊的《游子吟》。
3、课文填空,复习小诗《游子吟》。
二、细读课文、感悟母爱
(一)深夜缝衣:第一小节
1、出示“深夜缝衣图”。
2、默读第一小节:思考图上的这位老母亲是谁?她正在忙着干什么?
3、找一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用“——”划出“母亲对儿子关爱”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说话练习:用“忙着”造句。
4、母亲边缝补着衣服,边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课文,再看看插图,想一想。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齐读)
(二)天明送别:第二小节
1、男生齐读第二小节,想一想:临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呢?
2、师生发挥想象,母亲在送别孟郊时还会说些什么?
3、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孟郊的眼睛湿润了?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想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呢?
4、多么感人的场面,谁能来动情地读好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5、说话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们的,“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
6、小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内容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三)触景生情:第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3、结合文、图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四)《游子吟》的由来: 第四、五小节
1、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就在他 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师生合作读)
2、教师指导学生读、背诵、书写。
3、学生讨论、交流:用什么来报答母亲对我们的恩情?
三、拓展升华、总结全文
1、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妈妈,我想对你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妈妈,还有谁也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教育之恩?
3、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妈妈。
第五篇:《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邗江区实验小学 姓名:严茵茵
[教材简解]:《母亲的恩情》是“文包诗”体裁的课文。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学重难点]:
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孟郊尊重、孝敬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举办一个小小的“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2.老师啊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游子吟》。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呢?这其中啊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母亲的恩 情》。(板书课题:9.母亲的恩情)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举办一个小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一定的氛围下学习本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吧!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①出示生字词、词语认读
孟郊 缝补 恩情 永远 报答
铭记 抚摸 沐浴 湿润 注视
著名 慈爱 一针针 迟迟归
寸草心 几根白发 生机勃勃 ②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同桌互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使学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我竭力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茂地去读,并在读中理解字词,有所感悟。] 5.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和大家交流一下。
6.课件出示填空题:《游子吟》的作者叫(),是()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设计意图:利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还锻炼了概括能力。] 7.相机出示孟郊图片,简介孟郊以及作诗背景: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待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设计意图:找准时机简介《游子吟》的作者孟郊以及写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喜欢阅读”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的、“小和尚念经似的”读,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明白道理。] 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一首诗中,就是——《游子吟》,想读读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3.课文里包含着一首小诗,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你还记得吗?(《静夜思》)我们怎样才能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课文的故事描写了诗的内容,古诗的意思就在课文中。)学以致用,真会学习。
[设计意图:联系二年级上册学习过的课文《英英学古诗》中“文包诗”的特殊体裁,复习旧知,学习新课。]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开火车读生字。2.给生字扩词。
3.课件字体变色: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这10个生字中有6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其中3个还都是“扌”,现在请小朋友们想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4.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合作学习。既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合作能力。] 5.这节课重点指导“恩”“迟”两个字。
“恩”:因字放心上,模样有点方。心中有三点,点点各不同。
“迟”:走之左边短,折处对准上面点。平折伸长包起尺,尺字横斜才好看。6.教师范写重点字“恩”、“迟”。7.生描红、临写。
五、课后作业
1.把《游子吟》美美地朗诵给妈妈听。
2.搜集有关母爱的古诗、歌曲、文章,准备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