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七年级必修)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十则》
2、自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词读音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业亦矣已己是知也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关键字词理解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时:习:之:亦:说: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谋:
e、交:不信:传: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为师矣可:以: h、罔:殆:
i、诲女知之乎诲:女: j、是知也是:知:
k、见贤思齐焉贤:齐:焉: l、必有我师焉必: m、善者:从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岁寒:凋:
r、行之者乎:s、其恕乎(恕:
4、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5、自行翻译这十则论语。
第二篇:《论语》教案(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第三篇:七年级《论语》教案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七年级《论语》教案,欢迎欣赏与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诵,追问:
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七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
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四、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五、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第四篇:《松鼠》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编写与执教者:六店初中李本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松鼠,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有关松鼠的一些特征、习性方面的知识,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
2、技能目标:由总到分,条理清晰地介绍小动物。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1、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2、形象生动的说明。
3、语言准确性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也有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鸟、小鸡、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说明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总的要求是用“说”的手段达到“明”的目的。特点是:一客观性。不论是介绍事物,剖析事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应。二科学性。说明文的任务之一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给人以真知。三实用性。说明文要求词能达意,词尽意旨,使人“明其言,知其意”。说明文有多种样式,科学小品是其中一种。科学小品有两个特点:一短小精练。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二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易懂,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四、课文朗读
1.把握课文中红色字体的词语的读音。
驯良(xùn)乖巧(guāi)清秀(qīngxiù)矫健(jiăo)机警(jĭng)玲珑(líng)帽缨(yīng)歇凉(xiē)榛子(zhēn)榉实(jǔ)橡栗(lì)蛰伏(zhé)错杂(zá)苔藓(táixiăn)圆锥形(zhuī)梳理(shū)2.学生用稍快的节奏齐读,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课文分层,然后读出你比较喜欢的片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第五篇:《论语十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论语十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课题;《《论语》十则》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4.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品德修养。【重点难点】1.掌握字、词、句意思。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教你知道: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说-悦女-汝知-智)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课文学习指导: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四、分章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和“知新”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讲解]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要有好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归纳成语、格言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问题研究《论语》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今天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
六、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反思自己:◆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论语》十则 评估测试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吾日三省吾身()
二、解释句中加粗的词。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思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吾日三省吾身()是知也()诲女知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三、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折关系的有________,③表并列关系的有________。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任重而道远E.学而不思则罔F.择其善者而从之
四、填空。1.《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_。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态度________ ___ _______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