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
课型:讲读课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前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学习前六章
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注音:说(yuè)
愠(yùn)(2)解义: 学:学习
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时:按时
习:
复习
亦:也是
说:通“悦”,高兴,愉快
知:了解
愠:生气
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5)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2、学习第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注音:省(xǐng)
传(chuán)(2)解义: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
谋:出主意
而:转折 信:诚实
传:传授的知识(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5)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学习第三章(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注音:逾(yú)
矩(jǔ)(2)解义:
有:通“又”
而:表示顺承
立:独立
惑:迷惑
天命:自然规律
逾:超过
矩:规矩(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 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5)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①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③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学习第四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温/而知,可以/为师矣。”(1)解义:
温:复习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2)画出朗读节奏。(3)翻译: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4)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学习第五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注音:罔(wǎng)
殆(dài)
(2)解义:
而:表示转折
罔:迷惑
殆:有害(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5)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学习第六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注音:箪(dān)
瓢(piáo)
陋(lòu)
哉(zāi)(2)解义:
贤:品质高尚
堪:忍受
乐:乐于学(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5)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前六章
反思:
第二课时(后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前六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前六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论语>十二章》(后六章)。
一、能力提升。学习后六章
7、学习第七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注音:好(hào)
(2)解义:之:代词,学问
者:„„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4(5)课文探究:
①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学习第八章(提示: 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注音:肱(gōng)
(2)解义: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疏:粗粮
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 而:顺承
乐:乐趣
不义:不正当手段
于:对于(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学习第九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义:三:几个
行:走
焉;在其中
其:代词,他
而:顺承
善:优点、长处
从:跟从、学习(2)画出朗读节奏。(3)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4)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学习第十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解义:川:河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4)课文探究:
①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②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学习第十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解义:三军:军队
匹夫:普通人(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4)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学习第十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注音:笃(dǔ)
(2)解义:博:广泛
而:表并列
笃: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5)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二、小结
三、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后六章
反思:
第三课时
目标:
1、掌握文言文重要的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默写课文。
3、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能力提升。
1、通假字(提示:30秒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C,B-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B,C-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1)不亦君子乎
(2)可以为师矣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古:可以、凭借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
(4)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古:冷水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
(6)也吾日三省吾身 ...古:普通人
古:多次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今:数词,三
3、词类活用(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 D-A, C-B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7(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4、一词多义(提示:1分钟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D,B-C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1)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2)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4)其:仁在其中矣
他的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博学而笃志
并列 .
5、特殊句式:(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当堂训练:(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1、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乎吾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准确翻译句子。(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学习指要》 《论语》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一日三省 反思:
从心所欲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9
逝者如斯择善而从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本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本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本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本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三篇:《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
课型:讲读课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前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学习前六章
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注音:说(yuè)
愠(yùn)(2)解义:
学:学习
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时:按时
习:
复习
亦:也是
说:通“悦”,高兴,愉快
知:了解
愠:
生气
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5)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2、学习第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注音:省(xǐng)
传(chuán)(2)解义: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
谋:出主意
而:转折 信:诚实
传:传授的知识(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
复习了?”
(5)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学习第三章(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注音:逾(yú)
矩(jǔ)(2)解义:
有:通“又”
而:表示顺承
立:独立
惑:迷惑
天命:自然规律
逾:超过
矩:规矩(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5)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①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③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学习第四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子曰:“温/而知,可以/为师矣。”(1)解义:
温:复习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2)画出朗读节奏。(3)翻译: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4)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学习第五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注音:罔(wǎng)
殆(dài)
(2)解义:
而:表示转折
罔:迷惑
殆:有害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5)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学习第六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注音:箪(dān)
瓢(piáo)
陋(lòu)
哉(zāi)
(2)解义:
贤:品质高尚
堪:忍受
乐:乐于学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
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前六章
反思:
第二课时(后六章)
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前六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前六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
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论语>十二章》(后六章)。
一、能力提升。学习后六章
7、学习第七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注音:好(hào)
(2)解义:之:代词,学问
者:„„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5)课文探究:
①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学习第八章(提示: 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注音:肱(gōng)
(2)解义: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疏:粗粮
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
而:顺承
乐:乐趣
不义:不正当手段
于:对于
(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学习第九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义:三:几个
行:走
焉;在其中
其:代词,他
而:顺承
善:优点、长处
从:跟从、学习(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4)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学习第十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解义:川:河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4)课文探究:
①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②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学习第十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解义:三军:军队
匹夫:普通人(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4)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学习第十二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注音:笃(dǔ)
(2)解义:博:广泛
而:表并列
笃: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3)画出朗读节奏。(4)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5)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二、小结
三、完成相关练习:默写后六章
反思:
第三课时
目标:
1、掌握文言文重要的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默写课文。
3、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能力提升。
1、通假字(提示:30秒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C,B-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
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B,C-D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不亦君.子.乎
(2)可以..为师矣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古:可以、凭借
今:泛
指品
德高尚的今:可能、许可(3)饭疏.
食
饮(4)饭疏食饮水 古:粗古:冷水 今:
疏
通、疏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
夺(6)也吾日三.省吾身 古:普通古:多次 今:无
学
识、无
智
谋的今:数词,三
人
人
水
劣
散
志
人
人
3、词类活用(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双星报喜” D-A, C-B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一词多义(提示:1分钟完成,然后“双星报喜”A-D,B-C互相核对答案,随机抽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回答正确+1分)(1)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2)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
为.人谋而不
忠
乎
替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4)其:.仁在其中矣
他的 .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博学而笃志
并列 .
5、特殊句式:(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当堂训练:(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1、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1)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乎吾身。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准确翻译句子。(提示:2分钟后完成,然后A-B-C-D轮流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小结
四、完成相关练习:《学习指要》 《论语》的成语:
不亦乐乎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择善而从 一日三省
三十而立
反思: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优教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教学方法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确: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九章着重谈学习,后三章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出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一箪(dān)食 四十而不惑(huò)不逾(yú)矩
曲肱(gōng)而枕之 博学而笃(dǔ)志
三、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学生自由讲解前四章。
2齐读。教师小结讲解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如字音、语速、语调、停顿等。3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待交流讨论。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之间质疑,教师加以点拨。例如:第一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说。时:按时。习:温习,复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怨恨,恼怒。” 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只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5学生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明确:(1)孔子说:“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旁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又不超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时,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四、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明确:谦虚:学而时习之。独立思考、复习: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四章。
2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实际略谈体会就行。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至九章;继续研读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检查背诵课文前四章。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五至九章
1学生自由朗读五至九章。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如字音、语速、语调、停顿等。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准备交流讨论。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质疑,教师要加以点拨。例如:【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迷惑。殆:有害。
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5学生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明确:(5)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正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而跟从,针对他的缺点(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2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明确: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课堂小结
这几章再次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背诵五至九章。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学习实际略谈体会就行。如学习要谦虚,学习要“学”与“思”相机结合等。
六、拓展延伸
1我说《论语》,拓展知识视野: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中以《论语》为第一部。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第3课时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十至十二章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3交流:班上交流。
4请学生翻译十至十二章,其他学生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示例:【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笃:忠实,坚守。
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做人要胸怀远大、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十至十二章翻译:
(10)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小结与归纳
1本课时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做人要志向远大、珍惜时光、不断拼搏。2全文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拓展延伸
1这几章把“时光”“志向”“学习”与“仁”结合在一起。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表达观点及理由。示例: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2创意表达。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在“成语”类记下: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4孔子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吕梁瀑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位弟子去救他。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行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您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旋涡进入,又随着旋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学习和做人道理的简短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比一比.《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 难点
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三个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孔子像导入
二、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三、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四、朗读
1.听读,听配乐朗读,注意朗读节奏。2.播放背景音乐,自由朗读。3.小组内展示读。4.班内展示读。
五、学习第一至五章
1.学习第一章
用PPT显示第一章,用双色区分重点字词,让学生先自己学习,再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展示时先要把原文读一读,再把重点字词的意思说一说,然后把一章完整的翻译。
一个学生展示后,有疑问的由其他学生继续释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2.用学习第一章的方法学习第二至五章 3.比一比,看谁背的快
自由大声朗读背诵
抽背
六、预习余下的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