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首先认识、理解圆锥体的特征,直观又形象。然后通过用空心圆锥向空心圆柱的容器里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圆锥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特征、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任意一个圆柱和圆锥,若干沙子或水。
教学准备: 圆锥 水 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大三角板 直尺
教学过程:
一、进入学习情境
1.开始,回忆学过的立体图形,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观察课本实物图:铅锤、谷堆、冰激凌等。
(1)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体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根据这些物体的形状,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导说出“圆锥”)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体?(学生举例如 路障、喇叭、跳棋)
3、师:你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圆锥有哪些特征?
拿出圆锥模型,介绍圆锥的特征。
(1)用手摸一摸圆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后师板书:
1、圆锥有一个顶点
2、圆锥只有一个底面,这个底面是个圆形。
3、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图是扇形。)
从实物图中抽象出一个圆锥的立体图形来,教师画一个不带高的圆锥图。
出示两个圆锥(一个高,一个矮),观察这两个圆锥,你发现了什么?是由圆锥的什么决定的?(板书:高)
下面我们来研究圆锥的高。你想知道圆锥高的哪些知识?
1、什么是圆锥的高 ?
2、几条高?为什么只有一条高 ?
3、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问: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读板书)
再看第二个问题(1条高)指出高,怎么画?为什么画虚线?所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
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并板书: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它只有一条高。
4、了解了圆锥体的特征,我们再来研究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怎样计算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呢?我们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借助以前学过的长方体,今天我们学习圆锥体体积也可利用刚刚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大家猜一猜,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学习
探索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1、师出示实验要求: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中,测量高度,几次装满,统计次数填入实验报告单。
2、汇报交流
(1)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和统计,你发现了什么?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两个圆锥体和圆柱体就有这样的关系呢?再来看实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圆柱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强调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
3、概括圆锥体积公式:
师:圆柱的体积是: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 h 那么和它等底登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怎样表示呢?
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V=1/3sh
三、实践运用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生板演,汇报
2、一个圆锥形,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6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练习
(1)S=20平方米 h=12米(2)r=10米 h=15米
(3)d=6米 h=10米(4)c=62.8米 h=9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锥体,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1、圆锥体的特征
2、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安排的,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目的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学情分析
已经对圆柱和圆锥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圆柱体积的推导方法。在教学几何体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比较强的,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在实际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时忽略了×的现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间的倍数关系。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共三套,细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一天,洋洋准备在冷饮店去买冰淇凌,售货员拿出两支不同形状的冰淇凌,一是圆柱形的,一是圆锥形的,都卖两元钱。洋洋想:我买那一种划算呢?你们能帮他解决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凌更划算吗?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生答师板书。指名说说推导过程。
2、设疑:那圆锥体呢?要想知道它的体积该量什么?怎样计算呢?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四、探究新知
1、猜想圆锥的体积与我们所学的那个知识联系最紧密?
2、我们可不可以将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来计算呢?
3、提出猜想
(1)讨论: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来进行转化探究,你打算选什么样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可以比较。
(2)在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猜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简要板书。
4、验证猜想
(1)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2)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和结论。(3)教师课件演示,再次验证。
5、课件演示,强化推导过程,归纳结论
根据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师相机板书:圆锥体积=底面积×高×
追问:“底面积×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6、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公式后,自学课本p30用字母表示公式的一段,对照检查。板书:V=Sh
7、练一练:完成“试一试”
说说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讲评。
五、尝试练习,强化重点
完成课堂之初的“小麦体积”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六、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看书第11页,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七、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1、填空
(1)、圆柱和圆锥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圆锥的体积21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4平方分米,高5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5)、一个底面半径是2厘米的圆锥,高3厘米,体积是()立方
八、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或是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V= Sh 集体备课:
数学
六年下册
圆锥的体积
教学设计
刘春彦
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Sh。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或大米),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或大米),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我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我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三、自主探究,培养参与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我为自己加油:做一个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好老师。不足:
1、仍有少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2.仍有少数学生计算能力还不过关,口算也不过关,导致计算失败。
3、一节好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这几个方面还要加强。
三、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认真的去设计教学过程,要更加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好课件,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第三篇: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课题: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1页——第33页。【教学目标】
(1)掌握圆锥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特征、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锥 水 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大三角板 直尺
【教学过程】
一、进入学习情境
1.开始,回忆学过的立体图形,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观察课本实物图:铅锤、谷堆、冰激凌等。
(1)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体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根据这些物体的形状,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导说出“圆锥”)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体?(学生举例如 路障、喇叭、跳棋)
3、师:你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圆锥有哪些特征? 拿出圆锥模型,介绍圆锥的特征。(1)用手摸一摸圆锥,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后师板书:
1、圆锥有一个顶点
2、圆锥只有一个底面,这个底面是个圆形。
3、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图是扇形。)
从实物图中抽象出一个圆锥的立体图形来,教师画一个不带高的圆锥图。
出示两个圆锥(一个高,一个矮),观察这两个圆锥,你发现了什么?是由圆锥的什么决定的?(板书:高)
下面我们来研究圆锥的高。你想知道圆锥高的哪些知识?
1、什么是圆锥的高 ?
2、几条高?为什么只有一条高 ?
3、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问: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读板书)
再看第二个问题(1条高)指出高,怎么画?为什么画虚线?所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并板书: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它只有一条高。
4、了解了圆锥体的特征,我们再来研究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怎样计算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呢?我们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借助以前学过的长方体,今天我们学习圆锥体体积也可利用刚刚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大家猜一猜,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学习
探索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1、师出示实验要求: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中,测量高度,几次装满,统计次数填入实验报告单。
2、汇报交流
(1)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和统计,你发现了什么?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两个圆锥体和圆柱体就有这样的关系呢?再来看实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圆柱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强调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
3、概括圆锥体积公式:
师:圆柱的体积是: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 h 那么和它等底登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怎样表示呢? 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V=1/3sh
三、实践运用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生板演,汇报
2、一个圆锥形,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6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练习
(1)S=20平方米 h=12米(2)r=10米 h=15米(3)d=6米 h=10米(4)c=62.8米 h=9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锥体,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1、圆锥体的特征
2、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反思】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有的组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有的组用到沙子的方法;有的组用计算的方法。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想一想等积等高的时候,圆柱和圆锥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积等底的时候,圆柱和圆锥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第四篇:《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猜测、操作、验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推导公式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 具:ppt课件
学 具:圆柱、圆锥量杯各一个,水一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你还记得么?字母公式又怎样表示?(板书:v =sh)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是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课件出示圆锥形谷堆,问:它占了多大的空间呢?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他又是怎样推导出来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科学验证,经历过程
引导学生借助圆柱,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出示实验用具:圆柱,圆锥,水。
1、引导学生观察圆锥、圆柱的特点。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2、这个圆柱和圆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是怎样想的?(圆柱的体积大,它们等底等高,圆锥上面是尖的,所以体积小)
3、学生实验。(把学生分成六组)
实验要求:把圆锥装满水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要几次才能倒满。
学生分小组动手演示: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2)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
4、学生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我们把圆锥装满水,倒入这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这个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因为圆柱的体积v=sh,所以圆锥的体积v =1/3sh(教师板书)
等底等高V=1/3Sh
5、教师课件再演示: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
6、找条件:根据这个公式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要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那些条件?
7、(反例子)强调等底等高: 同学们经过实验,发现了用来实验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1/3,老师也想做实验: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一个很小的圆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强调: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让学生说)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填空:(1)、一个圆柱体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计算下列圆锥的体积(1)、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2)、底面半径3厘米,高3厘米。
3、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4.如图,直角梯形ABCD,以AB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围成几何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板书:
圆锥的体积
v =sh 等底等高 V =1/3Sh
第五篇: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情景 渗透转化
师: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2、圆锥实物 揭示课题
① 教师出示一筒沙子。师:将这筒沙子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这是什么体?(圆锥体)(板书:圆锥)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手示意。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二)学习新课
一、问题引入
(老师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二、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2)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你可以用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3)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先在小组里面讨论如何试验,然后再做试验。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5、26页。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不是)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2.板书例题。
例 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3.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4.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dm3)。
(1)、a+3(dm3)(2)、3a(dm3)(3)、a3(dm3)(举卡片反馈,订正。)(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3,圆锥体体积是()cm3。
6.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学生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1)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从熟悉的经典历史故事《曹操称象》中,理解了“大象”转化为“石头”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米、沙、水;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想和方法,更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较好的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