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后有感(5篇)

时间:2019-05-12 03:1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知行合一》后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知行合一》后有感》。

第一篇:读《知行合一》后有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杨总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分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结合今年我们设计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回款较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学习中获取的好理念、思考中发现的好想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成效。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积累、多干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内省、提炼创新,不断形成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办法、新思路,真正在学用相长中实现知行并进。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终,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

蔡远飞 2017年5月6日

第二篇:读《知行合一》有感

这个暑假最幸福的就是能静下心来选择一本自己爱阅读的书籍,因为朋友的推荐而我选择《知行合一》王阳明书籍,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悟性自足”不假外求,从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就是去发现,人在面对自己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把它搞明白,通过实践,书本的知识。

我们每一个人在无论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在面对工作时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书中的王明阳也 是如此,他所经历的挫折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因苦都勇敢坚持自己的观点,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总是能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阅读了王阳明暑假回顾反思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复杂的工作辛苦,种种的抱怨,但这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转变心疼,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我们应该感谢逆境,顺应逆境。

我们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的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拷问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的人,时时处处留心,那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学好业务知识,能够服从,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思想动态勤于琢磨,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第三篇:读《知行合一》有感

读《知行合一》有感

从历史课中,接触到了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理论-知行合一,但却从未了解过王阳明一生的辉煌传奇,靠着阳光下的玻璃,我打开了这本书,也打开了心学的大门。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何为知行合一?读着书,从悟道的阳明先生那里感受到了内心的声音。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制胜决断,了然于心。阳明先生的一生,并非一番丰顺,彷徨与痛苦,从无趣到知趣,通过一件件小事,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心。经过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等等一件件无法想象的大事,慢慢奠定了内心的哲学。王阳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危机、衰败的转变时期。从英宗到武宗的几十年间,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彼伏此起,规模越来越大,地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也正是在这样曲折的大环境下,阳明先生才将自己的心学体现逐渐完善,他的一生是不完美的。因为人到中年,就必须负起社会所赋予他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内敛,有时候应该委屈求全,有时候应该忍辱负重。无论是年轻时的浮夸还是中年后的老成,王阳明都做的很好,因为他在凭良知做事。对于他来说,一个此心光明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奖励就是良知给予的奖赏,其他,亦复何言!

众所周知,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哲学之一。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表达思想的语句都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又是一门实用的哲学,它告诉了我们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同时也为我们每个人规划处了一张完美的,直观的人生路线图。王阳明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已不言自明。在工作生活中,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去心中贼之私情与私、再学会用格物致知的办法去学习,心无外物,万物一体,即可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看了这本书,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和事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学: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人生,那么良知就不再会有乌云与尘埃的遮蔽!

新汇支行凌舒仪

第四篇: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有感

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能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那么,他到底“奇”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大儒,但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弃道回家。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经历别样人生

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蹲在牢房里,王阳明还认真的研究了《周易》,是不是算卦让他时来运转也未可知,总之,很快他结束了牢狱生活,不过,旧的厄运结束标志着新的不幸到来,他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一路还有杀手不依不饶,换做常人,也许早已是哭天抢地,但王阳明却是“虽不毛之地,吾往矣!”。几年龙场悟道,“心学”横空出世,王阳明名声大振,己经挫折,再次被启用,先是边疆剿匪,后是评定宁王叛乱,最终建立不世功勋,纵观整个明代,文臣受封“伯爵”的共有三人,他位列其一,受封“侯爵”的仅他一人。

三、一介书生,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王阳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是一道纯粹的假命题。

1517年正月,王阳明正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这一年,王阳明来到江西剿匪,在去的路上,他只带了几个随从,便与一群水盗不期而遇,王阳明指挥若定,让商人们把各自的商船插上官旗,敲锣打鼓,一字排开向前进发,并亲自站在船头向水盗喊话,亮明身份,讲清政策,说来也怪,一向无恶不做的水盗却乖乖就范,依话放行,虽说只是小试牛刀,足见其功力非凡。后来剿灭的土匪个个来头不小,有大名鼎鼎的詹师富;有极会收买人心的谢志山;有足智多谋的蓝天凤;有不可一世的金龙霸王池仲容,虽说剿灭他们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同,无一漏网。

后来碰上宁王起兵叛乱,面对蓄谋已久的叛乱,兵力悬殊,难度可想而知,但王阳明就敢拿他的鸡蛋去碰石头,而且是鸡蛋完好无损,石头却灰飞烟灭。王阳明用临时拉起的一小股人马硬是打败了宁王经营多年的虎狼之师,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四、身处逆境,不改初衷,专心讲学

因为上书言事,遭到宦官刘瑾忌恨,下狱未死,被贬龙场,换做他人不是悲天悯人便是牢骚满腹,或是上吊自杀都有可能,可王阳明就是王阳明,硬是咽下了这口气,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打脱牙,和血吞”,甚至要比曾国藩的心胸宽广多了。他不仅去了,而且能很快适应环境,想方设法改变环境,专心讲授“心学”,教化一方子民。面对凄苦的环境,语言的障碍,不幸的遭遇,杀手的追杀,他依然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慌,真是奇人。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有几点粗略的认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1、也许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王阳明的“心学”多少有些偏激,可保持内心平静,内心强大,仍然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处世之道。有资料研究表明,有70%以上的癌症病人不是死于癌细胞,而是死于恐惧心理。

2、保持好奇心,培养兴趣,多做研究与尝试,也许才会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百合花,总会迎来属于他的春天。康熙年间有个叫姚启圣的人,十年间,做官从巡抚一直降到七里河马场的厂长,但收复台湾还非他莫属,后来终于有得到重用。

3、说到做到真英雄,光说不练假把式,困难大、原因多都不是失败的根源,而且这种习惯一旦形成,还会不断的持续下去,最终会成为失败者的座右铭。真英雄如魏书生,不论带怎样的班、怎样的学生,都能管好教好。

4、远离政治,多做实事,历史上得宠专权、纸醉金迷的人大有人在,可唯有实心用事,干出业绩的人才能万世流芳,青史留名。例如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负重,写成史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经历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四处碰壁,几经崩溃,可只要坚持到底,不改初衷,肯定会有长风破浪,柳暗花明之时。曾国藩初办团练很不得意,几次想自杀了事,后来终于成为“中兴名臣”。

最后,因本人学识悟性有限,读得很粗略,谈得也很肤浅,望大家见谅!

第五篇: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范文模版)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城建大厦项目部的张玉姣,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有选择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关系,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不都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王阳明“知行合一”可从以下三点来借鉴和理解:

首先,从工作实践来看,“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行”,而最大化运用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执行与具体情况有效结合。针对掌握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以适而合用、分而细化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二是经验与执行力的有效结合。“知行合一”讲究的是“知”与“行”的紧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总结,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以此改进个人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

然后,从意识上来说,“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的角度来说,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

最后,从文化层面理解,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所谓“文化”,按古人的定义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养成良好社会风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重点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发挥“人文化成”作用,推进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善而行善,行善而知善,此乃知行合一!(此处的善指善巧方便)。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出现遗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知道但是没有去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让我们大家携手共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城建大厦项目部 张玉姣)

下载读《知行合一》后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知行合一》后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1000字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1000字周星星在这个日益浮华,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困惑与迷惘,让我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许应该收拾心......

    学会自我管理,注重知行合一(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精选5篇)

    学会自我管理 注重知行合一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近日在工作之余品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跟随德鲁克先生窥见了管理世界的一角,联想到以前所学所知所历有一......

    读陶行知知行合一感想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所思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教学合一,我一直认为是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统一,即教学“合二为一”,其实不然。 暑......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共五则范文)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县广播电视台 刘晓兵近日,阅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本书是首部......

    知行合一发言稿

    “知行合一”离成功很近“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最早来源于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知”就是认知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或者理解为“信念”,“行”就是“去做......

    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

    知行合一-演讲稿

    知行合一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又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