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 2011年3月11日下午 』
王雷泉教授致辞:
我们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谈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最近30年在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有名的。关于佛学院的一切,我也是从学生那里听说的,在90年代,他们就去佛学院学习了,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是热血青年奔赴延安一样。
在当前佛教界的先锋里,索达吉堪布,在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工作者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威望。尤其是近几年在摄受知识分子方面,堪布不辞劳苦到处讲经说法,发愿要尽形寿竭尽全力,把他认为最好的佛教思想、佛教真理在社会上传播,并且在各大高校跟知识界、学术界进行对话。因为佛教既然是真理,就不怕辩论,也不怕辩驳。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堪布。这个时间非常宝贵,复旦虽然成立宗教学专业已有51年了,但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教学一直相当薄弱。如今有机会请堪布来,就要把时间尽可能用于堪布给我们开示。大家等会儿有什么问题,可以近距离地请教。现在我们欢迎堪布——
尊敬的王雷泉教授,其他的教授、大德,同学们:
今天下午利用这个时间,大家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探讨。
对我来讲,跟知识界、宗教界、科学爱好者进行交流,自身的学识也会有所提高。虽然我本人没有太高的知识水平,更谈不上什么特别深妙的证悟境界,但确实很喜欢跟大家交流。
我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觉得佛教的教理不可思议,对它生起了不可退转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外境所摧毁。这些修学中的点滴体会,我非常希望你们也能得到,并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探索真理、修学真理,这样的人生才有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否则,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的观念、行为很容易被染污,堕入邪见的深渊。
当然,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藏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包括因明、中观方面的辩论传统,足以摧毁每个人的各种邪见、怀疑。这方面,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若能与藏地的佛学院、寺院经常沟通,就会揭开很多领域的神秘面纱,真正通达超乎想象的境界。
下面,也谈不上我给大家解答问题,就是彼此学习吧。对于你们的有些困惑,我可以说说我的看法,然后跟有经验的教授、老师、同学们互相探讨。
(一)问:在佛教中,佛陀规定犯了什么戒条,就要惩罚多少多少劫,请问这该怎么理解?
答:佛教中之所以制定戒律,并不是非要去惩罚人,表面上它是一种约束,但实际上,这为每个人趋往解脱之路提供了方便。
就像马路上的绿灯、红灯,有了它的话,开车者似乎不太自在,但这却能极大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过强制性地规定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就能让众生顺利获得解脱,达到彼岸。
(二)问:我以前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做老师。我知道您讲过《弟子规》,但有些人认为,学了佛的人不需要学这些,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作为学习佛法的人,虽然要观无我、无常,但世间名言中做人的教言准则也不可缺少。对我而言,觉得汉地的《弟子规》非常殊胜,殊胜在何处呢?对我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科书,都缺少道德教育,而通过学习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有些人口口声声一切皆空、一切无常,但其实他散乱的时间特别多,说没有时间学《弟子规》,恐怕也只是一种借口而已。
对我来讲,这么好的论典,不但给很多有缘者传讲过,同时还将它翻译成藏文,藏地很多老师、学生学了以后,都感到受益匪浅。
问:藏传佛教的净土,与我们汉传中提倡念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什么区别?
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净土法门,究竟目标完全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藏传净土主要讲发菩提心、念佛号、积累资粮,最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的主因,则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如此依靠自力和他力往生,汉传净土也是这样提倡,只不过个别传承上师教言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问:学习佛法应当一门深入,还是博览群书?怎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答: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没有太多分别念,信心也非常具足,这种根基的人,即使没有能力翻阅千经万论,只要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依靠自己的愿力与佛的加持力,最终也能往生净土。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呢?也不是。有些人对佛教抱有怀疑,甚至经常生邪见,这种人就必须广闻博学,通过学习很多经论,才能遣除他们往生的障碍。
我看到很多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有时候为了相应众生的根基,就强调“一门深入”;有时候在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也讲许许多多的经典和论典。
所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凡事都一概而论,佛陀就不用广传八万四千法门了,只讲一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陀宣说了千差万别的法门,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
(三)问:我是禅学会的会员,目前在国内百胜餐饮公司工作,今天很高兴有缘认识您。我有一个问题是:以前我念的是心理学,很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潜能发挥到最大。但到了佛学领域,又听到性空缘起,似乎“我”只是个五蕴假合。从“有我”到“无我”,对我来讲是个很大的突破。
最近我看了一些您的文章,才知道原来佛教中有“如来藏”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又是怎样的呢?
答:所谓的“我”,佛教在名言中是承认存在的,故为了“我”的解脱要积累资粮,为了自度度他要发大愿、发菩提心。而你说的“我”不存在、是虚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性法理来抉择时,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
这种不存在,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而是一旦学了空性法门,你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人们所耽著的“我”,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假如真正从身体或心识上寻找,点点滴滴也找不到。这就是佛陀所抉择的空性。
胜义中尽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还要为了“我”积资净障,或者过生活、赚钱、做事,这二者并不矛盾。现在很多人常把胜义的“无我”与名言的“有我”混为一谈,这样的话,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如来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概而言之,如来藏有两种意思:一是我们的佛性,名言中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将来都能成佛的阿赖耶,就叫如来藏;还有一个,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不是单单的一个空,也不是不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无法言表,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将其描述为如来藏。关于如来藏的道理,《如来藏经》等中均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讲,我们对胜义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胜义中万法皆空,但胜义中空,并不代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名言中,该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过程中不能造恶业,否则的话,名言虽然是虚幻的,但你造了虚幻的恶业,仍要感受虚幻的无量痛苦,对此大家务必要注意!
(四)问:新闻中说,在一个多小时前,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并引起了大海啸。现在的灾难非常多,作为佛教徒,对此应当如何看待?
答:嗡玛呢叭美吽,嗡玛呢叭美吽……莲花生大士往昔有一个教言,说人类频频造恶业的话,四大的灾难会频频发生。
发生地震虽有诸多复杂的因缘,也不能完全说是造恶业的果报,但人类现在造的业,跟前几个世纪比起来,确实非常非常严重。所以,这些灾难应该是与恶业有关,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因缘?因果本身深细难测,唯一是佛陀的境界,我等凡夫也不敢妄下断言。
总之,任何一次灾难和痛苦,都与众生的共业、受难者的别业有密切关系,但也离不开暂时的因缘。佛教并不像个别外道那样,认为一切全都是业力注定,而是承许发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各种因缘聚合的产物。
(五)问:我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在佛教中,普遍以中观作为究竟见地,但藏传佛教对空性也有许多讨论,比如自空和他空。请问,自空与他空的主要立场是什么?彼此争论的差异是在什么地方?
答:藏传佛教中,从宗派上来讲,觉囊派被认为是他空派,宁玛派、格鲁派的部分论师被认为是自空派。
宁玛派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中曾说,自古以来,很多人在他空和自空的问题上争执不息,但实际上,二者的究竟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谓的自空,是将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抉择为空性,也就是说,这些法自己的本体全部是空;而他空派承许,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能被他法而空,但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实有,远离四边八戏,不是分別念的对境。其实,自空和他空所宣扬的侧面,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本体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自空派是抉择第二转法轮中诸法的本体为空性,他空派是抉择第三转法轮中的如来藏光明。我们认识心的本性也好、外在的万法也好,明和空都是无二无别的,这种境界就叫现空双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究竟意义并不矛盾,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六)问: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来自泰国。现在各种灾难发生得非常多,我们常说这是共业所致。请问,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业方面的共业,那在善业方面有没有共业呢?
答:复旦大学也有出家人是吧?一直在读博士?1999年我也去过泰国,只呆了一个礼拜,感觉很新鲜,回来还写了一个《泰国游记》。泰国对佛教的信仰特别虔诚,当时我在几所佛教大学里,跟一些泰国的佛学博士交流过,包括跟副僧王也作过一些交谈。今天在复旦遇到南传佛教的法师,穿着这种亲切的僧衣,我觉得很好,希望以后藏传佛教、北传佛教的法师也能在复旦求学,这样应该非常圆融。
刚才这位法师所提到的众生共业,在恶业方面,常体现为地水火风等灾难。而在善业方面,比如可示现为众生居住的美好环境。我的一位师父,前几年三四月份时到了杭州,那时候藏地是天寒地冻,他到杭州以后,在电话中跟我说:“这里特别特别美,到处都是鲜花,他们享受这么美好的环境,应该是共同的善业所感。”因此,相当一部分众生感受快乐时,就可以理解为,是他们造了善业以后,共同所感召的福报。
(七)问:我是复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答:刚才我也讲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具足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又称为三轮体空。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作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八)问:佛教里有很多密咒,比如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百字明、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佛说每个咒都有很大很大功德,要念多少多少万遍。那我在修行的时候,该选择什么样的密咒呢?
答:我对密咒从小就有信心,只是现在比较忙,念的时间比较少了。我们藏地有句俗话:“孩子会叫妈妈的时候,就会念观音心咒——嗡玛呢叭美吽了。”基本上每个藏族孩子都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好多孩子到了外面的学校、城市以后,就不是特别争气了。
密咒的功德,佛陀在不同的经典、续部中都有阐述,至于你该选择哪一个,可能要分两种情况:
一、这个密咒与你的传承上师、某些灌顶修法有密切关系,然后你应该发愿念诵。
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如造业比较多,觉得业力深重,就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如果要开智慧,想生生世世具足智慧、利益众生,就念文殊菩萨心咒;若想遣除一切魔众违缘,就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你觉得哪个咒语对自己非常重要,就可以选择这个咒语去念。
念咒语方面,藏地很多修行人确实与众不同。前段时间,我们学院有个老出家人圆寂了,他一辈子念了六亿咒语。而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曾把一生所念的咒语都统计出来,有些咒语像“阿”、“吽”只有一两个字,有些咒语长达十几个字,这些长咒和短咒全部加起来,总共有九亿。上师是72岁时圆寂的,在此之前,他一辈子都手持念珠不断在念。
通常来讲,藏地的修行人随时随地都手不离念珠,不管是坐车也好、放牦牛也好、到农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识分子、干部在办公室里,也是拿着念珠,被领导看到还会挨骂。不过现在比较方便了,拿个计数器一直在念,领导也发现不了。其实,念咒语不说长远的功德,仅仅是暂时利益的话,分别妄念、痛苦烦恼也会依此而消除,让心安住于清净的状态中。所以,念咒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九)问:阿罗汉是听闻佛陀教法而觉悟的,他会对别人说法。但辟支佛就很奇怪,他是自我觉悟的,而且不对人说法。为什么辟支佛不对人说法呢?是不是他觉悟以后有能力上的差别? 答:辟支佛,是在前期的如来教法已灭、后期的如来教法未兴之际,出现于世间的。他虽然口里不说法,但通过身体发光、示现种种神变,让众生见后生起信心,进而信仰佛教、趋入涅槃,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
佛陀在《百业经》中讲过,凡夫人对神通很有信心,认为这比说法还重要,所以,辟支佛就给他示现神通,这也是一种善巧方法。否则,你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他不一定接受,甚至会生邪见,但如果有个辟支佛在空中飞来飞去,他马上就会信得五体投地,“咚咚”在地上开始磕头。
问:汉地认为一个人即便今生开悟了,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要破一切无明,才能成就圆满佛果。但藏传佛教说即身成佛,我一直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即身成佛与圆满佛果有什么关系?
答:关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没有什么差别。汉传佛教也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包括汉地的《法苑珠林》、《妙法莲华经》的注疏中,一些大德也讲过即身成就的道理,跟藏地即身成佛的观点一致。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教言里说了,这要根据众生的根基、心力来安立。对心力广大的利根者来讲,一刹那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三大劫的时间。比如,从一地到成佛本来还需要两大阿僧祇劫,但显宗的《般若经》也讲了,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以后,如果愿意的话,七天即可成佛。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不矛盾。汉地很多论师也认为,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依众生分别念的数目而安立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妙法莲华经》中龙女瞬间成佛了。
问:如果即身成佛的话,那成的是什么佛?他可以像佛陀那样断除一切无明,通达一切智慧吗?比如,他做计算机软件方面,必须要超过比尔•盖茨;建寺庙的时候,不能不懂怎么建设、怎么预算。
答:宗喀巴大师和个别论师认为,所谓即身成佛,是真正的成佛,但这种佛不一定像阿弥陀佛、弥勒佛那样,非要我们看到他的相好庄严、功德具足。在这个世界上,现前如来藏面目而成佛、然后在无量刹土中度化众生的,本来就非常多,所以不能否认这不存在。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佛在梵语中是“布达”,意为觉悟,这种觉悟指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故辟支佛也称之为“中佛”。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汉传佛教也没有明显的说明。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到底是佛的开悟,还是菩萨的开悟?是菩萨的话,又是几地菩萨,一地、二地还是十地,或是没有得地?没有得地的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是资粮道还是加行道?这在任何教言里也没有描述过。
(十)问:我读《楞严经》时,记得释迦牟尼佛曾问波斯匿王:四大一切事物都是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那不生不灭的是什么?最后悟出来是佛性。然后我又读《成唯识论》时,讲一切事物都是依他起,包括八识也是如此,所以不可执著于八识,一切在胜义里都绝迹泯相,真实存在的只有由空而显现的理。从这里我就想到了《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与一切假相对的最真,只有真如。
这是我对真如的理解,虽然没有修到这个境界,但理解上是这样的。特别希望上师给我一个开示。我知道八地菩萨是不退转,您已经达到了这种境地,所以请上师慈悲给我开示,在修行的路上也能像您一样不退转。
答:现在很多人认为,别人把自己当成**,是件很开心的事。我今天到了复旦,不但被认定为圣者,而且是八地菩萨,这对我来讲,扣的帽子太大了,哈哈!
其实《成唯识论》也好,《楞严经》也好,还有像《大乘起信论》里都讲了,清净的依他起,实际上是了义真实的阿赖耶,而了义真实的阿赖耶就是如来藏。当然,这种如来藏假如以分别心去揣摩,觉得它是一种量、是一种质,那肯定是盲人摸象,无法明白它的真实本义。
佛陀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是不是一切都不存在了呢?并不是,它还存在一种明分。但明分与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最终还是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的究竟境界,则称之为了义如来藏。这种了义如来藏,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但我不要说八地菩萨,连资粮道都没有入。对我们凡夫人而言,“现”的话无法“空”,“空”的话无法“现”,“现”与“空”是互相矛盾的。只有将第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光明,与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空性结合起来,才能通达它的本来面目。所以,这要通过真正的研究和修证才能证得。
(十一)问:汉地有很多比丘尼,但藏传佛教中出家的女众不多,而且在藏地,妇女的地位很低很低。请问,藏传佛教怎么看待妇女呢?
答:藏地出家的女众还是蛮多的。在我们佛学院,男众出家人只有两三千,女众出家的却有五六千。
关于比丘尼的传承,藏传佛教中一直都没有。大概在20世纪末,国内外的一些藏地大德想把这个传承引进来,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只好暂时作罢。但这并不是轻视女众,只是有些传承没有接上而已。
这种现象不但在藏传佛教中有,我去泰国的时候,看到男众可以短期出家,女众只能当八戒女,“不平等”似乎更加严重。不过,对女众来讲,确实有很多不共的过失,佛陀在经典中也明确讲过,这不仅在藏传佛教中有叙述,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
然而,女众只要精进修行,还是可以成就的。藏传佛教的历代大德中,就出现过不少女性成就者,像益西措嘉空行母、玛吉拉准空行母。还有一个叫满莫的,《敦珠佛教史》中记载,她与两弟子一起会供后,三人犹如雄鹰飞空般,不舍肉身而直接飞往清净刹土。
而且,藏地妇女的地位,也不是像别人讲的那样低下。只是在有些习惯和传统上,女人的能力无法与男人相提并论,但她们的地位并不受影响。
(十二)问: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经常头痛,母亲就每天早上在佛前供杯清水,诵几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咒,再把水给父亲喝,父亲顿时觉得头痛缓减了。但未经过上师灌顶的人,是不是不能轻易诵密咒?母亲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念咒语不一定得过传承,但念了以后,还是会有感应、有加持的。
(十三)问:我现在每天做功课,也做了很多善事,但身体还是不太好,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念功课、行持善法,是不可能带来疾病的。你在修学中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像《金刚经》里所讲的,以往昔的罪业本来要感受非常严重的痛苦,现在可能是重罪轻报了。问:如果别人劝我不要这样执著,应该随意一点,那我该怎么办? 答:不要管别人说什么,重要的是寻找一条真正的解脱之路,尽量保持自己的善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随顺别人。
(十四)问:我看过您答济群法师的19个问题,读完以后非常感动,觉得佛法就应该这样,是圆融、统一的。但从历史和现实中,我常会看到一些宗派斗争,包括居士团体里无休止的争吵,对此深感痛心疾首。您怎么看待这些呢?
答:现在,不仅是我们学大乘佛教的,包括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在往和谐的方向迈步,不像过去某些国家那样水火不容了。既然没有受过大乘教育的他们,都能以和谐理念为根本,那我们作为佛教徒,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更应该和睦相处了。
其实,佛教的教义上并不存在争斗,以前没有,现在也不可能有。只不过个别佛教徒没有领悟到它“慈悲为怀”的宗旨,于是就制造矛盾,引发种种争论。若想改变这种现象,不能只靠一两个出家人或居士,应该是所有佛教徒的事。假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和合,依靠这种凝聚力,才能弘扬佛法,利益周围的许多人。
当然,你重视自己的宗派,这也无可厚非,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团结其他宗派,甚至是世界上的其他宗教。这种包容心,国外就做得非常好。不过,这几年来,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汉传佛教各大宗派之间,也做得比较不错。虽然极个别人会发生一些冲突,但这是个人矛盾,从大的趋势来讲,还是逐渐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十五)问:米拉日巴在修行时,碰到一位非常严格的上师,不停地刁难他,来消除他的业力。那您在佛学院中,如果碰到一个人很有潜质,是怎么教化他的呢?
答:我没有米拉日巴的上师那样的成就,也没遇到过像米拉日巴那样的苦行者。米拉日巴的上师当时也曾对他说:“我是特殊的成就者,你是非常有信心和坚忍力的弟子,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调化。但你以后摄受弟子时,不可再用如此严格的手段了。”
当然,按照佛教的传统,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差别,还是有的。不像个别学者认为,上师和弟子应平起平坐,老师和学生也应平起平坐,这种说法是一种极端民主。虽然从“众生皆具佛性”的角度而言,上师与弟子有平等的一面,但在某些层面上,还是应该存在高低。这种高低,也是传递真理时的互相尊重。
我们佛学院的传统,其实跟汉地寺院也差不多:各个班有法师讲经说法,之后再由具德行的法师辅导。在此过程中,大家都会恭敬谛听,若遇到一些实质性的疑惑,则可开诚布公地进行探讨,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就是这么一个原则来教化的。
第二篇: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体会
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体会
作为我市第45期青年干部培训班成员之一,我有幸来到复旦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百年高校,它的博学,它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悠久,源远流长。走进复旦,我慢慢体会到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真正含义,5天亲身体验,耳濡目染,感受着复旦人“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优美的校园,博学而儒雅的导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无一不激发我对知识的渴望,对博学的感知和对无限星空的仰望。通过复旦教授精心的授课,我深受教育,所学、所获、所悟受益终身。
一、课程设置科学精心,师资力量超强。本次学习共设置了11个专题讲座和2个现场教学,主要课程有《卓越领导力》、《齐家与治国》、《领导干部创新思维》、《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运行一年的回顾与未来展望》、《区域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选择——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大,既有传统国学,也有现代管理学,既有宏观方面政策分析研究,还有有针对性的在新形势下工作方法思考,既立足国内改革现状,也放眼世界发展方向。本次培训的授课老师不但有复旦本校的知名教授,也有上海市委党校的知名教授,他们都是代表了国内本行业里的一流水准,通过深入浅出并结合实例的解读让我们很容易接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这次培训很多课程内容很新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次课黄兴华博士的《卓越领导力》,我平时大多学习的都是西方的现代管理学,而黄博士却完全从中国七千年悠久文化入手,并结合古往今来的实例来讲解领导力,使我耳目一新,触动很大,感觉他的观点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在工作中更实用可行。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姜鹏教授,以汉代霍光为例讲解了《齐家与治国》,我们通常理解“齐家治国”是“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通过姜教授讲解我让我们理解能治国者不一定能齐家,提醒我们每一位年青干部在做好人民公仆的同时也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这才是真正的担当。
三、不断创新,是上海最大特色。创新是我此次学习最大体会,上海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现在我国最大的改革探索正在上海进行,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设立,周慧敏老师为我们详细解析了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背景,运行状况,通过现场教学亲身体会自贸区的四大创新,即投资便利化的创新,重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创新,金融制度创新,贸易便利化业态创新,国务院设立自贸区根本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以便再推广;通过参观上海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8号桥、田子坊,结合吴明智老师的讲解,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创意产业,明白哪里有创意哪里就必定有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财富最重要来源。不管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还是现在新的探索,无不体现了上海人的勇于“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灵魂,创新不仅是世界发展主题,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合肥正处于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起步阶段,我们既要学习上海在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创新之举,更要充分发挥我们的科教资源和国家大力发展长三角地区把合肥作为副中心的机遇,要创新思路,敏锐发现新问题,果断破解新问题,抢占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提升我市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培训学习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强化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对我一个年青干部来说,今后要不断增强能力危机感和学习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并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多学习,多总结,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国学社
做有国学底蕴的法律人才
(2009-1-5 23:43:58)
2008人大法硕教育与实践论坛 国学修养与法硕素质教育演讲稿
于 莲
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国学和法硕素质教育。国学这些年很热,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讲《庄子》,我们人大也设有国学院。但前天晚上我在宿舍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宿舍一位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却把我问住了。他问我:“你们先别说国学和法硕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还搞不清国学到底是什么呢?”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后来我跟他讲了一下民国时期国学和西学的争论,他问我:“那国学就是《论语》、《庄子》、《史记》吗?学国学是不是就是让大家背些古诗、《三字经》什么的?和现在到处在开的国学班一样?”我想了一想,我觉得,国学并不仅仅是那些经典,学习国学也不是要求我们都去背《三字经》、《论语》。当然该背的还是要背的,该熟读的还是要熟读的。我读本科的时候我们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的老师曾要求我们背一万首诗,一千篇文章,一百本书。很惭愧,我一项都没做到,所以我赶紧转专业学习法律了。但是当我现在学习法律的时候我有感觉到本科四年读文史哲专业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影响。虽然我不会背那么多的诗词歌赋,做不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但我感觉,国学其实是给我一种熏陶,让我们有一些底蕴。具体联系到我们法硕,我想学习一些国学,了解一些国学,做一个有底蕴的法律人才,我们法硕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嘛!
说道国学给我们的影响,我想第一点应当是让我们有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了对自我的定位问题。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国内应当算是NO1了吧。虽然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但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学生就业还是不错的。我看过今年刚毕业的这一届师兄师姐们的毕业统计,工作也都是很好的。那么在解决了工作,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的定位问题,人生价值问题。我们将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这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分析说清教徒的生活目的在于上帝。他们积极地创造和积累财富其目的在于成为上帝的选民。他们的价值在这里。那我们呢?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宗教的传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定位自己呢?这个坐标点在哪里呢?康有为先生当年看到西方政治上有民主体制,精神上有宗教,所以也模仿着搞变法,并将中国的儒学进行宗教化,将孔子彻底脱人入神,拜为教主,试图建立中国人的宗教。所以有所谓的“保国、保种、保教”嘛!蔡元培先生则认为是美学,所以提倡美育,认为要以美育代替宗教。二位先生说的都很好,但我个人更认同另一种观点,中国人的坐标是历史的。我们的价值是在历史中实现的。中国古代史学很发达,很注重修史。每个朝代都有义务为前代修史。连元朝也不例外,虽然《宋史》修的不太好。现在我们也在修《清史》。这是我们的一种思维习惯。流芳千古、遗臭万年、“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价值在历史中实现,我么要修史让前人的生命价值的以体现。我们有历史的责任,对祖先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所以司马迁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宋代大儒张载谈及人生价值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这种价值坐标现在被严重破坏了。因为自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革”,我们不断地“打倒孔家店”、“推翻吃人的礼教”、“破四旧”、“批林批孔”,人们矫枉过正,在批判封建流毒的时候把传统文化破坏掉了。特别是我们大陆,由于“文革”,传统的价值体系被破坏殆尽,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国人价值缺失,没有信仰,道德沦丧,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国学在这方面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让我们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找到生命的坐标。我们不是孤立的,我们是五千年文化的一环,我们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的价值就在这里。
可能有些同学,特别是还在读的同学会觉得我现在还没工夫呢,找工作就够头疼了,生活不易,这些太远了。但我觉得不,大家还是应当读一读的,特别是我们法硕。我们本科都不是读法律的,大家转来读法硕,尤其是人大的法硕,更多的是因为人大的牌子,为的是用人大法硕三年来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所以我们更容易急功近利,更容易浮躁。那么读一些国学,让我们有一点历史厚重感,不那么浮躁,不是很好吗?
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离这些可能还有些远,大家生活的都不容易,压力也都比较大,说太多历史责任大家可能觉得沉重。那么国学的第二点影响就是让我们稍微能轻松的生活,生活得更加有情趣。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儒、释、道,所谓“六儒三佛一分庄”。儒家一般对责任,对秩序强调的多一些,要求我们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但这样子的生活比较郁闷,比较痛苦,总是忧。所以古人对佛学、老庄很推崇。比如说苏轼,一生仕途不顺,极其郁闷,但他有另一个天地去解脱,那就是佛法和老庄。否则哪有心情做东坡肉啊!佛学和老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任自然”。我们总是生活在重压之下,斤斤计较于现实利益的得失。我们要考试,要找工作,要赚钱,要面对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我们什么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这些东西真的需要吗?我们是在追逐这些东西呢还是被这些东西所支配?我们有没有以自己生命的方式善待自己?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怎样来体认自然?怎样来认知自我,而不是想《庄子》里写的那个混沌一样被人每日凿一窍,结果和众人一样有了七窍后却“七日而浑沌死”。我觉得读一读国学很有用,读一读《庄子》,读一读《心经》,很短一百字左右,感受一下什么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一读《五灯会元》,感受一下禅宗的机警和智慧,生活会多很多乐趣。
第三点我觉得对学法律的人来说也很重要。学一点国学会让你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生动、优雅。我们都知道嘴皮子和笔杆子对于法律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怎样才有好的口才和文笔呢?有人说逻辑很重要,对,逻辑对法律来讲很重要,逻辑是法律的生命嘛。但逻辑好就行吗?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良好的国学修养对于我们以更加准确,更加生动,更加优雅得体的方式来表达是非常有好处的。平时可能不觉得,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你会发现古人的表达实在太到位了。比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时引用的那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还能想到比这更准确,更生动,更优雅的表达吗?连百度搞网络的都用这句词。
而且就算我们不去用这些,知道这些也是很有用的。2005年5月大陆为台湾造了一艘轮船“中华和平”号,下水的时候连战的夫人出席了,她当时引用了两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贺。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当时有人撰文称这是连夫人“精心拟制的作品”,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如果说这两句诗有些冷僻的话,那么还有一件事就太搞笑了。我买了一本《三国志》,一个同学看见后对我说:“咦,《三国志》,小说啊?看完后借我看看。”我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们既然是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这种错误就不要犯了吧。
所以我觉得虽然国学和我们所学的法律联系不是很大,特别是实务性的部门法。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法律硕士,研究生,学学国学,对我们还是很有好处的,让我们做一名有国学底蕴的法律人才。
“刑不上大夫”,最早见于《礼记·曲礼》。这里的刑就是指法,从夏禹刑开始,经商汤刑、周九刑,到周穆王时期的吕刑,规定了五刑和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关殷商、周的史籍中并不乏大夫甚至比大夫地位高的贵族被判刑、处死,商纣曾醢(h i)九侯、脯鄂侯、剖比干的心,周公曾杀管叔和蔡叔,春秋战国时大臣被诛戮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可见贵族并非都不加限制地享有法外特权。不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诉讼程序以及适用刑法上是与庶民、奴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可以不像一般人一样出庭受审,可以赎刑或者缴纳罚金免除其罪,有的应处死刑的可以予以放逐,即使判处死刑,在行刑时也有别于常人。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属于贵族,不同程度上总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为了在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不宜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但不是说他们犯罪后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不受刑罚制裁。虽然战国时“法不阿贵”的主张已被提出,但是由于产生特权的基础还存在,“刑不上大夫”原则逐渐演变为封建法律中的“议”、“请”、“减”、“官当”等特权制度
据说现在给犯人剃光头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在古代,剃光头是一种刑罚,叫髡刑。这一刑罚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积。”髡刑与墨、劓、剕、宫等肉刑同属损害人身体完整的刑罚,因为古人将发作为“体”的一部分。三国曹魏时有完刑,实际也是髡刑,就是完全剃去受刑者的头发,使其头成丸状。古时男子蓄发,并以之为美,长发更美,剃发无异于去首。髡首有标记的作用,常人不去头发,罪犯去头发,让人一看就知道谁是罪犯。髡刑主要是作为附加刑使用的,秦时对刑徒加施髡刑,汉代在完城旦舂刑上加施髡钳,魏晋以前一般都是与徒刑并用,因而髡首也成为徒刑的别称。不过,北齐时髡刑变成了流刑的附加刑。与髡首相近的一种刑罚是耐刑,耐只是剃去犯人的鬓、须,是秦时最轻的亏伤人体的刑罚,因而成为对少数民族首领、郎中以上有身份的人施加的特殊刑罚
在战国以前,“刑”往往用以专门表示法律,也指征伐战争和施用肉刑。但战国时期成文法以各种形式公布之后,“法”作为表示法律最恰当的用字逐渐深入人心,而“刑”以后一般专指刑罚。汉文帝以责打身体、强迫劳役等代替肉刑,并强调要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刑罚改革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当时的“刑罚”并不是说对犯罪人用刑以示惩罚,因为“刑”与“罚”是有区别的,“刑”是指肉刑和死刑,而“罚”则指以金钱赎罪,有谓“五刑不简,正于五罚”(《尚书·吕刑》)。后来才泛指对罪犯实行惩罚的强制方法,“刑罚者,惩恶之药石也”(《明史·刑法志》)
汉文帝废肉刑,将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的笞刑取代黥、劓、刖左趾,使笞刑成为汉代重要的刑种。汉景帝时,制定《箠令》,规定用于笞刑的刑具应是长五
尺、本大一寸、末薄半寸且平节的竹板,受刑的部位是臀部,行刑者不能换人。魏晋时,妇女受笞刑不能打臀部,而要打背部。隋朝时笞刑被正式定为新五刑之一;唐以后笞刑的刑具改为用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的荆条;清朝时小荆条改为长五尺五寸、大头一寸五分、小头一寸的小竹板。虽然笞刑并非损伤肢体的肉刑,但笞打也触及犯人的皮肉,往往笞刑没有执行完就把人打死了,也是一种酷刑,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除。
南朝梁武帝将杖刑正式列入刑书,使其成为法定刑,实际上杖刑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荆制作的。廷杖也属于杖刑,不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杖刑。廷杖的下令施刑者是皇帝,受刑的是朝廷大臣,受刑地点多是在朝廷上,施刑由太监指挥。廷杖最早也出现在汉代,不过使廷杖成为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廷杖程序。明嘉靖初年,发生“议大礼”事件,受廷杖的大臣就有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
古代刑法中允许犯罪的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抵免刑罚,这个制度就是赎刑。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战国时期的司法实践中,案情有疑问而无法查清、定罪量刑遇到困难无法确认或者犯罪者“意善功恶”时,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汉朝时将赎刑作为国家聚敛财富的手段,允许用纳钱、出缣、输作赎免刑罚,汉惠帝时买爵三十级就可以免去死罪;汉武帝时纳钱五十万可以减死罪一等,司马迁被处宫刑本可以用钱赎刑,但由于家贫不足以自赎。隋唐以后,赎刑形成了非常严密具体的制度,每种刑罚都规定了相应赎金的数量,哪些情况适用赎刑制度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唐朝时,应当议、请、减及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员亲属,犯流罪以下的,都可以用金钱赎罪。清朝时,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的都可以纳赎,老、幼、废疾及妇女犯徒刑罚的收赎,官员正妻、有财力的妇女以及过失杀人的在杖一百后余罪可以赎罪。
历朝历代用于赎罪的财物不同,汉代以前是用铜;汉时用以黄金计价的粟、缣(细绢);晋、宋、齐用金、绢;北齐、北周用绢;唐、宋用铜、金以及牛马杂物;元用中统钞;明用钞、钱,间或纳米,甚至可用工作抵偿;清用银。赎刑对后世司法、刑罚的腐败起到了很坏的影响,正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第四篇:上海家庭医生问答
家庭医生制
1、什么是家庭医生制服务?
答:家庭医生制服务是通过签约的方式,促使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全科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维护。
2、家庭医生制的主要好处是什么?
答:签约形式促使家庭医生成为您家庭的健康朋友,不仅单纯治疗您的疾病,还会主动来帮助您的家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3、哪些医生可以作为家庭医生?
答:家庭医生一般由具有3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全科主治医生担任。
4、签约后自由就医权利是否有影响和限制?
答:签约对您原本的一切就医权利没有任何的影响和限制,您还可以像以往那样自由就医,签约也不影响服务的费用和项目。签约后能获得一些服务优惠,而是否签约完全是您的自主选择。
5、签约后有哪些优惠服务?
答:在徐汇区,签约后可享受的服务优惠有: ⑴慢性病患者如病情稳定一次就诊可配一个月药量; ⑵预约时段门诊服务优先; ⑶提供电话咨询服务;
⑷优先安排家庭病床或上门出诊; ⑸转诊二级医院代理预约专科医生; ⑹每月赠阅“徐汇健康快报”1份;
⑺一年免费做一次健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您制定健康规划。
6、签约后对服务不满意怎么办?
答:若签约后对签约医生及其团队的服务不满意,或觉得其他家庭医生比签约医生更好,可在工作时间随时至签约医生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约,再改签其他医生或不再签约。
7、转诊服务能带来哪些便利?
答:与自行到上级医院就诊相比,通过家庭医生转诊您有以下好处: ⑴到转诊医院就诊,诊查费(挂号费)减半;
⑵接诊医生是家庭医生的上级指导医生,享受“托熟人”看病的待遇; ⑶签约医生及其团队可以代为预约,节省就诊时间;
⑷您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医生之间保持沟通,您的治疗是连续的。
8、家庭医生那里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答:安全的。家庭医生按规定尊重您的隐私权,对您的家庭住址、电话及其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泄露、不作医疗卫生服务外的其他用途。若需要用于研究,会另外征得您的同意。家庭医生会严格对您的个人情况保密,只有您需要的时候家庭医生才会按照约定内容为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9、家庭医生是私人医生吗?
答:不是的。家庭医生按国家政策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般1个医生要服务800-1000户签约家庭,所以家庭医生并不是以提供上门和个性化服务为主的私人医生。
10、签约后只能由家庭医生提供服务吗?
答:不是的。签约家庭主要由签约家庭医生提供服务,但因为每个家庭医生都有自己的专长,而服务的涉及面却非常广泛,所以一些服务由签约医生的合作伙伴来做更加适合。家庭医生会根据您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其团队内具有专长的合作伙伴,如中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社工等承担,甚至会介绍中心或其他团队有特长的家庭医生为您的家庭成员提供较为专业的服务,必要时会转到大医院的专科医生那里。
11、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场所以家庭为主吗?
答:不是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强调对签约家庭所有成员的服务,并不是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场所。上门医疗服务是家庭医生多种服务形式中的一种,只针对符合条件(行动不便)的服务对象,并按标准收取上门费。
12、签约家庭只在站点或家里接受签约服务吗?
答:不是的。站点或家里是为了方便接受服务,但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有些不适合在站点或家里开展的服务,家庭医生会事先预约到中心进行。对中心也无法提供的服务,家庭医生会将您转诊到上级医院或专科医生那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3、哪些家庭有资格与家庭医生签约?
答:只要是居住在徐汇区超过半年的常住家庭都可以与辖区内的家庭医生进行签约。
14、哪里可以进行家庭医生签约?
答:如果您平时就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您可以在服务时方便签约,如门诊就诊、家庭病床、上门访视。如果平时不大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也可自行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签约。在开展签约的初期为了方便签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安排在中心、站点或居委集中签约,具体询问各中心的安排。
15、家庭成员可以分别与不同的家庭医生签约吗?
答:家庭医生强调家庭整体服务,所以目前还只能是一个家庭与一名家庭医生签约。因此签约后系统会自动拒绝该家庭与其他医生的签约。
16、需要家庭成员中所有的人进行签约吗?
答:不需要。只要家庭中的任何一名成员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即代表这个家庭完成签约,所以签约或解约转签前,家庭成员之间最好能事先协商一致。
17、签约或解约改签需要履行哪些手续?
答:由于每户家庭只能签约一名家庭医生,同时只要一名家庭成员签约就确定了全家的签约医生,所以签约前请仔细阅读签约文本,家庭内部协商一致后在文本上签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签约家庭信息输入电脑后,签约优惠服务就开始生效,并限制解约前的改签。
18、签约需要支付相关费用吗?
答:家庭医生制的签约服务是政府行为,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只是促进长期、稳定医患关系的一种措施,所以还能享受优先服务的便利。
19、能否选择所在站点以外的家庭医生签约?
答: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属地化管理,原则上应在您所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或团队的家庭医生中进行选择,您也可以在中心所在范围内的家庭医生中进行选择,但考虑到一些上门服务的距离等,若要选择所在团队以外的医生,事先应征得被选医生的同意。
二、三级医院不提供家庭医生制服务。
20、是否可以随时致电签约医生咨询?
答:家庭医生制服务倡导由最熟知您家庭情况的签约医生来咨询,但家庭医生每天都有门诊、查房、培训、出诊和休息等不方便接听电话的时段。所以每个家庭医生会提供每天方便接听电话的时段,其余时间会安排团队成员或中心值班台接听和咨询,对无法当场解决的会及时帮您记录下来,稍后再由您的家庭医生来答复。
21、家庭医生能否提供急诊上门服务?
答: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医疗条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建议您首先拨打120或自行到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就诊,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在您认为时间允许时(如呼救之后或就诊途中)可以致电您的签约医生寻求更为详尽的指导。
22、什么情况下家庭医生提供转诊服务?
答:当家庭医生认为您的病情在他及他的团队没有能力诊治或不具备条件进一步诊治时,家庭医生会为您提供转诊到上级医院的服务。当然您可以自行到您所想去的医院就诊。
23、签约后需要定期向家庭医生提供信息吗?
答:是的,签约后家庭医生就是您的健康管家,需要定期更新您家人的健康档案,根据您家人的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估,并提出健康维护建议,所以您应该将您的健康变化,特别是签约医生及其团队之外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及时告知家庭医生。
第五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小编推荐)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于2001年7月27日成立,由复旦大学副校长王卫平教授兼任院长。为创办综合性大学的一流医学院,促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加快医学学科建设,由上海医学院的领导和学校附属医院的院长组成上海医学院院务委员会,是学院的咨询决策机构。在教学管理架构上设有27个系。在行政管理架构上设有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和本科生工作组、研究生工作组八个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协调学院各方面的工作。
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为新的复旦大学。原上医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独立成院。经过医大校友的抗争,2001年7月27日,原上海医大纯医学部分,即上医基础医学院,更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系所设置
系
内科学系 外科学系 儿科学系
妇产科学系 眼科学系 耳鼻喉科学系临床诊断学系 精神卫生学系 皮肤病与性病学系康复与运动医学系 影像医学系 神经病学系麻醉学系 全科医学系 口腔医学系肿瘤学系 中西医结合系 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病理学系 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药理学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 细胞与遗传医学系 免疫学系
病原生物学系 法医学系 神经生物学系
室所中心
分子病毒实验室 分子遗传实验室 分子生物实验室
形态学科教学实验室 功能学科教学实验室 基因研究中心
数字医学研究中心 电子显微镜中心实验室 临床技能学习中心 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