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智慧 智慧人生一一读诵巜心经》有感
人生智慧 智慧人生一一读诵巜心经》有感
人生智慧
智慧人生一一读诵巜心经》有感
中国皇家园林
法海禅寺住持
释忠学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在全市第六届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上,与诸位一起研讨《心经》的经典,谈谈学习《心经》的心得。我的学习感受较为肤浅,拙见是否有当,恳望诸君评说指教!
(图中为忠学师父)
般若系统典籍精华的《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揭示了般若思想的精髓。据报载,自三国以来,《心经》已被译出21次,历代为之注疏者有百人以上,流行至今超过80种。在般若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想,《心经》的千古魅力,就在于它仅仅用了260个字,揭示了究竟解脱的不二法门,对修学佛法来说是必不可缺的根本典籍之一。
佛说,心态好,一切都好!我认为,《心经》的经典思想核心就是贯穿于一个“心”字,体现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等各个方面。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心之嗔,千般为恶。读诵《心经》,正是学习佛陀的人格——大慈悲、大智慧、大勇气。记得有位前辈写过这样一首禅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诗中的意思清楚地表明,禅者的修行根本不用除妄想,因为他们早已把这个世界看透了,人生烦恼也随之降伏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更能让他们感兴趣,自然也就妄想不生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痛苦或欢乐,不仅仅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对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整。要时刻与欢乐相伴,就必须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开朗。要摆脱逆境的羁绊,就必须学会宽容,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心经》咒语的综合含义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速疾成就。它最终的结论是:“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清晰明了地提醒已有成就的修行者不要执着“法”而不得正果。人生智慧,智慧人生。应该说,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能苦会乐是做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从自然和必然到坦然和超然,是人类精神和思想境界的巨大飞跃。一个人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与逆境,视世间千种烦恼和万般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荣辱得失所累。就能从苦境或困惑中解脱出来,以宽容大度容纳别人,以豁达开朗对待自己。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觉不知觉,承认不承认。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心随境转,则为凡夫。境随心转,则为圣贤。做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明万物虽空,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中,人生的善恶行为都是有果报的。正所谓: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我始终认为,善良是养心养生的最高级“营养素”,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清规戒律与尘世诱惑,佛与俗的矛盾交错,隐含着对信仰的执着,对真爱的追求。正念、正知,放下、开示,正如常言道:“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分量;两者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倾听是一种智慧,清静是一种心态。理解,是心的认同;感知,是心的相通。从《心经》诠释的要义来看,真正的情感就是用一颗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因此有人说,最好的情感是随意,却又彼此在意。有缘,不推;无缘,不求。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对父母尽孝,对朋友尽义,对事业尽忠,做什么事都问心无愧,就会一辈子活得坦然,活得轻松,活得有模有样,活得有滋有味。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在一个“熬”字,火候到了,滋味自然有了。
人心如碗,难免会磕磕碰碰有裂缝,难免会遭受挫折有缺憾;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狭窄,越宽容越宽阔。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晴天。努力过,尽心了,无论结果是否理想都无所谓了。红尘过往,没有人握得住地久天长,面对种种际遇,唯有用心倾听,真心相伴,珍惜当下,格外需要注重心灵的环保。
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佛说,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正所谓,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良心是每个人做人的底线,前辈总是在不断谆谆告诫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做人的良心是始终不该缺失的。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我的理解是,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人生就是这样,倘若有运,不用祈求,祈求终归无用;倘若无运,无需悲伤,悲伤终归无助。幸运只是生命中的偶然,每个人都要坦然面对。得之,亦喜;错之,不悲。懂得包容,才能让心灵有所皈依。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它源于对事与物的追求与理解。藕益大师在《十元碍行跋》中写道:“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锻不致金,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意思是说,佛经中多处指出,面临任何挫折,都要保持自心的宁静,犹如坚石、大山,不为风雨所动摇。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忍度和精进度,更要求菩萨以无所得的般若智慧为导,忍耐、承受挫折、失败和痛苦,面对挫折厄难毫不动心。《萨迦格言》曰:聪明人即使受到挫折,也会更加机智顽强。可见,爱与善,一直滋养着人类的文明。人生的道路多非平坦,有时难免会遇到难以超越的关隘。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树叶一样,在命运之风的裹挟下,不由自主,四处飘零,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得人生富有戏剧性,充满魅力。
凡事不必在意形式,过于追求完美。对生活不挑剔,对他人不苛求,对世事不怨恨,心地柔软,心态平和,心灵富足,是修行最大的进步。
人生无常,心态最重要。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俗话说,百病皆生于气。心态不好,说穿了就是心太小了,气量太小了。在座的各位可以想一想,心态的“态”字,一经拆解分开,就成了“心大一点”。人的心每天能放松一点,想开一点,心态还怎么会不好?!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一个太能算计的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心理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经云:“善用其心”。一个人来到世上,有什么样的用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而安心是安宁的前提,安心为最难。读诵《心经》,就是用人生最初的宁静,向新旧的光阴,向生活的两岸,做深沉的凝望,深刻的思考,深情的流连,盛享人间的温暖清凉。
“般若”是包含了实相、境界、文字、方便、眷属、观照六种智慧的大智慧,不同于脑子转得快的那种智商。般若的智商需要经过人间历练,看透人世得失,对世事通达无碍。为此,我们最好每天能有一段静坐或冥想的时辰,摒弃外界干扰,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分辨今日之得失,反思初心有无迷失,散乱的心才能收回来。这正是《六祖坛经》所解释“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的禅定。
细想一下,当有人在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怀才不遇、天下不公而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时,恰恰正是自身内心蒙上了厚厚的尘埃所致。因为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忐忑在旁人的言语中。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起妄缘,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自如,冷暖自知,便是禅定修行。按照佛教的教理教义,精进,对于古人来说,就是“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对于今人而言,就是不做、少做无用功。在躁动、喧嚣无止境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理应从《心经》的禅心慧语中细细领悟为人处事的真谛,学会自我调节,闯过心理难关,放慢一些匆匆前行的脚步,回归自我,回归自然,回归本色。一颗平常心去淡然,一颗安静心去喜悦,平静守候这个世界。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自身的淡定与从容。淡然于心,自在于世,用心去禅悟人生,与欢乐为伴,持一份豁达,怀一份包容,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这才是人生智慧,智慧人生的关键所在。
“心中有爱,才能春暖花开;心中有善,才能美丽常态;心中有德,才能涵载万物;心中有道,才能自如去来;心中有慧,才能走出愚昧;心中有志,才能成就人生;心中有诚,才能感化他人;心中有爱,才能超越凡尘。”这就是我受持读诵《心经》最大的感悟与启迪。
佛学修心、修德、修行、修慧、修静,觉悟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曾经聆听我的同乡、星云大师说过:“揣摩、用心,努力把所有的佛法,变成现代的语言,讲来给大家都能听得懂,可以受用。这也是我一生用功最勤的地方。”我要以此作为座右铭,将佛教的基本价值与现代人类的普世价值进行互动与对接,推进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发展,奋发有为,久久为功。
在本文结束时,我衷心祝福在座各位常常读《心经》,天天好心情!
【责任编辑
胡洲士】
2016年5月5日
于长兴和平法海禅寺
第二篇: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上善若水
关于了解这本书,还是看到朋友的推荐,到手之后还沉睡了几天,直到开始阅读,爱不释手,深深吸引。完了之后开始着手写读后感,正如徐老师所说,如果读书只是简单的读完而已,不加以思考并实践的话,相当于没读。但是第一次也不知具体怎么写,只有简单的写写了,希望多加指教。
这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幸福度过一生,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人是什么,即 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 ;第二是人有什么,就是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
人是什么?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或多或少,都受到我们个性的不断左右。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金钱总有散尽之时,唯有性格始终不渝。”发现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高贵的品性、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乐观开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体魄,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关键。我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并保持这些品质,而不是专注于去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人拥有什么?衡量一个人的幸福若只是看他拥有了什么,而不结合他想要得到什么一起做参考,这就好比计算一个只有分子却没有分母的分式,是无效的。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要得到某样东西,那也就不会感到失去,有没有这样东西,他都一样高兴;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会使人倍感痛苦。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若不能在自身内在本质和外在财富资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寻求满足,那真的是太不幸了。我们存在的整个基础,人生幸福的基础,首先是我们的体格健康,其次是可维持独立自由生活的能力。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财富犹如海水,喝的越多越口渴。”
“当一个人不需要害怕对方,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时,他会如何贬低别人。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他人的看法确实与我们本身没有关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第三篇:孙子兵法人生智慧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特色及评论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兵书。孙武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战略战术思想。《孙子兵法》是一部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是探讨《孙子兵法》的运用问题,具体地说,是把拙著《孙子兵法新解》中提出的两百多个指导人生的观点,择其主要予以展开,佐以大量的事例、故事、辅以亲身的感受、体验,夹以随兴的议论、评说,阐述《孙子兵法》对人生的指导价值。但,其中依然有着我对《孙子兵法》对人生的指导价值。但,其中依然有着我对《孙子兵法》精髓要义的新表述。之所以这样,是力图得“雅俗之韵”。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本书目录 自序
孙子、兵法及其他 先胜的智慧
人生不败第一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人生取胜清凉剂――“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人生立身败身分水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把握人生航向两要则――“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争取主动的要诀――“先佚后劳”
行动计划上争取主动的计策――“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活动规律上争取主动的计策――“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利弊得失上争取主动的计策――“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虚实强弱上争取主动的计算――“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胜人一寿在先知――“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越赚越能赚――“胜敌而益强” 正胜的智慧
人生成功万事的正道――“五事七计” 人生治理百业的内功――“将帅五德” 管理教育的前提――“亲附”
管理教育的要旨――“含之以文,齐之以武” 管理教育的时机“素行”
做人做官的高胆识――“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做人做官的高境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 做人做官的高风范――“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协同配合的灵丹妙药――“同舟而济”
齐心群力的要则――“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性格情操修养的高标准――“静以幽,正以治。” 得福须修功――“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先知靠人不靠神――“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获取真实情报的品格――“圣”、“仁”、“微妙” 全胜的智慧 迂胜的智慧 知胜的智慧 奇胜的智慧 慎胜的智慧 速胜的智慧 忌胜的智慧 因胜的智慧 致胜的智慧 后记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作者介绍
施芝华,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出版有《孙子兵法新解》、《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的妙用》(与人合作)等著作;已发表孙子兵法研究论文几十篇。曾多次参加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多家报刊开设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系列专栏。研究成果被《解放军报》等报刊及上海电视台专文、专片报道。现为大校军衔。
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 據銀雀山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
汉人重复 曹操删掉的 1.〈吳問〉
唐李问
2.〈四變〉(原無篇名,由竹簡整理者據文義補擬)伍子胥 3.〈黃帝伐赤帝〉
吴王伐楚
4.〈地形二〉(殘缺過甚。原篇名作「 刑二」,竹簡整理者認為闕字為「地」)军法司马法
5.〈見吳王〉(部分文字無法排比接續。原無篇名,由竹簡整理者據文義補擬)杀鸡吓猴 6.〈程兵〉(僅存5字)瞭子兵形勢家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 汉·曹操,梁·孟氏,唐·杜佑、李筌、杜牧、陈皞、宋·王晳、贾林、梅尧臣、何氏、张预
一口是天子剑,一口是宰相剑,一口是元戎剑。天子剑是“白虹紫电”,宰相剑乃是“龙泉太阿”,元戎剑乃是“干将莫邪”。
持天子剑者,必有“仁、孝、聪、明、敬、刚、俭、学”天子八德,持宰相剑者必有“忠、正、明、辨、恕、容、宽、厚”宰相八德,持无戎剑者必有“廉、果、智、信、仁、勇、严、明”元戎八德 要冷静思考 不要想被洗脑了一样 做收藏 脑残
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
席信息官 维基百科
首席信息官 维基百科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 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 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 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 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战 略》(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 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
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 己知彼,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 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 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 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太极的思想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慎战的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全争的思想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求 战” 先胜的思想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严格说是一个反战者。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 争是资源消耗战(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就是不战而胜(善 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情报的重要性,他主张知彼知己,百战 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派间谍)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 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 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
孙子强调备战。“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若不得已开战,选在自己熟悉的地形,以逸代劳最佳,其次是 在平地一比一决战,最下是攻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 次伐兵;其下伐城。)
孙子时常有譬喻式的描述,诸如他注重势与节(时机),形容 前者如湍急河水上的漂石,后者如飞鸟攻击猎物;其中最有名 者,乃后来被武田信玄所使用的风林火山之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孙子主张,战争的胜利在于敌方露出破绽,有可趁之机。孙子主张,用兵在于正奇相用(凡战者,以正合,用奇胜。):正可视之为按牌理出牌,奇可视为不按牌理出牌,这两者没 有一定规则,不需拘泥。后,在《李卫公问对》里面,唐太宗 特别问李靖正奇之间的比例,李靖回答没有一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
谈到对败兵的处置,特别主张“网开一面”,以全面瓦解敌方 士气的观点。所以孙子主张:穷寇莫追,围师必阙。
战场局势,类似出奇兵原则,孙子也主张“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意味要考量部队特色,适时激励拼死一搏 的气势。这一点在后来韩信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国陈余时 使用。
孙子认为兵无常势,就好像水一样,形势不同,所以可以因敌 人的变化,而取得胜利,方能用兵如神。(故兵无常势,水无 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以下の13篇から成る。
計篇戦争準備計画について述べる。
謀攻篇攻撃と守備それぞれの態勢について述べる。
勢篇戦争においていかに主導性を発揮するかについて 述べる。
軍争篇戦局の変化に臨機応変に対応するための9つの手立 てについて述べる。
行軍篇地形によって戦術を変更することを説く。
九地篇火攻め戦術について述べる。
用間篇為政者と民とが一致団結するような政治や教化のあり 方
天地形
将軍の制度・軍規
の「五事」である。より具体的には以下の「七計」によって 判断する。
敵味方、どちらの君主が人心を把握しているか。将軍はどちらが優秀な人材であるか。天の利・地の利はどちらの軍に有利か。
軍規はどちらがより厳格に守られているか。軍隊はどちらが強力か。
兵卒の訓練は、どちらがよりなされているか。信賞必罰はどちらがより明確に守られているか。
第四篇:人生的智慧
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
读了《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颇有感触。以前在部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多,责任、忠诚等作为主题内容,已渗透进血液里,融入到生命中。退伍后,受教育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责任”成为为人、处事、从业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责任”说到底,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即将工作当做事业来做的态度。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所做的工作都不轰轰烈烈,甚至平凡而又枯燥,可能有时我们会厌倦,会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殊不知,正是这种态度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与成功背道而驰。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缺乏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精神,肯定不会有多大作为。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是啊,没有责任心的人,无论在任何岗位都难以生存,更谈不上有所发展了。我校优秀校友聂淑娟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岗位多么平凡,只要尽心尽力,就会得到人们的尊敬,社会的认可。也许有人会说,先进人物的成功只是个例,并不是每个认真负责的人都会得到像他们一样的殊荣,事实的确如此。现实中,那些认真负责的人绝大多数没有像他们一样风光,但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认为他是一个诚实可靠、勇于担当、可以信任的人。
责任,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书中讲到美海
军陆战队“为荣誉而战”,还有大庆人“责任有多大,事业就有多
大”的宏伟抱负,均是这些团队内在精神的体现。
王超
第五篇:智慧人生-舍得
智慧人生-舍得
智慧人生-舍得
2012-07-04 08:11:14 | 智慧人生-舍得
舍与得的命题,很有哲学的味道。舍得,先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是得的基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莲因舍弃牡丹 的雍容而圣洁,虹因舍弃磐石的永恒而炫彩,山因舍弃水的灵动而伟岸。在巴勒斯坦有两个水源相同的湖,加里勒亚湖清澈洁净,四周一片生机勃勃,而死海,却了 无生气,湖边也是寸草不生,一片荒凉,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既接受也付出,而后者在接受之后,只保留,不懂得舍却原来的水。让水流动,方得一池清澈,这是 流水不腐的道理。
舍,而后得,是自然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辨证法,舍得之妙,妙在这是一门生活的艺术。生活充满了舍与得的选择,取舍往往 乱人心菲难以抉择,我们也在选择中逐渐成熟。做学问要有取舍,做生意要有取舍,爱情要有取舍,实现人生价值更要有取舍……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王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得到了一时太平与后世赞美;李白舍弃了富贵,而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舍与得之间蕴藏着不同的机 会,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而有时不“舍”便会“失”,即使有得,也是得不偿失。
一直认为“舍”意味着难过,有些东西,于他人看也 许并不算什么,可是自己却不舍得舍弃,一篇未发表的文稿,一段未果的情感……都被藏在记忆深处,无法舍去,又总想挽回。其实,细细想来,不是不能舍弃,而 是内心不想舍弃,总想挽回过去的东西,总想追求两全其美……舍与得,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世界瞬息万变,浮光掠影,谁能保证一项事物可以长握于手,长记于 心?那曾经的心中珍宝被迫抛弃,失落、懊丧也无济于事;将要失去的,总有一天会失去,死死地攥在手中,也不过是妄执,投入再多的希望与企盼,也只能徒增伤 悲,不如放弃,不如忘记。
然,“舍”也是一种美,舍弃是一种让步,但让步决不是退步,让一步,就避其锋芒,然后养精蓄锐,再向前冲刺;舍 弃是量力而行,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争,明知道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到底;不以得喜,不以舍悲,只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管它花开花落,云卷 云舒。外在的舍弃会让你接受教训,内心的舍弃会让你得到解脱。舍弃并不意味放弃,而在于将来更高层次的获得。参悟“舍”与“得”,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智 慧。
在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道教中,舍是无为,得是有为;儒家曰,舍恶以得仁,舍欲以得圣;而在今人的眼里,舍是付出,是投入,得是收获,是回报。舍得是一种大智慧:孰舍孰得,是大智慧者,在洞悉了大势所趋后的智慧抉择。
豁 达的人懂得超脱,智慧的人懂得舍与得。人生不只是追求,还有舍弃;年轻时,不仅仅要学会得到时的谦逊,还有舍弃时的达观。只有品尝了酸咸苦辣之后,我们才 懂得人生的甘甜;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我们才会迎来人生的彩虹。“得”的快乐往往与“舍”的痛苦相随,成功的选择来源于明智的舍弃,舍弃之花永远绽放 着理智的美丽。懂得舍弃与失去,人生才会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