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 浮生取义有感

时间:2019-05-12 03: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舍生取义 浮生取义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舍生取义 浮生取义有感》。

第一篇:舍生取义 浮生取义有感

“舍生取义”,是我们常常仰望的词,所赞美的都是那些为了忠孝礼义而向死的勇士。

但吴飞的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在世俗生活里,并非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在一种相对安定的环境中,需要舍生的场合并不多。但人们对“义”的思考却是我们有意无意都会进行的,并且在受儒家思想深远影响的中国,“义”也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中所看重信仰的。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场的文化解读》即是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作者的角度虽然只是针对华北某县的农村,但其所挖掘的人性、思维及风俗观念,至今却仍在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在世俗生活中的人们,如何在家庭中进入愈加逼仄的空间,在人与人的权力角逐中此消彼长,继而以以死作为最终的砝码,在获得权力优势的同时,却永远告别了世界,使得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最终斩获的胜利毫无意义。

“气”、“面子”这些我们常用的口语背后隐藏着什么价值和家庭政治的转移,又流露出一个人的什么观念、想法,作者都做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在普适性的书籍之外,很有嚼头。让自杀这种看似朦胧可怖的事情变为了可理性分析的案例。

例如:对于赌气,他这样写道: 赌气的目的,首先是实现人格价值......在家庭政治中,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相互的亲密关系,而且要彼此尊重,这样各自的道德资本都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在经过了很大的努力却得不到认可的时候,人们就会因感到委屈而生气,从而希望改变委屈的处境,得到更多的尊重。这就是导致赌气的基本原因。但赌气却不是维护人格价值的理性方式,而是一种任性的举动。

而全书的重点则为:真正想得开的人,并不是麻木地放弃了人格价值的人,也不是为了尊严而潇洒地逃开了一切责任的人,而是能深切洞察人生的真正价值和过日子的道理,能够认真、和乐地与全家人一起过日子,按照礼义做事,理性地控制情绪,追求幸福,力求完美而积极地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责任的人。因为人永远生活在家庭之中,只有在家庭的和谐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完满的人格价值,只有不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斤斤计较,能够从大局考虑的人,才能获得家庭政治中真正的正义。由于命运总会带来不可把握的因素,因此并不是每个按照礼义做事的人都能获得幸福,但是,这样做的人至少能够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完成人格价值,实现家庭生活中的正义。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有了和睦、富裕、喜乐的家庭生活,也就更可能成就内在的气节和外在的地位。和睦、富裕、喜乐三个方面,能够全方位实现家庭生活的幸福,从而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滋养家庭成员的人格。仅仅为了一时意气而拼命,并不能成就完美人格。当然,如果仅仅实现了和睦,即家庭成员之间不闹矛盾,但生活贫困,整日愁云惨淡,还是不能过好日子,最终也会破坏和睦气氛,毕竟,贫困与抑郁都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和自杀。后来,我总结了家庭生活十二字方针:多沟通,多忍让,多反省,多愉快。

从“死”开始的旅程

张跃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自杀率被认为有了很大的增加,这引起了公共卫生界和医学界的关注,也成了西方的中国研究需要解释的现象。中国的自杀主要发生在乡村,在妇女群体,在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身上,这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自杀现象相反。因此,中国的自杀现象提供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难得的门径。

现象的独特性,经常是人类学家的重要发现的开始。如果这一现象是生死攸关的生命现象,对它的研究不仅有直接的现实干预意义,而且会产生对其社会的文化底蕴的直接洞悉。譬如说,美国伯克利大学人类学家南茜·谢珀-胡丝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巴西当和平队队员时发现巴西的一个小镇婴儿死亡率特别高这一现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成了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这个小镇做长期田野调查的主要原因。她在调查后写成的《视死无泪》成了经久不衰的名作。她的重要发现之一是,母爱并不是绝对的人类的本性,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下,母亲也会变得“不近人情”,以至于在一个接一个的婴儿死亡时,母亲居然并不那么悲哀。有的母亲甚至悲悯而平和地庆祝幼小的亡灵变成了天使。当然,对产生这种无情现象的社会和文化条件的深入展示,是这本书的长处。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凯博文的《病痛的社会起源》起始于他在中国“文革”结束后做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重要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得神经衰弱?对神经衰弱这一现象在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考察,让凯博文感到了一种可能性:心理现象的躯体化。中国人可能因为文化习惯而把西方精神医学所认定的精神病症感受表达为身体的不适。神经衰弱很可能就是抑郁症的躯体化。但凯博文并没有满足于这一相对本质化的结论。他把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同神经衰弱的普遍流行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生活状况(比如说频繁的政治运动)可能造成了一种对于身心疾病的特殊体验,人们倾向于把这一体验表述为身体的不适,不完全是所谓身心合一的华人身体的普遍范式(比如中医对情绪的调节可以通过舒肝),还可能因为在特定的政治气候下,得神经衰弱比患一种精神疾病(如抑郁)更“安全”,不会引起对患者的政治立场的怀疑。这是一个非常深入的发现。

吴飞在哈佛读博士师从于凯博文。凯博文最早并不是人类学家,而是精神科医生。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作为美国的医生在台湾地区工作时,对于台湾的医疗体制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深感兴趣。他发现,西医、中医和民间宗教的疗治传统构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互为补充和相互影响的医疗文化。凯博文对当地的病人与医生治病诊断的沟通过程、对疾病的不同文化用语做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并写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化、疾病和医疗的民族志,题为《文化情景中的病人和治疗者》。这部民族志,不仅成为当时中国研究领域对于亚洲医疗系统和中医的热情高涨的研究的独特成果,而且成为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医疗人类学的奠基作品之一。

医疗人类学的兴起是从文化人类学对于世界各地民间宗教的疗治传统的研究开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医疗人类学展现雏形。几个世纪以后的今天,医疗人类学在西方人类学里,成了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二○○九年,美国人类学会的医疗人类学分会在耶鲁大学召开了庆祝医疗人类学五十年发展历程的学术大会,有一千多人参加,上百个小组讨论会,盛况空前。从台湾的研究开始,凯博文对医疗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包括他对医疗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的体制化的贡献。其中,最具有影响的工作之一,是他在哈佛大学的医学院,把他的前任艾森伯格创建起来的社会医学系发展成为一个医疗人类学的研究和教学的旗舰阵地。

社会医学的传统,起源于十九世纪德国的医生、政治家和早期人类学家芜乔·鲁道夫。芜乔的一句名言是:“政治是在一个宏大范围内的医疗。”如果说芜乔是社会医学这一观念的鼻祖之一,凯博文则是把这一观念在美国的最重要的医疗教育研究机构——哈佛医学院变为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的奠基人物之一。凯博文同时在哈佛文理学院的人类学系和哈佛医学院的社会医学系任教,后来接替艾森伯格担任了社会医学系的主任近十年之久。其间,社会医学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美国精神健康研究院的资助下,每年招收两名或数名医疗人类学的博士后,对于文化精神病学和相关的医疗人类学的题目从事两年的专题研究。近三十年后,在这里做过博士后的许多医疗人类学家,已经成为医疗人类学的卓有成就的人物。在凯博文的影响下,社会医学系做的一件与中国的精神病医学发展直接有关的事是,每年培训一到两名中国的精神科医生,让精神科医生到实践中去体会社会文化对精神医学的重要影响。

如吴飞所述,中国的自杀研究这一课题是凯博文让他做的。但是,吴飞以卓越的田野调查和优美的文笔表明,《浮生取义》成了他的热情之所在。“中国的自杀率为什么这么高” 这一问题,促使他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旅,并最终迎来收获的季节。很少人类学家有吴飞这样的出版经历:《浮生取义》的英文版与中文版同在二○○九年出版;而在这两年多以前,他就自杀的田野调查和自杀的文化思考写成的札记就已经结集出版,题名为《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他以更系统的形式写成的《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也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最重要的是,《浮生取义》加深了对中国的自杀问题、对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关系到生命这一所谓“最重要的哲学问题”的理解。当年凯博文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做田野调查时所用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与人深入的交谈,在此基础上对被访谈者的叙述做出分析和解释。吴飞坚持了这一传统,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个案叙述,为他的整体解释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想强调的是,这件看上去顺理成章的事情,曾几何时,在对后现代主义的误读中,变得颇有问题了。其争议在于,如果访谈中的叙述,总是人在当地当时的话语建构,叙述的真确性就大有折扣,依据叙述而来的解释框架就可能因为过分地依赖已经建构过的话语而变得可疑。我的看法是,没有人怀疑叙述是话语建构,但这并不能成为轻视访谈的理由,更不能因为叙述中话语建构的陷阱而躲进纯话语(比如电影)分析之中去。《浮生取义》的长处在于,作者通过非常有亲和力的人缘和向导,有效地进入了理想的谈话情景,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曾经自杀而未成功者、自杀者的亲朋邻居等等人的叙述和评论。或许,吴飞的研究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把研究建立在相当数量的访谈叙述之上的对于自杀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一百多年前,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之父涂尔干所依据的,主要是统计数据和当时有限的第二手资料对自杀的描述。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有许多的自杀研究问世,其中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方法的重要领域是涂尔干之后大发展的心理分析和精神病学。但是心理分析得到的材料,多半来自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而吴飞进行的,是在日常情境下对自杀的田野研究,特别是在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中进行自杀研究。困难是明显的,而机遇也是空前的。

正是这一长期的、艰苦的、深入的访谈,使得作者建立起了对已有的解释自杀现象的种种理论的在地权威的质疑。尽管中国的自杀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自杀在人群分布上正好相反(西方集中在男性、教育程度高和城市人口上,而中国则集中在女性、教育程度低和农村人口上),要颠覆已有的解释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对已有模式的颠覆与建立新的解释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当作者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完全非涂尔干的环境下研究涂尔干的关切时,这只是研究的开始;当作者发现,他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过日子”“做人”“丢人”“面子”“赌气”等等中国人的生活概念,竟可以带领他进入一个理解自杀的柳暗花明之地。

从一个又一个自杀者的生死抉择与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喜沉浮中,最后浮现出了吴飞的解释模式。这个解释模式的主要支点是,往往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家庭冲突,即一家人过日子所需要的动力和秩序(比如情与利益关系就构成了某种动力和秩序的纠结)的失落,触发了自杀。而这种失落,经常是在当事人通过争取“道德资本”在家庭权力博弈中占上风来维护人格价值,并把这种全力拼来的“道德资本”不顾一切地用到极致时,导致了以命相赌的悲剧。“两人吵着吵着,一个人拿起农药瓶子就喝”——吴飞的解释框架就是针对这种常见的难以理喻的中国现象的。

这一解释框架引出了三个重要的论点。第一, 这些看似由家庭琐事引发的自杀,有着强烈的道义相争,应从涂尔干的三种类型所不能解释的自杀中看到芸芸众生对正义的追求;第二,但同时,这些道义相争不能简单地用政治正确的性别或父权压迫论来做出一边倒的解释;第三,从更广的范围来讲,自杀发生在这种博弈失衡的家庭,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家庭革命成功所带来的家庭教化普遍缺失的局面,而要建立这种在教化之上的秩序又不限制自由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难题。

作者在调查一个个家庭的吵嘴争执、利益冲突和情绪纠结时,是有相当的雄心的。如果中国这个北方县城的乡村里的自杀与现有的理论模式如此不同,将能产生更深的文化解读。作者认为,对这些北方农村的农民们,生命并不像在基督教文化下的西方人那样意味着一种存在,而更多意味着在人的生活中出没的“命运”。生命的意义在于如何过日子,生命本体论意义,并不一定有像对西方人那样的含义。所以,能顺顺当当地过日子,有好运,生命就有意义。相反,生命就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自杀案例里的许多人竟是那么轻生。

与这一解读密切相关的是,作者发现当地人把自杀看成是正常人才能有的行为,而一些被认为是傻子和疯子的人自杀,是不算自杀的。这与现代精神医学的解释完全是反拧的。精神医学认为,在西方,自杀者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比如抑郁症。但作者想让我们知道,就像对于“生命”,对于“人”,我们也不能轻易地用同一个标准去判定其本性,判定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作者与前述的人类学家南茜·谢珀-胡丝和凯博文明显不同的,是他作为“本土人类学家”的身份。读了《浮生取义》的《前言》和《附录》,了解了吴飞与他的华北乡村的大家庭的血缘关系和这个大家庭的经历,读者可以对作者的许多思想基础以至于学术观点有透彻的了解。比如说,他为何如此强调把家庭作为私人空间来理解许多自杀现象的前提(许多当代中国的研究体现的倾向正好相反,强调中国家庭在集体主义时代的非私人性),为何如此强调在家庭中建立教化而不只是强调平等和爱情,为何“过日子”成为幸福生活的中心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他的祖上的大家庭所植根和经历的乡土中国。自杀,这一当初看似强加的和偶然的选题,竟为作者提供了把人生与人心、人生与学问、中国与西方联系起来的必然之路。

作者从中国出去,接受了西方人类学训练甚至选题,回到中国做田野调查,然后再到美国写出论文并取得学位,再回到中国用中文和英文把从论文中修改升华出的专著在中国和西方同时出版。在吴飞到北大执教以后,我分别在美国和中国与吴飞一同参加过好几个学术会议,亲见吴飞关于自杀研究的心得源源不断地涌流。他的研究,有着强烈的中西方学术的共生性。他说得对,只有悟透了西方,才能够地地道道地理解中国。

从精神和实践上讲,吴飞还受到凯博文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凯博文认为,医疗人类学的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学对现实的关切性和人类学的声音。面对医疗人类学对人类苦难经历的研究和经常是振聋发聩的发问,没有人敢把人类学看成不过只是文化的侈谈,或者贬为相对主义价值观的孤芳自赏。凯博文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最为强调的是对人和人的苦难的关切,对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生死之间上下求索以外,吴飞还参与了“农家女”组织的自杀干预活动的学术评价。当然,这并不是《浮生取义》的首要功能,但学术思想能以各种方式影响现实是一件幸事。

《浮生取义》的长处,如许多优秀的民族志那样,还在于它提出了更多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发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比如,促使作者投入这一里程碑式研究的,是中国的自杀现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激增。作者让人们更强烈地想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激增?

《浮生取义》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作者所说,这当中有统计的困难,我们很难清楚地知道九十年代以前的自杀统计。作者关于家庭的变迁和中国家庭革命的讨论,是以整个二十世纪为背景的。如果人们的印象大致不差,从九十年代起,由家庭纠纷引起的自杀有明显增加。那么,为什么到了九十年代才增加的呢?

自杀现象的增加也是一百多年以前涂尔干研究自杀的原因之一。重温涂尔干的自杀分类后,我突然感到了一种中国现象与西方现象的暗合。在涂尔干看来,“利己型自杀”, 是由于过分的个人化造成的,这与 强烈集体主义下的“利他型自杀” 刚好相反。如果强调涂尔干原作对于时代变迁的提示,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会变得更加醒目,那就是, 改革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对于个人的张扬, 私人生活的回归, 造成了作者所引述的一些农民评价中的情形:“现在的人气性太大了, 动不动就喝药自杀。”家庭里的纠纷, 与这些变化是如何对应的呢? 福柯说过, 在奴隶与主人之间, 是不存在权力博弈的, 因为这里只有绝对统治, 而没有权力关系。而在自由增加的条件下, 人们才有权力博弈的空间。越是自由,人越倾向于权力博弈。这是否会有助于理解九十年代中国自杀增多的现象呢? 我的思路可能有点走上了涂尔干的路子,而偏离了《浮生取义》 的最大优势:把解释建立在两百个活生生的自杀案例上。而现在需要的,正是更多这样的工作。

《读书》2010年第6期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作者吴飞,北大哲学系教授。这本书通过对农村地区自杀现象的研究来分析中国独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只是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虽然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但并没有说教的意味,最终本书也没有得出一个什么确定的观点,但是众多的案例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分析已经足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第一部分导言,讨论了中国自杀与西方自杀的异同,以及自杀现象的大环境——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中国的自杀现象有4个特点,年轻妇女自杀率比男子高,农村自杀率比城市高,农村有一种特殊的自杀方式:喝农药,以及中国的自杀者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比率(63%)要比外国要低(90%)。与西方的自杀现象相比,自杀在中国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从自杀原因上来讲,西方认为自杀来源于精神疾病或者社会失范,自杀者内心处于自我否定和绝望的状态,而中国式自杀很多时候却具有积极的意义,自杀者希望通过自杀获得更多的尊严和地位。中国农村地区的自杀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作者的案例中,有儿媳妇不给吃荷包蛋上吊自杀的,有儿子打游戏机喝药自杀的,有被父亲冤枉偷钱卧轨自杀的。

要理解这一逻辑需要知道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理念。它包括2个方面。“过日子”和“做人“。前者强调家庭,后者强调个体。

首先说”过日子“。过日子有2个特点,一是以家庭为背景展开的,”正如希腊人一定要在城邦中理解生活和人性,基督徒一定要在上帝之下理解生活和人性,中国人也一定要在家庭中理解生活和人性。“ 即使是单身的人也是在他一个人的家庭里过日子。在中国古代,父子一体,夫妻一体,兄弟一体构成了理解中国家族制度的基本原则,在现代中国,虽然产生了巨大的不同,但是人们依然在全家一起过日子的背景下来理解自己的人生,生命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存在。二是过日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它有很大的随机性,是人们的个体努力与外在命运的博弈过程,命运在一天一天的转换中慢慢展开,生命的意义在这开展中逐渐显现。

然后是”做人“。中国观念中,怎样算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呢?

一、年龄。只有长大之后才能”成人“,而小孩子往往不被当作能够受到尊重的”人“。

二、能够过正常日子。

三、脸面。得到别人的尊重。简单来说,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成年、有自己的家庭、受到尊重、在人群中享有相当地位的个体。做人,就是能够处理好家庭内外的复杂关系,成为一个有尊严,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

作者提出,家庭生活作为过日子和做人的核心场所,包含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情感与政治的混合体,家庭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建立亲密关系,在权力游戏过程中,决定胜负的是道德资本,即一个家庭中被认为对全家有益的言行或地位。家庭政治是一场场环环相扣的权力游戏,是动态的权力平衡。自杀是当人在家庭政治中受到不公,受了”委屈“,没有得到期望中的亲密关系,人格价值受挫,为了对这种委屈进行的报复或者矫正。

现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基本的文化观念并没有遭到根本的改变,但是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和稳定机制已经改变。家庭关系的主轴由父子的纵向关系变成了夫妻之间的横向关系,现代中国人更看重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古代观念的遗留,现代思想的冲击,仍未成熟的权力结构,这一切造成现代中国的家庭政治更加复杂,微妙和不可预期。

第二部分,家之礼。这部分讨论了家庭生活的三种主要关系,家庭正义的三个基本特点。

三种主要关系:爱,慈,孝。这三种关系不仅是对亲密关系的表达,也是维持这种亲密关系的政治方式。在传统意义上,一个家庭要实现这三种关系,是要通过明确的等级秩序来维护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使家庭政治实现其基本正义,使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政治中既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对待,也感受到应该享受到的亲密关系。在没有了森严等级秩序下强制性礼教的现代,实现这三种关系只能靠微妙的权力游戏,同时亲密关系本身也成为家庭政治的道德资本。

家庭正义的三个基本特点:

一、家庭虽然以亲密关系为出发点和目的,但情感不能代替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和道德资本,家庭中一定存在”正义‘的问题;

二、这种权力关系不能化约为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其根本原则是全家过日子;

三、处理家庭正义,不能通过法律,只能通过“礼”,因为其目的不是惩恶扬善,而是形成更理性的亲密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之所以成为资本,是因为人们有基本的道德感,即知道过日子中的基本是非,如果某人把道德全部当作资本,目的仅仅是在权力游戏中获胜,忽略了好好过日子的原则,即使在权力游戏中获胜,他仍不能获得家庭正义。礼义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

第三部分,人之宜。如何成人:以家成人,只有能成家的人才能成人,边缘人不能成人;以气成人,赌气是以一种不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家庭中的不公,虽一定程度上反抗了不公,但是进一步破坏了亲密关系,不能获得充分的人格价值;以面成人,脸面是中国中国人人格的一种反映,人们在维护、获得、给予面子的过程中形成人格;以理成人,深切洞察人生的真正价值和过日子的道理,实现家庭生活的幸福。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在中国通常不被当作典型性自杀,作者在调查期间,被调查者常常表示,“那不算,是个疯子”等说法,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眼里,自杀往往包含着对人格价值的正面追求,是正常人的特权,只有身心正常,能过正常日子的人,才有资格自杀。

作者认为,已经基本铲除了旧式不公的家庭制度和家庭理念的现代中国家庭,虽然清除了等级制,使家庭中不再出现剥削压迫这种制度性的不公,但是并没有找到在亲密关系中实现正义的好办法,如果在家庭中仅仅依赖亲密关系来解决不同人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和冲突,那最终不仅不能实现正义,还会破坏亲密关系本身。同时过于片面的强调人格独立使人们过分注重自己在家庭中的利益,很难认真的在普通的家庭伦理中成就有尊严的生活模式。

第四部分,国之法。作者认为,不同于西方的契约国家,中国人眼中的国家具有极为浓重的伦理色彩,法义与礼义必须相辅相成,法义要维护和张扬礼义。国家要积极的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外部的消极保护。作者在个案中写到,法律介入时,并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而是以维护安定团结为最终目的,而在每个当事人看来,最重要的也不是谁是谁非,而是平息人命之争带来的混乱和不平。

第二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弄懂词语的意思。结合书下注释,把握课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辨析词语的能力。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感悟其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

结合书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舍生”而“取义”的真正意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義”.你认识这个字吗?它是义的繁体字。你能说出带“义”字的成语吗?(相机板书)。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中《舍生取义》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竖版文言文。自由的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知道为什么吗?

2.出示课文。指名读。

3.出示标注停顿的文言文,摇头晃脑的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四)结合注解,理解文字意思。1.出示原文和译文。(自学提示:1对照文言文和译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亦

得兼

2前两个欲和后两个欲在字义上个作何解释?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3.游戏:老师说译文,大家来说出对应的文言文。如:(师:孟子说 生:孟子说)

(五)感悟“舍生取义”的含义

1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影片片段。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谭嗣同用生命换取大义,他会说:出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以我所以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2杨靖宇事迹。面临生死杨靖宇将军用生命换取尊重。他会说:生,亦我所欲也。。。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舍生命获取壮志和节操。他会说:生,亦我所欲也;义。。。

总结:同学们,在孟子心中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什么?道义。在他心中比死亡更讨厌的是什么?(相机板书:见利忘义

忘恩负义

无情无义)当生和义不可兼得时,孟子选择了道义,他的思想影响古今,今天,义的含义有赋予了新的内容。出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

今天也许生和死的抉择很难,但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5请同学们结合事例和生活实际写一写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后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下课。

五、板书设计

舍生取义

义无反顾

无情无义

义不容辞

忘恩负义

舍 义薄云天

见利忘义 靠山中心校教研公开课

《舍生取义》教学设计

靠山中心校 孙海燕

第三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

《舍生取义》教学设计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中心校

张丽娜

《舍生取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教学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1.孟子及《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2.课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3.名人论“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但耻辱的生命更为可恨。——莎士比亚

当人献身于帮助其它生命的时候,人类才是道德。——史怀哲

死者之光荣不在于受时人之赞美,而在于为后人所效法。——孟德斯鸠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波特莱尔

个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为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鲁迅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文,读通课文

1.师写“义”,生说带有“义”字的成语,生说师写。

2.看到这三个成语你会想到谁?说时最好能用上这些词。

3.这些词语中哪个字的意义最重?

4.那孟子是怎么说的呢?教师出示竖版的文言文,问:谁还读过或接触过文言文,你对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经验?这段文言文与平时读过的有什么不同?(这是古体文字,都是竖版的,古代用竹简,右为尊,所以都从右开始读。)

5.学生尝试读课文,教师指名读,适时指导,读通文字。

二、揭示课题,读懂课文 1.揭示课题

⑴孟子曰,“曰”是什么意思?

⑵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教师标出句序,指名连句读,总共说了几层意思呢?

⑶孟子的这番话倒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舍生取义,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2.初读课文,关注语气词

⑴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孟子,你会怎么读?读读,看有什么发现?

⑵学生自由读文。

⑶师生交流。

⑷“也”在文中出现几次?标注一下,看发现什么?“也”放在此处有什么作用?还知道哪些语气词吗?

“也”表达了怎样的语气呢?用到语句中看。

“者也”该怎么读?出示句二,“也”与“者也”有什么不同?(“者也”的语气更重些。)

3.再读,理解文言文

默读课文,看有什么新发现?

给文言文重点词注释,可以用到哪些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给文言文注释,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孟子的观点容易捕捉的是什么?暗含的意思是什么?

三、挖掘文本内涵

孟子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

那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呢?

师小结:舍义取生者在,但舍生取义者更是有众多人追随,你能想到谁呢? 师小结:舍生取义,不仅是英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在生与死之间,他们这样做——(引读),这样选择——(引读)。

同学们,如果你现在也面临一种人生的选择,你会怎样选择?

四、总结全文

这是你们郑重的选择,我们这样读,这样说,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舍生取义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五、作业

收集舍生取义的人物资料,感受其中的真谛。

六、板书设计

舍生取义

(学生说到的舍生取义的人物)(学生说到的带“义”的成语)

第四篇:舍生取义的事例

舍生取义的事例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义”字已不再代表“忠义”,而有了新的含义。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如今,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于我们又是何意呢?

有人会说,如今这“义”字,既非“忠义”,又非“正义”,而是“义气”。说起义气,自然会联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死后,张飞难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挞士卒,命其连夜赶制孝服,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刘备发誓要踏平江东,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命丧白帝城。

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但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五次北伐结束。日后姜维也曾经数次北伐,但也以失败告终。

刘备、张飞和诸葛亮为义气而丧失理智,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还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第五篇: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篇五:舍生取义,从我做起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是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至理名言。孟子这里所讲的舍生取义,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在中国古代的文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吉平,他忠于汉室,不满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与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诸曹。送药下毒的计划没有成功,曹操让他招出指使之人。吉平血流满阶,痛骂曹贼,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在近代,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中国科学界元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带着“相当于五个山地师”的智慧,回到中国。如果她留在美国,他必然有丰厚的物质条件,然而如果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今日的钱学森,可能只是千万留洋学子中普通乃至平庸的一员。

再来看外国的例子。

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位叫做黑尔内森,在英军的酷刑之下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地绞死。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生唯一一件遗憾的事就是只有一条生命献给祖国。”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今中外因舍身取义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们失去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但他们获得的东西,却不是用金钱可以买来的。

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又是何意呢?

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

篇六:舍生取义

在人们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遇到许多利益权力的诱惑,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以“义”为重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舍生取义,因而被千古传诵,成为了不朽的史诗。

汩罗江畔,以死报国

汩罗江畔,只见有一个人在跪地仰天痛哭,走近才知这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屈原顿觉万念俱灭。他怎么可能背弃祖国去追求个人的荣耀呢?“轰隆隆”一个巨雷响彻天地。苍老的鬓发被江风拂起,他步履维艰行走在汩罗江畔,望着波涛汹涌,一去不返的江水,停留了片刻,便毅然决然地向江中走去,一任江水没过他的双膝、胸口……汩罗江边,谁又明白他心中生与义的交织?在生与义之间,他终究选择了义。屈原,他以死报国,以示忠心。

乌江水边,自刎而死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苦奈何?”那英雄末路的血色残阳,在历史的上空回荡了二千多年。那一潭江水被微风吹皱了。他自刎乌江那一下,豪气冲天,震撼了古今多少人。没有人怀疑项羽是大丈夫大英雄,自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出来,自刎乌江,这得需要多少的勇气?然而项羽做到了,他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演绎到了极致!

受尽折磨,从容就义

南宋末年,元军猖狂,面临着敌国威胁的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就义。但却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名句。文天祥拒绝降元,最终就义。

自古英雄多忠义,舍生取义,固然甚好,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要做到舍生取义,就不乏会被人盖上“不理智,不正确”等称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舍生取义,我们要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去理智的做出正确的抉择。

“义”是忠义、正义、义气,他比生命更为珍贵,在现在的生活中,他依然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但要理智抉择,愿义永存。

篇七:生命可贵舍生取义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侮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篇八:舍生取义的作文

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多少舍生取义,坚良死节的忠臣?他们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东汉末年一位名叫吉平的名医,忠于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漏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直至撞阶而死。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者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的豪杰,下定决心抗元到底。但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他面对敌人的高官厚禄的劝降,仍不为所动,只求亦死而不求苟生。显然,文天祥也是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英雄。他死后,留下了许多爱国诗文,其中《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而文天祥也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嵇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苏轼被扣于匈奴后,宁死不屈。屈原看楚国大好河山被吞噬,失望跳入江中。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这就是“舍生取义”!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现在,在和平的年代里,“义”并不代表舍弃生命,而是正义的替身,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

让正义在我们身边永垂不朽!

舍生取义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置生死之度外需要巨大的勇气。小编整理了舍生取义的议论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篇一:舍生取义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狼牙山五壮士》,读完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1941年秋,五位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而吸引敌人,纵身跳下深谷的一个故事。文中,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而纵身跳下深谷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每当想起五位壮士的时候,我就感到十分惭愧。我身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有时,我看到一个不会做的题时,就想到明天去学校抄。看到好玩的东西时,总会先想到自己,再想到别人。而看到五位壮士先可着老百姓,再想自己,不顾安危的时候。再想想我,如果我不会的题就去抄,那自己永远都不会,不懂。而且,将来怎么为国家做贡献?

因此,我们以后应该更加像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人民付出伟大贡献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学习五位英雄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吧!让我们做一个为国争光的好少年!

篇二:舍生取义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句话像春雨,洗涤着我们的灵魂;像洪钟,震动着我们的耳鼓;像阳光,擦亮着我们的眼睛。品位生活,我们追求的确实有比生命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善良、道义。

在青岛,东海边,一层层巨浪向岸边涌来,向游人展示着它的雄伟壮阔、波涛澎湃。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巨浪将一名女子卷入海中,只有那耀眼的红色上衣在水中时起时伏。岸边的人慌了手脚,喊着的,哭着的,跺脚的。可是风大浪高,无人敢施救。紧要关头,河南小伙魏青刚跳入水中向女子游去。海辽阔,浪雄壮,海中的魏青刚是多么渺小,当他刚抓住女子时,一个大浪又把他们冲开了。回到岸边喘息一下,他要求再次救人,救援人员只好将保险绳系在他的腰上,精疲力竭中他将落水的女子拖到岸边。在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他的故事感动了一个又一个观众。商人落泪了,官员落泪了,青年学生落泪了。在我们感叹社会冷漠的时候,我们落泪了。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是善良,是道义。生活中实在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在汶川,在灾区,解放军战士正在为灾区人民搭建帐篷。一场地震,毁了人民的家园。遍地是瓦砾,是断裂的钢筋,到处是灾民愁苦的面庞。武警战士武文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把对灾区人民的爱全都倾注在板棚的搭建中。他一趟又一趟地奔跑,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竟然牺牲在板棚搭建的现场。当看到电视上那穿着军装继续儿子事业的父亲时,我们哭了。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是善良,是道义。生活中实在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当听到某个煤矿老板对被困井下矿工不施救而逃之夭夭时,我们感叹他们生命的龌龊;当听到某个高官因贪而锒铛入狱时,我们感叹他们生命的苍白;当听到某个匪徒为了享乐而实施抢劫时,我们感叹他们生命的无力。

篇三:追求真理,舍生取义

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红色心语: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放弃我的信仰。——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dang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1900年,夏明翰生于湖北秭归。在学生时代,他就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北洋军阀的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湖南,夏明翰和同学们走出校门,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封建斗争。

1920年秋,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夏明翰来到长沙,结识了毛xx。1921年冬,经毛xx、何叔衡介绍,夏明翰进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夏明翰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1924年,夏明翰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会,负责农委工作。他十分注意培养农运干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广州农□动会讲习所学习,为湖南农□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和积极分子。后来到武汉,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xx和中央农□动经讲习所秘书。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夏明翰投笔从戎,参加了第二次北伐的革命军。大革命失败后,夏明翰参与发动秋收起义,还领导发动了平江农□动,影响深远。

1928年年初,夏明翰被党调到湖北工作。由于叛徒的出卖,3月18日他不幸在武汉被人逮捕。3月20日,他被押送到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夏明翰写下了上述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英勇的牺牲了,时年仅28岁。

是的,还有许多像夏明翰这样为国牺牲的革命志士,他们身上那种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为中国发展奉献自己一生的精神,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永不泯灭的光芒!

篇四: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千年前,一位文人写下了一篇关于“生”与“义”的文章,千年来,这篇文章被人们传唱,脍炙人口,于是便有了舍生取义,于是便有了无数的人们为了正义而献出了生命。

当我看到舍生取义,我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想到了林则徐被贬新疆,仍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想到了谭嗣同面对死亡,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也想到了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

展望古今,历史长河上并不缺少舍生取义的人: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秋瑾……仔细想一想,为正义而献身于革命中的人还真不少,尤其是28岁就英勇就义的夏明翰那一句“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誓言。是啊!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人是千千万万的,正如同飞蛾追逐火光,追逐炙热,丝毫不怕这火是不是会无情的焚烧着他们那柔弱的身躯!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取义不一定舍生,鱼与熊掌可兼得?虽然会失去些利益,可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有了生命,还会有什么实现不了呢?

于是,我想起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让他所在的朝代有自己的史书,他选择了苟活,花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就是司马迁!

为了一个并无交好的李陵触怒龙颜,的确没有人能够理解,甚至有的人心中会这样想:“一个傻瓜,为了一个不相识的人恼怒了皇上,必要吗?”可是,我却认为司马迁是对的,他与李陵之间虽无有意,但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却是大义!是因为他的职业是记录历史而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皇上大怒,下令将他贬入大牢,听候发落。此时,他仍不后悔,可是他必须在生与死中作出选择。生,他将会受宫刑,从此屈辱的活着;而死,他将不能再继续记录历史!

为了历史,为了后人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历史,他选择了生,贫贱的活着,但他用余生编撰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让我们了解了先人们的故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是,我要说取熊掌不一定要舍鱼,鱼与熊掌可得兼。

有时候,选择死确实比选择生要容易得多,但真正的勇敢不是为了某件事壮烈得死去,而是为了某件事卑贱的活着。因为见惯了这个世界上太多的轰轰烈烈,所以更喜欢平平淡淡地选择生会更好——取义不一定舍生!

下载舍生取义  浮生取义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舍生取义 浮生取义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

    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下面整理了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欢迎阅读。1、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3、舍身取义......

    浮生一日 影评

    生活原本的面貌——《浮生一日》影评原本不想看完《浮生一日》,因为从开头看了二十分钟觉得这部电影毫无情节,我是喜欢有跌宕起伏情节的观众。这部以“爱和恐惧”为主题的电影......

    浮生物语读后感

    浮生物语读后感 浮生物语读后感1 看完又一个《浮生物语》的故事,我心中感慨万分。在这里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灵魂的,这里记录了它们的故事,此生浮华尽沧桑,有小纸片儿,树妖,一颗巧......

    浮生的经典语录

    浮生的经典语录 浮生的经典语录1 1、识破浮生虚妄,从人讥谤。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2、半江日月,观季竞秀。一笔流年,写方惊艳。北有苍山负雪,南有水湄流香。生逢何处,尽......

    浮生抒情散文摘抄

    跑完步的双脚不想做任何的活动与动作,就如许天然的伸展,溘然身心了无挂念,一种说不出的认为慢慢的聚积在酝酿。看天云起云卷,转眼就是一片灰朦。从开跑到如今,跑步带给我的不仅仅......

    三个舍生取义的事例(最终定稿)

    三个舍生取义的事例 事例一: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

    孟子舍生取义的名言

    舍生取义即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舍生取义的名言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孟子舍生取义的名言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用刹那,问候浮生

    用刹那,问候浮生 一颗宕动的心,所看到的世界,浮躁,喧嚣,云起,尘暗,是水里摁不下的葫芦,是风中止不住的经幡。 只要你放下名利,看轻得失,笑迎成败,坦对荣辱,心就会淡定下来。这个世界,顷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