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Excel数据区域或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
对Excel数据区域或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
上一页 下一
页
对Excel数据进行排序是数据分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您可能需要执行以下操作:将名称列表按字母顺序排列;按从高到低的顺序编制产品存货水平列表,按颜色或图标对行进行排序。对数据进行排序有助于快速直观地显示数据并更好地理解数据,有助于组织并查找所需数据,有助于最终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注释
若要查找某个单元格区域或某个表中的上限或下限值(如前 10 名或后 5 个销售额),可以使用自动筛选或条件格式。
了解排序
可以对一列或多列中的数据按文本(升序或降序)、数字(升序或降序)以及日期和时间(升序或降序)进行排序。还可以按自定义序列(如大、中和小)或格式(包括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图标集)进行排序。大多数排序操作都是针对列进行的,但是,也可以针对行进行。
排序条件随工作簿一起保存,这样,每当打开工作簿时,都会对 Excel 表(而不是单元格区域)重新应用排序。如果希望保存排序条件,以便在打开工作簿时可以定期重新应用排序,最好使用表。这对于多列排序或花费很长时间创建的排序尤其重要。
对文本进行排序
1、选择单元格区域中的一列字母数字数据,或者确保活动单元格在包含字母数字数据的表列中。
2、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
3、请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若要按字母数字的升序排序,请单击“从 A 到 Z 排序”。·若要按字母数字的降序排序,请单击“从 Z 到 A 排序”。
4、可以执行区分大小写的排序(可选)。
如何执行区分大小写的排序
1、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单击“自定义排序”。
2、在“排序”对话框中,单击“选项”。
3、在“排序选项”对话框中,选择“区分大小写”。
4、单击“确定”两次。
问题:检查所有数据是否存储为文本 如果要排序的列中包含的数字既有作为数字存储的,又有作为文本存储的,则需要将所有数字均设置为文本格式;否则,作为数字存储的数字将排在作为文本存储的数字前面。要将选定的所有数据设置为文本格式,请在“开始”选项卡上的“字体”组中,单击“设置单元格字体格式”按钮,单击“数字”选项卡,然后在“分类”下,单击“文本”。问题:删除所有前导空格 在有些情况下,从其他应用程序导入的数据前面可能会有前导空格。请在排序前先删除这些前导空格。
对数字进行排序
选择单元格区域中的一列数值数据,或者确保活动单元格在包含数值数据的表列中。
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数字进行排序,请单击“从最小到最大排序”。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数字进行排序,请单击“从最大到最小排序”。问题:检查所有数字是否都存储为数字 如果结果不是您所希望的,可能是因为该列中包含存储为文本(而不是数字)的数字。例如,从某些财务系统导入的负数或者使用前导 '(撇号)输入的数字被存储为文本。
对日期或时间进行排序
1、选择单元格区域中的一列日期或时间,或者确保活动单元格在包含日期或时间的表列中。
2、选择单元格区域或表中的一列日期或时间。
3、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若要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对日期或时间排序,请单击“从最旧到最新排序”。·若要按从晚到早的顺序对日期或时间排序,请单击“从最新到最旧排序”。问题:检查日期和时间是否存储为日期或时间 如果结果不是您所希望的,可能是因为该列中包含存储为文本(而不是日期或时间)的日期或时间。要使 Excel 正确地对日期和时间进行排序,该列中的所有日期和时间都必须存储为日期或时间系列数值。如果 Excel 无法将值识别为日期或时间值,就会将该日期或时间存储为文本。
注释
如果要按星期日期进行排序,请设置单元格格式以显示星期日期。如果要按星期日期进行排序,而不考虑日期,请使用 TEXT 函数将它们转换为文本。但是,TEXT 函数会返回一个文本值,因此排序操作将基于字母数字数据。
按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图标进行排序
如果您按单元格颜色或字体颜色手动或有条件地设置了单元格区域或表列的格式,那么,也可以按这些颜色进行排序。此外,您还可以按某个图标集进行排序,这个图标集是通过条件格式创建的。
1、选择单元格区域中的一列数据,或者确保活动单元格在表列中。
2、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单击“自定义排序”。
将显示“排序”对话框。
3、在“列”下的“排序依据”框中,单击需要排序的列。
4、在“排序依据”下,选择排序类型。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若要按单元格颜色排序,请选择“单元格颜色”。·若要按字体颜色排序,请选择“字体颜色”。·若要按图标集排序,请选择“单元格图标”。
5、在“次序”下,单击该按钮旁边的箭头,然后根据格式的类型,选择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单元格图标。
6、在“次序”下,选择排序方式。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若要将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图标移到顶部或左侧,对列进行排序,请选择“在顶端”;对行进行排序,请选择“在左侧”。
·若要将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图标移到底部或右侧,对列进行排序,请选择“在底端”;对行进行排序,请选择“在右侧”。
注释
没有默认的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图标排序次序。必须为每个排序操作定义您需要的顺序。
7、若要指定要作为排序依据的下一个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图标,请单击“添加条件”,然后重复步骤三到步骤五。
确保在“然后依据”框中选择同一列,并且在“次序”下进行同样的选择。对要包括在排序中的每个额外的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图标,重复上述步骤。
按自定义序列进行排序 您可以使用自定义序列按用户定义的顺序进行排序。Excel 提供内置的星期日期和年月自定义序列,您还可以创建自己的自定义序列。
1、创建自定义序列(可选)。如何创建自定义序列
1)、在单元格区域中,按照需要的顺序从上到下输入要排序的值。例如: A 1 A2 1高 3 2中 3低
2)、选择刚刚键入的区域。在上面的示例中,您应当选择单元格 A1:A3。
3)、单击“Microsoft Office 按钮”,单击“Excel 选项”,单击“常用”类别,然后在“使用 Excel 时采用的首选项”下单击“编辑自定义列表”。
4)、在“自定义序列”对话框中,单击“导入”,然后单击“确定”两次。
注释
·您只能基于值(文本、数字和日期或时间)创建自定义序列,而不能基于格式(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和图标)创建自定义序列。
·自定义序列的最大长度为 255 字符,并且第一个字符不得以数字开头。
2、选择单元格区域中的一列数据,或者确保活动单元格在表列中。
3、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单击“自定义排序”。
将显示“排序”对话框。
4、在“列”下的“排序依据”或“然后依据”框中,选择要按自定义序列排序的列。
5、在“次序”下,选择“自定义序列”。
6、在“自定义序列”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序列。在上面的示例中,您应当单击“高、中、低”。
7、单击“确定”。对行进行排序
1、选择单元格区域中的一行数据,或者确保活动单元格在表列中。
2、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单击“自定义排序”。
将显示“排序”对话框。
3、单击“选项”。
4、在“排序选项”对话框中的“方向”下,单击“按行排序”,然后单击“确定”。
5、在“列”下的“排序依据”框中,选择要排序的行。
6、请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按值
1)、在“排序依据”下,选择“数值”。2)、在“次序”下,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对于文本值,选择“升序”或“降序”。·对于数值,选择“升序”或“降序”。
·对于日期或时间值,选择“升序”或“降序”。按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单元格图标
1)、在“排序依据”下,选择“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单元格图标”。
2)、单击该按钮旁边的箭头,然后选择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单元格图标。
3)、在“次序”下,选择“在左侧”或“在右侧”。注释
如果进行排序的数据行是工作表分级显示的一部分,Excel 将对最高级分组(第一级)进行排序。这时即使明细数据行或列是隐藏的,它们也会集中在一起。按多个列或行进行排序
当某些数据要按一列或一行中的相同值进行分组,然后您将对该组相等值中的另一列或另一行进行排序时,您可能按多个列或行进行排序。例如,如果您有一个“部门”列和一个“雇员”列。您可以先按部门进行排序(将同一个部门中的所有雇员组织在一起),然后按姓名排序(将每个部门内的所有姓名按字母顺序排列)。最多可以按 64 列进行排序。
注释
为了获得最佳结果,要排序的单元格区域应包含列标题。
1、选择具有两列或更多列数据的单元格区域,或者确保活动单元格在包含两列或更多列的表中。
2、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单击“自定义排序”。
将显示“排序”对话框。
3、在“列”下的“排序依据”框中,选择要排序的第一列。
4、在“排序依据”下,选择排序类型。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若要按文本、数字或日期和时间进行排序,请选择“数值”。·若要按格式进行排序,请选择“单元格颜色”、“字体颜色”或“单元格图标”。
5、在“次序”下,选择排序方式。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对于文本值,选择“升序”或“降序”。·对于数值,选择“升序”或“降序”。
·对于日期或时间值,选择“升序”或“降序”。·若要基于自定义序列进行排序,请选择“自定义序列”。
6、若要添加作为排序依据的另一列,请单击“添加条件”,然后重复步骤三到五。
7、若要复制作为排序依据的列,请选择该条目,然后单击“复制条件”。
8、若要删除作为排序依据的列,请选择该条目,然后单击“删除条件”。注释
必须至少在列表中保留一个条目。
9、若要更改列的排序顺序,请选择一个条目,然后单击“向上”或“向下”箭头更改顺序。
列表中位置较高的条目在列表中位置较低的条目之前排序。在不影响其他列的情况下对单元格区域中的某列进行排序 警告
请谨慎使用此功能。按区域中的某列排序可能产生意外的结果,例如,移动该列中的单元格时,会使其远离同一行上的其他单元格。注释
不能在表中执行下列步骤。
1、选择包含两列或更多列的单元格区域中的一列。
2、单击列标题选择要排序的列。
3、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然后单击某个可用的排序命令。
4、显示“排序警告”对话框。
5、选择“以当前选定区域排序”。
6、单击“排序”。
7、在“排序”对话框中选择需要的其他任意排序选项,然后单击“确定”。
如果结果与预期不符,请单击“撤消”了解有关排序的普遍问题的详细信息
如果排序数据时出现意外的结果,请执行下列操作:
检查公式返回的值是否已更改 如果排序后的数据包含一个或多个公式,那么在工作表重新计算后,这些公式的返回值可能会更改。在这种情况下,应确保重新应用排序或再次执行排序以获得最新结果。
排序前取消隐藏行和列 对列进行排序时,隐藏的列不会移动;对行进行排序时,隐藏的列也不会移动。在对数据进行排序之前,最好先取消隐藏已隐藏的列和行。检查区域设置 排序次序将随区域设置的不同而不同。请确保计算机上“控制面板”的“区域设置”或“区域和语言选项”中的区域设置正确。有关更改区域设置的信息,请参阅 Windows 帮助系统。
只在一行中输入列标题 如果需要多行标签,请将单元格的格式设置为自动换行。
打开或关闭标题行 在对列进行排序时,通常最好有一个标题行,以便于理解数据的含义。默认情况下,标题中的值不包括在排序操作中。有时,您可能需要打开或关闭标题,以便标题中的值包括或不包括在排序操作中。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若要从排序中排除第一行数据(因为该行是列标题),请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单击“排序和筛选”,再单击“自定义排序”,然后选择“数据包含标题”。
·若要将第一行数据包括在排序中(因为它不是列标题),请在“开始”选项卡上的“编辑”组中,依次单击“排序和筛选”、“自定义排序”,然后清除“数据包含标题”。
第二篇: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教学设计
【课题】: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作用和地位
Excel电子表格是信息技术会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以后工作中一个基本的技能。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学会一些Excel的基本操作,并且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处理。本节课学习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是学习Excel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内容,不管是对会考还是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首先从课堂上获取一些数据后,让学生输入数据,然后用公式和函数计算一些数据,最后讲述排序和筛选,并且演示操作。【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进校快半个学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并且在学习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和Excel的基础知识之后还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但对一些概念性的理论知识不是很感兴趣,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且乐于探索,但学习中易受网络、游戏等影响,注意力不够集中,另外因各种因素,学生的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设计思路】
首先,教师创设情景,从学生自身出发,获取要处理的数据。其次,演示怎么对数据进行排序,给学生时间自己动手实践。
然后,再演示怎么筛选(包括高级筛选),给学生时间自己动手实践。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对数据进行排序操作;(2)熟练对数据进行筛选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堂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2)通过完成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难点:高级筛选中各个区域的选择。【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给大家准备了一点见面礼(播放赵本山的小品片段)。
放完之后„„
师:既然说到了钱的事情,那我们就现场来做一些小调查。师:你们平时都在哪些地方用钱呀? 学生:„„
师:最近我在网上看了一个小调查(打开电子表格),看了一下目前中学生使用零用钱的情况,你们是不是也差不多啊。
活动:课堂上抽取一些学生简单的互动。
二、创设情景,复习巩固,接着进入新授课程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过了关于电子表格很多操作,那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现在大家利用函数计算出“总计”和“平均值”。(下发作业)
活动:课堂巡视学生的情况,指导。几分钟之后„„
师: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那没有完成的同学等下继续努力。现在我们要请这节课的闪亮登场——对数据来进行排序和筛选。学会了排序和筛选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来分析一下,你们在哪些方面用的钱最多或者最少,而且还可以筛选出哪些同学很节约等等。好了,现在我就用我手边的数据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的主角!
教师边讲授边演示操作。
师:首先呢,我们可以简单的对数据进行升序和降序。方法就是:选中你要排序的那一列中的任意一个单元格之后,利用常用工具栏中的“升序”按钮和“降序”按钮。
师:很简单对不对,接下来,同学自己来试试看。把零食那一列升序排列。
活动: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学生情况,指导。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棒,那我们接着来学习更复杂的排序,多条件排序。方法:执行“数据”→“排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定多级排序的条件,就
可对数据进行多条件排序。同学们还是来自己动手,看看它是不是没有这么复杂。
活动,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学生情况,指导。
师:大家做的都非常好,那下面我们再来点难度大一点的,来对数据进行筛选。筛选也有两个内容,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首先来看自动筛选: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Excel便在数据清单中每个列标题的右边插入了一个下拉箭头,单击列标题右边的下拉箭头,打开下拉列表,选择。如果筛选的条件不是下拉式列表中的一个值,那么可以在下拉式列表中选择“自定义”方式,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输入筛选条件。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一下。
活动,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学生情况,指导。
师:看了大家做的情况,同学们完成的都非常好,现在我们退出自动筛选(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退出)来学习今天最复杂的一个内容——高级筛选。方法主要是定义三个单元格区域:一是定义查询的数据区域;二是定义查询的条件区域;三是定义存放查找出满足条件的记录的区域。注意步骤:第一,要在工作表的任意一个空白区域,输入筛选的条件,输入条件时,如果在同一行,表示条件需要同时满足,在不同行表示满足其中之一;第二,执行“数据”→“筛选”→“高级筛选”,打开高级筛选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师: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接着把刚刚的数据在处理一下,用高级筛选找出电话费大于30元的同学。
三、实践巩固,分层辅导
教师课堂巡视,进行辅导。挑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Excel电子表格给人们带来的一个很大的便利就是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这对于同学们以后的学生和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希望大家下去以后有时间多多练习,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的学习重在操作实践,本节课利用任务驱动辅助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除了传授新知识外,留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此外,挑出比较突出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促进他们的感情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篇:浅谈初中教学中如何对科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浅谈初中教学中如何对科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摘 要:在初中教学中,总会涉及做实验,那么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实验数据。然而实验数据并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数据只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处理,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完整的实验结论。由于分析数据有的需要一定方法,这需要老师和同学们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有些老师认为初中的实验并不重要,对学生的成绩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此对实验数据草草分析,就得出结论。这种对实验数据的态度,严重违背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更不用说像科学家一样来探究问题。结合一些教师对科学实验数据的分析经历,浅谈初中教学中如何对科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P键词: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数据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城市的学校都渐渐认识到实验对于一个学生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因此,实验不仅仅出现在高中、大学,也渐渐在小学以及初中出现。实验的流程大多都为提出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然后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以及数据收集。当然,只有对数据进行分析过后才能够得到实验结果。但数据分析并没有那么容易,有些数据的分析要用到一些方法,这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很多精力。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注重分数上的表现,因此很多老师并不太在意学生们实验上的付出,往往在分析数据方面草草了事,表现出很不好的教学态度。为此,本文将介绍定量计算法、对比分析法、示意分析法、推理分析法四种实验分析方法,希望能对初中教学中科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有所帮助。
一、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都能够收集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的有些试验值与它的客观真实值在数值上出现了不一致。实验结果都会存在误差,一切科学实验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会存在着误差,因此,实验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将误差数值剔除。下面简要介绍作图法以作参考。
当初中的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值时,可以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例如在“测量电流与电压关系”的课程中,在导体电阻为5欧的情况下,可以得出下表所示的数据:
由此可知,出现数据异常的原因有可能是(1)电流加大使得导体温度上升导致电阻值增大,从而使得电压变大;(2)交流电频率不稳定等原因,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因此在图表中,以电压为纵轴,以电流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线。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成正比的直线,则验证了U=I×R。因此通过作图法则可以将出现误差的数值剔除。
二、数据处理
(一)定量计算法
在初中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得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有些存在误差,因此需要对误差值进行剔除。在这之后,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各个数据之间似乎有着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数学运算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在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到,许多公式的推导都是运用这种分析推理的方法,列举初中物理“杠杆原理”一课中的例子来进行分析,下表是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的一些数据: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上表的数据,学生们可以分别对阻力点与动力点上的钩码数和格子数进行比较,发现不论阻力点边的钩码数和距离大小还是动力点边钩码数和距离的大小,总会出现阻力点边钩码数和距离的乘积等于用力点边钩码数和距离的乘积。在利用定量计算法分析出数据之间的等量关系后,教师不仅更好地得出结论,还使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杠杆平衡规律。这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产生去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使问题成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海洋中不断遨游,并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欢乐。
(二)对比分析法
在生活学习中,对比是学生在各个科目中比较常用的思维方法,生活充满了对比,实验中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一些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使得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让学生在观察数据不同的情况下,试着去寻找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从而完成对数据的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现象。举例初中物理“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中,针对哪些因素影响了导体电阻的大小这一问题,让学生利用4根长度不同的导体和4个温度不同的环境来进行实验并得出下列数据: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完实验后,积极引导学生去进行数据比较,进而可以得出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电阻随着导体长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导体长度一样时,导体的电阻也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大的结论,使得学生在对数据的比较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了摆的特点,使得知识更加深刻。容易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深化知识、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示意分析法
初中实验中有些数据需要通过图画来使数据更好地分析,例如力。示意图分析法指的是利用简单的图和形,针对采集而来的实验数据,将实验数据绘制成简明的图形,用来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研究对象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举例初中物理实验“摩擦力的产生”一课,对学生采集而来的数据进行以下分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示意图将重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用图示方法画出,并附上简单的文字进行说明,这样就可以利用示意图对物体在斜坡上静止不动的现象进行说明。这样,教师通过把示意图变成搭建数据与概念之间的桥梁,使得抽象的力与力之间的关系用直观手段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生活中的摩擦力,解释人可以行走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得以突破。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示意图更加直观、形象和简洁,通过示意图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并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
(四)推理分析法
通过运用数学思想来进行推导和分析一组实验所提取的数据,并对它所对应的数值进行分析和推导的分析方法就是推理分析方法。例如,初中的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原有知识和实验得到,O2+C=CO2,氧气和碳在点燃的情况下,能够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往往老师会问到,根据上述反应,思考并简述一下水是如何产生的。那么,学生往往可以推论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可以生成水,即2H2+O2=2H2O,如此下去,我们还可以推论出许多反应的产生。
在这种分析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通过对相邻的数据不断进行观察,总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科学规律,进而对这些规律进行分析和反复推敲,得出另外一个可能出现的数据。在这种分析推论的过程中,教师教导学生在分析数据时运用推理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然,如今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有很多,上述只是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罢了。只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从而快速发现规律,得到科学结论,有一个科学的概念。我们都知道科学探究十分困难,其过程是十分曲折的,许许多多科学家究其一生都投身于对科学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而绞尽脑汁,为人类更好的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因此,这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完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应该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在数据的分析上下更大功夫,不能急功近利,只想着去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中所带来的艰辛和乐趣,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享受学习成果带来的愉悦心情。
参考文献:
[1]王炳瑜.浅谈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J].都市家教,2016.[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编辑 孙玲娟
2003.
第四篇: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徐远东
任争刚
权荣 一、基本要求 用 FAMALE.TXT、MALE.TXT 和/或 test2.txt 的数据作为本次实验使用的样本集,利用 C 均值和分级聚类方法对样本集进行聚类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二、
实验要求
1、把 FAMALE.TXT 和 MALE.TXT 两个文件合并成一个,同时采用身高和体重数据作为特征,设类别数为 2,利用 C 均值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并将聚类结果表示在二维平面上。尝试不同初始值对此数据集是否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对 1 中的数据利用 C 均值聚类方法分别进行两类、三类、四类、五类聚类,画出聚类指标与类别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探讨是否可以确定出合理的类别数目。
3、对 1 中的数据利用分级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体会分级聚类方法。
4、利用 test2.txt 数据或者把 test2.txt 的数据与上述 1 中的数据合并在一起,重复上述实验,考察结果是否有变化,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写出体会 三、实验步骤及流程图
根据以上实验要求,本次试验我们将分为两组:一、首先对 FEMALE 与 MALE 中数据组成的样本按照上面要求用 C 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对 FEMALE、MALE、test2 中数据组成的样本集用 C 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比较二者结果。二、将上述两个样本用分即聚类方法进行聚类,观察聚类结果。并将两种聚类结果进行比较。
一、(1)、C 均值算法思想
C均值算法首先取定C个类别和选取C个初始聚类中心,按最小距离原则将各模式分配到C类中的某一类,之后不断地计算类心和调整各模式的类别,最终使各模式到其判属类别中心的距离平方之和最小(2)、实验步骤 第一步:确定类别数 C,并选择 C 个初始聚类中心。本次试验,我们分别将 C 的值取为 2 和 3。用的是凭经验选择代表点的方法。比如:在样本数为 N 时,分为两类时,取第一个点和第 1 2 / N INT 个点作为代表点;分为三类时,取第一、 1 3 / N INT、 1 3 / 2 N INT 个点作为代表点; 第二步:将待聚类的样本集中的样本逐个按最小距离规则分划给 C 个类中的某一类。
第三步:计算重新聚类后的个各类心,即各类的均值向量。
第四步:如果重新得到的类别的类心与上一次迭代的类心相等,则结束迭代,否则转至第二步。
第五步:迭代结束时,换不同的初始值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3)、实验流程图
(4)、本次试验我们用的聚类指标是误差平方和聚类准则 J e 设iN 是第 i 聚类iC 的样本数目,iz是这些样本的均值,则把iC 中得各样本 y 与均值iz 间的误差平方和对所有类相加后为:
ci C yi eim y J12 当 C 取不同的值时各自算出它们的eJ,进行比较。
二、利用分级聚类方法进行聚类 1、分级聚类法思想:首先把全部样本作为一类看做一类,然后根据一定的目标
函数进行分解。
2、步骤 第一步:开始时,将全部样本当做一类,第二类即为空集。
第二步:将第一类中的第一个样本放入第二类,计算两类样本均值 1 X , 2 X,并确定两类别中样本数目 N1,N2 以及目标函数)2 1()“ 2 1(2 1X X X XNN NE
第三步:将第一类中剩下的所有样本依次放入第二类中,按照上面运算得出 E值,并比较 E 值大小,选择是 E 值最大的样本,将其归入第二类。并记录此时的E 为 E(2)
第三步:将新的两类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划分,直到第 i 次迭代的 E(i) 3、实验流程图 四、实验结果 I I、1、用 FAMALE.TXT 和 MALE.TXT 中的数据组合起来作为样本集: C=2 时(1)、取第一个和第五十一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得出的实验结果图如下: 得到结果是:星号表示的类别中样本总数为61,点表示的类别中样本总数为39。 两个聚类中心分别为:z1 =(163.5738,53.1541),z2 =(175.8974,68.2692) (2)、取第二十五个和七十五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 最终得到的两个聚类中心分别为: z1 =(163.5738,53.1541),z2 =(175.8974,68.2692) 结果可发现取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时两次实验结果相同。 它们的eJ= 5.9707e+003 但是,经过后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随着 C 变大,选取不同的初值对聚类结果有较大影响,当 C=2 时影响很小,几乎可以不计。因为当分为两类时,样本的类别特征很明显,所以此时选取不同的初值对聚类结果没有影响,而随着 C 的 增加,初值选择对聚类结果影响将会逐渐变大。 下面是将男女样本所代表的点分别画到图上可得下图: 其中点表示的是女生样本,圆圈表示的是男生样本。其中,男生的样本均值为(173.9200,65.5020)女生的样本均值为(162.8400,52.5960) 通过比较两幅图,可以发现,当去 C=2 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结果基本类似于男女生分类,他们的样本均值相差不大,不过还是有一定差别。差别出现在一些身高低于 1.70 米的男生处。 C=3 时得到的聚类结果图如下: 最终的三个聚类中心:z1 =(168.8158,57.0105) z2 =(159.2333,49.9333)z3 =(176.4375,70.0156) eJ= 3.9251e+003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划分为三类时,其结果可以看做按照身高与体重的比将样本进行聚类,身高体重比大,较大,小的分别为一类。 C=4 时:得到的分来结果如下: 得到的四个聚类中心为: z1 =(164.7727,53.3545),z2 =(157.4286,49.2381) z3 =(176.4375,70.0156),z4 =(170.4400,58.2640) eJ=3.4318e+003 C=5 时得到的聚类结果如下: 最终的五个聚类中心分别为: z1 =(170.3462,58.1423),z2 =(158.1579,47.3684),z3 =(163.3913,54.4652)z4 =(176.0741,67.7593) z5 =(178.4000,82.2000) eJ= 2.6352e+003 C=6 时得到的聚类结果如下: 最终的 6 个聚类中心分别为: z1 =(166.9259,54.5889),z2 =(183.3333,66.6667) z3 =(158.3462,49.8462)z4 =(178.0000,80.6667) z5 =(171.4737,60.8158)z6 =(175.6842,68.1842) eJ= 2.5607e+003 1、画出 C 值与eJ之间的关系曲线如下: 由图可以看出,在 C=5 之后,eJ的减小变得缓慢,所以讲此样本集聚为五类最合理 2、把 test2.txt 的数据与上述 1 中的数据合并在一起,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结果如下:(1)、取第二十五个和第二百零一个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得出的实验结果图 其中,z1 =(165.0479,53.6491),z2 =(176.4506,69.9378) eJ= 3.2952e+004 分为一类时的为 7.1410e+004 取第一百个和第三百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时得出结果与前面相同。 (2)、C=3 z1 =(174.5561,64.5024)z2 =(163.3438,51.8742) z3 =(178.8657,80.4776) eJ =2.0594e+004(3)、C=4 时: eJ=1.6346e+004 z1 =(175.4783,65.7908),z2 =(159.8548,48.3145) z3 =(179.3684,81.7368),z4 =(167.5567,56.6485) (4)C=5 时: eJ=1.3575e+004 z1 =(170.0510,57.5020),z2 =(175.3836,65.9452) z3 =(160.5732,50.0512),z4 =(179.6667,91.3889) z5 =(178.6429,75.7589)(5)、C=6 时 其中,eJ= 1.3018e+004 z1 =(170.6296,55.1241)z2 =(177.2955,68.0057) z3 =(160.8427,50.6596)z4 =(172.6381,62.9143) z5 =(181.5952,89.1905),z6 =(176.8488,76.8837) 画出 C 值与eJ之间的关系曲线如下 与图可知,在 C=5 之后,eJ的变化缓慢,所以认为此时仍是将样本集分为五类最合适(4)、将两种样本即进行聚类后的样本中心进行比较,如下表: 样本 C 以 FEMALE 和 MALE 中得数据作为样本 以FEMALE和MALE以及test2中的数据作为样本 2 z1 =(163.5738,53.1541) z2 =(175.8974,68.2692) z1 =(165.0479,53.6491),z2 =(176.4506,69.9378)z1 =(168.8158,57.0105) z2 =(159.2333,49.9333) z3 =(176.4375,70.0156) z1 =(174.5561,64.5024) z2 =(163.3438,51.8742) z3 =(178.8657,80.4776)z1 =(164.7727,53.3545) z2 =(157.4286,49.2381) z3 =(176.4375,70.0156) z4 =(170.4400,58.2640) z1 =(175.4783,65.7908),z2 =(159.8548,48.3145) z3 =(179.3684,81.7368),z4 =(167.5567,56.6485)z1 =(170.3462,58.1423) z2 =(158.1579,47.3684) z3 =(163.3913,54.4652) z4 =(176.0741,67.7593) z5 =(178.4000,82.2000) z1 =(170.0510,57.5020),z2 =(175.3836,65.9452) z3 =(160.5732,50.0512),z4 =(179.6667,91.3889) z5 =(178.6429,75.7589)6 z1 =(166.9259,54.5889),z2 =(183.3333,66.6667) z3 =(158.3462,49.8462) z4 =(178.0000,80.6667) z5 =(171.4737,60.8158) z6 =(175.6842,68.1842) z1 =(170.6296,55.1241) z2 =(177.2955,68.0057) z3 =(160.8427,50.6596) z4 =(172.6381,62.9143) z5 =(181.5952,89.1905),z6 =(176.8488,76.8837) 从上表可以纵向比较可以看出,C 越大,即聚类数目越多,聚类之间差别越小,他们的聚类中心也越接近。横向比较用 FEMALE,MALE 中数据作为样本和用FEMALE,MALE,test2 中数据作为样本时,由于引入了新的样本,可以发现后者的聚类中心比前者都稍大。但是它们的分布类似,变化不大。 II、将两个样本分别用分级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得出结果,并与 C 均值聚类法进行比较: 1、对 FEMALE 与 MALE 中数据组成的样本集进行聚类: 由图可见,分即聚类法将样本分为两类,它们的聚类中心分别为 x1 =(163.4667,53.0400)x2 =(175.7500,68.0625) 将它与 C=2 时的 C 均值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分别比较它们的结果图以及聚类中心,下面是它们的聚类中心比较: 聚类方法 C 均值聚类 分即聚类 聚类中心 z1 =(163.5738,53.1541) z2 =(175.8974,68.2692) x1 =(163.4667,53.0400) x2 =(175.7500,68.0625) 比较发现它们的聚类结果很相似。 2、对由 MALE、MALE、test2 中数据组成的样本集进行分级类: 由图可见,分即聚类法将样本分为两类,它们的聚类中心分别为 x1 =(164.9819,53.6229),x2 =(176.4487,69.8868) 将它与 C=2 时的 C 均值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分别比较它们的结果图以及聚类中心,下面是它们的聚类中心比较: 聚类方法 C 均值聚类 分即聚类 聚类中心 z1 =(165.0479,53.6491),z2 =(176.4506,69.9378) x1 =(164.9819,53.6229),x2 =(176.4487,69.8868) 比较发现它们的聚类结果也很类似 分析:比较发现利用分即聚类方法与利用 C 均值聚类法时 C 取 2 时的聚类结果极其相似,但是,从误差平方和角度考虑,利用 C 均值聚类时 C=2 并不是最好的聚类结果,C=5 时,才是最好的分类,由此可见,从误差平方和角度考虑,C均值聚类法比分即聚类法更优。 五、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队 C 均值聚类法以及分即聚类法都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在用 MATLAB 编程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Excel中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理解排序、筛选的意义 2.关键字的概念 操作领域:学会排序、筛选的操作 情感领域:1.培养学生信息管理意识,运用Excel规范、高效管理数据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排序、筛选的操作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设置排序、筛选条件(排序涉及到的是关键字的设置;筛选重要的是自定义的设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有“陕西省单招考试成绩及录取专业”excel数据表,你能分析: 1)谁考得成绩高,考上了那所学校,选择了什么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学有多少? 2)本市高三毕业班考了多少本科生,考取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有多少,成绩如何? 3)你能根据他们的分数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吗? 二、【讲授新课】 (一)排序 1、简单的排序 通常情况下,Excel是按列进行排序的。所谓按列排序就是根据一列或几列中的数据值对数据清单进行排序。排序时,Excel将按指定字段的值额指定的“升序”或“降序”排序次序重新排列行的次序。 例 1:对学生成绩表中的数据按总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如果只需根据一列中的数据值对数据进行排序,则只要选中该列中的任意一个单元格,然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升序按钮 或降序按钮 即可完成排序。 练习:对学生成绩表中的数据按语文成绩由低到高进行排序。1.2 多重排序 例 2:在工作表中对数据进行排序:第一关键字为总分由高到低排列,次要关键字为语文分由高到低排列,第三关键字为数学分由高到低排列。操作步骤: 第一步:选定要排序的数据区域。如果对整个数据排序,可以单击数据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单元格。 第二步:选取【数据】菜单中的“排序”命令,出现“排序”对话框(如图); 第三步:在对话框中,单击“主要关键字”右边的“下拉列表”按钮,在“字段”下拉列表中选取主要关键字段; 第四步:指定升序还是降序; 第五步:一次选择次要关键字和第三关键字,指定升序还是降序。如果只需要使用一个或两个排序关键字,则其他关键字可不选,但主要关键字必须设置; 第六步:为避免字段名也成为排序对象,应选中“有标题行”单选按钮,再单击“确定”按钮进行排序。 练习:对工资表的数据进行排序:第一关键字为实发工资值由大到小排列,次要关键字为奖金由大到小排列,第三关键字为房租由小到大排列。 (二)筛选 1、自动筛选 自动筛选是针对简单条件进行的筛选。 例 3:在工资表工作表中利用自动筛选,筛选出基本工资超过1400元(含1400元)的员工记录。操作步骤: 第一步:单击数据清单内的任何一个单元格; 第二步:选取【数据】菜单中的“筛选”命令下的子命令“自动筛选”,在各个字段 名 右下角出现一个自动筛选箭头; 第三步:单击“基本工资”字段名右下角的自动筛选箭头,出现包含这一列中所有不同值 的下拉列表; 列表中各项的含义如下: 单击列表中某一数据,筛选出与被单击数据相同的记录。 单击“升序排列”或“降序排列”,则整个数据清单按改列升序或降序排序。 单击“全部”,可显示所有行,实际上是取消对该列的筛选。 单击“前10个”,可筛选出按改列数据中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前若干个记录。 单击“自定义”,可自己定义筛选条件。 第四步:本例子中单击列表中的“自定义”,显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如图) 第五步:在对话框中定义筛选条件; 第六步:单击“确定”按钮完成筛选。 执行筛选操作以后,不符合筛选条件的记录都被隐藏,要恢复显示所有的记录,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退出自动筛选:再次单击【数据】菜单的“筛选”命令,单击 “自动筛选”子命令,即可退出自动筛选功能。 取消对所有列进行的筛选:单击【数据】菜单的“筛选”命令,单击“全部显示”子命令,可显示原来的全部记录,但不退出筛选状态。 取消对某一列进行的筛选:单击该列字段名右下角的自动筛选箭头,再选择“全部”选项。 筛选练习1:在学生成绩工作表中利用自动筛选,筛选出政治成绩在80~90分之间的。 2、高级筛选 高级筛选是针对复杂条件的筛选。 例 4:利用高级筛选,只显示工资表中基本工资超过1400元(含1400元)的员工和奖金低于600元的员工的记录。 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数据清单以外的区域输入筛选条件。该条件区域至少为两行,第一行为设置筛选条件的字段名,该字段名必须与数据清单中的字段名完全匹配。 第二步:单击数据清单内的任何一个单元格。 第三步:选取【数据】菜单中的“筛选”命令下的子命令“高级筛选”,出现“高级筛选”对话框(如图); 第四步:在“方式”框中选择结果的输出位置; 第五步:选择筛选的列表区域。 第六步:在“条件区域”输入框中输入筛选条件所在的单元格区域; 第七部:单击“确定”按钮。 如果要取消高级筛选,可选取【数据】菜单的“筛选”命令,再选取“全部显示”子命令,即可恢复筛选前的状态。 筛选练习2:按要求完成所给工作表中的筛选任务。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对EXCEL中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excel中的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 四、【课后练习】 通过excel分析自己在班级成绩中的位置。第五篇:Excel中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