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大全
答: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指 标 1978 每天创造的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 10.0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3.1 国家财政支出(亿元)3.1 粮食(万吨)83.5 钢材(万吨)6.0 1990
51.1 8.0 8.4 122.3 14.1
2000
271.8 36.7 43.5 126.6 36.0
2008 823.8 168.0 171.5 144.9 160.2 每天消费量
最终消费支出(亿元)6.1 33.1 168.5 居民消费支出 4.8 25.9 125.6 政府消费支出 1.3 7.2 4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3 22.7
107.1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
资本形成总额(亿元)3.8 18.5 95.5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 13.2 92.7 存货增加 0.8 5.3 2.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12.4 90.2 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0.6 3.2 13.0 出口总额 0.3 1.7 6.8 进口总额 0.3 1.5
6.2(2).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财政收入 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408.5 297.0 111.6 297.2
366.1 345.8 20.3 473.5 70.2 39.2 31.0
3.最终消费支出 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存货增加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附录2-1 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按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第三。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0中国人均GDP只有约3313美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00位之后。其实,所谓的世界经济排名,指的仅仅是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这种按规模排名是不能真正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它所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影响。因此,不能以排名就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了,目前的中国充其量是一个经济大国。稍加认识就可以看出,今天的GDP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定位。虽然就GDP而言,目前中日两国几乎相等,但若以人均GDP来看,两者相差悬殊。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GDP与日本GDP总量虽然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的9.691%,日本每人平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仅为3338.82美元,所以中国的人均GDP与日本相差11.54倍。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是居世界100位以后,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篇: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答: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指标 1978
每天创造的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10.0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3.1
国家财政支出(亿元)3.1
粮食(万吨)83.5
钢材(万吨)6.0 199051.1 8.0 8.4 122.3 14.1 2000271.8 36.7 43.5 126.6 36.0 2008823.8 168.0 171.5 144.9 160.2每天消费量最终消费支出(亿元)6.1 33.1 168.5
居民消费支出 4.8 25.9 125.6
政府消费支出 1.3 7.2 4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3 22.7 107.1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资本形成总额(亿元)3.8 18.5 95.5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 13.2 92.7
存货增加 0.8 5.3 2.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12.4 90.2
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0.6 3.2 13.0
出口总额 0.3 1.7 6.8
进口总额 0.3 1.5 6.2(2).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
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
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
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
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
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
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
产总值或地区GDP。
2.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
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
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
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408.5 297.0 111.6 297.2 366.1 345.8 20.3 473.5 70.2 39.2 31.0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附录2-1 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按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第三。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0中国人均GDP只有约3313美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00位之后。其实,所谓的世界经济排名,指的仅仅是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这种按规模排名是不能真正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它所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影响。因此,不能以排名就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了,目前的中国充其量是一个经济大国。
稍加认识就可以看出,今天的GDP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定位。虽然就GDP而言,目前中日两国几乎相等,但若以人均GDP来看,两者相差悬殊。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GDP与日本GDP总量虽然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的9.691%,日本每人平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仅为3338.82美元,所以中国的人均GDP与日本相差11.54倍。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是居世界100位以后,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三篇:年鉴编撰中数据的规范化运用
年鉴编撰中数据的规范化运用
◇朱 霖
年鉴作为资料库、信息库,必然要容纳大量的数据,其数据应选材严格,翔实可靠,在读者心目中有较高的权威感。年鉴的数据,可以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科学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为对外开放、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架起桥梁。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和情报加以全面、迅速、及时而精确地处理,以便获得强化了的信息,规范数据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年鉴是记述上一各项事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的资料性工具书,既要反映存在或发生了什么事情,事物的性质、特征、状况,也要反映事物的数量程度、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只有运用规范化的数据,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在年鉴中,大到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就,小到某项工程的进展情况,往往都用数据表述,只有正确运用数据,才能言而有据,事达明理,增强说服力。
一、年鉴中数据使用存在的问题
年鉴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本身的准确性、使用的规范性以及表达的完整性。在编撰中我们发现有些稿件,由于运用数据不规范,致使年鉴中出现了许多“数字病症”,使编辑人员每年都花费很大的精力对全书统计数字进行重新核算修正。因此,我们深
深地体会到,没有严格的规范化,就难以编出一本真正符合标准的年鉴。探讨数据在年鉴中的作用及规范性使用,以增强年鉴的资料性和科学性,是年鉴编撰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必须重视的问题。
1.统计口径不一致。由于官方统计与部门统计并存,统计调查相互交叉重复,存在着同一内容专业与专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重复交叉问题。多头统计带来数出多门问题,破坏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年鉴中既有反映经济发展全貌的综述,又有反映各行业(部门)经济发展情况的分述,但同一内容,在同一本年鉴中尽管反映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事实和数据应该是一致的。年鉴中的统计指标口径范围应遵循国家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如果必须应用有关业务部门的数据,应作些简要注释,并说明其统计口径范围等。如“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10所,在校学生11.13万人,其中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4.9万人;小学65所,在校学生5.2万人;幼儿园 46所,在园儿童2.3万人。教职工总数1.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8万人”。而教育系统提供“普通中学46所,在校学生
4.8万人;小学66所,在校学生5.2万人;幼儿园 45所,在园儿童
2.3万人。教职工总数0.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6万人”。数据自相矛盾,让人不知所云。
2.数据不分析比较。为了分析经济发展情况,条目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较多的统计数据,但年鉴条目数据太多、太密,最常见的是把统计报表上的数据照搬上来,使读者不得要领,产生枯燥感,难以
阅读下去。如“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入库地方税收96447万元,同比增收24336万元,增长33.7%。完成扬州市局下达税收计划的101.3%。其中:省级收入入库4929万元,同比增收1623万元,增长49.1%,占市局下达税收计划的131.9%;市县级入库91518万元,同比增收22712万元,增长33%,占市局下达税收计划的100%。同时,完成教育费附加、综合基金等11795万元,社会保险费72166万元,收入总额突破18亿元大关”。仅仅百余字的释文,罗列数据15个,读起来枯燥乏味。如果将统计数据表格化,再加以比较的文字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则此条目才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3.数字书写不标准。按照经济类应用文的规范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确定的国家标准,凡是涉及到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时,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但年鉴条目中,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混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4.计量单位不规范。在年鉴条目中,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要与国际接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国家标准;年鉴中的计量单位要让读者易懂,且做到易看易读易写易记和通用。要根据所研究的整体大小来确定计量单位的大小。不管计量单位大小用到哪一级,书写的数字位数不要太多,一般在5个以内。年鉴中计量单位使用不统一,会给读者使用带来许多麻烦。如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83289万元,应为18.33亿元;水稻种植面积1164万亩,应为77.6万公顷;亩产621.6公斤,应为621.6千克;600~800万吨、1~10亿元,应为600万~800万吨、1亿~10亿元,因为万、亿都是600万、1亿中的一个数,少了就可能成了600吨~800万吨、1元~10亿元,所以,以百千万为单位不能省略。另外,在计量单位的使用上,还经常出现重复的毛病,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89升/人日”,“人均居住面积6.4平方米/人”等等。
5.语言不准确。语言准确有力,就是要如实地、贴切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年鉴条目中的语言不准确,大致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用词不准确,喜欢用“估计”、“约”,容易引起读者的疑惑,对年鉴的权威性、真实性产生怀疑。二是统计术语不确切。在年鉴中,有大量的统计术语,因为统计术语比较严密,所表达的意思往往因一字之差,而意思大不一样,所以必须严格掌握。而通常容易错的主要有“为几倍”和“多几倍”,“提高到”和“提高了”,“增加到”和“增加了”,“百分比”和“百分点”等。三是言过其实,过分渲染,造成不实,破坏了语言的准确性。如在有些条目中,经常会用说明数量变化的形容词形容经济增长情况,“迅速增长”、“显著增长”、“大幅度增长”、“翻了一番多”等词语。年鉴中的形容词和判断词要特别讲究准确、简明,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更不能过高或过低地夸张或降格。如使用“历史最高年”、“最好时期”、“百年不遇”、“最高(低)水平”等,就必须是经过查证的事实。使用“显著增加”、“大幅度增长”、“飞跃发展”等,就必须是较高速的或高速的,一般应是在10%以上的增长。“很快”、“很大”、“比较快”、“比较差”等比较级形容词,都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
二、数据在年鉴中的规范使用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但不能发挥数据作为“无言之史”的作用,而且会严重影响年鉴的质量。那么,在年鉴中正确使用统计数据应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数据来源。年鉴中的数据一定要以统计局的数据为准。任何一个数据都必须真实、确定、唯一,绝对不允许失实、不确定、自相矛盾。同一事物,由于部门不同、统计时间、统计口径不同,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统计。如果不注意数据来源,信手拿来,随便运用,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使读者无所适从。另外,由于年鉴是逐年出版的连续性刊物,在编撰时,要注意和上年数据核对,特别是涉及数据对比时,同一指标在不同卷次的统计口径中应做到统一,以利于形成系统数据,便于读者使用。
2.注意数据表述。统计数字前的“达”、“共”、“为”等表示合计,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省略。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则要保留。如:为企业减免工商管理费、工本费、登记费等共6.95万元。百分比和百分点要正确使用。百分比表示两个具体数字之间的比例和数值的增减幅度,用“%”表示;百分点表示百分比之间的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用“个”表示。有的稿件作者弄不清二者的关系,混淆使用,数不达意,这在编辑中是需要注意的。还有要区别“增加了”和“增加到”的不同。“增加了”是指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的部分,不包括原数在内。如“比上年增加了两倍”,即去年是一,今年是三;“增加到”是指在原数的基础上加上新增加的数所得到的总和,包括原数在内。如“比上年增加了两倍”,即去年是一,今年是二。这类误用的现象在稿件中经常出现,编辑要格外注意。用数量表示阶段性的成绩,一般可用整数,如万、十万、千万、亿„„而一般不用非整数,如“税收收入突破9323万元大关”。9323万元并不具有典型意义,可以改为“税收收入突破9000万元大关”。
3.注意数据校对。年鉴作为一部资料性工具书,所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基本情况,数据在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最能反映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且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和系列性,可以纵向、横向比较。因此,数据的核对在年鉴的编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一部年鉴文字没有什么差错,而数据却错漏百出、前后矛盾或表格数据与文内数据不相符,将会严重影响年鉴的使用价值和权威性。所以,在年鉴校对工作中,不仅要注重文字的校对,而且要注意数据的核对,不能孤立地校对,而应把相关篇目的数据进行核对,确保全书数据准确、一致。
第四篇:幼儿园家访记录表内容填写
幼儿园家访记录表内容填写
家访时间 08/5/28 家访对象 思羽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各方面都比以前有所进步,特别是做事情的速度变快了。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孩子在家的独立能力还是不错的,家长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也会积极的鼓励她去做每件事情,但孩子得到成功的喜悦后显的比较骄傲,家长也表示会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5/30 家访对象 怡杰 住 址 班级 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上课容易分心,而且对数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解决主要
问题 孩子在家都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所以各方面都比较溺爱,养成了许多的坏习惯,家长表示在家会重视各方面的能力,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
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5 家访对象 栋浩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快,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 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孩子在家比较溺爱,而且各方面的能力都没哥哥好,好多事情家长都会帮助他去做,家长表示会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回家会帮助他复习巩固,以便更好的学习新的内容。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8 家访对象 诗怡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孩子个性比较要强,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全面 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孩子在家的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家长经常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培养她的独立能力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10 家访对象 仁淮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上课容易分心,做事没耐心,而且午睡不容易入睡。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孩子在家长辈都特别的溺爱,各方面都是包办的,所以孩子特别的娇气,家长表示在家会多提醒、多督促他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河塘中心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14 家访对象 何嘉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这学期数学方面有所提高,但还需努力。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孩子在家有时姐姐也会教他,但父母由于父母比较忙,在家都是爷爷奶奶在带,所以各方面提高的不是很快,家长也表示一定会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16 家访对象 蔡怡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思维活跃,但有时不能积极大胆的表现自己。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孩子在家是能说会道,而且比较要强,做事非常的仔细,家长表示会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她能大胆,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20 家访对象 袁晨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聪明反应能力快,但不够自信。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孩子由于家庭的影响,所以的性格不是特别的开朗,家长表示会注意孩子的心理方面,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24 家访对象 滕瑶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服装不是很干净 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他还有一个妹妹,而且父母都比较忙,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家长表示以后会注意,让孩子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28 家访对象 刘阳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聪明活泼接受能力强,但下课后总喜欢在地上玩。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孩子在老家已经接受过一些学习,由于在家都是奶奶和姥姥带所以各方面的习惯不是很好,家长表示会在家也会多督促她,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6/30 家访对象 孟辉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不太容易克制自己,容易冲动 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家长平时都比较忙,孩子经常和姐姐在一起,家长表示在家会多注意,及时的提醒他
幼儿园家访情况记录表
家访时间 08/8/2 家访对象 毕安 住 址 班级 中班 家访 教师 周
家访目的 个性比较要强,不会和别人一起分享。解决主要
问题 经过了解知道在家家长都是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教育孩子,家长表示会多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第五篇: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
(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 综合数据
1-1 各地区人口数
1-2 按性别分人口数
1-3 按城乡分人口数
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
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
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
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
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
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
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
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
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
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
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
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
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
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
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
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
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
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
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 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
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
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
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
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
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
第七部分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 年中人口数
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
7-5 全部就业人数
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
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7-10 失业人数
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
7-12 消费价格指数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 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① 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
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
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 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40 消费价格指数
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