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见台湾》电影欣赏心得报告
《看見台灣》電影欣賞心得報告 撰稿人:葉祖君
心得:
剛入電影院坐定位,螢幕上正播放著許多令人心驚膽跳或捧腹大笑的電影預告片,讓坐在位子上的我也不經意的笑起來,慢慢的四周的燈熄了螢幕的燈也暗了,幾分鐘後與前面的短片截然不同,黑幕中投上了令人熟悉的色彩。我用幾分鐘的時間,將台灣從頭到尾的美盡收眼底。山脈、河川、雲海、溪流……甚至是瀑布,從空中俯瞰的台灣真是美的令人目不睱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被風吹起的波浪的稻田,彷彿我們乘著風在稻田裡衝浪,好像閉上眼我就可以感受到那溫暖的陽光跟那風的吹彿;突然間一隻隻像雲朵般純白的小動物佔滿了整個螢幕,可愛的鴨子們用他們的雙腳在河邊邁力的奔跑,多麼小巧可愛啊!接著更多的動物登場了,犛田的水牛、兩隻有趣互鬥梅花鹿…正當我驚嘆台灣山明水秀的美好,嘴角不自覺得為如此美好的景緻自豪而上揚時,畫面一轉來到了台灣的市場、柏油路,旁白不重不輕的聲音在耳邊響起,「…究竟是誰,驚動了動物的平衡」電影院的音效很好,雨聲開始大起,讓我感覺是外面下起了雨,那是令人害怕但又熟悉的大雨的聲音,藉著電影的領導我才發現,台灣下雨頻率的改變、豪雨造成的土石流、向下望整片的漂流木……我們腳下的土地,傷勢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了。「大多的人看不見,少數人假裝沒看到」旁白的這句話再一次撼動了我的心靈,眉頭從這裡開始上鎖,到電影結束前沒有再次鬆懈過。它說我們搭遊覽車到山林中的觀光,其實是探險?從空中往下看山中的部落,除了與外界連繫那脆弱彎延的道路,其實已成了孤島?原來高山蔬果、檳榔樹只是我們為了創造鈔票的工具,我們沒有發現我們犧牲的事物已經回不去了。「高一尺的蔬菜甜度會加一分」我才發現這個事實所造成的荒謬;水庫的淤泥、經濟魚類養殖、整排抽取地下水的水管看來就像個吸取土地的吸血鬼,我們用直尺畫出的港灣、造出的海岸,現在才發現一切的一切都是平衡的,超抽地下水造成的地層下陷,為了防止海水倒灌的消波塊,讓我們的延海地帶像是被啃蝕般的露出崎嶇的形狀,一開始心中存在我們生活在這美麗土地的想法現在想來有點諷刺。
土地它不會說話,而當看到颱風、豪風造成的災害使我們從新聞上看到哭泣的家屬,總是令人鼻酸,我們沒有發覺那是這片我們自認為自己深愛的土地在哭泣,只是抱怨上天殘酷的對待,「沒有人意識到自己是共犯之一」我無法否定這句話,但它另我難過的想要闔眼。
溼地,地球之腎,工廠,煙,汙水,無論怎樣,我們都曾受益過;電影再次隨著悠揚的笛聲從高空向下凝視充滿靈氣台灣,一直生在這片土地上,但這樣的山光水色卻是第一次見到,或許跟電影一開始說的沒錯「從沒見過這樣的美景,或許是因為我們站得不夠高吧!」但電影中的色彩又被敲鑼聲驚動了,一次一次的影像對比,這次出現的是水泥、砂石、垃圾、把天空分劃出一條條分隔的高壓電塔與電線,但是我們又能說些什麼呢?文明與自然的衝突,心中的矛盾正迂迴的徘徊,它說「雖然我們現在處理歷史的垃圾,但是現在也不斷的創造垃圾中」,看到這裡我開始認真的想要找出需要有「建設性的行為」,像是自備餐具、環保分類做得徹底、多搭公共運輸工具、不買高山茶或蔬菜,但這只能微弱的拯救我們腳下這片口口聲聲說喜愛的土地,電影接近尾聲提到兩位讓我佩服的人,一位是洪箱女士另一位是曾到日本留學的碩士農夫賴青松先生,「蟲吃剩的才是我們的」他們讓我看見了拯救這片寶島一絲絲的希望,就讀財金系書本上、課堂中我們也習慣利益中心,但萬物總是平衡的,我們或許忽略了我們放手的是我家園的未來,「看到台灣」真的讓我看到了我所不知道的傷害,我知道這絕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獨自造成的,但是卻是人人都有責任,不是嗎?謝謝有人發現了這些事,謝謝電影記錄下台灣的美,「放利」共存雖然對這個社會存在著許多不可能,但這才是與土地共存和平的機會。
像是電影最後的那首歌的歌詞,「難到就這樣嗎?拿得那麼多,還得卻那麼少……」我相信任何事都是平衡的,與其等待大自然的反撲,錯了,它只是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如趁著現在好好的、好好的用具體的行動疼惜這片我們所生存的大地吧!
第二篇:看见台湾观后感
环 保 概 论 结 课 论 文
题 目:
《看见台湾》观后感
班
级:
测绘1307 学
号:
姓
名:
——————————————导演:齐柏林
导读:
《看见台湾》耗资总计9000万新台币,可说是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导演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拍摄,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全片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湾以一种你从未见过的角度与姿态呈现在大银幕上。正文: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被其如此之高的影评所吸引,当我真正看的时候,令我极为震撼!宝岛台湾真美!被其美景所倾倒!
开始这部影片给我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一道道极美的风景映入眼帘,让我一次又一次惊叹其景如此之美,蓝天白云,美丽的海岸线,朵朵浪花,山林葱郁,仙雾缭绕,房屋点缀其间,山川相连,与天相连,天地融为一体,极其壮观!仿佛仙境世外桃源一般,让我一饱眼福,令我极为震撼!慢慢的随着配乐及旁白的引导,沉浸在美景之中,跟随镜头去看山川起伏,雾气升腾,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虫鱼野兽,人们安居乐业,辛苦劳作,一片片稻田犹如一片片绿洲,坐落有秩,加之人忙碌的小身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一副和谐融融的景象,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美丽的小岛漂浮在海洋中.极为壮美!稻田在微风的轻拂下,犹如绿色的海洋,形成一道道绿色的波浪,绿波起伏,加上几个农民的点缀,极为壮观,其美不可言喻,接着镜头掠过一条涓涓细流,直至一条飞流直下的瀑布,像一条云梯一样,接着到了稻收时节,经过人们的辛勤的浇灌和呵护,稻田有嫩绿逐渐变为金黄,农机在稻田忙碌着,白鹤跟在农机后面捡拾漏掉的稻子,欢快飞落和人们一起庆祝丰收的喜悦,其乐融融,人们在这个宝岛上辛勤劳作,建立家园繁衍子孙,接着镜头来到茶园,茶农辛勤采摘优质嫩叶,以换取财富,尽头拉远,看到几点民房坐落在山间,然后镜头拉近,一群群雪白的鸭子飞奔向海里,欢快畅游,白鹤在水上轻盈漫步,渔民悠闲捕鱼,随后到达一个市区,人民在这座城市里辛勤打拼,农力为下一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再接着聚焦在各种动物身上,动物在在绿林中嬉戏打闹。
最后,旁白话锋一转,“但是是谁惊动了这种平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灾难与此开始!接着遇到一场大雨,从近30年豪雨的变化开始转变这座岛的近来的变化,由于生态破坏,极端天气增多,每年都会出现象莫拉克那样的台风,台风肆虐,然后镜头来到大武山,莫拉克台风掠过的痕迹历历在目,豪雨成灾的台风乎每年都会有,然后灾难四起,大地的伤势多数人看不见,少数的人假装没看见,当大难降临之时,连神明都无法保护我们,更何况是渺小的我们。
由于人们破坏了山体结构,导致上体结构失衡,大量的山体滑坡,原本在高山上姿态傲然的森林,现在却毫无声息的堆积在岸边,一如浩劫过后无人收拾的尸体。
“人定胜天的象征其实是毁天灭地的开始”,人们在山林间画出了一道道最短的直线,路越开越高,直线同时切断了山体本来的纹理和结构,那些在这里成长几个世代的林木,就这样硬生生的砍伐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长出台币的槟榔树。森林被无情的砍伐,山地变为农地,房屋乱盖,从高处向下俯视,原本葱郁的山体满目疮痍,令人极为痛心,悲剧不断的发生。
“山林受伤了,他们的血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刷洗,最后坠入溪谷;砂石大量沉积在水库里,原本的蓄水池也变成了土石库;碧绿的湖水在也看不见了,看见的只是浑浊的泥潭”,听到这内心一股伤感!海是这个岛国通往世界的路,我们不能自我设限和揽阻,更不能改变它的颜色,不能破坏它原来的纯净。
湿地是这里的净水器,有毒物质会在这里分解,因此有地球之肾的美名,但因为过度开发及环境污染,湿地生态已经逐渐缩小。
介绍人语重心长的叹息污染的严重,流入海洋的污染水源,到时候怨天怨地怨政府。
而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止尽的利用,坪地开采之后进入山坡。垃圾的横流,埋藏,更多的人力物力,我们一边高唱节约能源爱护地球的同时,却一边制造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变成这个城市的毒瘤„„
仿佛看不见,这些垃圾就不存在。
这些密密麻麻的铁皮工厂,曾经创造过了台湾的经济奇迹,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制造了许多污染。
处理污水的速度赶不上制造污水的速度。
最后的一句给我很多感慨: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简单概念,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没有权力在这块土地上放纵无穷的欲望,因为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们只是过客,使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后面的这首歌,很悲凄,很苍凉,震人发愧!耐人思索!
这部纪录片意义很大,警示世人,不仅让整个台湾人,大陆人认识到我们对我们赖以生存大自然所做的无法弥补的破坏,而且警示了全世界;从这部片中我们看到台湾由原本一个美丽树木葱郁,犹如仙境一般,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岛,经过人们无情的剥蚀,逐渐变的满目疮痍,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令人极为痛心!
通过这部片,也使我们认识到大陆的环境问题,大陆环境问题与台湾相比尤为严重。大陆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令世人震撼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我们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顾环境,一切为了发展的模式让我们付出了残痛的代价,现在我们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但民众的环保意识太差,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政府应加大环保教育,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去阻止环境的进一步不恶化。
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 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植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的行动,我们该怎么做,要有具体方向,不能浪费我们的资源,不能污源我们的环境,让最美的环境留给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是我们的使命,因为我们人人都是过客,只是这渺小的沧海一粟!
第三篇:微电影《看见》概述
1《看见》改编自厦门盲童彬彬的真人真事,而且彬彬与其母亲、钢琴老师都是本色演出。关于梦想,我们已经不缺乏大人物大起大落的励志故事,但即使是普通人,只要跟随内心,一步一步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也足以闪耀光芒。世人崇尚成功,但我们更愿意推崇追随光明的信仰!
2少不勤苦,老必艰辛。——林辛
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不要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用处。——伊索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劳动换来的。世界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
人需要理想,但是要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3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的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顾及孩子习作是内心的需要而一味地苛求,孩子怎敢提起那杆沉重的笔来抒写自己稚嫩的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即习作,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习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写作,练习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此训练,学生是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表达欲望,其习作兴趣、习作能力亦会在不断的练笔中得到提高。只有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门槛,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语言才会充满灵性,学生的个性和才情才会得以彰显。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600字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
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 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3)公文类
通知、通报、报告(调查报告、科学报告)、请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5)告示类 启示、海报(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二、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样式。
(一)、诗歌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
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1)、散文的种类
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其他文体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2)寓言: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3)神话故事(4)民间故事(5)传说(6)回忆录
(五)、戏剧
第四篇:《看见》读书心得
《看见》读书心得
《看见》读书心得1
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经验描述几乎没有,而是运用了超多的细节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动地还原了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的过程,同时把事件任务包括柴静自己的感受相当细腻的表现出来,表现了柴静在苦难和苦涩下内心和潜力一步步地艰难成长。
《看见》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逐渐的成长起来。对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有一些事当时我还年幼,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能在时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还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对事情的偏见,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体会吧。
没有《看见》,没有柴静的用心寻求和发现,也许许多事情的真相和许多默默无名的人就将这么一向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了。勇于质疑并尽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静在《看见》中所散发出的作为一名记者最最珍贵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见》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干劲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时候是在对事事保留着浅尝辄止的态度,过去的是因为学业排的时间很紧张实在是很少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来到了大学,时间上相对自由了许多,在保证了学业的基础上,是该用计划规划好课余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其次,《看见》还让我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
《看见》一书中描述的作者10年从业来一步步地成长历程也相当精彩,对于刚走入大学的我如何调整自己不久的未来投身于工作时的心态尤其具有现实好处,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长都充满着相当多的苦涩和困难,每一次蜕变或是来自于或是刚入业时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辈的不经意的话和深刻的指导等等方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完成了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也从一个刚进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这天受到众人瞩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见》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和柴静一齐成长着,以她的视角审视着在这片56个民族共享的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以前。“《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报道里,我只选取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的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背一遍遍的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我明白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就是柴静在《看见》中的原话,最本真和朴实的一段话。在发售《看见》一书后,柴静在微博上经历了大起大落,毁誉参半。但她并没有表现出相当的大起大落的回应,不争不辩,依旧在她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她在书外同样表现出的那份本真朴实的气质吧,只能让人远远地仰慕。
最后,《看见》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书籍资料上的的享受,也让我能有机会认识了一位很坚强很了不起的中国记者柴静,从书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样收获丰富,也期望这份收获今后还能带给我更多的有好处的启示和指引吧!
《看见》读书心得2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着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在写的,其实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何谓成功,在我看来便是平和,宠辱不惊。如何能够平和,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自知自己是个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平和得制定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平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看见》读书心得3
《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柴静的一本记录自己在央视十年的自传性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在央视十年里经历的大型新闻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品读起来时,却意外地收获了更多的是是对柴静本人的敬畏,对众多媒体失职的痛心,更有的是对人类感情的崇敬。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透过《看见》,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柴静。散文般的叙事风格,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述,都将柴静的博学多识与扎实的文学功底展露无遗。“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现,更是让我对于柴静这样一位身材娇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时刻,是柴静主动请缨去到现场了解最真实的“非典”,去接近最鲜活的事实。她七次与“非典”患者面对面交谈,软磨硬泡才获许一个人进入病区权利,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个新闻人的社会责任约束自己,用真实回报受众,用真实击败流言。她的勇敢和执着给每一位读者注入养分,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本职,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为公民对于社会的最基本的回报。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现在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看见》读书心得4
“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里克尔
笔,在我手中飞快的旋转舞蹈,抱着快要读完的《看见》,在书上划下这句话。的确,人若在暴风雨的洗礼下被击垮,又怎能看见雨过天晴后的彩虹?
十几年前,柴静刚刚跨进中央电视台,她几乎不知所措,批评与讥笑几乎生吞了她,她这样写道:“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发出了失败者的味道……几乎就意味着没有指望了,很快你就会被盯上,毫不留情的被扑倒在地上,同伴会四处逃散,甚至顾不上看你一眼。”
想想自己,挫败和纠结是我对自己上学期的总结。我在学校一天一天过这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拼命地扎在书堆里,我知道自己基础不如别人,所以更是努力的.去做各种练习题,我总是晚上很迟才睡,早上第一个起床,别人吃饭吃20分钟,我只吃10分钟。我奔跑着,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奔波,在无边的题海里挣扎,但似乎总是事与愿违,成绩总是不够好,搞得自己心中焦虑不已。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跌倒在起跑线上的失败者,什么希望都没有,在失望的黑夜中徘徊。借句柴静的话:“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他们不会触动我。”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学不好的原因。在夜里,我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蜷成一团,缩在被子里,“我还能实现梦想么?”我一遍一遍的反问自己。“也许,实现不了了吧。”我烦躁的将被子盖在头上,却怎么也无法入睡。
半夜,我掀开被子开了台灯,把自己埋进书里,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她瘦小却又无比倔强的背影。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慢慢改变,慢慢适应,慢慢成长。她最终找到了自己,得到了认可,她依然在追逐梦想的这条路上执着,尽管生活需要她做小改变,她依然一步一步的向着梦想的方向奔跑。对我来说不也是一样的么?若把目标比做靶子,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而我,不能堕落。钱学森曾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我需要一步一步坚定执着地走下去!就像柴静一样,领导曾经在柴静低落时告诉她“扶不起来就不扶了”但她没有放弃,她始终坚持,她有目标,她从不屈服!而这正是我要学习的。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挺住,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勇气。我每天必须鼓足勇气面对每一件事,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作业,要将勤奋的习惯坚持下去才行。这又有什么难的!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新的一学期即将到来,我还将继续前行,我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柴静会一直引领我走过每一道坎坷。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只要勇敢地挺住,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看见》读书心得5
看完这本书,一个个采访人物在脑海中略过,有悲伤的、有感动的、有可笑的、也有可爱的。在柴静的笔下,一个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如银幕放映一般跃人眼帘。有人说她采访对象中谁谁谁让我印象,有人说她的文字让与她身边同行的采访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我还是为柴静所感动,对她对新闻背后故事的热爱,对人性探求的执着。
有很多作者内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实在记者最重要的事情是尽一切可能呈现事情的真相,评判就让观众和读者来做。把每一个人都当成人看,该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底线。
她说读者对她说的话“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里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跳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里,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觉: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一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看见》读书心得6
现在书的市场鱼龙混杂,有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买哪本书来读,经常是很多书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学校举行的教师读书活动中,老师们群策群力,推荐出了很多值得一看的好书,在工作之余,到书海里畅游,让我们觉得自己依然年轻,自己和这个世界依然紧密相连。好享受那种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如饥似渴地读完一本再去读另一本的感觉,很充实、很快乐、很甜蜜。
对于柴静,以前只认为她很另类,很多年轻漂亮的主持人都积极寻找嫁入豪门的机会,不惜嫁给能当自己父亲的富翁,她没有。她不浮夸、不奢华,普通、真实。真正地认识她缘于读《看见》这本书,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倔强的小姑娘,她带给人令人振奋的一股力量正能量,而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种正能量。
书的撰写让我看到了柴静的文字功底,每一篇报道都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丝毫没有废话,这也正是做教师的我应该努力学习的地方。
回到书的内容,我不是新闻人,但能感觉到柴静的新闻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种新闻表达,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赏。所以看到这本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见》名符其实。
当把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看见》捧在手心儿里时,首先,书的封面让我一看便亲切得不能自已,作者那恬静的笑容被一群纯朴的笑脸包围着,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开篇直言不讳地表明来自思想深处的观点: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而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在用一个成熟记者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我天生没有什么机灵劲儿。这是作者刚到央视工作时,面对男同事们的戏谑而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类似的镜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感到很真实,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但随着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儿,还有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对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并且能冷静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苦难。就像作者在书里说得: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这句话似乎给萎靡的人注射了鸡血,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和评判。
有人说《看见》这本书的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得是自己的成长。这话我觉着挺在理儿。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作者写了一个去新疆地震采访的镜头: 路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一颠簸,我和巨大的德国搜救犬一起滚倒在厢板上。它一声不吭,从我的身子底下挪开,把大尾巴抽出来,厢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着我,等我爬起来了,竖耳拧头目视远方。没有真实的经历,你怎么能编造得出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
而真正让人惊心动魄得是关于作者记录探寻事实真相的非典和汶川地震。负责人看看录音杆: 这个毛茸茸的东西不能进。这是因为录音杆不能消毒。面对这样的'危险,作者坚定地说: 那让我进去,我可以消毒。看到这里时,作为一个读者,我的心已经热血沸腾!虽然没有作者那种经历与豪气,但她无私无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作者对汶川地震的细节描述中,让人产生更多对生命的珍重和亲情的思索。要说谁不怕死亡,那真是睁眼说瞎话,但当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来临时,亦或者说看到那些在灾难中,还没来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死亡后,那种痛心疾首的体会似乎无处渲泄!而作者在书里对人类中人性的解读,特别是对生活在底层人的关注和敢于为老百姓说话的胆量,刹那间就将读者的心疏导开来。
读完这本书,突然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有时候一个人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千万不能瞎编,要尽可能地让我笔写我心来还原事实真相。作者用记者敏锐的眼睛观察,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就这样在平淡中用内敛而朴实的笔触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如果把每个孩子都能培养成说真话、做真事的人,我们的民族何愁不振兴,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强大?
谢谢,柴静《看见》。
《看见》读书心得7
对柴静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网上她演讲的那个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整个演讲一气呵成,是一个很平静的叙述,但对于我却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动,是故事里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适的表述。平静、坚定、有个性、有力量。后来看到网上说这个视频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第二次,记不得是哪里看到了柴静调查某个事件说自己可能会有危险,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寻事实。当时在想做新闻是这样吗?
读《看见》这是第三次感触她。
书的撰写让我看到了柴静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汉字这门语言她的使用让自己感觉到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从这点也让我对提高自己的`汉语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更强的动力。
回到书的内容,我不是新闻人,但能感觉到柴静的新闻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种新闻表达,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赏。所以看到这本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见》名符其实。从书中我看见了如下:
1、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寻找、发现、参与、了解、分析、追寻、思考、真相、展现,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这些,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平静,也并不轻松,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追求可能会翻山越岭、困难重重,但他们在行动,在努力让这些事情真实的展现。
他们的生活更有社会的责任感、有社会主人翁精神,与我无关这样的词语感觉他们说出来就像是犯了错误。
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高效的工作和彻底的放松相结合的时间分配,有探寻的繁重也有安静的思考,这个是我这个行业主流节奏不给予的。
他们的生活看见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锐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动带来的收获。
2、书中人物对我的触动
书中讲了20个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读者触动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讨厌屈服看到我真的想问自己是公民吗?
自己也常遇到权益受损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权利受损的事情,很多时候心底里发出的是把这个自己问题解决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过关系、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数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这些事情,那些跟我无关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环境已经是这样,经常听到身边抱怨社会的环境是多么的世风日下,发达国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质,但自己在事中时又还是做着那些没素质的事情,为什么?答大家都这么做
过马路的时候你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身边的人不这样做你能制止吗?为什么会有中国式过马路?前些天我好想听到说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某个地方交通规定处罚前三个人,真实⊙﹏⊙b汗。为什么要处罚,教育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教育又是谁的责任呢?只有管这个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吗?这个逻辑不通的事实,在我们身边却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们每个公民一起行动,让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来梳理行为准则,让那些陋习成为全民公敌,这样我们才会有大环境。
从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应该是去做榜样、去做监督者,让这样的正气传播、正气壮大。
《看见》读书心得8
我很喜欢柴静,她知性优雅,她的文字浑厚大气,让人悠然神往,加上朋友推荐,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看见》。一本424页的《看见》,引发了绝对不止424页的深思。在《看见》中,我读到了一名记者从早期的懵懂、青涩到后来的自省、观察和沉淀。她的文字朴实无华,令人感动,同时透过文字又展示了她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素养。我虽不是“柴迷”,但从内心尊敬她,也渴望像她一样,有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变得独立自主。
十四五岁的小女孩,正处于爱美的阶段,关注的是青春时尚流行,“深度”对她们来说,更像“偏门”。但看看李凯京是怎样评价柴静的吧——知性优雅、浑厚大气、独立自主……尤其是她说:“一本424页的《看见》,引发了绝对不止424页的深思”,这让记者甚是吃惊,一个孩子的思想竟如此成熟!
记者的评价,也得到了语文老师的确认:有想法,勤奋踏实,从不认输。李凯京说:“喜欢读书,最喜欢契诃夫的作品,还有最近看的柴静的书,这些书都有深度有思想……”
这,是一种成长,就像一株小草获得了额外的阳光,优秀于同伴。
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了这样一本书,遇到了这样一个人。我们无法判断,一本书、一个灵魂、一个思想对孩子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是大是小。但我们坚信,当你说出“渴望像她一样”,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时,这种影响一定是良性的,也是有益的。青春年少,壮怀激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遇见一本好书,无疑是在迷茫的时候,一个最好的指引。
或许,她会成为第二个柴静,成为一名思想深厚的记者,即便不能成为和柴静一样的人,这样深邃的'浸润,也一定会使她成为一个自立而坚强的人。
一本书的厚度真的无法量度,但书的厚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深度,所以书读得越多,眼界越宽阔,看得越高远。
读书,让稚嫩的心智逐渐丰盈,也让成熟的心性有所扶正和升华。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个工具,无形也无价。
《看见》读书心得9
在《看见》中,柴静在序言中写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藏在无意识之下。”“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直到反复翻阅这本书特别是第十一章才能较清晰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第十一章讲述采访一位在热传视频中笑着把猫踩死的女主人公与拍摄者的故事。再读故事发展的背景时,我如众位网友一样,为小动物生命的失去感到愤怒与痛恨那个踩猫的女人。我并没有养宠物或与小动物有深切的感情,但是当想像有这么一个无力反抗的小生命被残暴的人类剥夺就感到心痛。我希望恶人有恶报。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视频女主人公的职业是我心中的“白衣天使”——护士,而拍摄者是我认为应去揭示真相与罪恶的记者,我接受不了这种反差。
作者与同事来到视频拍摄地。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了解到拍摄者是为了比自己一个月工资还高的收益去违背自己的善心拍下视频;视频原发布站的负责人解释它的网站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给恋足者交换关于足部的视频,而踩踏小动物的视频是一个极端的分支存在;女主人公的公开信道歉:“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们的一份理解,有谁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地犹豫和对生活的烦闷?正是这份压抑和烦闷,使我对生活丧失信心,只是发泄无辜小动物的身上,成为不光彩的角色……”
当世事慢慢被拨开因愤怒而带来的尘土时,我忽然懂得真实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我现在有些同情这个抑郁的'离异女人,但我不认为它可以把残忍地踩猫的责任推卸在自己脆弱的心理。我同情这个女人,甚至理解她的苦楚,但我选择不原谅她的行为。我仍然希望做错事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同的是,我现在的选择是基于我能较清晰地看到事件本来的面貌、不带偏见做出的。
但在生活中,很多报道与调查,都是站在高尚的角度去同情表面弱势的一方,我们通过阅读报道并不能客观地认识事件的面貌。甚至,我们很容易被这种模式影响。在读报道时,我们对弱者感到心酸同情,谴责相对的强者,为自己关注所谓的弱势群体简单地被感动到一塌糊涂。有些人还以为自己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同情弱者就是高尚的。他们用恶毒的话语攻击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哪怕那个人只是对相对弱势的一方中某些被忽略的细节提出疑问。柴静写的序言“人常常被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
爸爸从小就和我说不要人云亦云。爸爸是想要我不要不经思考不经判断就对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文字表达观点。想不人云亦云就要从蒙昧中睁开双眼,从所谓强硬的“政治正确”的狂叫中重托出来,我知道这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个成长需要我承认我过去的无知、愚昧,更要在了解事件时暂且放下自己对事件第一印象以免情感阻碍自己判断的能力。
我依然迷惑于善与恶的界线,这种界线也许需要一生去寻找。但此时我希望我能先睁开双眼客观认识事物原来的面貌,若像第十一章题目中“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也是我的幸运!
《看见》读书心得10
我看见,坦白的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她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讲比赛。一位清秀却不失气场的记者,单薄的身体却毫无畏惧的发问,和缓的声音却渗透着一种坚定。从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里会不时的充斥着关于柴女子的话题,勇于探索事实真相,不臭气的才女子。
书如同人一样,没有复杂华丽的装帧,没有各种名家的评语,普普通通中渗透着亲切的质朴。
书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经是社会热点,有的已经稍久远去,或过于细小的不值一提,但在书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读者或故事会,里面也有许多离奇或悲恸的故事,大多也源自于生活,为什么看「柴静看见」却如此打动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为她文字的朴质、踏实、没有攻击式的抗争,更不会暴跳如雷,为什么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们生活成长在这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当中,有父母、亲人、老师的陪伴。柴静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陈忙—柴静以此人开篇又以此人结束,书中又反复提到此人,可见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话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呀!除此人外,老郝、老范由一开始工作上的战友变成朋友、闺蜜、亲人,她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致的价值理念,那种幸福是无法溢于言表的!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小单位,同样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长大,尤以奶奶的挚爱最为深刻,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忆,从她的身上隐约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么亲切的描述,多么真实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页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写起。记得全国出现非典的时后,我所在地河北廊坊,离北京重灾区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少有车辆人员的踩踏,道路都显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释消毒,现在看书中的场景依稀可以回到那个时候紧张的氛围。无能为力做不了志愿者也当不成医生,于是就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感悟人性的温暖和伟大,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是更爱流泪了,而是我的感悟越来越多了!
我从来不认为眼泪是懦弱的表现,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泪的权利。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正在午休,起来上课的同事后来回忆说到还以为自己高血压了,怎么在床上感到头晕目眩的,孩子午休过后兴奋的从教室跑向操场,此时地震正在无情的侵蚀着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谁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真的。柴静的书中还原的不仅仅是当时地震的场景,更多的是与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内心世界,灰暗惨淡的世界有那么多强烈求生的欲望,但有时对活着的人来说,活着也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哭泣、流泪也只是对上天不公的一种怒吼,心中情感的发泄。我似乎能透过柴静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恸的双眼,和无助的双手!
你看到的不止这些,药佳鑫、双城记、卢安克等等等等,每一个标题背后都有一串数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这些与自己都很遥远,却又真实存在而频繁出现。
我看见了,不知你看见了吗?为盲目着点亮一盏亮灯,让无知者展开一个未曾知晓的世界,让当下者反思过去,品味现在,展望未来!
这就是柴静看见。
《看见》读书心得11
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所写的《看见》一书,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作者把自己在新闻第一线的真相挖掘,如北京“非典”阻击战,山西因煤矿资源过度无序开采引发的环保问题,村民选举,征地拆迁等重大事件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下来。书中的文字很接地气,有民有官,有国有家,有情有理,文字平实,让读者更真切、更深刻了解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大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又该怎样面对。正如作者所说的“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这个社会最激荡的部分,升斗小民也好,国家大事也罢,在作者笔下都是通过平静、理性的文字表现出来,尽力展现作者所了解的事实,没有加入自己的主观价值,没有做任何直接和间接地是非判断。在书中的章节结尾,作者最后留给读者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一个问题,一个可以引发读者思考的问题,她没有强加评论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她给读者看她所看到的真实情况,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评判。
在作者安静、诚恳的文字情绪感染下,读后对自己思考问题,看人解事颇有触动和启发:多思才能敏行,慎行才能正品。
深入了解真相,客观评判人和事。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看人待物有时也会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逻辑和价值观去揣度他人他事,往往谬之千里。只有深入实际,沉下心来做事情,才能做好事,做成事。
学会换位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换位思考真正做到很难,我们受过的教育,所处的.环境,所站的位置,个人的性格,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看事情、做事情的态度。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跳出问题看问题,才能不冲动,不急躁,不盲目。
加强自身修炼,踏实平和处世。人的一生从懵懂到老练,从稚嫩到成熟,走走停停,我们都有过青春热血的豪迈,现在有了中年的稳中求上进,希**年老时能与子孙共看夕阳美好时光。岁月荏苒,不断地做好自己,锤炼自己,反省自己,做到“清”“慎”“勤”,就能走好踏实平和的人生。
第五篇:《看见》读书心得
《看见》读书心得
对柴静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网上她演讲的那个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整个演讲一气呵成,是一个很平静的叙述,但对于我却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动,是故事里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适的表述。平静、坚定、有个性、有力量。后来看到网上说这个视频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第二次,记不得是哪里看到了柴静调查某个事件说自己可能会有危险,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寻事实。当时在想做新闻是这样吗?
读《看见》这是第三次感触她。
书的撰写让我看到了柴静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汉字这门语言她的使用让自己感觉到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从这点也让我对提高自己的汉语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更强的动力。
回到书的内容,我不是新闻人,但能感觉到柴静的新闻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种新闻表达,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赏。所以看到这本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见》名符其实。从书中我看见了如下:
1、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寻找、发现、参与、了解、分析、追寻、思考、真相、展现,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这些,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平静,也并不轻松,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追求可能会翻山越岭、困难重重,但他们在行动,在努力让这些事情真实的展现。
他们的生活更有社会的责任感、有社会主人翁精神,“与我无关”这样的词语感觉他们说出来就像是犯了错误。
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高效的工作和彻底的放松相结合的时间分配,有探寻的繁重也有安静的思考,这个是我这个行业主流节奏不给予的。
他们的生活“看见”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锐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动带来的收获。
2、书中人物对我的触动
书中讲了20个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读者触动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讨厌屈服”——看到我真的想问自己是公民吗?
自己也常遇到权益受损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权利受损的事情,很多时候心底里发出的是“把这个自己问题解决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过关系、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数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这些事情,那些跟我无关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环境已经是这样,经常听到身边抱怨社会的环境是多么的世风日下,发达国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质,但自己在事中时又还是做着那些没素质的事情,为什么?答大家都这么做„„
过马路的时候你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身边的人不这样做你能制止吗?为什么会有中国式过马路?前些天我好想听到说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某个地方交通规定处罚前三个人,真实⊙﹏⊙b汗。为什么要处罚,教育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教育又是谁的责任呢?只有管这个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吗?这个逻辑不通的事实,在我们身边却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们每个公民一起行动,让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来梳理行为准则,让那些陋习成为全民公敌,这样我们才会有大环境。
从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应该是去做榜样、去做监督者,让这样的正气传播、正气壮大。
“无能的力量”——学会承受的力量。
卢安克——向他致敬。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义,一直想着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无能。这个逻辑从小就有,活了三十多岁近几年才开始能够说“我不会,我需要帮助”。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