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京剧电影90部欣赏
中国京剧电影90部欣赏
中国京剧电影90部
2007年京剧数字电影《白蛇传》张火丁宋小川徐畅陈真治吕昆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2MzMwNTY.html
2006年京剧数字电影《对花枪》袁慧琴http://
京剧数字电影《锁麟囊》剧组实习报告
《锁麟囊》作为程派艺术经典的代表性剧目被传唱至今,然而一直以来遗憾的是,我们未能通过大银幕观看到程砚秋先生的精彩演绎。曾经看过程砚秋先生的人物传记,上面提到程先生晚年时期,首先考虑将《锁麟囊》一剧拍摄成电影,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传于后世,却因为剧情涉及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等极左的政治原因而放弃了拍摄。这不仅是程砚秋先生艺术上的遗憾,也成为京剧界的一大憾事。
一.迟小秋的新版《锁麟囊》
《锁麟囊》出自著名剧作家翁偶虹之笔,故事大意是讲登州城内,富户薛家与穷户赵家同日嫁女,出嫁之日时逢大雨,便一同躲在春秋亭避雨,赵家之女赵守贞感伤悲啼,薛家之女薛湘灵得知缘由,顿生同情并路遇赠囊。六年后,登州水灾,薛与家人失散,孤身流落到莱州,幸遇胡婆,引荐其去当地卢员外家帮佣;而后薛恰巧在卢府朱楼上发现当日赠出的锁麟囊,得知原来卢夫人即是当日同在春秋亭避雨的赵守贞,遂二人结为金兰,薛湘灵得助一家团圆。
不求回报的一个善举,引发了一连串的戏剧故事,简简单单的一出戏,参透了世间的众生相。中国人更喜欢看大团圆结局的故事,而这出戏尽可能的显示出“和为美”的精神,不光是唱腔,做派集程派之大成,其故事结构,戏剧冲突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的确引人入胜。当下京剧舞台上,演绎着《锁麟囊》一戏的几个不同版本,迟小秋主演的《锁麟囊》经过专家们的加工整理后,将原来版本的13场戏压缩至8场,修改后的唱腔迤逦动听,丰富了水袖的表现力,更加强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剧情也更加顺乎情理,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与好评,在舞台上长演不衰。2008年5月15日,由程派传人迟小秋领衔主演、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联合北京京剧院共同投资拍摄的京剧数字电影《锁麟囊》在北京香山红叶摄影棚正式开机。这是北京京剧院首次涉足戏曲数字电影领域,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参与拍摄的演员跨院团合作,阵容颇为强大,其中,薛夫人的角色由中国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岚老师饰演,剧中出彩的梅香一角是由中国京剧院青年骨干演员徐孟珂饰演,此剧还邀请中国京剧院著名导演孙元意老师作为拍摄指导,进行艺术上的严格把关。二.电影《锁麟囊》的创作浅读
电影《锁麟囊》的创作班底仍为张火丁的数字电影《白蛇传》原班人马,导演黎涛继拍摄电影《白蛇传》、《泸水彝山》之后,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对戏曲电影拍摄形成了新的理念,拍摄中能够更好的驾驭场面。这也是北京京剧院首次拍摄戏曲数字电影,从院部领导到群众演员,都体现出良好的业务水准和综合素质。戏曲舞台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演出,而在拍摄电影时,往往会跳拍或补拍,这需要考验演员对人物及整体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尽快的调整情绪,进入角色。舞台演出时一带而过的动作,在镜头前也许需要特写表现,若不到位演员要重复做上几次甚至十几次,同时,拍摄电影也是一门配合的艺术,灯光,摄影,录音,服装,化妆,道具各个部门全部到位,才能进行每一个镜头的拍摄,这其中,最辛苦的,就是演员,尤其是戏曲演员。
这几年,我一直在参与戏曲电影的拍摄,感触最深的,就是戏曲演员的不易。记得06年为北京风雷京剧团拍摄戏曲电视剧《长征路上》,我们奔赴北京门头沟区的灵山最高峰进行拍摄,7月份的灵山气候异常,昼夜温差很大,拍摄夜戏时,工作人员身披军用棉大衣还会冻得瑟瑟发抖,而演员们却只能穿着一件单衣表演,还有一次恰逢拍冬天的戏,中午的时候阳光十分刺眼,演员们又要穿着厚厚的皮袄,顶着强烈的紫外线进行拍摄。在《锁麟囊》的拍摄过程中,各位演员们也甚为辛苦,棚内拍摄虽然不用考虑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每拍一个镜头,就需要重新布光,演员们需要等光,等景,等妆...一天下来,沉甸甸的头饰压得演员几近眩晕,水纱将头勒得酸胀难忍,一次卸妆之后,迟小秋老师的头部起了大片红疹,疼痛不堪,但第二天仍然坚持带伤拍摄,还有很多助演的老艺术家和群众演员们,常常是到夜里2,3点仍然坚守在摄影棚内,没有牢骚抱怨,没有叫苦连天,这种敬业的精神,着实让在场的其他工作人员感动不已。
此次拍摄,我在剧组中担任统筹制片一职。顾名思义,统筹即是统领,筹备,针对被管理对象的整体全局所做的首要的和统一的筹划,而统筹的对象,就是把其所涉及的主体,客体,环境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统一体。当然,这些话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真正在剧组的拍摄过程中,却需要做到万般的灵活。早在05年《杜十娘》剧组中,我一直跟随樊星南老师学习统筹的管理方法,从助理做起,每天打表格,发通告,做一些具体性质的工作。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我慢慢理解统筹的真正职责所在。统筹是导演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他高于导演但却不在现场进行调度,负责计划每天的拍摄场次,掌握整体拍摄进度,进行必要的各部门的准备通告,诸如天气,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统筹虽然不需盯现场,但必须时常到现场关注拍摄进度和拍摄情况,可以说是无名而有实的导演。我常常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每次在开机前做拍摄计划时,总要一遍遍熟读剧本,熟悉每个人物及场景,力争做到合理安排拍摄场次,不丢场,不落戏,对拍摄的整体进度进行详实妥善的规划。开机后的拍摄过程中,要时常与导演、演员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置景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在前一天拍摄结束之前做出第二天的拍摄通告。通告单在剧组的地位十分重要,每个人每天需要做什么,就靠这小小的几张A4纸。统筹这份工作,锻炼了我把握全局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与素质.在剧组这个临时的大家庭里,全部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我在这里努力学着与各个部门、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试着把自己放到最低处,逐渐也能够用最谦虚的口吻表达最坚定的立场与想法。边做边学,让我的心智成熟,使我受益匪浅。
三.对戏曲与影视的“艰难融合”引发的若干思考
对于一个学习戏曲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生来讲,能够有幸参与戏曲电影的拍摄是扩充知识面的良好机会。所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常常利用间隙在现场观察学习导演的拍摄创作过程,通过了解这几部戏曲电影的整个制作流程,形成了我对戏曲电影这门独特艺术门类的新的认识与理解。现阶段的戏曲电影,往往是以戏曲为主体,摄影机进行辅助的纪录功能,因为戏曲太专注于自身,太过完善而难以删改,所以拍摄戏曲电影的导演,首先要做到了解、熟悉拍摄的主体,要懂得“取其精华,扬长避短”,才可能具备初步驾驭拍摄的能力。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导演更不能忽略戏曲表演的整体性,手,眼,身,步,法的统一,许多导演在进行拍摄时,往往过于注重演员表演的情绪及面部表情,喜欢用特写镜头表现,然而却舍弃了同步进行表演的肢体语言,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身段表演”,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在不破坏戏曲的程式性的基础上,满足观众对镜头语言的需求。戏曲讲究虚拟写意,电影注重还原真实。戏曲电影创作中的难点,就是如何将写意与写实进行结合。我们曾看到十一频道播放的戏曲电视剧中,戏曲演员在逼真的实景中进行表演,这样的拍摄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到别扭,演员自身也会觉得无所适从。我们可以接受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它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成为我们对戏曲演出的固定欣赏习惯,简炼,写意,这是戏曲的亮点所在,不容糟改,打个比方,舞台上演员表演“趟马”的动作,手持马鞭,进行技艺的展示,而观众们更是抱着“不求甚解,但赏其美”的态度去欣赏它,没有去深究他究竟要做什么,更多的是关注演员本身技艺的高超,而在戏曲电视剧中,很多导演往往在演员胯下安排一匹马,身后跟着千军万马,演员们在真实的活物面前进行虚拟的程式表演,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此生硬的结合,只能降罪于导演对于戏曲的一窍不通,在未能理解真谛的基础上进行机械性的劳动,殊不知,一切只是徒劳。我也曾跟随不同的导演参与几部戏曲电视剧的拍摄,创作的过程的确异常艰辛。每位导演都在费劲脑汁的考虑虚与实如何结合的问题,还有如何拍摄大段唱腔的问题。在舞台演出时,台下的观众可以打着拍子耐心地听演员唱十几分钟,然而在镜头前,演员一动不动的演唱很长时间,那么银幕前的观众会感到审美疲劳,从而有所挑剔。很多导演也试图解决这一存在于拍摄中的问题,往往没有太好的效果。
所以在我看来,戏曲与电视剧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戏曲强调虚拟性,电视剧则是反映老百姓们的实际生活。观众们要求电视剧要符合生活常理,要再现生活,这与戏曲的本体特点是相违背的。两者均有其固定的受众群体,所以没有必要强行结合在一起。但是戏曲电影却仍有其发展的空间,它可以继续延续现阶段的纪录风格,以戏曲为主体,充分利用摄影机镜头为其服务,摄影机可只起到承载的作用,足矣,有些舞台上的写意动作固然不能舍去,但我们可以利用镜头以及场景的切换来达到拍摄的目的,从而不仅可以让戏迷观众过足戏瘾,同时满足电视观众对影视的视听要求。曾看到一篇描写戏曲电影的文章,其中作者把古典戏曲和现代电影的关系比喻为李安执导的电影《推手》中的父子关系.戏曲好比是台湾来的父亲,身上有很多陈旧的观念,但是却又有非常有用的人生经验,但是父亲这个角色很难适应产业化的社会,当父亲从儿子家出来时在饭馆打工遇到的种种挫折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电影好比在美国长大的儿子,身上有很多西化的东西,所以在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有种种的格格不入。但在影片的结尾,儿子还是回归了传统,因为他的骨子里是中国人。
戏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古典性,而非现代化,作为戏曲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关键还是在于对戏曲艺术的保存价值,而非改造价值。通过当今发达的传媒推广,高科技的影视手段,将更多更好的戏曲剧目呈现在银幕上,让戏迷观众不单只能坐在剧场听戏,还可以在家里欣赏到演员的精彩表演,这才是戏曲影视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以上是我在剧组的实习报告以及关于戏曲影视发展探索的一些拙见,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同时,在这里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赵景勃老师对我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我会谨遵教诲,将“落地”的务实精神始终伴随在工作和学习之中。感谢研究生部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提供给我实习锻炼的机会。作者小糊涂虫
京剧数字电影《杨门女将》袁慧琴史依弘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v-pfNZ7j7jE/
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kZq511wWcrc/
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全剧)尚长荣关栋天主演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v8iOzCjwk_Q/
京剧电影《袁崇焕》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Q6TDKBlSjhY/
京剧电影《徐九经升官记》朱世慧 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eVgaFLMpLfA/
京剧电影《华子良》王平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suDwgQ-CWKM/isRenhe=1
京剧电影合集
(一)36部
http://www.xiexiebang.com/playlist/id/3975303/
01、《生死恨》(1948年梅兰芳姜妙香)02、《借东风》(1949年马连良)03、《游龙戏凤》(1949年马连良张君秋)04、《打渔杀家》(1949年马连良张君秋)05、《玉堂春》(1949年张君秋俞振飞)
06、《盖叫天的舞台艺术》包括:《白水滩》、《七雄聚义》、《茂州庙》、《劈山救母》、《英雄义》、《武松》
07、《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集)(1955年)包括:《断桥》(昆曲)、《宇宙锋》
08、《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下集)(1956年)包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09、《洛神》(1956年梅兰芳姜妙香)
10、《荒山泪》(1956年程砚秋)
11、《宋士杰》(1956年周信芳童芷苓)
12、《群英会》(1957年叶盛兰谭富英马连良)
13、《借东风》(1957年马连良叶盛兰)
14、《望江亭》(1958年张君秋刘雪涛)
15、《杨门女将》(1960年王晶华杨秋玲)
16、《周信芳的舞台艺术》(1961年周信芳赵晓岚)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
17、《野猪林》(1962年李少春袁世海)
18、《尚小云舞台艺术》(1962年)包括《昭君出塞》、《失子惊疯》
19、《穆桂英大战洪洲》(1963年刘秀荣张春孝)20、《尤三姐》(1963年童芷苓)
21、《武松》(1963年盖叫天)
22、《铡美案》(1964年张君秋马连良)
23、《恶虎村》(1973年张世麟)
24、《挑滑车》(1973年张世麟)
25、《蜈蚣岭》(1973年张世麟)
26、《斩黄袍》(1976年李宗义王泉奎)
27、《辛安驿》(1976年赵燕侠)
28、《盗魂铃》(1976年李宗义李慧芳)
29、《三岔口》(1976年张云溪张春华)30、《游龙戏凤》(1976年张学津刘长瑜)
31、《盗仙草》(1976年刘秀荣)
32、《卖水》(1976年刘长瑜)
33、《哭灵牌》(1976年李和曾)
34、《借东风》(1976年冯志效)
35、《薛礼叹月》1976年高盛麟)
36、《贺后骂殿》(1976年张曼玲)京剧电影合集
(二)21部
http://www.xiexiebang.com/playlist/id/4061764/
01、《古城会》(1976年高盛麟袁世海)
02、《让徐州》(1976年李家载演唱言少朋演出)03、《珠帘寨》(1976年马长礼)
04、《二堂舍子》(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武汉市京剧团关正明李蔷华)
05、《逍遥津》(1976年李和曾)06、《斩马谡》(1976年李和曾袁世海)
07、《李陵碑》(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李和曾)08、《断桥》(1976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杜近芳萧润德演出叶盛兰演唱)
09、《长坂坡》(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俞大陆袁世海刘秀荣李世章李嘉林)
10、《红娘》(197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京剧团赵燕侠刘雪涛)
11、《铁弓缘》(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云南省京剧一团关肃霜)
12、《白蛇传》(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李炳淑)
13、《盗御马》(1980年昆明电影制片厂“坐寨”、“盗马”两折裘世戎)
14、《红娘》(198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江苏省淮阴地区京剧团宋长荣)
15、《李慧娘》(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苏州市京剧团胡芝风)
16、《升官记》(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朱世慧)
17、《火焰山》(198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刘喜亮王凤霞)
18、《吕布与貂蝉》(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叶少兰许嘉宝)
19、《三打陶三春》(198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王玉珍)20、《真假美猴王》(198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福建省京剧团徐大松王金柱)
21、《岳云》(198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徐卫伟)京剧电影合集
(三)24部
http://www.xiexiebang.com/playlist/id/12703186/ 革命现代京剧《节振国》1965时长:01:54:49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1970时长:01:52:20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时长:02:07:26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1971时长:02:05:52 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时长:02:04:04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时长:02:02:43 现代革命舞剧《红色娘子军》时长:01:41:17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1973时长:02:00:55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1974时长:02:10:51 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1974时长:02:08:29 革命现代京剧《磐石湾》1976时长:02:02:30 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时长:01:35:12 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新版时长:02:22:30 现代京剧《红灯记》新版时长:02:16:17 现代京剧《白毛女》新版时长:03:13:50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蓝天时长:02:16:47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王平时长:02:09:09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李军时长:02:04:30 现代京剧《杜鹃山》新版时长:02:14:32 现代京剧《平原作战》沈阳京剧院时长:02:26:45 现代京剧《红灯记》国家京剧院时长:02:12:19 现代京剧《江姐》张火丁时长:02:14:01 现代京剧《江姐》周婧青春版时长:02:21:11 现代京剧《华子良》王平02:03:39
第二篇:中国京剧文化
语言所汉语国际教育
2014121177
胡冬梅 中国的京剧
中国的四大国粹有京剧、京剧、国画、中医、武术,而京剧位于四大国粹之首。那京剧到底又有怎样的魅力位于四大国粹之首呢?本文将从京剧的方方面面来介绍京剧,让大家来认识京剧的无限魅力。京剧的基本功
京剧的基本功“四功五法”,“四功”包括唱、念、做、打。唱 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情绪激动时,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论、斥责等场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念 京剧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便于与唱相协调。
做 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更增光彩。在京剧里,大祇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打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鎗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称“毯子功”,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京剧唱、念、做、打“四功”的好坏,在于演员运用口、手、眼、身、步技巧的娴熟程度。戏班将其称为“五法”。
口:口法在五法中占居首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不仅要唱得动听,念得清脆上口,在口形上也要给观众一种美感。而不同的角色在表演时要运用不同的口形。手:京剧演员手的姿势与手的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以“云手”为例。“云手”是一种常用的程式动作,它是通过双手、双臂相互协调的动作,构成舞蹈化的姿态,用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度。“云手”的手势,根据不同的行当、不同的人物性格,就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眼:前辈表演艺术家们常说:“上台全凭眼,一切心中生。”艺术家们创造性地运用眼睛这一器官,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痴、傻、呆等情感与情绪的变化。
身:身法是五法中的枢纽,起到承上启下、上联下接的中枢作用。身法的功能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起、落、进、退、侧、反、收、纵。每个演员在表演中做出的每个身段或动作,都是和上面所讲的八个字的姿势所分不开的。在京剧里,身段表演十分重要,它在相当一部分剧目中占有极为关键性地位。如梅兰芳先生在《贵妃醉酒》中,通过采用“卧鱼”形式的身段表演,让观众得以体会到杨贵妃酒醉后的复杂心态。
步:步法泛指演员在舞台上举足、迈步的规律、程式。步主要指的是“台步”。台步是演员在舞台上走路所用的艺术化的步伐。在京剧中,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规定情景的差别,台步也各有不同,如云步、蹉步、醉步、跪步等等。京剧的历史
中国京剧史可划分为五个时期:1790年由三庆徽进京约经过50年,京剧方告形成,为第一个时期。从1840年至1917年为第二个时期,这是京剧的第一个发展盛期。在演出体制上,从徽班的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转换了,20世纪初“时事新戏”一时兴盛。自谭鑫培1917年去世后,京剧进入第三个时期:雅化。艺术流派空前纷呈,达到了它最为鼎盛的状态。1937年以后,是中国京剧史的第四个时期。1940年代,产生了京剧改革与革命的两条思路。1950年代,“保守”与“粗暴”两种态度斗争激烈。“样板戏”是这一斗争的合题,因而是一个复杂的事物。1976年以后,为第五个时期。1980年代,探索话剧对京剧有影响。1990年代,与部分地方戏雅化相映照的是京剧衰势之加剧,但京剧界仍有努力的尝试,如《骆驼祥子》的创新,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上演,京剧小剧场演出的尝试,中国京剧院举办演出季获得成功。20世纪末的京剧以艰苦的努力开辟着通向21世纪的道路。京剧脸谱
(一)脸谱定义
著名戏曲剧作家、戏曲脸谱收藏及研究家翁偶虹先生,自诩为演戏、看戏、评戏、编戏、排戏和画戏的“六戏斋主”。他给脸谱下的定义是:“用鲜明绚丽的色彩、犀利流畅的线条组织成面部图案,勾画在戏曲人物的脸上,是中国戏曲化装的特殊手段,成为脸谱。”这个定义言简意赅。舞台脸谱能标志出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而且还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议意味。由于脸谱的眉目格局、气宇神态均有根据,五颜六色勾填衬晕各有来历,所以它又有美化人物的艺术价值和民族传统的美学观点。脸谱的适用范围
按脸谱的一般应用范围来讲,它属于净、丑两行;按脸谱的戏剧功能来说,它是戏曲统一风格化妆的一种。无论生、旦、净、丑,根据所演人物的性格、面貌,需要特殊夸张的都可以勾画脸谱。脸谱是五颜六色的,给人脱离生活的印象,但它的基本风格和生、旦两行的化妆仍然是统一的。勾画脸谱虽属净、丑两行专用,但也有例外。如由生行唱关羽和赵匡胤都需要勾脸;也有老生唱“黑头”的,如早年老生名角高庆奎在《铡判官》中扮包拯、李和曾在《智斩鲁斋郎》中饰包相也都要勾脸;有武生演《艳阳楼》中的高登或《铁笼山》中的姜维以及《霸王别姬》中的项羽都是前辈武生宗师杨小楼先生的经典剧目,他勾的脸谱无一不是谱中精品。至于旦角勾脸的戏少而又少,北昆剧院有位女演员扮钟无盐就勾过“荷花脸”,并被选入戏曲专题画册出版。京剧脸谱颜色的秘密
黑色:黑色最初也是用来表示人物肤色的,包公画黑脸表明他的皮肤黑,随着包拯铁面无私的公正形象备受推崇,黑色就符号化为一种性格的表征,经过延伸后,黑色脸谱一般用于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以及性格直爽刚毅而勇猛的人物。
红色:红色一般用来表示耿直、忠义,有血性,多表现正面角色。其实,红色脸谱最初只是为了表明人物的肤色,而很多肤色红黑的角色都非常忠勇、正直,这样推而广之,就开始用红色表忠勇,并为忠勇良将、有道神仙勾画红色脸谱。
白色:白色有粉白和油白之分。京剧中常常用白色脸谱来表现奸邪的反面角色,如三国戏中的奸雄曹操画粉白脸,表明其奸诈多疑。此外,鹤发童颜的老英雄、将官以及和尚、太监等角色也可以画白色脸谱。
绿色:在京剧脸谱中,绿色脸谱一般用来表示勇猛、莽撞、暴躁的人物,与黑色脸谱有相近的用意。此外,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也勾画绿色脸谱。蓝色:在京剧脸谱中,蓝色与绿色的含义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人物性格刚强、豪爽,有时候也表示人物的阴险、狡猾。
紫色: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中间色,其表示的象征意义也介于红黑之间,一般表示肃穆稳重,刚正威严,富有正义感。有的人物在小说、戏剧中描写为紫色脸膛,所以就给他们画紫色脸谱,也有的人物勾画紫脸是为了表示他的相貌丑陋。
黄色:在京剧脸谱中,用黄色寓意人物骁勇彪悍或凶暴残忍,所以黄色脸谱一般用于勇猛而暴躁的人物。
金银色:金银色在神怪脸谱中应用较为广泛,用来表示神仙的金光普照,鬼怪的青面獠牙;有时也用金色脸谱来表现将官的英勇无敌,以增加其威仪。京剧行当 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人杂剧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脚色,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12种脚色(行当),被称为江湖十二脚色: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当于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这些脚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5.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京剧唱腔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像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通过对京剧的介绍,希望大家增加对京剧的了解!
第三篇:电影美学欣赏
浅议电影的教育功能
艺术是时代生活的镜子,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普通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优秀的电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特定的传播形式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电影是情感沟通的生动桥梁,欣赏电影时,我们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命运的演变,而欢笑、惊喜、担忧、激动、愤怒、发愁, 甚至掉下眼泪。有时电影还会激发我们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佩和对犯罪分子的愤恨,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赞赏和对损人利己行为的谴责。
电影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比如《任长霞》、《焦裕录》这类电影,以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对人民公仆肃然起敬,对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深深感动。
电影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素材,《长征》、《重庆谈判》、《大决战》、《周恩来万隆之行》等反映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场景,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电影还具有审美娱乐,提高自身修养的功能,比如, 《红河谷》、《可可西里》等片就是对西藏风光与民俗风情的再现,《我的1919》、《我的法兰西岁月》等是对异域文化的描述,总之都十分令人心驰神往。
电影还负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李时珍》、《中华文明》等电影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
不仅如此,电影还具有激发情感、升华人格的力量。比如像《太行山上》、《我的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大渡河》这样的电影,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彭雪枫》、《铁道游击队》等作品反映了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电影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在情感与性格特征,从而使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可以激发情感,陶冶情操,是沟通的桥梁,是实施教育的基础,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是建立在感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不仅如此,电影还可以起到发展和完善人的思维品质的作用,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人格。
当然, 电影的教育还远不于此,如我们充分的挖掘, 会发现, 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学教育、音乐教育、绘画教育的内涵很深。电影使用的不是文字语言而是视听语言, 它是幕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所以不用学, 一看就懂, 而且可以无限地复制。
在当今新的时代, 我们就应该变传统的说教教育为系统的影视教育及收效更好的教育, 以更好地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 实践也证明电影的教育作用比说教的征服力要大、收效要更好。
因此,电影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十分有意义的,电影教育让我们感受历史、身临其境、通过情节的发展感受到人物的个性特征,升华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的修养,在娱乐中使我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让我们在电影的快乐中学习历史,感受革命,激发我们爱国主义情感,增加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总之,电影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四篇:社工电影欣赏
社工电影欣赏
一、《生命因爱动听》(life is a miracle)
年轻社工Tracy到专门收留绝症病人的西门山医院工作。发现医院内布满绝望气氛,她
试着以自己的方法来帮助病人,但一个坏消息传来,她被发现染上末期骨癌,她入住西门
山医院接受治疗,身份由一名社工转变成病人,变得意志消沉。经过挫折,最终她明白“ 生命中最大的契机,就是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她用自己的生命来改变四周的病人,直至
那天她离开这个世界……
二、《边缘故事》
这是秀雯跟罗嘉良第三部合作的电视剧。在戏里秀雯饰演冷静又带有点冷傲的督察
张凯雯。而罗嘉良就饰演对工作充满热诚的社会工作者程立仁。边缘故事以一帮社会工作
者的遭遇及经历,反映当今社会的青少年问题,其中人物有血有肉,故事充满温情及希望。
香港都市繁荣的背后,相继产生不少社会问题,例如:新移民不能适应香港的教育制度,并受同学歧视,最后误入歧途贩卖迷幻药。问题少女因家庭破碎,终日街上流连,为贪图享乐任卡拉ok伴唱女郎,甚至为争男仔而与人殴斗。低下阶层的青少年,因家庭背景为黑社会,喜欢以暴易暴,终被学校拒诸门外,成人球学生。程立仁为挽救边缘青少年,立志当社会工作者,与一班同事积极工作,以忘我精神辅导边缘少年,盼他们能从走正道。仁处理案件过程中,体会了他与其父之间多年未能解决的沟通问题;另外,他与女督察张凯雯又发展出一段深藏的恋情。
三、《如何对你说》
是一部以社会工作者为主题的新加坡电视剧。全剧描写了一群默默坚守工作岗位,为许
多迷途羔羊指引方向、将温暖带给许多不省人士的社工,呈现出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四、《流氓社工》
导演: 马华干 演员: 李珊珊,黄日华,莫家尧,张豪龙林伯乐(王书麟)本是一名大学社工系的毕业生,在小学教书。但由于身性自大,觉得自己非池中物,所以便放弃了工作,想出去找找理想。经过一番波折后他终于做到自己想做的社工,令他兴奋不已。但很快,他的兴奋已被工作上各种挑战盖过,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他不但不懂为街上流连的青少年解决问题,就连怎样和他们沟通和怎样保护自己安全的基本事他也做不到,因为他在大学时所学的在实际情况下根本用不着。幸好身边有同事十八(钱嘉乐)的帮助,伯乐才没有放弃。在十八身上,伯乐不但学会了怎样用新的角度去对待青少年,他还从他身上学会了用一些平常的社工不会/不可能用的方法去对待青少年。而且,十八的处事神也令到他茅塞顿开,伯乐开始改变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五、《癫佬正传》
类型:电影 主演:周润发 梁朝伟 出品:广东音像出版社
冯粹帆饰演一名专门从事辅助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工作人员,一日,冯于街市中劝制病发患
者的技巧行动,这为饰演专栏作家的叶德娴所目睹,因机时引发了叶对精神病此一问题之
莫之兴趣。
六、《坎大哈》Kandahar
伊朗 导演:默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主演:萨度·塔莫里Sadou TEYMOUR I 纳鲁法·帕兹拉Niloufar PAZIR 哈桑·坦泰Hassan TANTAI剧情简介:纳法斯是一名在加拿大避难的阿富汗记者,她在内战爆发后离开了祖国,远走异乡。现在她收到一封妹妹发自国内的信,信中妹妹用绝望的语调告诉说她将在月蚀前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为了挽救濒临死亡边缘的妹妹,她必须冒着战火和重重危险返回祖国……
七、《童党2001》
语言:粤语, 国语 演员:柯受良 罗冠兰 几个无心向学的少年喜在周末北上深圳的士高寻欢啪丸,结识了–曾误入歧途的社工。一次,他们与另一帮少年大打出手,并将一人捉住,岂料此少年事后离奇死去,惹出大祸……
八、《等候董建华发落》
【原 片 名】From the Queen to the Chief Executive 【中 文 名】等候董建华发落
【出品年代】2000
【首映日期】2001年2月8日
【MPAA级别】IIB(香港)【国
家】中国香港
【类
别】剧情
【导
演】邱礼涛 Herman Yau
【主
演】艾 敬 Jing Ai....Cheung Yue-ling
李尚文 Wai-sheung Lee(as David Lee)邓树荣 Tang Sue Wing
【内容简介】
1985年某日,铭仔跟随一班不良少年,在宝马山劫杀了一对外籍情侣被
捕。但由于当时铭仔尚未成年,故被判「等候英女皇发落」,成为全港23位等候英女皇发
落的犯人之一。铭仔在狱中虽已待了十年,却始终没有被判一个明确刑期,不知何时才能重获自由。一个平凡的女子誉玲,因为从文章中感受到铭仔的才华,所以渐渐对铭仔产生一种情感,遂决定协助铭仔等犯人翻案。誉玲将希望寄托在梁议员身上。由于梁议员的加入,抗议「等候英女皇发落」这法令的声音日壮,其它犯人家属亦很快组成一个行动团体,四出请愿,梁议员带着反抗声音到立法局,却无法在散会前推翻前令,立法局裁定「等候英女皇发落」就等于酌情终生,要等候特首做最后判决,亦即「等候董建华发落」。
九、《死囚168小时》【DVD】(英文名称:Dead Man Walking)
◎演员:辛潘、苏珊莎朗顿、罗拔普士其
◎导演:添碧勋
◎级别:IIB
◎版本:香港版
◎出版/发行商:美亚
‧英文对白/中文繁体字幕
‧区码: ALL 区
﹥种类:影碟
﹥地区:英文片
﹥片种:剧情
﹥组别:死囚168小时(其它版本/相关产品)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奥斯卡3项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原著歌曲;勇夺
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美国演员公会最佳女主角大奖
马菲与同党枪杀一对少年男女后被捕,更被裁定死刑。审判时,马菲还一面咀嚼香口胶,一面冷笑。临行刑前数天,海伦修女负责性灵工作,企图令马菲改邪归正,但马菲毫无悔意,否认杀人,更把罪咎归因于社会,还出言挑逗海伦。但海伦救赎的心毫无动摇,继续为其申请特赦上诉……
十、《天使爱美丽》
十一、《甘地传》
十二、《光猪六壮士》
十三、《飞越疯人院》
据说杰克·尼科尔森为此片演的逼真,特意到疯人院里呆了几个月,这样的敬业,得奖理所应当。
十四、《女人四十》Summer Snow 导演:许鞍华
主演:萧芳芳、乔宏、罗家英
1995年 香港
获1996年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6项大奖
《女人四十》里,萧芳芳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更多让我感喟的却是那些老去的灵魂:装扮如仪,唱着老粤曲《凤阁恩仇未了情》的奶奶;忘记了一切,也没有忘记自己昔年的荣光的空军英雄爷爷;还有自知将逝,对住她已然痴呆的丈夫叫“鹏哥”,要他下辈子作自己老婆的霞姨。直看得唏嘘无比,因知道有一天,所有人都会老去。觉得许鞍华这个女子真是细腻无比,拍的《女人四十》,对准了老人,似乎可以嗅到那些老了带来的气味。
十五、小孩不笨(电影版)【VCD】(英文名称:I NOT STUPID)
◎ 演员:刘谦益、梁智强、向云、陈美廪
◎导演:梁智强
◎级别:I
◎版本:香港版
◎出版/发行商:寰宇
‧国粤语对白/英文字幕,中文繁体字幕
文福、国彬和Terry都是EM3的学生。这三个小孩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长们为了令孩子能成龙,用尽方法去达到其目的。究竟小孩们怎样面对呢。
十六、四月四日鬼故事 Si yu si ri(1997)
导 演: Wellson Chin
主 演: 张同祖 Tung Cho 'Joe' Cheung Chi Fai Chow Hui Fan 罗兰 Lan Law Man Yee Wong Gaan Shui Chiu Lok Wai Loh 黄子华 Chi Wah Wong 地 区: 香港
对 白: 粤语 时 长: 88 分钟
类 型: 剧情 恐怖
剧情简介:一名家开棺木店的小女孩婷婷离奇地缺课数天,女教师徐老师为此登门造访,结果发生一对夫妇惨死,徐老师也疯了,婷婷从此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警方均认定徐老师
是凶手,认定婷婷是受惊过度而不说话,接手照顾婷婷的女社工Sam发现婷婷原来曾被人严重虐待过。而死者夫妇并非是其叔父母。细心的Sam在接触过婷婷后发现婷婷不时会作些不是受惊过度小孩应做的小动作,Sam开始怀疑婷婷真正不说话的原因,婷停住进孤儿院后怪事更接二连三发生,而Sam在搜集婷婷的资料过程中同样遇到怪事,Sam当差的男友阿文安排受惊过度的应是徐老师,就在这之后孤儿院校工祥伯离奇坠楼众人均见是Sam,Sam被警
方收押调查,Sam获释得知阿文死讯知与婷婷有关往孤儿院找婷婷,当Sam抵达孤儿院时只见孤儿院如鬼域般,Sam头也不回地冲进鬼域里去
第五篇:如何欣赏电影
一直都标榜自己是电影帝,那今天就发篇像样的评论。虽然篇幅看上去唬人,但标题上也说到了,静心看就会发现并不显长。这篇也被不少人评价“长而不腻”“静下心看发现根本不长”。真的好开心,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就是:字数长,聊的多,但读着不费力。
本篇主要谈谈个人对于“看电影”的看法。就如文前第一句所言“ 有多少人看了一部颇受好评的电影之后没有感觉?有多少人看一部经典电影时直打瞌睡?有多少人看了一部学院级别的佳作却不知所云?”,谈一谈为什么这样的事会这么多,如何避免在自己身上发生这些事。全文不聊深刻的理论,只谈个人的感受,全力做到成文的水平,唠嗑的风度。------有多少人看了一部颇受好评的电影之后没有感觉?有多少人看一部经典电影时直打瞌睡?有多少人看了一部学院级别的佳作却不知所云?
诚然,他可以找出什么风格不对路,口味不对号,理念不相容等许许多多的理由。他甚至还可以直接攻击导演是垃圾,电影本身也是垃圾,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被打了这么高的分只是因为大家都在装X,或人云亦云,等等等等。他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否决一部电影,而且看上去还像是很对很有道理很无法反驳的样子。
但是,经过我个人这么久这么久以来的观察,我发现绝大多数有而且不时有以上情况的人,要么是带着偏见去看一部电影的,要么本身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影迷,要么干脆就不懂电影,更不懂如何去观赏一部电影。绝大多数忽略了一部经典电影的人问题当然不是出在别人或电影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
可惜的是,他们自己却不爱检讨这一点。今天我就替他们来检讨检讨,做哪些其实非常简单的事情才能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因为没有绝对)的不“错过”一部好电影。
第一,检查自己是否简单了解了导演、演员以及编剧的大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
(1936)查理·卓别林
把这一点放在文首似乎真的挺zhuangbility,但是我要说,这是基本的,哪怕你只是轻微的了解一下,都比一无所知强。
现在有很多自称非常狂热的影迷,看的片子虽然有上千部,但其实都是局限在近十年这个时间段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超过了十年以上,电影基本就在任何一个方面脱离了我们目前所处时代的时代背景,阅读起来有难度,他就不愿意看了。然而好电影,尤其是那些青史留名的经典电影往往一年只有几部,甚至几年才能诞生一部。现在任何一个电影TOP榜单上排前列的片子,有很多都是十足的老片。如果你对片子拍摄的时间或片子内表达故事所处时间一无所知,你要怎么才能了解这部片子的内涵呢?正如人们要饿了才会吃饭渴了才会喝水一样,一个导演只有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才会诞生一部经典的电影,而观众在看的时候如果不将自己代入其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将很难在其中挖掘出什么内容来。还有一些经典的片子,其经典之处就在于它在某些方面的开山壮举。多年以后,可能有无数电影仿制了它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和它类似的故事,致敬了它的主题思想。也许你在看过无数模仿之作之后觉得原作平庸无奇,但我还是希望你能记得它曾经创造的历史。
第二,检查自己是否挑选了一个合适的观影状态和观影时间来观看电影; 《记忆碎片》 2000 克里斯托弗·诺兰
这一点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但却真的经常经常被完全忽略。很多人因为个人的状态完全不适合看某种类型的电影,结果看了一半哈欠连天,拉几下进度条就算“看”完了(我本来想把“请完整观影”也列为一条的,后来觉得还是算了,如果你过去的片子有很多都是这么看的,那你还是别看我剩下写的东西了)。
试问,一部剧情非常复杂,观影难度较高的片子,你选在一个大脑混乱,反应迟钝的时候看,将是一种什么效果?试问,一部气氛非常悲伤,故事非常压抑的片子,你选在一个乐不思蜀,嘻嘻哈哈的时候看,将是一种什么效果?试问,一部片长较长,甚至干脆是上下部联系紧密的系列电影,你从下午或晚上已略为疲倦时才开始看,第二天凌晨甚至早上才勉强看完,将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很多人真的是完全不注意这个问题,以致明明自己昏昏欲睡,非要说电影冗长不堪;明明是自己反应迟钝,却说是电影残破零乱。这样的事情,究竟已经在多少人身上发生了多少次了?下次当你看一部片子时,我希望你能挑选一个合适的状态和一个合适的时间。
第三,观影之后是否参看了一些影评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剖析电影中的经典情节和那些自己所没有留意到的细节;
(2011)德鲁·高达
丝毫不夸张的说,有些电影,在看完影评前和看完影评后,你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很多时候原因在于,一个人对电影的感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囿于他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经历,不经过资深影迷或高人达人的点拨,你真的会不知所云。举比较新的例子来说吧:林中小屋和一次别离。前者口碑真心不错,但并不全在于甚至大部分都并不在于它是一部恐怖片,而是其内蕴含的折射和讽刺意味。而后者呢,一部较为普通的家庭/宗教伦理片,又怎么会轻易摘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呢?精髓所在,莫不是其中深深的政治隐喻。我非常坦诚的讲,在看完这两部片子之后,我是没摸到头脑的,但豆瓣上几篇影评,才让我恍然大悟。从此不仅对这两部片子印象深刻,而且也的确赞不绝口。而相反,很多人看前不了解电影背景和简单介绍(有人倒是看了,可看的是剧透,WTF?),看后又不翻两篇优质影评读读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如何能算作是真正看完了一部电影呢?
(2011)阿斯发·法哈蒂
再就是电影的细节认识和不同人的剖析角度的问题。一个微小的细节,可能就是宏大场景曲折剧情的起点,我们虽可能已感叹于场景和剧情的震撼,却因细节的流逝而少了几分味道。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你我他都觉得经典,但大家认识的角度,又因差异而不同。我曾经见过很多将个人经历代入电影从而深化电影主题解读的影评,读来发自肺腑的钦佩,这样的文字,不去读它和细心感受一边,区别是极大的。细节之把握和情节之剖析,读罢几篇好影评变可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因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得,永远都是有限的,不借鉴和学习别人的知识与观点,又如何能获得提高呢?书本如此,电影亦如此。
(2011)克里斯托弗·诺兰
第四,放下偏见,摒除曲解,摘掉有色眼镜,然后个给自己一定时间沉淀。有很多人对好片子的评价之所以被弱化了,这一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很多人对于观影都有一种叛逆的心态。越是学院派推崇的,教科书式的经典片子,他越是抗拒;越是被人顶礼膜拜和极力推崇的,他越是带着挑刺的眼光去看;越是流行的,人人都说好的片子,他越要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去看或者根本不看。我想说的是,叛逆情绪虽然人人或多或少会有一点,但如果代入到看电影里去,那得不偿失的只会是你自己。我很赞同一句话:高分看大家,低分看自己。也就是那些获得了大多数人,影评人,专家学者乃至时代认可的片子,一定要以平和以及不带任何偏见的心态去欣赏和感悟,因为它之所以这么受欢迎,足可以证明它的普适性和经典程度,如果你带着挑刺或叛逆的心态去看,一定会失去很多很多有益的感受。
(2001~2003)彼得·杰克逊
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点是沉淀。如果你认真感受完一部好片子,真的觉得不觉得怎么样的话,不要忙着评论,更不要忙着下结论(下结论是最糟糕的,因为一旦结论已定,你的思维就被自己先入为主了,以后很难再改变)。请给自己几小时,几天,几周,几月甚至几年的沉淀时间,时不时回头再想想。时间之所以有魔力,是因为一个人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成长,同样的一部片子,以不同年龄段的自己和不同的阅历去看,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再随举两例:无论是我五年前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还是七年前第一次看指环王,都没有今天时有这么多的感悟。这些年人聚人散事喜事悲,以今天的视角再回头,很多东西才能再参透,经典之处才会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我依然记得当我不久以前再在一则剪辑中看到肖申克的男主人公一拨一拨的打开监狱广播室的音响时,我被那时的氛围,音乐的渲染,演员的神态震撼的说不出话来,而得知指环王将拍摄前传时,我的兴奋更是无以言表,就像一个做了多年的梦得以延续一般。
第五,放宽心态,给自己无限的可能。
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这点无可非议。刚才朋友还在跟我谈罗杰·艾伯特和托德·麦卡锡对绿灯侠的评价也是好番茄,即使是他们这样的资深影评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当然,我更认可的是,在一部大众认为的烂片中找到自己颇为欣赏的地方(即“低分看自己”)从而认可这部电影远远比低估一部大众认为的好电影要好,因为至少在前面一种情况中,你多获得了那么多愉悦的观影体验。
还有很多人,他们因为过去先入为主的缘故(这往往意味着偏见),强烈的赞同或者抗拒某一种具体类型/某一导演/某一国家/某一演员的电影。当后面这一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很不幸,你的固执和偏激将直接导致你错过这其中全部的好片子。而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流浪者》 1951 拉兹·卡普尔 你真的以为科幻片是只适合宅男看的吗?你认为魔幻/奇幻电影纯属是哄小孩的?你打心眼里就反感日本电影?你觉得韩国电影都如同泡菜?你内心深处就感觉主打“感人”牌的片子都是在矫揉造作?很遗憾,如果你有以上或其他任何一种偏见,你将和影史上至少10%的片子失之交臂;如果你的偏执不止一种,那么你能欣赏的电影只能是一个圈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干脆是一个各种各样偏激症的患者,那你能看的电影大概也只有画皮二了。
打开你的内心,平和你的心态,从而接受无限的可能。尤其当有人向你热情的推荐某部作品时,请冷静的想想他的热情是否有道理。如果你仅仅因为自己幼稚的偏执而拒绝,那只会让一切都变得非常尴尬。
第六,其他一些其实很基本的要求。
比如,既不要急于求成,又不要拖拖拉拉。不要急于看完某部系列的全部电影,也不要看完一部后晾上很长很长的时间。我经常在推荐电影时听到“太长,我不看”“有好几部哦,我不看了”的回应,让我恨不得直接把脸盆扣在他的脑袋上。
比如,看片子的时候,真的集中一下注意力吧。本来你就不是在影院这种用票价、大屏幕和巨大的声效逼着你集中注意力的地方观影(我对在电影院睡觉的人充满着真诚的钦佩),面对一块也许不怎么样的屏幕,底下随时蹦出QQ消息,人人消息或微博消息,然后你一会儿刷刷贴吧,一会儿看看豆瓣,如此时断时续……你确定有任何一部片子能经得起这种折腾吗?所以,下一次看电影时,请腾一个什么也不干的时间,关掉其他一切,把手机都给静音了,然后开始看。
《霍比特人》(2012~2014)彼得·杰克逊
比如,看个高清的电影吧。摄影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劲,摄影技术不断更新,视觉效果每年都在快速发展,清晰度的规格在被不断的提高,这一切都是有理由的。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如果你看的是连人脸都带点马赛克级别清晰度的片子,你要如何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呢?你可以不是标准1080P和720P的粉丝,但你至少应该去下一个网速承受范围内尽可能清晰的版本。不说那些注重视效的电影,即使是普通的文艺片,微妙之处也往往在于细节,如果你因为清晰度的问题错过了这一切,那可真的算得上是愚蠢的遗憾。相信我,只需要去下载一个1080P的短片感受一次,你就不可能再能忍受320*240级别的清晰度了。
比如,如果看的是译制片,请尽量找一个好一点的字幕吧。字幕远远不是告诉你台词在说什么这么简单,一部配的好的字幕之于粗制滥造翻译机效果的字幕,就如同名著之于最小说一样,差距在云泥之别。英语不够好无法生肉的观众,在看译制片时直接留意的是字幕,甚至甚于画面,由此可见做得差的字幕将会多么坑人。我曾经耗时三个月为自己心爱的电影做字幕,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该煽情的时候直白,该刚烈的时候娇柔,该精悍的时候婆婆妈妈,字幕和电影氛围相冲,还如何谈得上欣赏?
再比如,找找电影的花絮,翻翻剧照,看看短评,尝试着自己写写影评,和同类型电影对比对比,等等等等,都是尽可能深度挖掘和全面欣赏一部好电影的办法。
我知道这样的一篇文章写出来,一定会遭致不少的反对声。很多人会觉得要求太高,做到太费时,有人会觉得自己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用不着做这些前前后后的功课。对于前者,我只能说,我虽然写的很多,谈的很宽,但真正这样的事情能花多长时间?其实很短,绝对比你从头读到这里所花的时间要短,因为任何一部电影你在看之前所需要了解的东西绝对比我这一篇的字数要少很多,而当你真的选对了状态,有所了解的去欣赏了一部作品,它自然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吸引你去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故事,由此产生的兴趣,就更谈不上会耗时耗力。
对于后者,我很郑重的说,电影初诞生之时,的确是一种娱乐,但电影之所以诞生了百年之后仍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原因,就在于电影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影史上那些能深深将人震撼的经典电影,你看完可能仅仅是哈哈一笑,消磨了时光而已吗?毫无疑问,那意味着更多。而如果你实在认为电影于你只是娱乐,只是消磨,那我还是建议你不要用轻浮的态度看完一部经典,却有轻易对它妄加评判。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在爱着这部电影,而且在许许多多的时刻还能感受到这部电影带来的魅力和力量,而你的评判对于爱电影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伤害。
下次,当你在某处与某部佳作偶遇,当朋友热情的向你推荐某部经典,当你计划要去影院看一部电影,当你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记得用这些关于看电影的基本方法吧,你将会获得比你不做这些多得多的东西,而这也将会让你从此不再那么频繁的与经典错身而过。------全文完,本文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