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美电影欣赏论文
序号:137
课题名称:欧美影视欣赏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学号:11********
姓名:&&&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在我们自己的现实中,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而电影给我们一个局外人的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喜欢以一个局外人角色从影片中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保守稳重的银行家Andy因谋杀罪被判入狱,实际上是被冤枉,两个无期徒刑将他后半生推入无底深渊,他没有就此沦落,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贪婪、残暴的狱卒手下为犯人们赢得了冰啤酒、图书馆以及与尊严和自由更为靠近的牢笼生活;用一把小石槌在美女海报后面凿了二十年,凿开了Red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爬过500码的下水道,在电闪雷鸣的大雨中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我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肖申克的救赎》是什么感动了我?是Andy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锲而不舍地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下水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被关押40年的Red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是Red看完Andy埋在大树下的信之后。激动而感慨万千的表情?是Red在去往德萨斯州·汉格堡路上的自述?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 和 Andy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
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是这些,却又不止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渗入我们的思想。一点一滴地叙述,在不设防间直触内心深处。
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电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它告诉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它也许要曲折,也许要在黑暗里瑟瑟发抖,甚至可能会依靠向强权妥协来换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诉你自由是那样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换句话说,它给了自由甚至说是理想一个完整的定义。
电影告诉我们,自由可以依靠妥协来苟延残喘,却不能依靠妥协来取得自由。片中有这样一段,一个在狱中度过大半生的老管理员出狱后,由于多年的牢狱生活已经使他体制化,面对自由的人生突然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自杀在房间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悖论: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了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ying。Andy的自由虽然艰难,虽然屈辱,有了信念的支撑,才有了它本应有的光泽。
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nstitutionalizing.电影给了体制化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难理解么?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
下规则了自己,他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Red “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体制可怕啊!Brooks在光明到来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Brooks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人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励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着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自由、友谊和爱情的感知能力。面对挫折、艰难、失败,是消沉还是奋进,是坚持还是弃守,是偃旗息鼓还是励精图治,《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二篇:欧美电影赏析学期论文
欧美电影赏析学期论文
(上课时间:周二 地点:北实403)
题目: 《勇敢的心》影片赏析姓名:班级:学号:
任课老师:
《勇敢的心》影片赏析
因为自由,所以活着。这是一部让我百看不厌的电影,看了勇敢的心,很有触动,曾经为之动容过的诸位,一定不会忘记,威廉•华莱士(英雄的儿子)在临死前的那声“Freedom”。这呐喊所引起的震撼,配合着背景音乐,经久不息,直到影片的尾声。
——————————题记当一个人忍无可忍时,选择的是奋起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
当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被盟友所出卖时,选择的是继续战斗而不是从此妥协;
当一个人在接受酷刑时喊出的是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开恩”时,他的心中必定存在着一种信念,一种渴望得到人类最基本生存要求的信念,一种追求自由信念。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勇敢的心》,它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以父亲的死、爱情为引导线,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当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了“英雄的儿子”。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个小女孩为华莱士献上一朵花,这朵花代表着新的希望。而后,他被伯父接走,去了异乡,在那里学习文化和武术。
父亲的死在他的内心留下难以泯灭的阴影,为故事做好了基础。
华莱士从国外归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美伦,希望和她一起的过平安的生活,此时的他讨厌战争。当统治者无情的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时、在人民的鼓励下,他终于爆发了。他要为父亲的死报仇,要为他死去的爱人而战斗,也要带领当地的人民取得自由。
美伦的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想到了父亲的死,看到心爱女人的死,他能苟且偷生吗?不,他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为亲人的死而报仇上升到为人民自由而战,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显露出英雄本色。
他是一个非凡的军事家,但又是一个无知的政治文盲!
第一场战争——斯特林一役,就显露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巧杀敌军300重骑兵,给敌人以重创;在战争中,使用比敌人更长的长矛,身先士卒,出其不意。此外,由他带领苏格兰人勇猛顽强,士气正盛,而北英军的前阵落败,士气低落。苏格兰军在威廉·华莱士的带领下冲击着北英军的步兵防线,一阵撕杀后,全歼了北英军的步兵。
威廉·华莱士的非凡军事头脑的背面,是其短浅的政治眼光。苏格兰贵族在“长腿”的收买下,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两次出卖了威廉·华莱士。第一次出卖,苏格兰军在富兰克特战役中惨败,好在罗伯特的良心醒悟,威廉·华莱士才得以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第二次出卖就是英雄的死期了,威廉·华莱士再次信任了苏格兰贵族,最后落入长腿的手中,法国王妃魅力再大也挽回不了他的性命。临死时的一句“Freedom”只能让世人长叹英雄“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影片迅速达到高潮部分,英王爱德华看到自己懦弱的儿子,为了缓和局势,派伊王妃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
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
谈判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
从这可以看出王妃伊莎贝拉是一爱憎分明并向往和平的人,反衬出英王爱德华贪婪无情。而好友罗伯虽然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但却听取他父亲的话,出卖了朋友;但后来幡然醒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是他,一次次带领着苏格兰人民,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击退英军;是他,让年已古稀的英国暴君长脚爱德华闻风丧胆;是他,让苏格兰人民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自由啊!在现在人看来似乎很容易得到,“自由”两字在平常人的嘴里是那么容易,但却耗费了他的一生和生命。
《勇敢的心》一直被视为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片,在影片中,人们常常为
苏格兰那丝手帕延的山脉、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凄厉呼号所感动,也为华莱士一往无前的精神所鼓舞。这是一颗永远搏动的心,鼓舞着当时所有为自由而战斗的勇士;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引导着之后所有走上寻求自由之路的人们。
那就让我以他的最后一句话结尾吧!“战斗,你可能会死;逃跑,至少能苟且偷生,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仅有的一个机会!那就是回到战场,告诉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Fight ,and may die Run , 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for one chance,just one chance,to come back here and tell our enemies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
第三篇:欧美电影感想
游戏之罗拉快跑
罗拉快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为爱奔跑的故事。最终的目的是不变的,但是主人公却可以为达到这个目的,不断地从新来过。经过老师的分析才明白,原来片头展现的动画是罗拉在时光隧道里快速奔跑,为了回到过去,改变那不如意的现实。然而罗拉重新来过了二次,在第三次才达成了目标。
但是影片真的是基于这样的时光倒流设定进行的吗?罗拉和她的男友在一个红色的地方相依相偎,说着小话。这样的情节设定出现了两次,每次都是在罗拉没能成功达成目标后出现。而这两段对话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你爱我吗?”,第一段是女方在质疑,第二段是男方在质疑。
这样的情节设定让我觉得这三次奔跑更像是一场幻想的为证明爱的游戏。每一次的开头都是不变的,但是主人公每一次为达目的采取的行动却是不一样,最终导致结局的不同。同时周围的环境和人物的命运都会因为罗拉的不同选择而产生全新的变化。这是否寓意着,尽管每个人在社会中可能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但是却也紧密地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相联,不经意的举动也许就会改变他人的生活轨迹。
前两次曼尼只是被动的在原地等待罗拉的挽救,最后一次曼尼也采取的行动,追上了拿走他钱袋的乞丐。当罗拉赶到约定的地点时,却发现曼尼并没有在那里等她,她带来的10万马克曼尼已经用不上了。曼尼很高兴,而罗拉更多的则是一种茫然。也许是因为做了很多努力,最后却什么都不被需要的无力感。但
仇恨与人性
“当鸟群飞越过阴霾天际时,人们鸦雀无音。我的血因等待而沉痛。”这是电影开头引用的诗句,描写了暴雨将至前令人窒息的静谧。而整个电影的基调也如同暴风雨来临前是十分压抑的。
要看懂这部电影,首先先要对导演所在国家-马其顿的历史进行大概的了解。
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分离成六个独立的共和国,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马其顿共和国便是其中之一。南斯拉夫内部长久以来的民族矛盾成为了直接导致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克罗地亚人(克族)、塞尔维亚人(塞族)和穆斯林之间的民族矛盾积怨已久。对当地民众来说,当国家濒临四分五裂时,民族之间的团结比国民之间的关系更重要。为了自保,为每户每人都配备了走私的武器。原属于塞尔维亚的马其顿,于1946年被铁托分离出来。1992年独立后又因为国名遭受了希腊的谴责,并被希腊经济封锁。在随后的几年,马其顿因为科索沃战争和内战一直不得安宁。虽然局势**不安,马其顿人民依旧寻求生存,追求生命中至善至美的东西。就像马其顿的气候: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又会低至零下30摄氏度。冰冷的死亡和炽热的情感注定在这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马其顿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暴雨将至”就是描述发生在这个暴力、冲突不断的环境中的故事。(摘自《暴雨将至》——明日落红应满径 – 《暴雨将至》影评 http://i.mtime.com/LadyInSatin/blog/886089/)
对于马其顿的人而言,枪支是生活的必需品,暴力是话语权。生活在一个充满硝烟的地方,生命真如草芥。开头一群小孩子将乌龟围进柴棍里,然后用子弹炸飞。紧接着一群人疯狂寻找一个花季少女,只为要杀死她。还有小孩子对枪支很是向往,羡慕那些拿枪到处走的人。还有一支悠闲在房顶上散步的猫,无故便被扫射而死。猫凄厉的叫声和迸射的鲜血让我毛骨悚然。而那个凶手一脸自得畅快的表情真是无比的扭曲。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对生命的残忍与冷漠让人心阵阵发冷。
对于生活在和平社会的我们,那些国家的骚乱、战争、死亡,不过是每天每日众多新闻中的一条。不会真正明白,在那样社会里生活的人们是怎么想、怎样过着每一天,每一天是否有着担惊受怕和恐惧,那里的生命太过无常。
这让我想到,中国新疆的**和各种火车站伤人事件。那段时间,人心惶惶,害怕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自己就不幸的死掉了。毕竟对于这样恶意的事件,从来不分什么无辜与否。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则新闻,几个新疆人在某省无酒店旅馆向他们提供住宿,只得流浪街头,最后被收容在警察局。看到这里免不了深深叹息。因为少部分人的恶行,让更多无辜的人被排斥,被区别对待。当双方都带着有色眼镜时,当总以最坏的恶意揣测时,如何没有矛盾和冲突。
但愿和平永存!
纯粹
阿莫多瓦1951年出生在西班牙一个山村,在那里度过了贫困匮乏的童年。1967年,阿莫多瓦只身来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1968-1974年,在国家电话公司做清洁工。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看电影和电影书籍,写电视连续剧,演话剧,参加音乐小组,拍摄超8毫米短片等等,当时这些“手工式”作品普遍内容粗糙,带有一种浓浓的稚气,但从中仍可看到阿莫多瓦带有野性和童贞的幽默以及无拘无束的对生活的热情。在这段打工岁月里,阿莫多瓦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地向他的导演梦靠近。(关于阿莫多瓦的一切——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导演风格_我的课堂我做主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d929400100w6tf.html)
忍耐孤独与穷困、坚持梦想、保持纯粹,私以为是艺术家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然而这三个条件无论哪一个都是很难实现的。在中国,在现今越来越趋向于用金钱衡量的成功与否的时代,更是如此。中国电影市场有的总是一些追求阵容强大、各种噱头造势以期高票房,却内容乏善可陈、雷点不断的烂片。总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各种宣传中,对电影的制作与构思却采取不负责的态度,更不必说,一些演员让人无力吐槽的演技了。把艺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或者赚钱工具,那么,它所展现的内容也必定是功利的谄媚迎合的,有些甚至是不忍直视的。实在忍不住提一下最近上映的黄哓明、范冰冰主演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能把电影拍得这么烂也是种能力啊。演员阵容的强大到成了讽刺,不知所云的剧情、无甚关联的角色设置,简直像路人甲乙丙摆在一起,没营养的台词,还有近年来电影市场总喜欢乱用的电影特效。生生把经典的武侠故事扭曲成这样,也是让人“感动到泪流满面”。真心希望中国能多出些有责任的导演和编剧!
经常听人说,兴趣不能拿来当工作,因为成为了工作兴趣就很难是一件让人开心的是。而阿莫多瓦是否因为没有将电影当作工作所以才能拍出好的电影?这就不得而知
了。但是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阿莫多瓦可以一直保持纯粹地探索追求自己的电影世界,是使他取得一系列电影成就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他的鼎盛时代,还是西班牙进入“后阿莫多瓦时代”的现今,他的名气的盛衰并没有让他去让自己的作品去迎合市场。
对作品负责,是艺术家应有的态度。金钱,只是衡量艺术作品的一种手段而已。为了达到投资人的要求,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作品,那不是艺术家,是商人。
梦的解析与穆赫兰道
(一)在上这个课之前,我就看过了大名鼎鼎的《穆赫兰岛》,然而观影经历却不那么顺畅,总共看了三次,才完整的将其一遍看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只有看到至少3/2才能有些明白的体会到电影令人赞叹的构思。不过不得不说,电影前半部分的梦境描写有种让人如堕云雾中的感觉。如果没有从电影一放映就认真观看,很难察觉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在描写梦境。同时梦境中出现的很多人物都没有向观影者交待他们的背景,甚至让人觉得这些人与女主人公没什么紧要关系。就很容易让观影人产生倦怠与沉闷之感。这也是前两次我还没有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的原因。但是尽管前两次并没有看完,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到电影给我带来的压抑和一些恐怖、粘稠的感觉。
后来偶然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看完,又想起这部电影,索性又将这部电影拿出来,耐着性子看到的最后。不得不说得益于梦的解析,我对这部影片看明白了不少。
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能很好的与梦的解析中的一些理论相对照。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梦中的意象都来自梦者在现实中看到的或经历的一切。另外一点则是,梦是愿望的达成。
看完了整部电影,经过现实与梦境的比照,很明显梦中的意象都来自梦者在现实中看到或经历的。
我们发现,影片从一开始,准确地说就已经进入了梦境。一群人(准确的说是三对组合的重复出现)跳着热情洋溢的舞,并不知道跳舞的环境,而舞者的衣着也很生活化和平价。紧接着一位金发女郎在掌声和唿哨中走了出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接着一对年老的夫妇和她一起出现,状似很亲昵地样子,像是在为金发女郎感到高兴。可以大胆猜测这是一场庆祝舞会。
而在开头的片断中不时有交叠的双手的影像出现。过一会儿镜头变得模糊,接着有着红色被子的床出现,并且有呼吸声从被子中传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前面出现的都是这位正在睡觉的人的梦。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梦者的样子,难道是开头出现的那个金发女郎吗?也许!
在影片放映到115分时,一阵敲门声传来,这是金发女郎(戴安)从梦中醒来。敲门的人是过来领取她的物品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正好可以从梦中的场景找到答案。在影片90多分的时候,梦中的贝蒂和黑发女郎来到戴安住的地方,敲门,是12号。开门的女郎却告诉她们,戴安住在17号,并解释说她和戴安交换了房间,而且戴安好几天没露面了,她也还有一些东西放在17号房间没拿。梦中开门的女郎说话的语气表明与戴安的关系并不好。这刚好和现实的情况相照应。这里我们可以判断这是戴安的梦。
梦继续进行,接着是在穆赫兰道上,一辆车在行使。黑发女郎(在梦中自称戴安)坐在上面,问道,你在做什么,我们不应在这里停。这里的场景正与现实中戴安坐车参加晚宴的场景对应。
梦的解析与穆赫兰道
(二)但是梦与现实必定是有差距存在的。梦中司机拿出了手机,意图杀害黑发女郎。但是在这个时候黑发女郎所做的车正好与穆赫兰道上的飙车党相撞,产生的车祸。黑发女郎也因此幸免于难,从谋杀中逃离。最后警察介入事故调查之中,但是在死者中并没有找到戴珍珠项链的人,一位警察望向穆赫兰道下方的居住区,似乎想要去寻找戴珍珠项链的人。这里可以大胆推测,是不是现实中的黑发女郎(卡米拉)遭人谋杀,却逃脱了,最后警察介入调查。而电影中现实部分也确实提到,金发女郎戴安雇凶想要杀卡米拉。戴安所雇的杀手正是梦中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杀手。而雇凶交易的场所正是梦中出现的咖啡厅。
在梦中,车祸后黑发女郎慢慢苏醒,接着踉跄着从现场逃离,但却受伤失去的记忆。而她逃离的地方正是金发女郎(贝蒂)姑妈家。
而贝蒂,由片头可知她在某比赛中获奖了,住在呆在好莱坞的姑妈家来发展她的演绎事业。贝蒂收留了这位黑发女郎(在梦中她自称瑞塔)。并且帮助瑞塔寻找记忆,搞清楚为什么有人要杀害她。可以看出在梦中瑞塔是很依赖贝蒂并弱势的形象。而且贝蒂有一次很好的试镜机会,她表现得很好,但是在最后关头因为瑞塔的事情自己放弃了试镜。没有成为那部电影的女主角。
而在电影后半段发现,在现实中黑发女郎和金发女郎的强弱势对比完全倒置了。电影试镜成功的是黑发女郎,而非梦中的金发女郎。现实与梦中的事实出现了嫁接和倒置。
而这则体现了开头提到的第二点,梦是愿望的达成。但是梦者的愿望往往隐藏的很深,需要分析梦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并与现实进行比照,才可能得出愿望是什么。此外,因为是隐秘的愿望所以才会以梦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仍是不安全的,所以在梦的产生过程中,潜意识又会对其设立各种审查制度。最终呈现的梦往往让人觉得很奇怪荒谬,好像自己根本没有经历过,但是仔细一分析,却可以发现又可以从记忆中找到那个对应的细节。但是在梦中很少以一种简单明了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可能是不同意象的奇特组合。
在这部电影中的现实部分我们可以发现,黑发女郎与金发女郎是一对同性恋人,但是最后黑发女郎却要与一位导演结婚,并将金发女郎抛弃了。而黑发女郎在现实中是很成功的,而金发女郎则一直不得志。所以金发女郎面对这一切无力改变则选择了极端的方式-买凶杀人。那么梦所反映的愿望则可以大胆猜测,金发女郎希望自己是强势的成功地一方,而她的恋人黑发女郎则需要依附她,不能离开它。同时在梦中那个导演总是很倒霉,一直郁郁不得志。这也许正是梦者的愿望,金发女郎希望现实中那个导演诸事不顺。
这部电影梦中从头至尾出现的人物与细节都与现实相照应且有自己的寓意所在,每看一遍都有新的发现,值得坐下来认真品味。
第四篇:欧美电影推荐
《穿普拉达的恶魔》《一个购物狂的自白》《PS:I love you》《If only》
《足球尤物》、《摇滚青春1、2》、《水瓶座女孩》、《大学新生》、《劲歌飞扬》、《乖乖女是大明星》、《高校天后》、《贱女孩》、《女兵报到》、《野孩子》、《绯闻计划》、《录取通知》、《舞出我人生》、《灰姑娘的玻璃手机》、《辣妈辣妹》、《乌龙女校》、《公主保护计划》、《恋爱刺客》
还有些魔法的《魔法灰姑娘》、《魔法奇缘》、《魔法师的学徒》、《魔法保姆迈克菲1、2》、《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爱丽丝梦游仙境》、《波西杰克逊神火之盗》、《暮色系列》
国王的演讲
社交网络
盗梦空间
黑天鹅
无良杂种(昆汀塔伦蒂诺)
低俗小说
教父系列
香水
芝加哥
窃听风暴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不良教育
美丽人生
罗拉快跑
侏罗纪公园
悬疑、如果能再爱一次
剧情简介
编辑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莎曼塔是个活泼天真的美国姑娘,在伦敦的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即将毕业。她有一位专注于工作的男友,他深爱着莎曼塔却不懂如何去爱,如何去分享爱的感觉。两个虽然相爱已久,但在一起的感觉却变得越来越单调,而且矛盾逐渐
激化。
如果能再爱一次的剧照(20张)
某日清晨,莎曼塔在做早饭时不小心烫了手,伊恩因为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虽然很心疼,但时间紧张,也顾不上那么多便出了门。后莎曼塔回家换衣服发现伊恩的重要文件夹忘在家里,她急忙地送到会议室,却打扰了正在进行重要会议的伊恩,由于紧张而多言,害伊恩失去了这次争取到风险投资的机会。伊恩开始怀疑自己与莎曼塔的关系是否应该继续。
伊恩赶着去参加莎曼塔的毕业音乐会,在的士上,神秘的司机的一番话提醒了伊恩,他知道自己不能没有莎曼塔,音乐会后,伊恩拉着莎曼塔到了一家印度餐厅就餐,当他对莎曼塔表明心意时,由于言不达意,反而令莎曼塔觉得很失望,哭着一个人离开了餐厅,伊恩追出门外,看着莎曼塔上了的士,原来还是那个神秘的的士司机,司机问伊恩上不上车,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没有上。就在伊恩决定跑去追回莎曼塔时,一场突然的车祸发生了,带走了莎曼塔的生命,亲眼目睹车祸发生的伊恩沉痛不已。他开始深深自责自己往日的所作所为。看着莎曼塔的日记,看着她为他做的歌,伊恩的心碎了,如果能多点沟通、如果能坦白自己的感觉、如果能分享爱的喜悦、如果上帝能让一切重新来过,那该多好。
爱再来一次的海报(8张)
就这样,伊恩抱着日记本睡着了,醒来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对他说话,他吓了一跳,居然是莎曼塔!难道是做梦吗?但梦境又那么的真实,伊恩满怀喜悦地、半信半疑地与莎曼塔重复着梦境的事,并努力避免这一切的发生,结果,虽然伊恩很努力,但一件件梦里的事还是逐渐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些顺序不同。唯一完全不同的是伊恩的会议很成功,投资拉到了,实际上莎曼塔还是出现在了会议室的门口,只是刚好看到伊恩手里拿了本一模一样的文件夹,于是就悄悄地走了而已。伊恩还是很担心,于是他想竭尽全力去改变,他把莎曼塔带走,坐着列车到了自己的家乡,带她去了自己童年的地方,诉说了自己的往事和感受,在山顶的破旧小屋子,伊恩含着泪水问莎曼塔如果只剩一天生命,她希望怎么过,莎曼塔深情地说如果只有一天,只想跟伊恩在一起,两人深情相拥。时间过得很快,还是到了要回去参加毕业音乐会的时刻,莎曼塔不愿意放弃准备了那么多年的毕业表演机会。回到伦敦,伊恩为了实现莎曼塔的梦想,悄悄地说服了音乐会的主办方,将莎曼塔作的歌曲《Love will show you everything》印发了很多份发到演奏者手上,在音乐会上,出其不意地实现了莎曼塔演唱自己歌曲的梦想,轰动了全场。音乐会后,两人到莎曼塔挑的餐馆吃饭,饭后,两人出门,发现下雨了,暂时没有的士,伊恩趁此机会一表衷肠,说出
ifonly
了感人肺腑的内心感受,然后的士到了,莎曼塔坐进去了,伊恩发现还是那个神秘司机,难道命运真的无法逆转吗?伊恩不再犹豫地跟了进去,的士启动,在红灯前停住,伊恩看着时钟,晚上11点,还是梦里那个悲剧的时刻,他深情地吻着莎曼塔,的士启动了,他脑里闪过
两人的美好时光,在最后时刻紧紧抱住莎曼塔,挡住了迎面而来的汽车。就这样,结局改变了,车祸这次带走了伊恩的生命,留下了悲伤的莎曼塔。
If only,世界没有if only的事情。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懊悔。这部电影却恰恰讲述了这样的事情。[1]
乖乖女是大明星(2009年上映影片)
麦粒塞勒斯是主演
麦莉·斯图尔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她本人,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和所有
《乖乖女是大明星》剧照(20张)的同龄人一样上学和游玩;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美国当红的摇滚小天后汉娜·蒙塔娜。
看起来,汉娜·蒙塔娜拥有这个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两个世界里都游刃有余。一次,汉娜为了买几双鞋子而和自己的哥哥吵了几句,最后她也对家人不辞而别跑到自己的朋友家去住了几天。她的父亲觉得在这种双重身份的生活里,她渐渐迷失了自己的心灵,而且年少出名的明星生活显然对她的成长不利。她的父亲把她带回了田纳西州--那里是汉娜的家乡,并且要求她在这里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汉娜问父亲是不是自己的歌手生涯就此结束,她的父亲没有回答她,只是让她静静思考几周。
在田纳西的生活和麦莉以前在城市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除了要适应农场的生活之外还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麦莉很快就和自己儿时的几个伙伴又玩在了一起,她们一起出行、一起游戏,一起过着简单的普通人生活。在一次生日晚会上,为自己的朋友唱了一首歌,她的演唱引起了台下一个叫奥斯瓦德的人的注意,他发现台上的这个叫麦莉的女孩就是当红的歌星汉娜,于是他决心要揭开这个秘密。
在小镇的生活中,汉娜渐渐了解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亲人,她有了自己的朋友和新的社交圈子,她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她作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
第五篇:欧美励志电影
10.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部洋溢着爱与尊重,伴随着乐符的流淌演绎着的故事。这里有调皮捣蛋的可爱孩子们,有其貌不扬充满爱心的秃头学监,有严厉不近人情的校长„„在音乐声中,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彻底走出了“池塘之底”。
这个春天的到来是建立在爱与尊重之上的,因为,“爱与尊重是人格得以完整健全的特别需要的元素。”
首先,我们来看这位德育工作者克莱蒙特的素质结构。他是一位积极乐观、学高身正、才华横溢的德育工作者。
老师离去时收到了孩子们写满祝福话语的纸飞机(高墙窗口被禁锢的孩子们摇动双手,掷出纸飞机,这是动人的一幕),这说明老师是完全被学生接受并且受爱戴的,足以证明他美丽的心灵世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何其大。他虽然平淡度过余生,却留下了一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其次,影片中处处反映出了克莱蒙特是一位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良师。
面对学生因恶作剧而使一位学监受伤,他善意地引导学生承认错误并以他的行动去照顾关心受伤的学监,这说明他善于利用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面对学生偷取他的乐谱,他为他的学生们隐瞒了真相,使他们免于受罚做苦力的命运。这体现了他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的一面。如果没有对他学生的信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
面对学生唱着损他的歌曲,他并没有介意歌词的内容,反而告诉这位学生哪个音符不到位。可见,他很好地发扬了积极的因素,克服了消极的因素。也因此,使他萌发了组建合唱团的意愿。而音乐,正是净化心灵的灵丹妙药,为放牛班迎接春天打下了基础。
利用合唱团可以开展很好的集体教育。因为合唱团是集体性的,借助音乐与歌曲的媒介,孩子们被很有秩序地集中在一起,专心投入地歌唱,而不是散乱无所事事。这样,正可以避免许多意外的发生,也可以在美育中陶冶情操,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利用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练习唱歌的时候,他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嗓音的特点,让他们在适合的音部歌唱;对于歌唱的准确性,他严格要求,不容许有任何杂质。当然,他还尊重学生的选择,有一位小朋友不愿意说话唱歌,他就让他在一边充当指挥。
就个别教育而言,最典型的就是他发现了一匹音乐界的“千里马”。对于这个传说有着“天使脸蛋,魔鬼心肠”的学生,他没有对他抱以太大的戒心,而是通过与他母亲的沟通以及对他才华的发掘,让他成为合唱团中脱颖而出的“新星”,使这位学生最终走上了音乐之路,并如愿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也间接实现了学监平生的梦想。以上两点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再次,影片中的反面事例校长则很好地与克莱蒙特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爱与尊重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校长表现出可憎的专制独裁和暴力倾向,他的武断与暴力,加深了仇恨,挨打男孩的复仇火焰熊熊燃烧,告诉我们:这就是暴政的可怕后果。克莱蒙特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让校长无法忍受,因为从克莱蒙特这面镜子校长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败。
由此可见,老师的爱与尊重是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是手段,而使学生的心灵充满爱与尊重是目的。所以,放牛班的春天收获的正是爱与尊重。
余论
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的,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爱,只是,有些人显现得早些,有些人显现得晚些。因此,需要我们老师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爱去感化激发这些潜藏着的爱的种子。爱每一位学生,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
9.天堂电影院
故事发生在西西里的一个小镇,更确切的说,是围绕着一个名叫“天堂”的电影院展开的。
电影中的一对忘年交,莫艾多和多多,也是因为电影而走到了一起。
多多的父亲二战中牺牲在了战场,只剩下美丽的母亲艰难的抚养着一儿一女,但多多的人生却并不是灰色的,那里充满了电影的光色,或者,是因为只有在电影中才可以名正言顺的沉浸于别人的生活,忘却现实的忧愁吧。莫艾多是这个小镇上唯一的放映师,是他把一部部电影带给了小镇的居民,让大家可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感受时代的发展。整部电影没有费力刻画时代,却让观众从一家小小的影院体会到电影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
多多对电影的热爱是执着的,他是因电影而生的。多多总是私自收集一些废弃的底片,总是赖在影院,缠着莫艾多,偷偷摆弄放映设备,就是想要更加接近电影。甚至把妈妈交给他买牛奶的钱也买了电影票,而当妈妈责难他时,莫艾多出面解围,一个善意的小谎言,透出了他的善良与对多多的关爱。莫艾多不愿多多学放映,是觉得这是一份限制人生的差事,他想要多多有更广阔的发展。
精灵鬼多多通过帮助莫艾多考试作弊赢得了学习放映的机会,影片这一段的展现很有艺术性,轻松而温馨,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一老一少的可爱,小多多的“狡诈”,莫艾多的“无奈”,淋漓尽致。
然而,真正让多多获得这份职业的,却是一个意外。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电影,老少爷儿俩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镜头对准窗子的玻璃,再折射到影院外的白墙上,当人们欢呼于电影的精彩时,爷儿俩满足的相视一笑,让人欣慰。多多也奔出去欣赏这露天电影。但这时,不幸却发生了,放映机起火了,看到白墙上的图像消失,放映室的滚滚浓烟时,影院外的人们四散逃离,却没有想到莫艾多还置身火海,令人愤慨。这时,多多却逆着人流,向影院回奔,不停的冲撞,摔倒,体现了他的焦急,他弱小的身躯与逃散的人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个淘气的,瘦小的多多,奋不顾身的将莫艾多从二楼的放映室拖了出来。
火灾过后,小镇唯一的影院也被烧毁了,不过,一个中奖的当地人却把奖金拿来修建了一个更加气派辉煌的新天堂电影院,而多多由于是除莫艾多以外唯一会放电影的人而成为了放映师。因火灾失明的莫艾多还是依然光顾放映室,来找他的莫逆之交,平淡的日子在不断更换的电影海报中匆匆逝去。
转眼多多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在无意的拍摄中看到了美丽的女孩儿,并一见钟情。他的坚持不懈打动了女孩儿,两个人度过了一个天堂般的暑假。然而好景不长,女孩儿的父母极力要拆散他们,一定要让女孩儿到别的地方去念书。临行前夜,女孩儿偷偷来放映室找多多,而此时多多也按捺不住奔向了女孩儿家,只留下莫艾多帮忙守着放映室。就这样,缘分失之交臂,他们再未相见。
与此同时,多多收到了入伍通知,无奈的来到部队,日子就在每天不停的给女孩儿写信收退信中度过,本来以为父亲参军可以免兵役的多多,在焦急的等待中度过了一年的岁月。再次回到小镇,让他有种物是人非的落寞。在莫艾多的劝说下,多多决定到外面去闯世界,莫艾多最后的叮嘱就是“不要想起我,不要想起这里,不要回来”。
多多一走就是三十年,当年青涩的毛头小子已经变为成熟的著名导演,是为了参加莫艾多的葬礼才重回故里,故地重游的多多内心无限感慨,昔时的画面不断上演。门庭若市的影院已经废弃,望着萧索的影院,萦绕着尘封的记忆,虽然没有言语,却令人感到岁月流逝的无奈。
而就在小镇上,多多邂逅了初恋情人的女儿,早已嫁为人妇的当年的女孩儿,依然深爱着多多。依然是在多多的坚持下,两人得以再次见面,三十年的时光仿佛被剪掉的底片,回到离别的日子,才发现命运的无奈,莫艾多隐瞒了女孩儿找过多多的事实,而多多也未曾看到女孩儿留下的字条。当多多在三十年后从那堆发黄的放映清单中找到女孩儿当年留下的笔迹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多多又能否体会到莫艾多的良苦用心呢,他不要多多再重复他的人生,活的没有自我,以为小镇就是世界,他要多多去看去闯,建立自己的事业与辉煌,他的愿望实现了。莫艾多帮助多多选择了牺牲爱情投身事业,只是,多多是否快乐呢?他身边总有不同的女人,却一直没有结婚,是对小镇生活的祭奠,还是对初恋情人的难忘,无从得晓,但生活毕竟不是电影,剪掉底片就可以当作未发生,终于,还是顺从了命运与时间,两个有情人终不能逃过三十年的现实,回到了各自的生活。
莫艾多一直保留了一份送给多多的礼物,使得整个电影有个梦幻的结尾。天堂电影院原来的主人是当地的神父,微有些古板,在每个新电影上映前,神父都要先审一下,一旦遇到有旖旎暧昧的镜头,就马上摇铃,莫艾多就在相应的底片上做标记,剪辑后才放映。当人们看到即将开始的亲吻镜头时,总是凝神屏气,然后银屏画面迅速跳过,伴随突兀跳转画面的是大家的统一嘘声。直到新天堂电影院易主,才保留了亲密画面,以及神父无奈的摇头。而当三十年后的多多把莫艾多给他的礼物带回罗马,在黑暗的预映室,独自观看着所有的那些重新粘合的剪切镜头,一遍一遍,看到的是三十年的过往,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就在这一个个的接吻的瞬间中流过了,莫艾多终于实现了自己把剪切底片全部送给多多的诺言,这是记载了多多人生的底片,多多的眼中迷漫了璀璨的泪雾„„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表现一群小镇居民兼影迷的生活状态来诉说时代的保留与发展,把广场作为自己财产的拾荒者,总是在影片途中睡着的大胡子,能把电影台词倒背如流的骨灰级粉丝,喜欢坐在二楼第一排向下吐痰的小市民„„仿佛多年从未曾改变,但是渐渐的头发斑白了,皱纹浮面了,就连总在电影放映时分亲昵的一对儿也有了自己的结晶,只有那拾荒者依然理直气壮,只有那妓女目光依然扑朔迷离。只有多多的母亲,依然在每个晚上留一道门,为了多多能够随时找到回家的路。
这是一部为纪念电影百年的而生的作品,细腻的笔触,流动的画面,真挚的表演,让人感受到了亚平宁半岛的暖风。一个电影院,一个电影人,道尽了百年电影的发展。
电影是浓缩的人生,人生是永不落幕的电影„„
8.奔腾年代
今天晚上我一夜没睡,不知是什么动力让我在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又看了《奔腾年代》。也许是。看完两部影片我的确获益匪浅。
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期,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也正经历着自己的低谷,农场主Charles Howard靠销售汽车发家,在萧条期不仅经济上受打击,年幼的儿子因车祸去世,妻子也离他而去;资生驯马师Tom Smith对马匹和赛马运动有着极深的见解,但个性孤僻不为人所识;家道中落的小伙子Red Pollard被迫早早地离家讨生活,始终为生计奔波,怀揣天生的骑马才能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Seabiscuit是一匹有着优良的血统,但因为早年受伤和调教不当而被认为是废物的赛马。看到这里,或许很多观众会关掉显示器或离开影院,因为故事的气氛太凝重和沉闷了,看电影原本就是为了娱乐和放松自己,何必再经历比现实生活更郁闷的事情呢?但这部电影也如同生活中的一些成功的美好经历——你付出了努力,历经了整个过程,最终获益匪浅;看完整部电影就会给你豁然开朗、身心放松的良好感觉。
三个人通过这匹Seabiscuit相识,而且他们都意识到了Seabiscuit的潜质和未来,为了实现让Seabiscuit成为冠军赛马的梦想走到了一起。三个人靠着自己的处世原则和价值观打造着这一梦想:农场主Charles Howard在进行汽车销售和推广赛马比赛的时候常说一句话:This is not the finish line,my friends,this is the start of the race.The future is the finish line.他常用这句话鼓励大家一切向前看,为了将来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可以。驯马师Tom Smith是三人中最为沉稳,也是最具平常心的人。他最先发现了Seabiscuit和骑师Red Pollard的潜质和才能,他的经典台词是:You don't throw a whole life away just because he's banged up a little。片中Seabiscuit和骑师Red Pollard都受过伤,都有着自身的缺陷和不足,Tom却并未因此放弃他们,最终他们取得了成功,另行家们都跌破眼镜。Tom的成功告诉我们不要去放大事情的困难或人的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否则人才和机遇都将离你而去,因为你根本没有给他们任何的机会停留。
骑师Red Pollard是一个具有意志力坚强并高调的人,即使在人生最低谷时,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评价他最好的一句台词是Sometimes,when the little guy he doesn't know he's a little guy,he can do great big things。
三人和Seabiscuit组成了优秀的团队,但故事中的情节并非一帆风顺。在获得了初期的胜利后,骑师Red Pollard意外受伤,医生告诫其不能再赛马;之后,另一名骑师进入团队,经过磨合后,将Seabiscuit带入了职业生涯的高峰;好景不长,Seabiscuit因早年的伤势损伤了韧带同骑师Red Pollard一样被认定不能再参加比赛,整个团队的目标不复存在;然后影片的最后在骑师Red Pollard悉心调教下,Seabiscuit东山再起,再度登上冠军宝座。
传奇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色彩的故事和经历本身,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和其中蕴藏的道理: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要取得成功,必须允许和包容错误以及不足,将发生的一切无论好坏都作为一段宝贵的经历,处于低谷时别放弃希望。若在郁闷万分时,自己无法解脱,就请看一下这部影片吧,会带给你不小的收获的。
记住!表面上是弱者,但决不代表他是真正的弱者,弱者你的心中!
7.克莱默夫妇
好的剧本,好的演员,我向来偏爱的法庭戏,家庭伦理戏,统统集合在一个片子里,这个片子就是《克莱默夫妇》。我面对这样的电影,看一遍两遍根本无法客观,因为实在太易入戏。
整个片子的手法很规矩,唯一感觉到有一点“特殊”的是结尾,与很多国内的家庭题材影片不同,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人进了电梯准备上楼见孩子,一道电梯门把夫妻两人隔开,影片结束。用一句很俗的话来形容:简洁而意味深长。想到国内的一些所谓的温情片,总是把故事讲得圆满至极,甚至还要狗尾续貂地加上孩子长大以后的内容(《暖春》、《父子》等等),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电影,才是讲故事,才是编剧,才是有拓展。看人家好莱坞,30年前就做到了你再过几十年也未必能领悟到其中奥妙的事情。
有一种演员可以达到一个境界——如果一个片子不是他演的,这个片子也就不存在了。达斯汀霍夫曼之于《克莱默夫妇》就是这个境界。小孩子是天生的演员,演得好不足为奇,一个大人能演成这个样子,这个影帝真不是盖的。至于大家从《克莱默夫妇》就是开始吹捧一直吹捧到《穿prada的女魔头》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我觉得表现很一般,也许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的角色过于深入人心,看她其他的角色总带着莎拉的影子,所以很期待学校的FTP传《穿prada的女魔头》,看了之后将会更加客观地评论她的演技。
6.死亡诗社
在中央台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于是下午找出来看.开始时以为只是一个很平淡的电影.其实从开始到结束也真的是很平淡.但平淡中电影里的老师,学生却时时的激起我们对少年时经历的回忆.对青春对生命自由的启示.我们有多久没有按自己的想法去活.有多久没有及时享乐.或许你可以说你在及时享乐.而这种及时享乐只是我们放纵身体,放纵肉欲,试问一下.我们的灵魂真的在享乐吗?我们这一天过得快乐吗?
关于诗,好像从复员后,我再也没认真的去拿起笔去写诗.那个喜欢坐在树下抱着白色笔记本,望着天空,倾听生命流动的少年.(励志电影 www.xiexiebang.com)用短短的文字记录他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回想起来,一切好像是电影里的一幕.不在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也曾试图静下心来去写一些东西.然后,那时的激情,被现实生活打磨掉的理想.让写出来的东西都变了味道,有太多的东西渗入在里面.它变得华美,它的灵魂不在真实.读起来虽然依然能说出生命的一些真谛.然后,却不在触动自己的内心.不是真实的.有太多虚假的东西.朋友说,有时我活的很假,确实是.谎言,流言,放纵.这是在少年后,最常出现在目前生活里的词.还有多少激情与理想我们在坚持?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一直很憎恨那些束缚人思想的人,然而太多,以至于形成了风气,没有办法改变的,你想成就自己的事业,想追求自己的生活,好的,在你没有被世俗或是成见逼疯前,抓紧时间,你的时间不多了!
5.美丽心灵
很难想像我竟然一直拒绝看这么优秀的一部片子。
可能是片名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烂俗的文艺片吧。
故事讲得很好,演员演得更棒。
我的问题是,纳什是怎么能够栩栩如生的看到那些幻觉人物的?
甚至构造出那么多合情合理的细节?
要知道,一个没有离开过家乡的非洲土人,应该没法想象纽约的高楼大厦。同理,那些辐射密码,宿醉的同宿舍人,都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说,精神分裂的情况下,就能凭空想象出一切的一切?
最后,不得不承认,有些天才,的确行为很像怪人,不为常人理解。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挺好。
4.洛奇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和懦弱的,一旦遇到不如意,便可能会产生否定自己的念头,所以大部分人需要看卡耐基梅隆的书,去听成功学讲座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情。
我觉得,励志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它是你对自身的认识和超越,如果了解自己都需要别人来帮忙,那即便你“成功”了,又有何意义呢?
人生无所谓成功与否,对于短暂的生命,无论怎样辉煌或者怎样虚度都没什么实质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用心体验了生命的全部没有,而不是成功的体验或者失败的体验,体验本身就是美丽的。
洛奇是所谓励志片的经典,没有什么电影比它能在超越世俗功利理念上更让人热血沸腾的了,其实,影片结尾经历15个回合的摧残仍然站立在拳台上的洛奇早已是人们心中的胜利者,导演完全没必要画蛇添足般指出几个裁判对点数判罚出现争议,即3个裁判有2个支持卫冕拳王,1个支持洛奇,哪怕就是3:0判罚拳王获胜,哪怕30:0,都无碍于洛奇挑战自身的成功,2:1之类的争议是瑕疵,一个三流拳击手经过短短五个月的魔鬼训练,就有点数击败拳王的可能,那么这个世界,成功实在太简单了,我不喜欢这样的成功,虚伪。
最后,我虽然喜欢洛奇1-6的一系列,喜欢史泰龙的表演,喜欢里边激荡人心的音乐,然而我不得不说,如果洛奇只拍第一部,那它无疑可以得到满分10分,而出了洛奇系列之后,洛奇1只能给9分。
3.当幸福来敲门
自从第一次看到《当幸福来临时》,被里面的主人公感动后,我就下定决心,永远保存这部影片,在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拿出来看看,让影片里的主人公来激励我,勇敢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昨天第三次看了这不影片,因为最近不太顺利。
连日来的种种,让自己想得太多,当走在大街上,看似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幸福,好像你被社会抛弃了似的,其实不是,我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在证券交易所门口时所看所想的一样。
有时候在想,如果你遭遇到他的那种困难,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依然自信、坚强?是否会像他那样为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是否会像他那样不知“幸福”是何物时还依然追求自己的“幸福”?
想一想周围的朋友、曾经的同事,你现在简直是一塌糊涂,可这些都是你自找的,没有人要求你、强制你这么做,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去实现,给自己找借口只会让自己更难做。
现在自己遇到了点挫折就这么低迷,想一想取得成功的人,他们遇到的挫折、困难比你大得多,你有什么理由退缩?人生中拥有压力才是财富,享受压力才能成功。理想对于容易退缩的人来说是梦想,对于坚持追求的人来说是目标。把梦想变成目标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乎能力,在乎方法,更在乎意志!
也许选择得不完全正确,但是过去、现在的种种阅历以及因此所拥有的智慧、心态、价值观等决定了你不能超越现在去决定将来,只能以现在的决定去计划将来。一个朋友说,只要有“选择”就会“后悔”,只是后悔多少和时间早晚之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希望是后悔很少。
与其拿很多事情来压自己,倒不如放松心态投入地去做,做事中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事情才容易成功,对自己的选择都不确定的人,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
2.阿甘正传
人生是否有固定的命运,还是时常出现偶然,又或者,二者同时在发生。
我们都像在风中飘着的羽毛,因为风,我们注定要飘荡,也因为风,我们不知道下一秒要飘到哪里,那片羽毛是阿甘的人生,忽高忽低,忽疾驰忽盘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人的一生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组合,因为这些故事,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阿甘的一生。
“做愚蠢的事的人才叫愚蠢。”
他低能,IQ只有75,也是因为母亲的努力,他从来都不被认为跟别的人不同,他奔跑,并因此摆脱了无法正常行动的双腿,还拿到学位证书。或许有幸运的成分,但是人生本就是奔跑的过程,奔跑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比阿甘正常,但又少了阿甘的单纯。
阿甘答应布巴要跟他一块捕虾,布巴在越战中丧生,阿甘不但照顾了布巴的家人,信守承诺买了一条捕虾船,当人们都怀疑这个傻瓜是否知道他做的傻事时,阿甘义正言辞的说“做愚蠢的是的人才愚蠢。”
“Run!Forest,just run!”
对于阿甘来说,复杂的事情或许都变得简单。越战中,面对战争与死亡,珍妮告诉阿甘,一旦遇到麻烦,只要奔跑。阿甘乒乓球打得很出色,因为他记住“无论如何,你只要眼睛不离开乒乓球。”在阿甘跑遍美国的时候,采访他的人们为他的奔跑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为了和平,为了女性权力„„,但是再阿甘看来,他只是想奔跑。
在那次战争中,阿甘救出了许多队友,却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布巴。他并不会像丹上尉那样认为死亡是获得荣誉的方式,参加战争就是为了国家牺牲在战场上。阿甘把他变成一个无用的残废,与其说他厌恶阿甘,还不如说他厌恶没有使生命走向既定轨迹的自己。但是丹上尉最终认为生命有既定轨迹,但是也有偶然。他感谢阿甘让他能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
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奔跑的过程,阿甘在奔跑的两年(还是三年)中,偶尔遇到“shit”,但也看到过沙漠上美轮美奂的日出,山间清澈透亮的湖泊。这或许就是人生,有既定的轨迹,但”偶然”也时不常发生。
而这部片子之所以被看做经典,还因为它通过阿甘这条线,用幽默的方式叙述了美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浓缩了美国那一代人。
在影片中,越战,总统竞选,总统辞职,遇刺,中美建交,乒乓外交,美国登月,猫王。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们熟悉的人物和故事。
这部影片是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是文化与生活的融合,所以经典。
1.肖申克的救赎
监狱何尝不是一种比喻呢? 何尝不是比喻的我们的困难喝反对意见嘲笑诽谤呢不是习惯的束缚呢? 我的主人公却只又一把勺子,何能逃出监狱呢勺子逃出监狱你看见会否会心一笑。但是他他确实是用的勺子逃出了监狱。我们何尝不是人人都有一把勺子,确之用他吃饭仅此而已详情见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