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阈下的应用写作探究

时间:2019-05-12 03:0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学视阈下的应用写作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学视阈下的应用写作探究》。

第一篇:美学视阈下的应用写作探究

应用文的审美特质探究

唐杰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 要】应用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是一项不断认知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过程,其审美特质和外在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应用文美之根本——实用;成就应用文美的细胞——语言;应用文美之神髓——智慧,逐一透视应用文的审美特质,可以增强人们对应用文美学价值的认识和重视,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技巧,写出能给人以美感特征的应用文,从而更好地发挥应用文的功用。

【关键词】审美特质 实用美 模糊语言 智慧美

人类生活孕育着美,创造着美。人类精神产品之一的应用写作,也自然蕴含着美的品格、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韵味。鲁迅先生说过:“在美的愉悦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又何美之有。”同理,讲究现实实用性、社会功用性的应用写作,也十分讲究内容美的客观充盈和形式美的形态丰姿,讲究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实用性与艺术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样子美观一样。”审美本质、审美属性所延伸出来的审美价值效应和审美品格的触角就深入到应用写作活动的始终。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高扬应用写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去寻求蕴藏在应用写作中的审美特质。

一、应用文美之根本——实用

许慎在解释“美”时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住给膳也,美善同意。”[1]羊大为美,形象地说明了实用性和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应用文是为解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用性。实用本身就是一种美,实用性和审美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了处理事务,解决实际问题,必然需要撰写各种不同样式的应用文。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只要有生活,就需要应用文,应用文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这就是应用文的实用性或者实用价值。应用文的审美特征,及其明显地体现在其实用性上。应用文的实用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的明确,直接指导实践行为 “一文一事”、“一文一旨”是应用文的明显特征。一个命令,就是改造世界的动员令;一份请示,就吹响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号角;一份通知,就具体规定着人们的具体行为等。因此,应用文的撰写、发布、运作,一定是有的放矢,一定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其指导实践的意义一定要强,有利于接受主体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不至于产生歧义,更不会与文本内涵背道而驰了。

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应用文更体现出一种直接的目的的明确美。应用文是“有为而作”的,其目的是为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而产生的,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作为“工具”直接用来办事的,所以从它一产生就会产生某种影响,从而指导读者的实践行为。所以应用文通常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因此应用文在写作上通常是丁是丁,卯是卯,决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表现在行文上就是不仅结构规范,而且语言简洁,更加便于人们迅速获取信息,从而指导实践行为。这是写作主体在思维活动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行文要服从于应用写作的本质属性—实用性。

2、传播真实信息,推动社会进步

真实对于应用文非常重要。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真实,只要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可以虚构故事情节,可以“组合”人物形象,可以抒发主观感受,不要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绝对真实;它允许采用想象、联想、典型化等手法去塑造形象,去表现社会现实的基本意义,反映客观事物的历史必然性。而应用文的“真实”则是“生活”的真实,所选材料涉及的时、地、人、事、因、果必须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具有客观实在性。对于应用文来说,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是它的生命。这个真实性无论在公务文书,还是私人文书,无论是记叙类,还是议论类以及说明类的应用文,其内容必须遵循真实性这个原则。诸如新闻文体、史传文体、社会评论、说明文等,真实性的原则表现得尤其明显,也极为突出。

真实性是由应用文的本质决定的。从应用写作本身来看,它的本质是实用,实用的前提是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即内容的真实性。人们读应用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解决实际问题,指导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因此,应用文传播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如果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那么不论应用文的结构多么规范,语言多么流畅,这样的应用文都是毫无价值的。传播的信息不真实,它不但不能指导实际工作,实现“实用”的价值,反而会给工作带来重大危害,变成弄虚作假的工具,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3、规范格式,提高工作效率

应用文的规范性是由其本质属性—实用性所决定的。首先,应用文文本起到了代理写作主体行使办理实际事务的职能作用。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规则和规范,接受主体就难以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对文本内涵做出准确的感知,也就难以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活动。其次,写作主体出于办事效率的考虑,为了尽快实现文本内涵向现实实践活动的转化,并且达到既快捷又准确的处理时效的要求,应该使文本内涵的表达形式更为简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样,其文本内涵才易被接受主体所感知。而且应用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应用写作的主体不应该只是少数人,应该是有实践活动需要的人。格式的规范性,是应用文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和自觉运用的一个必要条件。最后,写作主体出于自身形象的考虑,应该会使用规范的文本格式。写作主体并不与接受主体直接交流,而是以文本为载体传达其意图。文本的表达形式则是写作主体风格的主要反映。规范得体、严谨大方的格式有如正式场合上西装革履的着装,给接受主体以严肃受尊重的感觉。而随便拖沓、漫无边际的行文方式则予接受主体以马虎不认真的印象。

二、成就应用文美的细胞——语言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体裁,在美的形态上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应用文写作也需要符合人类社会一般的审美需求和习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应用文的美感特征不仅体现在它存在和使用的社会美、传播信息的真实美、结构布局的程式美上,而且体现在像细胞一样组成其肌体的语言上。所谓应用文的语言美感,就是通过对应用文语言的加工与提炼,在遵循全民族语言共同规则和规范的前提下,不违反语言美的相关规律,如符合一定的韵律、节奏等,尽力将事物可能或潜在的美变成现实的美,真实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语言有其特殊的审美感染力量,从而达到语言表现的理想境界。应用文的语言美感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模糊与准确的高度统一

据《新华字典》上记载:“模糊”一词本是“不分明、不清楚、混淆”的意思,模糊语言是九十年代中期在语言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概念,但它并不是指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歧义语言,它是指那些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在表意上具有弹性的语言。它不是文学作品中那种高深莫测、深刻含蓄、多意多解、回味无穷的艺术语言;而是指通过模糊语言的修辞作用,达到表意上的高度精确,正确而深刻地反映实际工作本质规律的实用语言。

客观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客体,它们绝大多数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只有靠一些外延模糊的词语才能反映。另外,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或者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限制等,都有可能使用模糊语言,从而达到用语准确的目的。公务活动中,有精确的事物,但也有不少模糊现象,而对于模糊现象,要把它表达得尽量科学、准确,也只能运用与之切合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既可使应用文表达周密严详,又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分寸感,形成应用文语言独特的模糊美。

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特定的语境中,谨慎地选用模糊词语,反而能更准确、得体的表情达意,例如1972年周恩来同志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宴会上的祝酒词,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总理用一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既含蓄地说明了中美关系史上的这段曲折复杂的历史原因,又适宜地顾及了宴会的友好气氛,这是运用模糊语言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典型例子。总之,模糊的目的是为了精确,在应用文中恰当的使用模糊词语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得体。模糊是一种独特的美,应用文需要这种独特的语言美。

2、朴素简洁,流畅自然

朴素,是一种质朴无华的美。古今中外,人们对语言的朴素美可以说是推崇备至。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朴素是是世界上最重大、最难达到的一种优点。庄子也认为: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应用文语言的朴素美就是指用简洁直白的手段,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色彩词语,以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本色,以达到“平字无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2]的美学效果。

应用文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为目的的,其语言必然朴素自然,明白晓畅,而不能夸张、溢美、繁芜。语言的朴素和简洁是相互关联的,“简洁”与“朴素”合称为“简朴”。语言的简洁本身也是一种美,刘舞主张应用文的语言要简洁,他认为:“文约为美”。[3]简洁,就是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确切的内容,言简意赅。应用文写作以高效迅速地传递信息、处理公务为己任,以反映公务活动为特定的内容,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因而一定要借墨如金,言简意赅。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强调办事效率,应用文语言的简洁就显得尤为重要。简洁是智慧的结品,是提炼洗选的结果,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必须用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精髓。只有用语简洁,文约而事丰,简言以达旨,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又能给人以干净利落、流畅自然的美感享受。

三、应用文美之神髓——智慧

应用写作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是美的体现。那么,指导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类智慧当然也是一种美。千百年来人们捧读不倦的应用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不仅为实用而写作,更闪烁着作者的智慧火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极强的美感教育作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实用性与艺术性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4]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

1、见识卓越,为民谋利

应用文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它的本质是实用性,因而在写作上就要有卓越的见识,并且产生直接的效应,为人民谋利益,这样才能体现应用文中的智慧美。这种智慧是大智慧,特别是公文写作中某些公文的制定涉及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关系着人民的实际利益。比如一些规划、建议、决定,领导同志的讲话、指示和市场调查、经济预测报告等等。写作者在行文时,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高瞻远瞩、把握全局、着眼全局、考虑方方面面,站在比较高的理论高度根据国际和国内现实宏伟地展望未来,规划发展蓝图,因为提出的架构、设想、建议往往关系国计民生,对全局、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非一般性安排和设想所能比拟,是一种大手笔,是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精心的构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综上所述,应用文要有见识,特别是公文。有见识,才能使应用文不致流于平庸;有过人的见识,才能使应用文克服一般化的通病;有远见卓识,才能使应用文影响深远。一句话,应用文有了“识”,有了思想,才能生动起来,才能鲜活起来,才真正做到了为民谋利。

2、分析科学,预见正确

无论做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搞经济建设,都少不了社会问题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这类文体不能仅凭个人意愿拍脑袋杜撰,一定要做深入、细致、充分的调查和全面、深刻、科学的研究、分析,揭示出事物真相与规律之后,才能获得可靠的、客观的结论。而这调查、研究、分析的过程本身就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些经验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都是行之有效的可贵经验。各行各业人士都需要经验,需要应用文作者智慧的归纳和升华,从而引导有关单位和人士获得成功的借鉴。

3、布局合理,吸引读者

应用文写作时在结构上表现出了结构的定型化的倾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写作和阅读,实质上体现了写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作者智慧美的表现。合理布局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文章的外在结构也引起作者和读者的普遍重视。应用写作智慧美在结构上的显现就是鲜明、清晰地展现外在结构,在应用文的主体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通过设置小标题、提炼条目首括句、运用序号以及段与段的组合等手段来实现,从而形成不同的文面形态,实现为主旨服务的目的。一篇好的应用文在其写作过程中,需要巧妙安排,仔细斟酌,怎样根据文章内容主旨来安排材料?怎样使文章既主题突出,论证清楚、又自然流畅,严密庄重?优秀的应用文,也应尽量避免布局的单调,呆板,使不同体裁的文种从形式到内容都风格各异,形成灵活多变的文章布局。如不同类型的通知,其引语入笔的角度是不同的。如上级机关针对普遍存在的倾向性的问题,对下级提出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的指示性通知,往往从写问题入手,落实在纠正的目的上;批转性的通知,其引语又往往从批转的文件着笔,诸如文件名称,对文件所持态度,提出认真执行的希望等等;会议性的通知则以召开会议的缘由引入小段,或者根本不写引语,就直接切入通知事项。就同一文种而言,其布局也常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例如引语部分就可以分别运用概述式、结论式、对比式、提问式、说明式、引喻式等形式。优秀的应用文谋篇布局总是独辟蹊径,以使整体和局部动静交错,疏密相间,既浑然一体,又有曲折,给人以布局灵活多变的错综美,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总结经验,指导实践 应用文在写作时,总要对实践有所指导。特别是在写作事务文书中的经验性总结和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时,作者必须对积累的大量材料进行归类、筛选、分析、归纳,提炼出经验,这经验就是文章的主旨或段旨,其作用是统摄全文或全段。美学家朱光潜说:“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由主旨发生出来的意是目。纲必须领目,目必须依附于纲,尊卑就席,然后全体自能整一。”[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但凡成功的应用文体的写作都体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诸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它们都是为某种特定的事由而写的,都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属于应用文的范畴。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心情是复杂的。既要报效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知胜算无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只渴盼有奇迹发生,只渴盼后主能够励精图治。当明明知道这一切都可能是徒劳时,聪明绝世的诸葛亮把一片苦心、一腔衷情、一寸肝胆、一颗忠心、满腹大义,吐露出来,付诸笔端,流淌进《出师表》里,能不感动人心吗?《出师表》流传千古,感动后世无数志士忠良,奥秘在哪里?唯有一个“情”字而已。千百年来,人们百读不厌,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营养和巨大的美感享受。可以说,是美感赋予了它们永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

由此可见,通过对应用文审美特征的研究,可以增强人们对应用文美学价值的认识和重视,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此外,通过对应用文审美特征的研究还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技巧,写出能给人以美感特征的应用文,从而更好地发挥应用文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卫世平.古代公文工作简论[MJ.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雨.写作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王志彬.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马正平.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唐杰(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师,讲师,硕士。

工作单位:大学人文学院

通讯地址:大学人文学院23#,邮编:163318

第二篇:应用写作教学计划2010、下

应用写作教学计划表

课程分析

《应用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速录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它是传播写作知识、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具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特点。它的任务是:讲授有关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常用应用文写作能力 ,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材采用以章为单元的模块结构:基础模块、选学模块、实践模块,课程教学上:文体基础知识、例文导读、写作方法指南、学练活动四个板块构成,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校教学实训化的目的。

课程将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主要培养学生职业竟聘能力,未来职场生存能力,并针对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选取主要章节为主的重点写作能力技能实践训练。

教学目标 实训目标:

文秘专业:熟练、规范的掌握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秘书考试中“通告”““请示”“函”“通知”“报告”“意向书”“邀请信”“感谢信”“请柬”、“备忘录”、“贺电”、“传真”十二个文种的概念、分类、应用范围、给材料写作。

速录专业:按规范格式听打八个文种。能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熟练、按照规范格式书写公文(报告、会议纪要),事务应用文(计划、总结、会议记录);能仿造教材中的例文基本学会拟写新闻、合同、民事起诉状等应用文体的写作。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应用文的历史沿革概况,明确学好应用文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应用文七大类中各个文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作用、使用范围。

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熟练、规范的书写公文、事务应用文;能仿造教材中的例文基本学会拟写宣传应用文、经济应用文、法律应用文。

思想教育目标: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各类应用文写作有关的政策法规常识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2.在应用文写作的实践训练活动中培养学生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的作风。

3.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讲究时效和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就业需求的实际需要熟练规范的撰写常用公文、事务应用文。

结合秘书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进行教学。

难点:专业性强的应用文体的教学。

教学方法

1、教学每节课基本分为五步骤:基础知识讲解、知识对比归纳、范例教学仿写、实际应用写作、单元测试检验。五个步骤始终围绕“读”“写”并行,“讲”“练”结合。

2、相似的文种比较、渗透、应用,模拟训练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3、采用互动教学法(写作理论和实践互动、结合专业相关课程互动)。

4、利用多媒体手段,努力寓教于乐。

教学内容及作业布置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二)公文:公告, 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9种公文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其使用范围。

(三)宣传应用文新闻,广播稿,通讯的概念,特点及其写作要求与方法。

(四)法律应用文民事起诉状,概念,结构与写法。

(五)经济应用文经济合同,意向书,说明书,广告的概念,特点,作用,种类。

(六)事务应用文:证明信,自荐信,感谢信,介绍信,邀请信,倡议书 ,申请书,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的结构,格式和写法。

作业布置:

常规:

1、课后作业中基本概念的书写,每八课时批改一次。

2、给材料对每个文种的写作练习。

3、每个文种的例文按格式要求背写。

拓展:

1、用A4纸作出公文的基本格式。

2、用A4纸完成一封求职信。

3、收集典型案例。

成绩考核方式 一种应用文体一考+月考。

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评定指标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出勤、迟到早退。

采用闭卷方式,考试内容: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文种的比较异同、文种的写作格式掌握程度。

第三篇:(修改稿)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

摘要:自从孟德斯鸠所提倡的“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成功实践之后,行政权力和行政作用不可低估,同时,政府干预主义的普遍实践以及权力的市场化运作使得政府经常不能按照甚至公然违背体现民众意愿和利益的法律或者伦理道德规范行使行政权力,所以,人们通常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于行政方面,并在行政方面多下功夫。基于民众渴望能够实现对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诉求,探究何种监督体制能够赋予民众可以使政府在作出做出行政行为尤其是具体行政行为时不得不考虑公众意志与要求的监督权利就就显得颇为迫切了。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分析与思考,探究增强政府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依法行政 行政监督 思路与对策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依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政府各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体现公民意愿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即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部门利益化倾向严重,损害了公共权力的公益性,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导致政府与公民之间矛盾激化。因此,为保障公权力的公益性、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特别需要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监督。基于此,在依法行政视阈下研究行政监督体制是依据当前需要与长远考虑而作出的,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可能会违背公众意志而作出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预防需要。

一、我国依法行政与行政监督的现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为将宪法意志具体贯彻落实到实践之中,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并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0年6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决定,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及其位阶效力逐步提高,我国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行政监督体系也日臻完善。我国依法行政与行政监督工作取得如下成就表现:

(一)行政立法步伐加快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基本上是以‘人治’为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依政策办事,依领导人的指示、命令办事,当时人们大多只知道有刑法、民法和经济法等一些法律,而不知道应有行政法;只知道司法机关应依法办案,而不知道行政机关应依法办事.....及至八十年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代中期仍缺乏规范行政行为、行政责任、行政救济的基本法律,行政管理的大多数领域尚无法律调整,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遵循的仍然主要是政策性文件。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加强立法工作,为依法治国顺利实施奠定法律基础,也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法律235件,行政法规699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12308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从根本上改变了无法可依的局面。”①

(二)行政管理向法治化过渡

基于依法行政这一全球共识,我国政府加快立法步骤,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府提供法律支撑。随着行政立法工作的稳步推进,我国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制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47件,制定行政法规167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规章5208件。我们特别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的立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②“2010年纠风和执法监察工作中,全国共查处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中违规违纪问题6014件,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3031件,给予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1703人;查处问题乳粉案件35起,对200余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问题1685件,给予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1809人;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7.9亿元,给予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3107人。监察部还直接参与调查处理了16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截至目前,已有163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7人受到纪律处分”。

①马凯:《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27日。②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27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三)行政监督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当前的行政监督形式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类:

1、内部监督体系

(1)一般监督。一般监督是指基于组织层级和隶属关系,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之间、同级行政管理机关之间以及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自身或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

(2)专门监督。此种监督是指在行政主体内部设有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的专门活动。

(3)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2、外部监督体系

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其进行的监督,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检察权而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或个人干涉的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政党对其内部成员进行的党内监督,中间组织、公民和新闻媒体等社会的监督。

较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制可以更大范围地监督政府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尤其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正当。

二、我国依法行政与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已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但是我国当前正处于矛盾显化、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事业正处在攻坚阶段,依法行政工作并未达到党和国家所期望的标准,也没能得到人民发自肺腑的认可与赞许,同时,由于法律法规的相对稳定性与实际情势的变化发展性以及落后腐朽思想观念尚未根除,我国整个行政监督体系尚存在很多漏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洞。

(一)“主权行政”观念意犹未尽,法制意识依然单薄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所形成的官僚主义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主权管理的基本模式就是一种单向的命令与服从的过程,政府及其官员分享着行政”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政府是永不犯错的具体行动者,因此,行政神性的角色,因为他们的行动往往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①在这种观念作祟下,法制没有推行的土壤与基础,也不可能对掌握权力的人产生任何可以令其有所顾忌的约束力,为社会大众所诟病的乱处罚、乱收费、乱摊派和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屡屡发生就是例证,这表明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滥用手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为本单位或者自己谋取暴利,而置法律于不顾,屡犯众怒却肆无忌惮。

(二)职责划分不够明确,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政府机构数量庞杂,职权相互交错,政府机构改革也陷入了“臃肿—精简—再臃肿—再精简”的尴尬处境。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经常受“理性经济人”角色的支配。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各部门对于己有利的事务进行干预,甚至与民争利;对于己不利的属于本部门管辖的事务采取回避,以规避需要承担的责任,忽视了其作为“公益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导致角色错位。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行政问责对象不明确而失去监督与约束政府行政行为的权力的失真,依法行政、依法问责也就难以为继。

(三)行政监督软弱乏力,行政违法难以追究

前已述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行政监督网络,但就其实际运作来看,其监督作用并不理想,甚至一些监督措施流于形式,负责实施行政监督的部门因为某些关涉到自身利益的缘故而没有担负起公民和国家权力机关所 ①竺乾威:《公共行政学》(2008年11月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99页。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委托的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职责。

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部门虽有一定独立性,也有一些监督规范,但也仅流于形式;就外部的行政监督而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法理上虽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但是由于人大监督的软性,其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公民的个体监督虽然有宪法依据①,“然而,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这种监督作用将会由于信息的不完备而失去效力” ②;政党的监督则则仅限于对内部成员的纪律约束,监督效度较弱;媒体媒体作为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第四权力”体,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管制而失去独立性,其监督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例如近期备受社会诟病的“封口费”问题。

(四)行政执法人员缺乏法律素养,执法质量与效果缺乏公众认可 执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高质量地完成执法任务,不仅要求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懂法律。这就导致政府在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伤害人民与政府之间感情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

四、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一)宣传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奠定依法行政思想基础 此项措施的前提是权力机关要加快立法步骤,严格按照《立法法》的程序要求创制法律,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是要充实完备规范政府行政行为、限制行政权力的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在法律较为充实完备的法制环境下,对社会主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进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现代民主法制观念或者说是宪政理念教育。

按照上述逻辑来讲,行政机关开展依法行政工作,要求行政执法人员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四十一条款。②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2007年2月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346页。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必须具备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所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对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正确哲学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

进行法制教育宣传的对象有两个;一是要对政府公务员队伍进行普法宣传,包括组织公务员学习岗位职责以及在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的职业伦理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规范:二是要向公民尤其是法律素养欠缺者普及法律知识,对这一类群体应该普及实用性较强或者与其所从事工作相关性较强的法律。

确定了法制教育普及对象之后,还需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有差异的普及方式,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公务员组织性强、工作稳定,同时又有多种培训机构可供选择,所以,这一对象可通过集中到某一培训机构培训(如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以及专门的社会培训机构)或者请专家学者到本单位作讲座或报告;而对于另一对象可以通过法律知识普及员或者志愿者(包括法学专业大学生或者法律工作者组成的志愿团体到村到单位的普及方式,另外,随着网络问政的兴起,通过网络普及法律知识日益成熟,同时,诸如报刊、杂志等大众化读物以及电视也可作为法律知识的宣传渠道。

通过法制教育的宣传,行政人员在具体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实践过程中就会权衡即将作出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与正当。

(二)创新制度,强化监督,奠定依法行政制度基础

加强行政监督,全面开展依法行政还需加强制度建设,而且是刚性制度建设,将政府行政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

在政府内部,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让贪污腐败在阳光下消失;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度,让公仆对人民负责。虽然这些制度都已在实践中施行,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这些制度施行效果不理想有一主要原因是制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度本身不够完善,不能够很好地与现实接洽,所以要推进制度创新,弥补制度漏洞。

创新制度,强化监督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强化外部监督,从主体制衡的视域开拓行政监督新模式。

1、党的监督

作为执政党,更有义务和责任去监督政府是否依照经过国家权力机关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党的意志与反映公民意愿的法律法规作出行政行为。基于此,执政党应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党内生活民主化,例如实行党内常任制,落实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开展党内选举,保障党员正当行使选举权利,实现党内民主。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由各民主党派组成的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能。

2、司法机关的监督

在司法监督领域,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以民意为核心的司法大众化改革,扩大公民司法参与,让民意参与司法,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另一方面积极实施以权威至上为主要内容的司法职业化教育,是司法工作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保障司法公正。总之,要推进司法大众化与司法职业化相结合的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的监督效度。

3、社会团体的监督

强化外部监督,还应充分发挥专业中间组织的作用,对政府的施政行为进行专业性监督评估,形成政府施政绩效监督评估书面报告,并向全社会予以公布,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性。例如,“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的成立并运行,将改变过去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活动一直由政府部门自身来组织实施的情况,由学术性中介组织实施的政府绩效评价活动,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样可以更好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评价过程、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可靠。

4、舆论监督

在信息时代,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其发挥作用也愈来愈重要。正如开创行政学理论研究先河的威尔逊所言:“在行政管理活动当中,群众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舆论将起什么作用?准确的答案似乎是: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批判家的作用。” 特别是近来兴起的网络问政,所以,社会公民和其他监督力量要充分依托网络这一服务平台,探索行政监督的新方式。

5、权力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严格立法程序等立法权的实施,运用法律强制力监督约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三)加快行政伦理建设,奠定依法行政伦理基础

法律法规与制度的约束属于他律范畴,这种外部约束只是行政人员囿于外部环境(权威、自身利益的威胁因素以及社会的评价与社会容忍度等),而并非是受监督者自愿接受监督。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而漏洞显现的外部规范的约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行政伦理教育,增强行政人员的自律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督政府的督促政府依法行政,才能建设一个廉政爱民且极具责任感的好政府,正如梅里亚姆所言:“权力和对权力行使负责,是构成好政府的要素”。②

行政伦理的核心是责任,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责任及其履行。在行政伦理立法方面应偏重行政责任,强化对政府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可以在行政机关内部经常开展行政伦理交流讨论会、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工作标兵评选活动等方式开展伦理规范的学习与熏陶。同时还要加快行政伦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强化伦理规范的约束作用,比如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行政责任法》草案或者《行政伦理法》草案。

通过行政伦理建设营造行政机关廉政、勤政、负责、法治的优良工作作风,督促行政机关严格按照公平正义、清正廉洁、作风正派、认真负责的职业伦理要求,确保权力在合理正当的范围内运作。

①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2007年2月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7页引自[美]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中译文 《国外政治学》1988年第1期,第48页。②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2007年2月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16页引自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中译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24~225页。①

第四篇: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

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美学文艺学毕业论文写作

美学、文艺学毕业论文的写作

陈 文 忠

美学、文艺学的三类论题

不同层次的学位论文有不同的学术要求。美学、文艺学方面的本科学位论文,能够在熟练掌握美学原理和文学理论系统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吸收并综合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学术体会,写成一篇基于课程知识又能超越课程知识的论文,就应当是比较成功的了。近年来,文学院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选择美学或文艺学论题的相对较少。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认识层面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的金树常青。”歌德在《浮士德》中借靡非斯陀说出的这句话,成为不少人拒绝理论的借口,也成为不少中文系学生平时忽视理论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时回避理论性题目的理由。其实,经验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经验的升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是为分析评价审美现象和文艺作品提供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因此,理论虽远离感性经验而变得“灰色”,却因其超越感性经验、提供普遍规律而更为深刻。

二是操作层面的。美学和文艺学的论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如“论文学是人学”、“典型人物的审美形态”、“悲剧的审美功能”等等;二是传统理论命题的阐释,如“‘比德’与‘畅神’审美观之比较”、“《诗》可以‘兴、观、群、怨’论析”、“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等等;三是经典理论著作的研究,如“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莱辛《拉奥孔》研究”、“陆赋《文赋》研究”、“王国维《人间词话》综论”等等。相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这三类论题都有各自的难度:理论问题显得抽象,传统命题显得玄虚,理论著作显得散乱。面对这种情形,同学自然不免见而生畏。

看来,认识问题解决之后,操作问题即“如何写”的问题,对于有志选择美学和文艺学论题的同学更为重要。下面就根据上述三类论题的特点,对各自的写作思路分别作一简要说明:即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如何化虚为实?传统理论命题的阐释如何现代转化?经典理论著作的研究如何聚散为整?

理论问题如何化虚为实

值得探讨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多不胜数,可以说,“美学”和“文学理论”教材中讨论过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最后定论,随着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发展,都需要不断作出新的理解和回答。所谓基本理论问题的化虚为实,就是从实际出发,结合历史实践和现实发展,在有序的逻辑框架中对理论问题作实实在在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问题的“化虚为实”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文学创作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发展;二是要在有序的逻辑框架 1

中作实实在在的论述。

以“典型人物的审美形态”这一论题为例。典型人物是叙事文学的核心所在,典型人物的探讨,对小说、戏剧及现代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批评都是极为重要的。要写好这一论题,首先要有较丰富系统的叙事作品的阅读经验,并熟悉叙事文学的最新发展。从《三国演义》到《战争与和平》,从《红楼梦》到《红与黑》、从《哈姆雷特》到《雷雨》,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都能了然于心。其次,在这基础上根据论文的任务,确立一个有序的论述框架。这对论文的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有序的论述框架,论文就会变成杂乱无章的材料堆积。就“典型人物的审美形态”这一论题而言,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论述:

一、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1、从现实人物到文学人物

2、典型人物与非典型人物

二、典型人物的基本形态

1、圆型人物与扁型人物

2、动态人物与静态人物

3、正面典型与反面典型

4、悲剧典型与喜剧典型

三、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1、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2、从审美情境到历史情境

首先,这一论述框架有三大部分组成,从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到“审美形态”、再到人物、环境与时代的关系,体现出逻辑有序性;其次,每一部分又包含若干层次,内容显得较为充实,尤其主体部分四对范畴八类人物,典型人物的审美形态得到较全面系统的概括;再次,就论文内容看,既基于原有知识又超越一般常识,至少把典型人物概括为四对八类是一般教材所没有的。有了这一框架,然后逐一加以理论阐述、例证分析和“名言”引证,一篇“化虚为实”、实实在在的论文便指日可待了。

传统命题如何现代转化

传统的诗学和美学是建设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思想宝库,“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思想史”两门课程为我们入山探宝提供了一把钥匙。不过,打开古代诗话词话和书论画论,神秘莫测的语词组成一个抽象的花花世界:风韵、风神、风味、风调、风致、风度、风力、风骨;韵味、韵致、韵度、格韵;意趣、意兴、意味、意气;气势、气韵、气调、气格、气骨;神气、神韵、神味、神情、神理、神骨;情韵、情味、情致、情志、情采;兴味、兴趣、兴象,等等、等等。望看这浩瀚的诗学辞海,兴叹而外,有什么办法呢?关键是要实现现代转化。只有转化为现代性的知识,才能既有助于今人对传统的真正理解,又有助于以传统丰富现代体系。传统命题的阐释如何实现现代转化?在具体操作中大致可以分为依次递进的两个层次:

一是语言层面的,即由“古代语”转换为“现代语”、由“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从这个意义说,“阐释即翻译”。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语言,而且不同时代词汇的差异往往要比思想的差异大得多。于是传统命题现代转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用其它时代的语言表述的思想翻译成自己所处时代的语言。以《文心雕龙》为例,“神思”可译为“艺术构思”,“风骨”可译为“艺术风格”,“夸饰”可译为“艺术夸张”,“通变”可理解为“继承与革新”,“知音”可理解为“艺术鉴赏”等等。在传统诗学和美学的研究中,由“古代语”转换为“现代语”,不是日常语言的转换,而是学术语言的转换,如何选择最恰当的现代学术语言对传统学术命题作精确的翻译,就显得极为关键,也是成功实现传统命题现代转化的第一步。二是观念层面的,即由古代的思想观念转换化为现代的思想观念,或在现代学术语境中阐明古代学人“强烈直觉”而未达到“自觉意识”的潜在义蕴。从学术语言的翻译到思想观念的转化,是传统命题现代转换的更深层次,它要求研究者在学术语言转换的基础上,以相应的现代学术思想为参照系,对传统命题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作出现代诠释,以故为新,为我所用。如传统的“神思说”转化为现代的“艺术构思论”,传统的“风骨说”转化为现代的“艺术风格论”,传统的“通变说”转化为现代的“艺术发展论”,传统的“知音说”转化为现代的“鉴赏批评论”等等。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王元化先生撰写《文心雕龙创作论》时的做法极具参考价值。他说:“在阐释原著时,首先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揭示它的底蕴,弄清它的本来面目,并从前人或同时代人的理论中去追源溯流,进行历史的比较和考辨,探其渊源,明其脉络。另一方面,又需要以今天更发展了的文艺理论对它进行剖析,揭示其义蕴。„„按照这一方法,除了把原著和传统理论进行比较和考辨外,还需要把它和后来更发展了的理论进行比较和考辨。这种比较和考辨不可免地也包括了外国理论在内。”(《谈诠释》)从“揭示底蕴”到“揭示义蕴”,这是传统命题观念层面的转化极为重要的两个环节,它既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由传统观念转换为现代观念的过程。

从术语翻译到观念转换,从“揭示底蕴”到“揭示义蕴”,与此同时把这一转化过程在有序的逻辑框架中表述出来,一篇以传统命题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可以完成了。结合王元化先生的上述论述,再细心体会《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论文,对于写好以传统的诗学、美学命题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经典研究如何聚散为整

从学术形态看,中外美学文艺学经典作家的论著可分为三类:一类既有统一的逻辑基点,又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如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刘勰《文心雕龙》等等;一类虽有明确的中心论题,却无严整的理论体系,如莱辛《拉奥孔》、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一类既无明确的中心论题,更无严整的逻辑体系,如《歌德谈话录》、《罗丹艺术论》、中国古代的大部分诗话词话、后人为前代大家编的“论文集”等等。从上述三类论著看,似乎只有后两类著作的研究需要“聚散为整”,前一类具有完整逻辑体系的著作无需“聚散为整”。其实不然。因为一篇论文只能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在任何一部著作中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不可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必然分散在全书的各个方面。如黑格尔论悲剧,虽集中于《美学》第三卷下册《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中,但有关的论述不仅分散在《美学》全书各卷之中,在《美学》之外的《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及《历史哲学》中也有大量精辟论述,这对完整把握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同样也要“聚散为整”。

那么以经典著作中某一论题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在写作中如何聚散为整?如何使分散的材料聚合成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徐复观谈他的著名论文《象山学述》的写作经验极具借鉴价值,他说:“我在写《象山学述》一文时,先是按着象山的各种观念、问题,而将其从全集的各种材料中抽了出来,这便要把材料的原有单元(如书札、杂文、语录等)加以拆散;再以各观念、各问题为中心点重新加以结合,以找出对他所提出的每一观念、每一问题的比较完全的了解;更进一步把各观念、各问题加以排列,求出它们相互间的关联及其所处的层次与方位,因而发现他是由哪一基点或中心点(宗旨)所展开的思想结构(或称为体系)。”徐复观的这一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前后相续的“四部曲”:第一是确立要探讨的观念和问题;第二是按观念和问题从论著或全集中搜集相关的各种材料;第三是以观念和问题为中心把搜集的材料加以重新组合;第四是发现观念、问题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思想结构和观念体系,换言之,在原先没有秩序的地方引进秩序,通过基于对象自身的逻辑秩序的引进,以达到符合对象自身的观念体系的建构。徐复观的《象山学述》是评述“心学大师”陆九渊学术思想的思想史论文,但他的“四部曲”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美学和文艺学经典论著的研究。

从论述的内容范围看,经典研究的题目有综述和专论之分。以《歌德谈话录》为例,《歌德文艺思想述评——读〈歌德谈话录〉》,这一题目就属于综述;《歌德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读〈歌德谈话录〉》,这一题目就属于专论。一般地说,“综述”容易成篇,“专论”更能深入;但要写好“专论”,又须以“综述”为前提。不过,无论综述还是专论,都须遵循徐氏“四部曲”的研究步骤。

最后还应指出两点:其一,选择美学、文艺学论题做毕业论文,并非读完“美学原理”和“文学理论”就能胜任,它还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坚实的文学艺术史知识,所谓“论从史出”,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只有基于审美和艺术实践,才可能避免“以虚为虚”,概念搬家,使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和传统理论命题的阐释落到实处。其二,理论性论题的研究,并非“为理论而理论”,它最终是为了认识实践,影响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审美现象和文学艺术史规律。请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文中对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二者关系的精辟论述结束此文:“艺术史可以作为艺术理论的基础,而到以后,艺术理论又来帮助人们把艺术史作比较更完全、更完整的改写;把历史作更好的改写,可以使理论越来越完全,而且还不止此,只要人们研究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结论,那么历史与理论彼此都有好处的相互影响就会无穷无尽地继续下去。”

下载美学视阈下的应用写作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视阈下的应用写作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服性传播理论视阈下公文写作失误问题探析(大全5篇)

    说服性传播理论视阈下公文写作失误问题探析口郑立新说服性传播,也称劝服传播,是1959年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提出的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一种理论。具体说来,所谓说......

    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广告语翻译

    黄梨, 贾和平. 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广告语翻译.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5. 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广告语翻译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北大荒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北大荒精神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

    应用写作

    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 分 章 辅 导 第一编 行政文体 第一章 行政机关公文 这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一、要了解法定公文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广义的公文是指机关中所有的可......

    应用写作[范文]

    网络学院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 1、应用文为什么经常使用序数?序数的层次? 序数的使用,既使应用文各部分内容的连接、转折显得简单、明确,又使应用文的层次、段落的划分安排变得更......

    应用写作

    《应用写作》 陈柏呈学号:12085291004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体现了写作的什么特性。( C ) A、综合性 B、真实性 C、实践性 D、应用性 2......

    写作应用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写作》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

    应用写作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写作》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