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巨鹿职教中心迎七一学塘约材料
巨鹿职教中心
“迎七
一、学塘约、议发展”党课讲稿
读完《塘约道路》一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塘约村穷则思变,说变就变。他们把改革开放初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全村抱团发展,走集体化的道路,变化和成效皆惊人。他们巩固了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了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他们做好“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做好村民自治。我们也想变,我们创造的“四看法”,总结的“十子”机制,提出的贫困户脱贫“四有五覆盖”和贫困村出列“五通四有”形象指标,在全国、全省都有影响。但是,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怎么才能够更好地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闯出新路子。我想仅针对贫困户脱贫要有安全饮水,有安全用电,有安全住房,有就业技能;入户路和院坝硬化全覆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全覆盖,教育资助等全覆盖,1-2项增收产业全覆盖。贫困村出列要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运车辆,组组通公路和村庄内便道全部硬化,通宽带及电话,自然村村村通生产用电;有美丽乡村创建点,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或有执业资格医生,甘肃征地补偿标准,有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员,有不低于3万元的集体经济等收入来说,我们主要认为,只要能通过各种办法整合项目资金到位,就能解决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的问题。读了《塘约道路》,进一步思考才进一步发现,要做好“四有五覆盖、五通四有”,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有上级党委坚强的领导和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在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进一步加强统的力量,壮大“村集体+合作社”,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四是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思考:一是中国的事,总是从土地结束,又从土地开始。塘约道路,其实就是毛泽东时代创建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如同当年的人民公社。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刻的变革。其间经历了“包产到户”。今天的路该怎么走,值得反思。二是穷则思变,但变化的最大源泉,还是来自“三农”中的内生动力。坐着等人扶,等人帮,终究是“扶不起来的君子”。三是村级组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村两委,处于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最前沿,可谓主阵地,而决不能是“空壳村”,因为是“空壳村”,就没话语权,就没组织能力,就没威信,自然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塘约村的实际印证了这一点。四是学东南沿海,学中部,我们没有足够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但学塘约,你没有更多的此类的推托理由吧!因为都是贵州的贫困村,都是因外出打工者居多而留有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是土地撂荒,都有自然灾害,都是穷山村。那么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学经验,不是照搬照抄,而塘约经验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如对土地,塘约经验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核心问题:测量、勘定是村的行为,是“确权”;颁证是政府行为,属“赋权”;交易是市场行为,属“易权”。通过“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五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这三新,说到的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缺一不可。没有前面的两新,最后的那一个新,就立不起来,经不起推敲。六是作家王宏甲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振聋发聩: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值得我们深思。七是王宏甲写的另一句话:一个领导者会阅读,这个地方才有前途。我们不能都是忙为借口,不去阅读,不去思考,不去借力,不去担当,不去突破,如此就是真正的没作为。
就我校工作而言,学塘约、求发展,我们应该团结一致,找准工作进位的突破口,敢于创新思路,谋求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为巨鹿县经济事业的发展再创新功。
巨鹿职教中心 2017-7-24
巨鹿职教中心
“迎七
一、学塘约、求发展”情况汇报
7月20日,我校按照巨鹿县委关于开展“迎七
一、学塘约、求发展”活动的通知要求,召集校委会成员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制订了活动计划。7月24日上午召开了全体会,就学习活动进行了安排,赵校长宣读了《塘约道路》这本书中的精华部分,并宣读了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总体要求。
刘志柯副校长带领大家一起就《塘约道路》谈了学习心得体会,刘校长讲到:读了《塘约道路》,我进一步思考才进一步发现,要做好“四有五覆盖、五通四有”,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有上级党委坚强的领导和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在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进一步加强统的力量,壮大“村集体+合作社”,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四是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中国的事,总是从土地结束,又从土地开始。塘约道路,其实就是毛泽东时代创建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如同当年的人民公社。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刻的变革。其间经历了“包产到户”。今天的路该怎么走,值得反思。二是穷则思变,但变化的最大源泉,还是来自“三农”中的内生动力。坐着等人扶,等人帮,终究是“扶不起来的君子”。三是村级组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村两委,处于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最前沿,可谓主阵地,而决不能是“空壳村”,因为是“空壳村”,就没话语权,就没组织能力,就没威信,自然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塘约村的实际印证了这一点。四是学东南沿海,学中部,我们没有足够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但学塘约,你没有更多的此类的推托理由吧!因为都是贵州的贫困村,都是因外出打工者居多而留有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是土地撂荒,都有自然灾害,都是穷山村。那么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学经验,不是照搬照抄,而塘约经验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如对土地,塘约经验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核心问题:测量、勘定是村的行为,是“确权”;颁证是政府行为,属“赋权”;交易是市场行为,属“易权”。通过“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五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这三新,说到的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缺一不可。没有前面的两新,最后的那一个新,就立不起来,经不起推敲。六是作家王宏甲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振聋发聩: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值得我们深思。七是王宏甲写的另一句话:一个领导者会阅读,这个地方才有前途。我们不能都是忙为借口,不去阅读,不去思考,不去借力,不去担当,不去突破,如此就是真正的没作为。
巨鹿职教中心
第二篇:参与塘约学习体会
参与塘约学习体会
4月10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梁晓虎率部分乡镇组织委员、村党支部书记一行65人,赴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三个乡镇、四个村学习观摩。这是在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针对如何抓党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举办的一次干部外训,也是一次振作精神、鼓舞信念、开拓眼界、解放思想、取长补短、问道取经之行。作为基层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特别荣幸参与了这次外出学习。五天的学习经受匆忙而过,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专题讲解、商量沟通,让我们在取得沉甸甸收获的同时,也感到责任艰难、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整个活动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对我的触动很大,感受颇深,我简要谈谈参与本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1.抓好基层党建是夯实农村进展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现在正是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抓扶贫必需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扶贫'的重要认识。在学习观摩的近四个村党支部的阅历做法时,他们在学习贯彻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的___主义思想,政治定位准,功能发挥高效,战斗堡垒性强,党员干部大公无私、爱奉献,农民群众主动性参入。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和“带路人',对党员训练、党员管理和组织群众、分散群众、服务群众,真正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他们能结合实际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地域优势,进展新思路,不论是村社一体抱团进展,还是“三权'促“三变'的产权制度改革,都是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实现了产业兴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的新农村,贫困户都预期脱贫。并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县级先进党组织,省市级脱贫攻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强化农村产业进展是推动精准扶贫、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产业进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更是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我们参观学习的四个村都特别重视农业产业化进展,都是村社一体,集中连片,统一规划,抱团进展,以区域定项目,以市场定产业,大规模经营。从生产销售,加工,产前规制、设计,产中管理服务,都是由专业合作社担当风险,规模经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阳光操作。提高了老百姓的主动性、参入率,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的加大了产业进展的动力,当年人均纯收入都过万元。___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大,步伐快,村村通五米宽的黑油路,院户四米的水泥路,建设一村一风格独特的居住环境,比如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农户以占地120平方约100栋别墅式二层楼,坐落在小溪两旁,整齐划一,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全村上下呈现一派院外花木绿,果园景色美。
3.牢固树立五大进展理念是加快促进城乡协调进展的必要前提。推动城乡协调进展,是全面建设小康___的必由之路。而牢固树立五大进展理念,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是加快进展的重要前提。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困难多。从所看所听,四个村之所以能够取得大进展、快进展,我总结第一缘由在于村级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精准扶贫大环境过程中找准致贫缘由,抢抓机遇,进展定位。以超前的思维、进展理念制造性的大进展、快进展。二是他们在推动进展中,在资金困难、开展工作受阻的状况下,不退缩、不回避,方法总比困难多。比如,塘约村在实施基础建设过程时,在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拆迁难度大的状况下,干部先带头,不分昼夜、不厌其烦的做好群众工作,拆迁户无处居住时,村干部腾出房子让老百姓住;在成立专业合作社时,在无启动资金的状况下,村干部个人在信用社抵押贷款,在家属怕担当风险,不同意、不理解、不签字时,想方设法做好家属工作,并表示,若有风险,就是不当干部了,可去沿海城市打工偿还贷款。再比如大坝村,全村共进展千亩金刺梨水果种植产业,在销售市场疲软,销售困难时,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果断实行招商引资,进行水果深加工,研发出金刺梨果酒,畅销国内外市场。
4.大力进展集体经济是加快农村进展、加速脱贫步伐的重要手段。学习时所到的村以前都是集体经济空壳村,俗话说有钱能办事,有钱办好事,有钱才能建章立制,奖罚分明,激励先进,鼓舞斗志。首先他们盘清家底,把村级资产资源充分利用、盘活,达到共同增效增收的目的。比如塘约村,把集体土地、林地资产资源重新丈量登记造册,定点上畔,建立村级农户数据库,结合村庄规划,统一设计。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并结合群众自身特长组建施工队、运输队、妇女联合会。再比如,利用集体林地资源,以承包入股的方式搞林下养殖、套种,收取肯定的承包费及入股分红的资金夯实集体经济,用集体经济再投入、再进展,实行鸡生蛋蛋生鸡的方式渐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经过几天的学习观摩,大家一路风尘仆仆,通过深化思索,学习沟通,收获很大,启示许多,结合东钦村的实际状况,简要谈谈今后的准备和几点不太成熟的想法。
一、抓党建,强基础,凝心聚力促进展。
1.要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我村386户,1441人,村支两委干部5名,村民代表15名,党员26名,长期流淌党员9名,60岁以上党员11人,50岁以下7人,文盲5名。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虚化问题严峻,党员老龄化、流淌量大,有很多党员自身条件差,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所以急需补充新奇血液,把有抱负、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汲取进来,通过培育加入党组织,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力气。
2.要加强党员训练管理。通过'两学一做'、'主题党日'训练学习,增加理论学问,文化素养,要深化细致,结合实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训练培训,明确党员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增加学习意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在党不言党、爱党、护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干苦干,目标才能实现,幻想才能成真。___同志指出,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士气和剧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动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很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名党员的主动贡献。针对我们村,要加快进展,更要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要以自然组院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夯实基层组织地位。因东钦村是由原三个相邻的村17个村民小组合并一村,地域宽阔,村干部分布不均,边远地区没有干部,许多党的惠民政策,正常工作开展宣扬不到位,而且许多时候呈现打乱仗现象,被动、应付,各项工作难落实,挺直影响地方安定团结和谐进展。方案换届前成立四个党小组,巩固党支部地位,增加村支部力气,并通过开展党员训练培训,增加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愿识、看齐意识,更好的开展工作。
4.要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我村现有5名村干部,50岁以上的有3名,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素养低、政治意识差、党性原则不强、服务力量弱化等问题。方案就今年村支两委换届之机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
二、挖潜力,抓产业,全力推动漂亮乡村建设。
我村过去也进展过肚倍、黄姜、核桃、柑橘等产业,部分农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肯定实惠,后期因市场疲软,管理不善,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产业增收著名无实,老百姓怨声载道。传统的种养殖业只能解决温饱,现借当前扶贫攻坚大进展之机,结合本村实际,现已进展了小水果600亩,方案新增进展800亩,力争进展成为小水果种植专业村。为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成立专业合作社,兴建冻库,议定爱护价回收,反季节推入市场,并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就小水果的管理栽培技术现场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通过近几年的惠农政策带动,十竹路沿线都进了净化、美化、硬化,但其他地方脏、乱、差、乱搭乱建的现象仍旧很严峻。方案从即日起,以组院为单位民主推举保洁员,在各党小组领导下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彻底解决脏、乱、差的现象。对新建房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彻底解决乱搭乱建不利村庄整体规划的现象发生,确保村庄净化、美化、亮化。
三、理思路,强实力,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学习借鉴其他村的阅历,充分盘活三资。一是把集体的沉睡资源、资产、河滩、老学校充分利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结合我县“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打造堵河生态旅游经济带。我村处于堵河沿岸,与房县交界,紧邻太河梅花谷,方案在化口实行招商引资的方式兴建以休闲观光游玩为一体的水上乐园,即解决了剩余劳力务工,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确保集体经济收入上个新台阶,化解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
第三篇:《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从一场洪灾让乐平镇塘约村的村民们拧在了一起,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塘约成了全国的明星村,塘约道路也成了各地纷纷学习的热潮。通过学习塘约道路,我有以下体会: 第一个体会:“塘约”实质上是一个与群众签订的,由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谋求发展的约定
在《塘约道路》这本书中,建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土地确权流转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党组织重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党员重新成为农村发展核心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塘约村行政的六大机构的一把手全部都是党员,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广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担当历史重任,整合资源、团结人心、统筹各方,带领群众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是对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实实在在的考验。可能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面临的困难有千万种,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富的重任,我们广大农村党组织必须当仁不让“一肩挑”,广大基层党员也必须勇挑重担,首当其冲。第二个体会:“道路”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农村基层民主之路的本质应该以村民为主体,突出两委主导作用和上级党组织保驾护航作用,以村规民约促成村级协同共治 在新常态背景下,“基层发展、村级事务管理、民生服务”对基层管理、治理提出了新需求,推进协同共治很必要、很重要。村规民约,作为一村中全体村民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集体契约,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明文化、规范化,是推动协同共治的有力抓手。《塘约道路》中“红九条”“黑名单”等维护着塘约的道德底线,是在中国社会最基层重建乡村规范和重建良好民风,以此来优化协同共治、引领基层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村民共治的精神内涵:村民共治是对村民自治的演化和进步,通过真正讲求人民民主,即实现村民自治,也实现村民共治共享。
第三个体会:基层党组织既是深化改革的“先锋官”,也是保持稳定的“稳压器”。越是在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是需要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组织制度的“战斗堡垒”,坚守底线、化解矛盾、促进发展
书中,塘约村书记左文学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党支部建设,而重中之重是党员的思想建设。“三会一课”制度在塘约雷打不动,周工作例会制度也坚持得十分到位。塘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勃勃、坚强有力,才能在各种严峻形势面前,经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固若磐石。左文学还提到了“四个好”: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在村党支部建设层面理解的话就是首先确定符合实际、大胆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坚持原则底线的政治路线;发挥干部决定性因素的作用,选好村级发展和执行上级决定的领头羊,配强配全支村两委班子;严格规范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村务、党务、财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活学活用,做到既坚持原则不变通,又灵活掌握促进和谐发展。篇二
——感动。该书开篇第一句:“希望国家发展,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读者,读读这本小册子”。显然是作者希望通过对塘约村改革探索的宣传介绍,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窥豹一斑,透过这个小村,去主动思考整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关注三农,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让人触动,这也诱使我一气将全文读完。
2018年遭遇了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塘约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卯足一股劲,拧成一根绳,打破陈规,闯出了一条新型集体组织道路,使得塘约能够从灾难和贫困中迅速崛起,灾后仅仅两年时间,便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文中所提及的诸人、诸事,使我感受尤深。
——心动。正如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所指出的,“塘约是新时期的大寨,塘约精神不简单。”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也不同于改革开放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华西村,塘约道路是塘约村农民十八大以来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在中国辽阔的农村土地上,塘约的实践不是唯一,但它的精神,是建设中国新农村的典范,这里村庄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体现了新中国新农民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塘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精神的力量。塘约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启示基层农村,虽然目前还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和客观束缚,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精神涣散,不去思索、不去奋进。我们渴望和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一个精神焕发的社会、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
——行动。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人民。塘约村的发展之路是一个自力更生脱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吸取塘约经验、敢于践行,发扬塘约精神、敢于务实,学好塘约道路、敢于坚持,因地制宜走好自身的发展之路。塘约道路尤其需要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做到不忘初心、胸怀理想,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把“塘约精神”贯穿于当下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敢想、敢干、敢拼,有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感召,我们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就没有完不成的目标。篇三
分享伊始,薛毅教授感谢了赵月枝教授的邀请。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探索者,薛毅教授就这本被称为报告文学的《塘约道路》谈了谈他的疑惑和思考。虽然这本书在文字使用等角度上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或者说是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但这本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塘约道路》还是有不少地方激起了薛毅教授的兴趣。
薛毅教授认为《塘约道路》是吸收了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的互助组,到合作化运营这个阶段的经验。与此同时,《塘约道路》也吸收了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做法,且两者的通融性比较强。总书记说两个三十年不能否定,不能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这是有一个延续性的。这本书反映了一种乡村本能的经验,是比较有价值的。这本书将塘约的一种奋斗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矛盾现象进行了一个对接。薛毅教授在第一点中指出,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有明显区别,后者是强强联合,使富的更富,前者是强弱联合,同步小康。避免两级分化的问题,令人想起互助组。书中介绍的农民将自己名下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交给合作社,让薛毅教授想起了以前合作化运动的初级阶段,初级社就是用这种方式。不过那个时候中国的乡村有一个特点,地主被打掉了,而中农的土地还有很多,这就会出现土地入股但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比如“田五人五”,土地多的人分到的利益就越多。薛毅教授不禁想起了浩然的《艳阳天》,书中所描述的劳动的集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其次,是这本书中提到的调整产业结构,将外出打工的人员召唤回来,组织起来,成立运输公司,建筑公司。这让薛毅教授想起了八十年代的乡镇和村社企业。书中提到了“农二代”的概念,它是指完全脱离了农村生活的这么一代人。塘约是如何将他们吸引回来的呢?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比如说成立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等等方式。在薛毅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很可能成功的方式,等于是将在打工者在外学到的本领吸引会村公社里面来,“农二代”不再是我们城市居民想象中的消极角色,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积极因素,这其中就存在着抵抗全球资本主义的可能。然后,薛毅教授提到《塘约道路》这本书中所反映出的合作社里的收入差距问题。合作社农业团队班长年薪五万,完不成预订产值,扣年薪,超过了,超产部分百分之三十归班长,七十归合作社,这部分年终全村分红。其中,百分之四十给农户,百分之三十归合作社,二十提留公积金,一十提留村委会用于办公。薛毅教授认为这种做法类似八十年代集体企业的承包方案。这种做法有一个有点就是将当地人与承包人捆绑在一块,不像后来雇佣关系中就分开了。
再者,让薛毅教授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这一点说的很明白,制度上落实也很清晰,老百姓完全知道该怎么干,而且会积极的参与,比如他们能够给每个党员评分。薛毅教授认为这解决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精英阶层的困惑——党的地位和民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八十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反比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塘约的经验无疑是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薛毅教授还提到了这本书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比如红九条,它是一种乡规民约,是村民集体通过的,因而要比单纯法的层面要更加丰富。比如红白理事会,可以避免农村存在的一些铺张浪费。它一方面是消极的,规定你不能做什么,但另一方面又是积极的,推动你去做什么。当然,薛毅教授认为这本书中提到的乡规民约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完善,现在它还属于消极意义上的。
报告的最后,薛毅教授还提到的这本书中的一个不足,那就是如何村党支部如何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为现在的外部环境是资本化的状况,那么当外部环境没有改变,而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的话,就可能会面临群众参与性弱化的问题,比如可能会出现雇佣关系等等。因此,我们也需要评估外部环境对内部环境的影响。
第四篇:塘约道路读后感
塘约道路读后感
(一)说说左二牛
手捧《塘约道路》,心底莫名油然而生一种淡淡的情愫,洁白素雅的装帧风格,不落俗,不耀眼,像一朵静默在池塘里的莲花,正如周墩颐《爱莲说》中所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一杯清茶,凭栏而坐,细细品读,从伊始对塘约的陌生到渐渐清晰,甚至最后,你会被书中塘约这个充满洪荒之力茁壮崛起的农村深深吸引。塘约道路,充分展现了一条破茧成蝶的蝶变之路,一条破斧沉舟的改革发展之路,一条依靠内生动力的崛起之路。
2014年,塘约村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洪水,洪水淹没了村庄,冲毁了田地,让本已不富裕的塘约村民变得一贫如洗。”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塘约只有扬起气吞山河之力斧,才能走出困境,脱离贫穷,走向康庄之路。而人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塘约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成立合作社,建立生产队,通过不断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让塘约这个拥有三千多人口,劳动力却不足的“空壳村”逐步走向依靠“内生动力”的致富之路。
通篇文字没有诘屈聱牙生涩之感,如同缓缓溪流,将塘约的各色人物展现其中。质朴的语言,平白的直叙,正如塘约发展道路史中涌现出勤劳朴素的广大农民的形象。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人称左二牛。他的奋斗史不仅是个人历经磨难的成长史,更折射出党员带领群众致力发展的奋斗史。他的精神不仅是塘约道路上最核心力量的集合体,更体现了塘约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果断,不做井底之蛙,拥有走出去海阔天空的闯荡精神。“二牛有种干什么非干成不可的劲儿”,正因如此,打工回村的那段日子,他种过药材、养过猪、养过牛,在一次又一次摸爬滚打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失败的熔炉里一次又一次的煅烧历练,明白了做事光有闯劲还不行,得有资金,有新技术,懂市场供求关系。正因他走得出去,回村后打开了塘约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步步摸索与探索中打开创业局面。
他有魄力,不拖泥带水,有着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精神。二牛算得上是“村选干部”最公认的优质人选,“村干部就像一栋房子要有几根柱子,没几根靠得住的柱子,一个村庄撑不起来。你有机会给大家做点事,是福气啊”,父亲左俊榆作为老一代村支书,将梦想和期待传递给儿子,字字珠玑的肺腑之言彻底激发起二牛深藏在血液骨髓里的实干精神,左二牛把养的牛全卖了,怀揣着为民谋福祉的奉献情怀当上了村主任。
他有原则,不跨越红线,有着壮士断腕、破斧沉舟的勇气。越穷越要做人情,越做人情越穷,当他意识到“乡村办酒”就像一个毒瘤扎根在塘约村时,他力刀阔斧,将五花八门的满月酒、周岁酒、生日酒、出殡酒等各种名目的“酒债”之风扼杀住,统一操办酒宴,为塘约村每年节省3000万开支,将陷落在经济与精神双重贫困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的村民送去了清风,带来了安宁。清肃的村规民约弘扬了正气,更维护了“红九条”的道德底线。
他有思想,不故步自封,有着决胜千里之外的豪迈改革激情。“要踩出一条路来,第一步就是要成立合作社,把全村的地都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这不仅仅是二牛想打破塘约村“单打独斗”发展模式的改革决心,更是对塘约未来发展的规划。要让村民、生产队强弱联合,弱弱联合,穷穷联合,逐步带动村民增强信心,脱贫致富,攻坚克难,要“抱团发展”才能引领塘约走向革新之路。
他有恒力,不厌其烦,有着玉不琢不成器的雕琢精神。塘约村在土地确权之后,他不胜其烦,带领村干部重新将撂荒达30%的十个自然村重新丈量,重新登记造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土地确权后实际全村耕地面积4862亩,比确权之前多出了3289.5亩。数字上的视觉冲击足以让我咋舌不已,更别说在3289.5亩上开荒垦田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些事,是要领着农民干的,有些是农民已经干起来的,我们要跟上”。即时补位,是身段的放下,是“治水必躬亲”的进取谦卑,更是保持新生动力的源泉之本。只有高中知识水平的他硬是通过自身努力,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琢磨探索出适合塘约发展的“互联网+”模式,进而尝试建立“八村+塘约”的联动合作模式。塘约,不仅改变了自身,更带动了周边,让富裕的种子播撒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党性?在每个党员的心中,要像种树一样,把根扎下去,要把树种活,成为一颗大树。”根深蒂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背离党性,为己谋利的村干部只会被遭受唾骂与背弃。在塘约村的发展道路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同左二牛一样的群众、党员和村干部。他曾深有体会地说“什么力量大,人民力量大。什么资源好,人民资源好”,人民才是塘约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关键,是稳步走在塘约道路上的坚实发展动力。(区执法局 张佳)
塘约道路读后感
(二)读《塘约道路》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夏宇
《塘约道路》由报告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所创作,是记录贵州安顺一个穷山村在党组织带领下,如何从灾难之后的一穷二白中,通过重拾集体化道路,重拾乡约民俗,重拾村民自治,实现惊人蜕变的一篇写实报告文学。全文用字简练、文笔朴实、寓意深刻,读后发人深省、使人振奋、催人上进,个人认为是近年以来被穿越、玄幻、盗墓、神剧充斥的现代文坛浊世中难得的一股清流。作为一名基层三农工作者,对文中所提及的诸项事宜,感触尤深。一些体会、几点思考,以飨读者。
一:从改革到深化改革
“我们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土地流转中心?”左文学说,“通过流转,把承包地重新集中到我们办的村合作社。”
话说到这,大家发言热烈。有人提出疑问:“把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是不是走回头路啊?”
左文学说:“我想过了,以前那叫改革,我们这叫深化改革。”——《塘约道路》第26页
与39年前凤阳小岗村的严俊昌们所承担的巨大政治风险相比,()今天的左文学们无疑要幸运的多。将近40年的变迁,“改革”二字在我国早已从敏感词成长为时髦词,并正逐渐演变为通俗词。改革从增量转向存量,从浅洼地带步入深水区域。而人们对于改革二字的聚焦点,也已从彼时的方向性选择的关注,转移到了对进度与力度的关切。
民之所望,即为施政所向。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党内外、国内外回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要继续改革、如何继续改革、怎样继续改革等重大问题。
一时之间,改革再度成为风靡全国的热词,从农村到城市各个领域、从省到市到地方各个层面,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不断掀起。
当然,改革就意味着变化,就面领着新的选择,就会有争论、有质疑,各个领域莫外如是。在三农领域,学界、政界也出现了各种争论,集体所有制该不该保存、粮食安全重要性是否如故、耕地红线该不该坚持……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只不过,总有一些道理需要我们紧记,总有一些底线需要我们坚守。
2016年4月,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三改一损”,体现的正是最高决策层对今时农村改革形势的审度和对各式呼声的正确回应。
“是不是走回头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想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改革?
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是为了消除桎梏、提供动力。
39年前分田到户是正确的改革,因为当时的分配制度和产权不清压抑了人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而分田到户所做的,其实就是释放了人的积极性。
今日的农村与当时的农村早已大相径庭。今日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在农村的都是出不去的和出去了留不住的,这些人或目见或耳闻,大都已知晓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无奈,他们一遍遍仰望隔壁村老王家搬砖挣钱修起来的小洋楼,又一次次庆幸地唏嘘着姚员外投资失败血本无归的典故。他们不甘寂寞,却又安稳于此,期望改变,但从不主动求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塘约的老农民们应该感谢那一场洪水,因为它让他们没得选择,只有联合起来,寻求改变。
农民重新联合起来,不是回到“一大二公”吃大锅饭,而是以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保障,将所有权明确到集体、承包权明确到户、经营权明确到土地合作社,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培育自主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就是深化改革。
二:多出了3289.5亩
还有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塘约村在土地确权之前,全村的耕地面积是1572.5亩,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一直是这个数目。这次经用仪器测量和土法丈量后,确认的全村耕地面积是4862亩。
没错,多出了3289.5亩。——《塘约道路》第42页
这段话,王宏甲后来在海淀区某大学做报告演讲时也多次提及。我想了很久,也不敢说自己有多么理解他作为一名“局外人”,反复提及这段话、这两个数字的真实意义。我只知道两点,确权以后,农民的地多了。以及,过去的就过去了。
土地确权,是指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是对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的确认。确权之前,归属不清、情况不明,造成了几十年来的糊涂账。确权之后,土地权属清晰、管理方便规范、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权益得到维护。
过去的就过去了。对既成事实的尊重,需要一种勇气,体现了一种智慧。尊重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开拓将来。
由此及彼,联想到另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提到,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和依法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对“原罪”的宽恕,何尝不是体现了一种胸襟与智慧。
三:你是精准扶贫对象
谷掰寨有个王学英,丈夫七年前因肝炎恶化死了。家里留下四个子女,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不到十岁。为给丈夫治病,家里还欠下六万多元债……
她成了建筑队拌灰沙的副工,同时还负责做饭给建房的工人吃。这样她就有工资,一个副工一天工资是120元。
政府给她建的新房子有120平方米,在她看来,这就是天堂一般的房子了。她说她做梦都没想过怎么有这样的好事。
左文学告诉她,她是精准扶贫对象。——《塘约道路》第46、49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精准扶贫的意义,不仅在与将大水漫盖变成了滴灌,明确了扶贫对象,提高了施政效率,更在于因人施策,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许多年来指望在农村“用先富带动后富”迅速实现农民脱贫思路的一种纠偏。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如王宏甲所说,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四:这是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是村民自治
(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在浴桶里想出个村规民约:红九条)
每一条都是警戒的红线,谁踩了红线,就被“拉黑”。
违反九条中的任何一条,就被列入“黑名单”管理。一旦列入,“该户不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村支两委也不为该户村民办理任何相关手续。”
“这是村民的基本权利,不能不给办吧。”
回答说:“这是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是村民自治。”——《塘约道路》第70、74页
“村民自治”的官方提法始见于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第四部《宪法》第111条,其中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当时的设想应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后乡村组织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乡村社会严重失序的现实。通过村民自治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大制度的联接,为村庄发展提供社会秩序,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年以来,官方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却并未能够迅速、有效、完全接管留下的权力真空地带,而是被地方黑恶势力分走一大杯羹,例如聊城辱母杀人案中的涉黑高利贷势力。村民自治出现“失灵”甚至“失控”的窘境。
“西湖学者”陈剩勇曾经总结村民自治制度失灵的五个原因:其一,村民自治制度不是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阶层自发生长的秩序,而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产物,缺乏必要的本土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支撑,很容易水土不服。其二,目前的农民,总体上小农意识依旧根深蒂固,民主与法治意识不足,契约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要求他们自治村庄,“未免有点强人所难”。其三,农村精英的大规模流失,加剧了中国农村的治理危机。其四,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乡村民主过程中,普遍“重选举而轻治理”。其五,村民自治和乡村民主建立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基础之上,村民自治制度与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可谓是一个农村,“两种制度”。“如村委与党支部关系的紧张,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关系的不顺,等等,其根源都可追溯到乡村地区的制度环境。”
回应一下陈教授的“五个原因”:其一,马克思主义也是舶来品,结合中国实际,也能焕发勃勃生机。其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其三,人是用脚投票的。近年以来,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增速明显下降,2015年、2016年分别只增长0.4%和0.3%,农民工返乡与就近务工趋势上升相应。在外积累了经验、技术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可以带动农村社会治理。其四,重选举而轻治理不是中国特色,更不是农村独有。其五,我们正在大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
新的自治体制的效能正待验证,但是我相信一点,在今日中国,如果党都办不成的事,那也不用指望别人。
对现状不满,往往就会怀念过去。例如,2014年2月的亚布力论坛,任志强、冯仑等商界大佬呼吁恢复乡绅制度,认为“有乡绅就留得住乡愁,没有乡绅就留不住乡愁,没有乡愁。”
毋庸置疑,乡绅文化在我国农村曾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千年以来,乡绅“在国家政权对基层乡村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充当了政府与乡民之间联系的重要中间角色,兼顾政府和地方利益,为维系地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费孝通先生的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也认为,自上而下的皇权与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古代乡绅,大多是告老还乡的官员,荣归故里的商人,或是德才兼备的长者,在暮年为故里发挥余热、泽被后人,无可厚非、令人敬仰。但是今时今日,乡绅文化并不具备快速培育发展的土壤。从塘约的实践我们能够得出结论,靠得住的,只有党、集体和自己。
对现状不满的正确打开方式,应当是努力开创未来。
五、妇女们因丈夫的回乡而精神焕发
崭新的变局使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先前撂荒的土地全部种上,“留守儿童”的生活结束了,妇女们因丈夫的回乡而精神焕发。——《塘约道路》导言第2页
留守老人、留守村妇、留守儿童,这是城里人脑海中农村的标签,也是农村的现状。
刘燕舞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中曾提及,湖北京山县,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
留守村妇,承担着过量的家庭物理压力,同时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缺失和安慰,更遭受着来自外界不安全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个人自律、社会规范中,经受着物质、精神、心理的巨大挑战和诱惑。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留守儿童2200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而对于那些青壮劳动力来说,一边是回不去的故乡,一边是融不进的城市。
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让农民融的进城市,也回得去农村。
要进城的,要让他们带着资产进城,带着一家老小进城,成为新市民,并且,在农村还要保留他们的权益,他们的权益,由集体来负责,政府来监督。
要回村的,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有钱可挣、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这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政府要出力、集体要出力、社会也要出力。
“农民工有了更多选择,他可以选择进城落户,也可以选择留在农村。城市里的人,去农村创业的也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在推进。城乡差距存在,但是在不断缩小。城乡互动增强,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现象。”——陈锡文
塘约道路读后感
(三)谢大勇
稳定、富强的社会,不取决于社会富豪的多寡,而是没有穷人。
《塘约道路》,刚从镇上组织室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并没有太在意。拿回村里去之后,就扔在办公桌上一直没有去翻它。一日,随镇上领导去邻村长岗村检查扶贫工作,当看到这本《塘约道路》时,随口就问道:“金书记,你还看了这本书啊”!金书记肯定的回答了我--“看了,认真的看了”。一个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的村书记看了这本书,还是认真的看了这本书,他的话给我心里很大的触动。回来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从办公桌上一堆文件下面翻出了它,认真的阅读了王宏甲著作的《塘约道路》。
塘约村
读完《塘约道路》一书后,作为一名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一名贫困村的书记,书中介绍的事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该书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反映了当下贫困村里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塘约是贵州安顺的一个村,一个中国大地上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和我所在的太湖村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一样的省级贫困村、一样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空壳村”。他们穷则思变,“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力量,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票通过、老年人志愿者、返乡的人群”,村民的选择,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变化和成效都令人惊叹。
铜闸镇太湖村村部
2014年以来我村围绕“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共脱贫贫困人口163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美丽乡村的建设极大的改变了以往脏、乱的村居环境,村民生活幸福感指数不断提高;摸索和探寻,以“一人一策”的工作方法,结合贫困户自身需求,订单式的开展工作,贫困户需要什么,我们就依照扶贫政策给予什么,产业帮扶从一开始的1户养殖土鸡到如今9户养殖;就业扶贫从开始的3人保洁员到如今的21人保洁员,正是通过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让他们真正在扶贫中发展起来,树立起脱贫的信心。集体经济的增收一直困扰着我们两委班子,我想,我的太湖可以复制塘约模式吗?这么干,行不行?
我们也在2015年和今年,先后激情满怀的成立了劳务公司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想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挖掘潜力,壮大集体经济,但收效甚微。困惑着,怎么才能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塘约道路》,让我这个贫困村的书记在带领村两委脱贫攻坚中似乎找到了一丝灵感。塘约道路是脱贫攻坚战中值得借鉴的,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效仿,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单纯的模仿只会使自身失去活力与特色,难以摆脱贫困的困扰,有可能更加陷入贫困的沼泽。唯有借鉴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量体裁衣找到自己发展的特色,才能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找到一条有利于本地精准脱贫的阳光大道。
稳定、富强的社会,不取决于社会富豪的多寡,而是没有穷人。脱贫战役已步入攻坚阶段,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应结合实际,加强自身工作能力,增强政策了解,为群众讲解政策方针,将精准脱贫细致做好,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应尽之力。
第五篇:迎七一
迎七一·庆建党95周年
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举办“91金融杯”红色之夏
诗歌朗诵大赛
图为:北京市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祁金利在比赛现场发表讲话
2016年6月22日,在建党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光辉节日之际,由北京市延庆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延庆区工商联主办,延庆文委、延庆文联、延庆广电中心、91金融协办的第一届延庆区工商联“91金融杯”红色之夏诗歌朗诵大赛在延庆区文化馆举行,北京市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祁金利;区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高文洲;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文岳;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主席,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泽玮及文委、工会、妇联、团区委、经信委、国税、地税、工商局、社会工委等单位主要领导出席比赛现场。
本次活动是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贯彻落实2016年3月4日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习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之一,是对区委“两学一做”实践活动的贯彻和执行,是对市联开展的“守法诚信,坚定信心”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再深化。
增强非公企业获得感,建设“温暖之家”
图为: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主席,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泽玮活动现场致辞
朗诵比赛现场,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主席,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泽玮致辞,他申明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非公企业为延庆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且表达了工商联一如既往服务企业的职责和愿望,希望企业家们增强信心,再接再厉,为构建美丽延庆贡献力量。
许泽玮表示,在以往的发展中,延庆区工商联以撤县设区为契机,结合创建国家文明城区,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搭建平台,发挥优势,服务会员,履职尽责,拓展创新、团结合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每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非公企业的积极参与,多家企业参与了世葡会、马铃薯大会。如今会员企业又积极参与2019年的世园会、2022年的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延庆的“大事”中起着典范作用。
许泽玮称,工商联将以换届为契机,积极构建教育培训平台、会员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平台,吸引非公企业入会,增加非公企业获得感,为非公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代表非公企业发声,助力非公企业发展,真正把工商联建设成为深受非公经济人士喜爱的“团结之家、服务之家、交友之家、建言之家、温暖之家”。
许泽玮强调,如今首都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延庆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他希望企业家们在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下,能够找准自身努力方向,加快自身发展,为延庆区发展做贡献。同时,企业家们还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既为发展经济作贡献,又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社会,为构建美丽延庆贡献力量。
紧抓历史机遇,构建美丽延庆
随后,北京市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祁金利发表讲话。他首先高度赞扬了非公经济人士为延庆经济发展和参政议政做出的重大贡献,并向全体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希望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家们可以坚定发展信心和力量,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破解发展瓶颈,转型升级,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利用好冬奥会和世园会的发展契机,有力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希望工商联新的领导班子一如既往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不断促进非公经济企业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风雨同舟,再创辉煌!
作为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主席,许泽玮表示,工商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联组织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娘家’,代表着企业的根本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许泽玮希望每个企业、每个经营者,都能正确看待这个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持工商联工作。
许泽玮希望工商联能够抓住当下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的综合优势,贯彻落实李志军书记《紧抓重大历史机遇 乘势而上团结拼搏 奋力开启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新征程》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延庆区“十三五”规划,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绿色大事,借助世园会和冬奥会的契机,构筑绿色发展新格局,积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发展工作,为加快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和美丽延庆,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和跨越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