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培感受(共)
国培感受
要前进就必须离开现在停留的地方; 大风来临,有人砌墙有人造风车; 一个新的任务,创造一种新的能力; 预测未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国培”感悟 2011年9月7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2011“国培计划”----普通高中通用技术骨干教师研修项目的培训。从事教师职业二十年来,经历的培训可以说很多次了,可惟独这次研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近距离地走近大师、感受大师、领略大师的人格魅力、学者风范,心中倍感幸运。经过培训,不仅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更重要的是自己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思我们的教育,能更严肃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在十五天的项目研修中,我倾听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接触到了学科权威的课程分析,同时还与国内各省兄弟学校的一线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习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收获很多,现总结如下:
收获一: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什么是通用技术?)
始于十年前的新课改,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社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什么素质以应对未来,成为新课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09年秋季,河北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改。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在基础学习领域里设臵了技术课程,充分体现了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素质教育观念。
什么是通用技术?什么是技术素养?通用技术课程最终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是我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
经过专业研修,使我懂得了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并以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增强技术意识,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思路上,强调学生的亲历体验,手脑并用,使学生在进行技术知识学习和技术能力训练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注重技术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概括起来《通用技术》就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门基础课程。
收获二:明确了课程实施的目标(提高技术素养)
现实面前我们必须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公民素质中最缺失的部分就是“技术素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生产线,到了国内,就生产不出最先进的产品;再如,各种虚假广告满天飞,为什么有市场、有人上当?就是钻了我们的国民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技术素养,缺乏起码的判断能力的空子。再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制造出的机械怎么会那么结实耐用?观念不仅约束着一个人,同样也可以约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德国加入了欧共体后,大家才猛然发现,原来是在观念上德国人与别国根本的不同。比如:欧 共体成员在一起研制大型客机,试飞阶段,一些国家的工作人员照例将“精心保养”“小心爱护”的字样贴在机舱的醒目位臵,以提醒前来试坐的顾客们处处小心,这几乎是全世界的生产商们所惯用的“提示”。而德国人却按照自己的观念,请前来试坐的每一位顾客对机舱内的所有设施尽可能的折腾,比如厕所的门,你尽量硬拉硬拽,甚至摔打;对你的座位,你尽可能的摇晃,甚至拆卸;凡是开关、按钮、能转动的地方,希望你用最大力气去扭动;抽水马桶、餐具、顶灯开关……你都可以以破坏的方式使用,从而达到最高的使用极限。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位都暴露了出来,最终得以加固完善。德国人的产品之所以经久耐用,原来在于他们在产品试验时的与众不同。改变我们的观念,有些事,便会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
当技术充满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的生存与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密不可分,当科学与技术的距离日益缩短,今天的科学可能就是明天的技术,而我们对技术又了解多少呢?。
关于技术素养,我们对照一下自己。
(1)由于滥用技术,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升高……北极冰层融化危及北极熊的生存;太平洋岛国变成水乡;由于气候的干旱,使鄱阳湖干涸,位于鄱阳湖中心的南矶山岛,它四周的偌大湖面只剩下一条小河沟。
这些问题与我有关吗?
(2)近期全国发生了许多利用锡纸条开锁入室盗窃案件,小偷利用一条普普通通的锡纸条可以3秒钟打开任何一个防盗门!我们又 该怎样看待和使用技术?
(3)已经问世的3D打印机直接打印出一辆可以骑行的自行车,是否觉得很好奇?
(4)目前我国光纤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设备及医疗设备等大部分依靠进口,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作为国人我们有没有压力?
(5)钱学森之问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6)一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卷,我们成人是否能及格?
……
技术素养正在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从小处说,一个人如果缺乏起码的技术素养,将难以分享现代人类思想的丰富成果,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高质量地生活。从大处讲,国民技术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选择发展道路的能力。
技术素养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够对技术加以理解和思考的综合素养,概括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一个具有技术素养的人能够理解基本的工程概念及术语;理解技术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及文化。在思维及行为方式方面,一个有技术素养的人能够就技术的益处和风险向自己和他人提出恰当的问题;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参与有关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决策。当然,一个有技术素养的人还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在今天这样一个处处充斥着技术的世界里,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面对技术带来的挑战或造成的问题,根本无法去认识它,更不用说思考或应对。或者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了基本技术素养的人,才能了解现代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政治、道德、法律等众多因素相互发生复杂作用的结果,从而做出恰当的判断,正确引导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使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
面对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是社会及学生的需要,更是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的光荣使命…… 收获三:加强了专业成长意识
经过培训意识到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尤其对于承担一门新课程的老师来讲更重要。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 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收获四:提高了课程意识
经过培训也认识到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最后,我还用同样一段话结束我的总结,与大家共勉!
第二篇:2013国培感受
感受“2013国培”
——北京国培感言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发起、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国“国培计划(2013)”——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共培训来自河北的各地市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研修团队100名,齐聚北外。集中培训时间为2013年10月6日至10月16日,总计培训10天。回想这段培训历程,我切切实实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白天坐在礼堂里听课、记笔记,晚上在线互动研讨,写回顾、谈感想,往往到深夜。虽然很累,但生活变得快乐、充实。
专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师”,与我们的区别在于:他们思想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还有他们对社会、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及对教育厚重的深深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发现问题不是一味地抱怨,指责,而是探索、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积极地与我们分享。他们很平普,稳稳地走自己的路,但步步催你改变;他们很低调,声声告知他们的经验,句句定你心间!无论尘世多烦扰,社会多功利,他们定力依然!“学林探路贵于无人处有奇观”,他们做学问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是否能成为有影响力的老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这取决于我们思考的质与量,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热心、决心和恒心!
同时,我无时无刻不被来自各地的精英学员的好学、敢于参与和刻苦精神所感染:他们积极参加一切有意义的活动,课堂上积极发言,用英语与教授们互动,对当前的教育、教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的学员用全英文记笔记,做“同文翻译”,让我佩服!积极参加团队拓展、文艺彩排、自编简报、踊跃投稿,40多岁的人竟像回到了少年时代!他们利用短暂的午休和晚上,互相了解各地教育特色,交流经验,互拷优质课件、教学实录,甚至自发地给大家进行关于词汇教学的英语讲座,那股对教育教学的投入和热情,善于积累,博彩百家之长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现将学习感言写下:
研修方式新颖独到, 培训内容丰富多彩,专题讲座精彩纷呈
这次研修方式新颖,不是局限于专家讲座与学员聆听,而是采取现场观摩;互动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自主研修;专家指导;下校考察;教学展示;交流研讨等培训方式,引领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将动与静相结合,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练相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有“形而上”的理论性东西,也有可操作的实践性内容,他们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或讲解点评、或回答提问、或共同探讨,以启迪学员的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我们更加明确:英语是中小学生们一门必修课程,承担着“开发智力,开拓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了解文化差异,树立良好的世界观”的任务。进一步明白了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了解了国内外中小学教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学习了英语教学先进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因而更加坚定一个信念: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有限的,但我们工作的意义却是无限的!
教学行为呼唤改变:
付学军老师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全国模范教师,她对课堂导入分析指导幽默、新颖,更使人感觉到的是一种高效,让我有了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深切体会。她的报告让我明白:一位成功的教师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爱为核心,智慧相随。她对一些教学行为的处理给了我很大启发。如:“别和孩子过不去,给自己找台阶下,也适时地给学生找台阶下”,“何必为难孩子,为难自己”,“换个方法”等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智慧。学期末她会选取每个孩子完成好的作业装订成册,展示给学生和家长看,我的学生也在做作业,但我没注意收集和展示,错过了激励学生的一个好方法。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的尉小龙校长以一种西方式的风趣,妙语连珠的把为人师表,师德修养诠释给了我们,课外我们有的学员都喜欢亲切的称他“老顽童”,作为的外语的老教育者那良好的心态,那童心未泯的心性,让我们明白:原来老师的精神世界其实可以更美丽。
微格课的展示讨论更是令人收获颇丰:林平教授能够现场发挥指正学员们案例的不足,更能张口给出建设性建议,一整天的为我们解惑释疑,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教育工作者而言那是多么的辛苦呀!机智聪慧英语课堂技能综合性活动该如何设计与应用?令人头疼的英语词汇和语法怎样教?英语阅读怎样教?英语写作能力如何培养与发展?英语的听说技能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究竟该如何教给我们的学生怎样的英语?我们是否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情境,以起到理解性的穿插、介入?这也给我们教学提出了要求:该如何创设听说活动,从而提高
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环节的每一步设置及目的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是否培养了学生真正运用了语言的能力?等等„„
“国培计划”让我再一次深深陷入了对英语教育甚至对人生的再思考。“国培计划”使我认识到,只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才能在教育的天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以后的路还很长,我将坚持自己的原则,结合所学,基于自己学校的特色,勤恳踏实地工作,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学生留遗憾!在教育的这片土地上,做最好的自己,个性化的自我!
我和付学军教授
第三篇:国培感受
让课堂开出五彩的花
在国培集中培训中,有两位老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和云南陈老师的《让生态课堂开出生命的花》。
在讲座中,张老师给了教师一个独特的定位: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法则,教给学生行为的准则。
他说到:
我是教师,但我不是园丁,我是森林的护林员; 我是教师,但我不是春蚕,我是引导旅客的导游; 我是教师,但我不是蜡烛,我是大海的航标灯。
听了这句话,回顾自己的教学工作,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我是老师我一定不要做一个园丁,削去属于孩子们的个性,给他们一个定型的人生,我要做的是森林的护林人,让我的孩子们在我的庇护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健康茁壮的成长。不要做春蚕作茧自缚,要引导孩子们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游览。不要做那支只能发出短暂而很弱烛光的蜡烛,既没有照亮别人,自己也燃烧殆尽,要做那茫茫大海上那盏发出微弱光茫的航标灯,永远指引这片大海上来来往往的行船,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在讲座中,张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德育我们应该谨慎渗透,要知道侧重,不要语文老师变成了品德老师。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寻找问题(生活问题化),把问题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来分析(问题情景化)对情景进行教学(情景教学化)教学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教学认知化)认知要上升到情感之上(认知情感化)带着认知的情感去实践(情感实践化)实践要在生活之中(实践生活化)
听了张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了我的课堂教学,我们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与渔不如授人以欲。我做到了吗?要想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关键是兴趣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们愿学,乐学。
张老师还讲到很多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比如教作文时我们可以要求孩子们每次作文比前一次增加一个字,这样孩子们觉得很容易做到,慢慢的作文就会有话可写,到五年级下册的时候我们教给孩子们删减的能力,把字数控制在六百字,我觉得很可取。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评价时我们要让尺子丰富多彩。比如对于学困生作文只要我们抓到了好的词语,或者美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给他整个作文优,让他们多一些信心。北京的李镗教授说得好,不要以为他们不行,也许他们将来也会成为作家,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周期不一样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都比较了解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对儿童教育的时间学。对于学生而言,上课前5分钟,是学生的一个心理适应期,此刻的学习新知识,基本等于无效,这个阶段可用于激趣揭题;学习的高峰期:对于1到3年级上课后第5到15分钟,四到六年级是第5到20分钟,这个阶段用于传知授法;心理疲劳阶段:对于1到3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15到25分钟,对于4到6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20到30分钟,这个阶段,可进行实践巩固;心理恢复期:对于1到3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25到35分钟,对于4到6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30到40分钟,这个阶段可进行查漏补缺;对于1到3年级的学生来说第35到40分钟就是身心疲劳阶段了,这段时候可进行温习反思。了解教育时间学,我们就能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自己的课堂。
这五个时区的划定,构成课堂教学的时间“场”,能使40分钟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构建良效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15分钟的“传知授法”时间,关注“三为主”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学是课堂的主线;注重“五落实”即:
扎实(知识)、例:“美丽”造句,1、位置:前,中,后
2、人,景,物
3、写一段话,不出现美丽。丰实(拓展,发散)、例:曹冲称象 朴实(课件少用)、平实(讲平实的语言,不要总是讲一些深奥的名言话语)真实(有缺陷)。
一堂课,仅40分钟,我们要避免出现无效的教学时间,比如说大话、说废话,更要避免负效的教学时间,比如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体罚学生、知识教错。这样,我们才做到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说气话,批评学生将进入负效课堂,孩子们的心里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对于你接下来讲的课失去兴趣。孩子们在课堂上搞小动作我们老师是否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课堂讲得不够生动。
这样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在激发孩子们兴趣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孩子学习方法,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爱实践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掌握方法发展技能。这样的课堂才是良效课堂。
陈红梅老师的《让生态课堂开出生命的花》让我知道生态课堂,是一种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课堂。倡导的是师生之间的个性的,自主的进行互动交流,师生间积极的,生动的开展探究合作,师生共同开启生命的智慧,开发生命的潜能,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的课堂。我们老师对学生要热情,公正和蔼真正做到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课堂。陈老师还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必须选准切入点,做到既教语文,也教思维,还要教会学生生活。我想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她带领大家“为生命的成长打逗号,停下来反思我们的课堂。”从而倡导未来的生态课堂要实现五个回归:1.回归——生本课堂;2.回归——“对话”课堂;3.回归——体验课堂;4.回归——探索课堂;5.回归——评价课堂。
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陈 老师在列举课堂实例时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玩”。课堂上,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老师是学生发展的朋友,能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组织教学,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课堂应该富有“诗意”。什么是诗意?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陈老师以自己的几堂课堂实例为大家作了诠释。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她认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回归“生态”课堂、“对话”课堂、“体验”课堂、“探索”课堂和“评价”课堂。
她说我们课堂上应做好十件事:
(一)帮助学生确立能达到的情感价值目标;
(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并服务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世界;
(四)不断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五)及时多渠道反馈,构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六)认真倾听,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和个性化讲解;
(七)实时帮助学生发现求知的意义;
(八)在需要时,展示自己学习的经历和学习的经验;
(九)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十)始终注重引导学生创设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的氛围。
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做好这十件事,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是锦上添花。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小组合作学习时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现在广大教师都在尝试运用“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已经较好地解 决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1.分组、分工、命名、口号;2.汇报的规范; 3.合作技能的训练(口头表达、倾听和质疑);4.合作的时间保证(5分钟);5.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的维度;6.评价机制。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各类学生不断发展。在这次的培训中,来自西南师大的荣维东教授指出: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差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差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评价机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建立优生与差生的互帮互助尤为有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则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比如:对于小组研讨的问题教师定期规定此类问题只能差生回答,如果差生回答出来可以加分(30分),如果差生回答不出由中等生补充回答,但只能得(20分),如果都回答不出就由优生帮助,得分就变为(10分),如果都回答不出来就由小组长救急,但分数为(0分)。通过奖励评价机制使差生能得到认可,激发差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长及组员们也会主动帮助差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让我们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也才能让孩子们学有所获,成为祖国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需要我们尽职尽责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
最后,我借用张老师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交流。
教坛百花迎春开,师承古今向未来。万千磨砺何所惧,岁寒梅香飘四海。
第四篇:国培感受范文
国培感受
去年的九月份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心中充满了期待,今年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国培。以前在我的思维里面没有“国培”这个概念,带着几丝好奇与兴奋参加了国培。
刚开始对程序还不是很熟悉,很多都不懂,还好有老师的指导和同班学生的帮助,很快的就了解了相关的事项。
国培里面分了几大块,首先是课程学习,在这个里面我可以学到很多教学常识,听了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者也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课程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从各个方面都增长了知识。
其次是我的教学故事,看了很多老师写的自己平时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收获,感觉自己身临其境,让我看了既感动有受益匪浅。我就喜欢去的就是在班级论坛的这个版块,老师们在这里谈感受、诉苦恼。其他的老师出谋划策,探讨问题,好不热闹。虽然我们都是未见过面的老师,但是国培这个平台让我们各地的老师关系更近了,沟通更方便了,真正感受到了无距离的交流。
我相信通过国培这个平台会是我们年轻的老师进步的更快,收获的更多!国培,我们老师的好帮手、好朋友!
第五篇:国培感受
让生命因讲台而精彩
山西省孝义市
本次学习,付学军教授带给我的感受最深,她的讲座,侃侃而谈,她的讲座让课堂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我被她那感染力极强的语言魅力所惊叹,她让我领悟到了教师职业的魅力。
如果一名英语教师能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扎实的功底,他的课就一宝能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在英语教学中就能游刃有余,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自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十天的学习虽然很短暂,但自始至终都给我一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感受,教育专家的讲课,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法;教育教学的实况,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优秀教师的汇报课,令我再次受到心灵的震撼,同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流,让我疏通了许多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这十天的学习,对于我而言,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金钥匙!我相信在这短暂的学习之中,将真正让我学着重新认识自己,学着不断实践反思,最终达到我心中的目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现在起,我将把我学到的新的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竭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