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反思心得

时间:2019-05-12 03:4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反思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反思心得》。

第一篇: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反思心得

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反思心得

以往的音乐教学,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无形之中,教师的教法也形成了一定的死套路。主要以教会学生课本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仅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威。而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等。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

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第二篇:学习音乐新课标后心得

学习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上周末,我们一行17人赴安康第一小学学习新课标,在这次活动中,我再次研读了新课标,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我还自学了《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音乐课的性质与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清楚的知道了: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音乐课还应体现创造性价值、社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一、突出“审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首先它是一种“美”,也正因为有了“美”才有了它本身无限的生命力,因而音乐教育首先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传递美。其实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教学大纲就已经提出了,音乐要具有审美的功能,不过当时还仅仅是一种意识和提法,并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而在1992年的颁布的教学大纲更多倾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审美更加淡化,于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1999年6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无不流淌着新鲜的血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审美”置于核心地位,并在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中有着具体的要求,例如:“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的变化”„„等等,字字句句几乎无不渗透着审美。所谓核心,即重中之重。可见,“审美”的重要,是音乐本身的特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是人的发展决定的。

二、强调“创造”

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在生活中展现出来,也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江总书记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揭动力。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更进一步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是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创新才有进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创新才有发展,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创新才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僵化、落后、沉闷,进步发展、兴旺发达又从何谈起。时代的要求呼唤创新,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通过音乐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论教书也好,编教材也罢,努力开发教材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必须强调的。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产生了音乐。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这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特征。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一个课例叫《东北好》,就非常好,这首歌的歌词介绍了东北的三宝:老山参、大水貂、革兀革拉草,风景:镜泊湖、长白山、棒棰岛,教材来自熟悉的生活,学生有着切身的体会,学生唱起来很有兴趣,真正的做到音乐从生活中来,音乐歌颂生活。现在的教材象这样的例子不少,如《跳竹竿》、《生活中的声音》《音乐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再一次被肯定,这是将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因而在审视教材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体现知识的完整性

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要求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尤其是小学更是如此。在国外,综合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并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设置综合课程,减少学科分类是新一轮课改的方向,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亦是如此。我觉得,在音乐教学中渗透语文、英语、美术教学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理解音乐,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抒发音乐中的情感,给音乐教学注入更多的内涵,使音乐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是非常好的。

五、重视趣味

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材编写更应重视这一点,为教学生动活拨、丰富多彩提供资源保障。

新的时代唤醒了新的教育,新的教育生成了新思想、新理念,做新时代的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一个崭新的理念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都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责任。

孙红梅 2012.6

第三篇:学习新课标心得

学习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感

我和同事陈婷婷分三次到(11月28日、12月5日、12 月12日)安贞里第一小学,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通过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该如何在课堂中实践新课标的精神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不管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话、习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011版的新课标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我将这次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我将带着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把它付诸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于2012年8月24、25日参加市教研组组织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活动,从中受益匪浅,感受很深。对小学语文课程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观点和做法进行了反思,接下来,我来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语文课程标准概念的深化

时代在变化、进步,在变化与进步的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有一些改革。十年的课改实践,为语文教育提代了丰富的经验。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书中,对阐述课程性质里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如在“前言”中“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更为确切。除了字面上的改变,课标中还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凸出语文教学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在对课文课程方向有所认识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也有所改动。课程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加强对创新与合作精神。

在对不同年段教学也有小小的变化,如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版块中,对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这与原课程标准中2000个左右会写汉字中,足足少了400个左右,对比原课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识字、写字量要求有所降低。因为过度书写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会造成危害,新课程在这里体现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的健康发展为主。所以减少写字量,这对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教学难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一些新的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寻学生掌所致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努力全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别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注重。在对教学方法中具体要求如下:

1.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就中、高年段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儿童的儿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不仅如此,要运用多种趣味的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注意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同时,还应沉浸在其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思想启迪。教学中,不应以教师本身对文本的分析评价来传递于学生,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而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多元化、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一定要远离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中的要求,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且自然。阅读不单单是读,还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不能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开展有关的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3.关于写作教学

我们知道,写作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于去写,乐于去写。新课标再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写于生活,从而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为学生的写作应提供有利条件,尽量甚至不要对学生写作进行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为主,但不是放任自由,在平时练笔指导中,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但是学生自主选题。

其实写作是与阅读、口语交际、日记教学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利用丰富的写作形式,利用信息与网络化的优势,增强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提高其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

应该说从小学一年级时,教材就开始针对学生训练说话能力,在新课标中就明确表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经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就是听和说互动的过程,在交际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进行,轻松、浓郁的交际情境才有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然而题材,就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教师在其中只担任倾听与引导的角色。

以上就是我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新课程里还有我们要深入学习的精华。我们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进步。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嘉积镇华联小学 吴清燕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总结 大致坡中心小学 钟丽容

在8月24.25日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参加了2012年海南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收获甚多。在这里,我们聆听专家讲座、反思教学实践、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培训中,聆听了专家解读新课标,习得了在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新理论和思想。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知道阅读教学强调多重对话,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新课标不仅强调学生主体,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觉的进行教学反思,发扬优良的教学传统,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第四篇:学习新课标反思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四年六班教师 高淑玲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2001版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以及对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在研读标准的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双基”到“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四基不仅是学生当前数学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这是对“双基”的继承和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两能”——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

《标准》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原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组成了“两能”。“两能”强化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将有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六个核心概念到十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课程内容的核心和数学教学的关键

修订稿数学课程标准对实验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做了调整,共提出十个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做了较为明确的阐述。这十个核心概念反映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深刻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完善了基本理念,明确了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目标做了细致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本次修订只是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标准》用“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来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取代了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回避了对“有价值的数学”及“必需的数学”内涵界定不清的质疑。但这样修改并不是否认“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是这种表述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强调的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必需。但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绝不是仅仅针对课程内容而言,而是要得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内涵更为深刻。“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更好地反映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课程性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它突出强调了是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也是对每一个数学教育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并提醒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正视这种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第一、二学段一些数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修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

《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改成了“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成了“综合与实践”。

总之,我们需要培养一个真正健康的人,真正有自己想法的人。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学会反思。要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要思考它,思考的东西是什么,思考的核心是什么,思考的主线是什么,能启发哪些新的问题。

第五篇:音乐新课标学习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四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审美体验,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随着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也势必在传统的互补和延伸的关系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而体现出新的内涵。新课标体现了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他们的艺术想像。

新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专门对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如果单纯的讲述音乐课的常规,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学生对音乐课就会失去兴趣。失去了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下载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反思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反思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

    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 通过本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也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

    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伊旗二中李振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来临,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全面展开,为了迎合新课改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所......

    学习体育新课标心得

    学习感悟实践提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暑假时,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对新课标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本次学习活动为契机,我们体育教师也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

    学习新课标心得[合集5篇]

    学习心得新课标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简单地说,学好语文就是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在生活实践中熟练运用。我觉......

    2013年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13年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

    学习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音乐新课标 通过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了解音乐新课标的总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主要内容,奠定对中学音乐新课程的基本认识,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

    学习音乐音乐新课标的体会

    学习音乐新课标的体会一、音乐新课标的要求: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音乐新课标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