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总结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 :时间?人物?会议?政治报告?第几次?)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
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①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②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④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②“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④“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9.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现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0.近代中国国情?
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1.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②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③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④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成。
3、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4、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社会主义检核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则;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①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②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③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本质的科学内涵
①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新“三步走”概念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7.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①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②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③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为什么对方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①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②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③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④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5、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③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意义:
制度: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意义: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①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④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5、为什么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6、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③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7、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①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③发展基层民主;
④总之,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9、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10、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套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11、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①改进社会治理方式;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③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④健全公共安全体系。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①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4、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①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②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蒂塔发展;
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5、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①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②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③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内容: 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 ①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②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③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④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①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共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④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①一切为了人民;②实现共同富裕;③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习近平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5.如何理解“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①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②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③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①《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②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①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③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4.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5.党在面临“四大考验”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
6.如何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①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②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③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④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7.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①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②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③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④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1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Pl177
1)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a高度集中的几乎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b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C 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2)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注意的重要特征。这样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P179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邓小平就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理论意义P181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丰富内涵:p181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制度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市场机制对资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3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2 6.我国基本经济制度P184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7.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P186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P187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8.公有制经济的范围:P189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89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所有制基础不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10.股份制P190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股份制是基本集中地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性质。
1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P191
1)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3 12.分配制度P192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声场厂房、设备、原材料)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193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195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200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8.4.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背景:P202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属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1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P206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3、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三农问题:P21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220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P222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P224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227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P230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名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P231。
5、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P233
6、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0.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P251。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252。
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0.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P255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精髓)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259。
10.3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P26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就定性和支配地位。
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补充: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各民族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P274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含义: P276
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有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P277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P278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11.2 5.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81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P283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2.1 0.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P296。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P296。
1)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2)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3)美国政府于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1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P298 1.2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P301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302
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5)解决台湾问题(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P309
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6、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3.1 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要求实现通航、通邮、通商三通,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提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P300。3.2 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阐述了邓六条。P301。
4、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302。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5.香港和澳门问题P306
1984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87年4月13日,中葡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P305.补充:邓小平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即: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0.1 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P318.0.2 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0.3 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1、走和平发展道路依据P325 1)2)3)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果断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P328。
2.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P330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330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其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苏联解体后,威胁中亚地区安全的因素不包含军备竞赛。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4.1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33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1)2)3)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P338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P339 14.2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346。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P346。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P366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有党的性质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为坚强的领导核心。P381 补充: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和本质是坚持一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辨析题: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首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计划调节的。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
7、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8、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10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实现“均衡“ 1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
12.民主集中制比西方民主制度更具有高效率。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14.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之处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15.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处的”。
16、人权高于主权。
1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18、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0、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2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2、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4、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
25、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稳定的主要根源。
26、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27、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8、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应以全体劳动者为基础,叫“全民党”或“人民党”。
29、现在是科教兴国时代,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因而党应以知识分子为基础。30、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31、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
32、中国共产党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简答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9.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0.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1.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12.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3.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理解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思?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第一章
P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补充:20C30S党内第一个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时间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斯,时代特色。
P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实际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P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P13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20C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和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P1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8、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补充:毛泽东建军最基本的要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P23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P29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与时俱进,在坚持执政为民。
补充: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有:党面临执政的考验,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面临和平与发展的考验。
P30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补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本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P36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43 补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47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
这一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很强的实践性,鲜明的批判性,高度的开放性,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科学性。
P5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55 补充: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 72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
P7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总复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总复习
注:此为第七单元以后的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1)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2)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 际竞争压力。
(3)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去路。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依据。)
答: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7.什么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答:(1)全方位: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其是一个在不断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3)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并且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领域。
8.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的弊端是什么?
答: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 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答:(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当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额商品经济。”
(3)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分配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属性。
(2)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长处和不足。
(3)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所有制结构分配 制度和宏观调控上都有特征。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 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是什么?
答:(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 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4.什么叫公有制经济?
答: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 体成分。
15.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6.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更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答: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们相互之间的平等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保证向 共荣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9.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答:(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什么叫创新型国家?
答: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 竞争优势。
21.什么叫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 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 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2.怎样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是什么?
答:(1)生产发展。
(2)生活宽裕。
(3)乡风文明。
(4)村容整洁。
(5)管理民主。
24.什么叫资源节约型社会?
答: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的社会。
25.什么叫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 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 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
26.我国的国体及其含义?
答: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含义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27.我国的政体及其含义?
答: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8.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什么?
答: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 稳定。
2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长期共存。
(2)互相监督。
(3)肝胆相照。
(4)荣辱与共。
30.什么叫依法治国?
答: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 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 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 力的改变而改变。
31.依法治国的作用是什么?
答:(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有法可依。
(2)有法必依。
(3)执法必严。
(4)违法必究。
33.什么叫先进文化? 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34.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 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抓繁荣和管理。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8.什么叫和谐社会?
答: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4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按照“和谐社会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4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以人为本。
(2)坚持科学发展观。(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民主法治。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是什么?
答:概念是: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内容是:(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长期不变。
43.什么叫时代主题?
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应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 形式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4.当今时代主题是什么?
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5.什么叫世界多极化?
答: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46.我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内容是什么?
答:(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4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8.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
答:(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2013年9月2日整理。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点+什么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李大钊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确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成“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 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领导是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1中国的无产阶级具有与时俱进的生产方式2革命性强,3它分布集中,便于组织,4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式 3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政策?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点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重点)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反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包括两层: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窝火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改革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还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设施我国革命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三是在宏观调控上。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同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际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势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如何看待世界的多极化进程1,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2,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3,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4,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重点)新时代爱国统一展现的内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是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用户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同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重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主体是人民。1,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翻了“三座大山”。2,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党群关系重要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为什么弘扬党的精神?
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