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03:1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第一篇: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温病条辨 》。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此两部分分别包含 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经》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并不断增补而成。《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反映秦汉时期之前的医学成就,而且它的成书也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历代医学的著作很多取材或取法均来自《内经》,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内经》,因此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宗。《内经》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在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一门必修的主课。

2.《黄帝内经》内容

①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基、疾病传辩、病症五方面的内容。其中邪正理论指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外面是否有邪气,人都不会发病。并指出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及劳伤治病等方面。病机,具体提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②疾病传变: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进行归纳,侧重对 200 多种病症的病因、病基、症状、治疗、愈后以及预防做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基础。③诊法学说:《黄帝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而且关于脉诊描述地非常详实,包括 20 多种脉相的具体表现,并且强调四诊合餐,此乃中医诊法的起源。关于治则、治法的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袪邪、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等一套具体的治疗理论,而且总结了许多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描述了很多针灸手法,至今临床中仍在运用。

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中,着重探讨了自然界气候的长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且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驱利避害,防病治病。

⑤养生学说:在天然相应、形成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的防病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总之,《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其内容丰富异常,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

3.《黄帝内经》的三个“第一”

①《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说《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不仅涉及到如何治病的方面,还论述了如何预防得病的内容,即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够健康长寿。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称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为《黄帝内经》中涉及的一部分养生内容。

③《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描写是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到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多方面。《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其医疗主导作用功不可没。在 700 多年前,欧洲出现 鼠疫爆发,大约四分之一欧洲人丧命,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记载过瘟疫的流行,但是从没有像欧洲一样,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由此充分展现了《内经》的医学作用。

(二)《伤寒论》

1.《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伤寒论》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本书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进行逐一的辩质,内容言简意赅,但辨证严谨,治疗方法灵活多便,用药方面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本书的用药特点,后世逐渐形成“仲景的经方学派”。如今临床上包括经方派和时方派两大派别。通过实践证明,本书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着其它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伤寒论》中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对后世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在《伤寒论》中,共创制了 113 个基本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 汤、小柴胡汤、里中汤、四磨汤、五苓散、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这些方剂不仅为人熟知,而且被现代临床广为应用。由此可见,《伤寒论》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学习中本书必不可少。

(三)《金匮要略》

1.《金匮要略》概述

《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 25 篇 , 方剂 205 首 , 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医家称本书为“方书之祖”。其一方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最初,张仲景撰写的只有《伤寒杂病论》一书,随着战争、战乱,原书亡失,后人人为的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金匮要略》书名中的“金匮”指的是本书的重要和珍贵,“要略”指的是简明扼要,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慎重保藏和应用。

2.《金匮要略》内容

《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的内容,对后世的分科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共 25 篇,方剂有 262 首 , 病症 60 余种,其所论述的病症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 同时兼顾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

《金匮要略》的 25 篇中的内容为,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于总论的性质,对疾病、病因、病基、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第二篇到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涉及到外科疾病。第十九篇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到二十二篇属于妇产科疾病。最后三篇涉及杂疗方及食物禁忌等。在疾病的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选用针灸、饮食调养,而且重视护理的作用。药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药剂又可分为内服的药剂,和熏、洗、坐、敷等外置的药剂。

值得一提的是,《 金匮要略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内容是《伤寒论》后半部分介绍的杂病。其重要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金匮要略 》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张仲景以病分篇进行编写,确立了病因诊断在 篇二: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 ;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 ;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 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证: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

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

表证: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证的证候。

里证:病邪深入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证候。

实证: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虚证: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八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汗 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表证、风湿痹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吐 法;

1、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2、使用条件:病位居上、内蓄实邪、病势急暴体质壮实(体虚气若、孕妇、小儿慎用)

3、适应病证: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

下法

1、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古代:有形积滞、无形热邪(釜底抽薪)、肠痈;现代:各种中毒症、腹部术后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 和 法

1、含义:狭义:和解----少阳证;广义:调和----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 不和,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与分类:邪犯少阳:和解少阳;肝脾不和:调和肝脾;肠寒胃热:调和肠胃。注:少阳证:《伤寒论》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热一证是“三阳”证的共同点,也是阳证与阴证辨别的关键。“三阳”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类型。症状:寒热往来、口干、咽干、目眩、胸肋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等,为半表半里之证。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症:里寒证:寒从中生、外寒直中

清 法

1、定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消 法

1、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补 法

1、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1)虚证。(2)正虚感邪。

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七方说:《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小、缓、急、奇、偶、复”

按病证分类: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有 《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张氏医通》 《医方考》

按主方分类:为明代·施沛《祖剂》首创。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往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 十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以法统方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势,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解表剂:1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2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3适应病证: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4使用注意:(1)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2)宜温服,服后避风寒,温服。药后避风寒、保暖、取微汗。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尽剂。(3)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4)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辛温解表剂:风寒表征

麻 黄 汤 Ⅰ类《伤寒论》-----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流涕、喷嚏等。4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麻杏相使,加强宣肺平喘之效。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病机分析 主治症状

桂 枝 汤 Ⅰ类《伤寒论》----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恢复卫阳和营阴的平衡协调)。2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3症状:恶风(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或身痛、流涕、喷嚏等。4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麻黄汤与桂枝汤之比较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经方实验录》

九味羌活汤 Ⅰ类 张元素方,录自元·王好古《此事难知》----1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2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4配伍特点:(1)温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2)分经论治——“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故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动态观念,个体化用药。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内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6临床应用:?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小青龙汤 Ⅰ类《 伤 寒 论 》——1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2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证。(表寒内饮证)。篇三:中医方剂学

内容: 1.麻黄汤第一章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 9.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10.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11.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二、温下 1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三 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 13.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第三章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4.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15.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16.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 17.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18.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三、调和肠胃 19.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第四章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20.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二、清营凉血 22.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23.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三、清热解毒 24.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

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柑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25.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四、清脏腑热 26.导赤散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27.龙胆泻肝汤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29.清胃散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30.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31.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32.白头翁汤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五、清虚热 33.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第五章 祛暑剂 34.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第六章 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35.理中丸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36.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二、回阳救逆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37.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三、温经散寒 38.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第七章 补益药

一、补气 40.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41.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沙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42.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参,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43.升脉散 升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44.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

二、补血药 45.四物汤 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症,加减运用贵变通。47.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三、气血双补 48.炙甘草汤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枣参桂姜,加减复脉

滋阴饶。

四、补阴 49.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50.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51.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五、补阳 52.肾气丸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53.地黄饮子 地黄饮萸麦味斛 苁戟桂附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第八章 固涩剂

三、涩肠固脱 54.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五、固崩止带 55.固冲汤 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56.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第九章 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 57.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二、滋养安神 58.天王补心丹天王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59.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第十章 开窍剂

二、温开第十一章 理气剂

一、行气 67.越鞠丸 行气解郁越鞠丸,香附芎苍栀曲研,气血痰火湿食郁,随证易君并加减。68.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二、降气 69.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70.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71.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嗳康。第十二章 理血剂

一、活血祛瘀 72.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瘀微利效。73.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犀等,血化下行不作劳。73.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75.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76.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二、止血 77.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 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香,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瘀热血淋康。78.黄土汤 黄土汤中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第十三章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79.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二、平熄内风 80.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附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82.镇肝息风汤 镇肝息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83.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第十四章 治燥剂

一、清宣外燥84.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86.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二、滋阴润燥 87.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88.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第十五章 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 89.平胃散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90.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二、清热祛湿 91.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92.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93.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三、利水渗湿95.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四、燥化寒湿 97.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引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98.真武汤 真武苓术附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恙。99.实脾散 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五、祛风胜湿 100.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芍归地桂苓均,杜仲牛犀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第十六章 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 101.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102.温胆汤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二、清热化痰 103.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廖。

五、化痰熄风 104.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第十七章 消食剂

一、消化食滞 105.保和丸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健脾消食 106.健脾丸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第十八章 驱虫剂 107.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第二篇:中医方剂学教案

赤峰松山中蒙医院

方剂学教案

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 授课学时: 15学时

授课时间:2012.07-2012.09 授课教师: 王云亭

《方剂学》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和方剂学的基本任务。

2.熟悉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体系中的地位及方剂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成就。【能力培养目标】

1.能说出不同时期方剂学的发展特点。2.会查阅方剂学有关资料。【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其重要性。2.重点讲述:

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与药物的区别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3.简述方剂学的起源及历代发展概况,并简单介绍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及要求。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能力培养目标】

能根据不同病情,从“八法”中抉择正确治法。【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方剂与中药的关系。2.重点讲述: 方证相关的涵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的含义、作用及适应范围。

3.简要说明方剂在中医辨证论治即理、法、方、药四个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剂的分类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七方、十剂及治法分类的含义。熟悉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能力培养目标】

能根据方剂分类的理论,对方剂进行正确分类。【教学内容】

1.简明方剂分类的五种类型。2.重点讲述:

七方、十剂的基本概念。

治法分类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3.简述病证、综合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及君、臣、佐、使的含义。熟悉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及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作用。了解方剂变化的几种形式。【能力培养目标】

能按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分析成方。

会对成方进行药味、药量的加减以及剂型的变化运用。【教学内容】

1.讲述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及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2.重点讲述:

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作用。

方剂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含义。3.简要讲述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

第五章方剂的剂型

【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常用剂型的种类、制备方法和主要特点。【能力培养目标】

会结合临床病情选择方剂的常用剂型。【教学内容】

讲述汤、丸、散、膏、丹、酒、冲、栓、糖浆、片、针等常见剂型的制备方法和特点。

第六章方剂的使用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汤剂的煎法。

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了解中医处方的一般书写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会正确书写中医处方并具有根据病情作出煎药、服药口头医嘱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讲述汤剂的制备、服药法、处方的使用。2.重点讲述:

汤剂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制备的基本知识。

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性特点,决定适宜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3.简要讲述中医处方的一般书写方法。

第七章解表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熟悉止嗽散、柴葛解肌汤、再造散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了解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止嗽散、柴葛解肌汤处理不同类型的外感病证。能说明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理和正确的服用方法。

会背诵方歌。会对麻黄汤与桂枝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作出异同比较。

【教学内容】

1.讲述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败毒散、再造散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八章泻下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济川煎、黄龙汤、舟车丸、增液承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增液承气汤处理相应的主治病证。能对大承气汤和十枣汤在煎服方面作出正确的医嘱。

会背诵方歌。并会对三承气汤进行异同比较。【教学内容】

1.讲述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温下剂的配伍特点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大黄附子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济川煎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十枣汤、舟车丸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服用方法及其意义。

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九章和解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防风通圣散、痛泻要方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了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成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防风通圣散处理相应的主治病证。能说出阳郁厥逆的机理及和解剂每类的代表方。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四逆散、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防风通圣散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章清热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凉膈散、导赤散、泻白散、苇茎汤、六一散、当归六黄汤、新加香薷饮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竹叶石膏汤、清瘟败毒饮、左金丸、清骨散的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凉膈散、导赤散、泻白散、苇茎汤、六一散、当归六黄汤处理不同阶段、不同脏腑、不同性质的里热病证。能对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芍药汤与白头翁汤、清胃散与玉女煎作出异同比较。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2.重点讲述:

清热剂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清热地黄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

凉膈散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普济消毒饮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龙胆泻肝汤、左金丸、玉女煎、芍药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导赤散、泻白散、清胃散、白头翁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

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一章温里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了解回阳救急汤的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处理相应的里寒病证。能对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作出异同比较。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温里剂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回阳救急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二章补益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玉屏风散、八珍汤、大补阴丸、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理解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人参蛤蚧散、胶艾汤、七宝美髯丹、龟鹿二仙胶、益胃汤的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肾气丸、玉屏风散、八珍汤、大补阴丸、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处理不同的虚弱病证。能对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与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作出异同比较。会背诵方歌。会运用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以及补益脏腑的配伍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述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补益剂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八珍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大补阴丸、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左归丸、七宝美髯丹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右归丸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三章固涩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牡蛎散、金锁固精丸、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固冲汤、完带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桑螵蛸散、易黄汤、九仙散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了解桃花汤、固经丸的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金锁固精丸、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固冲汤、完带汤、牡蛎散、桑螵蛸散、易黄汤处理相应病证。能对主治自汗证的桂枝汤、牡蛎散、玉屏风散三方进行比较。

会背诵方歌。会区别真人养脏汤和四神丸的异同点。【教学内容】

1.讲述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玉屏风散、牡蛎散的组成药物、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固冲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四章安神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熟悉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了解磁朱丸的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处理相应病证。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及重镇安神和补养安神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甘麦大枣汽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五章开窍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紫雪、至宝丹、小儿回春丹的功效、主治及服用方法。熟悉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了解紫金锭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对凉开“三宝”在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方面作出异同比较。

会正确使用开窍剂以救急。【教学内容】

1.讲述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凉开和温开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功效及主治证候。苏合香丸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六章理气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厚朴温中汤、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天台乌药散、定喘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金铃子散、橘核丸的功效和主治。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定喘汤处理有关气滞、气逆的病证。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行气和降气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越鞠丸、半夏厚朴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厚朴温中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天台乌药散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七章理血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大黄■虫丸、咳血方、槐花散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丹参饮、鳖甲煎丸、四生丸功效和主治。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槐花散处理相应的病证。能根据理血剂的不同配伍方法遣方用药。会背诵方歌。 【教学内容】

1.讲述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活血祛瘀和止血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运用注意事项 活血祛瘀剂的基本配伍。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七厘散、温经汤、生化汤、大黄■虫丸的功效及主治证候。止血剂的基本配伍。咳血方、小蓟饮子、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十灰散、槐花散的功效及主治证候。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八章治风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川芎茶调散、牵正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消风散、地黄饮子、大秦艽汤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玉真散、小活络丹功效和主治。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牵正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消风散处理相应的病证。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治风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消风散、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大秦艽汤、牵正散、小活络丹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十九章治燥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桑杏汤、增液汤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玉液汤功效和主治。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桑杏汤、增液汤处理相应的病证。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轻宣外燥和滋润内燥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杏苏散、桑杏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百合固金汤、玉液汤、增液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养阴清肺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二十章祛湿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甘露消毒丹、猪苓汤、五皮散、苓桂术甘汤、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二妙散、防己黄芪汤功效和主治。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真武汤、实脾散、甘露消毒丹、猪苓汤、苓桂术甘汤、萆薢分清饮处理相应的病证。能对五苓散与猪苓汤、真武汤与实脾散作出异同比较。会背诵方歌。 【教学内容】

1.讲述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八正散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

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猪苓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五皮散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真武汤、实脾散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萆薢分清饮功效及主治证候。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羌活胜湿汤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功效、主治、方义、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方定痫丸、消瘰丸功效和主治。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处理相应的病证。能说出祛痰剂每类的代表方。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二陈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温胆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

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滚痰丸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二十二章消食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保和丸、健脾丸组成、功效、主治、方义、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枳术丸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熟悉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目标】

能初步运用保和丸、健脾丸、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处理相应的病证。

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消食化积和消痞行滞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消食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保和丸的组成药物、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

木香槟榔丸、枳术丸、枳实消痞丸的功效及主治证候。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二十三章驱虫剂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乌梅丸、肥儿丸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了解化虫丸、驱绦汤功效和主治。【能力培养目标】

能使用驱虫剂,初步具有运用乌梅治疗蛔厥证的能力。会背诵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驱虫剂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驱虫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乌梅丸的组成、功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肥儿丸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二十四章涌吐剂

【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瓜蒂散组成、功效、主治。熟悉涌吐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急救稀涎散、盐汤探吐方的功效和主治。 【能力培养目标】

会正确使用涌吐剂。能背诵瓜蒂散方歌。【教学内容】

1.讲述涌吐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涌吐剂的代表方剂。2.重点讲述:

涌吐剂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瓜蒂散、急救稀涎散、盐汤探吐方的功效与主治。3.简要地对所选正方进行归纳小结。

第二十五章中成药

【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方法。了解中成药的发展过程及使用知识。 【能力培养目标】

能根据病情选择常用中成药。【教学内容】

1.讲述中成药发展的过程,中成药使用基本知识,常用中成药。2.重点讲述:

中成药的配伍、服用方法及保管中成药应注意的问题。3.简要地对所选的常用中成药进行归纳。

第三篇: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3扶正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

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

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六一散 阴暑:香薷散 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暑湿证:桂苓甘露饮。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

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温病,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西弟要母,二皇子借竹皮连炒石参。清脏腑热 心经火:导赤散:通住草地。

肝经实火湿热:龙胆泻肝汤:黄龙子推木车,当地卸柴草。肝炎犯胃:左金丸:吾皇(黄连6:1)肺痈,热壅痰淤互结:苇茎汤:苇冬已逃。肺热喘咳:泻白散:白耕草地。胃火牙痛:清胃散:连弟生母归 胃热阴虚:玉女煎:麦地拾母牛。邪热下痢:葛根芩连汤:

温热痢疾:芍药汤:秦香连当官,大吵要郎。热毒痢疾:白头翁汤:白头翁擒二黄。

6、清虚热温病后,邪伏阴分:青蒿鳖甲汤:贾母生丹青。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清骨散:亲家母弟擒草狐、银狐。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

四、和解剂 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热入血室:小柴胡汤:蒋干找人伴胡琴。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大琴只要半升枣胡。少阳湿热: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肤只半黄。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达原饮:情朗甘知后果。调和肝脾 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四逆散:只烧干柴。肝郁血虚,脾弱气郁:逍遥散:江湖河草,要归白苓。脾虚肝旺之痛泻(木克金):痛泻要方:陈租药房。

调和肠胃: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姜二黄炒半升枣。

五、温里剂 温中祛寒

脾胃虚寒、阳虚失血、胸痹:理中丸:干厚猪皮。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小建中汤:大芍糖炒姜汁。肝肾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将无人找。

中阳虚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大建中汤:蜀江糖人。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四逆汤:父子炒姜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回阳救逆汤 温经散寒

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捅大桂柑,当要细心(倍大枣)阴疽:阳和汤:干妈借炭鹿肉熟。

营卫虚弱之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贵要炒姜枣。

六、固涩剂

固表止汗:体虚自汗、盗汗:牡蛎散:黄母卖麻。敛肺止咳:久咳肺虚:九仙散:武素梅借人款交桑母。涩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四神丸:破豆姜枣喂猪。久泻久痢脾肾阳虚:真人养脏汤:甘肃猪扣肉香,当心要诃人。涩精止遗:肾虚不固:金锁固精丸:

心肾两虚、:桑螵蛸散:桑蒲远古,人鬼当神。

固崩止带:脾肾亏虚、冲脉不固:固冲汤:黄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肾虚、湿热带下:易黄汤

七、安神剂

重镇安神:心火亢,阴血亏:朱砂安神丸:黄朱归草地。滋养安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酸枣仁汤:穷找灵芝草

阴亏血少,神志不安:天王补心丹:冬至,二仁弟皆当喂猪服三升麦。脏燥:甘麦大枣汤。

八、开窍剂

1凉开:邪热内陷心包:安宫牛黄丸 温热病、热闭心包,热盛动风:紫雪丹 痰热内闭心包:至宝丹

温开:寒闭:苏合香丸:十香杀猪刻犀皮。

九、理气剂

行气:六郁证:越鞠丸:神父听川芎神曲。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苏苓后半生。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枳实薤白桂枝汤:谢蒌枝朴实。脾胃寒凝气滞:厚朴温中汤:服生炒肝皮厚香。肝经寒凝气滞:天台乌药散:高良回乡练兵,要斗青皮。肝肾不足,寒凝肝脉:暧肝煎:陈生归乡,要服狗肉。降气:上实下虚、喘咳:苏子降气汤:半钱牛肉归子厚。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定喘汤:桑琴吃白果破香瓜,半块杏仁苏。胃虚痰阻气逆:旋复代赭汤:蒋干吓走带花人。痰饮呕吐:小半夏汤

胃气虚有热呃逆:橘皮竹茹汤:儒生大人(吃)橘柑。胃气虚、寒证:丁香柿蒂汤:湘江市人。

十、补益剂 补气

肺脾气虚:四君子汤:人服熟肝。

脾虚湿盛:参苓白术散:早晨,人已杀猪,皆服肉炒山药豆。脾虚气陷发热:补中益气汤:陈麻人骑胡术干当归。

温病暑热耗气伤阴,久咳伤肺,气阴两虚:生脉散。表虚自汗:玉屏风散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完带汤:苍山人借钱,胡要干猪皮。补血 营血虚滞:四物汤:要归穷地。血虚阳浮发热:当归补血汤(黄芪5:1)

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归脾汤:白将神骑远,草人早归龙眼乡。气血双补气血两虚:八珍汤

阴血、阳气虚,肺痿:炙甘草汤:卖大麻之人叫姜志弟。补阴、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朱丹弟服泻药。阴虚火旺:大补阴丸:黄母归来猪脊熟。肝肾阴虚、肝气郁滞:一贯煎:麦地楝狗当杀。真阴不足:左归丸:朱山子骑牛熟路归。补阳:肾阳不足:肾气丸:朱丹弟腹泻服贵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右归丸

阴阳双补: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地黄饮子:长治二弟拾干巴猪肉和姜枣卖桂林。真元虚损、精血不足:龟鹿二仙膏:人参归鹿狗。肝肾不足:七宝美髯丹:破屋归牛苓妻子。

十一、祛湿剂

清热祛湿:湿热黄疸: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大木车滑巨扁,只能干瞪眼。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仁汤:三人爬竹杆,扑通滑下来。湿热霍乱:连朴饮:奴仆伴唱,不知廉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当归拈痛汤。

温化水湿:脾肾阳虚水泛、水湿内停之阴水:实脾饮:父子白服干果破香瓜,吃成大腹皮。中阳不足之痰饮:苓桂术甘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朱父将服药。

利水渗湿: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防已黄芪汤:姜大伯骑草房。水热互结:猪苓汤:谢玲玲滑跤。脾虚湿盛:五皮散:陈玲腹皮伤。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五苓散:白摘两灵芝 祛风胜湿: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独活寄生汤:秦人地穷要牛耕,种灵芝草不寄生,当心防毒。风湿在表之痹证:羌活胜湿汤:草房墙高,曼琼独住。

十二、理血剂 活血化淤: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大甘桃贵,忙硝。胸中血淤:血府逐淤汤:草地烧穷,壳梗当柴,花牛逃。跌打损伤,淤血阻滞:复元活血汤:胡军归山看桃花红草。中风之气虚血淤:补阳还五汤:花痴鬼穷骑龙逃。冲任虚寒淤血阻滞:生化汤:蒋干穷逃当归。淤血停滞:失笑散 淤阴胞宫:桂枝茯苓丸: 疟母癥瘕:鳖甲煎丸: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淤血:七厘散 头面淤血:通窍活血汤:桃花乡穷要葱枣。

膈下淤血:膈下逐淤汤:桃花乡穷,只要胡母炒乌脂归。少腹淤血寒凝:少腹逐淤汤:桃花乡穷,蒲志要回归官胡。血淤痹证:身痛逐淤汤:桃花乡穷,叫牛龙抢灵草归。活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咳血方:海代咳瓜子。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蓟饮子:小弟拾木竹杆当黄山藕。脾阳不足、脾不统血:黄土汤:黄土地干,傅琴白浇。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十灰散:黄宗茜之母用大小蓟叶盖茅侧。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槐花散:只借百花。十三治风剂

疏散外风: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荼调散:景辛穷,纸墙草房薄。风疹、湿疹:消风散:石母归地炒麻,牛通叔借苦参防蝉。风邪初中经络:大秦艽汤:川胶归地信访归,甘服三白二活黄芩膏。风中头面经络:牵正散:

风寒湿邪滞留经络:小活络丹:汝弟要南二屋。风毒痰阻之破伤风:玉真散:白妈只枪南房。

平肝熄风: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竹贝炒钩藤,要苓弟服桑菊。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镇肝熄风汤:练牛者因要升天,干母卖古龟。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天麻钩藤饮:石山麻藤请杜牛母寄交茯神。阴虚风动:大定风珠:贾母卖草鸡,要归阿妈五弟。

十四、消导剂

消食化滞:食滞胃脘:保和丸:(不补)瞧山神服拌萝卜皮。湿热食滞:枳实导滞丸:(不伤正)大琴服泻只求黄白神。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木香槟榔丸:黄柏连想牛朗饿,陈青父割姜。健脾消食:脾虚食滞:健脾汤:黄山神要服肉炒熟陈麦,想杀人。(补)脾虚气滞寒热互结:枳实消痞丸:夏连夫人只卖猪肝不干。酒积伤脾:葛花解酲汤:

十五、治燥剂

轻宣润燥:外感凉燥:杏苏散:夏苓姓苏只找姜草菊借钱。外感温燥:桑杏汤:傻子离母想伤人。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清燥救肺汤:阿妈妮拾干巴桑叶卖人。滋阴润燥:虚热肺痿、胃阴不足:麦门冬汤:夏大人卖草米。肺肾阴虚,虚火上扰:百合固金汤:二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阳明温病,津亏便秘:增液汤:生地冬。

白喉元阴亏虚燥热:养阴清肺汤:荷弦母要单卖草地。胃阴损伤:益胃汤:五弟卖沙糖。

十六、治痰剂

1、燥湿化痰:湿痰:二陈汤:夏菊梅服生肝。胆郁痰扰:温胆汤:陈茹只服枣拌生肝。痰伏中脘:流注脉络:茯苓丸:消夏只服姜。

2清热化痰:痰热咳嗽:清气化痰丸:夏苓只服南瓜黄杏。痰热互结:小陷胸汤:拌黄瓜。实热老痰:滚痰丸:大秦诚实。

润燥化痰:燥痰咳嗽:贝母瓜蒌丸:花苓梅皆背蒌。温化寒痰: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风化痰: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夏天服红薯炒姜枣。风痰蕴热之痫证:定痫丸:夏天南伏神母请虎将干将石金志丹卖砂粒。

十七、驱虫剂

脏寒蛔厥:乌梅丸:富贵人新疆归,白莲交屋。

十八、涌吐剂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瓜蒂散:小香瓜。

十九、妇科方

清经散:柏母弟要服青皮。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

清热调经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苍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举元煎:黄麻人炒叔。寿胎丸:土姣继续。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鲤鱼汤:二伯归将服鱼。

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毓麟丸:八珍穿鹿狗肚。固冲汤:黄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

二十、中内实践部分方剂

荆防败毒散:金传杰放灵芝抢钱财毒草。加味香薷饮:破连扁香花。双解汤:芩子连拾黄风和金桔。

清金导痰汤:桑母卖桔柑,黄母只服菊仁。沙参麦冬汤:冬玉卖豆沙花草。加味桔梗汤:曹白银母已跟菊婷。沙参清肺汤:黄太子生冬瓜草以及合欢根。射干麻黄汤:夏园射卫星将找黄花。桑白皮汤:桑母姓苏,只爱夏芩连。茜根散:黄茜伯炒地胶。泻心汤:大黄芩连。

无比山药丸:五只兔熟,朱泽山服牛肉肚急。安神定志丸:龙远人捕神灵。

桃仁红花煎:桃花乡穷,胡青生赤丹想归。左归饮:朱山服熟狗草。

人参养营汤:黄叔弟归,说贵人将找志甘喂服桔皮。黄连阿胶汤:芩连要鸡胶。柴胡疏肝散:陈香穷,只烧干柴。丹栀逍遥散:叔归要服柴草。

滋水清肝饮:牛母菜地归,腹泻要找芍子。化肝煎:陈贝子要写丹青。

藿香正气散:大腹子苏苓拌厚猪皮跟草香。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连理汤:理中丸+黄连茯苓。开噤散:黄生连服冬陈米和丹石。

正气天香散: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夏)+贺昌证佩果。黄芪汤:陈麻人服参炒白蜜归。润肠丸;大枪归陶妈。茵陈术附汤:附子炒姜称白肉。犀角散:西子妈连姻。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高举枪。大补元煎:狗肚熟人当要炒鱼。越婢加术汤:干妈拾白姜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杏拾连豆姜枣皮。疏凿饮子:陆芩擒大朗,小谢缴木枪。沉香散:韦冬顽皮要滑香草归。石苇散:韦冬卖滑车。膏淋汤:龙母要吃白地参。四妙散:牛已苍白 消渴方:蜂乳将生黄花藕。

解语丹:扶远权抢(劫),南妈想蒲草。四七汤:苏苓后半生早。

防风汤:黄大琴归,放心服葛艽肉炒姜。乌头汤:干妈要黄屋。

薏苡仁汤:麻贵二伙已放苍芷归屋炒姜。人参五味子汤:四君子汤+麦味服枣 参附龙牡救逆汤:参附龙母炒芍。连梅汤;连梅卖地胶。

第四篇: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书断》 《书品》

《画禅室随笔》 《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传论》

《非草书》

《送高闲上人序》 《书法雅言》

《广川书跋》

《授笔要说》 《论书表》

《负暄野录》

《艺概》 《论书》

《六体书论》 《法书要录》 《宣和书谱》 《翰墨志》 《续书谱》 《书谱》

《四体书势》 《广艺舟双楫》 《法书论》 《采古来能书人名》

《评书》 《九势》 《笔论》 《述书赋》 《书后品》 《书论》 《续书断》 《书旨述》

《临池诀》 《奴书订》

《法书考》

《拨镫序》 《草书状》

《学古编》

《记白云先生书《隶书体》

《书诀》

诀》 《二王等书录》

《书估》

《五十六种书》 《承晋斋积闻录》

《书议》

并序《书述》 《古今法帖论》

《钝吟书要》

《心成颂》 《评书帖》

《书法约言》

《八诀》 《初月楼论书随笔》《书学捷要》

《海岳名言》 《分隶偶存》

《艺舟双楫》

《三十六法》 《义门题跋》

《与梁武帝论书启》

《传授法》 《笔意赞》

《古今书评》

《用笔论》 《书学》

《宝章待访录》

《晦庵论书》 《南北书派论》

《草书势》

《笔髓论》 《文字论》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文字志目》 《观钟繇书法十二《说文解字序》

《翰林要诀》 意》

《语例字格》

《衍极并注》 《临池管见》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笔法诀》 《临池心解》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

《指意》 《评书药石论》

意》

《论宋十一家书》 《于右任论书》

《二字诀》

《阁帖跋》 《启功论书》

《春雨杂述》 《沈尹默论书》

第五篇:【中药方剂】中药方,中医药方,中药方,药方

【中药方剂】中药方,中医药方,中药方大全,药方大全

中药方功能主治鼻痹 喘疮 痘疳 疖疥 厥疝 瘦疼 吐癣 痒腰 燥痔 安神 安胎 拔毒 百病 白带 白光 百合 白痢 白淫 白浊 保胎 崩漏 便毒 便秘 遍身 鼻合 闭经 鼻塞 臂痛 鼻渊 鼻痔 不渴 补气 不散 补肾 不食 不下 补血 补虚 补益 补阴 不育 不孕 嘈杂 肠风 肠鸣 肠炎 肠痈 产难 潮热 成疮 赤痢 齿痛 赤眼 虫积 疮毒 疮疖 疮疡 喘急 喘咳 喘嗽 初起 除热 出血 刺痛 喘促 催生 撮口 大便 大风 带下 丹毒 盗汗 癫狂 癫痫 定喘 疔疮 疔毒 定痛 冻疮 痘疮 痘疔 痘疹 对口 多汗 多渴 肚痛 恶疮 恶风 恶寒 耳聋 呃逆 耳鸣 恶心 发斑 发背 发汗 发黄 发脑 烦渴 反胃 翻胃 烦闷 烦躁 发热 肺热 肺痈 肺痿 粉刺 风痹 风毒 风疾 风痉 风冷 风热 风湿 风水 风痰 风温 风痫 腹满 腹内 腹痛 腹胀 浮肿 腹中 疳疮 疳积 干呕 疳热 膏淋 膈气 关格 固齿 谷疸 蛊毒 鬼疟 桂枝 鼓胀 骨折 骨蒸 汗出 汗多 寒疟 寒热 寒疝 黑干 黑曾 横痃 喉痹 喉风 喉痛 喉癣 喉痈 黄疸 黄瘦 化痰 蛔虫 霍乱 活血 健脾 健忘 健胃 脚气 脚弱 解表 疥疮 结毒 解毒 接骨 痎疟 截疟 疥癣 急黄 积聚 脐腹 金疮 经闭 惊风 惊悸 惊啼 惊痫 进食 酒疸 酒毒 酒积 久痢 久疟 久嗽 久泻 倦怠 厥逆 开胃 咯血 咳逆 咳嗽 咳血 渴者 口臭 口疮 口干 口渴 口苦 口糜 口燥 溃疡 劳淋 劳疟 劳嗽 牢牙 羸瘦 冷痢 臁疮 凉血 疠风 痢疾 理气 利湿 流注 漏疮 瘰疬 麻风 脉沉 脉浮 脉洪 脉滑 脉濡 脉数 脉微 脉细 脉弦 麻木 慢惊 麻疹 梅毒 梦遗 面赤 面黄 面青 明目 目暗 目赤 目荒 目疾 木舌 目眩 难产 脑疽 内障 疒畾 能食 疒咅 疒颓 疒帬 尿血 匿虫 衄血 溺血 疟疾 呕逆 呕吐 呕血 膀胱 臌胀 偏风 偏枯 痞块 脾疟 贫血 痞气 脾虚 气喘 气短 气膈 气积 气急 气块 气淋 清肺 轻粉 清热 气逆 七疝 脐下 气虚 雀目 祛风 祛痰 热病 热疮 热劳 热淋 妊娠 柔风 乳蛾 润肺 润燥 乳岩 乳痈 散寒 瘙痒 伤风 伤寒 上气 伤食 伤折 疝气 少气 烧伤 少阳 舌淡 舌红 生疮 生肌 身热 身痛 肾虚 身重 食积 失精 石淋 失眠 时气 食少 石水 湿温 失音 湿疹 首风 瘦弱 手足 水蛊 水气 水泻 水肿 鼠瘘 顺气 数者 四肢 嗽血 苔白 苔黄 胎惊 胎漏 痰喘 痰核 瘫痪 痰逆 痰嗽 痰饮 疼痛 调经 聤耳 疔肿 痛风 痛经 痛甚 头昏 头疼 头痛 头眩 头晕 退热 吐逆 吞酸 唾血 吐泻 吐血 顽癣 胃反 胃痛 温疟 瘟疫 温中 无汗 无力 五淋 五噎 五痔 下疳 下利 下痢 小便 哮喘 小腹 消渴 消肾 消食 消痰 消炎 消中 消肿 下气 下乳 下血 血痹 泄痢 泻痢 血气 胁痛 泄泻 血晕 心腹 心悸 心痛 心闷 心虚 心躁 胸痹 胸满 胸闷 痃癖 悬痈 眩晕 血崩 血痢 血淋 血虚 虚劳 虚热 虚弱 虚损 牙疳 咽干 阳痿 养血 咽喉 眼疾 延年 咽痛 腰痛 牙疼 牙痛 噎膈 夜啼 宜服 遗精 瘿瘤 遗尿 阴痿 瘾疹 益气 益肾 痈疽 痈肿 有汗 月真 鱼口 语涩 早泄 贼风 则痛 杖疮 脏毒 胀满 瘴疟 瘴气 谵语 怔忡 症瘕 折伤 痔疮 痔疾 止渴 止咳 痔瘘 痔漏 止嗽 止痛 止血 止痒 支饮 肿毒 中恶 中风 重舌 中湿 中暑 肿痛 肿胀 转筋 壮热 诸疮 诸风 诸淋 诸虚 自汗 作痛

安魂魄 安五脏 安心神 白癜风 白虎风 暴赤眼 奔豚气 补不足 不得卧 不恶寒 补肝肾 不可忍 不能食 补脾胃 补气血 补肾气 补肾水 不识人 不嗜食 不思食 不痛者 补五脏 不下食 补下元 补虚劳 补虚羸 补虚损 补元气 不欲食 补诸虚 赤白痢 除湿热 刺疼痛 寸白虫 大便黑 大便秘 大便难 大风疾 大风癞 大麻风 鹅掌风 发寒热 风湿痹 附骨疽 腹痛者 腹胀满 腹中痛 干霍乱 高血压 冠心病 汗不出 黑髭发 和脾胃 和胃气 和五脏 鹤膝风 厚肠胃 黄水疮 化宿食 化痰涎 化痰饮 霍乱后 活血脉 降心火 坚筋骨 健脾胃 绞肠痧 解酒毒 解热毒 解暑毒 急喉痹 噤口痢 进乳食 进饮食 久咳嗽 酒渣鼻 渴不止 口不渴 口眼斜 宽胸膈 历节风 利小便 利胸膈 利咽膈 脉沉迟 脉沉细 脉沉弦 脉浮缓 脉浮紧 脉浮数 脉浮者 脉洪大 脉洪数 脉滑数 脉弦滑 脉弦数 脉弦细 脉细数 脉虚数 慢惊风 美饮食 明耳目 目赤痛 脓疱疮 暖丹田 暖水脏 暖下元 暖腰膝 脾胃病 破伤风 强筋骨 气不足 脐腹痛 清肺热 清头目 气欲绝 祛风湿 润肌肤 乳石发 如鱼脑 伤寒后 少阴病 生津液 生肌肉 生翳膜 生瘾疹 舌苔白 舌质淡 舌质红 食不下 时寒热 湿脚气 时呕逆 手足冷 顺三焦 四肢冷 苔薄白 胎不安 汤火伤 糖尿病 瘫痪风 填骨髓 调脾胃 调荣卫 通经络 通血脉 退虚热 唾脓血 吐清水 吐酸水 吐涎沫 胃气痛 胃脘痛 温脾胃 五膈气 乌髭鬓 乌髭发 下疳疮 小便赤 小便多 小便黄 小便利 小便难 小便涩 小便数 小肠气 小儿疳 消风壅 小腹痛 消酒食 消积滞 消宿食 消痰饮 消饮食 下鲜血 下瘀血 血风疮 胁下痛 心腹痛 行滞气 心绞痛 胸背痛 休息痢 痃癖气 荨麻疹 养精神 杨梅疮 咽喉痛 腰背痛 腰腹痛 腰脊痛 益精气 益精髓 益精血 银屑病 一切气 益气力 益气血 益肾水 益颜色 悦颜色 长肌肉 治大人 止烦渴 止咳嗽 治男子 止呕吐 止疼痛 止吐泻 治丈夫 壮筋骨 壮腰膝 壮元阳 驻容颜 助消化 驻颜色 自汗出 滋肾水 走马疳 作寒热 卒中风

嗳气吞酸 安魂定魄 安神定志 拔毒生肌 百节酸疼 百节酸痛 百节疼痛 白膜遮睛 半身不遂 暴发火眼 胞衣不出 胞衣不下 悲忧不乐 崩漏不止 崩漏带下 崩中漏下 便利不调 遍身疮疥 遍身浮肿 遍身生疮 遍身疼痛 遍身肿满 遍身壮热 鼻流清涕 鼻衄不止 鼻塞流涕 鼻塞清涕 鼻塞咽干 鼻塞不通 鼻塞声重 不得安卧 不得俯仰 不得眠睡 不得眠卧 不得屈伸 不得睡卧 不得饮食 不服水土 补肝益肾 不进乳食 不进饮食 不可屈伸 不可忍者 步履艰难 步履艰辛 不美饮食 不纳饮食 不能久立 不能屈伸 不能下食 不能行步 不能言语 不能饮食 不能转侧 补暖下元 补气健脾 补气养血 不生肌肉 补肾固精 补肾益精 补肾壮阳 不思乳食 不思饮食 不闻香臭 不下饮食 不省人事 补虚益气 补益肝肾 不欲乳食 不欲饮食 不知人事 补中益气 肠风下血 肠风泻血 肠风痔瘘 肠风痔漏 肠鸣腹痛 肠鸣泄利 肠鸣泄泻 肠胃虚弱 产后腹痛 产后蓐劳 产后崩中 产后泄泻 产后血虚 产后血运 产后血晕 产后中风 产后诸疾 潮热不退 潮热盗汗 潮热往来 赤白带下 赤白痢疾 赤白下痢 齿槽固密 赤多白少 吃食减少 赤肿疼痛 喘息促急 唇干口燥 唇口干燥 从高坠下 聪耳明目 骨节烦疼 大便闭结 大便不利 大便不实 大便不调 大便不通 大便干燥 大便滑泄 大便秘结 大便秘涩 大便酸臭 大便溏泄 大便下血 大便泄泻 大便燥结 大便自利 大补气血 打扑损伤 大肠秘涩 大肠实热 大肠泄痢 怠惰嗜卧 但热不寒 大小便涩 大小便难 涤除腐气 跌打损伤 跌扑伤损 跌扑损伤 冬月伤寒 短气烦闷 肚大青筋 肚腹膨胀 肚腹疼痛 多汗恶风 多见黑花 多困少力 多卧少起 毒气上攻 恶寒发热 恶寒无汗 恶露不下 二便不利 二便不通 耳聋耳鸣 耳鸣耳聋 耳目聪明 耳内蝉鸣 耳内生疮 耳内虚鸣 恶闻人声 恶闻食气 恶心呕逆 恶心呕吐 恶心欲吐 发背痈疽 发汗解表 芳香开窍 烦渴不止 烦渴引饮 烦闷不安 烦热口干 翻胃吐食 烦躁不安 烦躁不宁 烦躁口渴 发热恶风 发热恶寒 发热烦躁 发热咳嗽 发热口渴 发热头痛 发热无汗 发热作渴 发歇不定 发歇寒热 发歇疼痛 发歇无时 发作无时 肺气不足 肺气喘急 肺气咳嗽 肺热咳嗽 肺脏风毒 风毒攻眼 风毒脚气 风寒湿痹 风热上攻 风热上壅 风湿相搏 腹胁刺痛 腹胁膨胀 腹胁疼痛 腹内疼痛 腹内虚鸣 妇人产后 妇人带下 妇人血风 妇人血崩 妇人血气 妇人中风 腹痛不止 腹痛肠鸣 腹痛后重 腹痛下血 腹痛泄泻 腹痛胀满 腹胁妨闷 腹胁虚胀 腹胁胀满 腹胁胀痛 腹胀肠鸣 腹胀气急 腹胀如鼓 腹中刺痛 腹中绞痛 腹中结块 腹中雷鸣 腹中疼痛 腹中虚鸣 腹中作痛 感冒风寒 干呕不止 肝气不足 肝肾不足 肝肾阴虚 干湿脚气 肝郁气滞 攻刺疼痛 关格不通 关节疼痛 骨节酸疼 骨节酸痛 骨节疼痛 骨蒸潮热 骨蒸肺痿 骨蒸劳热 汗出不止 寒多热少 寒热不定 寒热交作 寒热时作 寒热头痛 寒热往来 红白痢疾 红肿疼痛 喉中涎声 喉中作声 化腐生肌 恍惚多忘 缓急止痛 化痰定喘 化痰开窍 化痰软坚 化痰散结 化痰止咳 化痰止嗽 化瘀止痛 哕逆恶心 昏不知人 昏迷不省 昏迷不醒 浑身疼痛 浑身壮热 霍乱呕吐 霍乱吐利 霍乱吐泻 霍乱转筋 活血祛风 活血通经 活血化瘀 活血解毒 活血祛瘀 活血散瘀 活血调经 活血消肿 活血止痛 活血驻颜 火证通治 肩背拘急 渐成内障 降逆止呕 渐加羸瘦 健脾和胃 健脾化湿 健脾开胃 健脾利湿 健脾养胃 健脾益气 健脾燥湿 健脾止泻 渐生翳膜 坚硬如石 角弓反张 脚气冲心 脚气缓弱 脚气上攻 脚气肿满 脚膝缓弱 脚膝生疮 脚膝疼痛 脚膝无力 解毒消肿 脐腹刺痛 脐腹撮痛 肌肤甲错 脐腹绞痛 脐腹冷痛 脐腹弦急 脐腹胀满 急慢惊风 筋骨痿弱 经候不调 惊悸不安 惊悸健忘 经久不愈 惊悸怔忡 经脉不调 经脉不通 筋脉拘急 经年不愈 经期腹痛 精神不守 精神不爽 精神短少 精神恍惚 精神昏愦 精神昏困 精神倦怠 精神困倦 精神疲倦 经水不调 筋骨疼痛 筋骨无力 精血不足 积年不愈 筋脉拘挛 进美饮食 津液不足 肌肉瘦瘁 肌肉顽痹 肌肉消瘦 肌体羸瘦 肌体瘦弱 久不收口 久不受孕 久不愈者 久服延年 久痢不止 久疟不愈 酒食所伤 久无子息 久泻不止 九种心痛 倦怠嗜卧 倦怠无力 举动乏力 开胃健脾 开胃进食 咳逆上气 咳嗽不已 咳嗽不止 咳嗽喘促 咳嗽喘急 咳嗽喘满 咳嗽多痰 咳嗽呕吐 咳嗽气喘 咳嗽气急 咳嗽上气 咳嗽声重 咳嗽痰喘 咳嗽痰多 咳嗽痰盛 咳嗽痰涎 咳嗽吐血 咳嗽咽干 咳嗽有痰 渴欲饮冷 渴欲饮水 口鼻生疮 口不能言

下载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二甲评审中医人员方剂考试卷及答案

    二级评审考试题——中药方剂 一、 写出以下方剂的药物组成及功用。 1. 指迷茯苓丸2. 仙方活命饮 3. 阳和汤 4. 小青龙汤 5. 二陈汤 6. 补阳还五汤 7. 逍遥散 8. 藿香正气丸......

    读《古代的中医》有感

    读《古代的中医》有感早在上学期,小帆就给我推荐了罗大伦的《古代的中医》,当时没机会读,前几日金城兄在图书馆借来了,我借来一读,不觉拍案叫绝,让人热泪盈眶,在毛概课上读了一节,不......

    转载著名中医郝万山著作《不生气就不生病》内容精要

    著名中医郝万山著作《不生气就不生病》的内容精要转载, 希望能对每一位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 内容精要1: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就是疾病。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

    中医综合 方剂学 分类总结(共五篇)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

    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样例5)

    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 编辑/中国中医考研 以下为《方剂学》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第七版182首正方: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甘麻桂杏(义:干嘛贵姓)(方歌)麻黄汤中臣......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复习总结(精选5篇)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复习总结 2007-7-26 15: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第一章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