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有感[精选]
读《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有感
周莉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是史宁中教授在2013年编著出版的一本数学专著。本书主要讲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探讨实现“四基”课程目标、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问题篇”、“话题篇”和“案例篇”,从小数数学教学中困扰一线教师的30个问题、30个话题、20个案例着手,逐一阐述,深入分析,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讲述,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把握小学数学的核心。我重点研读了问题篇,对于另外两篇-----“话题篇”和“案例篇”我只是略读了一下。
读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在我教学中遇到一些由于我自身知识缺乏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解答,同时,对一部分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找到了他理论上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对《课标》的一些教学要求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提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内容所涉及的最重要的十个核心概念,其中第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其中对数感的解释是: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作者在“数的认识“这一部分,通过数量是什么?数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等8个问题,对小数教学中有关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课标》强调数与现实的联系,对数感强调的是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还应当反过来,让学生感悟“抽象出来的数与数量是有联系的”。抽象的核心是舍去现实背景,联系的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对于“回归现实背景”史教授这样举例解释:同样是100这个抽象了的数,但100粒黄豆与100匹马给人的现实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现实生活的许多情况,人们需要感悟数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并且判断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数所提供的信息。此外,学生对于运算结果也应当有一定的感悟或者说是直观判断,比如,应当直观判断18加9比30大还是小,1/2加3/8比1大还是小。“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
在没有读此书前,我对数与数量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先后顺序、数学的本质等一些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在认识数之前,要先认识数量。数量是对现实生活中实物量的抽象。数量都是有实际背景的,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与此对应,数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大与小。依据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就产生了自然数。数字既然是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数必须从生活的实际背景开始。书中说:“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不可能让学生完全理解数的抽象过程,但是,应当努力创设出一些情境让学生清晰地感悟到这个抽象过程。”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的依据。
看完这本书后,收获颇丰。对书中的问题详细做了笔记,希望书中的一些知识和理念,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渗透和应用。
第二篇:读《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七个基本概念》有感
读《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七个基本概念》有感
营销中心施文国
翻开本书扉页,“献给那些下决心不再在工作中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的献词,便可深深体会作者写作此书的用心良苦。通过读此书,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领悟到那种管理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为管理本身的深奥,粗浅阅读此书,感觉颇为枯燥;但经过细读此书,再结合实际工作点滴,顿觉其字字珠玑。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学习此书并且加以理解和思索,再结合部门管理,定能提高自身素养、领导团队的能力,并学会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的常识一书使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管理观念、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及组织平台、权责利的组织匹配,“向上管理”的领导管理、发挥激励措施的有效作用,制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决策、计划与目标的有效结合。现以“什么是激励”为例,结合部门中个人实际管理工作,谈谈我个人的体会,理解.如果说管理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激励就是这门艺术的核心。营销部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如何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首先绩效激励是比较有效的措施。企业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模式,才能使营销发挥出卓越的竞争力。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合适的激烈手段,让工作变成爱好、乐趣、动力,有很多种办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薪酬
和晋升,另外授权是一种激励,分权是一种激励,提升职位也是一种激励。
合理的激励方式,“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激励方式是正向激励还是反向激励,是分开激励还是个人激励?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我们要不断的激发员工的成就需求,而不是满足员工需求,当员工的成就需求被激励出来,绩效就是无限的。
薪酬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但不一定是有效的。这对于急需解决生活问题的基层普遍员工来说是重要的,当然赞赏也同样重要。薪酬奖励并不是发挥作用,尤其在以下三种情况:
1、工作量所造成的疲惫。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
3、不公平。公平是一种感觉,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管理者认为公平,不见得看法相同,因为我们比较的对象不一样。
授权、分权的激励方式,管理者的需要包括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从工作本身得到满足。授权形成良性激励竞争状态,分权形成相互激励状态,相互协作氛围,另外给予每一个人适合的期望激励,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
管理者确定激励方式时,要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不能站在自己的方向,要确信激励方式对获得者是有价值的;为了满足不同员工激励的要求,应由管理者设计激励项目,由员工自己选择制定原则。首先要依据企业战略方向明确激励方向,其次逐步建立企业员工相适应的激励氛围,确定激励的效果。根据团队目标确定员工目标,培养激励制度化。
不断更新有效的恰当激励措施,避免激励失效。薪酬、晋升、福利、认可赞赏、员工持股、社会地位成就以及特别的奖励、鼓掌、赞美、鲜花、隆重的仪式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激励措施。结合以上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引导员工需求,让激励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通读管理的常识,真正使我受益匪浅,很有启迪指导意义,可以作为我工作的应用指南。
第三篇:读《学与问》有感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了这一课,只剩下一条小尾巴扫一下。但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由于老师的生动讲解与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完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原先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了。学问何处来?从勤学好问中来,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哥白尼《日心说》的伟大成就,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沈括举世无双的《梦溪笔谈》。而说到问,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语文考试,可我们几个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人望着一条熟悉的考题傻眼了,互相递着眼色,可得到的却全是无奈的耸肩。最后只能瞎蒙,可当时自己估计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与中国男足赢世界杯的可能性一样高。何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请君用一成语概括。若放在平日不会也情有可原,可偏偏这题昨日刚出现在我们家庭作业中,整班全灭,老师只冷冷抛下一句“下午讲”,可谁知下午率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考试。那次考试那一题只有m君对,答案是瓜田李下。吾们不服,逼问m君如何知道,他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老师的。”吾们顿时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势,面对如此情景,他仍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下午考,有何不妥?你们怎么不晓得问?”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都有无语地从m君座位旁离开。一道昨日不会之题不问个究竟,导致了下午考试直接丢分,老师没有什么不对,m君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却是我们。我们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却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我们难搁面子,只因为平时在同学面前装得无所不知,再问老师岂不甚是虚伪?而今天学的《学与问》这一课也解开了我心里许久的一个结,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顿觉孔圣人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极是也。向人请教不是耻辱,面成熟谦逊的表现,而在千万个“为什么”中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有学问。
第四篇: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1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沉淀文化都被先辈们记录了下来,我很喜欢第五课的选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志士之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是说的骨气,人没有骨气卑尊屈膝的'活着有什么意思?那样还不如自尽算了,就像大家常说的做人要挺直腰杆……古代有很多很多的人受人胁迫,他们最后虽然都死了但他们有骨气,死了,那叫得其所;些墙头草随风倒的小人,只会摇着尾巴若同哈巴狗一般讨好现在的主子。靠山倒了,又没有骨气的去讨好下一个主子。我欣赏的人是那种一生一世只认一个主子,哪怕这个主子到最后穷困潦倒,哪怕是死了都死相随的人。而不是花一点钱恨不得把心窝子都掏出来的人……
做人一定要有骨气,哪怕受这牢狱之灾,也要挺直腰杆做人。最大的感悟就是这些,骨气,你的心里一定要有骨气。有骨气的人才有主心骨,不会东倒西歪。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2
五月是我们天通苑小学传统文化月,我把《经典与成长》这本书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相和》这篇文章。
《将相和》的内容是: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被赵王提拔为上卿,引起了大将军廉颇的嫉妒,廉颇总对别人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为什么不如蔺相如,他算什么东西。只是靠嘴皮子功夫,官做的比我还大,如果碰到他,一定羞辱他一番。每逢上朝,蔺相如躲着他。有一次他出门,正好碰到廉颇了,他让车夫掉头行驶,躲开廉颇别制造不必要的麻烦,他的门人看到这些,说,我们受不了这样的耻辱,请让我们回家吧。蔺相如语重心长的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会怕廉颇吗?蔺相如说,我只是不想起内讧罢了,如果我们打起来了,两败俱伤,别的.国家肯定来欺负我们的。廉颇听了这话后,身后背着荆条向蔺相如来请罪,蔺相如看廉颇十分诚恳,非常欣慰。从此,他们俩成为肝胆相照的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小学生应该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学习蔺相如对朋友宽容大度,包容别人,不斤斤计较,为国家大事着想,和廉颇大将军一起保卫赵国。这就是我对这个故事的评价,
我觉得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长大才能成为谦谦君子。那么怎样去做呢?我认为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做起,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充足的营养,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荣辱,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3
最近,我读了《经典与成长》里的一篇课文——《气节》。读了这篇课文,我学到了很多道理。
《气节》的大意是:古代的君子谨守道义来树立名望,修身养性来等待自己的时机。不因为贫穷而改变自己的节气和操守,不因为卑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按照“仁”的要求处世,按照“义”的'要求行事。见财就起贪心,见利就违背道义,不正当地获得财富,无缘由地得到富贵,这是仁人君子所不愿意做的。
作为小学生,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比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维护社会正义,诚信,积极向上,这些精神原则值得我们一生去实践和坚守。
我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年轻时曾到巴黎留学,在法国,一位法国学生嘲笑他,说他即使让达·芬奇亲自教导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强忍怒火,要和法国学生一较高下,结业时,徐悲鸿的画作惊动了整个世界,也让那个法国学生自叹不如。
做人要有坚贞的气节,要敢于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能够在困境中经受考验,屹立不倒,这样才是真君子。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气节的君子吧!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4
近日,在我读了《经典与成长》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好多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品质,让我受益。
在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其中,让我记忆最深,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正气》。
本篇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述了什么是浩然之气。浩然正气是指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气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那么,这种气质是如何形成的呢?孟子说,关键就在于它符合道义,是长期坚持正义而形成的`。因此,一个人要具有浩然之气,首先就要遵守道义,按照道义准则办事。
作为即将走向中学生活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高尚的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凡事应该注意分清是非,坚决站在正义的一边,才能在心中培养正义感,养成自己的一身正气。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要有远大志向、按道德准则办事、分清是非、培养正义感,养成正气,我要按照这些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做一名谦谦君子好少年!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5
今天我读了《经典与成长》,其中我印象最深的的一句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造的孽,还可以躲避一下,但是要是自己造的孽,那就必须会受到惩罚,是跑不掉的。由此句话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上半学期我上课爱走神有时还说话,老师讲的课程学的`不扎实,结果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很差。老师和家长对我很失望,我自己也很后悔。
我下决心改掉我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爱说话的坏习惯,老师课上辛辛苦苦的给我们讲课,我老是走神,实在是对不起老师。回家爸爸妈妈帮助我辅导,我还是不认真,有时候还反抗一下家长,也对不起家长对我的期望。不过我没有灰心,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改掉了上课不听讲的坏习惯,最近我听课轻松多了,也听得进去了。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也都能理解了。
读完《经典与成长》我改掉了我的坏习惯。这本书指导我怎样做人怎样学习,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从坏孩子变为好孩子。以后我还会多读这本经典的《经典与成长》的。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6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经典与成长》。我看了一篇叫做《忠恕》的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篇课文的大意是:孔子说:“曾参呀!其实我的主张贯穿着一个中心,你明白么?”曾参答道:“弟子明白。”孔子离开后,同门连忙问曾子:“先生所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曾子回答道:“先生主张的道不过是忠恕罢了。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孔子说:终生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篇课文选自《论语》,告诉我们一个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交往中应该学会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损人利己这类的事情的发生。如果只顾一己之便,我行我素,置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而不顾,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只是伤人害己。
这篇课文,让我学会了很多道理。
第五篇:读《易经》与《易》要弄清的基本概念
第一.先说说《易经》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学说?
有人说:读好书、喝好酒、抽好烟是人生的三大享受。
读好书是第一位,偏偏《易经》读起来费劲,说不上享受昵?是坏书吗?真如迷信左道,洪水猛兽吗?否!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百家书,唯独留下易经的故事。贾谊说:“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是个大明白人啊。
《易经》难读难懂,首先因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晦涩,字面上很不好理解;古人词汇稀缺而简洁,对事物多是从外延上阐述,而很少作内涵定义。也因为古人认识事物与表达方式不同今人,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就不好理解。理解上也有发生错误的。有人说易经的基础是八卦,是不准确的。易的代表标志是太极图,一个圆圈象征天地未开之前的太极,内含阴阳鱼,象征天与地,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说,《易经》的基础理论是阴与阳。易,日月也。日在上,为阳;月在下,为阴。易字的组合即是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的。这也是世界最早表述的辩证法嘛!不是得心应手的掌握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宇宙观,哪里来得如此的灵感。所以,首先它是古代世界少有的哲学学说。如仔细推敲《易》的卦辞、象辞、爻辞,不难感受到,隐藏其中的古人的透彻的宇宙观。阳为天,阴为地;这也是古代人头顶天,脚采地,置身于天地之间,潜心研究天、地、人关系的理论学说。因此《易经》讲的是天地间变化规律的学问。
第二.什么是八卦?
八卦是天、地与各种物质相互关系,以及变化的表述形式,具体则是通过符号结合,即阳爻(一)或阴爻(--)来结合表现的。例如:乾卦(三连)、坤卦(六断)。
爻辞、卦辞则是用文字解释说明天、地、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与规律。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代人通过八卦的变化,预测天地变化,指导人类趋吉避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与社会变化规律的工具。
古书录曰:“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是指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与近古的孔子。说明《易经》成书历时悠久,源远流长,渗透着古代几位圣贤的心血。至此,仅可以说了解了《易经》、《八卦》在本质上是何等样的性质,还不能说具体了解了《易经》、《八卦》的内容。如果说仅此就了解了易经、八卦,那它就称不上是千古少有的学问了。
第三.怎么样算读懂了《易经》?
前面说的可以叫做“知其然”,尚不能说“之其所以然”。囫囵吞枣的一了而过,确不能算真懂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晚年喜读易”,以至“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使用竹简写成,用皮绳编在一起,孔子读书很勤奋,以至把编书的皮绳弄断了好几次,也没能充分掌握。看来读懂确实不容易。我以为要真读懂《易经》,过程要走三步曲。第一步是:先要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辞海”中漫游探索,知其精髓。第二步是:“能用易者始为知易”,即学会运用易经、八卦说明、解决一些问题。第三步是:“善易者不卜”,即达到得心应手,未卜先知的地步。
第四.《易经》与《易》
古往今来,初入门学习者,大凡是把《易经》与《易》混为一谈的。我以为称谓《易经》内容必须包括“十翼”。“十翼”就是相传为孔子所著的《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它是人们学习理解《易》与卦的万能钥匙。所以称为《易经》是因为孔子之后,后世儒家把它与《诗》《书》《礼》《春秋》同列为“五经”,成为了儒家的经典。所以,《易》在前。而《易经》在后。单说《易》,不包括“十翼”。至于《易》之前的《连山》、《归藏》,人们都是只知其有,未见其书。
我以为说学习、研读《易》,是仅探求占卜的学问;谈论学习、研读《易经》,主要是探求易理的学问。当然,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但也有区别。
第五.,《周易》是个需要校正的概念
初学者很不容易把《易》、《易经》、《周易》这三个词汇加以区分,更难以辨其真假。即使是冠以“大师”的人物,也大谈研究《周易》的成果如何如何,可谓笑谈。因为《周易》是个子虚乌有的概念。
我经过考据,可以说孔子之前只有《易》,孔子之后有《易经》。翻开文献看看,孔子之前没有《周易》之词汇。所谓《周易》是一个不知何时何人误读、误解而虚构出来的。,司马迁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这大概应该是《周易》之源。有人解释说“周易”之“周”是循环往复的意思。我赞成司马迁之说的“周易”之“周”解释为“循环往复”之意是正确的。从这里误读,而出来《周易》之说是可能的。所以,有人以为周文王演了六十四卦,就有了《周易》,也是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