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谱与寻根有感[大全]

时间:2020-07-23 14: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家谱与寻根有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家谱与寻根有感[大全]》。

第一篇:读家谱与寻根有感[大全]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家谱与寻根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1

幸运之至,有机会读到柳育龙先生所著《家谱与寻根》一书,同样作为一名寻祖人,震撼于柳先生的家族情结以及对于家族资料整理编辑的执着精神!感概甚多。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祖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灾难,先祖们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命之本、家族之根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姓氏的寻祖人,各自探寻着祖先生命历程、追寻着祖先的足迹。在人类繁衍更替的生命长河中,几百年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有资料可查,能很快明确每一个家族的先祖。如今要完成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难?寻祖必备条件的郡望、堂号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仅有一份家族辈字表,但仅凭辈字表,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来自家族的哪一支。和大多数寻祖的宗亲一样,我们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家谱无存,致使家族与上源失去联系,接通上源成为目前寻根连谱的最大困惑。先祖生活的年代,对于家谱清修和记录并无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如谱序不能成章则可能出现家族各支派、世系辈分中的主要人物、生辰卒年、主要事迹失考并有争议,而可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后人确定先祖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我深知作为一名寻祖人决定整理家族资料时,那一定是有一种深爱家族的心结与情怀。谱牒资料整理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有激励后人的作用,所以每一位真正的寻祖人都不敢疏忽,希望做到的就是敬待先祖,不愧后人。实际寻根问祖、整理家族资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惑和艰辛,很多寻祖人都是在中途退出的。

由于对家族文化抛弃得太久,今天各姓氏的后裔对于本家族的文化和家族传统已经太陌生了,60岁左右的家族后人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完整的家族辈字,40多岁的家族宗亲基本上就是“族盲”了。当一种文化后继乏人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面临灭亡的预兆。自“文革”时期以来,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家族的历史随着家谱的毁灭已经淡出宗亲们的记忆。特别是近40年以来,各村庄之中大部份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家族文化被视为旧时代产物与市场经济相比尤显格格不入。这种舍本求末的观念让我们每一个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都错过了整理家族资料的最佳时间,最能知道家族历史的老人基本上不在了。直到今天,家族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仍然没有人关心,非常不易的是80后青年作家柳育龙先生多年致力于家族资料整理和姓氏文化的研究,伴随专业家族文化资料的巨作问世,填补了谱根文化资料的残缺与空白,整卷谱书的框架和格局从特别的视角,将一部家族的生命历程展现在每一位宗亲的面前,激励和招唤着每一位宗亲由此有感的家国情怀。此书对于其他姓氏的寻根朔源,也是难得的参考资料,柳先生此举对先人来说是最好的告慰、对后人来说是无量功德。

我们知道几十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生存确实是一把利剑,但不应该成为宗亲们漠视家族文化的借口,由于抛弃家族文化太久,有的宗亲之间已经非常冷漠,各宗亲背井离乡无非只是为了找到更多的金钱而已,即使找到足够多的金钱,仍然不能意识到家族精神和灵魂的缺失,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蒙蔽一定只能在背离家族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心里充满私欲必然出现伤害亲情的现象、价值观念的错误颠倒会导致家族宗亲在苦难的泥泞里愈陷愈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即是一种灾难。

人们常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说到落叶归根大家都能理解,“狐死首丘”出自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一定是朝向出生的山丘,常用来比喻人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所以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是一种近似动物本能的习惯性表现。这种本能是人性深处对于生命最终归属的一种愿望。所以,我们尊重生命就是应该随顺人的性德,而不是背离人性的伤害,不是摧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因为中华儿女有这样一种文化的根基,炎黄子孙才会注重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寻根问祖的文化存在。所以人们一谈到同门姓氏、就会拉近彼此许多距离。

寻根问祖是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也叫宗族文化,它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而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族谱之中,或者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铭刻在人们心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众共同演绎的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的祠堂文化,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重心与核心,应该说说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历史上次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

说到寻根问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我想我们今天热衷于寻祖的每一位宗亲,正是因为善根福德的深厚、正是有了孝亲敬天的至诚之心,所以我们能在寻根问祖的路上相遇并能携手前进。要更好的传承家族文化,寻祖的各位宗亲首先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知,否则,我们的寻祖就做不到端庄大气,发展一定会受到局限。

过去的祠堂,也叫做家庙,主要是教人孝道,春天和秋天祭祀先祖。这是人本能从内心发出的情感,道理在哪里?人对祖宗没有忘记,就不会不孝敬父母。如果祖宗不要了,可能父母也就不要了,中国人要谈家族的亲情,首先离不开孝道,而孝道的教育在每一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养育子女的义务,父母还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的根扎好,扎好根不是当今社会各种花样技能的培训,这个根就是孝道。一个人能孝亲,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他就能尊师,他能尊师就能够尊长,所有的德行都从这里流淌而出。从佛教的理论上说,这是自性圆满的教育,是让孩子播种福田,孝养父母是培植个人福报,犹如播种田亩,则有秋收之利。天地有正气,孝顺父母生出的气蕴,是天地间至贵至珍生气最强的气蕴,养得住一切福德,镇得住生活中各种不顺,感得来“福”、“禄”、“寿”三星护体。这里蕰含着极深的真理,所以教育子女一定是从孝道教起,因为圣贤的经典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20xx年在香港建立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20xx年在福建莆田建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这是后人感恩祖宗的恩德,对于先祖追思和怀念。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旧厚”.就是教育天下人,要好好对待父母的晚年,尽心尽力,使父母善终。去世之后不要忘了父母对我们这一生一世的恩德,要常常追思和怀念。这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万世以来家家户户,历朝历代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先祖的原因所在。这不但是孝道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所以我们今天寻祖,一定要知道祠堂在一个家族中所发挥的作用。祠堂代表什么?它代表孝亲。

儒家《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是应该从教孝开始的。从汉字“教”的本义上来讲,所谓“教者,孝之文也。”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弘扬孝道的文化。而家族文化的根本正是弘扬孝道的文化。孝,是一个人内心与灵魂一致的真诚,没有一点虑妄和杂质,所谓纯净纯善,那正是人性的本质。换句话说“孝道”就是让我们恢复人性,所以孔子说“教人亲爱,莫善于孝。”

在儒家的教育中把孝分成四个层次,即孝养、孝敬、孝爱和孝顺;而在佛家的教育中则更进一个层次,将孝道分为小孝、中孝、大孝和至孝。可见孝道就是生命中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人世间的圆满、出世间的圆满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道的教育,是人性本善的教育,是伦理道德、天地因果中最根本的教育。

孝道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也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根源。佛教中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为百善之首;还有一层意思,孝这扇开了,百善之门就都开了。可见“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劳才能开花结果,万里飘香。一切圣贤经典的教育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儒”、“释”、“道”三教同尊是孝道。所以,我们今天的寻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作为寻祖人不能不了解孝道的重要性。

通过家族文化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家族的文化是孝道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身体力行落实孝道,真正做到“孝亲尊师”.我们作为世间人,人人都在为名闻利养劳碌奔波,后天污染的习性障碍了我们的先天的良善,盖覆了我们本真的自性。浮躁的社会竞争让我们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失去了人生的智慧。今天,无论地位显赫之人或是普通百姓,没有不追求“五福临门”的,但是如果不知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的真相,总是徒劳辛苦。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圣贤将福报分为“三福”,就是根据福报的高低分为三个层次,“五福临门”只属于第一层福,称为“人天福”,这是最低的层次。即使求得这最低的福报,也是必须具足条件的。而最低福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孝养父母”、第二个条件是“奉事师长”…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孝亲尊师”常常是相提并论。“孝亲”非常重要,人首先能够“孝亲”,这才能够“尊师”.作为寻祖人,如果不懂得孝养父母、不懂得奉事师长,这就是违背性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成就都谈不上。离开了孝道,决定是不得其门而入,即使是最伟大的事业也会变得毫无意义。通过以上对于家族文化的讲述,对于孝道的诠释、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天的寻祖,不能简单、肤浅只停留在对于姓氏来源、堂号、郡望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扎根于孝道的学习,从孝道做起,我们有更多对于生命、以及性德回归的思考,当我们希望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宇宙人生真相之时,当我们对于圣贤经典的学习表现出精进勇猛之时,这就是我们开始了生命的觉悟。

我们今天寻祖的目的实际是在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追寻祖先的足迹。就是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遭受的苦难、就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学习和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学习家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家族宗亲不断的成长和成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如何把一个家族发展成为外人所推崇的意识整体,是一个家族最根本的使命。不管是在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家族文化都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资本。炎黄子孙注重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这是人类真情最朴素的流露。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家族文化、不知道尊重生命和亲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家族的根本使命,更不可能将家族文化升华成一种名族文化或一种名族气节,因为其人性已经扭曲,基础已经没有了。

我们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和研究家族传统文化,是要让我们学会敦伦尽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尊重生命,恢复自身纯净、纯善的本性和良知。通过家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懂得慈心于物、积德累功、学习前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使我们具备接纳尘世的胸怀,人性本善能自然流露。把家族中家训、家规这些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年轻人,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使我们的年轻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从而走向成功和卓越。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一定层面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以家族为社会基础组织的国家,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完成家族使命的过程,即人生拼搏的过程,“少年强,则国强”.这即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家族文化的核心即伦常道德的教育,千年万世以来,伦常道德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抛弃的,这才是家庭和睦、天下大治的根本。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2

按:柳栋馨宗亲老家是栖霞市南部的西荆夼村,20xx年9月笔者曾跟随长裕堂访亲团去过该地,并且写了《山东寻根行之栖霞大庄头<柳氏修祠堂志记>及该地柳氏迁徙问题初商榷》。柳栋馨宗亲正为西荆夼村编修家谱和村志,读后该书深有感触,收到书后不到三日便写了读后感。

近日幸得陕西蓝田柳氏宗亲柳育龙编写的《家谱与寻根——以柳姓为例》(征询稿)一书。阅读过后,深有感触!

看到书,将近1寸厚。拿到手,1斤有余。打开书,文章编纂有序。阅读书,真是难得的黄金屋!

今年秋,我在山东柳姓联谊会的QQ群了解到,有一柳姓寻亲团到胶东地区寻亲,并且赠书《家谱与寻根》,经过了解作者柳育龙是一位年长我一岁的铁路职工,因为跟我经历实在相近,顿感亲切!偶然机会得到了此书,如获至宝般的阅读,读后感慨万千!

书中在绪论讲述了家谱及家谱的重要性,以及全国柳姓的基本情况。上篇分六编详细阐述了新旧家谱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家谱编写流程及存在问题,并对每一方面进行详实的经验介绍和意见建议。下篇分四编寻根的情感和寻根指南。附录更是对修编家谱中常用到的词汇、年号以及可能用到的资料,汇集一起以便查阅使用。真的是现代修编家谱的必备书啊!

我比柳育龙小一岁,也是一位类似铁路的职工,也是常年在外不再回村的年轻人。从20xx年开始,我也开始发起并收集我们栖霞西荆夼村的柳氏家谱。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为让我们村一些像我这样的漂泊在外的人,有一本家谱在手,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看到柳育龙在书中对故乡的情感,在修编家谱时遇到的困难,让我思绪万千,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我在村里倡议修编家谱,邻村人都认为我是某个退休老头,得知我是不足30岁后,都连连称赞。可是,我现在对比柳育龙宗亲,差的实在是太大,实在是太远。但是,我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年青一代,应该多回报社会,回报我们的柳姓家族,不枉我们始祖柳下惠“和圣”的称号!

通过此书,我更是得到了修编家谱,编写村志的思路和提纲。恰恰我现在正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做我们的村志资料收集工作,也在发起对我们村村民对修家谱,编村志的兴趣和热情。希望我能在柳育龙宗亲《家谱与寻根》一书的指导下,将我们《西荆夼村柳氏宗谱》《西荆夼村村志》早日付梓。

愿我们年轻人共同努力,为华夏大地的所有柳姓,乃至其他姓氏,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

第二篇:读《家谱与寻根》有感: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孝道

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孝道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张洪意

本文选自柳育龙编著的《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需要者请联系作者购买。

春节回家过年?教你如何三天编修家谱

柳育龙《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出版,附序言及目录

按:张洪意先生曾写作《家乡,心中最后一座壁垒的坍塌》一文,之后笔者在新浪博客网和微信平台转发。偶然机会被他搜索到了,并且主动关注了微信平台,添加了好友。期间,只是断断续续的聊了几次,说到了家谱,他也发了几篇文章和相关录音给我。时隔近一年时间,笔者突然想到此事,但是QQ好友没有备注,查遍了好友才找到他,赠送拙作《家谱与寻根》。说明其中艰辛,张先生在出差期间也多次语音发了下初读感想。之后,又写下了长文。

幸运之至,有机会读到柳育龙先生所著《家谱与寻根》一书,同样作为一名寻祖人,震撼于柳先生的家族情结以及对于家族资料整理编辑的执着精神!感概甚多。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祖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灾难,先祖们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命之本、家族之根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姓氏的寻祖人,各自探寻着祖先生命历程、追寻着祖先的足迹。在人类繁衍更替的生命长河中,几百年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有资料可查,能很快明确每一个家族的先祖。如今要完成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难?寻祖必备条件的郡望、堂号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仅有一份家族辈字表,但仅凭辈字表,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来自家族的哪一支。和大多数寻祖的宗亲一样,我们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家谱无存,致使家族与上源失去联系,接通上源成为目前寻根连谱的最大困惑。先祖生活的年代,对于家谱清修和记录并无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如谱序不能成章则可能出现家族各支派、世系辈分中的主要人物、生辰卒年、主要事迹失考并有争议,而可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后人确定先祖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我深知作为一名寻祖人决定整理家族资料时,那一定是有一种深爱家族的心结与情怀。谱牒资料整理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有激励后人的作用,所以每一位真正的寻祖人都不敢疏忽,希望做到的就是敬待先祖,不愧后人。实际寻根问祖、整理家族资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惑和艰辛,很多寻祖人都是在中途退出的。

由于对家族文化抛弃得太久,今天各姓氏的后裔对于本家族的文化和家族传统已经太陌生了,60岁左右的家族后人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完整的家族辈字,40多岁的家族宗亲基本上就是“族盲”了。当一种文化后继乏人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面临灭亡的预兆。自“文革”时期以来,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家族的历史随着家谱的毁灭已经淡出宗亲们的记忆。特别是近40年以来,各村庄之中大部份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家族文化被视为旧时代产物与市场经济相比尤显格格不入。这种舍本求末的观念让我们每一个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都错过了整理家族资料的最佳时间,最能知道家族历史的老人基本上不在了。直到今天,家族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仍然没有人关心,非常不易的是80后青年作家柳育龙先生多年致力于家族资料整理和姓氏文化的研究,伴随专业家族文化资料的巨作问世,填补了谱根文化资料的残缺与空白,整卷谱书的框架和格局从特别的视角,将一部家族的生命历程展现在每一位宗亲的面前,激励和招唤着每一位宗亲由此有感的家国情怀。此书对于其他姓氏的寻根朔源,也是难得的参考资料,柳先生此举对先人来说是最好的告慰、对后人来说是无量功德。

我们知道几十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生存确实是一把利剑,但不应该成为宗亲们漠视家族文化的借口,由于抛弃家族文化太久,有的宗亲之间已经非常冷漠,各宗亲背井离乡无非只是为了找到更多的金钱而已,即使找到足够多的金钱,仍然不能意识到家族精神和灵魂的缺失,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蒙蔽一定只能在背离家族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心里充满私欲必然出现伤害亲情的现象、价值观念的错误颠倒会导致家族宗亲在苦难的泥泞里愈陷愈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即是一种灾难。

人们常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说到落叶归根大家都能理解,“狐死首丘”出自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一定是朝向出生的山丘,常用来比喻人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所以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是一种近似动物本能的习惯性表现。这种本能是人性深处对于生命最终归属的一种愿望。所以,我们尊重生命就是应该随顺人的性德,而不是背离人性的伤害,不是摧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因为中华儿女有这样一种文化的根基,炎黄子孙才会注重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寻根问祖的文化存在。所以人们一谈到同门姓氏、就会拉近彼此许多距离。

寻根问祖是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也叫宗族文化,它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而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族谱之中,或者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铭刻在人们心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众共同演绎的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的祠堂文化,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重心与核心,应该说说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历史上次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

说到寻根问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我想我们今天热衷于寻祖的每一位宗亲,正是因为善根福德的深厚、正是有了孝亲敬天的至诚之心,所以我们能在寻根问祖的路上相遇并能携手前进。要更好的传承家族文化,寻祖的各位宗亲首先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知,否则,我们的寻祖就做不到端庄大气,发展一定会受到局限。

过去的祠堂,也叫做家庙,主要是教人孝道,春天和秋天祭祀先祖。这是人本能从内心发出的情感,道理在哪里?人对祖宗没有忘记,就不会不孝敬父母。如果祖宗不要了,可能父母也就不要了,中国人要谈家族的亲情,首先离不开孝道,而孝道的教育在每一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养育子女的义务,父母还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的根扎好,扎好根不是当今社会各种花样技能的培训,这个根就是孝道。一个人能孝亲,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他就能尊师,他能尊师就能够尊长,所有的德行都从这里流淌而出。从佛教的理论上说,这是自性圆满的教育,是让孩子播种福田,孝养父母是培植个人福报,犹如播种田亩,则有秋收之利。天地有正气,孝顺父母生出的气蕴,是天地间至贵至珍生气最强的气蕴,养得住一切福德,镇得住生活中各种不顺,感得来“福”、“禄”、“寿”三星护体。这里蕰含着极深的真理,所以教育子女一定是从孝道教起,因为圣贤的经典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2002年在香港建立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2005年在福建莆田建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这是后人感恩祖宗的恩德,对于先祖追思和怀念。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旧厚”.就是教育天下人,要好好对待父母的晚年,尽心尽力,使父母善终。去世之后不要忘了父母对我们这一生一世的恩德,要常常追思和怀念。这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万世以来家家户户,历朝历代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先祖的原因所在。这不但是孝道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所以我们今天寻祖,一定要知道祠堂在一个家族中所发挥的作用。祠堂代表什么?它代表孝亲。

儒家《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是应该从教孝开始的。从汉字“教”的本义上来讲,所谓“教者,孝之文也。”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弘扬孝道的文化。而家族文化的根本正是弘扬孝道的文化。孝,是一个人内心与灵魂一致的真诚,没有一点虑妄和杂质,所谓纯净纯善,那正是人性的本质。换句话说 “孝道”就 是让我们恢复人性 ,所以孔子说“教人亲爱,莫善于孝。”

在儒家的教育中把孝分成四个层次,即孝养、孝敬、孝爱和孝顺;而在佛家的教育中则更进一个层次,将孝道分为小孝、中孝、大孝和至孝。可见孝道就是生命中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人世间的圆满、出世间的圆满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道的教育,是人性本善的教育,是伦理道德、天地因果中最根本的教育。

孝道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也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根源。佛教中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为百善之首;还有一层意思,孝这扇开了,百善之门就都开了。可见“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劳才能开花结果,万里飘香。一切圣贤经典的教育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儒”、“释”、“道”三教同尊是孝道。所以,我们今天的寻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作为寻祖人不能不了解孝道的重要性。

通过家族文化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家族的文化是孝道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身体力行落实孝道,真正做到“孝亲尊师”.我们作为世间人,人人都在为名闻利养劳碌奔波,后天污染的习性障碍了我们的先天的良善,盖覆了我们本真的自性。浮躁的社会竞争让我们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失去了人生的智慧。今天,无论地位显赫之人或是普通百姓,没有不追求“五福临门”的,但是如果不知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的真相,总是徒劳辛苦。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圣贤将福报分为“三福”,就是根据福报的高低分为三个层次,“五福临门”只属于第一层福,称为“人天福”,这是最低的层次。即使求得这最低的福报,也是必须具足条件的。而最低福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孝养父母”、第二个条件是“奉事师长”…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孝亲尊师”常常是相提并论。“孝亲”非常重要,人首先能够“孝亲”,这才能够“尊师”.作为寻祖人,如果不懂得孝养父母、不懂得奉事师长,这就是违背性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成就都谈不上。离开了孝道,决定是不得其门而入,即使是最伟大的事业也会变得毫无意义。通过以上对于家族文化的讲述,对于孝道的诠释、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天的寻祖,不能简单、肤浅只停留在对于姓氏来源、堂号、郡望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扎根于孝道的学习,从孝道做起,我们有更多对于生命、以及性德回归的思考,当我们希望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宇宙人生真相之时,当我们对于圣贤经典的学习表 现出精进勇猛之时,这就是我们开始了生命的觉悟。

我们今天寻祖的目的实际是在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追寻祖先的足迹。就是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遭受的苦难、就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学习和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学习家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家族宗亲不断的成长和成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如何把一个家族发展成为外人所推崇的意识整体,是一个家族最根本的使命。不管是在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家族文化都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资本。炎黄子孙注重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这是人类真情最朴素的流露。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家族文化、不知道尊重生命和亲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家族的根本使命,更不可能将家族文化升华成一种名族文化或一种名族气节,因为其人性已经扭曲,基础已经没有了。

我们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和研究家族传统文化,是要让我们学会敦伦尽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尊重生命,恢复自身纯净、纯善的本性和良知。通过家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懂得慈心于物、积德累功、学习前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使我们具备接纳尘世的胸怀,人性本善能自然流露。把家族中家训、家规这些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年轻人,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使我们的年轻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从而走向成功和卓越。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一定层面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以家族为社会基础组织的国家,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完成家族使命的过程,即人生拼搏的过程,“少年强,则国强”.这即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家族文化的核心即伦常道德的教育,千年万世以来,伦常道德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抛弃的,这才是家庭和睦、天下大治的根本。

张洪意

2017年6月15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张洪意,湖北市武汉市黄陂区张氏后裔。居住地上海市浦东新区。在日商独资公司国际贸易工作。

第三篇:家谱寻根 给自己找个位置

家谱寻根 给自己找个位置

悄然升温的家谱热是近年来寻根热的后续,然而,比之情感、血缘层面的寻根,家谱则更多附着了文化的内涵。在它古老的背后,强大的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 尽管每天很忙,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东奔西走,可还是有许多人会抽时间在干一件“不打粮食”的活儿---续写家谱。他们总是说,“赚钱是重要的,但做这件事对我的家族来说可能更有意义。” 当我们一家人坐一起聊天时,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孩问你,“我爷爷叫什么?”“那爷爷的爷爷叫什么?”我们中又有多少人知道五代以上呢?其他东西可以翻书去查,实在查不着瞎编糊弄过去就行,但这先祖的名讳到哪去查,而且也不能瞎编呀!01 我们的“过去”在哪儿 时光回溯到10年前。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到上海图书馆视察,无意中拿起一本《荣氏族谱》翻看。当翻到写有“第31世毅仁”的那一页时,荣毅仁紧闭双眼,泪水无声滑落…… 通过家谱,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确认了祖籍在福建鸿渐村;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江苏句容的许某在上海图书馆找到族谱后,将消息传回家乡,竟使全族如过节一般欢腾。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与家族记忆密切相关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或“家乘”,是记载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在我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明清时修谱盛行。编修家谱,对一个家族而言,是件大事。通常由族中最有权威的人来主持编撰。家谱的内容包括追本溯源,按时间的顺序记录家族的繁衍、家族的迁徙,反映人口繁衍,在彰扬祖先的同时,对国家有贡献、做出建树的家族杰出人物,更是多着笔墨。至于名人的家训、族训更是载于谱中,需要子孙们代代牢记的。如诸葛氏家谱中收录的诸葛亮的《诫子书》,至今还是诸葛后人记颂的励志文章。

欢迎点击关注我们“小时候听村里说我们的祖先是明代的柳贯,上中学老师讲《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才得知大儒宋濂的老师就是柳贯,心里很是骄傲。”37岁的柳哲说。柳哲如今冠有中国传统文化论坛副秘书长、中国家谱文化论坛总策划等很多名衔,10年前还是个北大的“游学先生”。柳哲原名柳尊喜,是按排行起的,后因觉得柳贯的贯字很好,就自己改了个哲字。他说,自己就是受前辈名人的感召,才放弃了在家乡金华做教师的机会,只身来到北京求学。“小时候,父亲教育很严,教育内容就是柳公权留下的《柳氏家训》。”柳哲回忆当年来北大,实际上就是深受祖辈柳贯、柳公权刻苦好学精神的感召,十多年里,住地下室,睡地铺,什么苦都吃了。2005年7月16日,在北大走读的柳哲通过博客网站发出了题为《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的公开信。信中,他倡议海内外的炎黄子孙能“同续谱系、合修家谱,振兴家谱文化”。随着一纸振兴家谱文化的宣言发出,他转瞬间成为了为民间家谱文化鼓与呼的代言人。同时他开始下苦功研究柳氏家谱,自费来到陕西、江苏等地寻找柳宗元等柳氏名人的墓地,并先后考证柳下惠为黄帝42世孙,柳永为柳下惠38世孙……甚至证实了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是柳永后人。随着一部长达44万字的《柳氏名人》的出版,国内及海外上百万柳氏族人开始知道了研究柳氏家谱的柳哲。“家谱能起到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的作用。尤其家谱中的家训、家规,有很多都与当今的荣辱观相符,而一个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更是能起到强大的感召、教化后代的功能———试想,当自己的祖辈自强不息,一心为公的时候,怎么可能去做那些作奸犯科的事,即便做了有违道德的事,内心又怎么平静?” 柳哲认为,解放后人们对家谱持简单摈弃的态度,实际上丧失了它作为人生教科书的教化功能。每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都与家族的记忆紧密联系。当血脉的传承遭遇时空、事件的阻隔而断裂时,是家谱承载了“继往事,知来者”的重任。

02 家谱会影响到我们“行走”的方向 相比于柳哲孜孜不倦,南京的王耿先生主要是将家谱研究向一门学科的角度去推动。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作曲系的王耿,从30岁起就开始研究家谱,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打听有关王氏家谱的消息。当听到某地有比较完整的家谱后,他就立刻找上门去请求阅览、抄录。20多年来,为了寻找家谱,王耿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为了看一部家谱,甚至会耐着性子与人磨上十天半个月,直到亲眼看到为止。

多年过去,曾经写歌剧的王耿如今已成为中国收藏家谱最多的个人。而他利用收集到的五百多套王氏家谱,还编撰出了比世界第一家谱———孔氏家谱还要长的王氏通谱(218册)。“遗憾的是至今家谱并没有形成学问,谱牒学也只是一种民间的叫法,还并没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王耿说,家谱不仅仅是血脉的传承,它是一种文化,是家族史。如果家谱是按血统传承的,那么中国就没有一部完整的家谱———连孔氏家谱也是断代谱。正因为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家谱才具备了生命力,才有了文化的特征和本质含义。“家谱的价值,实际上与宗教、哲学所思考的是一个主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向哪里去,没了家谱,这个哪里来的问题就是模糊的,必然会影响到我们‘行走’的方向。”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共性。如生理、爱好、性格等。提起祖先带给后人的荣辱,许多人都会记起这样一则故事。乾隆年间大学士秦涧泉是秦桧的后代子孙,曾任翰林院修撰。秦涧泉后来回杭州探亲,与老师袁枚同游西湖,在岳王墓前,面对先祖秦桧的跪像,袁枚要他撰对联以明心志,他提笔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王耿说,“家谱就是家族史,中国人包括帝王将相都愿意和某个杰出人物拉上关系,都很难不在乎身后名,都怕被骂不肖子孙,这就是家谱和史书的约束教化作用。”历史上的异族统治者,如元代清代,都要设法与黄帝拉上关系以取得统治合法性;即使是平常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肯定也有几个与自己同一姓氏英雄人物的名字。作为著名谱牒学者,王耿非常认同这样一种感受:随着岁月的推移,精神深处的孤独时常令人“四顾茫然”———向上,“文革”毁掉家谱,没有的过去;向下,个人如浮萍,将来去哪里?给你一个位置,让人知道你曾经来过 今年36岁的蒋先生在西安一家高校工作。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所知不多的家族史:父亲小时候家贫早孤,爷爷奶奶和一个姑姑在解放前的一次大年馑加瘟疫中先后死去,全家只活下来父亲一人。父亲12岁从蓝田跑到西安城谋生,给人看过孩子、做过饭,在开水铺拉过风箱,更多的时候则是在东门外头人市上卖短工,好不容易熬到解放,40多岁才结婚。由于父亲不大识字,也不太爱说话,自己甚至不知道祖父祖母的名字,更不知道爷爷那一辈有兄弟几个、在哪里住、都干过些什么?父母去世后就更没有人知道了。等自己有了孩子,他才意识到这是多么大的遗憾。“根断了,找不见了、接不上了,家谱是个啥?我觉得就是给每个人一个位置,在自己繁衍百年千年的家族史中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蒋先生说,“有了这个位置,不管过多少年,许多人还是会知道你、甚至记住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默默无闻,总有一群人承认你、认可你,你总还有所归属”。“司马迁说:‘古来富贵且名灭者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可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凡人,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除了你身边最近的几个人,没有几个人能记住你,几十年后就更没有人知道了,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就像没有存在过,而家谱的价值就在于有人会记住你的名字,让人知道你曾经来过。”“对于个人有限的生命来说,还有比有人能记住你的名字更令人安慰的吗?”蒋先生总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淑珍分析说,家谱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它不仅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民族的情愫,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一直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我们无论怎样向上推,每一个姓氏的祖先都是黄帝。倘若没有司马迁的记述,历朝历代盛大的黄陵祭祖,也就没有了根据。而《史记》实际上就是王侯将相的家谱,它具备无法言说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中华家谱总目》将在数年后完成 “文革”及世事变迁造成的家谱缺失,令每一个人在寻根的道路上历尽沧桑。不过,民间家谱热正在弥补这一不足。南方诸省,尤其是浙江、湖南等正迅速地展开修谱热潮,仅浙江一省,就有近三分之二的村落在编修家谱。行走在商洛、安康一带,几乎很多村落都能看到来自安徽、湖北的修谱联络人,他们千里奔波而不懈怠,完全是一股热忱在激励着他们。上海图书馆研究员陈建华告诉记者,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多学科,它不仅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家谱里一些人物事迹方面的记述,还常常补充正史的不足。不过,在家谱热中也存在负面因素。如个别地方片面强调亲族关系,以亲族联络为名拉帮结派,强争地产、物产,借修谱收费甚至打架斗殴。此类情况是需区别看待的。陈建华说,我国目前家谱约5万多种。其中上海图书馆收藏最多,总计家谱近10万册,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一共328个姓氏。同时政府在收藏家谱善本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于一些普通家谱的收藏、保护力度。如福建泉州等地,为了凝聚海内外亲情,由政府出资修撰家谱也正成为一种趋势。上海图书馆正在编撰的《中华家谱总目》也将在数年后完成。届时,只需在鼠标上轻轻一点,可供查阅的家谱就会出现在屏幕上。

清明前后,各地公祭中华文明的始祖、名人的活动此起彼伏。认祖归宗如水之归海,正渐趋成为一种潮流。当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炎黄子孙都怀抱着思乡的愿望来寻根时,家谱显然承载了厚重的家国意味。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作者联系平台删除!

第四篇:袁氏家谱寻根问祖

各家族宗亲:

大家好!我是贵州省赫章县六曲河镇袁氏子孙,据我族现有资料查证,从始祖袁贵发到本人(袁啟栋)共计八代。现我族居住于此的人丁兴旺,约有260人。祖父袁鑑德于生前已多次组织族人四处寻根问祖,为进一步修缮我袁氏家谱,达成祖父袁鑑德之夙愿。恳请各宗亲提供宝贵信息。

据考证,我始祖袁贵发(老三)弟兄三人:袁贵荣(大哥),袁贵福(二哥)。三兄弟之父因社会**,从江西省南昌府绿石都遗途陆甲享安乡余秀里三江口大石板迁徙至云南省昭通市经商,后因生意衰败,本家始祖袁贵发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安居,辗转过的地点有: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财神镇,赫章县古基乡。据传:袁贵荣定居云南省昭通市,其妻谢氏,膝下五子:袁文彩(唐氏),袁文华(何氏),袁文美(周氏),袁文英(吴氏),袁文若(江氏)。袁贵福(二哥)下落不明。目前本镇族人能考证的祖上字辈有:”西业永奇晏,克文绍正贤“(部分字可能为谐音)。我始祖袁贵发属“克”字辈。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始祖三人之后代均已失联数代,各位宗亲若有相关类似的寻根信息,恳请告知,我族人将不甚感激!

联系人:袁国荣(本镇袁氏族长):*** 袁定山:*** 袁啟栋:***

第五篇: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

家谱起源与发展 老不养,有子不教,中华文化将如何发扬光大?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到了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四、为迁居移民,有史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统计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编家谱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如我们这次为惠州滩子尾汪氏拟定的字辈为:“守柏理可显、存仁德远长;兴家成伟业、治国自荣昌;尚礼应裕良、忠义智则康;济世宗茂盛、祥和安顺强”。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录;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等。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

谱序。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修谱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家谱修编工作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可不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录。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

宗祠祖庙图。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汪氏家谱以姬汪为始祖,姬汪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世系录有称为齿录。它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汪氏始于“周礼尽在鲁矣”之鲁国,后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领者,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汪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证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人士和大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祖先画像,应在家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家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祖先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具有现代感的画像。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作者:汪俊)

下载读家谱与寻根有感[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家谱与寻根有感[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5篇范文

    70周年“寻根”学习有感 ——滨江四支部杨清 重庆这样一个和成都密不可分的城市对我来说一直仿佛蒙着一层面纱。我的印象中,那里有最好吃的火锅,有最坚韧的“棒棒”,有十万大山......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

    家谱人物传记写作要求与其它

    家谱人物传记写作要求与其它 江南经济发达,文人辈出,文风极盛,圣哲昭人之相续,有宗庙,有谱牒,年祀延绵,礼制演变,后世之宗庙谱牒,不尽合於古代,但其续天立人,源流一贯,其意则一。各族肇......

    读《货币与战争》有感

    读《货币与战争》有感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其中的部分烦琐的文字我采取的跳过的方式,尤其是在描述到美国与金融家们后期的货币战争阶段,还有作者论述一些金融学理论的地方我跳过......

    读《美女与野兽》有感

    读《美女与野兽》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童话书,是苏格兰着名作家安德鲁·朗的作品,名字叫《美女与野兽》。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贝儿的美丽女孩,在城堡里和一位被变成野兽的王子建......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我......

    读《菊与刀》有感

    读书笔记 ——读《菊与刀》有感 一、作者简介 《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1909年毕业于瓦......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