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PA会计合并财务报表复习总结
《会计》 总结四
C25 合并财务报表
考情分析
近三年考试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主要内容为抵销分录的编制等。本章属于每年必考的内容。本年教材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是合并报表增加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其他变化有:
(1)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细节变化
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大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借记投资收益项目;若债券投资的余额小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贷记财务费用项目。
(2)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涉及“未分配利润—年初”、“盈余公积”的抵销分录删除
(3)合并资产负债表一节,四、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后,增加:
“
五、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反映”
(4)合并利润表一节,在“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下单独列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删除“
五、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在合并利润表中的反映”。
(5)合并现金流量表一节,增加:
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对价中以现金支付的部分与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在购买日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应相互抵消,区别两种情况分别处理。
(6)将“专项储备”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示,并增加了专项储备恢复的分录
一.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第一.确定基础:是否控制 第二.是否控制的判断
1.直接控制:持股比例>50%(直接、间接、直接加间接)2.实质控制(看清题意,实质重于形式的判断)3.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 4.不纳入合并范围:
(1)已清理整顿原子公司;(2)已破产原子公司;(3)非子公司(联、合营)
二.合并报表调整抵销分录(分录用报表项目名称而非会计科目)第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1.存货抵销(按处理步骤/思路)第一年:
(1)假设内部购进存货全部对集团外销售(全部实现)
抵销母收入、子成本:
借:营业收入【母不含税收入】
贷:营业成本【子购进价格,即对外销售成本】(2)对实际未实现的予以反向抵销
借:营业成本【未实现部分存货内部销售的差额】
贷:存货【将子未实现部分存货价值调整为集团整体一致价值】
(3)确认未实现部分存货计税基础与在子账面价值的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 计算方法:前抵销分录中“存货(贷)-存货(借)”为所得税资产余额,“负”表余额为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第二年:
(1)先假设上年内部购进存货全部实现(重复上年分录,损益改进未分配利润)
借:未分利润—年初
贷:营业成本
(2)假设当年新内部购进存货全部实现(同上年假设全部实现处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3)对实际未实现部分予以反向抵销(注意存货计量方法,如“先进先出”,分别上年未实现与当年未实现计算再相加)
借:营业成本 【上年未实现部分销售的差额+当年未实现部分销售的差额】
贷:存货
(4)同上年确认所得税资产发生额(分别上年、当年产生递延所得税)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余额】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上年递延资产】
所得税费用【当年递延资产】
(涉及存货跌价准备如何处理)
2.固定资产抵销(作为固定资产则不对外销售,全部未实现)
a.内部购进存货作为固定资产: 第一年:
(1)将内部购进存货作为固定资产全部未实现抵销
借:营业收入【母不含税收入】
贷:营业成本【母销售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子作为固定资产多计账面价值】(2)将多计提折旧抵销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3)同存货抵销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第二年:
(1)对上年未实现再次抵销(基本重复分录)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固定资产—原价
(2)对上年多计提折旧予以再次抵销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3)将当年内部购进存货作为固定资产全部未实现抵销(同第一年)
(4)对当年多集体折旧予以抵销(同第一年)(5)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所得税费用
b.内部购进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 第一年:
(1)借:营业外收入(母内部销售利得)
贷:固定资产—原价(子多计账面价值)(2)、(3)同a中 第二年:同a中
3.无形资产抵销——基本同固定资产,改为“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涉及减值损失如何处理)
第二.对子个别财务报表调整
1.涉及会计政策、期间的调整和子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间差额的调整。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由于以子账面价值基础确定成本故不存在差额调整,差额调整针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2.对子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间差额调整(考虑应税合并)第一年:
(1)将子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贷:资本公积(2)调整折旧、摊销
借:管理费用等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或“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第二年:
(1)再次将子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资本公积
(2)调整上年折旧、摊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或“无形资产—累计摊销”)(3)调整本年折旧摊销
借:管理费用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或“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第三.将母对子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第一年:
(1)对应享有子当年实现净利润追加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子调整后净利润×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其中净利润调整包括对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调整和对子补提折旧摊销调整)(2)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调整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3)子当年除净损益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追加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同时调整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借: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 第二年:
(1)将上年长期股权股权投资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所有者权益变动、股利等)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资本公积
(2)当年的调整处理同第一年
第四.母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所有者权益项目抵销(抵销长期股权投资)每年进行一次相同方法抵销:
借:实收资本【子】
资本公积【子】
盈余公积【子】
未分配利润—年末【子】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母】
少数股东权益
第五.母子、子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母】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子】
对股东的分配【子】(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
未分配利润—年末
第六.内部债权债务抵销
1.内部应收应付账款抵销(应收应付票据、预收预款项等类似处理)第一年:
(1)母角度内部应收账款抵销
借:应付账款【子,含增值税】
贷:应收帐款【母】
(2)应收帐款涉及坏账准备的抵销
借:应收帐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3)坏账准备涉及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二年:
(1)再次进行上年应收账款抵销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帐款
(2)再次进行上年坏账准备抵销
借:应收帐款—坏账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若本年发生坏账准备,同第一年抵销)
(3)再次进行上年坏账准备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若本年产生坏账准备相关递延所得税,同第一年抵销)
2.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销
(1)将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按摊余成本抵销
借:应付债券【摊余成本】
投资收益【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
财务费用【差额】
(2)投资收益与财务费用抵销(二者有差额时去较小者)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3)应收、应付利息抵销
借:应付利息【票面利息】
贷:应收利息【票面利息】
第七.合并现金流量表中项目抵销
第二篇:CPA会计金融资产复习总结
《会计》 总结一C2 金融资产
一.考情分析
本章近三年考试的主要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考核点是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期末计量等核算问题;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利息调整的确定和摊销、处置金融资产核算问题。计算及会计处理题和综合题中,往往与有关考点结合涉及的跨章节内容。
二.金融资产分类
分为四类;第一类不能与后三类相互重分类,后三类不得随意相互重分类,第二类与第四类一定条件下可相互重分类。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第一类)
第一.内容概述
1.包括两类(交、指定为),均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2.划分为“交”的条件(3个,满足其一即可):
a.持有目的上为近期出售或回购 b.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管理
c.属于非套期工具的衍生金融工具(投机工具)
3.指定条件(2个,满足其一):
a.该指定可消除或减少会计上不一致情况
b.已有书面文件正式载明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评价、报告
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计量记入二级科目“成本”;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价款中包含应收股利或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
2.后续计量:持有期间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息确认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处置日:一方面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确认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结转已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债券,第二类)
第一.定义与判定
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1.意图判定(不具意图的情况,3项)
(1)持有期限不确定;
(2)非“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引起情
况变化时将出售
(3)发行方可以低于摊余成本金额清偿(不同于“赎回”)或投资方有权要求
发行方赎回(注:发行方可赎回不影响持有至到期意图)
2.能力判定:(1)有足够财务资源持续支持;(2)无外部影响(如法律法规等)
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价款中包含应收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涉及科目:按面值计入二级科目“成本”,考虑支付价款(即
公允价值)及交易费用确认的入账金额与面值间差额计入二级科目“利息调整”)
2.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1)持有期间利息区分“分期付息”与“一次还本付息”
(2)分期付息时,分期确认票面利息进“应收利息”,“投资收益”金额对应实际利息,差额进“利息调整”
(3)一次还本付息时,确认各期利息进“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3.处置
(1)将尚未到期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视其金额若较大(≥10%),应立即将剩余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及以后两个完整会计不得转回(包括此后新购入债券不得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2)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出售会计处理时差额计“投资收益
五.贷款及应收款项(第三类,次要)
第一.定义: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按发放贷款本金及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分别计入二级科目“本金”和“利息调整”。
2.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1)利息处理:确认利息时,合同利息计入“应收利息”,实际利息计入“利息收入”(比照“投资收益”),差额计入“利息调整”
(2)提取减值准备:持有期间发生资产减值,贷“贷款损失准备”;同时将“贷款—本金”转入“贷款—已减值”;此后收到利息时,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吸收存款“,贷记成本;确认“利息收入”时先冲减损失准备
六.可供出售金融自产(第四类)
第一.定义:指指定为第四类金融资产或除前三类以外的金融资产。(2个角度)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同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交易费用一并计入初始入帐金额(如为债券,记“利息调整“)
2.后续计量:(以债券为例)持有期间利息区分票面利息、实际利息处理,差额记“利息调整”;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类似第一类,但不计入当期损益,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处置:类似第一类,相应是结转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
七.金融资产减值(除第一类以外的其他三类金融资产)
第一.减值判断条件(2项)
1.债务人处于各种财务困难状况
2.对于权益性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20%)或非暂时性下跌
(加注:债务人或金融资产发行方信用等级下降本身不足以说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对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也不足以说明其发生减值。需结合条件进一步判断)
第二.减值损失处理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处理(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
(1)采用实际利率折现与摊余成本比较确定减值金额
(2)单项或组合减值测试(p46)
(3)已计提减值准备相关资产价值恢复,应转回相应减值准备,但转回后资产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未减值时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4)确认减值损失后相关利息收入要继续确认;利息收入仍采用实际利率计算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处理
(1)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要抓住“公允价值下跌≥20%或非暂时”,区分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资本公积还是作为发生减值处理)
(2)判断发生减值后,首先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损失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再对现时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引起减值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3)已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恢复时,要区分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分别处理:
a.对债务工具价值恢复,作相反分录将原确认减值损失转入当期损益
b.对权益工具价值恢复,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计入所有者权益(即不得转回减值准备,按正常公允价值变动处理)
第三篇:CPA会计固定资产复习总结
《会计》 总结三C5 固定资产
考情分析
本章近三年考试的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计算及账务处理题和综合题涉及本章的主要是跨章节内容。其客观性题目考点是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和折旧计算,固定资产处置以及有关计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算及会计处理题和综合题中的主要是,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固定资产的交易、债务重组中以固定资产抵债、资产减值、合并会计报表有关固定资产的抵销等。
一.确认和初始计量
第一.确认须满足固定资产特征及资产确认条件,特征(3个):
为生产、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超过一个会计;有形资产 第二.初始计量(分别取得方式处理)
总体原则:按照成本计量;成本包括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一切合理、必要支出
1.外购(注意购置后是否需要安装)
(1)外购成本包括价款、相关税费、必要运输费、装卸费及安装费用等(加注:注意看清题目,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小规模纳税人不抵扣)
(2)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分期(一般3年)付款,其成本以购买价款现值为基础确定(按现值确认成本与“长期应付款”间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期转入成本或财务费用)
2.自行建造
(1)自营建造(3个问题,第一个重要)
a.工程物资盘盈或盘亏(报废、毁损)处理:
①达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冲减或增加在建工程②此后一律计入营业外收支 b.单位或单项工程报废毁损处理:
①达状态前净损失一律计入营业外支出
②达状态后,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管理费用,否则计入营业外支出;但由于非常原因(自然灾害等)所致损失,一律计入营业外收支
c.①达状态前联合负荷试车净支出计入在建工程;②形成产品其成本计入在建工程,产品销售或转库存时按实际或估计售价冲减在建工程
(2)出包建造
a.其成本基本由建造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在安装设备支出和待摊支出组成 b.待摊支出是出包建造核算中特点
某工程应分配待摊支出=该工程前三项支出加和×待摊支出分配率
3.其他方式取得
注意盘盈取得固定资产要先通过“以前损益调整”处理
(盘亏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处理)
4.两个特殊问题
(1)预计弃置费用处理(07新准则亮点)
按弃置费用现值确认预计负债并计入资产成本;期末按预计负债摊余成本以实际利率法贷记预计负债,同时计入成本或财务费用
(2)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准备(了解)
①提取时借“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贷“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②使用时根据用途,借“固定资产”或“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
③同时,借“盈余公积—专项储备”,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且结转金额以已提储备金额为限
二.后续计量
第一.固定资产折旧
1.折旧范围
(1)空间范围
只有3类固定资产不提折旧:①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 ②单独入账土地
③持有待售(加注:融资租入固产应比照自有固产计提折旧)
(2)时间范围
a.一般规定:当月增加下月开始计提,当月减少下月停止计提
b.特殊情况:
①购建固定资产达预定状态但未办理竣工决算应先按估价入账并计提折旧,取得决算值后调整入账价值重新计算折旧,已提折旧不追溯处理(会计估计更正)②固定资产季节性停用、大修理、改扩建等,凡未转入“在建工程”一般仍计提折旧(除定期大修理),若转入停止计提折旧
(3)折旧方法:
注意年数总和法中若从某中间开始折旧,注意折旧的分段处理 第二.发生后续支出
1.资本化支出
(1)相关支出是否资本化依据资产确认条件判断
(2)后续支出涉及替换原固定资产组成部分且符合资本化条件则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同时扣除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剔除所含折旧)(重点)
(3)装修支出处理(了解):装修支出通常在“固产”科目下单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核算;装修应与原固产分开单独计提折旧,以两次装修间隔为折旧年限
2.费用化支出
与固产有关修理费用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应予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加注:生产车间发生固产费用化修理费用也计入“管理费用”)
三.固产处置
第一.固产终止确认条件(2个,了解)
①处于处置状态 ②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
第二.持有待售(07新准则亮点)
1.持有待售确认条件(同时满足,3个)
(1)就处置作出决议(2)已签订不可撤销转让协议(3)该转让一年内完成2.会计处理
(1)按公允价值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金额调整预计净残值(不得超过账面价值),若调整后预计净残值低于账面价值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2)划分为持有待售后不计提折旧(3)报表中应予披露
3.确认条件变动时重新划分
不再满足确认条件时应停止划分为持有待售,按“假设未划分为持有待售其账面原价考虑折旧、减值等调整后金额”与“可回收金额”孰低计量
《会计》 总结四C6 无形资产
考情分析
本章近三年考试的主要题型,是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核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处置无形资产的核算等问题。计算及会计处理题和综合题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无形资产的交易、债务重组中涉及以无形资产抵债、会计差错的更正涉及无形资产的核算,合并报表中也可能涉及无形资产的抵销问题。
一. 确认与初始计量
第一.无形资产确认
1.特征(4个):①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②没有实物形态 ③可辨认 ④非货币性
2.典型非无形资产列举:商誉、内部产生品牌、客户关系或HR
第二.初始计量
总体原则:成本包括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各种支出(2类不包括:①为引入新产品发生广告宣传等间接费用 ②达预定用途后发生)
1.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根据不同用途不同处理,4种)
(1)一般作“无形资产”
(2)改变用途用于出租或增值作“投资性房地产”
(3)外购建筑若可分配确定土地价款单独确认无形资产;否则作“固定资产“
(4)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用于建造外售房屋,土地使用权计入房屋成本作为“存货”
2.内部研究开发处理((1)研究支出一律计入“管理费用
(2)开发支出若符合资本化计入成本,不符合条件计入“管理费用”(看清题意)
(3)若研究阶段、开发阶段无法区分则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4)账户为“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二. 后续计量
第一.使用寿命估计
1.总体原则:区分有“限使用寿命”与“使用寿命不确定”两类无形资产,分别进行摊销和不进行摊销
2.使用寿命确定:
(1)按预计使用期限与合同或法定权利期限两者较短者为使用寿命
(2)无明确合同或法定权利期限且确实无法确定则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
(3)终了应对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复核,发生变化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第二.有限使用寿命无形资产
1.当月增加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无形资产当月停止摊销
2.残值处理
(1)一般无残值,若“有第三方承诺寿命结束购买”或“从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且寿命结束时市场存在”则认为有残值
(2)每年残值复核若高于账面价值停止摊销,至残值低于账面价值开始摊销
3.账户处理
(1)“谁受益谁负担”原则
(2)商标权摊销额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商标权”
第三.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
1.不需要摊销
2.应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作资产减值处理
三. 处置
第一.出售
涉及营业税;出售损益记营业外收入(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损失)第二.出租
计“其他业务收入“,摊销结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记“营业税金及附加”
第四篇:2018cpa注会复习会计之合并财务报表笔记
思路:
1.合并财务报表,是以当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上年的合并财务报表; 损益类是暂时性账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永久性账户,个别报表在成本法下,不反映子公司暂时性账户的调整(当年和往年都不反应),而合并要求反映;
所以,年初未分配利润的调整,要以过去n-1年的累计数来进行,其综、其资也都是一样;
2.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要先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以便更加清晰的反映母、子公司之间的联系;
但作为一个合并整体,二次分配不能影响整体金额,所以还要抵消掉;
3.整体大三步走: 第一步,子公司账面调公允
第二步,母公司长投成本法改权益法 第三步,内部交易抵消
笔记: 一、二、合并理论与合并范围
1.我国商誉的处理的母公司理论,其余的都是实体理论;二者都要求控制; 母公司理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
所有权理论(50%,50%),在我国没有使用;该理论不要求控制;
2.判断控制三要素:权力,可变回报,运用权力影响回报金额; 通常考虑前两个因素,即权力的大小 和 可变回报的量级;(实质性权力,不考虑保护型权力,来源是表决权,或结构化主体的合同安排)
注意:要基于实质,而不是形式——固定利息回报,由于存在风险,也可能是可变回报; 从风险角度考虑,大部分都是可变回报(国债除外)
3.可分割部分:自己的钱偿还自己的债务,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能构成可分割的非常少)
4.投资性主体:特点1:不打算无限期持有该投资;特点2:投资者不是该主体的关联方; 豁免仅指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的情况——仅合并为其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的子公司,其他的豁免合并;
非投资性主体,全部合并;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原则和准备工作
1.原则: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原则;一体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2.抵消:例子:母公司将一栋办公楼出租给子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合并报表中需要抵消哪些?
(1)投资性房地产在合并报表中,并不存在,所以固定资产转投资性房地产的分录,要抵消;
(2)公允价值变动,抵消;(3)提折旧;
(4)租金收入和子公司管理费用,抵消;
(5)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冲掉;
四、长投与所有者权益的合并处理(同控)
1.同控合并时,冲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后,还要将属于母公司的留存收益按比例转回的原因:
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已将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全部从借方抵销了,那么被合并方的留存收益也抵销了,此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的都是合并方的留存收益,但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是假设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合并之前就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应该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母子公司的留存收益,故要做这笔恢复留存收益的调整分录。
2.合并报表中做的抵消分录是一次性的,不过账,所以每次做合并报表时,只要事项还存在,分录就得重新做。
因此,1.中所述的合并日用资本公积转回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根据一体化存续,合并日之前当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以后每年都要做这笔分录;
3.先成本法改权益法,再进行长投与所有者权益的抵消【目的:计算少数股东权益】;(1)为什么要改权益法?
因为改完了,才能使长投与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形成对冲;(2)抵消给人的感觉是子公司赚的钱都不见了?
并非如此,因为子公司当年的利润、其综、期权,在改权益法时都已经调出来了,所以虽然之后做了抵消,但他们其实都还存在。
4.同控合并,成本法改权益法:
成本法没做的,权益法要做的——损益、其综、期权;
成本法做了的,权益法要做的——现金股利; 借:投资收益;贷:长投;
5.【重点】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要求:
(1)本年年初数应与上期期末数一致;(2)合并报表不能抄上期数字,而只能是根据个别报表相加后,进行抵消调整而得出;(3)合并报表所做的任何分录,都不过账,也不反映到个别报表中去,即一次性; 例子:2015年12月31日,母子公司间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在2015年合并报表中要冲抵: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0 到了2016年底编合并报表时,为保证勾稽关系,2016年初数要与2015年末数相一致,所以还是要做一次冲抵分录,只不过将“本年”替换为“年初”: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0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00 【合并中,与净损益相关的年初项目都用此分录,如以前“投资收益”,替换为“年初未分配利润”】
6.少数股东权益可以到负数,并非到0为止;
7.抵消长投和所有者权益之后,还需将子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当年利润分配相抵消(目的:计算少数股东损益)
借:投资收益(代表净利润中母公司部分)
少数股东损益(净利润中少数股东部分)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中减少的)
向股东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中减少的)
未分配利润(与 长投、所有者权益抵消时的未分配利润是同一个)
注意:
(1)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在性质上有点奇葩:
少数股东权益,与此处同在贷方的长投不同,长投是资产,少数股东权益属于所有者权益,且带有负债的意味;
少数股东损益,对于合并方而言,是利润的抵减,可以理解为,少数股东的损益增加,导致从子公司利润中要切给少数股东的部分要增大,那么合并方的利润就要减少,所以应列在借方;反之,少数股东的损益减少,则少数股东损益在贷方,因为这意味着合并方的利润增多。
(2)此分录的理解:年初未分配+增加(母部分+子部分)-减少(转盈余公积部分+发现金股利部分)=年末未分配;但要想到:
投资收益在借方,是因为子公司收入费用都进来了,不再需要投资收益代表母公司的收益部分;
少数股东损益在借方,是因为并入的子公司收入费用中,少数股东部分不属于合并方;
五、非同控下的合并处理
1.购买法,先把子公司账面调公允,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借: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
如果考虑递延所得税,还要做:
借:资本公积 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5%;
而后在进行母子公司间长投与所有者权益的抵消时,资本公积应当用公允,即将账面值加上这里的调整值;(这里的抵消时,借方会出现商誉)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注意:如果考虑递延所得税负债,则此处资本公积会减少25%,相应的,商誉会加大,所以,贷递延所得税 对应的实质 是商誉,虽然在分录中用的是 资本公积,但资本公积最终会被抵消掉;
2.工作底稿程序:
第一步:将母公司账目与子公司账目过入进来,算合计数; 第二步:进行调整(被投资方资产负债:从账目调到公允);
(长投:成本法调为权益法)
第三步:进行抵消(长投与所有者权益); 第四步:得出合并金额;
3.连续编报:做调整分录时,只根据上一年即可得出(期初+变动),不需再往前追溯;
4.长投成本法调权益法:
(1)资产项目,公允比账面高,利润要调减,反之则调增;比较好理解的是存货,进而可知应收账款也是如此(例如应收账款公允比账面少100,则无论收回还是未收回,利润调整时均要调增100);
(2)分录(注意,合并报表中的分录都是一次性的)
合并日:调整合并日账面与公允的不一致; 第一年年末:合并日分录照抄一遍+本年调整;
第二年年初:合并日分录照抄一遍+年初调整(损益类的都换为年初未分类利润); 第二年年末:合并日分录照抄一遍+年初调整分录+本年调整;
(3)解题思路:
整体思路:
第一步,调整净利润(公允);第二步,计算投资者的损益和权益;
具体思路:
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公允差,调整 本年净利润,再结合 提取盈余公积和分配现金股利,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推导出 年末未分配利润,以上步骤,完成 按公允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进而计算 ①控股股东的投资收益和长投年末余额;②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年末余额;
做分录时,同上:
①调整年初资产和负债的账面公允差,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再调本年因资产和负债账面公允差导致的净利润变动;
②按权益法对控股股东的长投变动和投资收益进行调整,通常涉及本年净利润(公允)和分配现金股利;
③长投与所有者权益抵消
借: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商誉;
贷:长投、少数股东权益;
④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抵消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未分配利润
提取盈余公积 计提现金股利;
(③和④中的未分配利润是完全一样的,实际上,③和④的意义都在于算少数股东部分)
注意:成本法改权益法时,并不考虑内部交易的问题
六、内部交易抵消(重点:三步法)
1.出售方承担:
顺流,收益都在控股方,与少数股东没关系,全额抵消;
逆流,收益(未实现)在子公司,与少数股东有关系,按持股比例抵消; 子公司之间,收益(未实现)在出售方,按母公司在出售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抵消;
2.算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时,应当算自购买日之后子公司净资产的变动数,之前的不算;(购买日,母公司长投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不会影响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3.内部商品销售业务处理,【无存货跌价准备时】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年初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因为是上期所以用此分录
营业收入(本期 未实现内部收入)贷:营业成本
存货(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因为是本年,所以直接用存货分录
理解:未实现营业收入-未实现利润=未实现营业成本;即营业成本的数额是计算得出的;
以上四项都在被冲抵,以此判断借贷方向;
但注意,该存货不是存货,而是存货中的未实现利润; 存货的数额=购入方的结余价值*销售方的毛利率;
上述合并表便于理解,用于记忆;考试时,三步法,即分别用营业成本与其他三个对应,数额跟随其他三个即可:(1)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连续编报时)
贷:营业成本;(跟随)
(2)抵消本期内部销售收入:
借:营业收入;(内部交易售价)
贷:营业成本;(跟随)
(3)抵消期末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借:营业成本;(跟随)
贷:存货;(不是存货,而是存货中的未实现利润!!!)
第(2)步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是在下图S处过渡时的数值,都是2000; 同时应注意,整个这笔从P到S再到外部的交易中,总营业成本是1400,总营业收入是2100;
4.内部商品销售业务处理,【有存货跌价准备时】
在无存货跌价准备的三步抵消分录基础上,冲抵:
期初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本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销售时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以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限)(1)跌价不超过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时,本期:将子公司本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抵消: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次年:替换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2)跌价超过存货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时,按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
七、内部债权债务的抵消
1.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本身抵消
借方:负债;
贷方:资产;
如果不是直接交易,而是经过二级市场,可能会有差额,计入投资收益或财务费用;
2.内部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的抵消;
全抵消;
3.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抵消;
同存货的坏账准备,将计提的、冲抵的、转回的都抵消即可; 坏账准备,八字真言:先抵期初,再抵差额;
注意:合并报表分录是一次性的,但如果是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分录,则发生时做一次,下期按下期数额重做,而不必再照抄一次上期的数额。比如: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即如果数额没变,则照抄一遍即可)
4.收购时应收账款有坏账准备,后来个别报表转回,但合并报表中不允许转回。原因:购买时,应收账款按照公允价值入账,没有备抵,因此之后也不允许转回。
八、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合并处理
1.未发生变卖或报废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
(1)抵消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的未实现内部交易利润;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2)抵消多提的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本期多提的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注意:第1年,无期初未分配利润;第2年,期初未分配利润=x;第3年,期初未分配利润=2x;第4年,期初未分配利润=3x;以此类推
(3)抵消本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交易利润;
a.一方商品,一方固定资产: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本期未实现利润)
注意:①从合并角度看,本来的商品变成了固定资产,但没必要将固定资产全部还原为商品,因为在企业内部,汽车、房屋作为商品还是固定资产,本来就是可以自主确定的事项,不需要硬加调整;所以,只需要将其中的未实现利润调出即可;
②对于固定资产入账时产生的安装费、保险费等直接成本,不应调减; ③次年,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一并转为“期初未分配利润”,即为(1)
b.双方都是固定资产: ‘ 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原价(本期未实现利润)
(4)将本期多提折旧抵消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注意:到次年,管理费用替换为“期初未分配利润”,即为(2)
2.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发生变卖或报废后,年末抵消分录;
将上述抵消分录中的“固定资产——原价”项目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用“营业外收入”项目或“营业外支出“项目代替;
理解:将内部交易溢价和折旧而导致的固定资产价值调整掉,影响的是营业外收入的数值;
(1)将期初固定资产中未实现利润抵消;(将固定资产——原价 替换为 营业外收入)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
注意:严格来说,个别报表中低价卖,出现营业外支出时,应首先充营业外支出;(下图)
(2)将期初累计多提折旧抵消(替换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3)将本期多提折旧抵销(替换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借:营业外收入;
贷:管理费用
注意:(1)因为合并报表是在调整个别报表,所以变卖或报废的所得,在个别报表中已处理,在合并报表中不需要再做分录。
(2)减值是资产的备抵项,但折旧不是——折旧在贷方,资产减;折旧在借方,资产增;
九、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的处理(类似固定资产)
1.未发生变卖或报废的;
(1)抵销往期购入的无形资产原价: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无形资产——原价;
(2)抵销本期购入的无形资产原价:
借:营业外收入;
贷:无形资产——原价;
(3)抵销期初累计多提摊销: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4)抵销本期多提摊销: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贷:管理费用;
2.发生变卖或报废的,将无形资产——原价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替换为营业外收入;
(1)抵销无形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利润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
(2)抵销期初累计多提摊销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3)抵销本期多提摊销;
借:营业外收入
贷:管理费用;
提醒:合并报表分录是调整与个别报表的差异;
十、特殊交易在合并报表中的会计处理
(一)追加投资的会计处理;
1.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
属于权益性交易,不允许出现损益,也不能改变商誉;(因为控制权未发生改变,商誉金额只能反映原投资部分,新增持股比例部分在合并报表中不能确认商誉);长投,按照长投准则入账;
合并报表中,子公司资产、负债均以合并日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量的金额反映,不能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新增长投与新增子公司净资产份额(净公持)之差,调减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资本公积,不足的,调整留存收益;
【二次投资的金额与按照公允价值持续计量的净资产份额有差,用母公司资本公积调平即可】
2.多次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中一定是全卖再全买,原因:一点算商誉)
(1)首先判断是不是一揽子交易(类似于租期前20年高收费、后20年免费,几笔交易存在关联关系);如是一揽子,则应作为一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如不是一揽子:
个别报表,按长投那章进行即可;
原投资是可供,则总长投=原公允+新公允;
原投资是权益法,则总长投=原账面+新公允,且原投资中的其综不能转出; 注意:原账面,要考虑期间的变动,不能只算原投资的初始金额; 合并报表,认公允,一点算商誉;
所以原投资的现时公允(认为全部卖掉,公允与账面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再加上新投资对价的公允,作为合并成本;
合并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定为商誉或营业外收入; 注意: 原投资是权益法,合并认为是卖掉,其综应在合并中转出 原投资是可供时,其综在个别中转出,在合并中不需再转;
3.多次分步实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找准追溯时点,之后视同始终合并)
原则:追溯调整,追溯时点为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同处于最终控制方控制之下的时点,(视同参与活动各方在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即以目前状态存在);
同时,为避免重复计算被投资方净损益,应将追溯时点至合并日之间的投收、其综、期权,应分别冲减比较报表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或当期损益。
步骤:
(1)追溯时点:将被合并方净资产(100%)并入,将长投(30%)冲掉,差额计资本公积;
借:资产、负债
贷:长投
资本公积
(2)追溯时点后:除按照合并准则追溯编制合并报表外,还应原本按照长投权益法已经确认的投收、其综、期权进行冲抵,避免重复计量;
借:期初留存收益(往年部分)
投资收益(本年部分)贷:长投
注意:突然明白净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是不一样的,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在借方;所有者权益在贷方,两者只是数字相等,但性质相反;
4.本期增加子公司时编制合并报表
(1)同一控制(权益结合法)
资产负债表:调整年初数;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从年初算起;(2)非同一控制(购买法)
资产负债表:不调整年初数;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从购买日算起;
(二)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
1.不丧失控制权的部分处置
注意:控制权没有转移,此为权益性交易,不允许影响损益和商誉;(1)个别报表,仍在成本法范畴内,投资收益=售价-长投成本*份额;
借:银存;
贷:长投;
投收;
(2)合并报表,权益性交易,资本公积=售价-持续计算净资产*份额;(资本公积不足的,冲留存收益);
提示:a.权益性交易,合并报表中不能确认损益;
b.计算资本公积时,不能用长投成本追溯调整值,因为会影响其中的商誉; c.因此合并报表中,投资收益=0,商誉按购买日计算即可;
2.丧失控制权的处置
(1)一次交易即丧失
投资收益=(对价+剩余股权公允价值)-(自购买日持续计算净资产账面价值+商誉)
其综、期权,转入当期损益;(2)分步处置子公司
如果不是一揽子,则未丧失部分按未丧失处理,丧失时按丧失处理;
如果是一揽子,应将所有交易作为一项交易处理,其中,丧失之前的每次交易,价款与持续计算账面价值的差额,在合并报表中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既然都丧失控制权了,就不要再出资本公积了),待丧失时一并转入损益;
注意:一揽子的判断依据:①同时约定;②结合起来达到商业目的;③单独看不经济,合并考虑才能真正反映经济影响;
(3)本期减少子公司编制报表:
不存在是否同一控制的问题了,各报表都编制到出售日即可;
(三)因子公司少数股东增资导致母公司股权稀释;
权益性交易,无损益、商誉影响,走资本公积,用持续计量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增资后持股比例*增日后净资产账面-增资前持股比例*增资前净资产账面
注意:1.增资前净资产账面不是最初的净资产账面,而是少数股东投资日之前的数值;
2.这是合并报表的事,个别报表不处理;
(四)交叉持股的会计处理;
对于子公司持有的母公司股权,报表日时,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转为合并报表中的库存股,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项目为——减:库存股)。
对于子公司持有股公司股权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进行抵消处理; 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投,应按照母公司对子公司持有长投的抵消方法,将长投与其对应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相互抵消;
(五)逆流交易的会计处理
如前所述,按比例分配;假设未实现利润中,母公司占48,子公司占12,则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60;
营业收入 a; 贷:营业成本 a;
存货 48;
借:少数股东权益 12;
贷:少数股东损益 12; 注意:
①第二个分录,由于之前抵消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时,已将子公司利润中归属于控股方的利润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利润都抵销掉了,现在由于有逆流的内部交易,所以归属控股方的部分抵销掉没有问题,不需要调整,但是,抵掉的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其中有12应有少数股东承担,需要转回,就增加了合并方的利润。如前所述,子公司损益在贷方,合并方利润增加,所以子公司损益在贷方; 同时,少数股东权益,带有负债的意味,现在子公司承担12,负债就减少12,所以少数股东权益应在借方;
②再考虑顺流交易,未实现利润全部由母公司承担,之前做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抵销时已全部抵消,故不需要再做处理;
③如果次年,都卖掉了,则再用三步法去走;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60;
贷:营业成本 60; 借:少数股东权益 12;
期初未分配利润 12;(上期少数股东损益,替换为期初未分配利润)借:少数股东损益 12;
少数股东权益 12;(子公司损益实现了,就要给人家,所以子公司损益在借方,子公司权益在贷方)
④涉及逆流的损益都会影响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包括内部交易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
⑤未实现利润要将少数股东部分找补回来(借:少权;贷:少损;);相应的,次年实现时,要将实现的部分转回(借:少损;贷:少权)
(六)其他特殊交易
站在合并报表角度,对不一致事项进行调整;
例如,母公司固定资产,出租给子公司形成投资性房地产,在合并报表角度看,该交易并不存在,所以仍然是固定资产。
十一、所得税会计相关的合并处理
提示:
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内部应收款的所得税合并抵销——先抵期初,再抵差额
逻辑:见到应收,就要考虑到坏账,见到坏账,就要考虑到递延。应收-坏账-递延 1.本年:
(1)抵应收应付: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2)抵坏账准备: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3)抵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数值为期末与期初差额)
2.次年:
借:应付账款(当年数)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替换)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害(或相反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替换)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或相反分录)
(二)内部交易存货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处理 提示:
(1)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的计税基础一定是一致的;但账面价值不同,因此会产生账面与计税基础的差额——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2)合并报表账面价值通常是销售方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则通常是购货方账面价值;(3)如果还存在跌价准备,则也应考虑进递延当中。思路:分三块
1.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三步走; 2.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 3.递延所得税处理; 注意:
(1)计算递延时,先根据 合并账面与计税基础之差,算出合并报表列报的递延数;与个别报表列报的递延数进行比较,二者之差才是真正的合并报表抵消分录的数值;
做分录时,一定要先调期初,再调差额; 比如期初合并报表中递延为7.5,而期末合并报表递延与个别报表递延相等;则做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7.5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7.5; 借:所得税费用 7.5;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7.5;
(2)次年做分录的思路还是,先调期初,再调差额;
(3)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要以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限;(超过的部分是真跌价,不能抵销);
(4)第一年的跌价,在合并中不认;所以第二年存货抵销三步走时,存货中内含的未实现利润,仍然是以最初的价差为基础计算,不考虑第一年提的跌价;
(5)个别报表中,跌价准备在商品销售后,会冲减成本;但合并报表不认,所以合并报表中,要将此冲减抵销掉;
即,商品对外出售后,扣掉的未实现利润要补上,存货跌价准备冲抵的营业成本要转回;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等的合并处理 提示:
(1)固定资产与存货的差别就是要考虑折旧,即原价、折旧、减值、递延,四块。(2)固定资产购入时产生的运输费、保险费计入成本的,与抵销无关;
十二、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提示:
(1)投资活动主要指与构建长期资产(固定、无形)和非现金等价物范围的投资相关的;
(2)筹资活动主要指与改变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规模与结构相关的;
例:
1.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支付现金:在个别中影响长投,算投资流出,在合并中影响少数股东权益,是所有者权益,所以算筹资流出;
2.为建造房屋发行债券收到现金:为****是定语,这句话的主题是发行债券,所以是筹资流入;
3.附追索权转让应收账款收到现金:算附抵押的短期借款,筹资流入; 4.不附追索权转让应收账款收到现金:经营流入;
5.处置子公司收到现金350,子公司现金余额500:个别中算投资流入,合并中算投资流出;
6.支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长期应付款减少,筹资流出; 7.购买交易性权益工具支付现金:投资流出; 8.支付在建工程人员工资:投资流出;
补充:或有对价,对赌时预计不发生,后来发生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投资收益;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第五篇:合并财务报表总结1
合并财务报表总结
(一)做调整分录
1.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净利润(亏损做反向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2.调成本法下分回的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定要与权益法在同一个冲回的,如果不在同一冲回的,不能做冲回)
3.子公司资本公积的变动(其他损益)
借或贷:长期股权投资
贷或借:资本公积
(二)做合并抵消分录
1.借:股本(借方4个数字为已知数,文字描述、报表)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年末商誉(借、贷方比较得出)
贷:长期股权投资(经过调整后的数据,母公司本身的数字+刚刚做的分录借方——刚刚做分录的贷方)
少数股东权益(借方4个数字相加×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营业外收入(借、贷方比较得出)
2.内部债权债券抵消(内部债权债务全部都是借负债贷债权)
借: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股利/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
贷:应收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股利/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
内部应收应付账款一定要记两年:
当年2套: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跨年3套: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抵消分录跨遇到损益项目一律换成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2年当年可能3套:
借:应付债券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
借:应付利息(只有分次付息才有第3套)
贷:应收利息
跨年可能有4套:
借:应付债券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如果一方是投资收益、一方是财务费用则免做第2套分录)贷: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原价)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
借:应付利息(只有分次付息才有第3套)
贷:应收利息
(三)内部交易商品
1.本期内部交易本期实现对外销售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交易价格)
2.当期未实现对外销售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实际成本)
存货(毛利)
3.前期内部交易,本期实现对外销售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营业成本(交易毛利)
4.前期内部交易,本期仍未实现销售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存货(毛利)
(四)内部交易
存货计提坏账准备的抵消(举例)
【例】交易价10000元,成本6000元,购货方期末减值测试可收回7000元,(当期内部交易当期未售)
借:营业收入10000
贷:营业成本6000
存货4000
购货方提了3000元减值准备,集团不认可
借:存货——跌价准备3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3000
【例】交易价10000元,成本6000元,购货方期末减值测试可收回5000元,(当期内部交易当期未售)
借:营业收入10000
贷:营业成本6000
存货4000
购货方提了5000元减值准备,集团成本为6000元,减值1000元
借:存货——跌价准备4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4000
隔年的将“资产减值损失”换成“未分配利润——年初”
(五)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一方是固定资产,另一方购入仍然做固定资产 1.当年 借:营业外收入贷: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管理费用 2.跨年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贷: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前期)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管理费用 一方是商品,一方购入做固定资产 1.当年 借:营业收入(交易价)贷:营业成本(实际成本)固定资产——原价(内部交易利润)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管理费用 2.跨年3套同上(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与存货一样,要看集团是否真的计提减值了)
(六)母公司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的抵消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已知)投资收益(子公司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调整分录第一个已经出现)少数股东损益贷: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已知数,在题干中可以找出来)本年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已知)未分配利润——年末(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