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拉贝旧居有感
参观拉贝旧居有感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我和舍友们去参观了鼓楼区广州路小粉桥1号的拉贝旧居,深刻的了解到在南京人民处于危难时刻时拉贝救助大家的意义。
在历史上的1937年8月,日军开始了对南京的狂轰滥炸,在这一危难时刻,任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的德国人拉贝星夜兼程赶回了南京,他在自家院子里修筑了一个防空洞,提供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1937年11月,拉贝和一些西方人设立了一个安全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提供一个躲避场所。后来拉贝被推举为安全区主席,并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他还将当时的情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记长达2400多页,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
拉贝的住宅小粉桥1号是安全区的其中之一,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难民最多时这里收留了630多人。
拉贝旧居并不大,房间里有一些简单的陈设,难以想象当时这里容纳过六百多人。在查阅资料时我了解到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各个国家的人非常敬佩他。在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Roehr曾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道:“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在拉贝的墓碑上,刻画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八卦图。拉贝有个中文名叫“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他就是使用了这个称呼。
在1996年12月,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在美国纽约公开了《拉贝日记》,拉贝旧居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2003年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大学后,积极推动故居修缮和改建计划的启动。2005年12月6日,南京大学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公司签订协议,除修缮故居外,并将在故居原址建立“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2006年免费对公众开放。
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是日本在中国所犯的累累罪行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后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历史不容篡改,不断有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其他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为此提供揭露真相的材料,为世人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而《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日记把自己当时的亲历亲见亲闻具体的描述了下来,没有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详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拉贝在对中国对被侵略讨回公道一事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那样一个混乱时代,能够这样做的人无疑是善良与公正的,这一精神,将会永远流传下去,为世世代代的人所敬佩与学习。
第二篇:参观毛泽东旧居有感
参观毛泽东旧居有感
参观毛泽东旧居有感
上海不仅是一个时尚的大都市,还是一个革命之都,很多地方留下了革命家们奋斗和生活的足迹。我以前就参观过周公馆、韬奋纪念馆、鲁迅故居、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等等。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茂名北路上甲秀里的毛泽东旧居,探寻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足迹。
还未进入旧居,就有一组雕像映入了我的眼帘:手拿书卷的毛泽东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妻子杨开慧怀抱幼小的毛岸青站在他的身后,他们的长子毛岸英正在旁边嬉闹。多么温馨又幸福的一家人啊!道路一转,我看到了旧居对面墙壁上雕刻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长征》、《西江月·井冈山》……每一首诗词都那么刚劲而有力,透露出毛泽东心中无限的革命激情。
进入旧居,听了讲解员的解说,我才知道了这里是1924年2月到年底毛泽东一家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看这里!这是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和同事蔡和森、向警予探讨工作的地方。看那里!那是前厢房,是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的卧室和书房。瞧那边!那是杨开慧母亲照顾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卧室。再看里面!炉灶和锅碗瓢盆应有尽有,仿佛有阵阵饭菜香气飘来……
上到二楼,这里是个展厅,展示了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既有手稿、图片,又有实物、遗物,还有显示屏模拟显示,真丰富呀!瞧,那是什么?凑近一看,原来是海军长江舰的模型。听讲解员介绍,它是第一艘上海建造的战舰,1930年建成后,点燃了中国海军的新希望。就是在这艘战舰上,毛泽东发出了建立强大海军的号召。现在,我们国家日渐强大,毛泽东的愿望也在逐步得到实现。
二楼展馆的一侧有一处毛岸英史料实物陈列馆,讲述了毛岸英光荣而短暂的一生。他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幼小时候历尽磨难,却更加坚强;长大后,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奔赴战争前线,最后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但我的脑海中有一个画面久久不能消失。因为妈妈杨开慧不幸遇害,不到十岁的毛岸英带着年幼的弟弟流浪在上海街头,缺衣少食,受尽苦难。原来,旧居外那组雕像温馨快乐的情景,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竟是那样短暂。
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一家人做出了这么多的牺牲。我想,我要学习他们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更多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不怕累不怕苦,才能磨练自己,最终才能收获更多。
小主人报新闻学校虹口分校中级B班
尚 可 2015年11月
第三篇:参观南昌陈云旧居有感
参观陈云旧居有感
内容摘要:陈云旧居、生平及卓越贡献
关键字:陈云旧居 领导人 经济建设
为了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员有更多的了解,我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带领我们参观了陈云同志旧居。
经过3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江西省军区第一干休所,陈云旧居位于干休所内。是1969年11月至1972年4月陈云下放江西时的居所。该房位于干休所大院中区一高坡顶部,为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在正房背后,设有一排小平房,主房与小平房由一条篷式走廊连接。东、西、南面砌有青砖围墙。正房后中间至小平房中间隔有一道砖墙,形成东西两个独立小院。
进入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陈云身披大衣的塑像,塑像中,陈云呈坐姿,双手扶膝,面色凝重,似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正所谓“处江湖之远仍尤其国,忧其民也!”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上海青浦县练塘镇。他幼年便丧双亲,由靠做裁缝和经营小生意的舅父抚养,因此又名廖陈云、廖程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救国十人团”和宣传队,经历了爱国运动的洗礼。同年底,他小学毕业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1925年入党并投身五卅运动和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罢工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回家乡搞农运,曾任农民起义武装的党代表、青浦县委书记和江苏省委农委书记等职。
1930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陈云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1931年9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成立,他是成员之一。1933年初,他随临时中央迁到江西瑞金,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长征初期,陈云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在遵义会议上积极支持毛泽东。会后,中央派他恢复白区工作。部队过了大渡河后,陈云历尽艰难,化装潜出四川。到了上海,他发现难以活动,便于1935年9月转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了长征及遵义会议情况。随后,陈云化名“廉臣”,撰写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为便于公开发行,书中以一个立场中性的医生口吻,介绍了红军长征的种种情况。1936年,此书先后在法国、苏联和中国出版发行,第一次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1937年初,得知红军西路军在甘肃西部失败,陈云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回国
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随后接回进入新疆的西路军余部。他从中挑选骨干,又从延安调来人员,组织他们利用苏援装备学习航空、车辆驾驶等,为党在后来建立机械化部队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战开始后,陈云到延安,长期担任中央组织部长。在干部工作中,他以正派公道著称。党的“七大”后,陈云成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党内领导人位置排序中,继“五大书记”之后为第六位。抗战胜利后,陈云马上搭乘苏联飞机赴东北。当时虽然中央曾提出过进军东北的口号,但陈云经过实地分析,认为苏联按照当时的国际条约不会将大城市交给中国共产党,因此建议向两侧的农村和小城市发展。
1947年初,他主管南满工作时,面临部队被国民党军压到长白山边的严重局面。他在七道江会议上一锤定音,要求不再撤退而保卫临江,终于扭转了东北的战局。解放沈阳后,他又主抓接管工作,为全国完整接收大城市创造了一个典型范例。
陈云作为党内少有的工人、店员出身的领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都做出过突出贡献。这既出于他自身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与他所处的成长和工作环境密不可分。中国近现代最大的工业金融中心上海,是陈云人生轨迹起步的地方。西方资本主义在这里建立了侵略据点,并以早期资本主义冷酷的敲骨吸髓式的压榨,给神州古国带来了重重灾难。不过与此俱来的副产品,便是在这里出现了体现近代科学管理的市场效益观念,出现了一批精明的上海人。对于陈腐的“重义而不喻利”的封建传统观念来说,那种看似缺少温情却务实求真的作风,正是破旧立新的重要催化剂。陈云受家境所限,只读完了小学,靠辛勤自学成才。他通过工作实践,了解了中国最近代化的城市;在长期农运斗争中,他又懂得了中国的乡村;后来又与国外的学习考察相结合,终于使他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一次又一次飞跃,成为解决难题的能手。
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经济崩溃的烂摊子,主持中央财经委的陈云连出良策,只用半年多时间就使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解决了旧中国多少年都无法解决的金融物价问题,一时被人叹为奇迹。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任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等职,“八大”后还成为中央五位副主席之一。在被称为“共和国总管家”的周恩来身边,陈云是主要的理财家。1957年,他因反对急躁冒进受到错误批判。他在党内较早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问题,支持并提出实行包产到户的建议。1959年夏,“大跃进”恶果显现时,毛泽东感叹地引用了“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古语,提出仍让陈云管经济。在三年困难时期,陈云想尽一切办法,扭转了局面。可惜,至60年代中期以后,他又遭到排斥。
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有关对彭德怀和陶铸等人的平反、康生的罪恶等问题还是大家都不敢触及的禁区。陈云却在会上率先提出这些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重新当选为党的副主席、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后来又任中顾委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反对“洋冒进”。在共和国迈向现代化的漫长历程中,陈云的真知灼见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上。
瞻仰中,我有幸代表学校向陈云铜像敬献了花篮,并认真观看了旧居中陈列的一幅幅珍贵图片和资料,深切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思想、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大家表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光辉思想、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鼓舞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陈云同志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心中的骄傲!
第四篇:读《拉贝日记》有感范文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第五篇:参观陈独秀旧居
参观陈独秀旧居
今天是七月一日——建党节,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陈独秀旧居。
我们一行十几人乘车来到了石墙院,在大门上我看到刻有“陈独秀的旧居”。我们先看了陈独秀用过的桌子、椅子、柜子、床、还有他的书房。然后,我们参观了陈独秀的资料室。从这里,我知道了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五四中队的总司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他的一生为开启民众心智沥尽心血;为社会运动历经坎坷;坚持爱国信念;追求真理。陈独秀说:“公理没有强权,等于无力的废物;强权没有公理,终于崩溃!”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