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概念总结(考试用)

时间:2019-05-12 04:2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逻辑学概念总结(考试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逻辑学概念总结(考试用)》。

第一篇:逻辑学概念总结(考试用)

什么是逻辑学?

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一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推理。要进行推理,就离不开运用判断,推理就是由作为推理根据即前提的判断而推出作为推理结论的判断的。可见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判断离不开概念。

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形式的一门科学,而人们把概念、判断、推理称为基本的思维形式。逻辑学如何来研究思维形式呢?

首先,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都是通过相应的词语、语句和复句来表达的,因此逻辑学就只能是结合语言来研究思维形式的。其次,逻辑学在研究由概念组成的判断和由判断组成的推理时,并不是研究一个个具体的内容,而是一般形式。

最后,还必须明确逻辑形式可以是正确的,逻辑学上称之为有效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即无效的。学习逻辑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区分何为正确的,何为不正确的。

2.确认事实

事实是既成的,所以有其客观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 物即存在的实体,如动物、蔬菜、矿藏等。例如,白宫就可以看做事物的代表,而林肯被刺则可以看做事件的 代表。

要确认事物的存在,你只需实地去考察。如果它真 实存在,就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是你可 以到达的,你就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来确认它的真实性。3.观念与其对象

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最终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 物的主观反映。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我 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 与否。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 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4.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 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 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5.将观念付诸语言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即使一个观念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 映了客观事物,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应该用语言 表达出来。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 交流。然而,给观念找到合适的语言并不是一个自发 的过程,这一工作常常充满挑战性,我们不是都有词 不达意的经历吗? 6.有效沟通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1)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 的意思

(2)说完整的句子

(3)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4)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5)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7.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1)模糊: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它就是模糊的。(2)多义:(在逻辑学上称为双关语),顾名思义,它 一般包含多重含义,且无法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在所讲事 物中到底反映的是哪种含义。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 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 去猜测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

避免造成歧义的惟一方法就是,尽可能清楚地表明本意 8.避免闪避式语言

尽量直抒胸臆,降低听众对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 误解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在建议你要口无遮拦,人应该可以将简练与优雅完美地结合起来。9.真相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

1.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点或本质来反映某个或某类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2.任何一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概念的最基本的逻辑特征。

3.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存在和表达出来。这些能表达概念的词语也就是逻辑学中所说的词项。(1)不同词语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2)同一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4.词语对概念的表达必须是明确的。5.对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必须是明确的。

6.明确概念,就是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使判断、推理明确的,无歧义。

明确概念的两种主要方法:定义和划分。

概念明确就是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明确的。明确概念也就相应有两种主要的方法: 一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就是下定义 二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划分 2.下定义应遵守的规则

(1)下定义概念的外延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应当是相等的。(2)下定义的概念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3)下定义的概念中不能使用含混的不清晰的概念和词语。3.什么是划分

逻辑学上所说的对概念外延的划分,简称划分。划分是将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一类对象,按照某个或某些性质分为若干小类的一种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即一种通过明确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又一种主要的方法。4.划分应遵守的规则

(1)划分应当是相应相称的。具体一点说,即划分的母项的外延与划分所得的诸子项的外延之和应当是相等的。

(2)划分后所得子项在外延上必须互相排斥,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正确区分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正确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不要把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当作非同一关系的概念 不要把不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当作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 不要把不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当作从属关系来使用,也不能把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当作具有并列关系的概念来运用。

判断就是人们在想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思维所涉及的对象进行各种各样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对思维对象有所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就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的一个基本逻辑特征:对思维对象有肯定或否定。这种有真有假能直接表达判断的语句就是我们常说的命题。只有陈述句才能对思维对象,即一切事物情况做出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因而才能直接表达判断而成为命题,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都不能直接表达判断,因而不是命题。

首先,判断恰当的问题就是判断最为一种思维形式,标志着人们对对象有所认识,从而成为人们正确思维和有效实际的工具而言,也就是把判断视为人类知识的基本细胞而就其独立运用而来的。

其次,判断恰当的要求是人们基于实践活动的具体性而对判断做出的要求。最后,判断恰当与判断真实或者判断不正确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判断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其本身的组成,结构必须做到恰当。

另一方面,判断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工具,而作为工具,自然就存在着人们对这种工具应用的是否恰当的问题。所以判断的应用也必须是恰当的。(1)简单判断:自身不包括其他判断的判断。

直言判断:断定某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由主项、谓项、联想和量项构成。

关系判断:断定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有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2)复合判断:包含了其他判断的判断,用逻辑词连接几个判断。

联言判断:断定事物若干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

选言判断: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的判断。

1.直言判断的主项和谓项必须明确,只有主项和谓项明确的判断才可能是恰当的。2.主项和谓项的搭配要恰当

命题:就是有真有假的能直接表达判断的语句。

伪命题:也就是假命题,但假命题首先必须是一个命题,只不过是一个未能如实反映客观现实情况的命题罢了。

3.直言判断的量项使用更恰当。直言判断的两种量项:全称量项(每个、任何、没有)和特称量项(有的)

4.直言判断的联项性质(肯定或否定)要恰当

5.再看复合判断的恰当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恰当地运用各种复合判断的连接词问题

语境: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环境,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说话的时间、地点以及交际者共同具有的指示等因素。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即书面语言的上下文或口头语言的前言后语。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

预设:就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和命题。

预设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给定语境中,说话人无论是进行陈述,提出问题,还是发出命令,提出请求,在说话时总是相信或假定了一些前提条件(某个事实)或背景知识(用命题表示的),这些假定作为说话双方所共同接受的前提条件或背景知识就是这一语境中该话语(语句)的预设

评价一个判断是否恰当,可以通过分析其预设是否成立,即分析预设的真假。只有当一个判断的预设是一个真命题时,该判断才有可能是恰当的,反之,必然是不恰当的。

1.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的命题)必须是真的,其中也包括作为判断成立的前提和预设必须是真的。

2.判断(或者判断表达的命题)的断定含义必须清晰、明确、无歧义。

3.分析判断所面对的具体实践要求以明确判断的目的和任务。换句话,就是要分析和明确判断所面对的语境及其所需要判断回答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据以形成和做出判断 4.重视话语艺术

5.我们现在所谈的是仅就判断整体而言,并没有针对不同种类的判断在判断恰当方面有何不同的要求。

6.判断种类不同会使得由其组成的推理及其规则不同,这就涉及到不同种类的推理问题。

推理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推理的前提:在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命题(即作为推理据以出发而推出另一个新命题的那些命题,如前例中在横线上方的那些命题),称为推理的前提。推理的结论:由前提推出的命题(如前例中横线下方的命题),称为推理的结论。推理也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思维形式。

1.一切推理都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形式不同,组成的推理形式也不相同。

2.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离不开推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并非要把前提、结论排列得整整齐齐,一丝不差。人们对推理的运用是有所简略的,有时甚至前提和结论颠倒。

3.逻辑分析的任务(检验和评价某个人的发言或论述)就在于要透过言语或论述找出其推理结构,对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予以评定。要想正确地使用一种推理,以保证从真前提能必然推出真结论,就不仅要求推理的前提是真的,而且要求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即合乎该种推理的规则。也只有这种推理形式有效的推理才能称得上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而那些违反逻辑规则的、推理形式无效的推理就只能是不合逻辑的推理了。

逻辑学所要研究的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逻辑学对推理的要求必然是而且也只能是推理要符合逻辑(1)演绎推理(必然性推理):即由真前提必然能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在逻辑学上把这类推理称为演绎推理,也就是前提能蕴含结论的推理。在这类推理中,其推理形式能够保证由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那么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而进行的推理(即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称为有效推理。反之,如果真前提推出了假结论,我们称为无效推理。

(2)非必然性推理:在逻辑学中,我们把那种由真前提并不能必然推出真结论的推理称为非必然性推理,或然性推理。就传统逻辑而言,这类推理主要是归纳推理,其主要特点在于,运用这种推理,前提真而结论假是有可能的

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前提的数目及其所涉及范围的大小来确定,即当前提的数目越多,涉及的范围越广而未发现反例时,结论的可信度就越高,该归纳推理就越合理。逻辑学家主要是借助概率方法来描述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当概率越大时,结论的可信度越高,该归纳推理就越合理。

简单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和关系命题(断定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命题)重点来说一下四种直言命题 我们用S表示主项,P表示谓项

(1)全称肯定命题:断定某类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所有S是P,通常写作SAP,简写为A。例:所有团员都是青年。

(2)全称否定命题:断定某类对象中每一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所有S不是P,通常写作SEP,简写为E。例:所有鲸鱼不是鱼。

(3)特称肯定命题:断定某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有的S是P,通常写作SIP,简写为I。

(4)特称否定命题:断定某类对象中有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有的S不是P,通常写作SOP,简写为O

通过改变前提中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作为前提的原命题推出一个新的命题作为结论。这就是直言命题推理中的换位法推理,简称换位法。

进行换位法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

(1)换位法只是改换原命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原命题的质保持不变。即作为前提的原命题如为肯定(或否定)命题,通过换位后结论仍为肯定(或否定)命题。

(2)换位后的主项和谓项在原命题中如没有被断定其全部外延(逻辑上称为不周延),换位后不得断定其全部外延(逻辑上称为周延)。

通过改变命题的质(即把更肯定命题改变为否定命题,或把否定命题改变为肯定命题),并将原命题的谓项改为否定概念而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方法,称为换质法推理,简称换质法。通过换质法,可将原来的肯定命题改变成与之等值的否定命题,即如果原命题是真的,则变换后所得到的命题也是真的。

(1)A与E:二者的制约关系是: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真假不定。也就是说,当二者中一个为假时,另一个是可假也可真的,亦即二者可以同假,但不能同真。这种关系逻辑学上称为反对关系或对立关系。

(2)A与I或E与O:当全称命题为真时,特称命题必为真;当全称命题为假时,特称命题在一种情况下为真,在另一种情况下为假。概括即:全称真,则特称必真;全称假,则特称真假不定。可见二者的关系是既可同真也可同假。这种关系逻辑学上称为差等关系。(3)I与O:一个镇,另一个真假不定;一个假,另一个必为真。概括地说,二者只能同真,不能同假。逻辑学上称此为下反对关系。

(4)A与O或E与I:一个真,另一个必为假;一个假,另一个必为真,概括地说,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同真,不可同假。逻辑学上称此为矛盾关系。

直言推理的间接推理主要指由两个直言命题为前提推出另一个直言命题为结论的推理。就是传统逻辑所说的三段论 1.一个三段论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多不能少。多了,就将不只有构成三段论所必须的三个命题;少了,则构不成三个命题,因此这条规则是关于三段论本身结构的规则。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这就是说,中项在前提中可以两次周延,但不能一次也不周延。否则,即使前提真,而且结论在事实上也真,但在逻辑上却是错误的,无效的。这是关于中项的一条规则。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相对于三段论来说,可以具体为: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就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命题作为前提不能推出结论;前提之一是否定命题,结论必然是否定命题;当结论为否定命题时,前提之一应为否定命题。这是两条关于三段论前提的规则。

5.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前提之一是特称命题,则结论必然是特征命题。这是关于三段论前提的另一条规则

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某种关系的命题就是关系命题

任何一个关系命题都由一下三个部分组成:关系项(表示对象与对象之间某种关系的词项,如“迟于”),关系者项(表示具有某种关系的对象的词项,如“小赵”)可以将其中的前者称为关系者前项,后者称为关系者后项,量项(表示关系者项外延数量的词项)。

关系推理就是一种以关系命题为前提或结论的推理

对称关系:两个对象之间,如果其中一个与另一个有某种关系,另一个也与之有某种关系,那么这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叫做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如甲对象与乙对象有某种关系,而乙对象与丙对象也有某种关系,那么甲对象与丙对象也有这种关系。

既包括关系命题,由包含直言命题,被称为混合关系推理

复合命题是那种自身包含有其他命题的一种命题。复合命题所包含的命题,统称为复合命题的支命题。将支命题联接起来构成复合命题的语词称为命题联结词。其次,复合命题的支命题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复合命题

最后,基于联结词的不同,复合命题有五种:负命题(并非,没有),联言命题(和,而且),选言命题(或者),假言命题(如果),等值命题(当且仅当)

负命题,就是否定某个命题的命题 负命题有效推理:以负命题作为推理的仅有前提或结论,并根据负命题的逻辑特性所进行的推理。

联言命题,就是断定事物的若干情况同时存在的一种复合命题。联言命题的支命题至少有两个。联言命题的逻辑特性:既然联言命题同时断定了事物的若干情况,那就意味着只有当它所断定的几种情况都是存在的,亦即所有联言支都为真时,该联言命题才是真的;只要其联言支有一个为假,整个联言命题就是假的,这就是联言命题的基本逻辑特征。

联言推理,是以联言命题为前提或结论,并依据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演绎推理。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由一个联言命题的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

联言命题的组合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真命题推出以这些命题为支命题的联言命题为真。

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的命题。

选言支:反映事物若干可能情况的命题是选言命题的支命题,称为选言支。选言命题的选言支至少有两个。相容选言命题:是指所断定的若干可能情况可以同时并存,因而其选言支可以同时为真的选言命题。p∨q 读作p和q的析取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断定几种可能情况不能同时存在的选言命题。相容选言推理:前提中的选言命题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只能有否定肯定式,而不能有肯定否定式 不相容选言推理:是前提中的选言命题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命题所断定的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即其选言支是不可能同时为真的。即,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只有当选言支有且只有一个为真时,该命题才是真。(1)肯定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2)否定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其余选言之(就二支的前提而言)或其余选言支的不相容析取(就三支以上的选言前提而言)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既然是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那就意味着有充当条件的事物情况,也有作为依赖条件而存在的事物情况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纯假言推理 前提和结论均为假言命题的假言推理。

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是人们在论辩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运用这种推理的一方常常会提出具有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前提,对方不论选择其中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这种推理又叫二难推理。

假言联言推理 是以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合取跟一个联言命题(其联言支的数目与假言命题的数目相同,或是对假言命题前件的肯定或是其后件的否定)为前提而推出一个联言命题为结论的复合命题推理。

逻辑思维规律是指在人们的一切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中普遍起作用的那些规律,大体上就是指传统形式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同一律是传统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因此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或判断的确定和同一。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常见逻辑错误 主要是混淆和偷换概念的错误与转移或偷换论题(判断)的错误。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保证概念、判断以及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确定和同一是十分重要的。

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任何一种思想,包括任何一个判断,一种理论或一种理论体系,只要包含着逻辑矛盾,它就是不成立的。对于任何思想或言论,不能既肯定它,同时又否定它,或者说得更简单些,对同一个判断,不能既说它是真的又说它是假的。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排除思维及其表达过程中的一切逻辑矛盾,以保证思维及其表达过程中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是极其重要的。排中律也是传统形式逻辑的一条基本规律。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排中律逻辑要求

在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就必须承认其中有一个是真的,给予明确的肯定,不能对两者同时加以否定。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常见逻辑错误常常表现在是非、真假之间骑墙居中,在争论上表现出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或然推理不像演绎推理那样有严格的规则可以遵循,因此其前提真而结论假并非是不可能的,而演绎推理的推理形式只要合乎逻辑规则,其前提真而结论假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于或然推理,只要其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根据,记得到了前提的一定程度的智齿,就可以认为它是有合理性的,因而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或然性推理(如归纳推理)和必然性推理(如演绎推理)在合乎逻辑上的不同含义和要求。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对某类对象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对象具有某种性质。完全归纳推理遵循的规则:(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在前提中对某类对象的部分个别对象做了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于是在结论中断定该类对象的一切个别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注意: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所以能从某类对象的部分个别对象的考察,推出有关该类对象的全部个别对象的一般结论,仅仅是根据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对于一般结论来说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简单枚举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即可真也可假),只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线索,不能作为论证的根据

类比推理是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性质上的相同,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类比的一个或一类对象上所具有,而在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上相同。类比推理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即可能真,也可能假。

提高结论可靠度的方法

(1)要尽可能的从两个或两类对象较本质的属性进行类比(2)要尽可能找到类比对象间更多的共同属性

假说也叫假设,它是根据已掌握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是否存在,原因及其发展规律所作出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假说的特点

(1)具有推测的性质

(2)必须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为根据(3)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一种形式 假说的构成,通常都要经过如下五个步骤:

(1)观察、收集所研究对象的各种情况,占有各种事实材料

(2)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对已占有的各种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假说,即作出有关某一事实是否存在及其原因、规律性的假定。(3)从假定作出推断,即形成这样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如果假定成立,那么就会存在某些推断。

(4)验证这些推断事实上是否存在

(5)如果推断事实存在,则假说成立;如果这些推断事实上不存在,则假说不成立,就应另作假定,提出新的假说

论证是借助于断定一个或一些命题的真实性,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另一个命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论证实际上就是逻辑论证。首先,论证总是借助逻辑推理来进行的 其次,由于论证是借助真实性已经得到判定的某个或某些命题,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另一个命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过程,所以论证是确定另一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即证明的过程,证实的过程

再次,任何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通过论证方式而组成

什么是充足理由原则?

简单的说,一个论证,只要遵守了传统逻辑的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该论证就是合乎逻辑的,有说服力的。充足理由原则基本内容

作为正确论证基本逻辑原则的充足理由原则,即传统逻辑的充足理由律,其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一个正确思想的存在总有其充足理由,就论证来说,在任何论证过程中,一个论题被确定为真,总有其充足理由。

公式表述为:A真,因为B真并且由B必然能推出A 充足理由,就是一个正确命题和思想得以成立的真实而足够的证据。充足理由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理由(作为论据的命题)应该是被断定为真的命题

第二:理由(作为论据的命题)和推断(作为论题的命题)之间应当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即论题应当是合乎逻辑的由论据必然提出。

最根本的是既要遵守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的逻辑要求,又必须遵守作为论证基本原则的逻辑要求。

1.要使论证合乎逻辑,有说服力,就论题来说,必须遵守两条规则: 第一,论题必须明确

第二,论题必须在同一论证过程中,始终保持同一

很显然,这两条规则集中地体现了同一律在逻辑论证过程中的逻辑要求,因而是我们在任何论证过程中都必须自觉遵守的。

2.为了论证合理,有充足的理由,对于论据来说,要遵守的规则:

第一:论据应当是真实的,而且其真实性应当是已经被判明的了

第二: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论题来说明。

很明显,这两条规则实际上就是充足理由原则的逻辑要求的具体体现

3.为了使论证有充足理由,有说服力,还必须对论证中的论证方式提出一条规则:

论据必须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这就是说论据要称为论题的充足理由,论证过程所使用的推理必须活着遵守必然性推理的推理规则,或者遵守提高或然性推理结论可靠性程度的基本原则,很明显,这一条规则正是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的体现。

第二篇:逻辑学概念要点(重要)

逻辑学概念要点

一.思维

1.思维的定义:思维由思维内容与形式结构两方面组成;

思维内容就是概念、命题、推理的思想内容;

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指命题和推理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共同具有的联结方式。

2.思维逻辑的形式结构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

变项:是指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命题代入的可变部分;

若将命题代入变项,则称为命题变项;若是将概念代入变项,则称为概念变项。

3.普通逻辑:是研究除去思维内容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4.普通逻辑的性质:a.具有全人类性b.具有工具性

二.命题

命题:是构成推理的最小单位,命题就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也即对情况的陈述。

2.命题的逻辑特性:具有真假性。

命题的真或假称为命题的真值(或称为逻辑值),命题以真或假为取值范围,不可既真又假。

3.命题的分类:根据命题中是否含有模态词,可以把命题分为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根据命题中是否包含有其他命题,可以把命题分为复合命题和简单命题。

4.复合命题是由肢命题和命题连接词构成。

肢命题:就是复合命题所包含的命题;

命题连接词:就是把肢命题联结成复合命题的词项。

5.复合命题的逻辑特性:肢命题的真假决定复合命题的真假。

三.推理

1.推理: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2.推理的种类

I.根据思维进程方向性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的知识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知识为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性的知识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知识为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就是由个别性的知识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知识为结论的推理。

II.根据前提数量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直接推理:就是以一个命题为前提的推理;

间接推理:就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为前提的推理。

III.根据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必然性推理:就是有必然推出关系的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真;

或然性推理:就是不具有必然性推出关系的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真。

3.推理形式:是指具有前提和结论的逻辑关系(又称推出关系)的、并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命题形式序列。

4.有效式的定义:就是能够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形式。

推理有效的成立条件:a.前提内容真实 b.推理形式有效

5.真值表:真值表就是通过赋值的方法,用图表将某一种复合命题的逻辑特性表现出来真值表的判定作用:

a.判定各复合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b.判定推理形式是否有效

通过将推理式转化为蕴涵式,再用真值表判定该蕴涵式是否为永真式的判定方法称为完全永真式判定法

6.简化真值表判定法:简化法又称归谬赋值法,遵循归谬原则:先假设蕴涵式非永真,即存在前真后假的情况,然后找出一赋值使前件真后件假,则假设成立,则推理形式无效。如果在假设条件下的推理中出现了肢命题或概念的真值赋值既真又假,即赋值矛盾,说明该假设不成立,则不存在令蕴涵式为假的情况,说明推理形式有效。

注意,倒推假设时可能出现多个分支情况,要一一加以计算,全部矛盾才能证明推理有效。

四.简单命题推理

1.概念的定义: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事物的性质与事物间的关系,逻辑上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2.概念的逻辑特征包括外延和内涵

内涵:是指概念对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概念的种类

集合的特性:集合体由若干个体构成,但构成集合体的个体未必具有集合体的特有属性 集合概念:就是以事物的集合体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如“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中的中国人(不是每个都勤劳勇敢)

非集合概念:就是不以事物的集合体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如“树是植物”中的树(所有树都是植物)

4.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属加种差定义法:将定义项概念放入比其外延更大的概念中,并加入大概念中其他种概念与其之间的差别(种差)得到

定义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违反该规则的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违反规则的错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定义项不能有含混不清的概念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

5.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法分为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二分法

划分规则:划分的子项必须是相互排斥的(违反规则的错误:子项相容)

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

划分所得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违反规则的错误:子项不全或多出子项)

6.周延性:一个项被量项或联项表达了其全部外延,则该项是周延的。

五.三段论推理

I.三段论定义:就是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由前提必然推出结论的推理

II.三段论推理的一般规则

1.中项在两个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2.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3.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4.如果有一否定前提,得结论只能否定

5.如果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得结论只能肯定

6.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7.如果有一个特称前提,得结论只能为特称

8.三段论有效式(11个):AAA,AEE,AII,AOO;EAE,IAI,OAO;EAO,EIO;AAI,AEO。

六.逻辑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和其自身是同一的2.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或任一命题都必须保持自身利益的同一

3.违反要求的逻辑错误:

A。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将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当作相同的概念使用,并用其中一个概念代替已被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在:随意改变已被使用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把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B.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改变原来命题的断定内容,扩大或缩小原命题的断定范围,或用一个与原命题不同的命题来取而代之。表现 在:用相似而不同的命题代替原命题,或在论证过程中改变原论题;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确定的论题,或远离确定的论题。

〈二〉矛盾律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不能同真的命题不能同时予以肯定

违反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三〉排中律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逻辑要求:对于不能同假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予以否定

违反要求的逻辑错误:模棱两可,表现在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全都否定或不做明确的表态,闪烁其辞。

第三篇:考试用2007

仅供参考,供2007年政治学科的业务考试用,重在灵活运用。祝您取得好成绩!

1、2007年文综高考命题(山东卷考试说明)以为主导,既注意体现,也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注重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命题既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要保证平稳过渡。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2007年文科综合科目测试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能力目标,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政治考试的范围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以及时事政治内容。必考内容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时事政治内容。选修部分命题范围为“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两个模块的内容。2007年文科综合首次用山东卷,选考内容成亮点。2007年的高考文综考试说明具有创新性,具体表现在:更注重能力考查、贯彻选择性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符合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文综考试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每个学科在考试范围、考试形式等方面都有变化。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上,全卷政治满分为84分。其中,第Ⅰ卷共9小题36分,第Ⅱ卷必考题部分有1小题为25分(政治单科题),有1小题为13分(三科综合题),共38分;第Ⅱ卷选考题部分共2小题,限选1道题,共10分;全选者按前面的小题判卷。必考题部分全部根据必考内容命题,政治必考题的分会值约占36%。选考题部分全部根据选考内容命题,所有选考题均不跨学科或跨选考模块命题。时事政治包括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3、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的五大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注:选修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第四篇:逻辑学总结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其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反应对象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概括性、间接性、与语言的密切联系

3.思维的逻辑形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逻辑变项,一是逻辑常项

4.概念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5.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

6.命题的主要的特征:命题对思维对象情况必须有所反应,特别是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对思维对象的反应有真有假

7.逻辑方阵,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其余不确定A真E假I真O假

8.O命题是否能换位?因为它的不周延的主项到结论中变成了否定命题的谓项,而否定命题的谓项是周延的,违反了规则。

9.换质位法 SAP(换质)SEP换位 P-ES SEP换质 SAP-换位 P-IS SOP换质 SIP-换位 P-IS 1.结论否定,其大前提不能是I答:不能,因为大项不大

2.如果每个项都可以周延两次,那么可以推出结论吗? 答:不能,如果可以周延两次,那三个命题都可以全称否定,违背两个前提都是否定,推不出结论。EE-E 不对

3.结论:全称其中一项能周延两次。不对,结论无论是A还是E ,中项都能周延一次,4.有一正确的三段论,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小项在结论中周延,写出行式 凡M是P凡M是S//凡S是P 5.大项在前提中周延,在结论中不周延,写出行式 凡P是M,凡M是S,有S是P 6.大前提是肯定的,大项在前提,结论中周延,小项在前提和结论中不周延,写出形式 凡P是M,有S不是M,有S不是P

第五篇: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 概念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课 时] 6课时

[要 点]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案例:浑水摸鱼——混淆概念的诡辩

据报载,某人在家具商场看中了一件家具,按约定向商家交了200元订金,而商场却在相关票据上将“订金”改为“定金”。后来这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打算购买这件家具了,便要求商场退还200元订金。但商场却以《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为由,不予退款。此时,这个人才意识到当初商场将“订金”改写为“定金”就是为了扣住这200元钱。概念辨析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

偷换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一个概念代替另一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制造概念混乱。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语词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语词中的普通名词表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外延的多少来进行的,因此,要区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可以通过在概念前面加数量词来进行。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它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注意:分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体概念,要把这个概念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例如:在“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和“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中国人”这两个语句中,前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集合概念,它不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不能说成“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后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非集合概念,它既反映我们班中所有的同学,也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可以说“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是中国人”。前者表示集合概念,而后者则表示非集合概念。实例:“客人的反驳” 前不久,有客人来杭旅游。主人对客人介绍说:“杭州的最大特色是秀气。山秀水秀人亦秀。” 客人反驳道:“那不见得,我看有些杭州人并不秀。” 你认为客人的反驳能成立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区分两类关系:

“类”与“分子” :事物的类是由若干同类的分子组成的;

“集合体”与“个体”:事物的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有机组成的。区别:①一个类所具有的属性,它的分子也一定具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它的个体却不一定具有。②可以用反映类的概念来指称类中每一个分子;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不能来指称集合体中任一概念。③类概念的外延是类所包含的每一个分子;集合概念的外延只是作为集合体的事物,不是集合体中的个体。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合法”、“公务员”、“伟大”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不合法”、“非公务员”、“未成年人”、“无罪”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任何概念总是相对于一个特定范围而言,一个概念所相对的特定范围,在逻辑上称为论域。理解一个负概念,必须注意它的论域。在同一论域中,有确定的正概念,就必定有明确的负概念。小结

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内涵的不同:

(1)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2)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一个概念不只是属于某种划分中的一个种类,而是可以分别属于几种不同划分中的三个种类。例如:“秘书”这个概念既是一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正概念。【思维训练题】

据报载,有位匈牙利商人与我国一家制鞋企业签定了订购8万双鞋的合同。等到货到开箱,这位匈牙利商人傻眼了:8万双鞋都是左脚。紧急追问,鞋长老板解释说:“汉语的„双‟就是两个。”无奈的匈牙利商人只得再订购了8万双右脚鞋。问:在上述诡辩中,诡辩者玩弄了什么违反逻辑的花招?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的。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的一切关系,只研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外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一、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四种。1.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也叫做全同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鲁迅”(a)和“《阿Q正传》的作者”(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那么a概念与b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外延却完全相同。因此,在语境许可的情况下,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交替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表述重复,又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例如:“中国”,“我的母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三个概念是同一关系,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会取得不同的修辞效果。2.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是相对互逆的,人们把它们合称为属种关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外延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

由于属概念与种概念分别反映不同层次的对象,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属概念与种概念一般不能并立使用,否则,会使部分外延被重复断定。另外,由于属概念反映的是一个类,外延比较大,因此,属概念不可能是单独概念,也不可能是集合概念。4.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例如:“教师”(a)和“律师”(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即a概念的部分外延与b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那么a概念与b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不相容关系也可以称为全异关系,它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1.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而它们的外延之和刚好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例如:“成文法”(a)和“不成文法”(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法律”(c)的外延。2.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也叫做对立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而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就是反对关系。例如:“红色”(a)和“黄色”(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颜色”(c)的外延。那么,a概念与b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越大。凡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关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应注意的问题:

1.这种反变关系不是数学上可以用数值精确计算的比例关系,只是一种大致趋势。

2.普通逻辑揭示的这种反变关系,目的是为明确概念提供一种逻辑方法,它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3.这种反变关系只限于普通逻辑的眼界——只研究概念形式的抽象性,而撇开了概念内容的具体性。这与辩证逻辑的眼界不同。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一例】

刘晓庆在《我的路》中说: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人——女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

这四个概念构成了一个属种关系的系列,相互之间在内涵与外延之间就存在一个反变关系。

二、概念的限制

1.定义:亦称概念外延的缩小法,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3.思维路径: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也有方向性,是从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

4.语言方法:增加附加语或限制词,如在名词前加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加状语。例如: 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听课——认真地听课;

注意:概念的限制可以连续进行;因限制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同一关系、交叉关系或不相容关系的概念不能进行限制;单独概念或集合概念也不能再进行限制。

三、概念的概括

1.定义:亦称概念外延的扩大法,就是通过减少概念内涵以扩大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3.思维路径: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有方向性,是从一个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概念。

4.语言方法:减去附加语或限制词。例如: 中国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基本称职 称职

注意:概念的概括可以连续进行;概括只能在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概念概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

【应用概念的概括一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有一条纪律的提法是这样的:“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修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另外一条纪律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改为“筹款要归公”,后来又进一步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

四、进行概括与限制的注意点

1.用一个属概念去概括一系列的种概念时,使用的属概念应当能恰当地包括所有的种概念,如果不能包括所有的概念,就会出现“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

例如:宣武区环卫局970多名居住在市区和近郊区的职工中,有26户家中养了鸡、鹅、兔、鸽等家禽。

2.对概念进行限制时,应当恰当地应用限制词,否则就会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例如:我父亲已去世一年,父亲在世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3.为了准确地使用概念,常常需要对外延过宽的概念加以限制。如果应当限制而不加限制,就会出现“外延过宽”的错误。

例如:1981年3月26日《解放日报》载有《美国的一个病人移植心肺成功》一文,文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务人员,最近把一个十五岁男孩的心脏和肺,同时移植给一个女患者,两天以后,患者已能吃固体食物。这个患者叫玛丽∙戈尔克,对她进行的各种测试证明,手术是成功的。

第五节 什么是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1.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举例: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2.定义的结构: 被定义项(概念),用Ds表示; 定义项(概念),用Dp表示; 定义联项,用“是”表示; 定义可表达为:Ds 是 Dp.二、下定义的方法 1.属加种差定义

(1)公式表示为:被定义概念=属概念 + 种差(2)三步骤:

第一步,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的属概念。

第二步,找出种差,也就是找出它的特有属性。第三步,按照DS是DP这一形式把定义表述出来。例如:给“刑法”下定义 →找出属概念“法律”→找出种差“规定犯罪和刑罚”→按照“DS是DP”形式,“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3)类型

①性质定义:是以事物的性质为种差的定义。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发生定义:是以事物形成的方式或方法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犯罪集团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③ 关系定义:是以事物间的关系为种差的定义。例如: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④ 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能为种差的定义。例如: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2.语词定义

(1)语词定义是说明或规定语词含义的定义。(2)种类:说明的语词定义; 规定的语词定义(3)语词定义的五类适用场合: ①古语、土语、外来语

举例:骥表示好马。耍子就是游玩。乌托邦是空想的意思。②用符号公式、简称表达复杂概念

举例:坚持“两手抓”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③使用新语词

举例:“新长征”指我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长期斗争。④在新的意义上使用旧语词

举例:“君子协定”就是不用书面缔约达成的协定。⑤确定虚幻概念的含义

举例:“白骨精”指阴险善变的女坏蛋。

三、下定义的规则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违反规则会出现的逻辑错误:

“定义过宽”,如:刑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定义过窄”,如:刑法是惩治贪污犯的法律。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违反规则会出现的逻辑错误:

“同语反复”,如:罪犯是犯了罪的人。

“循环定义”,如: 辩证法就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就是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3.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句形式或负概念 违反规则就不能揭示出对象的特有属性 举例:合法行为就是不违反法律的行为。4.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科学术语

如:生命就是内在关系对外在关系的不断适应。

第六节 划分

一、划分的特征

1.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举例:人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和婴儿。

2.划分的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划分的标准(也称划分的依据)。划分的母项必须是普遍概念,不能是单独概念。3.划分与分解不同:

①划分是根据概念的属种关系,把一个大类(属)分成许多小类(种);分解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

②划分后的种概念具有属概念的属性;分解后组成部分不具有整体事物的属性。

③划分后的子项可以用母项的名称去指称,而分解后的部分则不能用整体的名称去指称。举例:A 人分为男人与女人。B 人分为手、脚、头、胸、腹、腰等。4.划分与分类

(1)联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是根据事物的特有属性进行的划分。所有的分类都是划分,并非所有的划分都是分类。(2)区别:

①分类的根据必须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划分则可以按照需要选取事物任一属性作为划分根据。举例:在阶级社会里,按照经济地位把人们分为若干阶级。请同学们指出这是分类还是划分。②分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新的分类没有产生以前,原来的分类都起作用;划分则有临时性,当某一项事情达到目的后,划分往往不再起作用。举例:卓别林处理来信

有一次,卓别林来到伦敦,不到三天,就收到73000多封来信。他请了6位打字员将这些信件作了分类。其中:请求借款和援助的信28000封;想跟卓别林攀亲戚的信671封; 向卓别林倾诉爱慕之情的信有数千封;还有其他的一些信。

二、划分的方法

1.划分的方法:一次划分、连续划分

(1)一次划分:就是根据划分标准把母项的外延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

例如:以生产方式为根据,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二分法是一次划分的特殊方式。二分法是根据被划分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将母项划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子项的划分方法。

例如:按战争是否具有正义性,把它划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优点:简单易行,划分结果醒目,始终不会违背划分的规则。缺点:不能明确地揭示否定部分的子项。

(2)连续划分:是将一个母项分为若干子项,接着又将子项(作为母项)划分为更小的子项。

三、划分的规则 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划分过宽:如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划分不全:如刑罚的主刑可分为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多标准划分:如法律可分为国内法、国际法和程序法。3.划分后的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子项相容:如我班的同学有来自北方的、南方的、浙江的,还有杭州的。4.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层次不清:如我国的刑罚可分为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越级划分:如我国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本章概要: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概念划分为单独与普遍概念;集合与非集合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有5种: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其中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基于属种关系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可以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用属加种差下定义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包括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二分法;分类。

下载逻辑学概念总结(考试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逻辑学概念总结(考试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调查考试用

    《社会调查》填空题1 A 按照确定分层样本数量的不同方式,分类抽样分为(分裂抽样和(非比例)分类抽样两种。 A 按照简明的文献分类方法,(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称作原始文献、直接文献......

    法律逻辑学 总结

    1.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涉法思维的形式、方法及规律的应用性逻辑学科. 2.逻辑常项是决定逻辑形式的性质及并且区分不同逻辑形式的依据. 3.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逻辑学是全人类......

    逻辑学总结1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逻辑的含义:狭义:指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学。 广义:就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以及逻辑方法的科学。 “逻辑”的多义性 1.指客观事物......

    安全员考试用题

    一、填空 1、 所谓的危险,是指人和物易受到伤害或损失的一种状态。 2、 广义的安全生产除了对直接生产过程的控制外,还包括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 3、 安全生产工作是为了达到......

    液压传动考试用

    1)液压装置的优缺点: 优1在同等的体积下,液压装置能比电气装置产生更大的动力。2工作比较平稳。3能在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它还可以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调速。4易于对液体压力、......

    采购考试用(5篇模版)

    1、采购:采购是以最低的成本,在适当的时间,从合适的地点,以最高效率获得适当数量和品质的物资交给需求部门使用的一系列作业过程。2、联合采购:对需求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联合在一......

    英语作文考试用

    开头1、Giant leaps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have set the stage for the mushrooming which is gaining growing popularity for the past year or two. According to on......

    公务员考试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总结

    中国共产党会议 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会议 1、1927年的八七会议: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2、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