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
河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张运舟
一、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质、基础性质的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门基础学科之一,并且排名第二。它虽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获取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在“逻辑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内容的取舍与体例的安排,立足现代逻辑的高度处理传统逻辑内容,保留其精华,力求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的有机结合;注意密切联系思维和自然语言的实际与特点,按照认知规律和教学要求,力求做到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富有启发性,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二、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
《逻辑学》现为师范专科类汉语言文学教育基础课程之一。其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7月之前,我们基本上按照传统《逻辑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第二阶段:2003年7月—2004年8月,是《逻辑学》课程的重点建设时期。我们将现代《逻辑学》知识引入课程,制定了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按照方案,首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后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在这个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案,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和考试的方法,并使之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教学从各方面进行反馈,并积极加以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6年7月,是继续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阶段。通过探讨和对比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次,及时跟踪《逻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借鉴其他大学《逻辑学》教学的最新状况,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学校课程评估标准和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课程建设的总方针。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本人就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分三个方面作一简要汇报:
首先,教学改革方面。
第一、首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初步掌握了国内各大学《逻辑学》教学的现状和最新前沿成果,然后,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形成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案,探讨并改进了教学和考试的方法。
第二,在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及时将学科前沿和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2003级学生中引入了现代词项逻辑的若干知识,对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4级学生中引入了概率与统计推理以及回溯推理等新的研究成果,以满足他们更广泛的需要。
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遵循正常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大量结合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日常生活等事例,进行启发式或案例教学,并以少量内容使其自学,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教学手段现代化,计划编制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预见,随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大幅度提高。
第四、积极改革和探索考试方法。《逻辑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最佳的考试方式依然是闭卷笔试,国内其它大学也是如此。但我们在考试时侧重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命题科学,覆盖面广,有严格的考试要求和考试标准,并且评卷公正规范。评完卷之后总是让学生与试卷见面,核实无误之后再登录成绩。这样一方面使评卷无差错,另方面,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同时,我在对人文学部的学生进行考试时,实行了“一页开卷“式,也算是一种小范围的考试改革,为开展大范围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另外,在条件成熟时我们也准备进行口试的尝试。
其次,教学条件建设。
第一,教材建设。我在2005年之前,选用的教材是何向东主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内较权威的逻辑学教材。试用一年后,发现不适合文科类的专科学生使用。2006年,又改用姜全吉、迟维东主编的《逻辑学》(第三版)。该教材体例新颖,内容通俗易懂,习题难易适度,适合教学。
第二、教学管理。我们有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并能保证顺利执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教学文件。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各类教学文件齐备,计有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每学期的教学总结和丰富的教学用图书资料,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最后,教学效果。
第一、教学质量。除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外,根据学生实际,增加了一部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学术视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在人人必写的“学习《逻辑学》的心得体会”中,对《逻辑学》课程的教学普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二、因材施教。《逻辑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这门课程很难直接进行课外和科技活动。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利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虚拟实践,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三,教学态度。我们认为,爱心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高度责任感的灵魂。因此,以饱满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备课,认真讲授,并以提问、检查作业、案例分析等方式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言传身教,关心学生的品德、学风、努力使其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和案例分析题,并全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做题的过程就是虚拟实践的过程,就是逻辑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效果非常好,得到同学们的一直好评。
四、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逻辑学》课程建设的突出创新点有: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动态添加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同学们日常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第二,注重虚拟实践,强化案例分析。《逻辑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很难直接运用于某一领域。因此我们认真搜集了大量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日常生活的案例,或以此为引导,带领学生进入新的教学领域,或以此来锻炼、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逻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
主要是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尽量减少或克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案例分析中,鼓励同学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并进行一定的争论,最后老师给予指导或分析。
其次,根据《逻辑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拿出四分之一的课时在督促学生先做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大量做练习题,并且响亮地提出“做题的过程就是虚拟实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将所学逻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再次,鼓励或要求学生多写学习《逻辑学》的心得体会,以此作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例如,对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的最基本知识,经常以提问、做题、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检查。若学生不会或出现错误,则要求写出书面的说明或心得体会。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求畅所欲言,实话实说,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方式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称老师给他们提供了表达思想的机会,也使老师的教学活动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另外,从2006年上学期开始,我还尝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讲了一次公开课,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逻辑学》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大成绩。
2006年7月
(后附:分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附:分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我承担了02级(春)班的《逻辑学》教学工作,根据本班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我考虑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特从如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主要引进了一些现代逻辑的研究成果,如:模态逻辑的知识,科学逻辑方法等。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现代逻辑的发展状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
主要是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大量应用提问、答问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的结果,确实收到了一定实效,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问答、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更是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4年1月
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我承担02级
(二)(三)班的《逻辑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我的教学改革是这样开展的:
一、教学内容方面
继续引进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学生讲授了现代归纳逻辑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概率和统计推理的有关知识,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方面
加强习题练习。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检查学生的做题情况,目的就是要督促学生按时、独立、认真完成练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习题实际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产生了明显效果。但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显得步子太大了一点,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一些困难。
2004年7月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上课的班级是政史专业(03)(04)级的学生。根据给我系02级学生上课的情况,再结合政史专业的实际,主要作了如下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往届学生的学习实际,适当删减了现代逻辑的教学内容,增加了逻辑学知识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这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强化本学科的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方面
重点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即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用所学过的逻辑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加强对逻辑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培养学生用逻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更加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实际需要,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为学生把逻辑学真正变成自己手中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基础。
2005年1月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我为03级(春)班的学生开设了《逻辑学》课程,春季班的学生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较差而学习又缺乏主动性。针对他们的实际,确定了如下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适当引进现代逻辑的符号系统,来解释传统形式逻辑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好方法。这既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方法的改革。但仅就符号系统的掌握来说,仍属内容方面。这看起来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从效果看,实际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为这些符号的掌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方面
本学期主要在因材施教方面开展了一些改革。针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开展了个别指导、重点提问、学生互帮等多种方式,尽量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圆满完成学业。
这次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不但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5年7月
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本人承担着我系03级三个班和政史一个班的逻辑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基础都还不错,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结合前两年的教学改革情况,主要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按照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引进了回溯推理这一新的推理种类。同时大胆进行内容革新,删除了诸如文恩图解这样烦琐而低效的学习内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学方法方面
主要对考试方法作了一些改革尝试。对政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页开卷”式考试,为今后逻辑学考试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当然也有教训)。
本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一页开卷”式考试,也为考试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2006年1月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逻辑学》的教学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因此,我本学期在为04级各班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主要考虑如何使教学变的更精彩,更生动,更现代化。基于这种考虑,我做了如下改革尝试:
一、教学内容方面
本学期主要在逻辑学科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逻辑”,用幽默、风趣的逻辑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逻辑、用逻辑。
二、教学方法方面
尝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学期,用多媒体为全系师生上了一次公开课,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开展多媒体教学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开展了考试模式的改革,在“一页开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期中考试,进一步完善了考试制度。
上述改革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本门学科教学的深入改革和开展精品课建设打下了基础。
2006年7月
第二篇:逻辑学总结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其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反应对象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概括性、间接性、与语言的密切联系
3.思维的逻辑形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逻辑变项,一是逻辑常项
4.概念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5.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
6.命题的主要的特征:命题对思维对象情况必须有所反应,特别是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对思维对象的反应有真有假
7.逻辑方阵,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其余不确定A真E假I真O假
8.O命题是否能换位?因为它的不周延的主项到结论中变成了否定命题的谓项,而否定命题的谓项是周延的,违反了规则。
9.换质位法 SAP(换质)SEP换位 P-ES SEP换质 SAP-换位 P-IS SOP换质 SIP-换位 P-IS 1.结论否定,其大前提不能是I答:不能,因为大项不大
2.如果每个项都可以周延两次,那么可以推出结论吗? 答:不能,如果可以周延两次,那三个命题都可以全称否定,违背两个前提都是否定,推不出结论。EE-E 不对
3.结论:全称其中一项能周延两次。不对,结论无论是A还是E ,中项都能周延一次,4.有一正确的三段论,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小项在结论中周延,写出行式 凡M是P凡M是S//凡S是P 5.大项在前提中周延,在结论中不周延,写出行式 凡P是M,凡M是S,有S是P 6.大前提是肯定的,大项在前提,结论中周延,小项在前提和结论中不周延,写出形式 凡P是M,有S不是M,有S不是P
第三篇:法律逻辑学 总结
1.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涉法思维的形式、方法及规律的应用性逻辑学科.2.逻辑常项是决定逻辑形式的性质及并且区分不同逻辑形式的依据.3.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逻辑学是全人类性的.4.墨子及其后人所著的“墨经”,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5.根据推理中思维进程的方向,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溯因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知识到个别性知识的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性知识到一般性知识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横向推移的推理.溯因推理是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现象推测其产生原因的推理.6.根据推理中前提与结论是否具有蕴涵关系,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必然性推理是指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即前提真则结论必然真的推理.或然性推理是指前提不蕴涵结论的推理即前提真则结论不必然真的推理.1.证明是以引用的真实性命题为依据,从而推出另一命题为真的思维过程.2.反驳是引用确认为真的命题来论证某一命题为假或某一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3.法律逻辑学的意义:首先,法律逻辑学是推进法律一致性的重要手段。其次,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立法工作的水平。最后,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法学研究和依法办案的能力。
4.演绎推理,在思维进程上是由一般性知识导出个别性知识的推理。演绎推理或称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
5.命题的逻辑特征:第一,命题总是对思维对象的情况有所断定。第二,命题最基本的逻辑特征有真假之分。
6.直言命题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个部分组成的。直言命题的类型取决于联项和量项。
7.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换质法和换位法。见书25页。8.直言命题三段论(简称三段论),是由包含一个共同项的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9.联言推理的推理式:见书46页
10.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见书47页
11.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见书48 12.确保推理获得真实结论,须同时具备俩个条件:第一,前提必须真实。第二,推理形式正确。13.归纳推理见71页 14.1.侦查假设,是指侦查人员在收集一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和知识,对案件未知情况所作的一系列假定性猜测的逻辑方法。2.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属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所具有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3.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相容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1.概念间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基础,根据这种反变关系,我们可以对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
2.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即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或者说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3.限制是有极限的,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
4.概念的限制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一般过渡到特殊,使认识具体化。5.概念的概括就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外延的逻辑方法,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或者说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6.1.实质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即通过揭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和种差来下定义的方法,其形式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 2.定义的规则:(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所谓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就是指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2)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否则犯了“同语反复”或者“循环定义”的错误。(3)除非必要,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语词。
否则犯了“定义否定”的逻辑错误。(4)定义必须简洁确切。
否则犯了“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作定义”的逻辑错误。
1.划分的方法
二分法:是以母项所反映的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依据,将其子项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子项之间是矛盾关系。
2.划分的规则:是检验一个划分是否正确的逻辑标准。
(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指划分后得到的各个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犯了“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2)划分标准必须同一:在每一层次的划分中,有且只有一个标准。否则犯了“混淆标准”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子项不得相容:划分出的各子项之间应是全异关系。否则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1.论证的结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 2.论证规则:(1)论题必须清楚、明确.否则会犯“论题不清”的逻辑错误。(2)论题必须保持同一.否则会犯“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3.论据规则:(1)论据必须
第四篇:逻辑学总结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逻辑的含义:狭义:指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学。
广义:就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以及逻辑方法的科学。“逻辑”的多义性
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 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思维的主要特点:
1.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能反映事物共有的本质属性。
如:“商品”这一概念,就是人们对“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属
性的反映。
2.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那些仅凭感性认识不能或难以真正认识的事物。
3.与语言密切联系。
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
思维的过程: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形式本身各部门间的联结方式。(思维的逻辑形式)
*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随思维内容变化而变化的部分。体现了逻辑形式的本质特征,是区分不同种类的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逻辑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逻辑学的性质:全人类性 基础性 工具性 规范性 第二节 逻辑发展简史及逻辑的类型
逻辑学的发源地有三个,即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希腊。
2.发展:
培根:建立了古典归纳逻辑
莱布尼茨:数理逻辑的奠基人
康德:首次提出“形式逻辑”
黑格尔:辨证逻辑的创始人
弗雷格 罗素 怀特海 共同创立了逻辑演算系统
逻辑学分为 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现代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第二章 概念
1.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掌握概念的种类及分类依据
3.掌握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并能用图解法表示
4.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
概念定义: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它是构成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和语词
首先,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
其次,语词与概念的关系并不是—一对应的。
同一语词可表达不同概念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
再次,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能表达概念。
第四,语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概念则是逻辑学的研究内容。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适用范围 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变关系
概念的种类
1.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从外延的数量分
普遍概念是反映一类对象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外延少则二,多则无穷。如:“学校”、“汽
车”、“国家”、“师范大学”等。
单独概念即反映独一无二的思维对象的概念。如:“首都师范大学”、“世界第一高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等。单独概念通常用专有名词、摹状词来表达。
空概念即外延为零的概念。如“鬼”、“神仙”。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是集合体
集合概念即反映集合体的概念,是事物的集体或事物的总称。如∶“山脉” “人类” “书籍” “舰队”“教研组”等等。
不反映这种整体的概念就是非集合概念。如,“月亮”“书” “山” “军舰”“教师”
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在概念前加“每一”,——非集合,加“所有”——集合 3.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即反映思维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或本质的概念,又称肯定概念。
负概念即反映思维对象不具有某种特性或本质的概念,也称否定概念。
表达负概念的语词往往带有无、非、不等字样。
负概念的外延往往不易明确。如“非本院工作人员请勿入内”。
确定负概念的外延要依据一定的论域。
论域=负概念+正概念 4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的区分
第一,否定概念都含有否定语素。“副、负”之类不是否定语素,所以由它们构成的概念不是否定概念。如:副主席、负数等。
第二,有些概念中似乎有“否定词”,但实际上并不起否定作用,这样的概念也不是否定概念。如:非洲、不丹等。
第三,作为否定概念必须有相对的肯定概念,否则即使含有否定词而且起否定作用但也不是否定概念。“不倒翁”、“无政府主义”等由于没有相对的肯定概念(倒翁、有政府主义),所以它们本身就是肯定概念。
欧拉图
全同关系(长江
中国最长的河流)属种关系
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
那么外延较大的A概念称为属概念,而外延较小的B概念称为种概念。
属概念对种概念的外延关系,称为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种概念对属概念的外延关系,称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还可以可记为S<P
真包含关系还可以可记为S>P 交叉关系
单独概念不能交叉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AlB 反对关系 AllB 正确区分属种关系与非属种关系
种概念必然具有属概念的内涵;而部分必然不具有整体的内涵。
检验方法 “B是A”是否成立
成立是属种关系 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间的关系
相容的并列关系。如农学家、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
不相容的并列关系。如,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第四节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限制 城市——中国城市——北方城市——长春 概括 正方形——矩形——四边形——平面几何图形
限制的极限:单独概念。
限制的方法只适用于普遍概念。单独概念不能再限制了。美丽的上海、文学家鲁迅都不是限制。
限制只在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全异关系、同一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都不能进行限制,限制也不是从整体到部分。概括必须在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如,区政府不能概括成市政府。
连续概括不能是无限制的
属加种差定义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属加种差定义的种类
(1)性质定义,用事物的性质作为种差。
如: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和变化的实词。(2)发生定义,用事物产生或形成的情况作为种差。如: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化合物。(3)关系定义,以事物之间的关系作为种差。如:负数就是小于零的实数。
(4)功用定义,以事物的功能作用作为种差。如: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语词定义
这是定义的辅助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明性的语词定义。如:“羝是公羊”等。二是规定性的语词定义。如:“三个代表”等。下定义应遵守的逻辑规则 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当完全重合 2.定义项不应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3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4定义项必须清楚确切。
划分的规则
A.划分必须是相称的:划分所得的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其母项的外延
B.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
C.划分的子项应是互相排斥的
D.划分应当按照属种层次进行,不能越级划分。划分错误
划分标准不一
子项相容
多出子项 子项未尽
越级划分 划分的方法
划分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形式,即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二分法。
第三章 命题与推理概述 第一节 命题概述
命题 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命题两大特征 1命题对思维对象情况必须有所反映,特别是肯定或否定的反映
2对思维对象情况的放映有真有假
命题与语句 命题由语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能表达命题
一般疑问句不能表达命题(反诘句例外)
祈使句一般不表达命题
感叹句 若反映了对象情况 是命题
在汉语的四种句式中 只有陈述句 反诘疑问句和部分感叹句表达命题
第四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1直言命题概述
直言命题又称性质命题。
定义: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P71
结构:主项、谓项、联项、量项
直言命题是三段论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三段论又是传统逻辑研究的主要论证类型。
名称
形式结构
简记简称 全称肯定 所有S都是P
SAP A 全称否定 所有S都不是P SEP E 特称肯定 有的S是P
SIP I 特称否定 有的S不是P
SOP O 单称肯定 某个S是P
SUP U 单称否定 某个S不是P
SVP V
1.周延性的定义
周延性是人在思维和表达中对概念外延的断定程度。周延即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不周延即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命题类别
主项
谓项 A 所有S是P
周延
不周延 E 所有S不是P
周延
周延 I 有些S是P
不周延
不周延 O 有些S不是P
不周延
周延 全称命题的主项都是周延的 特称命题的主项都是不周延的
肯定命题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否定命题的谓项都是周延的由单称肯定真,可推出特称肯定为真。
由单称否定真,可推出特称否定为真。
第二节 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三种形式:换质法
换位法
换质换位综合法
换质法
换质法的规则:
规则1:只改变判断的质(联项),而不改变主、谓项的位置。
规则2:结论不能改变前提的量,结论的主项与前提的主项相同;而结论的谓项应是前提的谓项的负(矛盾)概念。
SAP ←→ SEP—
SEP ←→ SAP—
SIP ←→ SOP—
SOP ←→ SIP — 换位法
换位法的规则:
规则1:不改变判断的质。
规则2: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SAP → PIS
SEP → PES
SIP →
PIS
3.换质换位综合法
第一种:先换质,再换位,再连续交替换质换位,直至不能换位;称为换质位法。I命题不可以进行换质位推理。
第二种:先换位,再换质,再连续交替的换位、换质,直至不能换位,称为换位质法。O命题不可以进行换位质推理。
▲ SIP不能连续换质位。▲ SOP不能换位质。第三节直言三段论 三段论推理规则
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词项。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结论。
5.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命题,则结论为否定命题。
6.两特称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7.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必为特称。三段论的有效式
第一格 第二格 第三格
第四格 AAA AEE
AAI
AAI EAE
EAE
EAO EAO AII
AOO AII
AEE EIO
EIO
EIO
EIO(AAI)(AEO)IAI
IAI(EAO)(EAO)OAO(AEO)
1、第一格的规则是: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命题。
(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命题。
2、第二格的规则是:
(1)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命题。
(2)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命题。
3、第三格的规则是: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命题。
(2)结论必须是特称命题。
4、第四格的规则是:
(1)如果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命题,那么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命题。
(2)如果大前提是肯定命题,那么小前提必须是全称命题。
(3)如果小前提是肯定命题,那么结论必须是特称命题。评价一个三段论的步骤
识别缺少的步骤。?(大前提、小前提或结论)将三段论变为标准形式 运用规则进行评价
省略三段论的恢复步骤 首先确定结论是否被省略 如有结论,依结论确定大小项 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并进行适当整理 第四节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一、关系命题及其结构 结构:
关系命题由三部分组成:
主项(用a、b、c„„表示),关系项(也称 谓项,用R表示)和量项。
公式:二元关系可表示为:R(a、b)或 aRb 三元关系可表示为:R(a、b、c)a与b有R关系
第五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第五篇:逻辑学心得
逻辑学心得
03710102 王桂玉
在逻辑学这门课程还没正式讲授之前,我对它就充满了一种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想了解这门学科的内容,当我上了第一堂逻辑学的时候,听着陈老师的讲课,我觉得逻辑学是除了数学之外令我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半年下来,不说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但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逻辑的美,尤其对三段论情有独钟,就像老师常说的要想事业有成,先学好三段论,三段论的四个格组成了一个业字,太不可思议了,学问如此没好,让人不得不爱。
学了逻辑之后,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前更严谨了,会去思考生活中的几句话,在看书,听广播,看电视或和人谈话的时候,会无意识去想一些关于逻辑的问题,逻辑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揭露谬误,反驳诡辩,逻辑学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无论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学了逻辑学对我们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拿我们公管的学生来说,如果以后考上了公务员或成了企业管理者,一言一行都要很谨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都应该准确无误,逻辑学对此很有帮助,有一个关于逻辑应用实例的笑话,有一天,一对夫妻跪在家里的地上痛哭,因为他们的儿子爽死了,这时有一位客人进来,问他们发生什么事了,他们回答说:“爽死了,爽死了”,这位客人很是纳闷,既然爽死了,干嘛还哭?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那位客人口中的爽和他们夫妻二人口中的爽不是同一个概念,混淆概念了,这位客人犯了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逻辑学的应用实例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总之学完逻辑学之后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逻辑学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