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4:2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培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培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第一篇:“国培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国培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一切似乎在瞬间,转眼之间半月就已过去。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逐渐从容,到最后的不舍,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国家及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感谢县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农村“国培计划”的短期培训,感谢阜阳师范学院师院和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及老师们。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让我们这些来自于农村的老师得以与众多专家、学者、省内外教育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对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先进心理辅导教学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训也一定会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半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本次培训,还让我们这些在家兼职的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心理辅导课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心理辅导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心得体会)引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之余,我自我反思,刚踏进讲台的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对心理辅导含义的理解,以及心理辅导方法的选择和心理辅导方法的正确性、妥善性,课堂观察或是深入学生心里等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性了吗?等等都是我没有思考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将近半个月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经历了太多的激励。回头去看看自己在十天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这不会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徐古镇桃花小学

徐继平

从8月10日至8月17日,我参加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短短的7天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国家及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短期培训,感谢继续教育领导及老师们。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让我们这些来自于农村的老师得以与众多专家、学者、省内外教育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对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先进心理辅导教学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训也一定会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十天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本次培训,还让我们这些在家兼职的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心理辅导课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心理辅导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之余,我自我反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对心理辅导含义的理解,以及心理辅导方法的选择和心理辅导方法的正确性、妥善性,课堂观察或是深入学生心里等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性了吗?等等都是我没有思考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将近半个月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经历了太多的激励。回头去看看自己在十天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这不会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

第三篇:留守儿童之家“教育材料”

留守儿童之家“教育材料”汇编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于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一般指年龄在14 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经过调查发现,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长、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面中,呈现明显的薄弱环节,“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 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 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 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 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 至14 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 万人,留守儿童2200 多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问题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折射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极不和谐的杂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集中表现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 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为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弹”。

(5)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儿童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五是立法保护农民工子女异地上学的合法权益。应尽早完善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异地上学的政策,努力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机制,着重解决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急需在打工地就学等有关问题,并且使这种机制更加充满人性化。

六是倡导就近打工。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本地就业机会,使打算外出打工的人员可以就近打工,减少孩子与父母分开的几率。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其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易出现心理问题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家庭和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留守儿童少年多数是学龄儿童少年,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不愿意看到甚至嫉妒同龄儿童少年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接受父母的关爱。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承受现实。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美国学者艾利克森在其著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周期论指出: 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发展的延迟叫“未完成事件”或“未完成情结”。甚至曾经有过长时间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恋爱问题等具体心理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少年时期的亲情情感缺失。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在调查中,有近95%的孩子表示很想父母,而且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也遇到了很多他们的祖辈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想与父母交流,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没与父母沟通时,他们多半表示父母很忙,少数表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有点生疏,不想和他们讲什么了!”而绝大多数的代理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来不与孩子谈心”。这样,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二)易发生行为偏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提出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人的道德形成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不仅是必经的阶段,而且是实现道德内化的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他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的,只有经过一个由外在强制力量支撑的他律化训练,人们才能学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留守儿童”其道德行为发展在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临时监护人自己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少数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多数都是一些问题少年,只要能让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就好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而孩子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多数都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没人在乎我,我怎样都无所谓”,导致有些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三)易影响学习成绩

今天的教育问题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单亲监护人以母亲为主,而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父亲,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很难对子女进行学习辅导。祖辈与其他亲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意识更加薄弱,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与监督更加显得无力。祖辈监护人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甚至会帮孩子向老师撒谎请假。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和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由于缺乏外在监督,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和守纪意识薄弱。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是处于中下游,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低下,学习成绩较父母外出打工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或是留守儿童的成绩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不是前几名就是最后几名。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无人教导,成绩下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易产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父母也应该是对孩子教育时间最长久的老师,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父母在一起的。留守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思想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然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使得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没有父母生活中点滴的道德教育,孩子极易产生认识、价值取向上的偏离,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人经常性的提醒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遇事只能自作主张,长此以往,一些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有消息表明,近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除了以上问题,留守儿童还存在譬如生活习惯较差,青春期知识缺乏,生活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等。

二、解决以上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父母毕竟还是孩子最重要的亲人,是孩子教育问题的主要承担者。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亲子教育是必不可少,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留守儿童的父亲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失去了这种教育的机会,这便要求父亲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以弥补他们不能在孩子身边教育的缺憾。从调查结果看,父亲频繁和留守儿童联系的仅仅占8.3%,还有37.7%的人很少和留守儿童联系。无论从教育还是从情感上看这都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下去,孩子便会对父亲感觉到陌生,缺乏父爱的感觉便会增强,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因此,父亲在外要时常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和孩子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感情交流。[2]与孩子分离的时间也不要太久,最好一年内能定期看孩子1-2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抽出时间跟孩子相聚。

(二)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初中寄宿制工程建设速度

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身份的角色,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建议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小学寄宿制工程,安排留守儿童少年住校,尽力解决一切后顾之忧,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安心学习。同时,办学相对集中,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这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和管理经费。编制部门在制定编制时,往往重点考虑了专任教师,而对教辅人员考虑较少。随着住校生的增多,管理工作量加大,专任教师难免会顾此失彼。建议编制部门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校医、宿舍管理员和食堂管理员,以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三)是积极推行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

家长学校,重点是针对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定期对他们进行“育儿”知识的集中培训,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多数学校还通过定期家访,特别是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时间及时与他们沟通,让学校和家庭能够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通过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群众普遍反映,这些制度和作法对他们了解孩子、配合学校搞好教育很有益处。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如果推行得力,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并不是没有条件跟自己的孩子多联系,只是思想意识方面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其实有时候一个电话,一份简短的信件就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温暖。我们便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在教育和心理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所以给他们的关爱必不可少。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天凉了,嘱咐他们多穿几件衣服;天热了,关照他们注意避暑,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有许多儿童,本来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关系融洽,每天都看到他很乐观,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之后他们渐渐变了,上课变得沉默寡言,而且还经常与同学闹别扭,所以在课余时间,老师应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述说心中的烦恼。[3]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

(五)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

除了家庭之外,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除睡觉时间之外,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班集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六)实施“代理家长制”

2005年4月,重庆鸣玉镇启动“代理家长”关爱机制,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每学期开展一次调查,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该机制的核心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代理家长”,即让30岁至40岁的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有识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做他们成长保护人。目前,鸣玉镇几十名无人管护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重庆市妇联表示将在今年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程”,全面推行“代理家长”机制。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说,“代理家长”机制是目前国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方案之一,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意义。镇党委积极发动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干部、学校教师争当“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管护对子。并要求“代理家长”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镇党委10 月26日下午举行的“关爱留守儿童,争做代理家长”认领仪式上,334名代理家长与409名留守儿童集中结成对子,并赠送了价值15000 余元的学习物资。重庆鸣玉镇的这项举措对全国其他地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七)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工商、文化出版部门、广播、影视传媒等部门也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铲除“污染源”,让那些游戏厅、录像厅、信息台、网络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青少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保护农村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农村还是有许多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的,比如对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无意识,无论是村民还是老师同学都是平等的看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这种环境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保护这种环境,不需要去做各种宣传来强调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从总体上说“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的综合调控,“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的选择,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留守儿童”现象不会是暂时的,它作为一个人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外因,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这一转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人数为由1978年的2827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人。二是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以来这类人数累计约在6000多万到1亿之间。此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村的隐性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进一步上升,这也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往往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转移。二战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一方面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消费的需求。在我国,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我国现在将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也在逐年递增。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流动者本身,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事实上,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为此,我校经过二年多的努力,终于完善了“留守儿童”教育体制,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我们也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都来关心我们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于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召开了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2006年7月17日,全国妇联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市委、市政府也予以高度重视,市妇联、市关工委、共青团市委,特别市教育局以及部分中小学校也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民盟瑞安市委会和我会的调研材料显示,我市西部山区留守学生规模略有扩大趋势,全市留守学生的年龄分布比较均匀,性别结构上女性偏高,日常生活的家庭结构残缺不全,隔代监护的比例大。总体上,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弱于其他学生;生活、健康、生命安全等问题均不容乐观。因此,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市教育系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事关我市教育发展和谐与教育品质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事关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妥善地解决。为此,我们建议市教育局在继续巩固省“四项工程”建设成果,落实校网调整,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推广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开展留守学生教育对象的排查摸底。

组织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留守学生(儿童)情况调查,将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摆上学校工作日程,责成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留守学生教育档案,加强留守学生教育情况的动态管理,依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权利。

二、进一步开展留守学生教育帮扶的政策创新。

研究、建立经济困难留守学生助学金制定、学习成绩优异留守学生奖学金制度、留守学生监护人专项培训制度、留守学生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专项评比制度等,完善留守学生教育帮扶的政策体系。

三、进一步开展留守学生教育实施的举措创新。

实施留守学生生活技能专项训练,提倡生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建立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组织教师开展“代为父母”的志愿者活动,成立留守儿童交流活动中心,开展留守学生教育专项督促检查,在教育系统内部为留守学生教育提供优质保障。

四、进一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指导教育学区和中小学、幼儿园、借助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等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保障体系;向市政府建议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在各乡(镇)设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站,要求每个村和居委会配备留守儿童教育联络员,整合、利用留守学生教育的社会资源。

五、进一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典型的宣传报道。

通过瑞安教育网、留守儿童教育简报等载体,宣传报道政府部门、学校、社区、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事迹和活动,如留守学生(儿童)教育“春蕾计划”、“留守儿童之家”、基层党员“一对一”行动等等。

六、进一步开展留守学生教育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为确保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制定处理有关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被迫失学、遭受体罚、虐待及性侵害、食物中毒、住宿安全、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联动机制

“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案例

活动主题:同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活动形式:谈话、读信和日记、唱歌、诗朗诵等

活动目的:

1、通过讲述、谈话、读日记等方式,让留守儿童吐露自己的心声,号召所有的学生关心帮助留守生,让他们同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2、通过播放教师与家长通话录音和读家长的来信,让他们懂得父母打工的艰辛、想念孩子的心情以及寄予孩子的厚望,使他们更能理解自己的父母。

3、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克难奋进、自立自强等意识与能力,让所有人都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志向。

活动过程:

1、弄清班级留守学生详细情况:留守学生家庭成员、家长打工去向、联系方式以及留守学生监管人、留守学生家庭表现等。

2、指导留守学生给父母写想说的话,然后写信寄出。

3、有针对性的与几个留守儿童的父母通电话,并录下通话内容。

4、其他准备((歌曲《快乐的节日》,诗《我爱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指导教师:覃治明

主 持 人:贺鹏飞 袁晔

参加对象:全班学生及学校领导及班级科任教师

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

(袁):敬爱的老师们

(贺):亲爱的同学们

(合)下午好!

(袁):今天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贺):同学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我们虽来自不同的家庭,但都是兄弟姐妹。是啊,我们是一一快乐的一家一一太平小学四年级(全班一起说)。现在我们班“同在阳光下快乐成长”主题班会观在开始!(全班鼓掌)。

二、齐唱歌曲《快乐的节日》 全班学生手拉手,欢乐地歌唱《快乐的节日》。

三、留守儿童真情告白

(袁):我们都知道,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的父母长年都在外地打工,他们-直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他们有太多的话想对父母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一)邢柳同学念她的日记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阴

又过了一个春节了。花儿、树儿、草儿又醒过来了,燕子也飞回来了。爸爸、妈妈、为什么总等不到你们的到来?我每天都会在村口遥望。多希望看到你们出现在我的眼帘!每次,我都失望而归,你们何时才能回来?我很想念你……

(二)我想念你们、爸爸妈妈(留守儿童的:心声)周冰洁、杨念、徐帆、等学生想对父母说的话。

1、周冰洁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

您们好!

我知道你们外出打工,一是因为家里的生活,二是因为我和弟弟都要上学。

我也知道你们打工很辛苦,那我一定要听奶奶的话,好好学习,争取拿到一百分,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爸爸妈妈,我想告诉你们,你们不要再打架,为了我和弟弟,我求你们不要你们不要再打架了,给我和弟弟一个温暖幸福有亲人的爱的家。

妈妈爸爸你们不必担心我有不会做的题,我有不会做的题,我会去问姑姑,这个题怎么做,我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很好,自己也很快乐,你们也不必担心我。

爸爸妈,你们在外面生活怎么样,吃住都还好吗?妈妈,我很思念我们全家在一起的日子。

祝爸爸妈妈健建康康!

你的女儿

周冰洁

2、徐帆给妈妈的一封信

敬爱的妈妈:

你在那里好吗?工作顺利吗?我好久都没见到你,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

自从你那次打电话回来说:“你要好好学习,要听外公的话。”我说:“好,我一定做到。”妈妈希望你能多来电话。

妈妈你已经一年多没有回来,现在我读四年级。今天,我自信地拿起笔来给你写信。

妈妈你知道吗?我们上学期举行了秋季运动会,我参加了跳远比赛,我取得了第一名,还有我在2006年得了优秀少先队员奖。

希望你能为我高兴,和我一起分享。

3、杨练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

你在他乡还好吗?

自从你走后就没给我打电话回来,其实我有很多话对你说。

你为了让我和姐姐上学,你和爸爸就出门打工。我现在很想你们,不知道你们好不好,你们不顾生病天天都工作几个小时而且还要加班,你们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我姐姐读书,为了我们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吗?

你们养育之恩,我不会忘的,我一定不会要努力学习,长大做一个有用之人。

我们期末已经接近了,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复习的,考出好成绩,不会让你们失望。祝你工作顺利!

你的儿子

杨练

(三)杨尧、张孝松等学生诉说心中的快与不快。他们的发言:

1、(杨尧)奶奶很心疼我,我要什么她都会给,所以我很自由,但太自由了,进学校后总是爱犯事儿

2、(张磊)没有人辅导我的作业。

3、(张孝松)给舅妈要车她不买,可弟弟都有,我为什么就没有呢?因为我不是她家里的人。

4、(邓莉)看到别人的妈妈送雨伞而我没有,我很难过。

四、家长真情告白

(贺):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不快,可真多啊!要是爸爸妈妈听到会同样难过的。其实,远方的父母也同样在牵挂着你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覃老师和几位家长的电话连线,一同来听听远在他乡的父母的心声吧!

1、播放老师与几个学生父母的电话录音(重点是围绕子女学习、生活以及鼓励孩子热爱生活等)。

2、黄玲读其父母来信。

五、我们自立,我们自强

(贺):我们同在一个班是一种缘份。我来自河北,算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吧。我在很多时候,没能为你们分担苦恼、忧愁而难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让我们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同在阳光下快乐成长!(全班鼓掌)

六、留守儿童集体朗诵--我爱我们的老师,我爱我们的同学

(合)我爱我们的老师,我爱我们的同学,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

(女)你看,他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

(男)你听教室里书声郎朗,笔尖沙沙。

(女)他们一个个在辛勤耕耘,播下那希望的种子。

(男)他们一个个在勤奋学习,收获着成功的果实。

(合)我爱我们的老师,我爱我们的同学,因为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更好的学习。

(女)老师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男)同学们,要遵守纪律,不负众望。

(女)是的,课堂上聚精会神,勤于思考,不断追求,努力创新。

(男)是的,课堂外提前预习,不懂就问,勇于探索,温故知新。

(合)我爱我们的老师,我爱我们的同学,因为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迎接新的生活。

(女)老师说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更应该紧跟新时代。

(男)同学们说,守纪、勤奋、安全、卫生、活泼、团结一样都不能少。

(女)是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从小就要炼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坚定我们的意志。

(男)是啊,身心健康,是有用之人,我们人人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现我们的理想。

(合)我爱我们的老师,我爱我们的同学。

结束语:

(袁):父母的远去,是暂时的。我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快乐享受每一在。请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还有另一个大家庭--那就是太坪小学四年级。这里有你亲爱的同学和老师,我们随时分享你们的你们的快乐与不快。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进灿烂的明天!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农村留守儿童有三特殊生活形态不利其健康成长

新华网石家庄2月4日电(记者张涛)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形态是怎样的?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调查发现,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三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应引起各方面足够关注。

接受“临时监护”。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有四种监护方式:第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作为监护留守儿童的主体,他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第二种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妈、姨父等。第三种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两类监护都存在着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第四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由于监护趋于“软化”,加之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成为“问题孩子”。接受调查的600个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另外,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想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的心理。

承担“逆向监护”。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自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和关怀,相反,留守儿童还要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这种“逆向监护”不但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很小年纪的时候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忍受“动态留守”。不少留守儿童的留守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具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留守—流动—再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全都外出打工后,起初是把孩子留在家乡,等在城市稍微站稳脚跟后,再把孩子接到城市,孩子稍大后又被送回老家。第二种是“流动—留守”型的留守儿童。他们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外出时就被带到城市,并在城市完成小学教育,在即将读初中时才被送回老家。第三种是从未有过流动经历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也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但只是在那里短期滞留,而不是长期居住或在城市上学。这种不稳定状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安全等方面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个留守儿童的自述

俺叫谢哲,今年十一岁了,俺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和一个弟弟。俺爸爸在上海打工已经两年多了,俺妈在家干活还有给俺哥俩儿做饭,俺弟弟今年八岁了,俺在俺们村小学上一年级,俺弟弟和俺在一个班里边。俺平时爱看电视。但俺不敢开,主要是怕俺妈大打俺,她说电费贵,让俺到俺大伯家去看,俺妈很少去大伯家,因为俺大伯打过她,但俺愿意找大伯家的大丫和二丫玩。俺妈跟俺说以后等俺长大了,让俺给她报仇,俺不想打俺大伯,他给俺做过一个弹弓子。

俺除了找大丫和二丫玩,有时俺还去找前门的大胖玩。他和俺一样都是十一岁,但他都上三年级了,俺们老师豆芽让俺从一年级开始上,你们知道吗?俺这是第三次上一年级了。俺妈找老师问过好几回,豆芽就说:“你家大儿从一到五十的数都数不清,还升啥学。” 俺妈回来就那棍子打俺,她让俺把一到五十的数给她念一遍,俺不是不会,俺看见她手里的棍子俺就害怕。

她打俺打得可厉害了,不是用棍子就是让俺跪搓板,俺不知道她为什么老是打俺。有时,她看见俺没吃完饭。二话不说就拿棍子打俺脑袋;有时俺的衣服脏了,她也打俺;她看见俺让别人欺负了,她还打俺,嘴里还骂着:“不争气的东西,连比你小的都打不过,真是跟你爸你个孬样,以后下手狠点!”她骂俺的时候俺也在心里骂她,有时俺故意摔东西气着她,她拿棍子追俺,俺就爬到树上,俺喜欢俺爸不喜欢她。俺爸从来不打俺,他从上海回来给俺们买过很多玩具,有汽车,有手枪,可好玩了,俺爸一年只收稻和过年回来,俺可想他哩。

俺妈说俺笨,俺们老师也说俺,豆芽让俺坐最后一排,他平时也不管俺。有一次,他问俺:“谢大儿,你知道一加三等于几吗?” 俺当然知道。可俺偏偏给他说等于六,就是为了气豆芽。豆芽经常表扬刘倩,说她学习好,又说俺是木头疙瘩不开窍,下了学俺就把刘倩的书给撕了,俺妈知道了让俺跪了一天,可俺高兴,有一次,俺们把豆芽家的鸡给砸死了,俺就是不服气:豆芽为什么就不喜欢俺…….听了面前这个稚气未消的孩子的话,我感到很恐惧:是什么让他如此的残忍,是什么让一个可爱的孩子变成这般模样?家庭和学校,给了他多么大心理创伤,这个又有谁来责任谁来承担?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经验

遂宁市船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复桥小学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发现他们的思想状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优秀型。这些学生学习认真,遵守校纪班规,对人有礼貌,善解人意,自觉性很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监护科学有力,在家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二是波动型。这些学生的表现时好时差,波动性极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监护力度不够。有时管一管,表现好一点;有时放松,出现反弹。三是问题型。这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极不认真,调皮捣蛋,日常行为较差,偷拿东西、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对老师及现有监护人的教育当作耳边风,时有“敌对”、“抑郁”、“恐惧”等表现。这部分学生中有90%以上的父母都双双外出。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他们采取了相应教育措施。

一是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

即,在小学推广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一三五一”育人模式;在初中推广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四纵三横”育人模式。

1.构建小学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三五一”模式。

“一三五一”育人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做到一个狠抓、三个坚持、五个建立、一个评比。

一个狠抓,即狠抓寄宿制管理。

三个坚持即:

⑴坚持开展“五个十”活动:唱会十首优秀歌曲;观看十部优秀影片;阅读十本优秀书籍;会讲十个英雄人物的事迹;牢记十字文明用语。⑵坚持开展“一带十”结对帮扶活动:即每一位教职工定向帮助十名双亲都在外的留守儿童。如,教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与城区小学开展“搭建爱心桥”一帮一结对活动等。

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辟《留守儿童天地》栏目;开展“献爱心”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开展以“热爱家乡”为题的社会调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个性特长培养;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底线道德”教育活动等。

五个建立,即: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建立亲情联系站;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一个评比,即:学校拟制订《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制度》、《班务工作制度》、《代管家长工作细则》、《代管家长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认真进行考核评比、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2.构建初中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四纵三横”模式

“四纵三横”育人模式中的“四纵”是指“个体、班、年级、校”四级研究范围对象,而“三横”是指“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研究层面对象,即:按校、年级、班、个体四级梯度模式纵向展开研究;按学生、教师和监护人三方平等模式横向展开研究,简称“四纵三横”。

他们还十分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如,从关爱着手,强化“三心”教育。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在工作中强化“三心”教育,即爱心、细心、恒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心灵的孤寂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我们细心观察发现:这类学生既自尊又很自强,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性格差异较大。所以我们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上还因人而宜,采取疏导、启发的方式,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学习纪律容易出现波动、反弹,教师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注意对他们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以达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又如,有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疏远,大多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在班上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唾弃,因而失去信心。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尽力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内心渐渐地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内化成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几年来,通过他们的持续努力和深入研究,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机制正在形成,特别是寄宿制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推行,提高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带动了该区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之我见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河坝子小学 宋超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和助手,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环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是在小的时候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重视家庭中孩子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然而,在现今的农村家庭中,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监护人,或因年龄关系,或因知识局限,还有的因忙于农活,故而放松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使孩子养成了懒惰、散漫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不够好。我每次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表现时,许多家长总会说:“我的孩子在家太懒了,叫他看书,口水都说干了,他也不看”。“叫他做作业,他磨磨蹭蹭地做半天,有时还要熬夜做”。“有时他还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说他多次了也改不了。”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孩子做作业的地方,宜相对固定,要选择光线好,比较安静的屋子。或者就在院坝内,摆放一张桌子。孩子在做作业时,要求他必须在规定的地方把作业做完,不能拿着作业本东走西逛。经常变动地方,不利于低年级孩子安下心来做作业。

2、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孩子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应是完成当天的作业,切不要因为一般的原因更改它。这也是从小培养责任感、使命感的需要。

3、要有明确的作业要求。孩子在做作业时,要像上课一样严格,做到四不:不说话,不搞东西,不吃东西,不离位。为了防止孩子粗心的毛病,在作业中要注意养成孩子少用橡皮擦更不能撕本子的习惯,要让孩子认真书写,这种要求的实质,是追求尽可能高的正确率,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完成作业要一气呵成,做完后要认真检查(写话则要朗读两遍),不能满足于做完了事。

4、教育孩子要有预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中,还应有一项“预习作业”。“预习”,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学习方法。预习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年级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归纳起来,大约有几方面:用已有知识去努力认识新知,知道自己的难点是什么;准备提出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寻找与知识有关的其它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些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兴趣探讨。

5、让孩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作业完成后,要理好课本的角,不能让孩子习惯于皱折的课本。尽量让课本不皱折,不缺页,看来似乎与“学习”无关,其实,责任感、慎密、仔细、自我管理这些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的品德、习惯,全在其中。

6、学会欣赏孩子,多鼓励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表扬,特别是当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家长还应鼓励孩子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要教育孩子认真听讲,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争取在课堂上听懂、会用。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不断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家长应该坚持做到日日抓、反复抓。好习惯,会在坚持中形成,并成为一种终生财富。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入人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提升为家庭中的头等大事之际,而农村一些农民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队伍不断壮大,作为教育重要阵地的家庭,他们的教育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作为家长,应该首先明白: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都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和品质是在家庭中塑造下成型的,而学校却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塑造。加之,从家庭、幼儿园到小学,这已是第三关,而去塑造和加工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倘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差异,代表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家庭教育是生活常识的教育,是教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底线,以传授知识为主体,是教孩子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它着眼的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一个教师负责几十个甚至上百人的教育任务,教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育集中在某一个学生身上。无论从教育时间和精力上讲,还是从教育对象的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开拓的前景是广阔的。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二是父母离开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只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自然就没有了兴趣。这时,家庭要注意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孩子在同一年龄阶段,同时走进同一班级,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几年后,成绩却出现了大优大劣的现象,这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的问题,更重要地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优劣。所以,只强调学校教育,而不重视家庭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不妨这样比喻;老师好比医生,家长好比护士,学生好比住院的病人,医生主要任务是开处方,护士的护理、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缺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父母要全面而准确的估计孩子的智力。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家长,要对孩子的智力水平作全面的考核,并做出切合实际的估计,这种评估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会导致家庭施教的不准确,会影响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情绪。有的家长远在千里之外,在没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况下,单凭一个电话,就盲目地断定孩子“笨”,或责怪老师教学不认真;有的家长盲目过高估计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错误的纵向比较,拿自己儿时的水平与现在的孩子作比较,殊不知,这种比较误差也很大。那时你的童年只会玩弹弓、掏鸟窝,现在的孩子会踢足球、上网、听MP3。农村有句俗话说:“庄稼看人家的好,孩子看自己的好”。这一习惯意识在现在临时监护人的祖辈中还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自己孩子婴幼阶段怎么看也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孩子偶尔做出一两件超出常人的事,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但到了上学后与成绩好的孩子一比较就看出了差距,再到小学毕业就对孩子心灰意冷。这就是对孩子的智力估计失误所造成的。作为智力好一些孩子的家长,我觉得我们要看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孩子能力的主阵地。因为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我们要拓宽家庭教育的路径,落实家庭教育措施,奠定孩子能力的基础,为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保驾护航。

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入人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提升为家庭中的头等大事之际,而农村一些农民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队伍不断壮大,作为教育重要阵地的家庭,他们的教育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作为家长,应该首先明白: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都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和品质是在家庭中塑造下成型的,而学校却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塑造。加之,从家庭、幼儿园到小学,这已是第三关,而去塑造和加工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倘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差异,代表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家庭教育是生活常识的教育,是教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底线,以传授知识为主体,是教孩子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它着眼的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一个教师负责几十个甚至上百人的教育任务,教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育集中在某一个学生身上。无论从教育时间和精力上讲,还是从教育对象的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开拓的前景是广阔的。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二是父母离开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只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自然就没有了兴趣。这时,家庭要注意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孩子在同一年龄阶段,同时走进同一班级,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几年后,成绩却出现了大优大劣的现象,这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的问题,更重要地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优劣。所以,只强调学校教育,而不重视家庭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不妨这样比喻;老师好比医生,家长好比护士,学生好比住院的病人,医生主要任务是开处方,护士的护理、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缺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父母要全面而准确的估计孩子的智力。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家长,要对孩子的智力水平作全面的考核,并做出切合实际的估计,这种评估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会导致家庭施教的不准确,会影响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情绪。有的家长远在千里之外,在没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况下,单凭一个电话,就盲目地断定孩子“笨”,或责怪老师教学不认真;有的家长盲目过高估计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错误的纵向比较,拿自己儿时的水平与现在的孩子作比较,殊不知,这种比较误差也很大。那时你的童年只会玩弹弓、掏鸟窝,现在的孩子会踢足球、上网、听MP3。农村有句俗话说:“庄稼看人家的好,孩子看自己的好”。这一习惯意识在现在临时监护人的祖辈中还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自己孩子婴幼阶段怎么看也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孩子偶尔做出一两件超出常人的事,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但到了上学后与成绩好的孩子一比较就看出了差距,再到小学毕业就对孩子心灰意冷。这就是对孩子的智力估计失误所造成的。作为智力好一些孩子的家长,我觉得我们要看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孩子能力的主阵地。因为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我们要拓宽家庭教育的路径,落实家庭教育措施,奠定孩子能力的基础,为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保驾护航。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大多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我们发现祖辈们由于年龄、知识素养、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爱好、兴趣、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教育孩子方面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存在偏差,有的甚至步入歧途。综合起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就存在以下误区

一、禁锢儿童天性

玩,是儿童的天性。只要是孩子,100%地喜欢同小伙伴一起活动,长辈应当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100名放学回家后喜欢去室外活动的留守儿童中,仅有36人的祖辈同意,而64人的祖辈只许他们关在家里搞学习。

二、议论、责怪老师

时下教育常常是最能引起农民关注和谈及的话题,许多留守儿童的长辈喜欢当着孙辈们议论学校、老师。而褒扬学校、老师的少,贬低的多。这样的后果是使学校、老师在孙辈的心目中失去了理想的光环与威信,给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带来负面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即使老师有缺点也应该背着孙辈当面向老师提出。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进步,使问题得到解决,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个别长辈,老师批评了他们的孙辈竟闹到学校责怪老师,这种做法对孙辈成长更是不利。

三、当众揭孩子的短

人都有自尊心的,谁都爱面子,孩子虽小,也同样是人,他们也有强烈的自尊心。许多留守儿童长辈喜欢当着别人数落孙辈的缺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笔者建议,长辈还是当众多讲孩子的长处,多称赞孩子的优点为好。

四、乱食保健药品

常给孩子服保健药品。现在,市场上的儿童保健饮料、药物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这些药物真的有作用吗?就是有作用,也不一定适应所有儿童。专家提醒孩子健康发育成长,还是一日三餐吃饱吃好,加强体质锻炼为宜。有的长辈连一日三餐都不为孙辈按时做好,孙辈们服用再多的保健药品也很难保证健康。有的还有可能吃出问题来。

五、迷恋赌博

祖辈应以身作则,成为孙辈的好榜样。不少留守儿童的长辈经常打牌、买码(地下六合彩),特别是打牌的时候孙辈们的什么事情也不管了,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只要不影响打牌,都用金钱解决。其行为将给孙辈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六、包办代替

部分祖辈过分溺爱孩子,经常给孙辈系鞋带、穿衣服、扣扣子、背书包,有的甚至用车接进接去,有的天天给孙辈送中饭,还有代替孩子到学校去打扫卫生责任区的。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这只能培养孩子的依赖思想与懒惰性格。

七、家校脱节

后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边互动、紧密配合。有些留守儿童祖辈不到或很少到学校找老师联系,有的连孙辈的老师是谁,姓什么,教室朝南还是朝东都不知道。当然,老师也很少开展家访,这也是不足之处。这样家、校脱节很难保证教育的一致性。

八、过分吝啬

有些孩子反映他们的爷爷、奶奶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然而也有少数留守儿童说,他们的祖辈太吝啬,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绘画比赛,献爱心活动等等需要少量的钱,爷爷、奶奶也不给。

九、忽视学业

祖辈带孙辈很多只注重安全与生活照顾,忽略学习辅导与督促。我们对128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44人的祖辈从不辅导孙辈的学习,有52人的祖辈从未检查过孙辈的作业,有36人的祖辈不过问孙辈的学习情况。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学习成绩优秀的仅4人,上等28人,中等72人,下等24人,这要提醒有关祖辈高度重视,决不可听之任之,放任不管。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社会关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家庭努力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措施。

关于留守儿童的施教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及历程

1.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背景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基本历程.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文献表明,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①嗣后,相关的文章零星散见于报刊,但多只停留于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观察并呼吁对其关注的层面上,而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中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置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分居有直接关联.②此后,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表现与成因

(一)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有89%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的占11%。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4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有的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6.独立性差。据统计,孩子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里,而代理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为包办代替的,占到80%以上。在这些人群中表现为行为上懒惰、贪吃、贪玩的学生比例很高,而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属中等及以下。

7.安全隐患。于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也没能对此现象进行制度上的保证,使我们的二元结构的社会在原来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出现了新的问题。

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果监护人的监管不力,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就缺少了一大保障,容易表现出作业不认真、上课迟到多、学习成绩大幅下降等现象。据了解,留守儿童普遍比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差;另外,虽然留守儿童逃课现象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迟到的现象却多于非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不少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学习成绩下降了很多,很多留守儿童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没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辅导和有效的监督,有些孩子还表示,对外出打工亲人的思念也影响了自己学习的情绪。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辈抚养照顾。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

1、“隔代亲”造成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个性。

2、文化素养的低下容易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步,造成学校教育的难题。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应试教育的危害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和贻害更加的突出,学校不仅是教书之地,更应该是育人之所。但在全国都大力提倡和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当地仍在实行应试教育,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就特别喜欢,在心理上会给予相当多的关注;但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只要求他们不出乱子,对他们的学业少有顾及,情感上的照顾更是谈不上。然而事实上学校却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去考虑学生的性格健康形成和心理的健康的成长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是视而不见,不作为,导致这样的问题长期的存在而熟视无睹。在指定教学计划和方案的时候也很少对这些现实的问题进行考虑,对教学的评估个激励运用过程中,也没有使用这样的行政强制力和行政指导力量来进行轨制。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尽量改善学生的寄居软环境。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寄居在祖辈家里,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育难度很大。所以,我们首先从改善学生的寄居环境出发,建议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帮助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定期对代理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召开培训班,使他们了解留守学生的特点,懂得留守学生的心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2)加强家校联系。①通过家访,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寄居家庭更需要教师上门家访,通过家访,老师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分析寄居学生的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教育措施。在平时,学校还应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要求老师向学生公布电话号码,当学生求助而代理监护人又无法提供帮助时,可以通过联系卡或电话跟老师取得联系。②老师应时时与远方父母保持联系。老师是代理监护人、学生、及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老师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重新选择寄居家庭,尽一切可能减少寄居学生的心理障碍,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3)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因此,学校在每学期要发出“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告诉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农村社区,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农村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优势,每一个农村小组都可以建立一个学习型社区,让村委会和学校建立联系,让村干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教育。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5)学校把“留守学生”当作一项课题研究。首先,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是目前学校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是使“留守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使教师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其次,作为学校生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的表现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他们之中在心理、性格、行为、学业上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矫治,有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式的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形成对留守学生的系统管理。首先建立家长联系卡,责任明确到班主任。班主任把本班的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的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内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思想教育。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其次建立心理有偏差学生的档案。此类学生的档案主要包括班级的《心理偏差学生名单》和《偏差学生转化谈话记录》两份表格。班主任把学生分配到任课老师,实行导师制,让任课老师一起做此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校而言,任课老师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心理老师,他们对学生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正如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四,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篇:国培留守儿童培训感想

学会关爱把心传递

——国培计划留守儿童关爱培训感想很有幸参加了由阜阳师院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初中班的培训,真的让我对培训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在培训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汪明院长的《初中生心里发展》、邱章乐教授的《心理问题诊断方法与技术训练》、浙江师范大学刘万伦教授《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干预》等众多专家学者的讲座;亲身体验了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瑞士苏黎世大学访问学者袁立壮老师的心里咨询与辅导,黄雅洁老师的趣味心理游戏;真切分享了一线教师、师院附中高家芳副校长的《用心做好班主任》;适时参观了阜阳师院心理咨询室。真可谓收获丰富、感受颇多。一些感悟,吐之为快!

“爱心铸师魂、真心育桃李”,当自己亲身经历国培计划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初中班的学习以后,真的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自参加工作至今,参加过的培训大大小小该有十余次,以往的培训感觉总是培训方与学员的关系是相互的应付,都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本次国培,则截然不同。首先,阜阳师院教育科学学院的老师们让我敬佩,为了这次培训他们可谓是精心策划、细心安排。由学院院长至学院教授老师们,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关心可以说是竭尽之所能。正是生活上安排的无微不至、尽心尽力,使我们的学员们才心无旁骛,倾心至学。在课程安排上,不仅培训形式多样,而且学院领导和老师尽最大努力,争取了最好的专家、教授和一线老师来上课,我们才有幸领略了专家的风采;学到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分享了

宝贵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

在培训期间,如果说老师们的敬业态度,授课形式新颖,形式多样等等让我感叹之外,更让我折服的还是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广博的知识,以及对儿童心理那种深刻的分析。在课堂上,老师广博的知识不仅让我们认识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掌握了如何对问题儿童心理进行干预的方法。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产生的积极影响。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与理论,而且还真正的体验了在快乐中学习,让我们在培训中重温了那久违的学生时代。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培训真的很短暂,半个月的时间已然结束。也许我们还在感叹于专家教授的广博知识,折服于他们的精彩课堂;也许仍然沉浸在老师讲座里的贪婪汲取,同学们交流时的物我两忘。我们还应该知道,其实更重要的是什么?培训的知识丰富而实用。作为一名老师,而且是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老师,不仅仅要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必须拥有着一颗广博的爱心,对每个孩子都倾注着爱和期望。不仅仅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为孩子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不仅仅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来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丽,洁净他们的心灵。而且还要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爱心,传递给更多的老师们,让更多的孩子体会着爱带来的快乐与温馨。但愿我们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片白云,而是让他们拥有了整片蓝天。

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半个月的时间真的不算太长,可当我们感

觉时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时,则更彰显出它的短暂。当学院进行着简短的结训仪式的时候,真的有一种不舍的感觉。结束的只是学习的一段时间而已,半个月的培训留给了我们的远远不局限于此。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它将永远指导着我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其对培训的恋恋不舍,不如把培训里收获的东西在今后的时间中更添辉煌。我感谢本次培训,他让我懂得了学会关爱,把心传递!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国培心得

“国培计划(2014)”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

经过为期15天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培训,让我对心育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建立了一个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框架,同时也学会了相关具体的技能与知识,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确定了以后努力的方向。经过总结反思,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在参加培训之处,各位学员之间互相不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左丹老师通过团体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学员相互了解,并形成学习小组。心理游戏“滚雪球”、“口香糖”、“你最棒”、“我手画我组”、“解开千千结”等,让学员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在团体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解开千千结”的心理游戏,当所有学员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时候,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团结合作非常的重要;此外,让一个团队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必须有活动的组织者。最后,我们形成了学习小组,并给自己的小组起了名称,如“太阳花组合”、“春风化雨组合”等,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在此基础上,杨玲老师解读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大家以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明确了相关的目标与要求,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杨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要目标是要“理解你,帮助你,而不是教育你”,“不是要告诉你要怎样去做,而是要你在活动中感受不同做法的不同效果,进而选择正确的做法”,指出了心理健康活动课与常规课程的本质区别。浇花咬浇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杨老师的解读,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甘肃省教科所何保平老师主讲了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试试”为题的讲座,他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他认为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该懂得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育人,而不只是“教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教育为主,面向大多数学生。

康廷虎老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入手,教会我们如何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年龄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也不同。要根据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来教育孩子,不能超前教育,也不能过度教育。新课改的基础是建构主义的理论,但是很多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导致新课改之下的课堂流于形式,重活动轻知识。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认识到认知结构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不同,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依赖客观事物思考发展为依赖形象事物思考,再演变为依靠抽象思维(语言)进行思考。这一心理阶段中学生的特点是强烈关注自己的特点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结合这些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陶勑恒老师讲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开展的相关内容,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应该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全员更新观念;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心理工作开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行为;教师的生命成长与心理健康;校园危机干预与预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帮助。陶老师还指出班级建设必须具备的一些要素,如尊重、接纳、真诚、温暖、生活希望、归属与爱、互动感、班级凝聚力等,给我们指明了要求,树立了榜样。

葛操老师则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给我们论述了心理学的实效性,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建立有效的、融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是每位家长及教师该思考的问题。葛老师总结了当下社会中一些不合格的家长的表现,如报班孩子的成长;干涉和阻碍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消极心态影响孩子的成长;盲目拔苗助长;忽视或会略孩子的成长;“蛋白质”父母影响下孩子不健康的成长等等,给各位家长和教师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不好的做法,有意识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葛操老师认为亲子教育教育的本质则是:爱是无条件的,爱是有方法的。

此外,丁艳芬、秦力、张翔等老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示范课,给我们呈现了高水平的活动课,经过观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心理健康活动课一定要跟政治课、安全教育课区分开来,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健康活动课不是知识传授课,要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进而选择合适的做法。心理教师一定要有亲和力,在课堂上要保持敏感度,积极关注学生,有效引导学生,重视感受分享,及时引导,促进高水平课堂效果的生成。

彭霞老师指出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活动性、启发性、深刻性和逻辑性。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施要注意六个方面:活动主题、活动对象、课前准备、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问题。“知道”是别人告诉你的,“学到”是主动参与的,“悟到”是用心体验到的,“做到”才是活动课的目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不论是教学技能方面还是专业素养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全新、科学认识,能够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工作。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能够高效地应用我所学到的知识,指导我的工作,同时促进我个人的成长。

下载“国培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培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之家学年活动计划(范文)

    2014年“留守学生之家”活动计划 上半年 一月: 1、检查班主任“留守学生”工作手册。2、“留守学生”工作整理评比。 3、“明礼仪、懂礼貌、知礼节”的道德品质教育 4、布......

    留守儿童之家教育管理制度

    留守儿童之家教育管理制度 一、关心学生的学习,做孩子的良师。安排课任教师指导“留守儿童”晚自习的家庭作业,帮助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对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孩子,由学校教职......

    国培计划----心理健康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心”病还需“心”药医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四则) (一)晕针以后 有一次,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学校集体组织给学生打预防针。学生小妍打针后感觉心理难受、浑身发冷,我赶紧......

    2014年国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2014年国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班培训心得 华辰学校 赵春叶 金秋十月,来到了美丽的清华校园,有幸参加了为期10天的“国培初中心理健康骨干班培训。带着激动的、对清华崇仰的......

    2011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

    2011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 ——郴州心理健康3班培训工作总结 永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马庆桂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是丹桂飘香时。伴着中秋的气息,2011年9月19日我们......

    2012年“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结

    2012年“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结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2012年“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网络培训,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

    2012年“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2012年“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2012年“国培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

    国培计划培训心得

    “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2012年5月12日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湖北省农村幼教专家巡回讲学项目竹山县讲学点的知识讲座,听了她们的讲学我心有所触动,写下了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