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开发研究
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开发研究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于数字游戏的体验需求不断提高,使得当代年轻人愈加追求获得更多的全新的游戏体验。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开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1-0083-02
数字游戏的开发主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字设备为运行载体而设计游戏的过程。数字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技术,已被西方艺术界公认为继绘画、雕刻、建筑、诗歌、舞蹈、戏剧以及影视剧之后的第九大艺术。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游戏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娱乐消费的一个重要项目,并且拥有商业化和文艺性双重性质,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全新媒介,这就对数字游戏的开发设计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新媒体与数字游戏概述
1.1 数字游戏的概念
“数字游戏”主要指的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数字化设备作为载体而设计运行的各种游戏的总称。这一概念于2003年数字游戏研究协会上正式提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的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与传统游戏相比,数字游戏具有全新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元性、跨媒介性、交互性、兼容性等等,并具有在新媒体时代集合多种多样媒体的特点。
1.2 新媒体技术对数字游戏开发的推动
新媒体技术对数字游戏开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现阶段广泛应用的Direct数字技术,该技术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数字游戏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特效,而游戏特效在三维游戏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游戏图像的逼真度,增强游戏空间场景的真实度,近几年来,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如何增强数字游戏中的游戏特效,以提高其模拟真实环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Direct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的解决了机器性能和视觉效果之间一直以来存在的瓶颈问题。另外,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的开发更加注重交互式体验,而这一研发目标的实现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新媒体技术中的运动传感驱动技术。近几年来,人机交互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过程中从传统的键鼠、手柄发展到了人与计算机、人与游戏的更加直接的交互式发展,达到了现阶段人机交互的最高层面,同时也极大的促进着未来数字游戏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的开发前景与面临的困境
2.1 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的开发前景
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过程中,逐渐将数字游戏作为一项重要的消费项目,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数字游戏同时具有商业化和文艺性,是游戏发展领域的一次全新变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数字游戏也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不仅在音乐、画面、界面以及题材等方面越来越具有多样化,同时在游戏互动方式上也发生着极大的革新。而且,数字游戏的开发与影视艺术的传播也在不断的相互借鉴,在数字游戏体验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新媒体艺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游戏角色被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人们更加能够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感,同时人们也对数字游戏的体验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数字游戏开发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剧情、人物、画面、音乐、场景等进行创新性研发,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数字游戏的交互式体验,进一步提升大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2.2 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虽然使得数字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项目被大众所接受,但是由于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由于其发展和兴起过程与市场紧密连接,游戏运作过程中富含浓厚的商业化气息,使得数字游戏体验过程中伴随的暴力情节和色情恐怖情节等被作为噱头而过分的宣传,以实现营销的目的,所以数字游戏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问题。在开发数字游戏的过程中,开发商和设计者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使得数字游戏的核心理念过分的强调与“游戏沉浸”,导致消费者在互动体验时成瘾成患,一部分数字游戏难免会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反映,使得数字游戏的健康发展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新媒体时代数字游戏开发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3.1 数字游戏开发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体验
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数字游戏的开发和研究。回顾20多年前,我国第一批引进的游戏就是家用红白机FC系列,人们往往通过角色扮演来获得新奇的游戏体验,当时的游戏相对于现阶段的数字游戏来说只能称为电子游戏,由于受到当时游戏开发技术水平的限制,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感受往往是单一的,甚至是被动的。再后来,随着3D技术的出现并在游戏开发中的应用,更加直观化、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为游戏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因此,新媒体技术使得体验模式由过去单一的、被动的逐渐转化为互动的、交互的,而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也逐渐要求获得更加高端、更富有多样性的体验模式。所以,这就要求在数字游戏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体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注重数字游戏在感官方面的体验:用户在首次接触到某一款数字游戏时,首先出现的感觉就是感官方面的,通过简单的交互操作而产生的一种视觉和听觉等冲击力,这种体验主要是通过游戏硬件交互元素所传达的。
2)要注重数字游戏在可玩性方面的体验:要求在游戏交互的过程中用户对于游戏内容、使用操作等方面具有一定得可理解性,以此来加强用户对数字游戏的交互兴趣。
3)要注重数字游戏在增值方面的体验:要求游戏在可玩性的基础上,提升游戏的交互和体验程度,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其他心理需求。
4)要注重数字游戏在界面信息方面的体验:要求在互动过程中,用户能够通过游戏界面来了解游戏信息,获得充足的游戏体验。
3.2 数字游戏开发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体验
随着3D技术对2D技术的彻底取代,现阶段,数字游戏的3D画面设计已经趋于极致。但是,数字游戏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以来与现实生活关联性非常低,人们在经过长时间的虚拟战斗体验后开始产生疲劳感,游戏兴趣大大降低,更多的用户想要从游戏当中寻求到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爱,所以,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游戏的开发要中分考虑用户的情感体验。举例来说,Wii是首次推行的一款全新体感游戏,在用户操作过程中,游戏能够感应玩家的肢体动作,使得玩家获得了一种更加新奇的感受,其与传统数字游戏相比主要特点就是操控方式的不同,玩家在挥舞控制器时,游戏中的人物可以通过感应玩家动作而形成相应的动作。紧接着,微软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以人体作为控制器的游戏,即ProjeeNtatal游戏,这款游戏的出现让人们在游戏中实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交沟通,获得了较高的用户评价。因此,在未来的数字游戏开发过程中,游戏设计者应该更加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程度,加强视觉效果的逼真和自然性,让用户能够通过五官来充分体验游戏中所带给其的冲击性和愉悦性,例如可以通过做手势、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方式,来与游戏虚拟环境中的人物等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人们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度。
3.3 数字游戏开发需要消费者的充分参与
数字游戏的普及在为用户提供了游戏娱乐体验的同时,还与参与者在精神世界上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具有交互性质的文化力量。其中数字游戏中的视觉图像文化当中包含着多种多样当前中国通俗文化样式,成为了我国广大青年最基本的文化生态意境,为数字游戏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互动力量。可以说,数字游戏的消费就是一种文化的消费,数字游戏通过在人与人之间构建某种精神上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一种共鸣、或者是一种拒斥,这种共鸣和拒斥就是一种文化空间的形成,而这以文化空间具有明显的双向性、互动性。举个例子,在《我的世界》这款数字游戏当中,用户能够发挥其想象,在游戏中创造出任何他想要的物品,谱写出只属于用户的情节故事。而这款游戏也告诉我们,在数字游戏的开发过程中,是否能够开发出一款成功的游戏,与游戏参与者的参与和创造密不可分。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未来数字游戏的开发要注重给予玩家无限的可能性,在一款数字游戏中,不会通过某个任务和目标、某种规则和主线甚至是某个固定的游戏操作方式按部就班的体验游戏,而是要让游戏成为一个虚拟的“沙盒游戏”,让参与者可以在这个沙盒中充分的发挥想象力,不断的用其自己设想出来的元素丰富它、填充它,让参与者参与到数字游戏的再创造过程中,进而开创一种全新的、互动性更强的社会文化空间。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对数字游戏的开发研究产生的深渊影响,大众对数字游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日益提升,使得游戏发展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新媒体技术的调动下,人们可以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数字游戏带来的新奇体验,而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参与数字游戏的密切度的提升,也进一步对数字游戏的开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在用户的高标准要求下,开发出更加迎合用户需求的数字媒体游戏,是每一位游戏产业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数字游戏开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学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定位――从信息通信到数字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J].2013(22):36-37.[2]陈为.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5(9):26-29.[3]梁秀波,张顺,李启雷,等.运动传感驱动的3D直观手势交互[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4(22):521-526.[4]夏洪文.情感计算及其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6-110.
第二篇: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教师更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其实,新媒体阅读与纸质阅读一样,都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以什么方式读书,读传统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完全在于个人选择。两者并不冲突,阅读的深浅并不会因介质而决定。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不一定是浅尝辄止的。从甲骨文、竹简书、帛书、手抄纸书到今天的大批量印刷书籍,人类阅读的介质在不断变化,但人类思想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海量的知识存储十分必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新媒体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而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而是以“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新媒体阅读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存储量,拓展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只有广泛地吸收各门类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贮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阅读需要分享,基于阅读的专业对话、合作互动,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私密的行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缺少即时互动。但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大大改变了,“私人笔记”变成了“公开日志”,读书的乐趣也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变成了“评论”和“分享”。新媒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观摩”到杰出名师的教育示范,从他们身上找到成长的路径,获取提升的力量,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志趣相同、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教师,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阅读群,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同步完成阅读内容,读后分享阅读心得……借助新媒体,教师阅读由个人行为扩展为群体行为,让阅读更有动力。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状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做新媒体时代的优秀阅读者,时刻成长自己,才能成就学生!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试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党校 刘春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随之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这条路必须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正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日益成为普通民众接受信息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新媒体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也提高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效果。如何充分把握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利用新媒体做好新时期的党群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是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意义
数据显示,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精彩的网络以其开放性、高速度、多媒体、交互式等特点,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的不断普及,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正成为他们沟通联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已不可逆转。
1、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有利于快速组织动员群众。
新媒体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其超时空传播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既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最新的信息资料,又为我党快速动员人民,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如汶川特大地震,震后十几分钟,灾情信息就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每天召开,电台、电视台、互联网24小时滚动直播抗灾进展,中华民族在巨灾面前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表现令世界动容。
2、新媒体的广泛覆盖,有利于正确实施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迸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充分利用新媒体,采取必要的抑恶扬善,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对舆论实施正确引导。
3、新媒体的信息集散,有利于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中的地域限制,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这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各级党政机关在各大网站开辟专栏、设立论坛,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积极抢占这一舆论阵地,可以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侵袭,避免外部敌对势力和消极思想对群众的误导。
4、新媒体的公开透明,有利于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仅使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而且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现在,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可以进行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全社会的集体监督,使党政机关在用权谋事上必须更为谨言慎行,更加注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更加注重、尊重与维护群众的权益。
二、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挑战
1、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形成挑战。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作用大同小异,做好党群工作无需开辟新的路径,没必要费时间、花力气去学习掌握,没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建设;也有的仍把新媒体看做是驯服工具、传声筒,不去深入研究新媒体给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民主性知之不深,只是被动盲目地接受,不能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信息,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认识不够,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充分地回应,导致群众产生意见甚至是偏激情绪,对待网络信息简单地删、封、堵,甚至在发现不良信息时,置若罔闻、任其发展,缺乏警觉性和敏感性。
有的党员干部在发生公共事件后不愿、不敢及时公开信息,给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群众留下机会;不敢面对记者,导致流言遮蔽真相,正确的信息被堵塞;特别是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个别党员干部对媒体隐瞒事实真相,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新媒体监督广泛,对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形成挑战。
新媒体广泛透明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使党员干部公开透明地暴露于媒体和公众监督之下,如果党员干部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就很容易失去形象和权威,难以有效地发挥新媒体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作风转变不力。经济快速发展,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们很容易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寻求思想共鸣、宣泄不满情绪。这就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教育疏导工作。但少数党员干部意识不到新媒体的力量,不能与群众平等交流,仍习惯于高高在上、我说你听的说教,不仅降低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更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二是工作方式落后。少数党员干部不重视新媒体的建设与运用,党群工作方式相对滞后,互动交流渠道不畅,常常出现与发展形势、工作任务、群众思想脱节的现象,这必然给党的形象和威信带来损害。
三是监督意识淡薄。新媒体传播多元、广泛,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监督党员干部及其亲属的举动,借以衡量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少数党员干部漠视网络声音,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3、新媒体复杂多元,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挑战。
第一,主导地位遭受冲击。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工具,更是一块争夺异常激烈的思想舆论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实力和网络技术优势,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势必对我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和冲击,对我们党一元化指导思想构成挑战。
第二,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多元复杂,使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很大,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有效的,有的是虚假甚至是恶意的,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事实的反动言论,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
第三,控制能力有所削弱。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其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人们不再仅仅听从单方面的报道和阐释,传播的教育色彩被淡化,传播的娱乐价值上升。所以,在各种信息传播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说服群众,为民众所接受,发挥其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其难度越来越大。
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在群众中的广泛普及,使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其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党政权力的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日常活动都处在群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新媒体多向即时互动、去中心化耗散传播和交互关注的问政、反腐,无不彰显出新媒体在沟通和动员方面的强大威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
1、积极应对,提高党员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网络舆论虽不是主流的声音,但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晴雨表”。所以,如何做到对网络舆论既重视,又不片面迎合,这是领导干部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一,不害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单向灌输的模式,习惯了舆论环境的单纯和“大一统”,而新兴媒体的兴起,使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今天的报道员和评论员,过去许多被沉默的声音在今天也许会引起轰动,成为关注或焦点,这样使得有些同志感到惶恐和害怕。其实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民间表达总是需要渠道,所以领导干部应该要研究面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心态,同时也要征求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主动打造交流的平台,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二,不轻信。我们常说网络创造了眼球经济,要吸引眼球,所以网络舆论常常比较敏感化、情绪化,有时还带有非理性色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往往让人不经仔细思考、深入分析就发表意见。领导干部要提升把握舆情焦点的洞察能力,从表面深入事情的本质和核心,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关注社会公众的议论和关注的问题,主动进行提示,进行有效的引导。
第三,不逃避。应该说全面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不能改变的现实。我们只能顺应潮流,争取主动,才能在开放的舆论空间中树立起主旋律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树立引导舆论的责任意识。一是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换中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立场。二是要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三是要主动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领导干部比普通群众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发挥官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占领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及时为群众解疑释惑。
2、广开渠道,利用新媒体密切联系群众
网络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这样一种手段、一种平台。领导干部应该经常上网倾听群众的呼声。比如人民网的“观点”,光明网的“光明观察”,新华网的“言论”。领导干部还更要重视本单位、本地区自己的网络,了解来自网络上的批评建议,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各级党员干部要通过个人网站、论坛、博客,开辟“民声通道”、“网上信访”、“人民心声”等栏目,拓展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真实表达所思、所忧、所怨、所盼,从中了解民情民意,汇集民心民智。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前端征兆,在政府网上设置热点问题在线调查,广泛听取网民心声和诉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需求,层层跟踪督办,回访落实情况,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条件,创新多种监督方式和手段,依靠公众舆论力量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政府网站建设是利用新媒体建立通道的重要措施。现在政府网站和官方媒体的网站建立很完善,但是应用得很差。政府网站运用的效果以及老百姓对它们的期待反差非常大,甚至群众指出网站 “撂荒”。“撂荒”指重建设、轻管理、内容陈旧、对群众吸引力不强。某些政府网站信息和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实用性程度比较低。有的政府网站,现在看到的还是多年前对网友的一条反馈,再往下就没了。一些政府网站已经沦为了一种摆设,空有其壳,少有实质内容。各级政府官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把网络、政府网站作为关心群众疾苦、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和通道,努力做到来信、来电要给一个回复、给一个反馈,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政府网站要真正活起来、运作起来,要和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挂起钩来。
政务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近一两年的时间发展非常快,爆发式的增长。政务微博的创办应该说拉近了机关和老百姓的距离,成为党和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新的沟通和政民互动的新渠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务微博将会成为今后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个主渠道,也可以成为政府对于网民有效服务、有效互动的一种桥梁。但是也出现一些情况,在发展当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份专业报告称,当前的政务微博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一直在自言自语,起不到和群众沟通的作用。
3、完善制度,建立危机预防和应急机制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公众舆论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攻击来表达观点。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管理网络媒体,一旦遭遇重大事件就可能失语或失控,势必对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影响。
首先,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新媒体的管理涉及宣传、广电、通信、公安、安全等多个部门。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责任不明、效率不高、推诿扯皮等现象。因此,要整合新媒体管理的相关行政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变“多头管理、都管都不管”的情况。要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权威、协调、高效、完整的管理责任链。各省市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公安网监要形成互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各自掌握情况,在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合力。
其次,要建立信息监管体系。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监管机制,是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保证。各省市要设立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建立一支专业民意调查队伍,负责对社会各类信息的监测、收集和研判,确保在第一时间报送事态发展情况。还要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导公众舆论、宣传党和政府主张。各级领导应定期听取舆情综合分析报告,针对舆论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舆论,遇有重要舆情和敏感信息要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要通过立法规范、网络实名等形式,建立完善监控举报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要会同公安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发布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公开进行宣传报道,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第三,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实践证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是一个关键;一旦舆论引导不当,就可能造成舆论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因此,党员干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把握好先机,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以传播空间。要按照信息公开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记者专访、网上答记者问等形式,随时与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公开、透明地提供权威信息和解释,形成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合力;要采取协商对话、现场交流、沟通引导等形式,积极疏导公众情绪,有针对性地化解社会矛盾,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断给执政党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党群沟通的有效渠道。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时代特征,不断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参考资料:
1、《新媒体与党群关系研究》(党政干部论坛)
2、《中央党校地厅班谈“新媒体时代党的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
4、《走好群众路线要善用新媒体》(求是理论网)
5、《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专刊》(2013第9期)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媒体也由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方式、信息流的海量化,更对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定义、特征、把关过程、把关人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展示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的转变以及应对此变化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进而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中“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对传媒把关人角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
角色研究
网络媒体
把关人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represented by newspapers, magazines, television era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media ag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not only just chang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bring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gatekeeper”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rough the respects of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hecking process, “gatekeeper” funct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This paper will also reveal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gatekeepers existenc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re-defines the role of gatekeeper.Key words: New media gatekeepers
Role study
Network media
Gatekeepers research
引 言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在这一时代中产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人处于信息链条的首端,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把关人按照一定的倾向来筛选信息并传播给受众,而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发挥它的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功能并引导舆论,发挥其身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网络逐渐的发展壮大,一种虚拟的空间在构建,并越来越多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平板、智能手机等的普及,使得上网更加方便快捷,而网络构建的跨时空、跨年龄、跨行业的交流平台更使得信息传播模式较以往有很大不同。信息源不再只为传播媒介所有,它的掌握权被分为三种力量:“上网媒体”、“网上媒体”、“自媒体”,相应的把关人力量也被分解为三种,新媒体把关人权力的分散给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新媒体与大众传播媒体在特点、把关过程、把关依据等方面的不同来对比,进而展现在新媒体时代中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这些变化,以及加强把关构建和谐健康的新媒体的必要性。
一、传媒把关人的定义及其发展
1、把关人的定义
传播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传播者个人控制着大众传播信息在传播领域内的进出与流通。信息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筛选、加工信息,然后把符合价值标准的信息传播给信息的接受者。因此,传播者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或“守门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①
2、传媒把关人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而后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记者和编辑在这两个阶段中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负责信息的收集、筛选和过滤。
以上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把关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在传播媒介快速发展几十年后的今天,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把关人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与冲击,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角色做进一步的研究。
①②
② 百度百科,“把关人”概念
百度百科,“把关人理论”
二、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下的“把关人”
1、大众传播媒介
传统媒体是指以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即通过某种传播介质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由于版面和出版时间的限制,其信息量有限、更新速度较慢。广播电视利用声音、语言、画面、文字等来传播信息,具有传播的范围较广、信息量较大、速度快的特点,但是其信息不可重复、稍纵即逝,受众很难享有资源的选择权和占有权。
③
2、把关人把关的过程
以严肃性和深度性著称的纸质媒体从采编到刊印是经过层层把关的。在信息采编过程中,记者首先对信息的采集在保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过滤;而编辑和主编按照相关的政治政策、新闻法制等的要求再次对信息进行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传媒把关人的功能和作用,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并决定信息的继续流动和停滞。
3、把关人的功能即扮演的“角色”
记者身处把关的第一环节,在信息采集中要有新闻人的眼光,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所含有的新闻价值并能够及时迅速地使得信息为受众所知。美国新闻“教父”普利策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把关人掌握着“议程设置”的权利。“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它们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因此传媒把关人可以通过影响信息的议程设置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人们关注的方向,进而正确的引导舆论,真正的肩负起“把关人”的角色。
[1]④
③④ 百度百科,“传统媒体”概念
百度百科,“议程设置”理论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把关人
1、何为新媒体
新媒体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概念也会进一步延伸变化,本文所提到的新媒体是一个目前为传媒界比较认可的说法。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简而言之,新媒体就是能为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使传播者和接收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⑤
2、新媒体的特征
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有: 2.1交互性较强
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2.2海量化信息承载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
新媒体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得以存贮于平台上,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2.3资源的可共享性
在互联网上,例如百度文库、优酷视频是一种不限地域、行业、年龄等的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互联网资源。
2.4超文本、超链接的应用并提供多媒体支持
新媒体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与超链接则使得网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网络资源。2.5个性化与主动性较强
网民可以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极强。2.6虚拟社群化
⑤
[2] 百度百科,“新媒体”概念 网络社交是继网络兴起后发展起来的,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虚拟化信息的传播环境,使用的用户构成了虚拟的社群。
3、把关人把关的过程和功能
传统大众媒体的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信息链条的第一环节,掌握着信息的发布、传播权并对信息进行垄断,而新媒体打破了这种局面。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概念出现泛化,由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转变成三种人群:1.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如: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网等被称为“上网媒体”,它们的把关人仍然是是专业的新闻从业者);2.商业网站的网络编辑(如腾讯、搜狐、新浪、百度等“网上媒体”,它们的把关人是网络编辑);3.自媒体中的论坛版主、博主、网民个人等。专业的记者编辑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媒体的把关原则进行把关的;而商业网站的编辑则大多是集采编于一体,对信息的把关在不违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原则下,主要按照市场因素来进行把关;网民个体参与的把关行为由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把关行动在严肃性以及效果率上更为宽松和自由。
四、“把关人”角色的转变的研究
1、“把关人”理论的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更对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把关人构成的多元化以及角色的双重性
新媒体信息的把关者分为上网媒体、网上媒体和自媒体,相应的把关人也呈现出多样化,既有专业的记者编辑也有网络编辑和网民个人,这三种力量共同构建大的新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扮演着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双重角色。1.2“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
把关人组成的多元化以及他们所代表利益的不同使得把关的标准较传统媒介有很大的变化。传统媒体要把握信息传播的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特别要考虑到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新媒体则在一定的程度上弱化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力量,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力量加强并成为主导因素。以新浪、百度等网上媒体为例,它们在关注信息价值之外,更加关注点击率和广告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这样的一种运营模式中,把关人在不违背国家当前宣传政策、政治导向的前提下,把受众的需要和喜好作为信息选择的尺度。这样的把关标准迎合了受众的需求,点击率直线上升,收益也随之提高。1.3传播内容复杂性和方式的多渠道
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发布者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电子传播手段如电子邮件、短信息、微博、微信等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且大多是以一种虚拟的身份发布的,这就使得编辑很难达成一致的把关标准,最终形成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传播者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样的一种传播模式简化了传播的重要环节--把关环节,信息传播的流程被简化。1.4“把关”可行性功能弱化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以及满足受众对信息更新的需求性,编辑在众多的信息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严格的做出把关行为。传媒把关人不再是信息源的掌控者,大量的信息无需经过网络编辑筛选可以直接由个体传播者借助网络的大平台直接传播给其他的广大受众者,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角色也再不断地转变,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的手段使得信息的传播过程简化。这样直接的弱化了把关人的角色功能,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把关人存在的必要性。
2、把关人的转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
新媒体发展前景良好,互联网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的出现,并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当下的互联网用户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图无真相的思维和习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方面,新媒体在发挥其正能量的同时,其双刃剑的效果也在逐渐地显现。新媒体使得网民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可以相对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拥有对信息的选择权;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也存在着一些隐患,由于网络传播的自主性、交互性、匿名性、开放性、共享性和虚拟社区等特性导致把关人权利在不断的弱化甚至出现了缺失。庞大的网络社会以及虚拟空间对于虚拟社群在思维方式、自由权利、观点看法等方面的影响也必然会对他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把关范围和程度较为宽泛,而网民也没有专业的新闻媒介素养,在真假难辨的海量化信息中自媒体的网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某些别有用心人的工具,在某些人为制造事件中充当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事态变得更为严重。下面以几个典型的事例来以点带面的说明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的缺失所存在的巨大隐患。2.1网络人肉搜索形成网络暴力
2008年发生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公开受审,事情源于2007年12月29日王菲的妻子姜岩从24层楼的家中跳楼自杀,随后姜岩生前的“死亡博客”被网友发现,上面主要记载了她因为老公的出轨而经历的煎熬,她自己将自杀的原因归结为丈夫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小三的照片。姜岩事件最早的爆料者是网友“撒加的橡皮鸭”,她发表了《哀莫大于心死,北京从24楼跳下的MM最后的日记》的帖文,在几个小时内回复过千,浏览的网友无数。许多网友群情激愤认为是王菲和第三者逼死了姜岩,众多网友在论坛中痛骂负心汉王菲与第三者并开始在网上“通缉”、“追杀”王菲。2008年1月10日,大旗网刊进行了专题报道;天涯论坛也发表了《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文;姜岩的同学张奕乐1月11日在北飞的候鸟网站上发表帖文。此三者均披露了王菲和第三者的姓名、住址、照片工作单位等个人真实信息。后据王菲在起诉书里说,他不断地收到恐吓的邮件、失去工作、父母的住宅门口经常被涂满各种标语„„2008年3月28日王菲提起诉讼,法院受理了此案。这是首次将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推向司法领域成为中国人肉搜索诉讼第一案。在这一事件中,网民依据自己所了解到的片面的信息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网络舆论力量,没有经过司法的程序,将自己所认为的事实真相以及当事人应当承担的后果直接进行审判,形成网络暴力。在这一事件中“大旗网”和天涯论坛在其中利用自身的媒介力量将网络暴力行为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对最终形成网络暴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个事件中,新媒体舆论力量被不恰当的使用,而新媒体的把关人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以至于形成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家庭等形成了很大的伤害。2.2恶意炒作
恶意炒作是指某些网络推手利用自身力量来恶意的捧红某些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凤姐、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以其狂妄的自信而闻名于网络,而犀利哥则以其犀利的眼神、混乱的服饰搭配形成的另类风格而在短短的一周红遍了大江南北。究其原因所在,不外乎是先走红于网络,然后经由传统媒体例如电视、报纸媒介的报道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但是犀利哥的成名与凤姐又有所不同,一个精神失常的流浪汉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恶意的炒作,被观众围观嘲讽审视,他至始至终在整个事件中处于一种无辜、无知的地位。值得媒体人深思的是:在恶意炒作中,媒体自身是否参与其中间接地被人利用以至于滥用了媒介的权利?新媒体时代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时代,恶意炒作一些对于社会大众无用的信息不仅会损伤到新闻的有意义原则也会影响媒体的形象,甚至严重的可能会失去受众。因此,身为媒体把关人有必要加强专业素质、提高把关的标准,尽可能的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2.3谣言、假新闻滋生
新媒体时代,由于媒介权利的分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把关标准的变化、把关人把关
[3]权利的缺失等原因,假新闻和谣言大量的滋生给现实的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恐慌。以最近的马航事件为例:3月8日当地时间7点3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第一次正式向外界通报航班失联,随后法新社跟进报道。8点26分中国新闻网发出快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与载239人飞机失去联系”。随后权威媒体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在微博、微信上做出转发。之后事件的演进愈发离奇,各种信息开始猛烈地迸发,中国的乘客人数也被一次次的修改。随后几个小时,对于飞机去向网民产生了很多的猜想并被迅速的微博刷屏,某些上网媒体对于马航相关事件披露信息,随后就有其他的媒体出来辟谣,一时间信息杂多混乱。由于信息的转发数量较大,一个谣言即使是被辟谣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因为不可能人人都在24小时关注此事件,更多的可能是接收到了片面的信息并将它作为真相事实来理解。在马航事件中,谣言滋生的数量是比较大的,究其原因是由于信息的不公开,很多的信息是网民或者媒介自己认为的事件真相,并且在转发的过程中导致信息的丢失。新闻信息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信息的真实性,而谣言则是大大的违背了这一新闻原则。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对于媒体是致命的打击,不仅影响其形象更加严重使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损害,最终可能会失去受众。
2.4“标题党”、黄色新闻大量产生
所谓“标题党”就是断章取义,从文章中截取出最具有卖点的内容形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例如:某标题为《全裸体模特》的信息实际上则是一个婴儿正在做写生模特;某网站6月12日在显著的位置有一篇《解放军承认最大敌人是腐败 正严重影响战斗力》的文章,标题来源是《保持军队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使得一篇正面的新闻报道成为了负面报道,并且形成了极大地恶劣影响。而黄色新闻则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以及捏造情节的手法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售目标的新闻报道。标题党和黄色新闻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风气,不仅对新闻当事人形成很大的伤害,更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
2.5放大信息事件 扩大事件本身的影响
微博是一个比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拥有众多的用户,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受众可以通过舆论热点来讨论、发表对事件的看法,更甚者可能会形成网络压力并最终影响事件的进展。例如文章“周一见”事件中,仅用了14小时就突破了100万转发和300万互动量,微
⑥⑦
[4]
⑥
[5]
⑦ 百度百科,“标题党”概念
百度百科,“黄色新闻”概念 博让明星私事成为了一场网民群体的狂欢。“周一见”放大了互联网时代中媒体八卦的及时效应,一定的程度上有些类似小米“饥饿营销”的销售理念,充分的调动了围观网民的胃口。网民在等待媒体爆料的同时,不断地在挖掘当事人之前的有关信息并乐此不疲的从中发现蛛丝马迹以印证如今的八卦事件,他们的成果被众多的网友转载,扩大了事件本身的影响。
[6]后来随着纸媒的介入,事件的影响力更加的扩大。现在来看文章“周一见”事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有很大的社会背景因素所在,现实社会中的“出轨”、“小三”等话题的不断出现,如今扩展到了明星使得事件更有话题性和影响力。
3、新媒体时代加强把关措施的建议
把关人权利的弱化导致舆论失控情况的发生,网络舆论管理也遭遇被动的局面。由于网络的极端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和难控性的特征,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更应该加强把关,提高把关的能力。3.1把好内容关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与生命,新媒体简化了把关的环节使得信息得以借助于网络平台跳过严格的把关程序,直接传播给受众。再者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受众需求论的影响,很多信息传播者为了追求高点击率而故意放宽把关的要求,出现了众多的假新闻、谣言以及“标题党”的现象。因此把关人提高把关的能力,认真严肃的做出把关,严守把关的内容质量。
3.2把好舆论关 培养意见领袖
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品牌、权威、公信力等方面比新媒体占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在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上选择信息并对之进行加工处理,引导舆论导向。新媒体更应该重视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信息质量并通过对新闻头条、新闻舆论热点的设置等来引导舆论。在微博、微信中依然存在很多的意见领袖,例如名人、学者、记者等实名认证的有公信力的人物,普通的用户可以通过关注他们来获知他们的言论和看法,在无形中对受众的言行产生影响。因此新媒体可以通过培养意见领袖来间接地引导舆论,让舆论力量朝着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3.3把好自我关
在一个人人都是把关人的网络社会生活中,由于把关人构成的多元化,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法制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求能够分辨出信息的真假以及所含有的价值,不传播假新闻、谣言、无意义的信息等;法制素养就是网民要对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法制、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在原则和行为上不违反有关的规定。新媒体时代中,只有把关人进行好自我把关,才能够把好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并树立起媒介的公信力,使得新媒体的正能量更好的发挥。3.4把好技术关
新媒体依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外在形式,更是对于人们的习惯、思维等有很大影响。由于新媒体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电子技术,它的把关人也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技能,如了解基本网页制作、设计,懂得信息如何发布、检索,懂得利用过滤软件对信息进行过滤并防止侵权信息的任意发布等。总之,多媒体传播时代的把关人需要懂得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技能,让手中的信息成为对受众有用的信息资源,更能够有效地为社会服务。3.5把好监督关
监督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三方:政府、大型网站、公民。政府的监督力量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使得网络违法行为能够得到有效地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加强监督把关方面有必要转变把关的依据,在以盈利为最终目标之外,要更多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强化信息制作、发布流程,强化监管、惩处机制,严格的按照国家针对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对互联网信息内容进行监管规范。公民的监督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地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法律知识,争取做到不传播假新闻、不参与恶劣的群体事件以及网络暴力行为,做好自我的监管并提高责任感,对不良的信息及时的进行举报等。
总结
新媒体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种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挑战,出现了把关人组成的多元化、功能权利的分散、把关环节的简化、把关标准的改变、把关人缺失等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关过程的终结。在本文中举例列举了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权利的分散、弱化后造成的众多问题来说明新媒体时代依然需要把关人的必要性。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的种种变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未来“把关人”发展的必行之路。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说:“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概括和解释,如何运用传播学理论回答今日网络之新媒体世界,是传媒人今天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是应当把握的最大学术机遇。中国拥有全世界人数最为庞大的网民群体和手机用户群体,大量丰富的社会实践已然形成,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创造新的理论,提炼新的思想,展示新的境界,作出新的阐释。”
[7]
参考文献:
[1][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吴征.科技博客渐成国内IT圈“当红辣子鸡”[DB/OL].http://tech.sina.com.cn [3] 刘理想.死亡博客案侵犯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兼论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的问题[DB/OL] [4] 王永吉.马航事件失误报道频频 不少媒体成谣言放大器[DB/OL].中国新闻周刊 [5] 朱继东.《怎样看待标题党问题》 [6] 林宸.“周一见”纸媒给新媒体上堂课[DB/OL].http://finance.sina.com.cn [7] 王苗苗.谁是新媒体的“把关人”[DB/OL].光明日报.http://politics.gmw.cn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新华书店创建于1937年,经历过4个阶段的艰苦变革历程,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连锁经营方式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实体书店的发展举步维艰,新华书店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而不被彻底淘汰,必须进行大刀阔斧、实质性的改革。
关键词新华书店;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5-0052-02 新华书店的“辉煌”与“没落”
1.1 新华书店曾经的辉煌
毛泽东主席曾经为新华书店3次题名,认为它的建立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大事,是国家的大事”,经过70余年的发展以及多次改革,如今的新华书店建立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具有庞大的分销渠道,发行网点遍布全国各城镇(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的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已经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并成为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自主品牌。
1.2 新华书店成为“没落的贵族”
新华书店经历第一次滑铁卢是随着1985年后我国出版业增长速度骤然放缓,接下来几年甚至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此外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承诺对外出版物流通领域逐步开放,大量的外资图书出版机构趁机打入中国市场,如德国的贝塔斯曼在其成立3年之内已经与3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进货折扣只有4折,相比于当前新华书店6折进货折扣可以多拿20%的利润。再加上新华书店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图书发行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疲于应对来自行业内外各方面的挑战,其一统天下的图书发行商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发展至今,实体书店似乎已经成为一道即将消失的风景。每个实体书店都是其所在区域传播文化的一个窗口,而新华书店作为中国实体书店的代表,是一个拥有79年辉煌历史的文化品牌,它见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我国文化传承现状和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重振新华书店的雄风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体书店零售业带来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国的移动终端、数据库、卫星传送等新的传播方式也在逐渐增多,知识的多元传播已经成为现实。因此,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更是一场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革命,是对我们旧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2005年图书阅读率首次下滑低于50%,2005年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以及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打破了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我国从2008年首次开始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进行考察到2014年的6年间,明显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自2009年以后的近5年中,增长幅度都维持在6个百分点左右。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2014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和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均表示,相关统计显示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呈加速度态势增长的,在图书零售行业,我国网上书店销售的图书在图书发行市场占据的份额急剧上升,其中的佼佼者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以其低价的图书价格、多样的促销方式、安全的支付环节、覆盖面广泛的物流配送服务以及高水平的服务和优质的购物环境使其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其2015年实现净销售额2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而此时我国实体书店销售额为344亿元,同比增长为0.3%,在2012年和2013年甚至出现过负增长。
网上书店虽然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但它并不是对传统的实体书店零售业的颠覆和取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兴起和发展是对生产力的一种解放和补充。然而,这两种零售业态模式是处在一种零和需求的市场环境中。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消费群体,要分食同一块蛋糕,未免会产生猛烈的摩擦和激烈的竞争。事实上,新媒体时代下新兴的网络书店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带给传统实体书店零售业的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的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新华书店要想在新形势下不被社会所淘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振雄威,必须结合线下、线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新华书店,面对民营、外资、网络书店三方的威胁,必须对传统国有独资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革显然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现有的新华书店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仍旧不彻底,革除体制弊端仍然需要打持久战,在此笔者从更加具体的微观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
3.1 线下改革凸显人性化服务
美国营销学家劳特朋教授提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4C理论,认为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新华书店的线下改革主要是实体书店的改革,而实体书店的目标群体是消费者,所以应该以4C理论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首先,各地区的新华书店应该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开办书店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确定目标读者,读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等都与书店的地址选定、图书品种的选择、业务经营范围以及书店环境的设计和相应的营销活动的开展都息息相关。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新华书店对于“定位”并无明确概念,其一直以来都以教材教辅图书的发行为主,并且推行的是大而全的“全方位”图书策略,并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其次,新华书店经营成功与否在于其定位和图书选择。由于其主营业务是教学教辅书,而且学术类图书品种不全,专业性、权威性不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且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此造成了顾客大批流失。因此,新华书店在今后的采购图书方面应该遵循“内容上雅俗共赏,质量上追求卓越”的原则,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调研,了解顾客的购买意向再进行有目的、有原则的图书采购。
再次,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更注重的是消费体验。因此书店的环境应该以消费者感觉为中心,以“让不爱读书的人也爱进新华书店”为宗旨,在具体的装帧设计上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如在书架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身高等要素,在照明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自然光,打造柔和、愉悦的购物氛围等。通过无处不在的创意力求以及无微不至的服务细节为市民倾心打造生活的第三空间,提供文化消费新方式。
最后,新华书店还应该尽可能的提供一些必要的增值服务,超出常规的个性化服务如礼品包装、爱心雨伞、应急药箱、失物招领、到货通知等。此外,新华书店还可以在各个地区的实体店内建立自助打印系统,让消费者可以在自助打印系统上选择自己需要打印的电子书,并根据不同的价格自行选择图书的装帧。另外,还可尝试为学生提供定制服务,即学生提供讲师的讲义,由新华书店为其定制发行。既能最大限度抓住所有的潜在消费者,也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口碑。
3.2 与新媒体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线上改革
对于书店而言,了解读者情况是书店能够可持续性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新华书店通过VIP会员档案建立和网站点击等手段收集读者的信息而建立的读者数据库不仅仅是一份读者的名单,它更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宝库。在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通过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向读者制作和推送营销信息,最大程度上维护和巩固客户资源。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消费者反馈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平台之一。新华书店管理层应该意识到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注重网络营销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平台管理,规范运营;应该与时俱进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展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文字、图画、语音、视频等信息包装图书,通过多渠道将书店发布的活动信息更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提高营销效果。
最后,新华书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独立经营自己的网络书店,实现网络一体化,如建立全国大中专教材网,也可以与天猫、众筹、京东等综合电子网站合作建立自己的网店,将自身的优势与网络数字技术结合,打开网络市场。现在已经有一些新华书店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网上书店,但是具体的运行措施如打折优惠力度和线上线下是否实行不同价格以及邮费等等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讨。
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华书店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跳出刻板的思维框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向成功的民营书店和网上书店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它们以及自身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变革传统营销模式,革除传统经营模式的弊端,在书店发展过程中对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结合自身传统渠道优势和集团化实力,拓展业务类别,增加服务项目,实现同心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细分化的市场中不断提高读者的品牌忠诚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咏华,曾海芳.传媒巨轮如何转向[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2]汪耀华.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施晨露.新媒体时代下的实体书店:店不在大,有特色就行[J].解放日报,2013(8).[4]花培娟,论实体书店的发展与未来[J].神州民俗,2012(180):86-90.[5]翁刚佑.新华书店改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J].今传媒,2008(11).[6]王德忠,蒋和胜.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战略的实施要点[J].出版发行研究,2002(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