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倡导团队精神 体验合作快乐
倡导团队精神 体验合作快乐
学校是个大集体,年段、班级是构成学校这个集体的细胞,学丁校的各种文化、各项活动,要通过各个小集体具体落实。在我园构建“快乐、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课题的大前提下,我们根据年段特点,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年段团队文化建设的做法。
提出“团队”概念:明确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团队中重要的一员,团队的氛围、素质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团队荣为喜,以团队败而焦。
建立“共享”观念:共享管理班级、教育教学中的好方法,共享区域中的创意,共享学习所得,共享申购材料,从共享中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强化“效率”理念:在年段集中会议上,做到不因个人或班级事务迟到,讨论事项时大家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不随意中途离开。体现尊重他人及高效工作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为全段教职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年段特色的团队文化――爱学习、懂分享、讲实效。
一、不断学习,分享独到品位
一个人要不断学习,即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产生新的思想,有了新的思想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年段活动中,我们利用和创造一切让大家学习的机会。每周开展文化美食交流活动。每周四傍晚,是教师们集体备课时间。11月开始,我段教师给每周例行的集各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营养成分――文化美食交流,由老师们轮流主持,内容来自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自己较有感触的内容,如于丹心得、感动中国人物故事、心情调整、逾伽练习等。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相互交流感触、展示自我认知水平的平台,教师们在交流学习中也不断地提高学习内容的层次,进而进行各种观念的梳理。定期开展主题交流活动。我园组织购买了经典教育书籍《卡尔威特――教育在我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还向每位教师赠送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孩子是天,我是云》、《浅谈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等书籍。开学初,教师们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以精读经典教育书籍为主的读书活动。定期开展以“阅读提升品位,文化引领时尚”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读书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的阅读品位,积淀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读能养性、学能增慧”!校园内的袅袅书香,熏陶出每位教师至真、至美、至纯的快乐情感!
二、优化环境,分享愉悦心情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实践证明,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效率要比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高得多。如果再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一些文化内涵,则更有利于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更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由环境入手,从文化渗透入手,倡导、强化、培育良好的风气,是建设积极向上的年段文化的重要方面。美化办公室环境。办公室中各类设施的布置包括桌椅的摆放实际上就是一种静态文化,我们将原来散放在办公室各处的书报、教材等物品全都整理归位,全段教师还精心设计了各自的文化阵地。瞧!集体备课桌上那瓶水养的绿叶,苍翠欲滴,玻璃盆中的小鱼,悠然自得,整洁幽雅的办公环境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开辟“高效工作、快乐生活”版面。将原来散贴在橱柜上的“集备安排表、教研活动设计”等各种常规工作安排表齐集于此。栏目上,《共享成长》记载着姐妹班组的教研进程:《温馨提示》常常会提醒同伴们季节变化别忘了及时补充营养和美容护肤,一张年段“全家福”给版面增加了活力……快乐是一种心境,快乐使人充满信心和力量。而良好的心理环境则能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力量:促进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客观、理解的舆论环境。
(1)点点滴滴话温暖。年段的教师们在朝夕相处的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在工作中互帮互助,生活上情同姐妹。魏老师要结婚了,同年段的老师们欢欢喜喜地送去床上用品,热心地帮助布置新房:胡老师公公去世了,教师们纷纷送去吊唁金:王老师生病了,教师们提着牛奶、鸡蛋去看望:谁家搬新房了,大家一定会去热闹热闹;谁出差到外地,一定会带来当地特产请大家品尝:刘老师论文发表了,大家也会齐聚一堂为她祝贺……,(2)其乐融融来聚会。利用周末,来一次家庭聚会,邀请上各位的家属,共聚一桌,举杯互敬,谈笑中感受友善的言辞、欣赏的话语及相互的鼓励,融汇小家庭与我们团队的情谊,进一步感受年段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活力与乐观。闲暇时光,一起到郊外游玩,看看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在欢歌笑语中进一步增进了姐妹问的友情。
爱心融融送温暖,点点滴滴总关情,因为有良好环境的支持,年段的老师们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天地里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其乐融融地过着每一天。
三、出谋献策,分享集体智慧
两个苹果相加,只是两个苹果。两种思想相加,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校的每一个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才能学识,而且取决于他所属的群体的整体效应。我们年段坚持集众人智慧这样一种理念,在年段教师中倡导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从而建立起一种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年段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工作态度和群体意识,激发年段每一个人的潜力和集体的智慧。资源整合,共同使用。将本段需要的材料收在一起,各班遵循节约的原则根据需要自行取用;将个人收集到的对教学工作有用的资料告知大家,互相借阅。让大家感受到我们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家。开展“活动区”研讨活动。一周一个班介绍两份自己班孩子喜欢的工作与大家分享,以轮流的方式方法进行,区域材料按阶段涉及生活、科学、美术、语言、操作各领域。并在局域网上建立活动区分享包,将各班介绍的工作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上传,积累资料,共享成果。集体献策,提高质量。年段教师如遇到工作上的困惑,会主动邀请年段老师参与研究讨论,共同寻找最佳方案。如王老师将承担蒙氏活动对特教的老师开放的任务,为使活动更加完美,王老师先进行一次研讨。大家就孩子的围坐方法,卷工作毯方式、介绍的精确性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再如大五班在升旗活动时开展“感恩的心”活动,为让活动氛围更浓郁,我段老师主动全体参与排练并上台表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主持升旗的老师感动不己。精彩亮点,你我分享。身为实幼教师群体中的一员,都有着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学习,加强充电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完善自我的一种做法。在我们的教师群体当中,就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资源,而学习身边同伴的良好经验与做法,也是我段一直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老师们经常抽空到各班参观,互相观摩、主动学习。年段各班老师都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来参观学习的伙伴。学以致用,落到实处。上海名师应彩云等一行人的南平之行给全园每位老师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每个老师都深受影响。办公室里、餐厅里,老师们都在谈论从上海名师那感受到、学习到的教育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学习激情会渐渐冷却、内心的感慨会渐渐淡忘。只有将这些教育理念运用到自身的日常教学、班级管理中,才是真正的获得。上海名师离去已有时日,大家收获了多少呢?我段全体教师在四楼会议室开展了教学分享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老师们各抒己见,结合各班实际情况谈论了自己心中的收获及和孩子之间发生的微妙变化。
合作凝聚人心,发展成就未来。一个年段就是一个小团队,我们通过不断地交流沟通,彼此常常换位思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年段老师间的一些矛盾,更好地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地引导年段老师在实践中慢慢地形成实事求是、精细务实、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营造一种特殊的团队共同信守的文化氛围,努力建设一支爱学习、懂分享、讲实效的高素质团队。
(责任编辑:林文瑞)
第二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转帖》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合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萧伯纳
有一次,闻一多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然后,闻一多先生问道:“大家谁知道二加五等于多少?” 学生们有点疑惑不解地回答:“等于七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给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由此可见,组合起来后的力量是无穷的。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到天堂和地狱参观,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堂和地狱里的人都坐在同样的桌上,用着同样的餐具,吃着相同的饭菜,但是,天堂里的人满面红光,精神愉快;而地狱里的人却面容憔悴,精神萎靡。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这个人无意中发现,天堂和地狱里的人用来吃饭的餐具都是二米长的勺子:地狱里的人用勺子盛了丰盛的饭菜给自己吃,但是,由于勺子柄太长,怎么也吃不到勺子里的饭菜;而天堂里的人呢?他们舀起饭菜不是给自己吃,而是给别人吃,这样,每个人都乐于把自己勺子里的饭菜给别人吃,每个人都吃得红光满面。原来,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合作。天堂里的人个个愿意与他人合作,生活过得非常美好;而地狱里的人,个个非常自私,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只想到自己,结果过得非常凄惨。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合作的力量总是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可惜的是,中国人的合作精神非常的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因此,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尤其重要。
团队和团队构建
[ 2005/7/22 17:04:00 | By: 曾飞 ]
0
推
作者:曾飞
团队与团体的区别
有人认为,时下时髦团队,于是随着“团队”成为时髦用语,它开始替代适用面更广的一个词:团体。人们无论讲团队还是团体,似乎是流行之所至,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如果两者有区别的话,至多是团体的人多一些,团队则人少一些,似乎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而所谓的团队精神也不外是集体精神、合作精神的翻版等等。
对于团队与团体的区别,许多论者认为最好先用一个简单的词——规模(size)来说明之。也就是说:团体人数的多少,随着团体中人数的增加,每个人的身份以及他在团体中的特殊角色在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团体的身份以及团体的功能。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团体成员将依赖他们的领袖,屈从于团体规范,迫使团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从众行为,或盲目地追随领袖。而这种约束力随着外部敌人(另一个团体)的存在而得以强化。人们可以从政治活动或宗教团体上看到实例。
但论者也由此而清楚地看到,团队也出现了一种明显不同于团体的情况:“有几个人带着不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每个人,理想的说,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个人在这个社会群体中要寻找各自的身份(笔者注:角色)。所以,从行为上看,团队与团体中的个人行为截然不同。”量的差异,引发了质的变化。
差别的确存在。“集体的精神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迫使年轻人选择某种时髦式样的衣服,即使这些衣服在某些场合很不合适,或穿着很不舒服。这些标准迫使个人采取群体所确认的标准化生活方式。”团体心理学不像团队那样强调在合作中各人角色的不同,它只是高举共同行动的大旗。注重团体效应的作用。对于团队与团体的不同,有人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这两个词区别开。他们对经理们讲:“团队是管理学从体育那里借来的一个概念。在管理人员的等级结构中从未使用过团队一词。”典型的团队的确出现在体育竞赛中。也很有可能它是管理界引入团队概念的源头或渠道。
论者进一步分析认为,团队比团体小,根据经验,团队的最适当人数是4人。个中的想法是,4个人中一个人可位于正方形或长方形桌子的一边。桌上没有上下级之别。每个人都不能坐着,以鼓励他们行动。这样的安排,就是一个团队。让5个人或6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也无不可。超过6个人,个人的贡献就会变得更不平衡,某个人可能成为支配者。随着人数的增加,少数人的支配地位加强,而个人的贡献价值下降:随大流的局面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就形成了团体的局面,到这时候,就可能出现一个实权人物充当组织的领袖,他的地位也因为其他人追随他而得到加强。团体的智商实质上至多等于首领的智商。强调规模的重要性与体育团队的竞赛中的经验是一致的。每一个竞赛团队都有适当的人数。限制人员的数量是为了使每个运动员在团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足球运动中,每一队当然不可能有30个球员参赛,否则,赛场会是一片混乱。但如果赛场上球员太少,他们就得拼命奔跑,直到精疲力尽。所以,每一活动领域都有一个理想的“玩家”数量。规模的重要性又与规模与效率在脑力工作中的密切关系有关。人数从一个人上升到少数几个人,效率趋于大幅度提高。正如古话所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分担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荐
有机配合增加了群体的智力。人数再多,增加人就不再增加群体的智力,而是开始降低其价值。当人们描述较大的群体时会使用乌合之众等贬义词,从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体育的团队活动与一定数量的人走到一起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存在重大的差别。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运动员可能分散在场地中,最明显的是球场两边的队员在比赛过程中,他们相互很少沟通。但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成员彼此间需要不断地沟通。管理团队作为一个公司的实体,充当的是公司的头脑。这一头脑的问题是,它有几个大脑。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只有限制大脑的数量,才能向躯体传送适当的信号。在存在很多大脑的情况下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近乎一片混乱,要么是一个大脑接管全部事务,其他的大脑受到压制。(笔者注:这就是A型组织的选择:领导者集权,层级组织)。团体思想清晰度的下降是通过欧文·贾尼斯(Irving Janis)的研究加以明确的。贾尼斯在一项证据充分的研究中表明,某些政治失败或产业失败,其根源在于决策过程。他细心地注意到了失败症状的共同特点,把其称为“团体思想”。这些症状包括:幻想团体保持一致,坚不可摧,对团体之外的人持成见,幻想团体之内的人都是优秀的等等。这些现象在西方的宗教斗争中表现得很明显。团体的整体的表现无法呈现局部的能力。而论者特别注意到在团队中很少出现类似的现象:每个成员的能力能够呈现为团队整体的能力。(注:以上引用的一些观点主要来自梅雷迪思.贝尔宾著《超越团队:团队与团体的区别》一文)。
论者所指出的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在比如刘邦、张良、韩信、萧何组成的团队,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组成的团队,还是克罗克、桑那本、马丁诺、透纳、史恩勒和康利六人构成的麦当劳团队,都明显地表现了这种特征。
在规模之外,论者还特别认为区别团体与团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人员的选择(selection)。在这一点上,与足球运动是一样的。如果一个足球队不断让其支持者失望,他们会怎么办?答案无疑是球迷们会要求解雇球队的经理。经理并不踢球为何要解雇球队的经理?其实很明白,经理的重要性在于挑选球队的人员。球员挑不好或者选中的球员不能彼此配合,当然打不好比赛。正因如此,挑选球队人员的经理才是关键所在。其次的当然是教练,因为他帮助球队角色和角色之间相互配合方式的形成。
总之,团队具有球队的两大特征:适当少的数量和人员的适当选择与整合。由此使群体内部的角色分工和有机配合成为可能。
其实质是一个自组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选择具有不同能力的成员(远离平衡)来组成团队,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这一系统就会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一个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这正是M型组织的选择,以此为起点形成一种新型的组织。
因此,可以说,团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小型的团体。明确的目的性、小型化和协同结构是团队区别于一般团体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使团队的组织形式具有高功能、经济实用的特色而广泛被企业所采用。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精神
人们很清楚,一个成功的球队,必定具有一种顽强的精神,一种很强的内聚力。这种团队精神或内聚力是什么呢?
很多人会说是集体主义精神或合作精神,整个球队舍弃个性,服从整体,团结合作,因此能够成功。
其实,正好相反,不是舍弃,而是张扬个性,把个性张扬所形成的各有特色的个人能力,整合成协同结构,从而突现整体的超越局部总和的整体能力。其间的精神,并不等于集体主义或合作精神。
王立在《团队精神就是集体主义?》一文中特别指出:我们社会的精神境界一贯强调“集体主义”,可它究竟是什么呢?人们认为:“集体主义”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的基本道德原则,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它要求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集体利益的道德权威性,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尽管它也提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与协调,要求二者辩证统一地发展,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长期以来,以传统集权思想为本的中国社会,更注重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发展到极点,集体主义的独特表象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它追求趋同,而埋没了人最本质的东西——个性与特长。以趋同为基础,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绝对要求,有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舍己精神,有了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最怕的是物极必反,久而久之的结果是:多数服从少数,惟命是听,惟命是从。而人的个性创造、个性发挥,最终则被扭曲和抹杀掉了。
王立的观点不无道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求“和”不求“同”。消灭个性,服从共性,同而不和的局面必然要发生:同性相排斥,“窝里斗”势在必然。共性高于一切,个性必然消弥。也就是对待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务必“一视同仁”,排斥“区别对待”。由此形成的只能够是平衡态的、死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的功能自然低下:“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它的生动写照。
王立还认为:一些人总认为区别对待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团队精神,但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通过区别对待每一个人而建立一只强有力的团队。瞧瞧球队,每个人都必须在比赛里有自己的一份特殊的贡献,这意味着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区别对待,各自发挥他的独特的作用。赢得比赛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最好的运动员。谁能够最合理地配置运动员,加以“区别对待”,谁就会成功。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任何不同。成功的团队来自于区别对待,即选择有特色的,剔除平庸无能之辈,而且总是力争提高标准。
王立进一步论述说:我们再来看看韦尔奇提到的典型团队——运动团队,不难发现:其一,团队最基本的成分——团队成员,是经过选拔组合的,是特意配备好的;其二,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干着与别的成员不同的事情;其三,团队管理是要区别对待每一个成员,通过精心设计和相应的培训使每一个成员的个性特长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并发挥出来。这是名副其实的团队。这样,团队与一般性集团鲜明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创造团队业绩。团队业绩来自于哪里?从根本上说,首先来自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果,其次来自于集体成果,一句话,团队所依赖的是个体成员的共同贡献而得到的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里恰恰不要求团队成员都牺牲自我去完成同一件事情,而要求团队成员都发挥自我去做好这一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最不可忽视的团队高效率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而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
总之,团队精神的基础是“ 挥洒个性”而不是“消弥个性”。不是在成员间求“同”的结果,而是在成员间求“和”的结果。这就是发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和而不同”。只是近代的中国,趋同似乎成了“传统”。这种反中庸的极端思想造成了中国社会近代的一段阴暗的时期:一片死寂。没有和谐、协力,唯有表面的“万众一心”和暗地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表面的团结和实质上的一盘散沙。
因此,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才能互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于是,团队的所有工作成效最终会不由分说地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同精神。这种协同精神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合作精神。
其间的仔细描述,可以借助于对策论或博弈论模型来加以解释。
不管博弈各方是竞争还是合作,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各方追求自身的利益,且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对方失败的基础上:我胜你负,竞争是绝对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各方寻求自己的利益,也主动考虑并照顾对方的利益,以互利为关系基础,寻求一种无创伤行为,是一种能够保证自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行为。
西方的所谓“合作精神”,实质上存在于这种变和博弈中争取双赢局面的合作关系中。而团队中的成员,其前提并不是利益争夺的双方各自谋取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的情景。它更符合协同作用的概念。哈肯发现系统中呈现许多合作现象,从而得出协同作用的概念。即一个由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这一系统就会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在宏观上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使时一空结构达到新的有序状态,这就是非平衡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结构的产生是必然的。
协同,或称协作,即协同作用的意思。协同学所研究的是由大量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序参量的竞争终将导致只有一个模式的存在。这种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竞争决定着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这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也是协同学中的协同的真正含义。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都存在。没有协作,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协同导致有序,无论是宇观系统、还是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只要它们是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呈现出非平衡的有序结构,都是协同学的研究内容。所谓系统出现了协同是指序参量——领导者与其他参量——追随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或联合作用形成。某些系统,可能有几个慢变量同时存在,他们不但与其他参量之间有竞合作用,而且他们之间也有竞合作用,几个序参量之间达到某种联合态势,共同控制整个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和结构的形成,使整个系统形成协同一致的局面。
役使原理是协同学的最基本原理,这就是慢变量控制快变量而达到系统协同的原理。“慢变量”最终役使“快变量”的原理表明,系统中只有具有足够的自由能,也就是具有足够的能力和品格的智者才有可能作为“慢变量”最终役使“快变量”而处于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成为系统的“序参量”,使系统形成协同结构。
因此团队精神的核心是所谓的协同精神。它是符合协同形成的必备条件的精神:开放、能力主义以及能力互补三种观念的总和。而不是简单的变和博弈模型中“双赢”、“共赢”式的合作精神。
开放精神就是无宗派性、地域性,只要是有特别能力的人才,就无成见地随时加以选择并安置在适宜的位置上;
能力主义是选择人以他的适用的实际能力为主,而不是用小圈子中的人,或用高文凭、有苦劳等“标准”选择人员;
能力互补就是所选择的团队成员每个人各有专长,而且互相不雷同、重复,使每个人的长处足以补其他成员的短处。
这些观点无疑是重要的,没有了协同行为,耗散结构、自组织也就不存在,现代的团队就徒具虚名。至于促使协同行为存在的动力是什么呢?则还需要近一步阐明。
现代团队精神的文化根基
王立认为:团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一定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集团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在没有明了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我不否定“共识的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但以此解释内聚力,更重要的是获得团队的内聚力,那并不够,也很可能停留于一种口号式的状态。
必须注意到,不同的文化,对于群体内聚力或动力的形成,在方式上都有所偏重。从最典型的东西方两种文化类型来看,西方文化更倚重于群体内部人的利益获得的合作关系和共同对抗外部威胁的需要。而东方文化更倚重于群体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同舟共济的凝集作用。因此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团队还表现出某些差异:
盛洪在《理解公司制度》一文中指出:“据说张光直先生将世界文明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国式的,一种是西方式的。他认为中国式的是一种普世的形式,而西方式的则是特例。我没有具体钻研过张光直先生的著作,依我猜测,所谓中国式的,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而西方式的,则是以民主制为基础。家族制传统的诞生和演进是自然生发的,而民主制的出现则是偶然的。在传统中国,家族制几乎主导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精神层面有祖先崇拜,道德教化则靠宗族祠堂,经济活动以家族企业为主,政治上则是“家天下”。“桃园三结义”和“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没有血缘关系时,模拟家族也能成就事业。民主制的出现注定是更艰难的。西方早期民主制的产生也许与家族制的不够成功有关。频繁的战争和海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希腊人不能形成稳定且持久的家族体系。然而,希腊的覆灭,罗马帝国从共和走向专制,也证明了早期民主制的失败。但西方的家族制从来没有达到像中国这样成熟。
“由于缺少亲情与友善的资源,政府民主制和企业民主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1)如何将众多个人的意志转换为一个集体的意志,从而使这些人能够在集体中联合行动;以及(2)如何为了决策效率和行使强制性权力而建立权威,同时又约束他不滥用权力。民主制的基本技巧就是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加互相制衡。正是因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要大于有血缘关系的人,前者之间的合作也要难于后者之间的合作,所以公司制度是在互相怀疑的基础上锤炼出来的。尽管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小集团内的文化仍是民主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总体而言,民主制是一种互相防范的合作制度。甚至与民主制相匹配的文化也持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把这一制度包含的怀疑视为当然,就像今天人们经过机场安全检查通道时,没有人认为这种将每个人视为潜在劫机犯的制度是对自己的侮辱。”
中国从张扬人性善的一面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亲情与友善的资源”,利用血缘关系或模拟家族关系的“仁爱”的内聚力来协调个体的行为;西方则是从顺从人性恶的一面,却欲望的满足为出发点,利用“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加互相制衡”的方式来构成利益获得的合作态势,尤其是在敌对势力的威胁之下,形成内部不得不合作,一致对外的内聚力。而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就分别以儒家的“仁爱”观念和基督教的“普爱”观念为核心。
西方的基督教讲“普爱”。所谓的普爱是“爱一切人”,但这里的“一切人”是一个“团体”的概念,指同一个宗教内的教友、同一个国家内的国民、同一个团体内的成员等等。在西方根深蒂固的两分法的思维习惯下,人类也被划分成人与魔两大类,“一切人”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被限制于“团体”内部人的范围内;“团体”:宗教、国家、企业、团队之外的“人”,基于利害冲突,时常被罩上“魔”的阴影,而不属于“一切人”的范围,此时仇恨、敌视替代了“普爱”,对“魔”的恐惧使团体有了内聚力。因而,对团队内的普爱和对团队外的仇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团队”的凝聚力更多的是依靠外力的挤压,也就是对外“恨”的力量,而不是内部爱的吸引。西方企业时下流行的“团队精神”其内涵也就自然含有浓重的西方文化底蕴,它并非以“仁爱”的人伦相互吸引力为主导,而是以个人的竞争力,以及它对团队竞争力的贡献为主导的。
西方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明确地认为:“常有人强调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经理人,必须能爱人,能帮助人,能与人共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不足够。在任何成功的组织中总能找到那种上司,他并不能爱人,并不能助人,也不与人融洽相处。他甚至冷酷,不讨人喜欢,对人苛刻,但他却比别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他比那最爱护人的人赢得了更多的尊敬。他们严格要求别人,也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只问事情对不对,而不问谁对谁不对。一个管理人员如果不具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那么无论他是多么爱人,多么能帮助人,多么和蔼可亲,甚至多么能干和有才华,那也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他明确的指出,在西方当前的管理团队中,明显表现出“能爱人”并不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恰恰是“只问事情对不对,而不问谁对谁不对”,“对人苛刻,但他却比别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使这些人能够具有更高的“个人的竞争力,以及它对团队竞争力的贡献”。
中国的仁爱是“仁者爱人”,基于东方的整体思维习惯,此处的“人”只能是人群的整体,并不强行划分为人魔两大类。其中依照阴阳思维的习惯自然也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两种趋势,但要求“君子学道则爱人”,非但没有敌视的意味,而且学了“道”就要能“爱人”。爱人是自然之道——人的本性、规律之所在,只有还没有学“道”的人才不懂得爱人;学了道,人人能成为君子,没有强行把人群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类的意图。所以“团队精神”在中国也就难以以西方的爱和恨、满足欲望的合作的观念为根基。此时“团队精神”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仁爱”、“亲亲”的传统文化观念。所谓亲亲,就是按亲近的程度爱有差等,亲疏有别,越近越亲,越远越疏。孔子说:“近者说,远者来”。说,悦也,身边的人因倍受关爱而心悦诚服,人伦影响力作用在近者身上,起了吸引的作用,而这些近者又依次照办去关爱他们身边的近者,这就扩展了更广泛的一层吸引作用。似此,层层传递,关爱之力就由领导核心通过中坚层层层向外传递,而至于无穷,有效地弥补了吸引力随距离的加大而减弱的缺憾。这是一种与自然界的引力相类似的从中心层层向外扩展的吸引现象,它与“团体”不一样,它有中心而没有边界,依靠吸引力而凝集整个群体,不必借助边界外的外力的威胁来“团结”内部,不必寻找假想敌作为依托。“君子”以此通过自己的班底来影响下属,自然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勾结;周,团结。君子用人伦影响力团结众人,堂堂正正,根本就不需要勾结成小团体来与他人对抗,以便利用外力逼迫内部的人就范,以图私利。因此孟子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有也。”这也就可以说,用外力的挤压为主的西式“团队精神”或“危机管理”等等办法虽然也可以集结人群,形成暂时稳固的团体,以应付燃眉之急,急图近利;但不用仁爱的办法,用人伦影响力从内部形成凝集力,就难以凝集团队内外的人共同成就事业。而现代的团队,追求的不仅仅是把一群人集结在一起,谋取暴利而已,而是团结在一起,为顾客服务,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因而,以人伦吸引力为主,以遵从角色互补安排为辅的观念也就是中国式的“团队精神”之所在。
作为东方的兵圣则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强调仁爱的凝集作用。这足见东西方在团队内动力、凝聚力的问题上,各有所偏重。尤其是利用敌对势力的外部威胁,形成内部不得不合作,一致对外的内聚力方面,西方更加倚重,而东方只在不得已的情境下借用。对此孙子说:“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视为一种非常手段而用之。不像西方时时借助于“假想敌”来巩固内部。
总之,无论在东西方,团体的组织形式虽然早就存在。属于团体范畴的团队之所以近年来在日本和西方的企业中盛行,是由于随着企业的人才结构的智能化,传统的管理难以适应,而且多变的市场环境,更难以适应,因而有求于团队式组织。而团队组织形式的利用,要与各国的文化相适应。因为团体凝集力的形成不外来自三个因素:共同的目标,外部压力和内部成员的相互关系。无论东西方,这三个因素都存在,这是共通的地方,因此团队组织方式可以相互移植。先是在东方文化的日本产生,而后移植到西方文化的美国。西方社会的团体一向很发达,共同的目标和外部的压力对群体的凝集作用占主导地位,以企业目标和竞争的压力为主来构建团队,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是相适应的,因而有相应的效果。而东方的团体不发达,家族才是社会主要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群体凝集力以内部人伦关系为主导,虽然也不乏孙子兵法所指出的利用共同的目标和外部环境的压力的有效方式,但主次还是有别于西方。如《孙子兵法》所指出的:用人伦关系凝集——“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上下同欲者胜”。用目标凝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用外部压力凝集——“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三者兼用,但主次有别。因此在构建团队时,务必注意到文化的差别,才能有成效。而且要特别注意到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整体观”和“系统论”,它是现代团队精神的重要基础。
现代团队的构建
既然团队的形成有赖于成员选择、角色分工和互补整合,团体凝集力的形成则来自共同的目标,外部压力和内部成员的相互关系三个因素。同时需要团队精神——协同精神的支撑。那么,现代团队的构建一般需要如下的流程:
组合团队→团队磨合→团队完善。
我们从麦当劳公司的事例来观察这种过程:
速食的发明者是麦当劳兄弟,但构建麦当劳公司的却是克罗克。是克罗克成功地组织了一群出众的人才构成了优秀的管理团队,从而创造了麦当劳速食公司。据宗瓦、蔡天舒编译的《麦当劳商法》一书描述:在克罗克创业困难的时候,“就跟东方出现了曙光一样,又一群人闯进了克罗克的麦当劳世界,并被看作可以和他共建事业。”克罗克千方百计地物色人才,首先选择了理财的怪才桑那本,并且把麦当劳速食公司理财的大权授予他。而后又物色了人际关系专才马丁诺,并把处理人际关系的事务交给马丁诺。由这三人形成第一个“管理铁三角”,尔后,又慧眼识人,重用了透纳、史恩勒和康利等三人,形成第二个“管理铁三角”。最难能可贵的是,麦当劳的Q.S.C(即品质、服务、卫生)虽为克罗克首创,这方面的管理既是速食业的要害,又是克罗克的特长,克罗克竟能够放手让透纳去做。在“克罗克设定了‘品质、服务、卫生’的大原则之后,透纳立即开始着手订立标准,由此掌握了营运的全部。”“与此同时,他也制定出了一套考核加盟者的办法。使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麦当劳的规范化及不断地扩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透纳在建立麦当劳那著名的连锁品质和一致性上的功绩,足以跟克罗克媲美。”而史恩勒和康利的营业和技术专家的角色也随后确定,六个具有各自专长的出色的人才,就这样整合在一起,各自扮演各自所擅长的角色,充分互补,结合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麦当劳速食公司的管理团队,完成了组合团队的流程。
但是,这样的一群“奇人异士”,管好了,其力无穷;管乱了,如狼似虎。“有人认为,集权管理会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克罗可从一开始就坚决地拒绝了这种所谓完美的结构形式。他知道自己有能力雇来这么多人才,就一定有能力驾驭他们。”“克罗克以‘发泄精力’的方式来驾驭他那些基层经理们。重大的责任下放使他们无暇他顾,还争什么争,吵什么吵?自己管好自己那档子事已属不易,谁愿去再生事端?”克罗克还发展了自己的一套控制手段,包括令行禁止的规矩,“一家人”的亲切感和忠诚,以及“在公司梢有好转的时候,克罗克则毫不犹豫地给他们股份,替他们加薪”的实惠。于是“一个分权组织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似乎并不是克罗克刻意去追求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形成了——团队磨合的流程至此也完成。
克罗克用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他们自己犯错误,并从错误中成长。对团队的成员实行这种制度,这种方式,唤起了他们的成就感和危机感,也会更热忱地为公司卖命。事实证明,在这种方式之下,麦当劳的第二代经理也表现出同样的热忱和协作精神。尤其是麦当劳从早期就从企业的使命感发展出来的“一家人”的亲密感,有效地避免、消除了许多内部摩擦、竞争以及利害冲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局面已经形成。就这样,麦当劳管理团队顺利的走过了团队完善的流程。
构建多层团队系统:M型组织
Dan Dimancescu, Nick Rick, Peter Hines在合著的《多层团队》一文中提出了多层团队的概念:“多层团队系统令人耳目一新,它能将企业上下凝聚在一起。它精干地将整个企业建立在高层团队、流程团队及行动团队的三级架构基础上。每级团队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相应的,针对每个团队建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要弄清这种多层团队系统,可以用国家奥委会做个类比。奥委会作为行政单位,它的目标可以用在预算范围内运动员所获取的奖牌数量来衡量。它可被比为高层团队。
“国家奥委会的下一层是专门负责运动项目的团队,在这里就是流程团队。他们的工作是管理整个训练过程,以缩短团队当前水平与可达水平之间的差距。
“再下一层就是行动团队。教练每天训练参赛队员,使他们缩短与极限水平的差距。他们采用动态标准来决定热量的摄入量、训练时限和耗氧量等。
“从这一范例可以演绎出一个多层团队的框架,其中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的团队是主角。高层主管确定总体目标,指导下属团队。他们定期调整这些目标,以适应外部因素或内部能力的变化。
“战略流程团队由高级管理层任命,并常常包括高层团队的成员。他们承担跨部门的职责,负责特定流程的有效实施。流程团队的成员履行日常职责,但需花部分时间监督他们所负责的流程。
“行动团队是最后一个群体。他们的职责是缩小业绩差距。这种团队快捷高效,如今在全球顶级企业中极为盛行。”
这种由三层团队构成新型组织的新趋势,笔者在《M型领导构架》一文中已经将其归结为M型组织。
它的领导构架我们用四个维度把它界定为:
第一维度:领导者具有用自己勇于承担群体苦难与重大责任,以及恭谦待人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领导权威。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定职位来维持这种权威。
第二维度:领导者拥有通过考验,凭干部本身的业务能力和品德入选的、结构合理的班底。最高领导者除了全局性的用人、拿主意和协调等职责之外,能通过充分授权使他们分担重任,而且地位显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而不仅仅是承上启下的中间层。而且,中坚干部还可以有自己的班底,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构成自己的中坚力量。依次类推,构造出一种人人都觉得自己处于居高临下地位的奇妙的分形结构。
第三维度:领导群体明确划分为高阶、中坚、基层三个领导层次,三个层次各有所职,分工而合作,形成完整的领导结构体系:高阶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使企业内外和谐而能生存和发展;中坚注重安人遂事而使企业有实效;基层注重章法,善于协作,具有效率而使企业得到实利。三层次的合理结构产生完善的企业整体领导功能。
第四维度:有明确的纵向迁升阶梯及横向回报规则。新的包括职位和知识层级的迁升阶梯保留了层级制对企业成员的约束力;合理的回报规则调动企业成员的活力。两者编织出领导者稳定组织的网。(给予在管理和技术上有特别能力、绩效的员工奖金或赠股是目前常见的回报方式;知识工资制度是新的迁升阶梯。)
在这种四维M型领导构架下形成的M型组织比传统的层级组织(A型组织)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M型组织将是未来企业中的典型组织形式。
论合作团队精神
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01: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企业管理层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而合作团队-在这里简称为“团队”.的建立正是旨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保持组织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一、团队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作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如下的特点:
1、目标一致。这一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意境。团队成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共同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以后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一共同目标都会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和方针。
2、具体目标。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具体的目标使得彼此间的沟通更畅通,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3、承担责任。建立一种环境,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责任。
4、关系融洽。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支持,善于沟通,彼此之间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并勇于表达自我。
5、齐心协力。团队成员应为实现团队目标作出共同的承诺,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
6、和谐的领导艺术。团队的领导者要能够做到使对任务的需求、团队的凝聚力以及个人需求达到平衡、和谐。
7、短小精悍。团队的规模不宜过大,应短小精悍,其规模一般不超过10人。
8、技能互补。出色的团队应具有如下/种技能:-#.拥有技术专家型人员;-!.拥有善于解决问题和果断决策的人员;-/.拥有善于人际交往的人员。各项技能的正确组合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9、行动统一。团队成员必须平等地分担工作任务,并就各自的工作内容取得一致。此外,团队需要在如何制定工作进度、如何开发工作技能、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以及如何作出或修改决策等方面,达成共识。
10、反应迅速。团队应该着眼于未来,视变更为发展的契机,把握机遇,相机而动。
二、采用团队模式的动因和时机
企业采取团队模式,主要受到外部和内部的两个因素的驱动。
外部因素有:
1、客户的期望值更高。如对物质超所值,多样选择,以及对包括质量、服务和技术支持在内的整套产品的需求。
2、更加复杂的市场和产品。如市场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和产品功能的不断增加。
3、商业不确定性更大。如不断变化的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对用户需求作出反应的需要。
4、市场竞争加剧。
内部因素有:
1、允许高级管理层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采用团队模式可把高级管理层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能集中精力思考重大问题,从事更多的战略规划工作。
2、加快决策速度。通常情况下,团队成员比高级管理层更了解与工作有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对团队成员来说更有切身利益,因此以团队方式作出各种决策的速度,要比将工作分派给个人的方式快得多。把决策权直接下放给团队,可使组织在迅速作出决策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团队中,成员们必须对于如何将个人力量更好地贡献于集体目标具有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并建立起共同的承诺,使团队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有机地团结凝聚在一起。
4、追求创新。由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人所组成的团队将会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设想,而且作出的决策要胜于仅仅由个人作出的决策。可以说,团队具有这样的潜能,即能把各种技能、经验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组织或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团队。而且,如果对于团队没有具体的业绩要求,那么建立一支团队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如果团队不能有效地得以利用,则将会造成时间和精力上无谓的浪费。是否建立团队的一个关键性判断是:组织中个人工作的简单集合,是否是以应对眼前的工作挑战。如果通过每个人出色地完成个人工作而实现预期的业绩标准,则不必要采取团队模式;反之,则建立团队是可行的。在下述情况下建立团队是必要的:
1、当企业试图解决一些经营、技术、生产等疑难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却无人知晓的时候。
2、在对能否完成任务没有把握,因而更需要与他人共同努力,一起克服困难的时候。
3、当需要人们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时候。
三、团队业绩的评估和激励
为了确保企业各个团队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管理层有必要制定适用于团队模式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在这里,最基本的前提是制定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必须是针对整个团队而不是个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团队的价值。在制定评估体系时,我们要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团队工作业绩,让成员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以及明确要做的工作,鼓励成员提高能力和进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纠正行动上的偏差,培养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根据这一目的,我们可制定如下评估体系:
1、团队内部成员互相评议。每个成员的贡献由其他成员来进行评议,这些评议反映成员对团队所做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沟通、达成新的共识,以利于下一步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2、用户满意程度。由外部用户以及内部用户评估团队的表现。-、自我评估。由团队成员评估团队的表现。.、团队负责人评估。由团队负责人/主管人员评估每一个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负责人要注意是以平等交往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与成员进行沟通。
3、管理层评估。由团队的上级管理部门对团队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在设计激励机制时,要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激励进行考虑,外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奖章、名誉、在报刊上刊登事迹、在公司大会上得到表扬、证书、礼物、旅行和宴会等。内在奖励包括实现小组目标后所获得的满足感,从牢固和谐的工作关系、创造性的挑战、增加的责任感和学习机会中所获得的幸福感。(本文来源:世界经理人网站)
第三篇:体验快乐
小学“零距离”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1-11-25
费县南张庄乡中心小学作文课题组 执笔:王景龙 张用会 刘竟伟
一、课题的提出: 1.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3.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的作文训练因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导致教师习作教学随意性很强,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快乐的小学梯度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从而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4.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0-2003年我校沈建琴、李琴、王平宏、计利珍、顾瑞芳等五位老师参加了园区为期三年的市级课题《小学作文与创新教育》,主要加强作文教学中 “创设生活情境,优化语言表达训练”的研究。2005-2007年我校计利珍、王平宏、金萍、沈建琴四位骨干教师参加园区区域省级课题《遵循思维规律,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加强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确定各年级段学生作文训练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2005-2007年我校近十七位语文骨干教师一起进行学校申报的区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生活作文能力的研究》,加强将生活作文融入课堂作文教学之中的研究。2006年至今金萍、许梅芳等老师研究区级个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这些习作课题的研究,为我校教师作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许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5.专家研究的情况。
近几年,李白坚的新体验作文、吴立岗的素描作文及田荣俊的小学作文训练“整体序列化”体系、路清俊的作文梯度训练法都进行得十分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结合实际情况,采各家之长,我们提出了“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体验快乐:是指学生通过在“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的教学方式中感受与体验作文的快乐。即在习作前的活动中亲身体会活动带来的轻松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欲望;在习作过程中能以我手写我口,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感觉;在习作后通过多方评价与多形式展示与发表学生习作,让学生感受习作进步与成功带来的欢愉、自信及成就感。
2.梯度作文: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生活内容、学习内容的特征,构建小学作文整体序列化训练体系,形成螺旋式循序渐进的六个梯度。低、中、高年级分别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想能力、描写能力、审美能力为目标,先从童话、诗歌教学入手,逐渐过渡到写人、记事、状物、写景作文的训练,进而开展实用文体的教学,努力做到科学全面,整体有序,重点突出,训练合理,使学生逐步从乐写,会写到善写。
三、理论基础:
1.以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理论为基础,让每一个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这种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我国古代孟子曾提出“自得”的观点,认为“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说明写作教学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自己经过学习、探索来获得新的知识。
3.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说:“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一般科学。”因此,整体的概念具有系统论的性质、原理。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应以系统论的原理为指导。
4.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的目的。充实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5.此外,日本教育界的生活作文理论、李白坚的新体验作文理论、吴立岗的素描作文理论及田荣俊的小学作文训练“整体序列化”体系、路清俊的作文梯度训练法等都将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学习内容、思想实际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快乐的梯度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进行五个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一: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组长:计利珍王平宏)
以提高学生习作表达能力为核心,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结合语文教材,学生生活等构建适合我校师生操作的梯度作文训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尝试用“一体两翼式”习作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一体”指教材习作与平时练笔合为一体。“两翼”指课内学习方法,课外加强序列训练,进行专题系列作文的练习。让学生在 “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获得体验,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子课题二: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研究(组长:沈建琴 沈慧菊)
加强快乐写作理论的学习与搜集,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快乐写作的系列策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参与活动,表达自己,获得赏识后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信心,提高其习作能力。
子课题三:低年级学生作文创想能力的实践研究(组长:张喜萍 李琴)注重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大胆自由地创想提高写作兴趣,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学生以写童话类习作为主。子课题四:中年级学生作文描写能力的实践研究(组长:陆萍红 许秀玲)
注重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细微的差异和变化,把握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并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构段的能力。学生以写素描类作文为主。
子课题五:高年级学生作文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组长:金萍 许梅芳)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写出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而提高谋篇布局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表现与评价等综合能力。学生以写话题类作文为主。
子课题六:小学调查作文的实践研究(组长:王平宏)
开展扎实的调查作文的实践研究,建构适合1-6年级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调查作文课题系统, 探讨调查作文教材编制的方法与规律;发掘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调查研究课题和优秀的学生习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设提供充实的素材。
五、研究对象及主要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至六年级各两个班学生。主要方法:
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内外作文教学的改革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理念,汲取精华,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等,使课题研究保持健康前进的方向。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明确一般规律与特殊个案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经验总结法:研究者结合研究实践,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进展情况,认真积累素材,及时总结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研究结果。
六、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作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无论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流程指导,还是就某个年级段或某项具体内容的指导,都必须强调整体性,不能随意割裂。
2.渐进性原则。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呈螺旋式循序渐进的。我们在构建梯度作文训练体系及训练内容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各年级学生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衔接,又要注意到难易层次的安排,从而利于学生习作能力递进式发展。
3.序列化原则。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容环节构成的,听、说、读、写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并非齐头并进的,必须分项训练,在一个阶段中重点培养一个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步骤,有重点,更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
4.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5.体验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6.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梯度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7.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七、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1.形成课题思路,确立主课题,构建子课题。2.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
3.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请专家论证方案后修改。制订子课题工作计划,加强快乐写作理论的学习与搜集,初步形成快乐写作的系列策略;初步形成以表达能力为核心的作文梯度训练目标与实施方案。
4.组织并启动教师培训方案,组织教师根据作文教学新体系编写作文教材,设计教案,为整体方案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1.实践课题实施的操作思路,积累组织基本材料。
2.六个子课题广泛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研讨课、沙龙、案例分析等,定期交流,组织分析研究。
3.六个子课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自总结出理论收获,取得一定的研究成绩。
4.形成中期报告,组织课题中期汇报。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2月)1.在中期鉴定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方案。2.六个子课题加强融合,形成有机整体。3.撰写相关论文,汇总实验材料,做好结题准备
(三)结题鉴定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编印小学梯度作文校本教材、教师论文、教案、随笔集、学生作品集。
2.接受专家评估验收。3.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一,精心打造快乐的梯度作文课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学习内容、思想实际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快乐的梯度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尝试以开放的心态,崭新的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作文课堂,实践新颖的评价方式,精心打造快乐的梯度作文课堂。
(一)、创编训练序列,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快乐
作文先要解决写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巧妇要有米才能做成饭。为此,我们在正式开展课题实验之前就进行了子课题一“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结合子课题三“低年级学生作文创想能力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四“中年级学生作文描写能力的实践研究”以及子课题五“高年级学生作文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目标,集各家所长,精心创编了学生作文的训练序列。在这个序列的内容安排上,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用好课本教材,充分挖掘课本资源;二是开发校本习作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1.用好课本教材,挖掘课本资源
作文教学不能离开教材,我们现在所教的苏教版国标本内容丰富,强化生活与实践,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资源,充分利用好教材,开发教材这个资源,活用、巧用是我们的宗旨。所以在本序列训练中,除了选用语文课本上的习作教材外,我们还选用了教材中的课文、口语交际、学与做、语文综合学习等资源作为学生练笔的内容。
譬如:二年级上册中“写事”单元要求用几句话写一件事,我们就安排了这样几次练笔。1.做做写写:结合练习1口语交际《学会祝贺》内容,写自己怎样做一张贺卡;2.看图写话:利用练习3中“说说写写”内容,写写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同学做些什么;3.用好练习5中“做做写写”内容,跟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要求同书上。4.跟家长去逛书店,写写你看到了哪些书,你买了什么书。前面三次练笔材料都来源于课本。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能够用好用足人手一册的教材资源,操作方便;二是有利于老师平时结合课例进行教学,将读与写,说与写,做与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巩固与深化了所学内容;三是充分利用语文课内的时间进行练习,不加重学生负担。2.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1).设计内容突现快乐
有研究证明,“以类别为载体,以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依托,分解各类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明确每个年段的能力训练重点,从而有序地构建小学作文的能力目标序列,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读写实践中螺旋式提升写作技能,自由、自如地进行表达。”小学生习作主要是写反应生活的记叙文,生活作文中涉及的面无外乎写人、写景、写物、写事等。因此,在各年段,我们都安排了这四大类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创想能力特别好,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我们开辟了低年级写童诗与写童话两类。而根据教材的特点,中高年级应用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较多,所以结合教材,在这两个年级段里放入了应用文与研究性作文两大类。这样,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练到这六大类的习作(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在六大类的选材上,即写作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力求做到“易”与“乐”。也就是所选的内容是易于师生操作,易于教师设计教案学案,易于学生动笔表达的,是师生都感兴趣,学生体验后乐于表达的。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我们安排了以下六个单元内容,让学生在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练笔中感受写话的快乐。
第一单元“写人”,要求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与家人,感受家庭之乐:①自我介绍(《练习1》口语交际要求);②介绍你家里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和工作;③你最喜欢哪一位亲人?为什么?④你的亲人中最有趣的是谁?他怎样有趣?⑤写写家中某一个人的某一坏习惯,并说说可以怎样能让他(她)改变。
第二单元“写景”,要求用一两句话写课本中和生活中景象,体会赏景之乐:①结合《识字3》看图写公园景色(用上《识字3》中部分词语);②结合《识字5》看图写海边景色(用上《识字5》中部分词语);③结合《识字6》看图写城市景色(用上《识字6》中部分词语)。
第三单元“写物”,要求用一两句话写自己的玩具,体验游戏之乐:①你家里有哪些玩具,选一些写出它们的名字;②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③写一写某样玩具的具体玩法。
第四单元“写事”,要求用几句话写清楚自己或别人做的一件事,品味做事之乐:①结合《练习2》中的“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今天用手为自己做的某些事。②写写自己今天用手为别人做的某件事。③写写爸爸或妈妈用手为你做的一件事。
第五单元是童诗单元,从仿入手,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创想之乐:①仿照《练习2》中“读读背背”写一首小诗;②仿照《家》写一首同题诗;③仿照《大海睡了》写小诗《大海醒了》;④仿照汪静之的《疑问》写同题诗。⑤自选内容写小诗。
第六单元是童话单元,也是从仿入手,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创想之乐:①仿照《秋姑娘的信》第2至4自然段,续写一两句话,写出秋姑娘还把信写给谁,写了什么内容。②仿照《北风和小鱼》第1自然段,续写一两句话,写出北风还吹向谁?它们表现得怎样?③根据《练习6》中“学用字词句”要求,先涂色再填词,再看图说一说,最后用几句话写童话故事《小蚂蚁过河》,要求用上所填的五个词语。④用几句话续编《龟兔赛跑》。⑤自选内容编个童话小故事。
不难发现,我们每一个主题单元的练笔选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本,安排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为了方便操作,我们还就每一单元第一篇练笔进行详尽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就教学的每一板块写出明确的设计意图,咬定“容易”与“快乐”两座青山不放松。在课题正式实施也就是2008年9月前,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将所有序列的教案都备好,以便课题组老师开学后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研究。
(2).训练序列讲究梯度
我们的作文训练序列是有梯度的,在这儿的梯度分三个方面。
一是训练目标有梯度。一方面是整个六年的训练有个梯度。各个学期的训练目标有所不同,呈螺旋型提升趋势。
二是训练过程有梯度,每个学期的每一单元训练中的三到四次练习也呈梯度状态。比如说二年级下册“写人”单元训练主题是——用几句话写一写“我班之最”。围绕这一点我们安排了四次练习。在这四次练习中,第一次要求老师备详细的教案,要求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并在课内完成;后面几次练习基本上是用所学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次式的练习,并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是儿童的快乐也有梯度。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作文快乐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让学生在写话中享受自由创想的快乐;中年级让学生享受发现本质的快乐;高年级让学生享受审美愉悦的快乐。具体如下:
低年级注重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大胆自由地创想提高写话兴趣,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写话能力。学生以写生活、写童诗、童话为主。
中年级注重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细微的差异和变化,把握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并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构段的能力。学生以写素描类作文为主。
高年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写出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而提高谋篇布局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表现与评价等综合能力。学生以自由选材、写话题类作文为主。
(二)、创造开放课堂,在多样的方法活动中体验快乐
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让课堂开放起来,让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大作文课堂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1.教学方法形式多。有感兴趣的材料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还得进一步在操作上花力气、有突破。因此,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我们提倡“活动化、趣味化、体验化、多样化”,努力让学生在多形式中体验快乐,如:说与写结合、听与写结合、画与写结合、读与写结合、玩与写结合、操作与写结合、吃与写结合、观察与写结合、想象与写结合、采访与写结合、调查研究与写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获得体验,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中快乐地写作,在快乐中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六大单元中有看老师表演小品后写人物动作的,有创设找红笔的真实情境后写人物活动的,有看录像后写动物活动的,有带学生到校内真趣园实地观察后写动态景物的,有组织各类比赛后写活动场面的,也有给亲朋好友写信后邮寄出去的,还有利用春节搜集春联、研究春联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观察、体验,获得真切感受,而后尽情抒写,一吐为快。
2.指导过程有梯度。
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中指导,三是作后指导。而先放后收,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正如南宋诗人谢枋得所说:“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
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习作指导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作前指导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话与习作的欲望,打开思路,指导宜粗不宜细,旨在让学生按习作要求及时书写,感受到快速写作、一吐为快的快乐。作中指导带有明显的指导意义,重在发现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宜细不宜粗,及时评价,及时修改,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提升的快乐。作后讲评主要是本次习作的全面展示,重在肯定,重在激励,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写作成功与进步的快乐。
3.习作日记同步走。
黎锦熙先生曾说:“日札胜于作文”。叶圣陶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说的是要多练笔,按照一定的方法科学地练笔。
日记教学一直是我校习作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书写生活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困惑。老师们觉得一些语感与积累较好的同学日记水平就高,而且越写越好。而另一些同学则写来写去写不好,写了一个学期水平也没什么大提高。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因为写日记是自由的,无序的,无序的练习不容易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因此,我们树立大作文观,提出“提笔即是作文时”,将梯度作文的序列训练与自由日记打通。在进行序列训练时,在保证主要训练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提倡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当时实际情况在内容上作相应的调整,写作就像写日记一样自然,写当时发生的,写正在进行的。同时,每个序列的最后几次练笔让学生根据大目标自由选择内容写,尽量写当天或最近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我们要求教师时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点拨学生发现生活材料,而后自由抒写。实践证明,习作与日记结合,课内与课外同步,规范与自由相融,这是让学生两条腿走路,因此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4.有效阅读来提高。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既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更为学生“落雨”布下了一朵朵云。譬如,日诵古诗与名言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积累,使学生的作文中常常跳跃着“名句典故”,可谓“文化味”浓厚;每学期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与作家零距离,既学到了习作的好方法,又燃起了学生成为“小小作家”的欲望;组织师生共读佳作名著并书写阅读报告,开展班内校内 “阅读之星”“书香之班”的评比,学生浸润在名著美文之中,对其写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还每年举办读书节活动、100小时阅读大赛;经常写读书笔记,摘抄剪贴佳作,做美文赏析等。可以说,打造“书香校园”对有效实施本课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5.精彩活动促发展。
开放的课堂是生动的,活动的作文是精彩的。
在我们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期“训练儿童在知觉、观察中,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使他们逐步做到能广泛地、灵敏地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大脑中具有一个情、声、色、味、形俱全的立体的客观世界,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作文材料库房。”
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为此,我们根据各个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梯度、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如:每年五月的作文节各班开展不同的作文活动,比如2009年的作文节我们就以“快乐”为主题写作文节的活动,可以写作文节开幕式上的活动,可以写各班的作文游戏活动,可以写作文节中自己当服务工作人员的快乐等。由于每个班每个年级所开展的活动不同,所以写出来的“快乐”也各不相同。而2010年的作文节,我们的主题又变成了“写作,让生活更美好”,通过编写班歌、编写作文剧等形式,将写作与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每学期至少一次的作家进校园活动;每年出版一册《小荷尖尖》师生美文集,每学期编印《小荷》报刊,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文字变成铅字后的成就感;打造学校的小荷尖尖作文博客圈,进行师生优秀博客评比;当场写话比赛、作文大赛;千人同写日记活动、小荷文学社活动、各年级的作文调查活动;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自创诗歌朗诵,中年级学生进行作文剧表演,高年级学生进行散文朗诵;优秀习作日记本评比、活动创意设计,写一写外出游玩的建议,给校长的一封信,各类小报设计评比等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自由、自主、快乐地写作,在玩与写的过程中发展了习作能力。
(三)、创新评价机制,在多元的品评方式中享受快乐 1.改革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作文成绩通常以等级来评定,许多老师批分严格,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学期都得不到一个“优秀”,这无疑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儿童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胜心、求成欲、威望需要是儿童作文洞中的重要成分。这是一种追求他人对自己尊敬并希望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成就动机。它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就和获得在集体或朋友中的威望的一种需要。”
为此,我们大胆改革习作评价方式,实施让学生快乐作文的“2+2策略”,即改变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的2大提倡,提倡新的评价方法——“等级+附加分”,提倡新的批语形式——“批语”变“心语”;拓宽讲评渠道的2大途径,课堂共享——“作文一品香”,网上交流——“小荷尖尖”作文博客圈。
“等级+附加分”:指出“等级”要舍得给“优秀”,附加分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分别用星或笑脸、大拇指等标志性的图案来表示,以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绩。我们指出,老师在具体操作时也可以打破“等级+附加分”的评价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低年级的老师就用星数和漂亮的印章来评价,星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写得特别好的地方加盖学生喜爱的可爱印章,从而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同时,加入“自评”与“家长或朋友评价”栏目,打破老师是唯一评判者的传统格局。
“批语”变“心语”:改变传统习作中空洞俗套的评语,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句充满鼓励的心里话,具有指导性的真诚中肯的建议:“你写的这篇文章我读了很感动。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以情动人’。作文也好,做人也罢,‘情真’最重要。”“好!继续努力!不久的将来,你会是一个小作家!”“我很欣赏你文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果加上适当的提示语,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态,也许会更传神。”同时,也鼓励学生将习作与家人和伙伴进行分享,并邀请他们为作文写上评语。这既增加了学生习作的成就感,同时也强化了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作文一品香”:每周至少两次评讲学生习作。主要品评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每次讲评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次推出一到两位作文进步大的同学,称之为“作文黑马”,对他们进行热情洋溢的,甚至“夸张性”的赞扬。一学期,每位学生至少被表扬一次,以此让每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荷尖尖”博客圈:这是我校建立的两个展示学生习作的平台。一是每个班级内的“小荷尖尖”作文展示板,要求每位老师及时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与日记以原稿形式展示,高频率地更新。二是在网站上建立的学校“小荷尖尖”作文博客,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习作上传到相应年级的栏目中,老师、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一起参与点评,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让同学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作文的快乐。许多学生因此纷纷自建博客,不断发表新作。
我们就是通过以上方式,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写作教学和活动过程中,使写作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采取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信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抒写表达,在快乐中习作。
2.自创习作本。
根据大作文观理念,我们提出作文无大小作之分,因此,取消了原来的大作本与小作本,自创名为《脚印》的活页习作本。学生把一学期凡是动笔写的东西全部放入这一本“脚印”中,如:训练序列规定文章、自由日记、美文摘抄与赏析、测验或考试时作文等等。一学期下来人人拥有了一串属于自己的“脚印”。到学期结束时,我们又指导学生把它变成一本“书”,从封面制作到扉页介绍,到后面的目录,文章的分类排序、后记撰写、装订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孩子们在自己的书里,留下了一个个成长的脚印。每当打开这本独一无二的书时,每当品味着自己的一篇篇大作,欣赏着老师、同学与家长的赞扬与鼓励时,孩子们怎能不为自己的点滴成长感到快乐呢?
第二,课题研究给学校带来的全方位发展。
1. 校园作文特色日益凸现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加强了校园作文文化氛围的建设: 增建了作文长廊、小荷日记馆、班级作文尖尖展示板、小荷尖尖作文博客等,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汇编了“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校本教程《快乐作文 七彩童年》六学年共十二册,并发给全校语文老师一起学习与参考。
设计并编印了学生作文册子《脚印——我的习作文集》,实验班的每一个学生已将五个学期以来的日记、课题组研究习作、美文赏析等装订成册,并加工美化,人人拥有了五本属于自己的“书”。从2009年下学期开始,我们还在自愿原则上吸纳了部分非实验班老师共同使用这本习作本。
编印了作文专刊《小荷尖尖》
3、4。作文专刊《小荷尖尖》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获得小学组社团类“最佳社团二等奖”。
小荷文学社再获“苏州市十佳模范文学社团”称号。
校本作文教程《快乐作文 七彩童年》获中国教育学会校本教材一等奖。2.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讲座,老师们经常上研讨课,经常撰写习作教学论文,高频率的研究活动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队伍快速发展。
教师作文专题研究论文、文章发表与获奖大幅增长,课题组成员虽然仅十多人,但研究本课题以来发表习作研究文章共44篇,获奖共45篇。
在课题开展以来的三年内的各级各类学科荣誉评选中,课题组的计利珍老师在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一轮教学实验中被评为先进个人,沈建琴老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授予“教科研先进个人”,沈建琴老师、金萍老师被评为“园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王平宏老师被评为“园区语文教学能手”“园区教科研能手”,沈慧菊老师被评为“园区教科研新秀”。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老师不怕教作文了,并在作文教学中品尝到了快乐。印象最深的是,在园区对我校的语文专项调研中,总有几位老师准备习作课。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上作文教学公开课省级4节,市级1节,区级6节,校级20节。高频率的开课既提高了我们老师的习作教学水平,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3.学生习作水平大幅提高
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较快,2008年至今参加区级以上各类作文竞赛获奖与发表文章3000多人次。在“姑苏晚报·世茂运河杯”第八、九、十届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的就有100多人,在园区学校中首屈一指。在《姑苏晚报》《苏州日报教育周刊》上也常见我校学生的习作。
在一次次快乐的作文活动中,在一次次获得成功和被肯定的愉悦中,学生们写作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4.学校知名度逐年提升
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好评,各大媒体多次报道。凤凰语文网、《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姑苏晚报》、《城市商报》以及苏州电视台都有关于作文研究活动的相关报道,大大提高了学校作文教学的知名度。
南京凤凰母语研究所在充分了解本课题实施情况后,诚挚邀请我作文课题组加盟他们的课题研究,并将本课题的第二子课题“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研究”纳入他们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的研究序列。2010年11月,我校作文课题组受南京凤凰母语研究院的邀请,赴金阊实验小学参加全省作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名为《快乐作文,托起生命的灵动》的专题成果介绍,获得了本次大会成果推广一等奖。
还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荣华副教授有感于我校作文教学研究的浓浓热情,特意把我校作为她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现代化小学语文课程建构:小学调查作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基地,也就有了本课题的第六个子课题《小学调查作文的实践研究》。第三,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六学年十二册虽已完成,但部分教案带有编写者极强的教学个性,不利于一般语文老师学习操作。所以,接下来要进一步修缮校本作文教程的内容,把更多新的成功案例充实到教程里面,同时相配套的,易于操作的课件也需进一步充实,以方便大家使用。
2.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习作兴趣的确高涨了很多,但学生习作效率并没有完全成正比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速度和长度进步了,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还差强人意。
3.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浓了,习作量也跟着上去了,但作为批阅习作的老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了不少。如何使教学作文的老师同样快乐起来,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袁浩 宁益民著:《解开儿童作文的奥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陈大权:《加强习作规划,促进课程建设》,《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年第2期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版
第四篇:体验游戏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体验游戏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排雷教学案例
【活动内容】排雷——胜利营救情报员
【活动背景】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想法严重。做事很少能考虑集体,考虑别人的感受,针对这种现象。我基地开设《排雷——胜利营救情报员》这个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在团队中感受爱的力量。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学习并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利用游戏法,让已经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现代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培养其在游戏过程中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活动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营救情报员”的游戏活动规则,并能顺利完成任务。、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在活动中感悟什么叫爱。并学会去爱别人。
3、考虑团队的需要、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4、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活动流程】
一、准备活动
热身操:游戏《桃花朵朵》
(设计意图:热身操一方面让学生四肢得到伸展,另一方面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学生兴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让学生初步感悟团队的合作意识。)
二、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一〉情景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疯狂地侵略中国,我军三面受敌,前方只有一片四米雷区可以通过到安全地带,我们所有队员都是八路军战士的情报员,如何让我们所有的情报员通过这四米雷区,保全性命呢?
游戏规则:
1、四米雷区可以留下两个脚印。
2、不能重复以前的脚印。
3、每组仅有3次机会,一但触雷,所有人返回。
4、所有的脚不能进入雷区。(观看同学)
5、不能碰触到两边的黄线。
〈二〉学生讨论并演习教师适当点拨(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官没有把方法直接交给学生生、而让学生讨论交流,集体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中发挥团队的智慧,在集体演习中寻求摸索并感受团队的力量。)
〈三〉分组比赛,每组派人监督。
师:“同学们,我们的比赛比的是团队合作,比的是团体的力量,有一个人掉队不算赢,但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人智慧、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与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致时,其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希望同学们公平竞争,赢得比赛
生一听说要比赛内容,学生们的脸上立刻呈现出兴奋,活动场立刻热闹起来,我则巡回观察着学生各队的表现,每个队个队都很认真。(设计意图: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内心渴求成功,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当团队有了一定的凝聚力或自信心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分组谈感想。
分享感想小组汇报交流。
生1:这个游戏活动很有意思,我们玩得很开心;
生2:因为季如意同学脚触地,我们组队员多走多少遍。
生3:从这个活动中,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我们的团队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完成任务。
生4:如果没有刘喜涵和张浩同学,就很难取得胜利,是他们用双脚把我们送过雷区,他们的脚一定很疼。
„„
(设计意图:畅谈感想环节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活动感悟,有的学生感悟深刻,有的学生仅仅停留在游戏表面有意思、有趣,甚至有的同学还抱怨个别同学影响自己团队的成绩,这时活动的目的还没有真正达到,作为教练应适时点评,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是团队不可缺少的一员。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之间以大局为重,全体队员齐心协力朝着自己队的奋斗目标努力拼搏,从而形成这个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五〉激情点评:
1、“垫脚石”出队走到最前面。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安全渡过雷区的呢?
生:是同学的帮助
生:是因为脚下有脚——“垫脚石”
师: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两块“垫脚石”全体队员才能安全渡过雷区,所有情报员才能到达安全地带,但是你们脚下不是石头,而是一双有血有肉的一双脚,当你们踩到他们脚上时,你们是否考虑到他们也会疼痛呀!可是他们忍不住疼痛让队友们踩着过去,你们不是一双脚过去,而是35双脚呀!
2、“垫脚石”说说你的脚疼么?为什么你们能忍着疼痛让队友们走完?
生: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让所有的人通过。
生:我想我们团队快点渡过雷区,赢得比赛。
师:生活中正因为有这些“垫脚石”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这种
奉献叫什么?叫“爱”。他们爱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甘愿做“垫脚石”。
3、激情总结:
奉献是一种爱,奉献也是一种付出。同学们把这种爱奉献给大家,因为有了这些甘愿奉献的“垫脚石”,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有多少人能体会能感受到呢?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事去奉献、去付出,我们的团队(体)才能强大
(设计意图:在游戏活动之后,同学们在体验游戏活动乐趣中,同学在畅谈分享活动感悟后,我让学生体验“垫脚石”的付出精神,感悟生活中的爱,感悟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案例反思:
本节课我是受学习环亚美容院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启发,针对目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做事很少能考虑集体的现象严重。我校作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在团队中进行爱的教育。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理解还仅能停留在比较初浅的阶段,还不能运用这些道理理性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常常表现为说的和实际的行为是两码事(学生知道合作的道理,但并一定会合作),因此向学生开展团队的教育时,活动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后感悟。本堂课我采用团体游戏。游戏由于“好玩”和“无压力”的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易于组织和开展;游戏比赛类似于生活的情境中开展,容易使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呈现生活的真实,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身上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渗透爱的教育。
在这堂课中,学生暴露出了生活中的不团结,不合作的问题,这并不是件坏事,只要冷静对待,正确引导,让学生认真总结和反思,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是能够快速成长的。
当然,这种课仅在尝试阶段,反思比较粗浅,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总结经验,也希望能得到同仁的帮助。
第五篇:合作学习激发团队精神(范文模版)
合作学习激发团队精神
作者:刘文英 来源:山东省滕州市滕北中学
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诸多学习方式中,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团队精神。
发挥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学习活动就会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正如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活动被大家所重视,就是因为每一个队员的成功都会给全队带来荣誉。在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小组活动被重视,也正是由于它有助于全班取得成功。
促进共同提高。首先,学生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再其次,学生之间能够通过合作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
增进感情交流。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学生在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通过互相学习不断发现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要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意义与作用,在实施新课程时,义不容辞地去实践、去探索。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传统的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也不能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