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譬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小英语教学质量很高,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该校英语教师选择万洲编写的《英语随堂阅读》作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获得成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前一时期,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他们并没有编写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本校独自完成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滩、浦东开发、第一次和第二次党代会会址等资源,浙江绍兴可以充分利用鲁迅先生的资源,井冈山和延安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各地还有许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资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厂矿企业、政府机构、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营地、学者、专家、(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劳模、家长等。
校际之间也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副教授欧阳汝颖博士曾经介绍过香港地区“同类地区、同类学校共同开发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同类地区要求学校外部环境基本一致,同类学校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基本一致,共同开发比较经济,共同享用则扩大了受益面。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
误解五:校本课程只能是选修课或活动课
有人说,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课程不能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种误解。课程分类方法很多,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A等于B、B等于C的关系,而是彼此交叉的关系。校本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也可以列为必修课程。云南边远地区毗邻“金三角”,那里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禁毒》就被列为必修课程;青海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开发校本课程《了解青海,热爱青海》,也被列为高中毕业班的必修课程。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
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任大凯
2011.10.13
第二篇: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方面的,也有阻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崔教授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所以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212月24日,在教研室张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40多人参观了临沂李官小学和临沂北城小学,通过参观学习,感受很大,收获颇丰。
一、观而学
(一)“菊文化特色”的临沂李官小学
1、以菊文化为载体,全力打造“文化名校、文明强校”。
李官小学自20xx年开展菊花种植以来,依托多年来的菊花养植和对菊花文化的逐步理解,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菊文化,并开发了《菊花》、《菊韵飘香》、《菊香满园》、《阅读在左写作在右》等系列校本教材。学生不但学习菊花精神,而且还画菊花、栽培菊花,把菊文化深深的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也是一样。就这样形成了肯劳动、爱学习、讲礼仪的学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会工作、特别讲奉献、善于打硬仗的教师精神,学校文化展室是最好的证明。李官小学的学校文化展室、教师展室、学生展室都各具特色,令人震撼,让人羡慕不已。
2、同读书,共成长,师生大阅读,共享经典大教育。
李官小学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警言名句、国学经典等,为师生充分营造读书学习的浓厚氛围。学校倡导师生“随时读”与“定时读”相结合,“规定读与自由读相结合”,“阶段展示和集中展示”相结合。“自由阅读大厅”“图书漂流站”“班级读书角”“校园读书节”,让每位师生在吟诗作画中,亲近经典;让每位师生在诵读经典中,享受人生。
3、搭建“社团”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李官小学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十个活动社团”、“两个常年训练队”和“一个综合艺术团”,给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特长的平台,特别是该校的“花棍队”,非常有特色,很有实效。
(二)“弘扬个性化“的临沂北城小学
1、以“腾飞杯”为载体,深化师生综合素养提升。
北城小学自20xx年以来就举行“腾飞杯”教师展示大赛,有课堂教学、说课、教材内容考试、书法等。自今年开始,举行首届学生的“腾飞杯”展示大赛,并将持续下去。通过这一载体,让师生有充分展示的平台,同时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提高。
2、以“少年宫”为平台,推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北城小学的少年宫具有一定的规模,功能室齐备,设施齐全,各种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对学生的特长发挥,个性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多彩的天地。
二、学而思
通过参观李官小学和北城小学的校园文化、功能室建设及档案建设,让我深有感触。
反思一:学校的特色
学校的特色其实就是学校的文化,就是一种积淀,一种认可,一种传承。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学校就会没有长远的发展,更不会成为名校,但是学校的特色怎样创建?是凭空想一个,编造一个,还是静心思考一下呢?我认为,一所学校想有特色,想有长远的发展,就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正如李官小学,他们学校的特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师生的需求,以菊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素质。
反思二:学校的主宰
学校的主人是谁?是学生?是教师?我认为,学生和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更离不开教师,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会有大的发展。所以学校一定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他们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快速的成长发展,成为学校的真正的主人。
1、教师的发展
对于教师的发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李官小学和北城小学,他们为教师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又为他们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如李官小学的教师读书,学校不但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书本资料,而且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在读书的同时,收获成功的自我。北城小学的“腾飞杯”教师展示大赛,就是教师自我展示最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但得到了成长,而且收获了荣誉。
2、学生的发展
在学生发展这方面,李官小学和北城小学也做得非常好,他们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康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如李官小学的“社团”文化,学生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如果得不到发展,那么就会慢慢消失。而李官小学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组建了学生喜欢的社团,通过社团,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兴趣得到了提高。同时学校及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李官小学的“四大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展示了自我,收获了自信。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发展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成长的欢乐。北城小学的“少年宫”更是学生特长发展的天地,“腾飞杯”是学生特长展示的舞台。
这两所学校,在教师和学生发展上,可谓是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是一个目的——为学生的发展终生奠基。所以,我们在学习他们的同时,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对于我校,我们准备以“智慧杯”为载体,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智慧教育”是我校的特色,当然我们一切要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多开展适合本校师生的活动,塑造智慧儿童和智慧教师,点亮智慧,绘出彩人生。
反思三:教研水平的提高
在我看来,教研就是学校的生命,没有了教研,学校就没有了活力,一所学校教研搞得好,做得实,学校就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如李官小学的教研,扎实有效,有特色,有生命力。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社团课程文化大放异彩;常规管理有条不紊,检查落实具体有效;教师读书已成习惯,学生读书成为时尚,师生发展相辅相成;北城小学的教研,就是以科研引领发展,以特色导航未来。校本教材多种多样,活动、班会、家校和德育;常规管理严把“三关”,注重质量调研;教师读书感悟成册,自我发展成集;教研活动规范有效,“腾飞杯”成为师生发展的主流。
这两所学校,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教研马虎不得,要做就做最好。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特色鲜明,是我对教研的追求。我们要多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开展适合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研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宣扬,而在于有效。
总之,参观了,学习了,思考了,最重要的是实践了。我们要沿着自己学校的实际,多学习名校的经验,多思考,多创新,为自己学校的发展,多想一点,多做一点。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脚步已经走到我们常规工作中,近日我也多次外出学习观摩聆听他们开发实施的方法和措施。校本课程是有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体现学生的需求: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先让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再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这样一来,课程开设与学生选课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2、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办学目标是“让学生的人生更精彩”,我校除了开展阅读、书法、古诗文诵读还开设了体艺方面的项目。我校学生的篮球、足球、合唱在各级竞赛中的频频夺魁,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3、整合学校的师资优势:我校艺体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都是青年教师,他们不仅有朝气,上进心强,而且善于钻研,勇于实践,乐于奉献,他们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不仅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创新能力强,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学校的宣传发动,老师们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我校已经有了一年的社团活动经验,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只要把活动的内容具体化、系统化,指定明确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评价措施即为校本课程。这些是我通过学习和思考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些体会,我将积极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改革中。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4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因素。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国家课程,亦或是地方课程,教师总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之一也是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他能突破陈规而不因循守旧,他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真正具有现实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就是老师们。老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关的课程内容。但目前老师们的工作量很大,确实无法抽出足够时间来应付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一个相对完善的校本课程应该有相应的教材、活动。但繁重的工作量可能会令老师只能流于表面地应付。还有些有些任课老师有可能会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来上自己的课,甚至变成自习课。所以如何监督其真正落实,也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
避免校本课程免流于形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关键在于对校本课程的理解。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实现,一是开发主体对国家课程的整合,即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合理组织国家课程内容,使之符合自己的实际;二是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可以选编一些内容进入课程,以不同的形式教给学生。可以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校本课程不是“加课”,而是合理上课。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政策导向,但并不等于是一种上级强加给下级的命令。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提倡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强调的是样式的各不相同,而不是追求“多”。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研究规划。并且要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加与校本课程活动,激发其热情,建立相应的制度、形使之形成浓厚的氛围。努力创设一种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与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共同体。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内涵,正确对待校本课程,端正态度,并且提高自身的水平,真正到达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促动有着深远影响。我校的校本课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日趋完善,以便能更好的展示“爱心建构民主教育,和谐促进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一)研读理论,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一种国家课程计划框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我校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区内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如:有广东省东纵烈士革命陈列馆、荔枝种植基地、蜜蜂养殖基地等,这些基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另外,辖区居民文化层次高,关心和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3、校本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科研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同时还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二)、广泛研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风采时代特征,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学生发展的目标
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生存本领。
3、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激活探索热情,触摸时代信息脉搏,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争创市级模范学校。
二、选修为主,必修为辅,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我校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的资源、地理条件的分析拟定开发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生活技能五大类结构的校本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在板块。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我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努力做到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摆脱学习的疲惫感、倦怠感。
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尽可能避免同内容的重复开发,即使有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侧重点的不同。
三、研修导向,积极实践,崇尚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
我校自进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多次校级的现场研讨活动。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内容都必须通过科组研讨———学生选择———学校考核三关,才能说明这一内容是一次成功的开发。
1、科组研讨。由课程开发教师小组报送课程说明以及课程纲要,科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进行集体研讨,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决定其是否参加课程发布。
2、学生选择。由课程开发教师小组精心组织课程发布形式及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学校根据学生参与数来确定该课程是否有开设的必要。
3、学校考核。课程进入实施一定时间后,学校领导小组深入学生活动中,通过访谈、量化等多种形式了解课程实施的`实效,根据考核成绩决定该课程是否有效。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一个优秀教师除了具有学习精神、实践精神之外,还要有反思精神。这种反思能促使教师与他人的交流。有了反思,才有了继续探究的动力。学习、研究、反思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动精神。教师的专业态度、自我发展的意识,也都离不开这种主动精神,这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我收获颇多先将网络研修总结如下:
一、网络研修让我转变了思想
更新了观念这一段时间学习下来后,看看其他老师的作业、评论、文章;看看课程团队专家的指导意见、建议,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投入很多的精力和热情,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渺小,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所以,在以后的随时研修中,我还会认真的观看视频资源、课程文本、拓展资源,努力从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以之来充实自己。
二、网络研修让我开阔了视野
扩展了见识网络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他们的文章: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行文优雅俊秀。在和这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浅薄,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网络研修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态度参与的,多学习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些经验和教训,对我来说真是弥足珍贵。
三、网络研修让我认识了自我 提高了水平网络研修平台的课程资源当中的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和新方法理念运用上的不足,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次研修给我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理念,通过专家的视频讲解,丰富的理论指导及鲜活的案例让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有进一步认识,新课程改革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更新我们原有的陈旧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来更好的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接班人。
总之,这次的网络研修活动给了我一个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我本人也在这次研修中收获颇多。在这里,我要感谢小学语文课程团队的所有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指导。这次网络研修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我今后的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环境。我要把吸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工作中行动起来。
校本课程学习心得体会7通过本次学习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校本教研的实施。
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方面的,也有阻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
从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来分析,影响校本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因素。当然学校因素是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的综合。只有教师与领导,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密切合作才会使校本课程真正体现个性化的特点,以实现学生的内在价值,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为基础才能考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即实现教育的工具价值为社会服务。
作为一个基层的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底蕴同样重要。因为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校本课程的评价者。教师素养的提高,不但是对课程的进一步开发,而且是学生视野的开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校本课程的合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推动者、引导者,而不是传统国家课程的转述者。所以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第三篇: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第四篇: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譬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小英语教学质量很高,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该校英语教师选择万洲编写的《英语随堂阅读》作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获得成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前一时期,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他们并没有编写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本校独自完成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滩、浦东开发、第一次和第二次党代会会址等资源,浙江绍兴可以充分利用鲁迅先生的资源,井冈山和延安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各地还有许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资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厂矿企业、政府机构、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营地、学者、专家、劳模、家长等。
校际之间也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副教授欧阳汝颖博士曾经介绍过香港地区“同类地区、同类学校共同开发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同类地区要求学校外部环境基本一致,同类学校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基本一致,共同开发比较经济,共同享用则扩大了受益面。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
误解五:校本课程只能是选修课或活动课
有人说,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课程不能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种误解。课程分类方法很多,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A等于B、B等于C的关系,而是彼此交叉的关系。校本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也可以列为必修课程。云南边远地区毗邻“金三角”,那里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禁毒》就被列为必修课程;青海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开发校本课程《了解青海,热爱青海》,也被列为高中毕业班的必修课程。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让我在教育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校本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景中,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景去抽象地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却不大。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因为教学研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理念中重要一点,我认为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对校本教研的理解,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自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注重引课的艺术:引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具,挂图、设问等,一定要有创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配上音乐录象等,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形象的动画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加深理解 在采取以上各种教学手段的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的所在,叫做补改吧,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虽然以前每节课后也都写教学反思,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把课上出现的问题真正的记录下来,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一定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有情景
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想,既要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课课有反思,形成理论性问题,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通过学习,自己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点火器”,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发动机”,两者互相依靠,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成为我国中小学校教科研的主流模式。校本研究标志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即: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先开发理论然后推广实验”的“教育实验”模式,转向“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针对“教育问题”并引起?“反思和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重点指向了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又是一种基于合作、开放的教育教学研究,特别强调校际互动、合作学习和区域推进。除了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校本研究也把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作为其核心要素,要求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团队学习,促进知识流动,推动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教学型”校本教研与“研究型”校本教研 是两种常见的形态。
1、“教学型”校本教研
——围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课”,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
——以“课”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课例”,也包括“说课稿”、“教学叙事”、“教学实录与反思”和教学论文等。
2、“研究型”校本教研
——围绕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某个侧面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研究融入教学、教研、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3、两者的关系
——既提倡教学型教研,打破校本研究“神秘感”: 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更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校本研究“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研究如何上好课。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成绩的做法,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纳入教研的重点,创导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教学的转变。
4、推进校本研究的6大行动策略。即: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培育教师研究状态;(2)以教师博客支持教育叙事:搭建网络叙事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6、“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1)建立共同愿景,开展观念更新的“破冰”行动,动员教师广泛参加校本研究;(2)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善心智模式,营造反思文化氛围;(3)以教师博客和网络教研为联结点,打开交流互动的窗口;(4)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同伴互助,积极倡导“深度汇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协作;以组织团队学习的方式,实行专业引领;(5)以观察研究为大面积推进手段,诊断和发现教学问题;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6)以问题解决为落脚点,促进行为跟进,改进教学设计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7)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点,重构教研组织,建立扁平、高效的校本研究管理网络,创新校本研究的系列管理制度;(8)以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指向,促进全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常规化和持续开展。
校本课程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地方文化的不同种类的内容作深度开发,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整体框架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其课程目标无疑是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其课程形态应包含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
校本课程开发蕴涵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来教学空间、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的根本转变。在校要课程开发视域中,学校成为一种开展的机会,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学重在发现,学习重在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学习,最有价值的评价是对主体的认同。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底线要求,只是在共同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水平层次有差异。校本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意在为每一个学生开发课程,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同,共同的要求在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课程,学生间存在学习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差异。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课程与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就在于前者强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后者只服务于部分学生。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二个原则是“面向个体需要”。国家课程也面向个体需要,但是在共同学习、共同任务、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强调不同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建构知识,学习的方式知识的理解水平体现个体性。校本课程“面向个体需要”的意义不同,它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开发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就提供相应的课程开发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由自己决定,学校则要为学生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档案,尽可能保持其个性化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满足学生当下的兴趣,要把阶段性学习与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相联系,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功能。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学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有计划的、规范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后者只考虑学生当下的兴趣活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三个原则是“面向自主学习”。国家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限的,它缺少开放的自主选择空间,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师生对话制订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设计的,学习结果是是自然生成的,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也因人而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内容、可行的学习计划,都需要针对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个别性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规范的课程实施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要求,后者只是具体活动的组织并强调统一的学习目标要求。
第五篇: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选修课感受 孙诗佳
由夏至冬,一个学期的健美操学习结束了。
最初选择健美操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学校要求必报一人才勉为其难地加入。虽然有舞蹈功底,但对健美操却是一无所知,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逐渐了解了这项运动,它能带给我们健康的身体,到后来我并没有那么讨厌了,因为健美操让我收获了乐趣。
记得一开始接触健美操,觉得这是一项很无趣的体育项目。我带着不情愿的心情参加了第一节课,老师教了我们一些热身运动,示范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字 v 步,一字步,并步,漫步等。一节课下来,我忽然觉得健美操也挺好玩的,十分有趣,过程中总会让我回想起曾经学拉丁的热情。
学习健美操的场地和学习拉丁的场地很相似,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相似,想到学习拉丁时的酸甜苦辣和不放弃的精神,让我下定决心,要把健美操学好。既然我对其他舞蹈有兴趣,那么我对健美操也一定会有兴趣起来。
第一节课之后,我便每周都期待星期四的到来,到那个会让我回忆的地方,学习一项新的运动。
在动感中让人焕发青春的朝气,在强健中又不乏柔韧与唯美。我们不仅在挥洒汗水,更是在享受一种舞蹈的乐趣。一学期的基本功学习,让我还学到 了一种体育精神,并且懂得如何利用健美操强健自己。同时,经过这一年的练习,还让我的协调能力大大提高。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放的那些音乐。健美操的音乐,不仅能使我们在完成单个或成套运动时准确地把握每一拍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振奋精神,很感谢老师的专业指导,很感谢跟我一起学习同学们。
我知道我做的还不够好,因此,我会在下学期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在这过程之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是我最大的收获,也希望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能为自己的成长增加一份养料,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今天跳健美操的情景,会心一笑。
在话剧中体会人生
龚晨倩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望道剧社就迎来了它的落幕,在这个学期的尾巴上,我想用我最真挚的情怀来表达对话剧社的感谢。
有这样一群人,几周前怀着好奇心走到一起,来到一个充满憧憬和梦想的地方,组成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他们喜欢戏剧,热爱生命;他们以诚相待,笑脸相迎;他们热情的面对生活,积极的面对人生。他们是天真的孩子,但有时也会如哲人般思考人生。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歌唱,他们永远年轻。其实,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同你一样得面对令人厌烦的单调生活,让人头痛的繁杂功课,尽管承受着各种压力,但他们能体会到别人无法经历的精彩人生。他们痛并快乐着,洒脱并且真诚。他们用一颗颗鲜活跳动着的心,营造这一方纯净的土地,一片美丽的天空。——望道剧社
加入话剧社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决定,可是现在我却十分的坚定我最初的信念,这里是一个好“地方”。从第一周我们互相认识,到现在的相互了解,这其中,是有一部分经过的。元旦汇演的那天中午,我们正在做着最后的彩排,可是大家都不配合组长的指挥,一个个吊儿郎当,完全就像个没事人。我当时很生气,心里想着,等会的元旦汇演看你们怎么出尽洋相吧。很快,时间就这样溜走,我们一遍都没有排练完,所浪费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互相抱怨,打闹,我很害怕,担心这次的汇演是否要出丑了。节目组把我们的节目排在最后几个,看着台上的一个个表演者用心的表演,手心里不禁冒出了汗。最后,轮到我们上场了,我是第一个站上去的,所以我感受得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我的脚在微微的抖动。当我说出完一句话之后,本来安排得跳舞的那个人却迟迟没有上台,我只好红着脸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当魔镜和皇后出场时,我不禁笑出了声,尽管这个剧本我已经看了几十遍,他们的排练也看了几遍,可我却觉得这遍是最好的一遍,我由衷的给他们竖了大拇指。自从元旦汇演以后,大家都互相体谅,互相照顾,整个社团都是其乐融融的氛围。
艳丽的花朵为谁绽放?灿烂的阳光为谁普照?幸福的生活为谁停留?何不用话剧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我一样,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感受幸福。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陈子昊
校本课程就像是一道美丽的彩虹,为我们单调的初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初中生活是乏味的,校本课程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使我们学习起来敬神更饱满,兴趣更浓厚;初中生活是繁忙的,校本课程可以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更好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激励我们拿出十二分的勇气和力量来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学习悄然结束。这次校本课程,让我学会了很多。自幼喜爱摄影的我毫不犹豫得选择了“摄影”。每至星期四,我便沉浸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之间,斟酌着光和影,那一张张照片,我如数家珍。举起相机的一霎那,我料定,今生必定了不断与“美”的干系,那,就顺其自然一路攀登,必有精华隐匿其中美、认识“摄影”,让我得到犹如攀登那山巅之路中获得的美感。一路的金黄、翠绿、淡蓝、乳白,陪衬着梦幻般的意境。此时是冬日,冬日沉静之美,年终的沉淀,尽沉淀在相机之间。相机不大,却足以承载美好的岁月。陶醉在这色彩缤纷的世界中。真的感谢这校本课程,既然走进来了,哪能傻乎乎地再走出去呢?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那每一个画面如此怡人。
我由衷的赞美校本课程,它扩展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头脑,提高了我的能力,激发了我的兴趣,丰富了我的生活,锻炼了我的思维。校本课程,伴我成长!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我们的一技之长,培养我们的优势,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立足社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有自己的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我们自由飞翔。
校本课程的开设,把我带入了“摄影”的大门,让我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经过一个学期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关于摄影的技巧。细数那一张张照片,它们记录了时光与我的美好。
光和影缓缓重叠,我便用相机,将它们存下。
校本课程,它让我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在我感到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时,让我突然发现其实生活还有其他美妙的色彩。那里的空气更加清新,阳光更加灿烂,天空更加明媚。是你,“校本课程”这个无声的老师教会我怎样的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付出的只有汗水,而我收获的却是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
熊露
这个学期,学校开办了校本课程,这个改变也让我们欢呼雀跃。所谓的校本课程其实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为什么要开办校本课程呢?让我告诉你吧,开办校本课程就为了学生对有兴趣的科目或自己成绩相对较差的科目,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查漏补缺。
在这学期的校本课程中,我参加了文学社校刊校本课程的学习。上文学社校刊校本课程的老师首先让我们阅读欣赏各个年级的同学们的好文章,然后再让我们试着进行修改。这样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好文章,积累素材,更能增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津津乐道,把自己在校本课程上所学的东西与同学们交流。
除了文学社校刊,还有很多其他的校本课程。例如影视鉴赏,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我们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我们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再如文学鉴赏,老师会向同学们介绍《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几部不朽的中国著作以及外国的文学经典。经过老师详细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增长了知识,使我们了解到我国古代先人的文学造诣是如此之高。校本课程真是一本增长知识的好“书”。
在我看来,校本课程无非就是把老师自己所兴趣爱好的开设成一门课程,教给同学们。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也并不需要教材,只需要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可以取得好效果。
校本课程的开办,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加深,还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校本课程是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办使我们看到了学校对我们的期望之高,更看到了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