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孤独 欣赏马克斯有感
欣赏马克斯有感
对于马克思这个人,我是非常喜欢的。因而就不得不说到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我读过最为费解的一本书,甚至于全本一次又一次的通读下来,我依旧不能理解整本书的意思。整本书,马克斯都在描述一个球按的世界。伟大的马尔克斯用他卓越的功力塑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他用自己那无与伦比的语言技巧将整个拉美的历史都融入了一个小镇的发展史当中,这个乌尔苏拉世代居住的小镇马孔多成了拉丁美洲的缩影。整个发展史十分魔幻而又贴切的,这一百多年里出现的那么多的人物都证明了其出现的价值,共同演绎了一部历史。然而在这个进程之中在每个人身上却又都萦绕着孤独的影子。
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即使他们已经学会了享受孤独。可为何这本书从它问世那一天起,就风靡全球?因为他们所真正欣赏的就是书中的那一份孤独。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利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利亚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还有许许多多的这个世家出生的孩子们,他们都是孤独的。他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是孤独的,直至孤独终老。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以魔幻而出名的。虽为魔幻,但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的社会历史现实。《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镇其实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布恩迪亚家族的苦难历史其实就是拉丁美洲的苦难历史。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正如结尾所写那样,这个家族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再也不会出现第二次。
其实,正如很多评论家所言,马尔克斯似乎使用了一个巨大的哈哈镜和一个不断变换焦距的照相机,虚虚实实,拍出了一张张或夸张怪诞,或深情动人,或发人省醒的人间百态图。一部作品之所以伟大,能引起人们的理解和共鸣。按照萨特的说法,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理解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人的心灵是孤独的,与世界交往的过程就是人排遣自身孤独的过程。《百年孤独》便是这样一部描写孤独、与孤独相抗争的心灵史。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着力刻画了马贡多人, 即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心态。在这个家族中,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 冷漠疏远, 没有感情变流, 彼此缺乏信任, 互不了解。人们麻木地在时间的轮回和重复中磋陀。布恩地亚上校理想破灭、解甲归田后, 把自己反锁在炼金室里制作小金鱼, 连“ 内心也上了门问” , 直至老死。雷蓓卡在丈夫被害后, 紧闭家门, 足不出户, 等于把自己“ 活埋”。阿玛兰塔在狠心地破坏了姐姐的婚姻、冷酷地拒绝了对自己倾心的求婚者后, 整天给自己织裹尸布,“ 她是白天织, 晚上拆。她并不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孤独是布恩地亚家族灾难性的遗传, 阻碍着家族的兴旺。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出一种因为不能掌控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离感。“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本人这样总结孤独宿命的原因。这种孤独的最终结果带来的必将是毁灭,在最后的家族乱伦中,终于生出了长着猪尾巴的祸根,“马贡多”也随之从地球上消失了。
‘百年孤独”这篇巨制直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让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不断地反省自我,警醒自我,我们是否又将陷于那种不可言说的孤独?我们要保持一个最为清醒的状态,去迎接我们光明的未来。
第二篇:《百年孤独》有感
孤独不只是历史的背影------《百年孤独》有感
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完了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小说《百年孤独》。1982年凭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就此奠定了其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2010年2月,该书在中国得以正式出版。换句话说,盗版的《百年孤独》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以及小资群中一度风靡一时。
1995年,我花了一个寒假,却什么也没读懂。当时最大的感触是外国人的名字完全不避讳,看着看着就不知道是在说爷爷还是孙子。之后,看过几遍,才开始入门。
《百年孤独》通过一个拉丁美洲家族七代人的命运,描绘这个家族在一个贫穷落后、愚昧野蛮的社会里凭着个人意志和创造力顽强生存、兴盛到最后消亡的百年图景,正如羊皮卷揭示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马贡多的建立本身就是荒诞的开始,只是源于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为无法面对可能生下猪尾巴孩子的耻笑而犯下一桩凶杀案,为摆脱鬼魂的纠缠,才不得不翻山越岭去寻找新的安居之所。但马贡多这个偏僻小镇的真实性又在于何塞不满于落后的生活,极富创造性的精神世界与传统保守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于是在吉普寨人、外国垄断资本家以及本国动荡不安的独裁政权的此起彼伏的渗入下成为树下一缕孤独的灵魂。何塞死后,乌尔苏拉生存的意
/ 2
义就在于她是维系家族传统与突破传统之间的平衡木,但最终也只能沦为后代的玩具,而无法驾驭这家马车最终的滑坡与毁灭。
一直认为,布恩迪亚家族延续下来的苦闷与孤独不只是因为社会大背景所面临的压迫、掠夺与歧视,也是这个家族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事作风。他们特立独行,天赋异禀却性格乖张,世事洞明的超然世外,通常选择一种不顾任何人伦规矩的方式来排解孤独却适得其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第五代成员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虽然浸染了布鲁塞尔的文明,最终也无法摆脱家族的宿命,沉溺于与外甥的乱伦爱情中不可自拔,其重整家园的决心最终也不过是这个家族垂死前的回光返照。
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很大程度上是对布恩迪亚的谶语,直至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自己儿子被蚂蚁吃掉时才真正读懂,小镇也在此时被洪水、飓风和蚁群化为乌有,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把他所知道的拉美历史浓缩到马贡多这个虚拟出来的小镇里,以此来揭示拉美百年来是孤独的、没有任何希望色彩的。在我看来,这种揭示远没有马尔克斯在受奖时发表的演讲词《拉丁美洲的孤独》来得更有深度,更具象,也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样,马贡多的消亡也并不预示着“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毕竟,孤独不只是历史的背影。
/ 2
第三篇: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风雨吹走了昨日的岁月,沧桑便好似一道司空见惯的彩虹,随之而来。手里面捧着《百年孤独》这本书,如同跨越了一个世纪,恍惚间,世殊时异,物是人非。
百年孤独,孤独百年。一生下来就注定孤独一世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在作者加西亚的笔下,便跃然纸上,浮现在脑海之中。他们好似我多年未见却已无印象的“熟悉”的陌生人,不仅令我感慨万分:乌苏拉,奥雷良诺,马贡多小镇……这些是多么熟悉的文字啊!于是,他们每一个生龙活虎的形象又再度被我回忆起来。
在这个家族七代的人之中,作者借助重复的姓名,几番轮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拉丁美洲历史社会的图景;用魔幻的现实主义扣住读者的眼帘:墨尔基阿德斯那贯穿始终的神秘人物、特内拉那如此准确的占卜,奥雷良诺那如此敏感以致能够在战争暗杀中救他十四次的第六感觉……诸此种种,无不是令人拍案叫绝。
但透过这些魔幻主义色彩下面,作者却揭示的是人性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那一面——孤独。孤独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作者加西亚并没有将他所理解的孤独所拘泥于爱情之中,而是通过他那老辣的笔力,通过平淡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出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在这残缺的泥沼里挣扎,纠缠。没有真正的爱情,没有真正的亲情,友情。在百度的搜索框里敲下这两个字,便有了这样的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便是孤独的。
扪心自问,生活在这车水马龙,整天沉浸在紧张气氛的都市当中的我们,是否也曾体味过孤独,是否也是那样一个孤独的王者?我自己变得迟疑了。
百年孤独,孤独百年。
也许,书中便能找到一个映射我们自己的影子。
反观作者的角度,作者作为一个拉丁美洲的人们,便是希望他们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作者不希望这个世界上再次存在马贡多这样悲哀命运,繁荣一时,孤独一世的城市。于是作者便以整个小镇和布恩迪亚家族被人们遗忘、被风儿吹走的结局来作为全书30万余字的结尾。
其实,也许中华民族也正需要这样的气魄,团结一心,摆脱孤独。
虽然我们的影子,也许可以在书中找到,但是孤独一世的难过,我不希望再重现第二次。好好善待家人,好好过好每一天,便是家人最大的祝福与快乐,便是民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最美的团结。
百年孤独,孤独百年。孤独一世的生活,但愿不要再让人们体会得到。
第四篇:马克斯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抹杀的思想旗帜。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是整个19世纪都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国家。而在中国,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而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讲述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一份文件中也提到:有文化条件的干部必须研究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研究方法,必须是为了我们的工作需要而去作研究,即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需要而去请教马、恩、列、斯。
而从《共产党宣言》中概括提炼出六个基本原理,包括: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在论述共产主义建设中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时,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此后就进入新社会建设过程,但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继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崭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阐述忠实于经典原著,又贴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任何一个思想、一个论述,都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又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场合、对象做出的,读后发人深
同时,著作中还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书中折射出对现实中人的深切关注。在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而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钱或屈从于政治的特权。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个社会还有现实的人存在,就必定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细心的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思索你将会发现马克思其实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像一些无知的人们自信的以为那样已经把马克思远远的甩在身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并被确认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让我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解,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永恒魅力所在。学习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也是一段启迪心智的过程,通过研读,思考与交流,自己感觉始终处于一种迷惑与理解的轮回之中,而回首初读原著时的情景,不禁又发觉自己的认识之路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
第五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百年孤独》一书用马孔多这个城市的发展来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初次拜读这本书,我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字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态度,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当自己埋头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得不到身旁人理解时,当看到别人的欢声笑语而自己却无法融入其中时。《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