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声波焊接工装调试技巧总结
超声波焊接工装调试技巧总结
如今超声波焊接已经在多个塑胶焊接行业的广为推广,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焊接缺陷。此文现在主要分析调试或者焊接过程中遇到的故障,应该如何排除。
一、压伤、擦伤
压伤、擦伤是最常见的问题,有的时候没这么严重,只是发白或者是有印痕。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是确保工装的位置没有对偏,可以先把气缸的气放掉,将焊头压下,仔细观察擦伤处的焊头位置是否正确。
如果焊头位置没有错,或者擦伤、压伤发生在支架(或者下盖)上,那么就要观察工装跟产品是否有干涉。如果是老工装建议此刻用酒精将工装清洗干净,如果是新工装就用砂纸在擦伤处(尤其是台阶根部)轻轻擦拭以防有毛刺。另外再观察焊接时气缸气压是否过大,焊接时垫的薄膜是否长时间没有换,或者薄膜上面粘有异物。
上述工作如果做完压伤依然存在,基本可以判定是工装干涉,此时要根据压伤的大小和位置等具体情况来修模:
(1)压伤轻微,在工装对应处用锉刀将工装的锐角锉钝,然后用砂纸抛光;(2)压伤较严重,但是对应处没有焊接筋,用气磨棒将工装干涉处磨掉(注意不要碰到其他地方,尤其是气磨棒的根部,可能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把别的地方也磨掉了),磨完之后用油石磨平,用砂纸抛光;
(3)压伤较严重,对应处有焊接筋或者是压伤很严重,干涉部位很大,请与设计人员商量,修改图纸交由加工中心处理,并联系有关人员确认是否是注塑模开的有问题,或者是否要改善产品结构。
二、溢料
发现溢料时先不要急着调试或者修改焊接参数,先卡一下焊接后的尺寸,比正常值少多少,根据差异再来调试。
(1)只有溢料处尺寸偏低,其他部位尺寸OK,请调节水平板,将溢料处适当降低;(2)整体尺寸偏低,请修改焊接参数,将绝对深度或者相对深度降低,或者减少焊接时间,或者降低输出能量,视不同的焊接模式而改,改完之后如果溢料消除,请确认一下其他位置的焊接强度;
(3)尺寸OK,请调节以下参数:降低振幅、加大气压、加快焊头下降速度,如果溢料消除,请确认一下其他位置的焊接强度;
(4)尺寸OK通过以上措施仍溢料,或者焊接后尺寸偏大仍溢料,请联系工艺、结构设计,修改焊接筋高度或者做其他相对应的修改。
三、焊接强度不够
如果是旧工装,先用产品贴在焊头上,观察焊接不牢处产品与焊头的之间的缝隙是否过大,以判定焊头是否磨损;如果是新工装,请用焊头扫描,观察他的频率、功率以及曲线图,确定焊头没有问题。
用卡尺卡一下焊接完的产品尺寸,根据数据的差异再进行调试:
(1)焊接不牢处尺寸偏大,其他位置尺寸OK,请调节水平板,将对应位置抬高,如果调节水平板对其他位置影响较大,可以在焊接不牢处的工装上贴薄锡纸;
(2)产品整体高度偏大,请修改焊接参数,加大焊接深度,改完之后,如果能消除不良,请观察其他位置有无溢料;
(3)尺寸OK,请调节以下参数:加大振幅、降低气压、减慢焊头下降速度,如果能消除不良,请确认一下其他位置有无溢料;
(4)尺寸OK通过以上措施仍焊接不牢,或者焊接后尺寸偏小仍焊接不牢,请联系工艺、结构设计,修改焊接筋高度或者做其他相对应的修改。
最近发现过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工人为了早点下班,私自调节数据,将气压和焊接速度调到不合理的状态,以加快焊接速度,如果有管理人员来就将数据恢复正常,人一走,又调回来,导致产品时好时不好。所以,当车间反映产品有的漏气有的不漏气时,如果工装、原材料确认OK,可以考虑是这种情况发生了,应当请车间管理人员协助,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四、产品部件损坏 一些有柱子、小孔、薄壁特征的产品在超声波焊接过程中因为degating效应而容易被破坏。
在设计这类焊头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焊接时的degating效应和变形可能会导致的损坏,并在相应位置做出较大的让位。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此类情况发生,可以在相对应的位置垫泡棉、贴硅胶以减震。
五、焊接后变形
焊接变形是固然存在的,正常的变形量大概是在2-4丝,原材料的材质、焊接工装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变形量也不同。
如果焊接变形量太大,焊接前后的尺寸相差太大,则要考虑工装的松紧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焊接后总长、总宽变大,是因为工装底座太松;焊接后总长、总宽变短,是因为工装底座太紧。另外,焊头下降压力过大也会使变形加剧。
所以,不管是哪种变形,首先先将焊接压力调低至一个合适值。如果焊接后尺寸偏大,则在工装底座限位处贴一些薄锡纸以加紧定位;如果焊接后尺寸偏小,在把工装定位较紧处磨松一些,并且焊接时不能垫厚膜。
超声波调试总体来说是件排除故障的过程,在动手调试之前,要先知道问题的本身是什么,而不是不管什么事上来就调水平就修改参数,要从多方面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再来排除故障。
第二篇:焊接技巧总结
焊接技巧总结
一、内容总览:
1、焊接的一般介绍
2、焊接的一般过程
3、焊接的一些实例
二、焊接的一般介绍:
松香油:使抹油物体对焊锡的拉力大大减小。焊接器材:刀头烙铁、尖头烙铁、高温风枪、松香油等。特别注意,烙铁温度的选取。
三、一般焊锡过程:
1、上锡:对接口和焊盘都上焊锡。用往赋有松香油的烙铁上付焊锡,然后将焊锡涂抹在接线和焊盘上。由于烙铁上有松香,导致烙铁对焊锡的拉力大大减小,使得焊锡更容易附着在接线和焊盘上。
2、检查:检查焊接物正负极性或是焊接方向。切记与焊盘对上。
3、连接:当焊接物是小焊盘时,即不需要太多锡就能将接线固定。此时将接线和焊盘对好后,用粘有松香油烙铁轻烫接触点,使得接线和焊盘上的锡融化,由于烙铁有松香油,不易附着焊锡,接线和焊盘上的锡会比较好的融在一起,完成连接。因此,整个过程不太需要另送焊锡。当焊接物与接触点较大时,需要较为大量的焊锡才能更好的固定连接物与焊盘,保证不出现虚焊的情况。用同上的方法先将焊接物和焊盘固定,在将较多焊锡布满焊盘。让接触点看着更美观。
四、焊接实例:
1、焊接排线:例如FPC排线。焊接引脚比较密,但都有焊盘的焊接口。选用刀头烙铁。让烙铁赋有少量的松香油,给刀头上锡,用烙铁有锡侧涂抹FPC 接线接口。不用太担心焊锡会将两个焊盘连到一起,因为烙铁上有松香油,二一个焊盘对焊锡也有较大拉力,所以焊锡不太会出现粘连两个焊盘的情况,及时出现我们也可以用松香油,很轻易的将他们分开。所以上锡过程可以很快速,切勿一个个接线头的上锡,效率低质量差。
上锡要点,横排一片抹。检查对正焊接物和焊盘。用烙铁轻刷接触点,让焊锡融化。移开烙铁降温凝固。检查通路。
2、焊接针脚插头:焊接没有焊盘,造成接触点没有对焊锡的拉力。上锡阶段至关重要。
第三篇:超声波焊接工程师岗位职责
1.给技术员培训超声波技术。
2.超声波机器评估,改善。
3.超声波模具验收。
4.解决生产中超声波质量问题。
第四篇:BGA焊接技巧个人总结
1.电路板做BGA前一定要烤板(2小时以上),因为印制板内一般都含有水分,BGA机对其局部加热后会变形。
2.BGA芯片在焊接之前要去胶。热风枪对胶加热后,用尖镊子将胶刮去;芯片底部的胶要把小刀伸进芯片底部横着发力,以免刮伤印制板和刮断印制线。若胶较难去除,一般用香蕉水浸泡3~4小时,即可脱胶。
3.芯片用吸锡线彻底脱平后,务必用洗板水洗干净焊盘,否则会出现加热后芯片焊盘不粘锡珠的现象。
4.BGA芯片植球前打焊膏要薄、匀。打膏后要用名片之类的刮平,不能出现芯片某处焊膏堆积的情况,以免植玩球后加热时造成连珠。
5.套钢网植珠加热时,应先对整个芯片进行预热,不可一开始就靠近芯片的某一处猛烈加温,以防钢网变形。
6.有铅印制板一般采用顶部240,底部180的8挡加热法。无铅印制板一般采用顶部257~260,底部190~200的9挡进行加热。由于印制板之间存在差异,故实际情况以焊球亮珠为准。
7.BGA焊接时间的控制一般为锡珠融化(即亮珠)后20~30秒后焊接结束。
8.焊接BGA芯片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比芯片大一号的风嘴进行焊接。
9.拔桥(芯片)时,一定要确定锡珠都已受热融化后方可拔桥。至少加热到能轻易用镊子拨芯片。否则有焊盘掉点,主板报废的风险!
10.芯片加热后,不能用洗板水或酒精之类的加速冷却,以防其炸裂!
11.完成植球工艺后,应将BGA器件清洗干净,并尽快进行贴装和焊接,以防焊球氧化和器件受潮。
12.吸锡线和焊球(锡珠)要注意防止氧化。
2010-9-24
第五篇:焊接工装使用感受及建议
敬爱的领导:
也许此信定将石沉大海。
本人来武汉联想MIDH实习刚刚三个月,一直是在ASM预加工的焊接岗位学习,目前参与生产过6种机型,使用过10种工装,分主板和小班,或是开机键以及音量键,其中“A3000”工装未使用过。
总体而言,工装使用效率低,员工操作难度反而比不用工装更大,因而车间内工装使用率不高,亟待改善。
而它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工装尺寸问题。
一块手机主板工装,只比它对应的电路板,大不了多少,理想中的固定效果不佳。其次,电路板在放置于工装的过程中,因为板子的尺寸问题,有时会出现不匹配问题,增大原本就不小的“放入取出”难度,制造生产意外性,造成生产效率下降。改善建议:1.增大工装基座尺寸(增重),减低基座高度(满足焊接角度)。
2.用子弹头型支柱(曲面圆滑),替换原本的圆柱型支柱,方便放入;在基座中央或合适位置,设计“副座”,让板子与基座间隙变大,方便取出。
3.空出一个角的立柱,只用三点或者“两点加FPC槽柱”进行固定。以身说法,固定而言,三点足以,同时,再次减小放入取出难度。
第二,工装功能问题。
焊接工装除了固定板子,还有定位FPC线的作用,但是目前,该作用好看不好用。
联想的主板,凡是焊接部位,都有焊接定位线,老员工以此为基准,徒手粘贴FPC已成习惯,新员工为了产量要求争相效仿,却造成焊歪不能入板问题。
如果有更好用的工装,我相信人人都会去使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的工作难度,而不增加工作疲劳。
除此以外,焊接工装从未考虑过板载元器件沾锡等问题,完全把责任抛给员工,显然不科学,不实事求是,不以人为本。
改善建议:1.加深FPC组件槽的深度,减少周围多余部分的体积,以免挡手。
2.考虑更多焊接不良情况,希望能从焊接工装处免除。例如加两个挡板,注意空出间隔不阻碍焊接角度,避免元器件沾锡问题。
第三,工位安排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与工装本身无关,但其实这才是本质。
“做不过来,为何不能使用更方便的徒手焊?”我相信这是几乎所有焊接岗位员工的心声!
其实我们焊接完全没有问题,一个焊点最长3秒种,纯焊接时速远超200的,大有人在,但我们不止干焊接这一种工序。
当然,我不介意在焊接工序以外,做其它的工序,但希望能够更科学的分配工序。例如不用反面。
试想使用工装取板放板,还要反转板子进行操作,同时还要频繁地跟换操作工具,这都无形地增加了工作时间,不止如此,更多的,我想是工作压力以及疲劳。
效率,因而下降,这几乎是必然的!
一次性对多块板子加锡,一次性粘贴更多的FPC组件,这是我们从实际工作中找到的办法,却是现在工装,不能给我们的。
一块板子,一块板子的做,理想状况的是人手一块,永不停线,永无时间损耗,但在要求产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吗?工作难度强度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一两个小时后,就会有工位出现堆板,那时候,再要求他
而以A516与A378t两个型号为例,从工序来看,516减少了一个工序,却减少了一个工位?多余的工序增加到了焊接岗位,科学性何在?
以我实际经验来看,A516的工位,假如必须减少工位的话,那与其死守着两个焊接不放,还不如用两个操作工,另外加一个焊接,同时对开机键以及音量键,进行加工,这样反而释放压力,增加效率。
“重要岗位”是否能够设置在生产压力最小的地方,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精力,去对待最容易出问题的工序?
假如全部安排在线尾,又会有怎么样的效果呢?
生产压力其实更多的不来自于需求,而是来自于“工友”,所谓“前堆后催”,那是员工们的噩梦!哪怕只是前面堆积成山,而后面没有断线,我想不会有操之过急的疏忽!而工位安排上,相比对“重要岗位”的重视,更多的是“秒表式”的定位。
假如速度是首位要求,那么品质是附庸,还是口号?
假如品质是首位要求,那么难道不实用的工装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