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文

时间:2019-05-12 04:0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楼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楼梦论文》。

第一篇: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我把这本书读过几次后,感觉依然没有吃透,这确实是一本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书,是一个传奇,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一辈子都花在研究红楼梦上。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我觉得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叛逆的人。他行为偏僻,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我觉得如果是曹雪芹来写这部分,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不管黛玉的结局是怎样的,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因为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而林黛玉的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刚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黛玉,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侧面烘托出林黛玉的外在之美。然后作者也写了她“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因为她寄人篱下。这样就多方面塑造了人物形象,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

人至深。你会发现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我觉得这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认为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并不是说我是一个消极的人,只是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的宝钗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但是美梦终究一场空。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他搬到他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我还想说一下晴雯。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死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那么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觉得她是爱宝玉的。比如,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在门口偷听,这说明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她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是很难的,不过她就想要争取这样,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而晴雯的结局呢?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她还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一旦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

说完人物,我想说下我的一些想法。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然后我想说下关于功名利禄的看法。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

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然后是对于结局的看法,对于宝玉而言,做和尚也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觉得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难道不值得庆幸吗?身边的事情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第二篇:论文《红楼梦》

试论《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

杨盛琴

摘 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美丽纯洁、热情率真、大胆叛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奴婢,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直至含恨而亡。

关键词:《红楼梦》;晴雯;性格特点

晴雯是《红楼梦》中作者塑造的一个丫环身份的人物,虽然身份卑微,却闪耀着光芒,这对于充满奴役的封建社会,无疑是一种冲撞。也因为这层光芒,晴雯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一、无家的孤女

关于晴雯名字的取义,有人以为“情文相生”,也有人说: “晴雯,是一朵构成美丽花纹的明朗的云,对于习惯于黑暗的眼睛,虽然未免刺目,却也会引起 对一片晴1。多么美好的名字,声韵圆润动听,语义清新高洁。空的向往”○晴雯是一个无家世可考的孤儿,只有一个姑舅哥哥多浑虫,后来成为贾府中糟糕的厨子,表嫂多姑娘更是不堪一提。晴雯从小卖身为奴,家乡父母在记忆中早已音容渺茫了,这一点颇似香菱。十岁那年,被大管家赖大买了做丫头,所以成了“奴才的奴才”。又因赖嬷嬷常带 她到贾府去,“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欢。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77回),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后来,贾母像对袭人那样,因为赏识她,把她赏给了宝玉。从10岁走进贾府,到16岁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短短几年的时间,晴雯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风流灵巧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居首页。册页后 的几行字迹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短短的几句话,不仅预示了她将来的遭遇,而且反映了作者对于晴雯之死的无限怜惜和悲悼之情。

晴雯是大观园女奴中最美丽的姑娘,被作者赞喻为“霁月”、“彩云”。然而写晴雯之容貌 ,作者用虚而不用实,或借他人之口转述,或以其他人物映衬。搜检大观园之前,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黑状,说晴雯“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就连嫌恶她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凤姐附和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74回)。

晴雯有着超众的才能和伶俐的心性,这在红楼丫头中也是无人能及的。贾母都惦记她,“这 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78回),所以颇具慧眼地早早地把她派给了爱孙宝玉。“夜补孔雀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全国首善之区的京城,竟然都因为对这西洋奇货不识名色,没有一家织补缝绣店敢接这能挣大钱的活计。情急之下,抱病的晴雯艺高胆大,自告奋勇,挑灯夜战,裘豹如新。只可惜,“卿卿遗恨是聪明,未补得情天一缝”(徐 枕亚《红楼梦余词》)。还如73回中,她替宝玉出主意,“装病”躲过被逼读书、完不成功课的难关。但凡诸事有遗漏,都是她最警醒,及时提示。正如宝玉在《芙蓉诔》中哀挽的: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可叹的是,她“红颜绝世,易启青蝇”,“有过人之节而不能以自藏,此自祸之媒也”(涂瀛《红楼梦论赞》)。

三、率真高傲

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桎梏下,身为最底层的丫头,是没有任何人格和尊严可言的, 2 可晴雯有着与贵族小姐一样不容侵犯的人格尊严。“晴雯性格的特质,是那种独来独往、嫉恶如仇、敢 爱敢恨、敢笑敢骂的青春活力,和那种反抗权威、轻视等级2所以,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更看不惯别人的鬼鬼祟祟,对的平等自由的精神。”○袭人、秋纹的邀宠媚上十分地鄙视。晴雯时常刻薄袭人,不是羡慕她身为宝玉的准侍妾,而是她那副伪善的奴性。秋纹代宝玉送花,得到老太太几百钱,又在王夫人那里得了两件衣服,于是洋洋得意起来。晴雯不屑地 说:“一样这屋子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给我,我宁可不要, 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37回)。这番话虽是有意说与袭人听的,但其矛头无疑是指向王夫人的,无异于大逆犯上。这样的心气和胆量,是大观园内外众丫头中绝无仅有的。但她以这样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去争取人格的自由和平等,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晴雯反对别人的奴性,更反对别人奴视自己,以一颗不甘为奴的心,与生存的恶劣环境进行不屈斗争。从晴雯的一贯表现,我们丝毫看不出她有任何向主子邀誉取宠的举动。直到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以前,对晴雯的名字和本人还对不上号,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她要的只是自己活得自在快活,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如果说“撕扇子”之初,晴雯伶牙俐齿,步步紧逼,含沙射影,把个宝二爷“气得黄了脸”,把袭人“羞得脸紫胀起来”,存着赌气的心理, 那接下来的撕扇,则表现出更多的任性出气的成分。而当麝月的扇子也被抢来递与晴雯撕了之后,他们在笑声中和解,成为心灵上的知己。可见,晴雯不像袭人那样精心控制宝玉, 又不屑于像小红那样奔竞钻营,“晴雯的个性觉醒和反抗意识是一种勇敢的、本能的精神诉求,不只有着难能可3。

贵的悲壮,甚至颇具超越封建时代的色彩”○晴雯不仅不向统治者献媚取宠,且随时把胸中的不平向外爆发,锋芒直指统治者,显示出“ 爆炭”(平儿语)一样的刚烈性子。这不仅为统治者所不容,就连贾府的狗腿奴才们也恨之入骨抄检大观园时,袭人等听天由命“任其搜检一番”,唯独晴雯感 到屈辱,不甘任人摆布,怒火冲天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她还当着众人的面,指着狗仗人势、作威作福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这个鹰犬就在王夫人面前栽陷,更使王夫人觉得:“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于是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也就在所难免了。

面临被撵,晴雯一句话没说,一滴眼泪没掉,更不必说像先前金钏被撵、司棋被逐那样哀哀 欲绝地乞求了!因为她早看透了主子们的虚伪和刻薄寡恩,看穿了奴才的卑鄙和落井下石晴雯在生死面前毫不讨饶,最后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此王伯沆赞曰:“晴雯一无求情语,自是铮铮有人”(《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

四、英勇果敢、心灵手巧

最能体现晴雯“风流灵巧”的是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这一章节与撕扇一节遥相呼应,一撕一补,重在反映晴雯身上的那个“勇”字,也是她心灵手巧的最充分显现。贾母赏给宝玉一件产自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后织成的雀金裘,这件披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衣服,堪称稀世珍宝。不料宝玉刚披上就被手炉中迸出的炭火烧了一个指顶大的洞。恰巧第二天是正日子,老太太嘱咐了要穿去见她。宝玉心急火燎,让婆子拿出去缝补,能工巧匠们没有一个敢揽这个活。此时的晴雯正在生病,“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她带着病体,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即便这样,她还担心宝玉,见宝玉不过意,围着她打转转,急得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眼睛抠搂了,那可怎么好?”而她自己则撑到天明补完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晴雯之所以拼命,纯粹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侠之气,颇具“士为知己者死”的风度,难怪连作者曹雪芹都要称她为“勇晴雯”。在古代文献中,“勇”除了有勇敢、勇猛的意思,还有果敢决断的 意思。晴雯抱病补裘,表现出了一种毫不动摇、坚决要把一件事情完成的性格,而这样的至情至性又是纯真无邪的。

五、脾气暴烈、大胆叛逆

在“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曾说过晴雯“是块暴炭”,事实也正像平儿所想的那样。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中,袭人秋纹之辈听闻抄检,吓得唯唯诺诺,开箱子,打包袱,听之任之,毫无怨言。再看看晴雯,先是不开箱,然后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朗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箱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物尽都倒了出来”,这大胆的举措,连奴才“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这愤怒的一“掀”一“倒”,似当头一捧,不只击在了王善保家的身上,更击在王熙凤、王夫人等贾府政权统治者的身上,简直让他们“心惊肉跳”。脾气暴烈是晴雯性格中的负面东西,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上看,一个弱女子能把抗争的矛头直指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敬!

晴雯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具有反抗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她那英勇刚毅、蔑视权贵、敢怒敢言、坚贞不屈的叛逆性格,这在很多事中都能看出来。如在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天风流”中,晴雯被逐后“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但她仍是决不屈挠,决不向统治势力低头。她曾这样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晴雯带着自己忠贞不渝的风骨,带着对统治势力满腔的愤恨,英勇悲壮地死了。临死前,她“将左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并“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一并交给宝玉收藏纪念,并坦然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我想,这里的晴雯所谓的“他们”,不仅指袭人之流,当然也包括王熙凤和王夫人的。

六、对感情的执着,痴心等待

晴雯对宝玉的痴情深藏心底,一任自然,除了通过“补裘”等事使人可感而不可及外,偶尔 在说话中也情不自禁地泄露一点春光。第63回,晴雯在与平儿谈话时,无意中亲昵地用“他” 来代称宝玉。平儿笑着明知故问道:“他是谁?谁是他?”这与此前袭人用“我们”代称自己和宝玉,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已默默爱着宝玉的晴雯,直到诀别才无所顾忌地倾吐出埋在心底的爱恋之情:“今日即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 有冤无处诉”。可以看出,晴雯对宝玉是有情的,且是那么纯洁、质朴。她咬指甲赠与宝玉 ,与宝玉交换贴身小袄,也绝不同于一般恋人交换信物,而是因她“死也不甘心”、“担了虚名”,借此象征性地表达她死后也要和宝玉“在一处”的愿望。显然,这是她对毁灭这种美好感情的王夫人之流的愤怒抗议和殊死反击。

晴雯是灵性的生命,有如天上的霁月、彩云,地上的芙蓉、海棠,真正是水做的骨肉。她的 青春热血和对宝玉的爱,犹如雨后初晴的云霞,时时扫去宝玉心头的阴沉。宝晴关系亦如宝黛关系,始终是灵性的,是纯洁无瑕、高尚诚挚的。以她的“风流灵巧”,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另有个道理”,但她企盼的是与宝玉精神上的平等,而非袭人般的偷偷摸摸。当然,宝晴情不能与宝黛爱情相提并论,它是多情公子与痴情丫鬟之间一段并未得到正常发展的恋情。幸运的是,作为知己的贾宝玉也给了她爱怜与尊重,就连袭人也知道“他心内别的犹可, 独晴雯是第一件大事”。宝玉要送给黛玉两块旧的手帕,先把袭人给调走了,然后才把差事托付给晴雯。宝玉冒着风险去探望奄奄一息的晴雯,不仅表现了对她深深的怜惜,而且收下 了一位少女纯洁的心和炽热的爱。当夜五更,宝玉梦见晴雯来诀别后,哭道“晴雯死了”, 更是两人心灵相通的反映。

晴雯被撵到醉泥鳅表哥家,“直着嗓子叫了一夜”而死,无疑她是带着巨大的悲 愤与不平离 开这个世界的。殊不知,“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贾宝玉语),于是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罪过,如袭人所说的:“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 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她,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而“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之说,其实不过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翻版。正如庚辰本夹批所感 叹的:“可知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更何况,“晴雯4。虚的唇枪舌剑不是一般少女的娇气和骄气,而是具有人性光彩的正义与公正”○伪的礼教假“善”之名企图扼杀的 ,主要不是晴雯的躯体,而是真正的人性之美。由此可知,晴雯之死是必然的,因为那样一个虚伪、腐朽、冷酷的礼教社会,那样一个人际关系像“乌眼鸡”似的残忍、污浊的贵族大家庭, 是决不会容许晴雯这样一个高洁灵秀、无视权威的女奴存在的,至少是不能容忍其“不成体统”地“轻狂”的。

面对情感,晴雯没有小红一样的胆识,也没有“千里搭凉棚”的预见性,只有“大家横竖在 一处”的“痴心傻意”,沉浸在天真烂漫之中。可以说,“晴雯信天命,不知其他”(涂瀛 《红楼梦问答》)。

七、结语

晴雯是美丽的,又是天真无邪、自尊自爱、大胆叛逆的。她有天使的脸庞,芙蓉花的婷婷玉立,她是大观园中最美丽、最光彩照人的丫环。晴雯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活泼好动;在别人有困难时,她会热情帮助;在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去捍卫。在这些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晴雯的这种鲜明个性不知赢得了多少读者的喜爱和敬佩,可在当时的社会却容不下这样一个天真活泼、追求自由的女孩儿,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最魁祸首是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一个活泼的、“不合规矩”的女子,纵然天真可爱,在当时的社会注定了是要被摧残的。晴雯是死了,但她有知己为她伤心落泪,为她撰写诔文,又有作者为她安排一个司掌芙蓉花神的浪漫归宿。她的 死,不仅仅是贾宝玉的悲哀,更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是那个时代对真、善、美的无情摧残的悲哀!每个人都有梦想,要么让别人打碎,落得被动、凄惨的局面,。晴雯和宝玉一样,但愿花开不谢,以为能长久地彼此厮守,谁料“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冷末世,相继断送了大观园钟灵毓秀的众精英。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的青春年华虽然短暂,但的确无比灿烂。晴雯惨烈地死了, 但她活得坦荡、过得清白,“她何幸得我们的艺术巨匠在他生花之笔下,塑造出这样完整的 形象来,永远活在人心里,使得千千万万为之堕泪,还赢得一篇情情文相生的《芙蓉诔》”。的确,“曹雪芹对晴雯的赞美和寄情之深,处处说明他对于个性解放和比较合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憧憬”。死后还要让她的灵魂得到赞颂和超升, 死辖芙蓉花神。青山山农在《红楼梦广义》中赞曰:“雯也,具不降不惧之志,表独清独醒之风, 可亲可爱而不可玩,可敬可畏而不可欺,殆所谓出水芙蓉,一尘不染者。生为贞女,殁作花神,不亦宜乎!”

晴雯留给我们的,是一股正义凛然、荡气回肠的力量!她的美貌、高洁、真诚、勇敢,会让每一个读者铭记于心,并时刻提醒人们要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诚。;同时更应秉持晴雯一般的骨气,不奴视自己,也反对被别人奴役。当然,还应明了“皎皎 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世情,以免“风流灵巧招人怨”,并讲究抗争的策略 ,切忌“顾前不顾后”(宝玉所言)的莽撞,以免遭受无谓的打击乃至牺牲。

注 释:

1傅继馥: 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 8 1882页.2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3李希凡: 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文化艺术出 版社, 2006年版第297页.

4李[FK(W][TPpz2,+2.6mm。2.5mm,Z][FK)],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CD 2]○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209页.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2]邸瑞平: 红楼撷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 傅继馥: 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4]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 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6] 李希凡.: 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7] 李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8] 宋淇:红楼梦识要[M],北京中国书店, 2000.[9]吴调公: 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0] 俞平伯: 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11]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华艺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第三篇:红楼梦论文

/ 3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陈浩强 13财管一班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个悲剧。当我读完了《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依然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来,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一是命中注定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运用判词、对联、诗歌来预言《红楼梦》中人物的走向以及决定性格特征。并且曹雪芹又在书中增加了一些神仙级别的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如此,他们的命运趋势早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就已经展现出来了。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的多才多艺,窈窕淑女,然而“堪怜”一次写出了就算林黛玉又这些才华有什么用呢?像这样罕见的才女不还是“玉带林中挂”么?这也就是说明了林黛玉到最后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和贾宝玉在一起。一个“挂”字用的特别恰到,这个字引起读者翩翩联想,并且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不仅仅是以死而终,是比死更加痛苦的结局,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比死来得更残忍——挂。死不足惧,挂最悲哀。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在一开始就被注定了,而这样类似的情况又令我想起了《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命运一样,都是在作品中一开始就是被预言好的,就算之后怎么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最初的预言。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 3

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二是社会家庭观念决定的。中国古代主张的婚姻观是要门当户对的。但是林黛玉作为一个相当于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家庭的女子是不可能和出生在当时有权又有钱的四大家族中贾家的公子贾宝玉的。然而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当时薛家也是四大家族之一,那么薛宝钗就和贾宝玉的家族地位是悬殊不大的,这样薛宝钗在当时就有理可以和贾宝玉结婚,这也是贾母赞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原因之一。接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经济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时候,经济地位大多数和政治地位是有所联系的。贾家通过元春在皇宫中当贵妃以及贾政在朝廷中做官获得了可观的钱财,相比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做“巡盐御史”的工作收入就明显少了很多。这就拉大了贾宝玉家庭的经济实力与林黛玉家庭的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的可能性。薛宝钗因为是在四大家族中的,所以她的经济实力是可想而知了。其次,“金玉良缘”的神话也是因素之一。为什么“金玉良缘”的神话阻止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还得从为什么要缔造出“金玉良缘”的神话开始着手。婚姻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可以视为一种扩张自己政治权利的手段,通过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的联姻,以谋取更大的政治实力为目的。所以“金玉良缘”的神话肯定是薛家制造出来的。薛家之所以缔造这样的神话其实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兴旺而着想。薛宝钗进京是为了到宫去,然而有着精明深算的头脑的薛姨妈肯定会为了薛宝钗而像一个退路的。所以“金玉良缘”的神话就这样产生了但是这一切社会的干扰都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社会中,封建婚姻观是主导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与爱情的。因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自由爱情观是在当时被否决甚至鄙夷的,婚姻就是应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就等于抽掉了灵魂,这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三是个人因素导致的。先说说林黛玉的身体健康状况。据书中描述,林黛玉是终年咳嗽,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她是有肺病的。王夫人的儿子贾珠夭折,所以这无疑给她带来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使得她更加珍惜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 3

生命。因此她当然希望自己儿子未来的“宝二奶奶”不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再其次她又是薛姨妈的姐妹,想要撮合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样她当然不希望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了。林黛玉的身体状况给她和贾宝玉的爱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相比之下,薛宝钗是健康的,这样一来又给“金玉良缘”加了不少分。但是,直接导致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社会,在人们的眼里如果要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必须得懂得最基本的家务活,严格遵守“三从四德”。林黛玉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得性格是带着叛逆的,她不愿意遵守这样的封建礼教,而且她很有才,喜欢作诗。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一步一步遵守这些制度的薛宝钗才成为了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林黛玉拥有任性,孤高自许的性格,她被周围的各种环境所抛弃,可是自己却坚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她不愿随波逐流,愿意像桥墩一样就算洪水来了也坚守自己的精神的阵地。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女子拥有这样大胆想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她在周围人的疏远下只能一个人在这巨大的贾家中顾影自怜地活着。连本来是自己盟友的史湘云都慢慢疏远她而亲近薛宝钗,而且在公众场合冒然为薛宝钗说话攻击林黛玉。这使林黛玉在贾家的地位动摇而雪上加霜。别看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感觉她是一个毫无抵抗力的女子,其实一个人在贾家受这么多折磨,被社会所谓的道德和自身的叛逆,还有薛宝钗受大家的青睐,哭作为发泄难道不是正常的吗?林黛玉很坚强,尽管她受了这么多磨难,她还依旧在贾家中活着。真正没有抵抗力的人在中途就会半途而废。林黛玉在当时的不屈不挠就犹如简爱,就犹如苔丝一样有着自己的崇高雅致的思想,有着对爱情自由美好的向往,这才是真正思想自由的人。就算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不平等的,但是贾宝玉也是和林黛玉有相同清高、叛逆、追求自由的思想,这使得贾宝玉是真正爱林黛玉的。但是综上所述,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使势单力薄的自己变得更加孤立无援,这让贾宝玉“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改变社会人们的看法。“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悲愤哀伤的同时,林黛玉对自己的命运也无可奈何。

悲剧比喜剧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事物重新的认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启示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他们的悲剧是一,与生俱来的;二,受社会影响的三,自身导致的。林黛玉的凄惨,是没有人知晓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悲剧是敲响人类自由意志,自由恋爱,自由人生的一个警钟。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 3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第四篇:红楼梦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几种看法

中国有四大名著,文化人最为推崇的当然是《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可能是我的见识太过浅薄或者说只是肤浅的看到小说的表面现象,总认为这是溢美之词。在我所读到的关于《红楼梦》的评价中,个人认为最为全面,最为中肯的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句话摘自《集外集拾遗》里的《<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先生1927年对《红楼梦》的见解就达到了现在那些满口跑火车的带着红学专家的帽子招摇过市没骨气的学者难以企及的高度,不能望其项背。当然,鲁迅先生这句话更直白或者更大众化一点就是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就依着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说说我的“一知半解”吧!个中不确之处,冒犯之处,万望老师海涵一二,全当小子无知,胡说八道,亵渎先人。

套一句武侠小说的辙,闲话表过,言归正传。在我的同学当中读过《红楼梦》的,为数不少,见解各有不同,当然极其浅显,不够深刻。比如禹君,张口就说,“红楼梦”里面的色情描写,不如《三言二拍》中的精彩,有败笔之嫌。呵呵,这位仁兄看到了淫秽,只是他不是什么道学家,学的是生物专业,研究人畜的生理构造。他这句话传出去肯定会见笑大方,《三言二拍》跟《红楼梦》,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辞书上说《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反映明代底层百姓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按老师的说法,《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研究《红楼梦》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出版的研究著作蔚为大观,有人也因此名声大噪。比如周汝昌,平生治一经典,成为红坛至尊,执牛耳者。当然,周老在诗词方面造诣也是首屈一指的!只是红学的成就盖过了其他研究领域的功劳。咱们再回过头来说《红楼梦》里的床帷之事,较为著名的是第五回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和第六回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大意就是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巫山云雨一番,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花袭人发现,二人发生关系(按:

我买的是程乙本)。大概可以这样说,宝玉对袭人就像对自己人一样,超越了简简单单的主仆关系,袭人让宝玉第一次体验男欢女爱。他对袭人也可以耍小性,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也会与袭人商量。所以他们之间更多的时候像夫妻。当然花袭人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根本没有任何立场,那是底层丫鬟的悲哀,也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造成的千千万万个悲剧的缩影!至于其他的,比如贾珍与秦可卿的不论关系,令人不齿,但据刘心武推测里面大有门道,又是解密,又是考证,纷纷扰扰,洋洋大观,读者也跟着绕进去,爬梳勾玄,考证她与康熙和胤衽之间政治事件的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三言二拍》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下层老百姓,属于引车卖浆者之流,里面的色情描写比较露骨大胆,从中也可以看出明朝社会风气还是很开放的。只是里面小说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章节秽语连篇,思想糟粕较多,阅读年龄要有限制。

再说说高中时代的室友刘君,问其对该鸿篇巨著的看法,答曰:太过小气,所论家庭琐事尔!不是东家媳妇长,就是西家媳妇短。此君尤其讨厌林黛玉,讨厌她的斤斤计较的小性子,虽说是失怙无依,寄人篱下的悲伤、孤独与自卑所导致的爱计较的性格,但也不能像她那样如此爱使小性子,说难听点是尖刻多疑,人家送她东西晚了一点就说是人家挑剩下的送与她,如此种种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对之一点好感都没有。他最喜欢的是薛宝钗,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谙与世事,很会做人,无论做朋友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最佳人选。最令人意外的是,此君心目中最佳媳妇儿人选竟然是袭人,百依百顺,设身处地的为主人着想,标准的好妻子!不知道这位同学从《红楼梦》中看到什么,才子佳人没有听他提起,闺阁闲情倒是经常说!比如那首《葬花吟》,只是听过他背颂前两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后面是否还会背诵就不得而知了!让人费解的是,该君常常说他有“民胞物与”的思想,就因为读了黛玉葬花这章,才产生所谓“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情怀。但是,据我所知,似乎黛玉葬花跟儒家伦理思想关系不大吧!要是说他读《孟子》中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由此联想到抑或产生“物吾与也”之类的读后感,不足为奇。但是由一位咏花爱花而葬花,人生格局很小的林黛玉感叹自身遭遇,命运坎坷所做的闺怨

诗歌(姑且称之,老师莫怪),由此引发出“众生皆平等”(当然,这是佛家教义),所以我们要“泛爱众”的论调,怎么说都于理不通啊!我相信,如果是写话题作文,他肯定是跑题了,零分没问题!

最后落脚点就说说我自己的见解吧!《红楼梦》对于有的同学来说是不忍卒读,哭的稀里哗啦的。毋庸置疑,做这种事的都是女同学,小姑娘正值豆蔻年华,芳龄正茂,里面的卿卿我我,家长里短,正合她们的口味,再加上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动人心魄,慑人心魂,进得去出不来,于是就有“如何烧杀我宝玉”的嘶喊。话再说回来,《红楼梦》之于我,是不堪卒读,实在“不解其中味”,讲了半天,那首《好了歌》早已把所有的问题彻底剖析的清清爽爽,冷峻而犀利!“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此幻场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脂砚斋对此的评语较为晦涩(可能是我文言阅读能力太差的原因)“忽荣忽枯、忽丽忽朽”姑且理解为“富贵与贫贱,年轻与衰老,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这些东西不是我这个年龄阶段所能领会与感悟的,二十多岁,人生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龄,哪来这么多诸行无常,由妄执故之类的感慨。所以,对于《红楼梦》里的深刻含义诸如什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批判,以及自由恋爱男女平等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深刻,反映一个时代的阴暗,都没有很深的感触与体悟。另外,高阳,白先勇,梁羽生文学大家等谈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不约而同的谈到悲剧这种戏剧题材。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悲剧即是将美的东西毁灭,激起人们的悲愤及崇敬,以期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中国戏剧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悲剧结局就显得不落窠臼,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但这不是《红楼梦》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人们批判高鹗续写红楼梦,往往说他“狗尾续貂”,说“贾府衰败后居然又‘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等,显然有背《红楼梦》的主旨,与曹雪芹的悲天悯人的思想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尽管如此,高鹗所做的贡献绝非那些批判他的人所能比拟,续书大致保持了原著的悲剧结局,而且某些章节,写人至情至性,记事曲折缠绵,对《红楼梦》的流

传功不可没!所以刘心武在其解密红楼梦中说,中国的印刷史上应该有程伟元与高鹗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三国演义》。我感觉,《三国演义》中杨慎那首《临江仙》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能够与《红楼》中的“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相提并论,是可以互通的大沧桑。而且《三国演义》在日韩流传要远比红楼梦广泛!对于我们玩游戏的年轻人,体会更是如此,比如三国无双、三国志、三国群英传等等,虽说仅仅借用里面人物名称,历史代入感不强,但是这些游戏都很不错,某些历史知识还是很靠谱的。

罗哩罗嗦,大约字数也达到老师指定的要求,我就此打住,不再说下去了。这篇作文(不敢妄称论文),作为作业,有点偏离主题,至少是在主题旁边游离打转,除此之外,结构混乱,语言散漫所以,不足与错误之处,敬请老师原宥则个。学生诚惶诚恐,伏乞见容!

︾的几

班级:地质10-4班姓名:姚福兰

qq :1469093682

第五篇:红楼梦论文[范文]

论《红楼梦魇》

12060527 杨玉婷

《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所谓“开篇不提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接触《红楼梦》实在初中,但当时文言基础各方面有限对它的理解并不太深,无法真正理解这满纸荒唐言背后的一把辛酸泪。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接触到一些关于红楼的书评,有红学大家周汝昌、俞平伯,著名学者刘心武等等。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张爱玲唯一的一部关于《红楼梦》的考证集《红楼梦魇》。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到美国以后针对《红楼梦》做的考据工作集锦。“梦魇”一词指在睡梦中被噩梦惊醒,老话常把人失常的情景称之为“魇住了”,意思类似灵或鬼上身。张爱玲一贯对小说及出书的名字非常讲究,对文字的意象在历史中的流转非常注目,“流言”、“小团圆”、“色戒”、“余韵”等词大有说法。以“梦魇”来标题这一系列工作,表达对《红楼》的痴迷、上瘾达到疯狂状态,含义激烈而富于感情。

全书分为:自序、《红楼梦》未完、插曲之

一、初详、二详、三详、四详、五详等八个部分。

先说行文。张爱玲小说以意象绵密著称,细节丰沛善用比喻,甚至一而二,二而三,生发不断。但是她的散文因为不摹写情绪(张很少沉迷于写情绪,我认为这是她与一般女性作家很大的不同。她以超脱淡然的姿态游离在作品之外,但又不是所谓上帝视角或高高在上。)多为评价书画、音乐、服装、电影等其他形式的创作,语言比较经济,基本可算有理有据,结构清晰。比如分析电影《叛舰喋血记》的《谈看书》及《谈看书》后记,主要观点鲜明,然后在许多史料中一一分析,加以联系,得到结论。很多人会说看不惯张爱玲的小说(太细),但是她的散文,如果对所评价的对象熟悉的话,要想看懂就非常容易了。

《红楼梦魇》系列文章是她散文中的一个例外,通篇的感觉很像读书笔记,没有结构章法,混乱,一边写一边猜,自己也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去,就更没打算给读者舒服的看,而更像做一个记录,作为日后系统文章的材料积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一讲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她是在大学教育被迫中断以后,出于谋生需要开始文学创作的,从一开始,就以自身及家人身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作为材料加以加工凝炼。作家分好几个类型,有人是虚构型,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她从没经历过任何谋杀,与警界没有关系,她全靠想像。有人是材料型,后期的严歌苓和李碧华甚至中期以后的亦舒都是。收集材料加以分析,可以说在建立语言风格以后以勤补拙就能源源不断的创作。这种态度是缺乏诚意的,至少我个人对于这三位的材料型写作都心怀不满。因为从中看到的只不过是加工过的材料,那我为什么不直接看材料呢?而张爱玲就是彻底的自我消耗型。《小团圆》中曾经提起,她认为‘最好的材料是自己熟悉的材料’。出于这个理由,张爱玲每一本小说都可在她个人经历中找到原型。我过去一直认为,虚构型作家是最具备天分的,因为写作的原意,就在于虚拟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所谓细节的真实性都不过是一颗挂着故事的钉子,重点仍然在于情节。但是随着《小团圆》的一读在读,我渐渐感到张爱玲有她的道理。首先,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她的一生都没有以其他形式获得过收入(编剧可算变种的写作)。在这个前提下,她的产量可谓非常之低。尤其《小团圆》揭示了她是一个多么贪财(或者说穷怕了)的人之后,产量低只能理解为对作品质量近乎变态的自我控制。但是这个控制,并不是闭门造车的对作品一改再改精益求精,而是反复揣度读者的偏好,非常自觉的迎合市场。近到《小团圆》与宋淇的数封通信讨论到读者的反应,远到《小艾》修改的结局,传说中《秧歌》的两个版本,都是张爱玲为迎合时局而做的改动。因此,张爱玲研究《红楼梦》,她的第一切入点,就是不同版本的《红楼》谁先谁后,先后造成的版本差异是为什么出现的。尤其是结局部分,不同的结局,标志着什么?是曹雪芹自身心态的变化?是不同续书者(我看《红楼梦魇》才知道续书不止一种,续书人不止一个,而曹自己所作的结局也不

止一版)之间人生际遇带来的不同爱憎?是社会心态变化造成作者(包括曹与不同续书人)自觉的迎合(例如逐渐加大湘云的戏份,因为读者喜闻乐见这种有女侠特质的无性别的可称情窦初开的“无情”角色)。张爱玲所写的五篇文章,分别偏重某一版本,而又不断引用其他版本加以印证。

第二,张爱玲作为一个自我消耗型作家,她最理解如何把经历所带来的给个人的感情和心理上的创伤,作为材料,一方面加以裁剪使用,一方面加以理性的分析,把自我也分析在内。所以她研究《红楼》,很注意区分:哪些人物是在曹或者续书人的生命中确实存在原型的,原型走向角色做了多大程度的修改,为什么修改,政治原因?隐痛不愿提起?为家族讳饰?又有哪些人物是逐渐在创作中自己鲜活起来的。每一个作者都会有这种感觉,短篇不明显,长篇中就特别明显。人物总是走着走着就活了,这个活不是说写得好让读者觉得真实了,而是人物自己活了,不受作者控制了,他们之间的互动改变了设定了。作者总是会有预设的结局,有基本框架,但是写长篇,哪怕我这种初学者水平吧,都会猛然间发现:原来的设定是简单粗暴的,当故事发展到那一步,他们突破了。张爱玲自己有处理自身经历的材料的经验,她特别理解《红楼》作者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改变处理方法的思路。她的研究,常常是为了证明,哪个人物是创作。她怎么证明了,首先给予很多材料分析,哪些回目是早期创作的,哪些是中期的,哪些更晚,有了这个时间之后再来分析,人物在早期回目(不一定是比较靠前的篇章,写长篇,常常是想起来一段就写一段的,有时候甚至写好了结局才去写开头)里的剧情暗含了怎样的结果,而又在后期回目里被更改了,这个更改,就证明是创作。她的分析文章,甚至针对一个人物,有长达十数回来回的修改分析,极尽详细之能事。张本来就是个心思非常细密的人,而又对古典文学创作的习惯很熟悉,博览群书,对上至朝堂政事下至贩夫走卒都有知识储备,简直如同曹同时代人,分析起来得心应手,我看得就奇爽无比。

下面以宝玉的结局为例讲讲张爱玲是怎样分析的。关于宝玉结局,现存许多版本,究竟哪一版对哪一个我是记不清楚的,单纯罗列一下。

一:黛玉病死,宝钗嫁给宝玉,一年后难产而死(或者不到一年病死),宝玉贫困至极,做了看街兵,就是在街边木棚中居住,往来官员时任人驱使的仆役。湘云早寡,沿街乞食。直到晚年二人才相遇,在风雪夜相拥而泣,然后再婚,共同生活。这就是白头偕老。张爱玲的评价,这个版本是最接近于家败后事实的真相,是现实的惨痛和毫无光彩。应该是最早的版本。

二:黛玉病死当天宝钗嫁给宝玉,宝玉出家,随一僧一道而去,最后重归青埂峰下,那块玉也重新化为顽石。

张爱玲的评价,这一结局将黛玉和宝玉重新划入神话的范畴,有美感,光彩照人,升华但是也削弱了悲剧性,但是更加符合一般中国章回体流行小说的结构。要么是大团圆,如果人间不能团圆,便到天上去,似乎升天就不再需要团圆。(《新白娘子传奇》就是这样啊)

三、黛玉病死,宝钗难产,宝玉不务正业,没有出息,袭人终于主动求去,多年后宝玉乞食至袭人家门口。以袭人的角度叙述,嫁给蒋玉菡后家道日盛,生活丰足,早已不再回忆救主。风雪之中二人隔门对望,忽然同时扑地立毙。

张爱玲评价,这一结局有漏洞,袭人虽然没有正式收房,但早已不是处女身,娘家也清楚。袭人另嫁,绝不是从贾家出嫁(没有名分),而是以发放丫鬟的渠道还给娘家,由娘家发嫁(目前主流版本也是如此,只不过很有人情味儿的写为王夫人代为寻找婆家),而娘家对袭人和宝玉的关系很清楚,没有底气作为处女发嫁。而蒋玉菡身为名旦,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有财有势,娶妻为传宗接代,不可马虎,应该不会接受袭人。之所以写袭人嫁给蒋玉菡,并且生活富足,是作者对袭人的偏爱,希望她有好的结局。另一方面,宝玉死于与袭人的对望之中,对欣赏宝黛或者湘云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不仅削弱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力量,也削弱了与湘云之间贫苦相守的现实温暖的力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版本,说明袭人是作者身边确有其人的一个角色,因此宝玉与袭人的场面一直都更加温馨,真实,也出现的极早,在最早的版本里已经有了袭人的完整故事。而宝钗黛玉,尤其是宝黛爱情悲剧,都是后来作为文学创作逐渐出现并加以丰富的。袭人的性格复杂性凸显,不光是自以为忘记和背叛,更加是在自以为忘记之后一个突然的重遇之下激动至心脏病发或脑溢血而亡。这一个版本应该也很早。

四、黛玉病死,宝玉宝钗生活困苦,袭人说服蒋玉菡将二人接到家中奉养(有版本是袭人多次接济宝玉,遭到蒋玉菡厌憎),后来宝玉出家,将宝钗托付给袭人。

这一版本也较为接近实际情况,也应和了早期宝玉所说的两次“做和尚去”一次是为黛玉说一次是为袭人说。宝玉夫妇住在蒋玉菡家,袭人尴尬是绝对的,为了不让袭人尴尬,也是为了与黛玉之间感情的排他性选择出家。

不同的版本之中张爱玲的主要结论是:早期《红楼梦》本来没有打算写到抄家、破败,而是回顾烈火烹油的大家生活,和温馨细腻的闺阁情趣,自传成分很重,人物也相对较少,能和曹雪芹的经历相吻合。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许多人物走上了符合逻辑的发展道路,而这个逻辑,再创作也脱不开大家族整体衰亡的事实,甚至于曹自身的思想是比较接近于“败落乃是自作自受”的意思,之前越轰轰烈烈,也就伏笔了之后忽然的败落。袭人作为宝玉原型心中一个重要的感情对象,最早拥有了完整的剧情,那就是负恩,离宝玉而去。如果没有这个选择,袭人不成其为袭人。那么为了袭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物)走向上的完整,抄家的剧情不可避免。事实上,可以说每一个红楼人物的命运都和最后的衰亡密切相关。这一个阶段的修改,是逐渐从为自身讳饰的消遣性创作走向严肃,揭示命运的必然与偶然,完善每个人物自身的逻辑。之后,随着书稿流散,读者增加,反馈成规模。曹雪芹也逐渐成长为一个职业的严肃的作者,就像张爱玲一样,他走向了对读者严肃的迎合,直到将人物套上神话的框子。张爱玲没有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单纯是为了淡化悲剧色彩么?整部红楼每一个字都是为了悲剧做铺垫,我个人的理解,神话是为了给予读者安慰,安慰并不是淡化,而是以因果报应来解释命运的不可知。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仅仅是安慰呢?

最后仍然回到为什么张爱玲这样的自我消耗型作者最富于天分、作品的分量最重呢?《红楼梦》和《红楼梦魇》写作的时间都超过十年,唯一的不同是《红楼梦》以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作为蓝本,而《红楼梦魇》以作者的阅读经历作为蓝本。面对同一个材料长达十数年,如果不是材料本身对作者有太大的吸引力,有太丰富的意义,有太多可以去解读的角度,有太多可以去填补的创作空白的话,谁能做到呢?

写作是枯燥而没有规律可循的,不是经验训练,不是技能,真是华山一条道的摸黑走,模仿前人是唯一的捷径,也是必须放弃的捷径。总有一天,写作人会感到自己在一片黑暗森林里摸索,既辨认不出方向,更不知道自己在走的是不是歧路。

张爱玲和曹雪芹之所以乐此不疲,唯一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他们不能放弃的材料,是给予自己内心深处太多震动、太深伤害、不能遗忘的噩梦。对于长期失眠做同一个噩梦的人来说,治疗方法就只有找出做梦的原因。那个原因总是及其隐蔽的,写作就是自我剖白的刀,找的过程歧路万端,但只有坚持写下去才能找到。

我一直不明白,以张爱玲的才华、身世和视角,就算写不出民国红楼梦,写出金粉世家总是绰绰有余的,为什么她从来没有写过真正的家族剧长篇呢?直到《小团圆》的出现我才理解到,家族里的故事,《怨女》《沉香屑》《色戒》这些故事,这些角色只有她间接的体验,或者对他来说那并不是伤筋动骨的。而真正最相关的父母姑姑弟弟的故事,直到《小团圆》才拿出来。

下载红楼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楼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论文(范文模版)

    淺說《紅樓夢》的家族文化之教育 中華民俗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曾經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化。因此對於文化這個詞,中國人並不陌生,而且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周禮》中說:“關乎人......

    红楼梦研究论文

    红楼梦研究论文 悠悠五千年中华历史,也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它就像一座丰富璀璨的文化宝库,给后人提供了智慧与力量。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学......

    红楼梦赏析论文

    《红楼梦》赏析 理学院 统计1101黄芳A20110105 摘要:《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

    红楼梦研究论文

    《红楼梦》中尤三姐人物解读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尤三姐虽然出场极少,但性格却鲜明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她性格与爱情两方面讲述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 《......

    红楼梦论文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 一、《红楼梦》婚姻法文化解读 高维娜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批判作品。其内容涉猎封建社会的方方面 面,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生活、法律、制度等的缩......

    《红楼梦》论文(五篇范文)

    宁波大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红楼梦〉解读》期末考试题 课程编号:054TSGAGX试卷编号考试性质:开卷考试 参考班级:工学院071班 学号: 074090324 姓名:盛文华成绩: 考试题:根......

    红楼梦鉴赏论文

    姓名:张莘 学号:20124893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

    红楼梦人物赏析论文

    史湘云——最是一抹绚丽的红 内容摘要: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