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论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吹拉弹唱,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十八般武艺,只为博你一个青睐。——题记
拿到教材,翻看一遍。第一节课上什么?传统文化仅仅是背两篇古文,学两首古诗,知道几个传统节日?学生手中无新书,心中有定型,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思索良久,决定一节课就解决这一个问题:传统文化是什么。传,延续,传承的意思,统,有世代相继的意思,传统文化,就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文化。其表现形式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一句话的内容,用40分钟。既然是历史传承,先以歌谣的形式了解中国的大体朝代更迭,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背诵。再说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没介绍一种,比如古诗(床前明月光、小荷才露尖尖角)、词(大江东去浪淘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歇后语(小葱拌豆腐)等,让学生举例说一两句;遇到学生说不出来的,比如古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曲(分小令和散曲两种,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赋(司马相如《上林赋》)等,我就把自己准备的朗诵出来,尤其是对于传统戏剧,学生了解不多,我说:那我唱两句,你来猜猜戏词吧!学生一听,个个竖着耳朵听:京剧——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学生竖起耳朵来听,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第一节课的拘谨和陌生一扫而空。趁机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找到你喜欢的点,深入研究,咱们学校就出过一个京剧专业的学生呢!
一节课,徜徉传统文化;一节课,拉近师生距离;一节课,获得学生青睐。喜欢一个老师,爱上他的课堂。还有什么比学生对你的尊重和爱戴,更让一个老师有成就感呢?
第二篇:传统文化论文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和的结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倾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自强不息”及“允执厥中”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们对加强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等教育 人文素质大学生
为什么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当代大学身的普遍现状1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成教大学生的年龄跨度、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及能力等不尽相同,其中的一部分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找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家庭”,并把能拿到毕业文凭作为上学的最高目标。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把 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三)奉献理念淡化,功利色彩浓厚 一些成人高校学生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过于注重实用,重视现实,恪守 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而忽视个人对集体、社会的义务,缺少群体观念,缺乏集体的团队精神。行为上表现出无私奉献少,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强烈。如在就业问题上,他们不是选择到 “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能“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四)文化素质低,文化功底较差,艺术修养不高,欣赏品位较低。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简历造假、考试作弊、忘恩负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一味放纵自己,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
以上情况表明,当前不少成人高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积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 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来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优 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传统文化教育是成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方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因此,中国古代贤哲即使是对自然界的新颖见解,结果也总是要导向对人心的启迪,落脚以告诉人们某种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儒家修身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历史的产物,其道德伦理观念、为人处世哲学等虽带有封建色彩,但以儒家为主体所形成的所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传统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被看作是“大节”,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的杰出代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帮助其修养“为天下立功,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品格。当今,由于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理想人格失衡,一切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至上追求,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体会。进行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冯进 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I]成 人教育,2004,(9)
[3]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I].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第三篇:传统文化论文
带入情景,想象画面
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李场小学
郭曾
古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喜爱。它以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读来朗朗上口,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也显得尤为关键。
在当前教学中,古诗教学异彩纷呈、百花齐放,但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古诗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古诗由于时空跨度较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个人情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很难入情入境,与诗人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再加之,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或重视不够,或觉得无从下手,使得古诗教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仅仅成了试卷上的一个得分点。
那么古诗教学真的让人束手无策;真得因为难教就要停滞不前了吗?除了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外,我们教师就无法有所创新吗?人教出版社专家崔峦老师说:“小学古诗词教学,最要紧的是把学生带入情景,想象画面,做到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感受,最忌讳的是串讲词句,逐句翻译,把活诗(词)教死。”这句话对我有很深的感触。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认为想象是击破古诗难关的一块璞玉。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在这一心理过程的带动下,可以还原再现描绘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古诗因时空跨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可以说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一座桥梁,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二、再现情境,激活想象
根据情境想象是我们惯用的方法,它能使使静态的阅读变成动态的生成。其实所谓“想象”并不意味着想象出实际没有的事物,这是狭义意义上的想象,想象更应包括再现原有的事物。
如《凉州词》的教学,在初读古诗后,我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王之涣在吟出这首诗时,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事物,可最终定格在诗人眼前的却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样的一个画面,既有广度,又有高度,有点有面,接着才会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声音,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不在画面之内。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经验和自己感受的总结,这种经过加工的画面再现,也是一种想象,学生对画面的想象同样是充满智慧的表现。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王之涣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出这首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情景的再现可称为是再现式想象,它来源于学生对生活、对事物深刻的理解,源自于自身感受的一个提炼。学生的头脑中再现了古诗的场景,并能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
三、联系生活、引发想像
感悟古诗,不仅是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蓄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种味?即所谓感悟诗情。实践证明,紧紧抓住“想象”,这个中介,就可以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如学习《十五从军征》,当学生读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我启发学生想象:同学们,六十五年是人生的大部分岁月,我们的主人公把自己的青年、壮年、老年都留在了沙场上,那么这些年他是如何度过的呢?三十岁时、四十岁时、五十岁时„„直至八十岁才得以返乡。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一个空间,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之久,进而感受此时老人回到家乡后的心情。学生再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诗句,马上就能领悟出全诗的主旨了。
四、展开想像,训练写话
传统诗歌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歌习作。而现在古典诗歌的教学往往重视赏析,忽视写作,古典诗歌成了仅供学生赏析的古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的同时,适时加入一定说话训练、写话练习。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
如教学《十五从军征》,当学生读到“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老人在哭泣什么呢?随后我让学生以“我在哭泣”为开头,写写老兵的心声。此时再配之以恰当的音乐,学生个个奋笔疾书、展开想象,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们写下的不仅是老兵的心声,更是那字字带血的控书。用文字表达的东西永远比随口说出的更具逻辑性、更具文学性,而学生能写出这些,都离不开想象的辅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课堂写话训练,从而使古诗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的习作夯下了基石,也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想像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想像使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在古诗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想象这一媒介,可以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活力四射,增添古诗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了学生对古诗感悟。有了想像这块敲门砖,古诗教学定能散发它独特的魅力。
第四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反思语文教育教学
——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研讨会有感
铁山区三岔路小学石慧
2012年3月24-25日,在海观山宾馆会议大厅,时而传来书声琅琅或低吟浅唱的声音。这是我参加为期两天的黄石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真实,远道而来的张鹏举、丁士琪和杨建华三位传统文化研究专家,结合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为我们语文教师奉献了多场精彩讲座。
十分感激来自黄石二中、十六中、十五中、团城山实验学校的师生为我们展示了四节古诗词鉴赏课,更令人激动的是张鹏举教授对课程给予了点评,随后还做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讲座,他博古通今,将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渊博的学问让我叹为观止。他认为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传统的经典不仅滋养着现代语文,能全面提高人的语文素养,还能修身养性。丁士琪教授则从词曲宫调、诗词吟诵曲调方面诠释了古诗词念、诵、吟、唱的四个层次。他边讲边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古人读古诗词是要讲究唱的,音律、格律、声韵是古诗词很重要的部分,而现在的中小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理解内容,应付考试,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程贤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弊端。
通过学习,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有深远的影响。《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
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二、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勇于追求美好的明天。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扬帆远航!
第五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学期第一次上传统文化鉴赏课,学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一些答案。上这门课之前只是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认识,不过认识很浅,停留在表面。自从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博大和精深,激发了我想了解更多儒家思想的热情。
首先我了解到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剧增,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一边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包含了孔子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最高道德和最高理想的标准。“仁”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最高思想道德,也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最高思想道德。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仁”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核心,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贯穿着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道德思想上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心。孔子主张的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际生活中一些道德操守、行为方式、自我约束方式。而儒家思想中的“义”是作为孔子批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仁”
与“义”是紧密相连的,“仁义”就是告诉我们懂得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真诚对待他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延伸。“礼”是儒家思想的第三个核心,它对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培养起了重要作用。“礼”的根本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在现在儒家思想“礼”已经成为一种道德风尚,学会礼貌对待他人是很重要的。以礼待人,构建和谐社会。“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范畴,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要求之一。“智”是聪明人必不可少的内在。儒家思想主张道德修养和自身优良素质的结合。“忠孝”两字对长辈,对工作,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忠”在与人交往时为人诚实,对人对事都应该秉承一种诚实的态度,我认为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道德标准。“孝”自然就是讲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了,对他们应该有着一颗感恩之心,时常惦记着他们,去学习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孝”是“仁”的基础,懂得孝悌的人才会懂得“仁”的真正内涵。
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对儒家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严于修身,帮助他人,感谢他人。我很庆幸学到对“仁”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懂的了我不曾学过的东西。在当代生活中也给了我一些现实意义的指导,处处可以体现“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