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
先说说作者 阿瑟·史密斯
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
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我相信中华民族是知足常乐的民族,很多人的生活要求都不高,只要求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温暖的家和幸福的家庭,以及偶尔的旅游。我也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忍且韧的民族,总是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的不幸,例如自然灾害和政府的税收,很少会有人肆意地去反抗,这点跟欧美人常常罢工示威游行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我们也是一个很爱面子的民族,所以我们这个民族身上固有的劣根性,我们很少去触及,我们很少去改正它,我们更很少地去批判它,理论上,中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开放的社会,从外国人在华居住不多这点上来讲的。我们也通常只在繁华都市的闹市区和热门的旅游景点处能寻觅到外国人的身影。我们学生所学习的英语事实上也很少去跟外国人沟通,最多也或许是问路和买买东西吧。
我们应当去从外面的人哪里来审视我们自己呢?主要是通过那些从小在欧美国家长大并受过欧美国家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或是传教士之类的人,他们的成年时光在中国读过很多岁月,该从他们身上去理性地寻找自己的民族身上所固有的劣根性来反思自己。我一向认为这种劣根性是我们个人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瓶颈,从而大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但却没能恰当地用在刀刃上。我想,人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么正视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局限,这点是应当极力肯定的。
很幸运的是,这次的毛概老师提出了读一本好书之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气质》,也算是和名著的不解之缘吧。
根据我读到的这本中国人的气质 大体分为
一 保全面子
二 节俭持家
三 勤劳刻苦
四 恪守礼仪
五 漠视时间
六 漠视精确
七 易于误解
八 拐弯抹角
九 顺而不从
十 思绪含混
十一 不紧不慢
十二 轻蔑外族
十三 缺乏公心
十四 因循守旧
十五 随遇而安
十六 生命力强
十七 能忍且韧
十八 知足常乐
十九 孝悌为先
二十 仁爱尚善
二一 缺乏同情
二二 家长里短
二三 株连守法
二四 相互猜疑
二五 缺乏诚信
二六 多元信仰
二七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这二十七个部分
其中个人认识到且理解比较深的有 保全面子 下面就根据中国人的面子谈谈我的感受: 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两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造成的一种现象,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重视“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富强”。面子,是中国人考虑最多的一个话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时时处处爱面子。面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面子是到底是什么呢?翻开词典可见,“面子”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含意,后引申为脸面、票面等,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面子”一词的含意特别复杂,“给不给面子”有时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人爱面子真可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往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外国朋友有时看了直摇头,叹说:不可理喻。中国有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说的就是中国人爱面子,遇到有损家族或家庭的不名誉之事(大而言之,甚至国内的不名誉之事,有时也被称为家丑),如子女不孝、妻子被虐待、丈夫怕老婆、女儿被人欺辱等,宁可憋在心里头,也不愿说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会丢面子、遭人齿笑。甚至有时都到了只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常听中国人在劝解家庭纠纷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破门牙往肚里咽。你想想,门牙打破了都不愿让吐出来,害怕丢面子,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的呢!真是可悲、可笑极了。中国人爱面子,有时也表现为一种气节或骨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爱这样的面子是可敬的。不过,中国人爱面子,通常只是爱自己、家人或朋友的面子,对人家的面子有时非但不照顾,而且故意毁损。正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事实也确是如此:有些人无聊到以损坏别人的面子为消遣。俗话说:凡事总有个度。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也是如此。曾听说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一对老夫妻,几十年来从没见到红过脸,除了没孩子,也没人见过他们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和睦夫妻,日子过得一定很幸福,并被作为模范夫妻称颂着。实际上,老两口从结婚时起就没同过床,感情一直无法交流。但由于双方虚荣心太强、太爱面子,谁也不愿别人知道他们夫妻间的事,更不愿带头提出离婚,就这么一拖再拖。为了面子,他们在人前强颜欢笑,背地里淌眼抹泪。这也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作怪。何苦呢?为了面子,中国人请客,总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管是请一个人还是几个人,都要满盆满碟的往上端菜,一摆就是一大桌,还口口声声地说“没菜!没菜!”;为了面子,中国人可以摔锅卖铁地去出人家的礼金,不是有句话说:人情大似债,头顶着锅儿卖。但中国人的礼数似乎也太多了点,什么结婚礼、小孩十二天礼、满月礼、抓周礼、过十岁礼、过四十礼、升学礼、参军礼、乔迁礼、过寿礼、丧礼等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加上中国人本来就多,真是没完没了;为了面子,中国人吃了亏、上了当常常自认倒霉,唯恐别人说三道四;为了面子,中国人有时甚至可以去违法犯罪掉脑袋……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鬼迷熟人。并不是真有什么鬼去迷惑什么人,只是打个比方而已,意思是说消费者在购买熟人的东西时经常吃亏上当,不是缺斤少两就是价钱贵了,还有就是买到次品、劣品、不合格品甚至危险品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因为中国人太爱面子了,宁可让人坑了,也不愿当面计较,以免让人觉得这人没涵养、没品位、没修养。熟不知,一些商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故意蒙骗熟人,赚取昧心钱。中国的三角债令人头痛,与老总们看面子有很大关系(国企的老总更多点,反正不是自己的钱,做个顺水人情,不愿撕破脸皮得罪人);熟人之间借钱,也是看面子;以至于有些面子软的人,钱借出去了,却不好意思去要,遇到自觉点有点良心的还能早些归还,要是遇到不自觉或耍赖的人,只好吃了暗亏。中国的传销屡禁不止,其根源也是在于中国人太爱面子。谁都清楚传销是个骗人的玩意儿,且早就被国家作为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却怎么也杜绝不了,为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传销就是靠面子运转下去的,没有面子也就没有传销。靠面子?靠谁的面子?靠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一切熟人的面子。这么说来,我们咬牙吃了暗亏,给了别人面子,却不一定是在做好事,或许就是在协助熟人违法犯罪干坏事。呜呼!做人真难。看看人家国外是怎么做的:有时即使是到一些很富裕国家的很富裕的人家吃饭,主人也只是挑选客人喜欢(有时只是主人喜欢)的几样饭菜端上桌,并不为夸耀富有而铺张浪费。邓小平同志当年到英国访问,报纸上也只是报道撒切尔夫人拿三四样简单平常的东西招待他的。在国外经常能看到许多老外(包括一些有钱人)到饭店吃饭后,把吃不完的东西打包带走。看人家老外多实在。说真的,中国人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学习国外的经验,以改掉这些虚荣爱面子讲排场的坏毛病。中国人爱面子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临潼斗宝的典故;到了东晋,有了石崇和国舅斗富;到了隋朝,因为爱面子,隋炀帝命人用丝绸裹树、免费供应外国人用餐;近现代爱面子的例子也太多了,举不胜举。中国人爱面子,有些外国人又何尝不是?不信你看,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午餐》中,主人公„我‟就曾因为爱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结果一顿午餐整整花去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古代日本的武士每当比武失败,就觉得极度的没面子,往往以自杀了结自己。表面上看,给不给面子是单方面即可决定的事;事实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面子总是双方面的事,给不给面子也必然是双方面的事。任何一方不管、不顾、不看对方的面子,另一方也就没有必要给面子,更没有必要受所谓面子的拘束。单方看面子,最终吃亏的总是看面子的人。吃了亏不要紧,别人还要说你笨、说你傻、说你呆。吃亏、上当并不是福,不是吗? 这样看来,现在中国人爱面子的程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尊自信自强的程度,而已经接近一种畸形的爱面子了,纵使这本书写了很久依然让我们看后唏嘘不已„„
其次,对于书中缺乏诚信的解释,我个人觉得不完全,因为中国人现在缺乏诚信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一切向“钱”看导致的,从中国人的本性来说,缺乏诚信绝对只是个别现象从一些中国古代故事来说就可证明着一点:
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江苏清河县(今淮阴县)衙门口建了一座“状元楼”,这是为当地一位状元修建的,这位状元叫丁士美。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清河县的丁士美到京城赶考。途中,一位姓刘举中见丁士美衣着寒酸,就十分看不起他,当着丁士美的面说:“瞧你那穷酸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要是能中进士,我刘举人就从你跨下钻过去。”
丁士美知道那个姓刘的举人是个狂妄的人,不愿意和他费口舌,只是笑了笑。刘举人见他不说话,还以为他胆小,不敢还嘴,于是就更加放肆地嘲弄他。丁士美这个人涵养很好,也不生气,只是笑笑。
丁士美从小家境贫寒,十年寒窗苦读,已经是个才华横溢的书生了。只是他性格内向,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大家都不怎么了解他,以为他只是一个懦弱的穷书生。
可是丁士美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胸有成竹地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在三月初的殿试时,丁士美的文章被选为“十佳”文章之一,这十篇文章被送到皇上那里去审阅。皇上看了这十篇文章,觉得都很不错,很难定论,于是就决定把这十个人召到金殿上,进行口试。丁士美声音浑厚,口才出众,当着皇上和文武百官司的面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治国良策。皇上听了,龙颜大悦,当时就把丁士美定为头名状元。
再说那姓刘的举人,虽然在那一年也考中了进士,可是他看见丁士美中了状元,想起当初自己狂妄的举动,既羞愧又害怕。羞的是当时的狂傲,怕的是丁士美伺机报复。于是他请同窗好友作陪,找丁士美赔礼道歉。丁士美很客气的接待了他,而且一点儿也没有记恨他的意思,那个姓刘的进士放心的回去了,为此他十分敬佩丁士美状元的为人,于是他决定履行当初的诺言。
不久,这位姓刘的进士被派到清河县任知县。上任后,他立即让人在衙门口修了一座“状元楼”,意思是:状元住在上面,我出入衙门都要从状元身下经过。这既算是履行了当初的诺言,同时也告诉后人:做人要谦虚,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有很多,不要无端地取笑别人。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中国人信守承诺还体现了爱面子的特性。
这是一本100多年前的书,如今看看很多仿佛就是现在的写照,不得不说这个美国人还是挺了解中国人的,虽然这本书里面基本上都是讲中国人的坏话,但是很多东西还是有影子的,这本书成书于1890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弱和受外国人欺负的时候,他能写成这样我估计他对中国还是很有好感的,总的来说这本书 写的不错,前面尤其好,后面两节有点糙。据说来自连载,写文章的难道都这样,前面的仔细,后面的草草收场,是跟前面的章节比起来。能够说明中国人的品格和行为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出生的这个国家。
看这本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借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民族,因为那句当局者迷,我们可能总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或是根本就不习惯对自我和国民性格进行审视。可我认为只有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促进个人和国民的进步,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缺乏公共精神、责任心、同情心等等都是至今我们能明眼看到的,难道不应该改吗......
第二篇: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
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以一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译者刘文飞、刘晓旸认为,这是一本善意与傲慢并存、真相与偏见同在的书。作者显然熟习中国人的生活,也对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东方人的儒雅表示赞赏。在他眼里的中国人的性格中,绝大多数都是缺点,如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宗教精神等。能称得优点的区区几个,如节俭、勤劳、忍耐好坚韧、相互负责、遵纪守法等,而那些被作者当做优点来写的某些性格,如如注重礼节、知足常乐、孝顺、仁慈和富有生命力,最终也被当成了缺点,他觉得中国人的礼节是恼人的折磨。
平心而论,作者一百多年前举出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性,至今依然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比如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神秘地环顾左右然后贴着别人的耳朵根子传话,比如为了敲诈勒索而有意指错路、甚至把路挖断,比如在交易中的相互欺骗,只要有了别人想要的东西便
不肯轻易出手等,这些揭短都可以说是所谓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生动描绘。
在中国,面子一词是语义甚多的复合词,不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其内涵之丰富,超出西方人的描述能力和理解能力。明恩溥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否则就是丢面子。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这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受规则约束,叫人捉摸不透。送给人一个厚礼,就是“给他面子”。但是,如果这礼是个人送的,最好别照单全收,不过全部拒收也很少见。犯了错却又被揭发出来,就是“丢了面子”,所以不管证据多么确凿,也必须否认事实以保住面子。
明恩溥熟悉中国古语,比如旁观者清,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一种自信而又虚心、坦然而又警觉的心态来看,只要批评非蓄意诽谤和恶毒中伤,无论其出于什么样的立场、带有什么样的情感,明恩溥在书中对于中国人及其文化之观察与解读,其理解的细腻、深刻和独到,至今让人感慨反思。我们这个民族性格中有些毛病,比如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真诚、喜猜忌、保守、节俭过份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明恩溥这一本成书
于百年前的名作,唤起有识之士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弱的时代,清政府后期的无能统治、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连年的自然灾害等,使得亿万中国人生活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恩溥所接触的中国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困、最为屈辱的一代人,书中可以使百余年前我们同胞的生活“真相”又一个非常直观具体的印象。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空之后,再来盘点,明恩溥笔下的国人性格,有的依然如故,有的荡然无存,有的改头换面了。比如,死要面子、商业活动中的缺乏诚信、官场上的贪污腐败、社会生活中公共精神的缺失、慈善事业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等,这些上上个世纪已经为他人所指出、也为我们自己所意识到的性格弱点,可以说是经久不衰,如今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人性和社会顽疾,甚至越演愈烈。
带着纵向与横向比较目光来阅读,作者所罗列的国人性格中的一些缺点,其中不少如今已经 “改正”。比如,国人的“不守时”大有改进,“不精细”也有改观。至于“保守”,如今大到对外资和技术的开放,小到对外国文化潮流和消费风尚的追逐,则改进接轨的似乎甚至过头,反而让人担心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捍卫和延续。再比如,当年的中国人比关心儿童妇女,今天的小皇帝现象已引起社会的警觉;当年的中国人冷淡外国人,如今的外国人成为竞相接近、追逐对象;当年的勤俭节约,如今的大手大脚„„。这样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来,即对所谓“缺点”的修正,是否都一定给民族的健康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民族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其中孰优孰劣,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哪些会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浮沉积淀,这些问题发人深省。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互相信任,人类就不可能共存于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非常复杂的社会。明恩溥认为,在中国长期盛行猜疑之风,引起一个陌生人关注的第一个表现,便是这个帝国无处不在的城墙,“城”这个字的中文意思即环墙而围的城市。一旦出现危险信号,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复城墙,这种维修工程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可乘此向哪些官员或其他暴发户们敲一次竹杠。之所以要建造城墙,其坚实的根基是政府对于人民的不信任。尽管皇帝在理论上是其子民的父亲,他的臣下也被称作父母官,当上上下下都心知肚明,纯粹是一些术语,人民与统治者的真实关系就像是孩子与继父的关系。城墙是猜疑特性的一个证据。人们之所以相互不信任,原因其一,是他们彼此不了解,其二是因为他们彼此了解。
明恩溥说,尽管中国人有彼此结盟的能力,这种能力时常令人联想其化学原子的聚合,然而只要在适当的时机向适当的对象小心提问,就很容易确知,中国人并不像他们表现的那样绝对彼此信任。同一家庭中的各位成员,也时常成为相互猜疑的牺牲品。这种相互猜疑的习性如此强大,猜疑与保守的结合,使得新生事物无法得到接受。中国人认为不相信他人是合理的,而这使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明恩溥眼里,作为整体的统治阶级并不是这个帝国最优秀的阶级,反而是最糟糕的阶级。中国有句俗话说:“蛇钻窟窿蛇知道”。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是,中国的官僚阶层并不为比他们低一级的阶层即商人阶层所信任。他们知道,所谓的改良只不过是一个表层外壳,很快就会剥落。一个中国泥瓦匠用没有和好的灰泥马马虎虎地砌好了烟尘和房顶,却花大量时间来抹平其外表。他知道,只要一生火,烟囱就会四处漏烟,只要一下雨,屋顶就会漏水,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明恩溥毫不怀疑,在中国也可能有清廉正直的官员,但是为数很少。而且从他们所处环境的性质来看,他们完全没有希望去实现他们心中可能存有的美好愿望。把那些最有条件熟读中国经典的人的实际情况与这些经典教义做一个对比,就会获得一个活生生的认识,即这些教义在把社会带向其高标准方面实际上是多么的无能为力。中国官方各级官员都会发布数量极大、措辞得体、内容包罗万象的告示,其中缺少的唯一东西就是真实,因为这些堂皇的命令并没有指望得到执行。一位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充满着最高贵的情感和最卑劣的行为。
明恩溥断定,中国的财富足以用来开发中国帝国的各种资源,如果缺乏信心,谨慎的资金是不会从藏身之处跑出来的。中国有足以满足各种需要的学问,中国也不缺乏各个方面的人才。但是,缺乏以诚信为基础的相互信任,所有的一切都无助于这个帝国的复兴。
明恩溥的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儒学,他认为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这个民族最为突出的智慧成就。中华民族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有记载的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为悠久,她也是一个始终完整地保持着其民族性的民族,从未离开过其发祥地,现存的一切,在许多方面似乎和远古一模一样。该如何结识这个绝无仅有的事实?从历史的黎明至今一直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数民众,是用什么方式被统治的呢?民族的衰落和死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为什么只有中国构成了一个例外?导致这一结果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民族依赖的是物质力量,而中华民族依赖的是精神力量。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任何一个处处留心、了解人性的旅行者,一想到中国的道德从古至今对民众所产生的神奇约束力,都会印象深刻,叹为观止。他还说,儒学关于人的责任的教导是出色的,令人赞赏。中国的古籍之中完全没有任何会使读者的心灵变得庸俗的东西,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拥有如此圣洁的文献,其中完全没有一处放荡的描写,没有一句出格的话语,四书五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批注,都可以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里大声诵读。
皇帝的统治好坏与否,他个人要直接对上天负责;人们奋发向上比统治者更为重要;统治者必需有德有能,必须以德施政;关于人与人之间五种关系的重要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这些观念像一座座山峰,耸立在中国人思想的一般水平之上。只有正确理解儒学体系上的这些优点,我们才有希望正确理解中华民族,这些优点使得中国人能出众地服从道德力量。
在延续了很多年的文官考试中都要求引经据典地作文,这使人们的思想统一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使每一位考生都把政府的稳定视为他个人成功的前提,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儒学就是基础,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儒家弟子,正如所有的英国人都是撒克逊人一样。儒家经典是中国统治者驾驶更加航船时所一句的一张航海图。这是由人所绘制就某种意义而言得到神授的最好一幅航海图。中国人在驾驶自己的航船时获得了多大的成功,他们已经驶进了什么样的水域,他们此刻又在朝哪个方向航行,——这些问题如今都是头等重要的,中国正在与如此之多的西方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在将来似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明恩溥认为,中国有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天生的遵纪守法,这一素质究竟是社会制度的结果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中国人是一个守法的民族,既是天性使然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在介绍中国人坚韧的民族美德时已提及。有人说过,使用英语的种族,其血液中流淌着某种不守法则的基因,这种基因使其难以忍受各种规则,一受到约束就躁动不安。正因为如此,个人自由和天赋人权的学说才不得不结果长久等待之后才得以确立。但是,既然这些权利现在已经稳固地确立了下来,明恩溥自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清醒一点,多少强调一下个人意志服从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法律的尊严呢?在这些方面,难得我们不能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吗?
作者以他与中国人朝夕相处中的细腻观察认为,中国人懂得如何拥有,懂得如何追求,无论是否拥有,他们都懂得如何知足。中国人的常乐是一种民族性格,这是与其精神上的知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人并不具备这种很容易心满意足的才能。中国人养成了知足常乐的性格,就像鱼儿长出鰓来是为了在水中游动,鸟儿长出翅膀来是为了在天空中飞翔。中国人勤劳、宁静、遵守社会规则,这些都是他们所谓的天赋,他们还有着无人能比的忍耐力,以及举世无双的忍受痛苦的毅力,因为他们相信那些痛苦是他们所无法左右的。中国人通常是快活的,其神经系统就更不用说了。中国人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似乎就是和别人聊天,至于聊天的对象是连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没有太大区别。毫无疑问,对人际交往的重视,能够大大缓解中国人所遭受的许多痛苦。
据说,检验一个人真实性情的正确方式,就是考察他在饥寒交迫、浑身湿透情况之下的行为。明恩溥认为中国人的神经与西方人的神经完全不同,没有哪一种西方文明能教人忍受突如其来的沉重负担。作者甚至看到,或许在病中,中国人性格中特有的常乐才表现的最为充分。通常,他们都带有最为乐观的态度,无论是自己有病还是别人生病,中国人似乎都希望仍然保持乐观。即便在身体虚弱、极度痛苦之时,也常常没有放弃那种开心的希望,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情绪。具备这种快乐情绪的中国人不在少数。这种能力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天赋,这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心里矛盾。纵
然身陷全然无望的境地,也似乎不放弃希望。如果关于“适者”的历史教诲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中华民族就必将又一个壮丽的未来。
在明恩溥看来,中国人忍耐特性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毫无怨言地等待、处之泰然地承受这样一种能力。明恩溥评价中国是一个最讲求实际的民族,中国人有无限的忍受能力。中华民族这种无可比拟的坚韧性格,应该是用来担当某种使命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去忍受生活中的常见的灾难和饥饿的折磨,这样的推论应该时候合理的吧?如果“适者生存”就是历史给出的教导,那么毫无疑问,一个天生具有这一品格、同时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族,就必定拥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不过,忍耐和坚韧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人在这一方面的美德,还必须考虑到其经常出现的逆境中保持的平和心态。明恩溥把这种持续的好心情称为常乐,并呼吁人们关注这些美德的存在。使用知足一词,并不是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安于现状,到了对改善自己的境况都毫无兴趣的程度。不愿意去改变体制,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中国社会的这样一些观念渗透进了全体民众的内心,源远流长,有力压制着一切对于命运的既定安排表现出不满的实际行为。他们自然也会感觉到各种不幸,但他们认为不幸是难以避免。
对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精神真理的绝对漠视,是中国人心灵中一个最为可悲的特点,他们随时准备接受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一个没有精神的灵魂,一个没有生命的精神,一个没有起因的宇宙,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据说,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活有六项指标,每一项都
意义重大;在这些指标全都得到验证的时候,它们就能提供出一个关于该社会真实特征的准确验证。这六项指标是:
(一)工业状况;
(二)社会习俗;
(三)妇女的地位与家庭特点;
(四)政府的构成和统治者品质;
(五)公共教育的状况;
(六)宗教崇拜遂现实生活的实际作用。
任何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都可以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被揭示出来:他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他与同胞的关系如何?他与其崇拜对象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三点,其性格的立体图就可以被描绘出来。明恩溥用这些测试题来测试当时的中国人所得出的答案是,中国人与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都是缺乏诚信的;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缺乏利他主义的;与其他崇拜对象的关系是多神论、泛神轮的和不可知的。
中国人所缺少的并不是智性也不是忍耐精神、实践能力和乐观性格,相反他们的这些品质都非常杰出。他们所缺少的是品格和良知。有些中国官员经受不住贿赂的诱惑,做了错事,还以为永远都不会被发现,因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过,有多少中国人能够顶住压力,不举荐自己显然不能胜任的亲戚去担任公职呢?请想象一下这种拒绝的家庭后果,每个中国人都害怕面对这样的后果,这种依附关系和任人唯亲在中国的官场、军界和商界盛行,还会为中国的看门人和警察不忠于职守而感到惊奇吗?
传教士明恩溥这样告诉世人,中国人的性格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许多话题只能略去不谈。事实上,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互相矛盾的,无论是谁,如果他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
另一面,就一定会作出错误的判断,而且还永远都不意识不到自己出错这样一个事实。作者分析了儒学高尚的道德属性。他说,我们乐于相信,儒学造就了许多道德高尚的人。这也是这样一个如此杰出的道德体系所应该给出的结果。
一个想要了解中国人道德之真相的人,可以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帮助去进行,尽管他们随时准备掩饰自己和朋友们的缺点,可他们却时常会十分坦率地承认民族性格上的弱点。作者以自己常年生活在其中的经历观察到,中国的社会就像中国的某些风景。稍稍离开一些看,显得美丽而迷人。可是一到近处,就肯定会发现许多破败的、让人生厌的东西,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没有一张照片能公正地反映中国的风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满目皆是那种表示幸福的符号。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不长的体验就会发现,中国人的幸福的确全都是外在的。
一百多年前的明恩溥以他在中国几十年的观察断定,中国的需要是很少的,需要的只是品格和良知。更确切地说,这两样东西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品格就是良知。要改革中国,就必须在品格方面追根溯源,良知就必须得到实际上的推崇。
第三篇: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
先说说作者 阿瑟·史密斯
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我相信中华民族是知足常乐的民族,很多人的生活要求都不高,只要求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温暖的家和幸福的家庭,以及偶尔的旅游。我也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忍且韧的民族,总是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的不幸,例如自然灾害和政府的税收,很少会有人肆意地去反抗,这点跟欧美人常常罢工示威游行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我们也是一个很爱面子的民族,所以我们这个民族身上固有的劣根性,我们很少去触及,我们很少去改正它,我们更很少地去批判它,理论上,中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开放的社会,从外国人在华居住不多这点上来讲的。我们也通常只在繁华都市的闹市区和热门的旅游景点处能寻觅到外国人的身影。我们学生所学习的英语事实上也很少去跟外国人沟通,最多也或许是问路和买买东西吧。
我们应当去从外面的人哪里来审视我们自己呢?主要是通过那些从小在欧美国家长大并受过欧美国家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或是传教士之类的人,他们的成年时光在中国读过很多岁月,该从他们身上去理性地寻找自己的民族身上所固有的劣根性来反思自己。我一向认为这种劣根性是我们个人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瓶颈,从而大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但却没能恰当地用在刀刃上。我想,人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么正视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局限,这点是应当极力肯定的。
很幸运的是,这次的毛概老师提出了读一本好书之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气质》,也算是和名著的不解之缘吧。
根据我读到的这本中国人的气质 大体分为
一 保全面子二 节俭持家三 勤劳刻苦四 恪守礼仪五 漠视时间
六 漠视精确七 易于误解八 拐弯抹角九 顺而不从十 思绪含混十一 不紧不慢十二 轻蔑外族十三 缺乏公心十四 因循守旧十五 随遇而安十六 生命力强十七 能忍且韧十八 知足常乐十九 孝悌为先
二十 仁爱尚善二一 缺乏同情二二 家长里短二三 株连守法二四 相互猜疑二五 缺乏诚信二六 多元信仰二七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这二十七个部分
其中个人认识到且理解比较深的有 保全面子 下面就根据中国人的面子谈谈我的感受: 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两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造成的一种现象,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重视“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富强”。
第四篇: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第五篇:《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早期在中国居住的一位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人,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美国公理会教士。他27岁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传教,并参加了当地的救灾、医疗等工作,在中国居留了50余年之久。他根据自身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人的了解,先后写了《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农村生活》、《骚动的中国》等书。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是史密斯的代表作。1890年,他根据自己二十几年在中国传教士的观察、体验所积累起的生活经验,以“中国人的气质”为总题,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要求作者集结成书。此书在1894年由美国佛来明出版公司在纽约出版。
世界上的民族特征,固然不能由“优”、“劣”之分,但也没有哪个民族自称是十全十美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勤劳、聪明为世人所公认,但也因长期受封建制度的统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存在不少消极、保守的性格特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尤其到了清王朝的末期,国弱民穷,备受外国列强的欺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打门被外国列强轰开,西方思想由此传入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民族危机,纷纷寻求救国之路。有主张文化创造的,有提倡西化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正视我们这个民族“劣根性”的却不多。
史密斯说“中国人并不缺智慧,不缺忍耐、务实和乐天的性格。在这些方面,他们都非常出色。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但是史密斯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气质性格特征,今天的中国已非当年的中国,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早已焕然一新。这本书主要是让我们看看我们先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他们身上压着多么沉的精神锁链,多多少少起点“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说,现在我们已不存在史氏所公正指出的那些消极的性格和现象了。看看那时社会上那些见死不救的看客,看看那些图财害命的奸商、那些营私舞弊的贪官,看看那些封建迷信活动,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是值得我们深省和羞愧。
下面我就看到的想到的说一说我自己的想法。按着这本说所介绍的各种性格气质顺序来一一为大家说说我的想法。
一、面子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把“面子”看成是中国人的特性,却是有些荒唐,但是看完之后我倒是觉得这样说中国当时人得性格气质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人确实有很大的表演才能,遇到自己不想承担的责任就会装傻充愣这时中国人的表演天赋就会发挥的淋漓尽致。也许是因为中国人对戏剧的热爱。说话的时候也总是拐弯抹角,很会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意思。而且听的人也可以听出说话人的弦外之音。
鲁迅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林语堂说:“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老百姓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爱面子,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托人办事找面子,受人之托考面子,吃喝穿戴讲面子,左右逢源有面子,前呼后拥显面子„„面子贴在我们脸上很薄,我们中国人都难以捅破它。要面子中国是源远流长的,人们讲面子讲了几千年,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