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时间:2019-05-13 02: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人史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第一篇: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 史纲》好还是《中国 人史纲》。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人史纲》的好,因为发现柏老先生的史笔和别人不同,他注重的是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

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

书的开篇题目为“历史的舞台”,介绍了中国的版图和山脉河流。不要以为这篇只是单纯的介绍自然环境,他介绍的是中华文明兴起、繁盛所发生的地点以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柏老说,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原因有二,一是绝对君权思想的统治,统治者绝不允许别人的房舍建造的比他的好,哪怕接近也不行。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对与焚烧就政权的建筑物怀有浓烈的兴趣。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是如何的壮观,也无缘站在吕后运筹谋杀韩信的未央宫中嗅那满是阴谋味道的空气。

柏老讲了开天辟地的故事。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盘古创造了世界,但主宰世界的却是一个叫玉皇大帝的神祉;在犹太人那里,人们认为是耶和华创造了世界,那主宰世界的也是耶和华。以前我曾经写文章论述过中华民族并不是真正信奉神祉的民族,信神只不过是处于绝望环境中的一种无望挣扎。我们信奉神祉的心理远没有西方世界信奉神明那样单纯。说到底,是为了一己私欲去信奉。只有当我们觉得需要神明保佑的时候才去拜祭神明,而不是把拜祭神明当作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从来是个很实际的民族,顺我者兴,逆我者亡。

书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每章节后都有一个东西方对比,可以看到当我们处于一个时期的时候别的民族在做什么。我们的兴盛,我们的衰亡,一览无遗。大世界自有公道。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地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弃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第二篇: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作者:北京通信段团委书记 姚星烁

第三篇:读中苏关系史纲有感

读《中苏关系史纲》有感

11级管院工管类3班 苏昊 11313215

众所皆知,《中苏关系史纲》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之复杂曲折全过程的权威力作。国内数位著名学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经过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向读者们澄清和揭示了由于种种原因被扭曲和被遮蔽的历史片段,目的在于“还民众真相”。

读《中苏关系史纲》,我主要产生了三点感想,只是怕自己没有经过太多的历史学习,能力有限,所以见解未免浅薄了一些。

一、国家利益与国家关系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老掉牙的话似乎放在哪里都非常合适。但是不可否认,它还真的非常的有道理。所以,1917至1991年的中苏关系历程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解释。

中苏关系是在是太错综复杂,咱们不如用恋爱关系来形容双方。热恋时双方亲密无间,好起来比谁都好,但是有分歧有不和时彼此冷脸,关系坏起来比谁都坏。恋爱中双方难分对错,分手后双方形同陌路、尴尬陌生。

为何短短七十年,中苏关系会如此难以梳理?在我看来,还是要根据双方的利益来分析。

俄国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这种情况,自然会遭到西方国家一系列的攻击和封锁。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使自己的国家得以生存,苏俄必须找到自己的同盟军,一同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这个角度出发,便很容易理解苏俄为何要协助中共发展党员、扩大规模了。

后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再百分百听从共产国际、苏俄的指挥,决心以自身决策为主后,就触犯了苏联的利益,这样,才会导致双方出现间隙,关系逐渐疏远,甚至后来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关系交恶。

再看建国后的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大陆同样进行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的敌对政策,但是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后一切都变了个样。中美两国亲亲热热地建交,建立贸易往来。说到底,还是国家根本利益起主导作用。因为,在七十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弱势,而且,美国的越南战争中的损失比较大,由此国内的气氛并不是那么乐观。同时,中国此时遭受到北方苏联列兵的威胁,南方也遭受到东南亚国家的威胁,由此,中国需要超级大国的友谊。由此看来,怎样的行为有利于本国根本利益,有利于本国未来的发展,那个国家便会采取那样的姿态、采取那样的行动。

二、其他因素与国家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里总是 浮现一句诗“剪不断,理还乱”,从而发泄自己常常看了后面而忘了前面的苦楚„„我一直认为,中苏关系的理解,抓住国家利益这个关键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党与党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领导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中苏关系的影响因素。依据《中苏关系史纲》,党与党的关系和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侵犯了国家关系,这一点,我深感认同。

例如在民国时期,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过分侧重于党争,而忽略了国争。最令人痛心的例子,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在中国军阀混战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争权夺利,未免显得鼠目寸光、荒唐了一些。但是,又有谁思考了苏俄在其中的作用?在给予国民党军事协助,例如武器、军事专家莅临指导,一系列帮助的同时,苏俄虽然不敢直接给予共产党武器,但是仍然不吝啬金钱,多次直接给予天文数字的钱财,并暗中教导共产党如何吞并国民党的力量。在旁观者看来,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犀利的损招。这样的目的,这样的出发点,或者说,这样的想法,自然是纸包不住火,给共产党和国民党间的合作埋下了一个炸弹,不知何时会爆发。所以,以前学习历史时,后来发生的“四一二”“七一五”事件,我并不意外。因为苏俄的不恰当指导而导致的隐患,总是很显露出来的。

上面的例子,便是中国共产党在苏俄的指导下,忽视国家最大化利益的证明。后果就不详细说了,即使教科书上写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南昌起义,开辟了一个武装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这个道路的代价,真的太大了。

论其根本,我认为是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领导人过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分歧,并强加到国家关系层面。例如若不是苏俄那么强调或民党是资本主义争当、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政党,是真正代表人们的队伍,也许国共合作的道路还可以走得更远。这是一种错位,是作茧自缚,最终必然导致灾难。当然,这种错位,我们无力过多指责。毕竟当时国际风云变幻,革命、起义层出不穷,有时候走错了一步便是毁灭,各个政党都是你死我活地方式在争夺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敢预料何时才迎来真正和平,没有人敢预测未来的世界格局。在这张形势下,依赖意识形态,也是自身的一种安全感吧,这也真的无可厚非。

在《中苏关系史纲》中,有一句话一针见血。“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内在结构的弊病之一是国际主义理念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替代或掩盖国家利益和差异性”。

最终,意识形态同一性掩盖下的国家利益和差异也会显露。

三、共产党的意气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从中共一大的十几个人,小小嘉兴一条船便是隆重的会议场所,发展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的恢弘气势,用所向披靡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样真的是非常争气。我想,即使如今我并不是预备党员,只要说起这段历史,想起“风流人物”,亦会觉得非常骄傲、非常自豪。

但是,看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苏联决裂、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却笑不出了。细想,“赶美超英”“肥猪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及无数惊天大卫星,这些忽视客观规律的口号,其实是理想主义和过激主义 的混合体。

又想起《论语》里面的句子,“治国如烹小鲜”。本意是指治理国家应该像烹制一道菜肴一样务必精致细心,而不是毛毛躁躁、一蹴而就。但是,在中国的五六十年代,我们着实体会到了一种浮躁、汲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

在我眼里,这与领导人、国民的“争意气”的心态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新中国的成立,其实也比较顺利,起码和法国大革命相比,简直顺利得不得了。也许这就让领导人产生了“不过如此”的错误念头,及狂妄心理。“治大国不过尔尔”。这样,日后发生的“左”倾错误,为何领导层反映如此缓慢微小,仅仅是因为四人帮么?也有了解释。因为我们争的是“意气”,我们就在乎面子上好看,我们在乎扬名吐气。所以我们才会在乎“国际共运领导权”,才会砸锅炼钢、盲目追求数字的好看。

众所周知,做人的确要争气,但不要争意气。争一时意气,图一时威风,很有可能会错失更多机会。

半个月过去,每天阅读数页,厚厚的《中苏关系史纲》也变得越来越薄。写完自身感想再回顾整本书,对数位学者的敬佩更深。学者将自身心血写就书内的一字一句,无条件供人们学习、感悟。而我们,普通的读者,所能做的大致只有细致阅读、写下一言片语的自我见解,将这段历史记入脑海,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第四篇:读《中苏关系史纲》有感

读《中苏关系史纲》有感

一、内容简介

《中苏关系史纲》是杨奎松先生、沈志华先生、李丹慧女士及栾景河先生等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的一大力作。他们在掌握大量丰富的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中苏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中苏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做出了新的诠释。这几位学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资料展示、探讨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历史的力著。这本书按照历史年代顺序来写,其中,杨奎松先生撰写了该书的第一卷《难以确定的对手》(1917-1949),这一部分主要描写共和国成立前苏联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帮助;沈志华先生撰写了该书的第二卷《同志加兄弟》(1949-1959),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中苏关系真正的甜蜜期,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政治、经济援助,中国则是苏联的铁兄弟,在政治上支持苏联;李丹慧女士撰写了该书了第三卷《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直至完全撕破脸皮;栾景河先生撰写了该书的第四卷《走向正常化之路》(1979-1991),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中苏双方意识到关系破裂的诸多不利之处,慢慢走向正常邦交。短短的80余年,中苏关系由结盟到分期分裂,再到后来的抗衡和如今的和平相处,历史告诉我们,尊重他国历史,和平共处是两国正常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在《中苏关系史纲》一书中,几位学者多方面搜集史料,用大量数据佐证史实,客观公正地评书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分时期描述中苏关系,每段时期又包含几个小的时段,多方位体现史实。这种叙述方式在史实描写中很常见,但难得的是正常把握尺度,客观对待历史,作为一名学习历史的学生,这些都是我在平时的读书、思考、写作中需要注意的。

二、读书感想

研究两国的外交关系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中苏关系在80年间曲折发展,其中的是是非非,难求一是。在读书过程中,我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进

行精读,在此基础上思考。朝鲜战争期间的中苏双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离不开苏联这位老大哥的帮助。建国后,两国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基本上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但是,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位都是倔强、有思想的伟人,在大事方面往往坚持己见,容易产生冲突,毕竟两位伟人都是国家的最高代表,在处理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国家利益。正如作者所言,“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如何在条约中保证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99页)毛泽东虽然对这一条约有所不满,但没有明确表示出来,只是,中苏关系处在不安之中。这时候,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爆发了,朝鲜战争的爆发,是苏美冷战的结果。战争初期,苏联一方面支持朝鲜,一方面却又畏惧美国,甚为矛盾,而朝鲜的邻国——中国也在对局势热切讨论。最后,在多方支持下,中国决定出兵朝鲜。这一事件使得斯大林对毛泽东改观,他愿意支持毛泽东,毛泽东也对此表示欣慰。毛泽东曾说,苏联开始真正信任他是在朝鲜战争的时候。朝鲜战争中,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中国志愿军真的是用他们的热血帮助了友好邻国,战争历时三年,美、苏、中、朝都付出了代价,这代价是十分惨痛的,最后,几方进行了停战协商。在朝鲜战争中,虽然斯大林有过犹豫,但是他为朝鲜提供的帮助是停战协定签订的关键因素。在苏、中、朝的共同努力下,朝鲜也赢得了一个发展社会主义的环境。朝鲜战争使得笼罩中苏关系的不安消除,双方成为真正的同盟加兄弟。作者这样写道:“中苏同盟保证了战争的不败结局,而战争则巩固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和经济基础”。(113页)但是在该书中,作者对中、苏、朝三方所付出的具体代价没有笔墨描述,只是重点阐述中国毅然决然出兵朝鲜,斯大林甚为惊喜,并提供援助。战争到底有多惨痛,在本书中找不多多少痕迹。苏共二十大期间的中苏双方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政治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在以前的历史学习中,我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盘否定,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全面否定斯大林,而毛泽东对此表示批判。在阅读此书后,才发现苏共二十大并不是初高中历史课本多讲的那样:

“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行了批判。在讲话中,他谴责了斯大林依靠酷刑迫使清白无辜的人民招供,并将他们大量地处死;谴责了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中共中央派代表团参加了苏共“二十大”。中国方面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又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观点是不对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造成了苏联国内和东欧国家局势的动荡。”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学习到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历史发生的必然,如作者写道:“苏共二十大确实从国际、国内和党内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方针,从而构成了国际共运史上的所谓非斯大林现象,这并不是赫鲁晓夫个人心血来潮,突发奇想的结果,而是从斯大林逝世后就在莫斯科新领导层内逐步达成的共识”。(147页)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是全盘否认吗?恐怕不是。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并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在报告开头, 赫鲁晓夫就表明, 这篇报告的任务不是要对斯大林的生平和活动做出全面评价。有关“斯大林在准备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国内战争、争取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已是尽人皆知,人人都很清楚”。报告的核心是揭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以及斯大林所犯的错误。从历史必然性来看,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报告是时代的产物, 是苏联历史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 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民生活的需要。关于这次大会,毛泽东的反映并不是批判赫鲁晓夫,而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大会“揭了盖子”,它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是秘密报告“捅了漏子”,因为它“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对于苏共二十大的历史地位我们也要正确地看待。虽然,苏共二十大捅了“篓子”,并直接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烈地震,重创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但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来看,秘密报告打破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和桎梏,直接推动了当时社会主义体系内的各国按照自身风俗、传统和具体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因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苏共二十大是一件复杂的事,作为一名学习历史的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发生了,就不可能再次重演,我们要做的就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中苏关系史纲》向读者们澄清和揭示了由于种种原因被扭曲和被遮蔽的历史片段,还原了真实的中苏关系。中苏关系错综复杂,双方就像青涩的恋人,热恋时亲密无间,好起来比谁都好,但是有分歧有不和时彼此冷脸,关系坏起来比谁都坏。恋爱中双方难分对错,分手后双方形同陌路、尴尬陌生。中苏关系的潮起潮落,我们常常从国家利益、历史问题、领导阶层等方面考虑。怎样的行为有利于本国根本利益,有利于本国未来的发展,那个国家便会采取哪样的姿态、采取哪样的行动。这也是本书阐述的一个道理。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读书时所获得的感想会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本站推荐)

~-9-16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是有的,但~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ps:<中国人史纲>,柏杨著。书已读完一月有余,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

下载读《中国人史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人史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

    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

    《中国人史纲》摘要一

    《中国人史纲》摘要 ——2012.8.10始 一、总序-------年号问题王朝号和国号科举制度 年号问题是中国历史最使人困扰的。年号除了纪年之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古时......

    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

    读《中国人》有感1000字

    读《中国人》有感1000字《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灵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作者辜鸿......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西方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教育家、革命家、伦理学家。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倡“兼容并包”,给中国的学术带来突变,他主张劳工神圣,由他带领去法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