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摘要一

时间:2019-05-12 01:3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史纲》摘要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史纲》摘要一》。

第一篇:《中国人史纲》摘要一

《中国人史纲》摘要

——2012.8.10始

一、总序-------年号问题王朝号和国号科举制度

年号问题是中国历史最使人困扰的。年号除了纪年之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古时南周第一位皇帝在位时或者中国内乱时期等频繁更改年号显示出年号制度的严重缺点——在时间距离上造成严重混乱,使世界上即使是最权威的史学家和最权威的自然科学家都不能确定它的正确年代,我们大胆的绕过年号,采用公元纪年,希望能简单迅速准确的立即明了历史事件的时间位置。

王朝号和国号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大困扰。在二十世纪中华民国建立前,中国所有王朝从没有一个以“中国”作为法定的或正式的国名。一个新王朝兴起时,就是先定国号,当它统一中国时,其国号就远压在中国之上。当中国陷于分裂时,就谁也不是中国了。从皇帝到傀儡政权满洲国,中国境内共出现83个王朝,却没有一个是用“中国”显示他们的性质的。如此就出现了谁是“正统”的问题。我们现在作一个大胆尝试,即以“世纪”为单元,以公元纪年为纪年,而将王朝号、国号、年号都置于次要地位。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即中国。以世纪为单元叙述是强调中国永远存在,不受王朝影响。唐亡、清亡,只是唐王朝、唐政府和清王朝、清政府的覆灭,而非中国亡。中国屹立如故。

科举制度除了其功能和贡献外,副产品之一是培养出来一个中国所特有的“官场”社会阶层,其中,阿谀帝王成为一项主要课题。表现最强型的为加到活帝王头上的尊号和死帝王头上的谥号。我们所做的是对中国559位帝王和没有实质上当帝王,却被加上帝王尊号的人,及皇后妃妾和亲王、公主,将其头衔、年龄、在位时间以及它们在皇族中的关系位置,仔细整理列出。

立场————不同于“奉旨修史”的官员,我们坚持的标准是国家民族和人道人权,不掩饰污点,同时也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文明所作的尊严贡献。中国历史书籍虽多,却给人一种杂芜凌乱的感觉。我们没有时间读完正史,也没有文言文的修养去读正史。中国王朝不断变换,才防止了我们没有像万世一系的日本一样,如果国亡才修史,中国可能就会没有正式史籍了。王朝亡后才编纂出来的正史,不过是一堆人物传记的合订本,多半取材于该人物的墓志铭、行传、家谱之类的一面之词。

————柏杨 1977.8.20于台北

第一章——————历史舞台

舞台即中国疆土。位于亚洲东部,介于太平洋和帕米尔高原之间。

截至20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最西到帕米尔高原,最东到乌苏里江口,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一、空中

那时中国版图像一片海棠叶,台湾岛和海南岛,像叶柄下方的两颗珍珠。南中国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海水中的小珍珠群。

四条大河,均匀的并排着,从西向东流。最北一条是跟俄国交界的黑龙江,次北一条成“几”字形的是黄河,偏南一条白浪滚滚的是长江,最南一条像手指汇到手掌一样的是珠江。

二、河流 湖泊

黑龙江全长4350公里,但在中国境内和流经中国跟俄国边境的只有3420公里。为中国最北的水道,一年中有六个月的结冰期,重型坦克车可在河面任意驰骋。十七世纪才随着满洲人建立的清王朝入主中国,并入中国版图。其最大支流松花江,全长1927公里,为契丹人和契丹人建立的辽帝国的主要渔猎河道,名震一时。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此为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

省的巴颜喀拉山,成一个“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凡是河流,几乎都具备如航行、渔产、灌溉等利益,只有黄河,对它两岸的居民,帮助很少而伤害很大。每一次改道,都是一场恐怖的屠杀。而仅次于改道灾难的小型泛滥,也每次都造成人畜的可怕伤亡。因此黄河也是世界上吞没生命财产最多的一条河流。黄河一半以上经过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黄土和来自北方瀚海沙漠群的尘沙,使得其上游就很浑浊,到了三门峡以下,突然从两山夹岸中进入平原,河面变宽,水流变慢,所挟带的超过60%的大量泥沙,开始沉淀。从洛阳到渤海间八百多公里的河床,逐渐升高,最终超过地面,全靠人工修筑提防约束。一个住在开封二十层楼上的居民,若开窗北望,会发现黄河正在他头上数百米的高处滚滚东流。春冰溶解和夏秋之交雨量充沛时,都是决口的危险季节。尼罗河泛滥后留下的是沃土,黄河决口后留下的却是一片黄沙。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凡河流应有的利益,它都具备。但历史上出现较迟。其实长江的地理背景比黄河更适于产生文明,而它们又相距甚近。但长江一旦在历史上出现,就把中国疆土拦腰切断。习惯上长江以北称北方,或北中国;长江以南称南方,江南,或南中国。有名的三百年大分裂时代和一百多年宋金两大帝国对抗,就是由长江的汹涌波涛,僵持而成。

珠江本身只有80公里,但拥有西江、东江、北江三大支流,而以西江作为主干,全长2197公里。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晚,流经的又多半是不能发生整治经济影响的蛮荒地区。其重要性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显现。

四大河流之外,还有一些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较小河流:

如:汾水——发源于管涔山,纵穿山西高原,向西南注入黄河,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儒家学派歌颂为至圣至贤的尧帝和舜帝的国都,就建立在汾水之畔。直到19世纪,一直保持高度的历史地位。

桑干河——也发源于管涔山,向东而流。中游之后,含沙量高达38%,跟黄河一样不断决口和改道,中国人伤心的称其为小黄河,也称为无定河。清皇帝玄烨改称为永定河,希望它不再生事。因流经北京南方时,因河中满生杂草,也成为芦沟。12世纪时,金帝国在上面筑桥,即卢沟桥。再流到天津,汇合若干河流后,称为海河,从天津经大沽口,注入渤海。

渭河——向东注入东海。中国最光辉的四个王朝—周秦西汉唐,约两千年之久,都建都在渭河河畔的长安(陕西西安)。泾渭二河在西安的东北合流之后,产生一种奇异现象,即河水中分,泾河的速度较急,其水沿北岸奔驰而下,骤然进入平原,反而较为清澈;而含沙量同样多的渭河,河水沿着南岸,因速度较缓,却较为浑浊。因此有“泾渭分明”之说。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县西北桐柏山,向东注入东海。由于多次黄河改道后分支注入淮河,淮河与黄河,永定河,在中国历史上共称三大自然灾害。淮河跟它西方的秦岭山脉,连成一条中国经济上的南北分界线,而长江的分界线则是政治性的。淮河以北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淮河以南以稻米为主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桎。”

第二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本站推荐)

~-9-16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是有的,但~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ps:<中国人史纲>,柏杨著。书已读完一月有余,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

第三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我对**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他有**

和**两位徒弟。他宣称**和**可以转世再生。宗喀巴逝世后**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喇嘛,**则要**到后藏传播黄教。**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瓶颈危机。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

展。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农夫摇头说:“你胜利了!”。杨广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杨广也胜利了。作者对酷吏和酷刑、特务政治、科举制度、文字狱、内斗等等的批评、嘲弄就不一而足了。

四、有感于叙史的新奇。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如在目前。同时作者以散文笔法或叙或议,使叙述幽默风趣,使批评掷地有声,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类似小说的叙史方式、散文的褒贬手法,使得全书叙史不落窠臼、文笔轻松,将历史写得精彩生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

五、有感于成书的经历。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3月,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 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之后,一

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身陷囹圄长达9年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作者身陷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振作思考、把握时间,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

当然《史纲》叙述和评论历史也有有失偏颇之处,如作者对明朝历史的认识等等,就需要我们自已来了解和认识。

第四篇: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 史纲》好还是《中国 人史纲》。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人史纲》的好,因为发现柏老先生的史笔和别人不同,他注重的是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

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

书的开篇题目为“历史的舞台”,介绍了中国的版图和山脉河流。不要以为这篇只是单纯的介绍自然环境,他介绍的是中华文明兴起、繁盛所发生的地点以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柏老说,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原因有二,一是绝对君权思想的统治,统治者绝不允许别人的房舍建造的比他的好,哪怕接近也不行。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对与焚烧就政权的建筑物怀有浓烈的兴趣。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是如何的壮观,也无缘站在吕后运筹谋杀韩信的未央宫中嗅那满是阴谋味道的空气。

柏老讲了开天辟地的故事。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盘古创造了世界,但主宰世界的却是一个叫玉皇大帝的神祉;在犹太人那里,人们认为是耶和华创造了世界,那主宰世界的也是耶和华。以前我曾经写文章论述过中华民族并不是真正信奉神祉的民族,信神只不过是处于绝望环境中的一种无望挣扎。我们信奉神祉的心理远没有西方世界信奉神明那样单纯。说到底,是为了一己私欲去信奉。只有当我们觉得需要神明保佑的时候才去拜祭神明,而不是把拜祭神明当作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从来是个很实际的民族,顺我者兴,逆我者亡。

书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每章节后都有一个东西方对比,可以看到当我们处于一个时期的时候别的民族在做什么。我们的兴盛,我们的衰亡,一览无遗。大世界自有公道。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地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弃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第五篇: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作者:北京通信段团委书记 姚星烁

下载《中国人史纲》摘要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史纲》摘要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

    论文摘要(一)

    论文摘要范文(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存在......

    标准化管理摘要一

    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要求摘录 (工地建设部分) 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桥梁项目 XCYH-SG-QL1标项目部 二0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内容摘要 一、项目经理部驻地建设 1、项目经理部驻......

    史纲顺口溜

    史纲顺口溜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

    史纲论文

    从“大跃进”到“三年困难时期”经历了什么 【摘要】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59年到61年我国遭受了持续三年的大饥荒。本文从牺牲农业大炼钢铁; “浮夸风”盛行导致中央粮食统......

    中国近代史纲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中国近代史纲学习心得近半个学期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纲》,现就学习的心得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关于爱国 我认为,爱国就是忠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从学习中,我知道......

    史纲(演讲稿)5篇

    近代留学史的起源发展及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开始孕育萌芽。从1846年第一人赴美求学到1945年千万学子东渡日本,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里,中国大地上展开了轰轰......

    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书报告 姓名:陈颖倩 专业:药学类 上课时间:周三3、4、5 序号:119 现在的人们一提到浙江,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