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演讲稿)5篇

时间:2019-05-12 00:5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纲(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纲(演讲稿)》。

第一篇:史纲(演讲稿)

近代留学史的起源发展及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开始孕育萌芽。从1846年第一人赴美求学到1945年千万学子东渡日本,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里,中国大地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海外求学运动。

留美篇 容闳留美

容闳,广东香山县人,1846年,广东马礼逊学堂校长勃朗因病回国,19岁的容闳毅然随勃朗夫妇一同赴美(同行有黄宽、黄胜,此后黄宽转英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留英学生)。容闳入美后先就读于蒙森中学,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亲眼见证了美中的巨大差距,容闳报效祖国的心思愈发强烈,为此,他在大学时便拟定了一个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教育计划,毕业后,他放弃了在美国进修的计划,肄业同年毅然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

幼童留美

1863年,曾国藩寄书业已回国八年的容闳,希望得到容闳的帮助,于是容闳投身曾国藩门下为他办理洋务事业。1870年,容闳终于找到合适的机会,大胆地向曾国藩提出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认同,立即和李鸿章联名上奏,并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曾李计划自1872年起每年向美国选派三十名十到十六岁的的幼童,至1875年共派一百二十名学生,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运动急需的学科,为期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1872年8月容闳带领第一批三十名幼童,由上海赴美留学。但由于清政府的政治保守,在1881年大多数留美幼童遭到撤回。幼童留美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政府计划,虽然最后遭到夭折,但是留美幼童回国后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人才空缺,在近代中国的军事科技、地质矿藏,铁路建设电信等多项事业的起步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末留美

幼童留美之后结束后的二十几年间,中国仍有少量学生自费赴美留学。进入20世纪后,一些地方也开始选派官费留学生。如1901年袁世凯选派陆耀廷等八人留美。

庚款留美

1900年中国大地上先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次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被迫偿付巨额赔款。1908年,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美国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用于吸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清政府欣然接受,后来引得英法等国竞相效尤。1909年7月清廷举办第一次庚款留美考试,同年10月设立“游美肄业馆”,后更名为“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民国初年庚款留美照旧执行,同期中国掀起第一轮留美热潮,每年均有数千人留美学习。

留欧篇 黄宽赴英 1847年,黄宽与容闳同赴美国就读于蒙森中学。两年后由美国转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医,1855年获得学士学位,留英实习两年,1857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近代留欧第一人。同年,黄宽回国后先进入香港医院就职,后赴广州开设诊所,期间李鸿章曾聘其为幕府医官,但未及半载即离去。1866年被聘至华南医学院执教,次年任博济医院院长,1878年患病去世,享年仅五十岁。时人评价黄宽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也是体现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典范。而容闳同样对这位老同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清末留欧

1871年,曾国藩筹备幼童留美事宜时,李鸿章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欧洲。1875年,沈葆桢派遣福州船政学堂的部分学员赴欧学习。至1897年,清政府共四次派员赴欧。其中前两批顺利完成学业,后两批则因经费困难而中辍。这些留欧学生回国后成为了建设中国近代海军的中坚力量,如邓世昌,林泰曾,严复等。20世纪初,清政府及地方掀起官费留学新高潮,是时中国留学生几乎遍及全欧。留学生中大有成就者有诸如吴稚晖、张静江、蔡元培等。曾国藩的孙女曾宝荪也在其列,成为中国首位女留学生。

民国留欧

民国初期,欧洲仿效美国的庚款留学开始实施,民国政府向英法等国选派了部分留学生。同时期更加引人瞩目的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191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人成立留法俭学会,号召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同年11月第一批留学生经西伯利亚前往法国,此后大批学生一浪高过一浪。赴法学生一个极大的特点是包含社会各行各业,包括不同的年龄层段,更有数十名女学生冲破社会阻碍,加入到了勤工俭学的行列。其中周恩来,蔡和森,聂荣臻,邓小平等中共早期党员都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他们在这场留学运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留日篇

在1896-1945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却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之和。综观半个世纪的留日运动,根据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6-1911年为第一阶段;1912-1937年为第二阶段;1937-1945年为第三阶段。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及地方各省受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掀起了官费、私费留日的高潮。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究其原因,正如张之洞当年所列举:第一,路近,容易前往;第二,费省,可以多派;第三,文字相近,容易通晓;第四,情势、风俗相似,便于仿行;第五,西学繁琐,凡其中不切要者,日本人已经删节而酌改。至1906年,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后,留日热开始降温。由于日本本身现代化水平不高,留日学生数又太多,质量因此难以保证。留日学生与留学欧美者相比,学术水平显然不足。时人戏称留学欧美为“镀金”,留学日本为“镀银”,并有“西洋一等,东洋二等,国内三等”之说。留日学生学术水平虽然不高,但学政法、军事的极多,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如黄兴、章太炎、鲁迅等。

第二阶段

民国建立以来,留日运动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数时涨时落,起伏无常。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中日关系风云变幻。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人数逐渐减少,晚清时期的留日高潮已不复存在。

第三阶段

抗战时期的留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伪满留日教育,二是汪伪留日教育。这一时期,两处伪政权每年派遣留日的学生共约1000人。加上少量的自费生,抗战时期,中国公、自费生留学日本的在8000人左右。这一时期留日学生有两大特点:第一,程次较高。80%以上在日本专科以上学校就读,高于战前的中国留学生。第二,自清末至战前,留日学生普遍偏重文科。抗战时期的留日学生一反传统,学习理工农医的比例大增,其中尤以学医、学农者最多。这些学生并没有都如日本帝国主义和汪伪等伪政权所期望的那样,沦为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汉奸。许多学生依然坚持了民族气节,以自己学得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

结言 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古代日本、朝鲜、琉球负笈中国,还是近代中国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都是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大事。近代留学教育几乎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对中国近代的变迁影响极其深远。

第二篇:史纲顺口溜

史纲顺口溜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十七大发展观,十八大成小康。

毛中特13句记住重要著作

1.《阶级分析》分敌友,农民问题是中心 2.《农运报告》三阶层,《星火》标志毛形成 3.《反对本本》反教条,“思想路线”最重要 4.《共产党人》三法宝,马列中化为正道

5.《中革中党》39年,首提新民之概念,到了40《新民论》,新民理论体系成

6.《改造》《整顿》《党八股》,都是延安为整风 7 群众路线在哪里,《领导方法的问题》 8.中共七大《论联合》,三大作风也要记 9.《目前形势和任务》,两个没收一保护

10《晋绥干部会议上》,首列官资为对象,还有两个总路线,新民革命和土改 11.“民主专政”在哪提,这个答对不容易,不是49《论专政》,而是48《革命底》

12.七届二中两务必,工作重心要转移

13.《十大关系》56年,调动因素把社建,道路要靠自己探。

毛中特6句口诀记住知识点 中国改造日本政府、社会主义民族革命、湖南领导报告高潮、人民纠正持久矛盾、干部通知目前决议、发刊本本关系延安。

以上口诀分为六句话,每句话的首词连起来是:“中国社会,湖南人民干部发刊”(有点象报社),记住首词后就可以把整个内容会议起来。每个词语代表一本书,标题代表两本书,具体如下——

战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改造:《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日本:《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

政府:《论联合政府》 1945年中共七大

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主义:《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民族:《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

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

湖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领导:《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943年 报告:《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8年

高潮:《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5年

人民:《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纠正:《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

持久:《论持久战》1938年

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干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通知:《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1931年

目前:《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

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主持 1981年

发刊:《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本本:《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关系:《论十大关系》 1956年

延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

重要会议梳理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对象错确认;二大高低两纲领,秋白统一战线提; 三大国共合作忙,思想组织要独立;国民一大新三民,联俄联共扶农工; 四大首分两资产,无产领导工农盟;五大工农小资产,新创民族独裁制; 八七独秀枪杆子,革命起义总方针;六大新民革命定,无产基础批左右; 古田军队服从党,党建军建纲领文;六届四中王明左,革命质形路军乱; 瓦窑堡民族抗日,老毛提马主中化;遵义中共首自决,老毛领导地位立; 洛川抗日有措施,减租减息转游击;六届七中尊老毛,若干问题有决议; 七大少奇改党章,三大作风论联合;七届二中贺胜利,农村转城两务必。

重要作品梳理

阶级分析萌芽现,国民革命和湖南,农民问题2和3,都在红色政权前。井冈斗争在28,思想建党首次提,形成星火可燎原,乡村包围夺政权,本本没有发言权,思想路线活灵魂。调整人口和土地,同样没有发言权。反日策略持久战,全面分析民资产,敌强我弱四特点,积极防御三阶段。发刊词中有三宝,统战武斗和党建,首次马论结实践,伟大工程为党建。中国革命中国党,首提新革一概念,社会性质和动力,无产反帝反封建。新论提出两步走,完整提出三纲领,新论革党发刊词,标志成熟与发展。文艺座谈和学习,实事求是为群众。领导方法若干问,哲学概括群众路。联合政府在七大,三大作风理密评。纠正思想立党位,实事求是用马列。目前形势和任务,新民主义三纲领,没收没收和保护,军事十则土改二。晋绥讲话在48,总线其中就有俩,新革路线和土改,反帝反封反官僚。依靠贫雇团中农,革命对象有官僚。革命到底人专政,人民专政新纲领。七届二中重转移,执党建设提问题。农村社会达高潮,政治工作生命线。十大关系社路探,各方关系共监督。内部矛盾正确处,辩证分析民与专。小平主持党决议,评毛分步现代化。形成标志村围城,成熟标志新革论。

重要第一次

1.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2.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3.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4.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5.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6.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

7.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8.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9.第一次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0.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1.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2.第一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3.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

15.1954 年人大一届通过第一部《宪法》。

遇到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相关题目

(1)唯物论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2)认识论部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3)唯物史观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遇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相关题目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遇到和谐社会相关题目

矛盾即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建设是有差异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

遇到科学发展观相关题目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过程性

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是统筹兼顾:矛盾不平衡原理

遇到改革开放相关题目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体制的变革。目的是发展,有助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题目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

(2)认识论认为: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获得真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理性认识要付诸于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考研政治的角度讲,要着重把握讲话中的以下内容:

一、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领导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朽功勋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今天,缅怀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历史功勋,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我们心中充满着深深的崇敬之情。

二、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郑重重申了维护祖国统一的严正立场和坚定决心 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所有中华儿女对此刻骨铭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四、深刻阐明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号召学习孙中山精神,振兴中华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2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总书记洋洋洒洒的讲话概括起来,其实***只讲了四个问题: 长征有什么意义?什么是长征精神?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长征精神? 我们应怎么弘扬长征精神?

1.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1)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认识到必须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3)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途中,我们党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

(4)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途中,我们党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

2.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究竟是什么?

(1)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伟大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4)伟大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伟大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3.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长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4.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1)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2)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

(3)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4)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

(5)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

(6)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第三篇:史纲论文

从“大跃进”到“三年困难时期”经历了什么

【摘要】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59年到61年我国遭受了持续三年的大饥荒。本文从牺牲农业大炼钢铁; “浮夸风”盛行导致中央粮食统购过量;违背客观规律“瞎指挥”,导致农业减产;“共产风”泛滥,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四个方面阐释和分析大跃进运动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农业生产,从而导致了大饥荒。

【关键词】大跃进 三年困难时期 原因 农业

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的大跃进运动。然而在一派浮夸气氛中编造的1959年计划棉梁高指标并没有实现。相反1959年秋,中国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业歉收,随后一直到1961年,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导致了无数人的非正常死亡的困难时期。接下来将在大跃进运动中寻找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

一.牺牲农业大炼钢铁

1958年,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并且布置了当年产钢1100万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既定的指标,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力保证钢铁生产》,号召与钢铁无直接关系的部门“停车让路”。“一场全民全党的夺钢保钢的群众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

1开了。”

为了找矿许多地方由党委书记带领群众上山,中小学生、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投身其中。成千上万的农民丢下农活去“找矿”、“炼钢”。“据后来统计,1958年,国共全建手工操作

2的小型工业企业121.5万个,共有工人248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由于缺乏劳动

力导致大量成熟的庄稼因没有及时收获入仓而烂在地里,或者收割草率、大量抛撒。这无疑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极大的浪费,使农业产量降低。在当时有句话“是大丰产,但不是大丰收”。譬如四川省“抛撒、浪费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当在二百二十万

3吨以上”。河南省更为严重,竟有百分之五十的秋粮被毁弃在地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和大跃进中,农民及其集体组织承担了过多的高指标的建设任务(除了大炼钢铁,还有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工厂,教育大跃进等),大量务农的劳动力被抢占。(除了大炼钢铁,还有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工厂,教育大跃进等)

也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大炼钢铁的燃料不足问题,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的伐树烧炭,这种现象在煤炭资源短缺的地区最为严重。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而这与59年到61年间的频繁的爆发旱涝、蝗虫灾害都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经过突击蛮干,1958年12月19日提前完成产钢任务,但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正如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而这三百吨土钢,却是用人们拆了铁窗,卸了铁门,砸了铁锅甚至是种田的锄头收集的生铁炼成的。

大炼钢铁片面的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及不切实际对产量追求,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也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部门,造成了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为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埋下了祸根。

二.“浮夸风”盛行导致中央粮食统购过量

由于“大跃进”对产量过高的追求和当时人们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了浮夸风的盛行,地方官员开始虚报产量来应对中央的高指标,于是出现了“农业大跃进村村放卫星”的现象。“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1

2《“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主编张湛彬,刘杰辉,张国华p59 《“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主编张湛彬,刘杰辉,张国华p78

4在当时这种违背客观规律夸大主观意识作用的标语随处可见。亩产过几万斤的报道也稀松平常。面对虚假繁荣的大丰收,有些中央的领导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开始盲目的乐观。当时国家对农村的粮食采用统购政策,地方需要缴纳粮食总产量的25%(不是很重)。当中央派员到地方征收粮食时,是以地方干部上报的严重夸大的粮食产量来计算征收量的。征收量大大超出实际粮食产量,地方干部为了填补缺口,逼迫农民将原本应该留下的口粮、种子、饲料“三留”也全都上缴。这便直接导致了农村的粮食短缺,公共食堂无米下炊,导致了严重的饥荒。而且饥荒往往在虚报数额巨大的地方更加严重,反而不是那些受灾严重的地区。下面的数据更能说明统购过量的问题。1959 年和1960 年粮食统购率猛增至总产量的 39.7% 和 35.6%,然而粮食的总产量实际上却在急剧下降。1959 年的粮食产量实际上比1958 年下降了 30% 之多。

1958年9月9日,广西环江线放出亩产十三万斤的“大卫星”,并“光荣”地接受了领

导和有关专家的现场验收工作。事实上,这却是近千人在三天内不分昼夜的将附近一百多亩长势良好、已经成熟的禾苗挑到实验田并蔸而制造的假象。这种劳民费力的行为让当地的县委书记出尽了风头同时,也给环江县带来了长期难以摆脱的灾难——粮食全面紧缺。为了完成上交征购粮任务,环江县委按自治区的布置,将各集体小仓库里的粮食作为征购粮一起并入国家仓库。到次年4、5月饥荒出现,死人日益增多。8月“反瞒产”运动掀起高潮,农民家的粮食被强行抢走,集体、国家的仓库统统封死,还提出就是死人也不准开仓放粮。公共食堂最长停火130天,饥饿造成各种疾病的出现,浮肿,肝炎,死人现象随处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当国内正处在大饥荒时期时,中国为了体现国际主义、加强与其他发展

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大举对外援助和粮食输出。例如,根据外交部解密档案,1960年4月,外交部决定以政府名义,无偿赠几内亚大米1万吨,支援阿尔巴尼亚15000

5吨。1961年8月,老挝来函要求支援稻种。中国政府决定援助15吨。这种援助虽有很大的政治目的性,但在当时国内饿殍遍野的境况下,仍然大量的输出粮食,肯定有其内在的原因。那就是虚报、夸大粮食产量导致的盲目乐观与自信。迄今尚无证据证明出口援助是经济困难的直接原因,但加剧了国内饥荒是不可否认的。

三.违背客观规律“瞎指挥”,导致农业减产

为了达到预期的高指标,很多地方的领导,过度夸大了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尊重客

观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瞎指挥”。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最终导致农业减产。“瞎指挥”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其一,“深耕”。一般来说,深耕是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是一

种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农耕方法 要实现深耕增产必须深度合理,方法得当,并非越深越好。过分深耕破坏了表层土壤良好的结构,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不仅不能起到增产作用,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在大跃进的深耕土地运动中,一些地方掘地3尺,甚至挖壕3米,将犁底层“死土”甚至砂石翻至表层,不仅破坏了土壤的耕层结构,更使土壤失去了基本的肥力,失去了保证作物生长的能力。这种“深翻土地”只能适得其反,导致农业减产。

其二,“密植”。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但一些没有务农经验的地方

干部认为种子下得越多产量就越高。为了提高产量,就不顾客观实际,一味的强调密植。“有的一亩地就播下种子几百斤,不能分出是晒麦子还是播种。长出后苗株间密不透风,麦秆软的和豆芽一样。后来经过麦田附近,堆起一堆堆的青麦苗······不记得收获麦子。好像后来全拔掉了。”过犹不及,过度密植带来的是粮食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结果是收获量还不足用种量。

其三,生搬硬套,不能因地制宜。为了提高产量,不考虑在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4《近年来之1958-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

参考资料:

【1】《“大跃进”期间的深耕土地运动》作者: 朱显灵 丁兆君 胡化凯 当代中国研究所 2011-04

【2】《“大跃进”亲历记 》王梦初编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 主编张湛彬,刘杰辉,张国华

【4】《近年来之1958-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 龚启圣

【5】

【9】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中国近代史纲学习心得

近半个学期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纲》,现就学习的心得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关于爱国

我认为,爱国就是忠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从学习中,我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在祖国遭到外族的压迫和侵略的时,爱国主义者总是能够从言论和行动上进行坚决的抵制,满腔热情地关心祖国的而所作出贡献的人。对于此,我深深地表示敬佩。如,坚决主张禁烟、抵抗英国侵略的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人,就是几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形象。

但是,近代中国与之前的的处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代的入侵者与以往的入侵者大不相同,他们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落后的封建中国的侵略,是生产技术发达的国家对生产落后的国家的进攻,同他们的战争,不只是一次单一的军事战争,还有赖于经济战争,是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战争。为了战胜他们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向敌人学习的严峻任务,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世人以巨大的启迪,因为他们是时代跳的脉搏。

历史进步的脚步,告诉我们,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我们试图回溯一些近百年的历史,历次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那一次不是爱国和革新相结合?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革新的口号和程度不一样,性质上也有所不同,却都和学习外国的有关,他的进程充分地表达了这样一个历史逻辑。

洋务运动为了富国强兵,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戊戌变法为了救亡图存,是吸取西学以政变;

辛亥革命为了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是要建立一个西方早已出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五四运动,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呼吁科学与民主,进而以俄为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两句话充满了爱国激情的诗,不只是为了坚决抵抗英国的侵略,愤恨道光帝动摇妥协而发,也包含了怎么样正视新的情况来对待外国的侵略者的积极要求,他向外国的人调查情况,委托人翻译外文的报刊,编撰《四洲志》,都表明了这一点。所以林则徐是我所崇敬的爱国者。

二、关于孙中山和鲁迅

近代中国,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孙中山和鲁迅是两个最亮的巨星。孙中山出生在1886年11月卒于1925年3月,鲁迅生于1881年9月卒于1936年10月。孙中山大鲁迅15岁,鲁迅比孙中山晚死11年,两位蜇人并世生存了45年。这45年正当清朝晚年和民国初期,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掀起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一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一个是新民主义革命的发轫。孙中山和鲁迅是这两大革命运动的代表人物,前者以孙中山为主帅,后者以鲁迅称擘。在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中,时而是“乱云急雨,倒立江海”;时而是“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乎”!孙中山、鲁迅及其战友始终是站在时代的前哨,不惑不惧,迎着风浪前进。孙中山与鲁迅早年都是学医,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但是一个由行医而奔向革命,一个弃医而以文学为武器,同归于爱国与革命。他们奔走国内外,在各自奋斗的道路上,曾经几次生活一个地方,甚至在一个政府里办事,虽然彼此都没有留下睹面款谈的文字记录,但无疑是有过相聚一堂的机会的。

1897年8月至1903年9月,孙中山为策划革命,经常往来于日本和新加坡等地;鲁迅则为了寻求科学真知与1902年4月来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继而就学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5年7年孙中山游历欧美后重返东京,8月留日学生界为他举办了1300余人参加的的盛大欢迎会,他在会上演说《民主革命之重要》,接着是同盟会的成立,他已经很有声望了。鲁迅恰遇这时候由仙台到东京去度假,他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也可能没有参加留学界对孙中山的欢迎会,但对早已成为职业革命家的孙中山当然是耳熟的。不久,“我以我血见轩辕”的鲁迅,深感医治国民的精神比医治身体更重要,转而致力于文学事业,陆续发表《人之历史》、《文化偏执论》、《摩罗诗力说》等文,汲取新学,针砭时弊,迈出了为中国创造精神文明的步伐,与孙中山开展的武装反清斗争在不同的战斗线上奔驰。

三、关于启蒙

中国的启蒙可以说是与他进入近代同步的,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把封闭的中国引向世界,把“师夷长技以制夷”首次列为课题,这对于摆脱根深蒂固的咦夏观念,走出传统的华夏文化圈,确立新的宇宙观和世界关,都起了积极作用。这些书在其初始可能并没有自觉的启蒙影响,但是它窥察鸿蒙,实际上已经具有近代启蒙的要求了。然而,’“启蒙”成为一场自觉的运动却是从戊戌开始。“戊戌”启蒙作为一个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开官智”、“开绅智”、“开民智”。所以要“开智”,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根深蒂固,是因为那是西方世界早已进入所谓的近代文化,东方世界则处于滞留于中古,那是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官”、“绅”、“民”具捆绑于旧风气之中而不能跳出旧风气之外。开智与愚民是对立的,愚民是对君主专制政体的维护,开智则是专制政体的异军,是建立近代政治体制的先路。昭示专制体制统治者的愚民政策的实质是有助于开智的。严复从西方天赋的=人权学说出发,认为一定的政体需与一定的社会伦理,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相联系的。他把西方“天赋人权”译成古雅的中文,“民之自由,天之所界”认为西方的民主是“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才是最根本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够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迷人的具有极大魅力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里追不舍的目标。以民权观念来启封建之蒙,以民主来否定专制,无疑是政治生活的重大而又尖锐的问题。

四、关于李鸿章

一提起李鸿章,更多的人会把他与“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联系起来。然而,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对李鸿章有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李鸿章是影响近代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重要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决不能仅停留在主观印象上,而是要看其所做所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环峙,国势危急的局面,在守旧大臣的刁难与围攻下,他清醒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这其中包括1873年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就是它,在初办的三年多时间里,使外轮公司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美国的旗昌轮船公司因不堪赔累而被招商局归并。创办民用企业与洋人争利这难道也是“民族败类”所能为?从影响上看,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抵制作用。也许会有人说洋务运动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统治制度,只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李鸿章作为一名清廷重臣,能从封建统治阶级的位置上迈出社会变革的一步,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决策,是一次极大的进步。没有这样的一步,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将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国近代民用工业将难以起步,诸多国外新文化,新技术将无以探入国门,诸多才子志士将无机会留学海外,报效祖国。可见,李鸿章的努力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把“民族罪人”的字眼贯之于李鸿章的头上,是否合情合理,不言而喻。其次,引起人们对李鸿章是非争议最多的就是近代史上几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不能否认,诸多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致使落后于其他国家。然而签约的始末,战争的胜负全不在李鸿章的“战!”或“不战!”的号令上,而在于当时落后的国情,衰败的国势。就拿 1884年中法战争来说,中国虽取得镇南关大捷,但从总的军事形势来看,中国仍处于劣势;法国茹费里内阁虽然倒台,但法国资产阶级对华战争政策并未改变;从当时国际形势来看,对中国造成严重威胁的主要是俄国和日本。俄对新疆的侵略,日本向朝鲜的渗透,使清政府可能会面临更险恶,更难应付的局面。不难看出,李鸿章采取的“乘胜即收”方针是认识到了把亡国灭种作为以卵击石的代价之愚蠢后所做出的选择,而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们所说的“投降卖国”政策。

有的人习惯于把“卖国”二字加于李鸿章头上。要知道出卖国家的主权决不是儿戏。连国都能卖的人,自然谈不上爱国。然而李鸿章却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保国护民的责任意识。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在清政府内部引起震动。李鸿章呈递《筹议海防折》,陈词恳切地提出了整顿海防,固我河山的见解。“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决胜者,若彼之所长己之所短尚未探讨明白,但欲逞意气于孤注之掷,岂非视国事如儿戏耶?”这等肺腑之言,正是出于李鸿章之内心。他决非厌战,而是渴望以最少的损失换来最大的收益。一味地死拼,有仗就打,拼上了整个国家,谁来收拾残局? 再说清政府与11国签定的《辛丑条约》。在签定条约之前,慈禧太后早已西逃,李鸿章却被诏来与列强签定条约。李完全是代人受过,签完《辛丑条约》后不久便在一片叫骂声中辞世了。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笔,只是这支笔是握在他手里,他便又一次无情地被骂为卖国贼。他在弥留之际痛苦地呼喊道:“刚毅误国!”(刚毅,慈禧太后时期的协办大学士。)一个封建士大夫满腔的报国之志因时而误,叫他怎能不恨;毕生努力却换来“卖国”罪名,叫他怎能不怨!

总之,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决不能单纯地归于“卖国”,归于“罪人”。李鸿章为中国近代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国难当头,列强争侵的时候,他尽了一片赤子爱国之心,做到了一名封建大臣所能做到的事情。他可以不是英雄,不是伟人,但决不是罪人。

第五篇: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书报告

姓名:陈颖倩 专业:药学类 上课时间:周三3、4、5 序号:119

现在的人们一提到浙江,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现代人们眼中的浙江是一片光辉绚烂的土地,是点石成金的聚宝盆,是靠山临海的鱼米之乡,是安闲舒适的后花园。是的,而又不完全是这样。我生长在浙江,我为自己是浙江人感到无比地自豪,但是不为这些浮华的外表,为的是我们心中共同的期望。美丽的浙江,是一代代浙江人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的梦。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而民族精神则是文化的灵魂。身为浙江人,我深切感受到浙江精神的真实存在。早些年的时候,身边的亲人,包括我的爸爸妈妈,都纷纷南下捞金,到广州、深圳一些地方做小买卖,养鸡养鸭之类的职业。我觉得可以忍受背井离乡之苦,到外地去谋发展,是需要一种很强大的精神支撑的。但是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如果形成的?这种精神与我们大浙江的发展有何息息相关?待我启及这本名为《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书时,我发现我对我所爱的家乡—我的浙江,实在了解得太少。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将书中所讲的内容大致划分了一下板块,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了什么事浙江精神,第二部分是从环境、文化、人品来审视浙江精神,最后一部分是讲述浙江精神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样一来,我觉得厚厚的一本书变得那么棱角分明,我一下子抓住了它的骨干。于是我花了整一段时间将它浏览完毕,我看得很快,忽略了很多语句,我知道书的大部分文字充盈着对浙江的赞美,是的,我也很想赞美,也许我写不出他那样华丽的语言,也许我吟诵不出动听的歌谣,但是我的心里盈溢着对我大浙江的赞美,不比他少。我忽略了好多赞美之辞,但在看到某些场景的时候,我会想起很多别的事情,想起很多我听到过的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于是我忍不住要感慨一番,领悟一番。关上书页,我感觉像是从很漫长的长睡中醒起,然后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似的,久久呆在那里。

我暗暗地思考起浙江精神这档子事来,从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实现脱贫致富而形成了“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到后来为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形成的“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而后终于在两千年的时候概括出了“十六字精神”:“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究实效”;后发展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十二个字。浙江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改变,慢慢地改变了它的容颜,却始终有一条不变,那就是“与时俱进”,浙江精神的主题总是随着浙江所处的境况不同而改变,永远是那么的切合浙江实际,永远是如此质朴,但是它的内涵却闪耀着“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而如此熠熠生辉!“这些特质印刻在良渚的玉琮上,流淌在富春山水的长卷间,回荡在胡庆余堂的大殿中,融入到鲁迅诗文的字里行间„„”这真是一段极优美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正是如此,浙江精神与浙江的一切联系在了一起,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无处不是它。

如此说来,我想起之前自己对浙江的看法,是那么的卑微,我曾经无比地自豪于我是一个浙江人,而原因是我觉得浙江是天生的沃土,是富含宝藏的土地,是聚宝盆,浙江人有双生财的手,天生有财富。可是世上怎么会有坐享其成的事情呢?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是我们老一辈人用汗水为我们辛辛苦苦挣的,而浙江现有的财富和地位是好几代人用汗水为我们营造的。看完书后,我才发现其实我们的大浙江资源匮乏,灾害频发,地处沿海,饱受战争的摧残,经历过明朝是海外倭寇的侵袭和晚晴西方列强的侵略,台风肆虐,损失巨大„„只有经历过这灾难的地区的人民才会有那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会有如此敢于开拓进取的意识,只有强大和富有了,我们才能让别人看见我们;只有富有和强大了,我们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但是成功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我在从中体会到很多心酸的滋味。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各种不同的情感。一方面,为我大浙江的繁荣与赞词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曾经历的心酸苦楚感到难过,甚是想落泪了。也许你会说我太过敏感,但是我当我看到书中某一些文字时真的抑制情感的倾泻。我印象很深的是讲述浙江人民的艰辛的创业过程时,是这样描述的:“早在计划经济年代,浙江人就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发推行包产到户。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他们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从事被当地人所瞧不起的工作,积聚资金和力量。”我小的时候与我们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闲暇的时候,爷爷总会对我讲起以前创业的艰辛。爷爷生活的年代正是生产激进的年代,人民公社运动纷纷发起,资产公有化,反对单干。爷爷那时年轻,跟着生产队,只能赚工分,根本赚不了什么钱,家里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于是就跟着亲戚在外面跑码头,当卸货工。爷爷一个人背井离乡,而且工作特别辛苦,为了多挣一点钱,爷爷晚上还接了一份活,等于是没日没夜的干活,一站着就能睡着的那种状态。就为了赚钱,养家,图生计,用一句比较书面的话来说,就是积蓄资金和力量。是的,我的爷爷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双手,留下了无数的汗水,用无数个日日夜夜对故乡的思念,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而同时我们所有的浙江人民呢?大家曾经都漂泊在外,为了生存,敢于舍弃自己的家园,天南地北到处闯,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遭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做人家不愿意干、不想干的事,敢为天下先„„这就是浙江人,这才是浙江人,这才是浙江精神发展的源泉,是浙江创造出如此多奇迹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有一点很大的收获就是我真正感觉我走近了浙江,从前我一直住在这里,我以为我很了解它,人们往往就是这样,从来都没有想要了解自己周遭事物的习惯,总是一心想要逃离自己生而拥有的东西,譬如家乡。我看了很多关于浙江文化方面的资料,从浙江繁荣之始,引起世人对这个沿海大省的普遍关注,纷纷涌现大量的学术论文在这片土地上觥筹交错,大多数是在研究浙江经济的,毕竟经济是民生根本,最有发展的价值。但是我不想在这里发表看法,因为我个人并不是对经济很感兴趣。是的,我钟情于文化,这里指的是单纯的文化。但我并没有关注过浙江的文化。我感叹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钱王世家的“保境安民”,再到知府林启的“讲求实学”,还有众多的学派在高歌,无论是“务实不务虚”的永嘉学派,“义利双行”的永康学派,还是王充强烈的批判精神,黄宗羲的“工商为本”,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王阳明的“开拓创新思想”等等,细细品味这些文化,突然发现了一个现象,这种种的文化,莫不是与我们的浙江精神息息相关,又再次地体会到了浙江精神真正地包含了浙江的一切,那些关于文化和社会的美好的梦,在这短短的十多字言语中被高度概括地淋漓尽致,真心受用这浙江精神,我们应该要传承,我们必须要传承!

在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东西,从一个地区的发展,我感觉类似于人的发展,而现在的我就是处于发展期。虽然我有壮志,有梦想,但是我并没有投入十足的努力,至少来说我并没有尽力。我总是会想着找各种借口来推脱原本自己应该可以承担的责任,也没有如此明显,但是每次我退却的时候,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填补自己的遗憾心理,但是我真的很想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有意义么?从前的我并没有想过我应该作为一个什么角色,来承担自己应该所有的一切。我感慨,我身为一个大浙江的子民,我是否应该传承浙江的精神,来更好地承担一份责任呢?不从远的来说,我们早已过去了战火纷飞,需要热血青年上阵杀敌的年代了。但从我的身边来说,我不想一直这样默默无闻下去,至少我要自信,起码自信的资本在于我的身上传承着延绵了数十代传统的浙江精神,它应该时时刻刻提醒我:hey,浙江的小孩,你今天有为浙江做什么?你要勇于创新,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自己,只有成功者才能为世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年轻的浙江,走过4个千万,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知否应该在青年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不要害怕失败,没有失败过才可怕,最遗憾的事情并不会是你做了什么,而是遗憾你没做什么。所以,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我从浙江前人的艰苦奋斗中忽然觉得我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我要想成功,就得付出,就得厚着脸皮卖出第一步,成功往往只有半步之遥。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总是当一个地区开始渐渐发展起来后,国家便有越多的优惠政策偏向这个地区呢?在以前的时候,浙江只是一个平凡而又偏远的小省,大部分山区,一部分临海,国家并没有很重视我们的发展,并没有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反而是当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引起了全国不小的关注度后,国家又接连地发布了好些政策,大力支持浙江的发展,有了我们现在的辉煌。仔细一想,我又想到其他一些情况,就像一个循环,当你越成功时,你就越自信,而你越自信,你就会越成功。民营经济大省发展得越成功,吸引的外资就越多,国家的优惠政策就越多,那么本省发展就会更加迅猛,于是又会往复循环。所以我回到我的问题上,我之所以总是没有那么自信,是因为我缺少成功,而为什么缺少成功,就是害怕失败。天哪,我在这篇文章里第二次出现了这个字眼。我在分析浙江精神的文章里总在反思自己的言行,我觉得很好笑。但是我的问题真的是这样,害怕面对,意味着我会失去很多机遇,譬如像大浙江那样发展自己的机会。而我所不想的结果就是这样,不想因为逃避而遗憾后悔。这算是我在研读了这本《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后,最深重的体会了吧,我觉得此后我要改变,我为此要去深深地反思一下。

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应该想一想现在的浙江有一些现象是否不是很符合我们所看到的浙江精神呢?譬如现在的浙商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有好多美好的词都跟他们挂上钩,譬如:“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敢闯”。但是有一些商人确实并没有做到一些品质,譬如诚信,譬如求真务实,就如一些牵扯着食品安全的话题,牵扯着地沟油的丑闻等等。就如以前刚搞发展的时候,也曾经不顾生态,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在我的家乡也曾经一度出现过化工厂,经济发展的同时,但是环境却每况愈下,河流一度遭到重度污染,在人民的反复抗议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抗化运动最终以化工厂搬出家乡告终。是的,浙江精神需要大家共同来呵护,共同来传承,我们应该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我们每一个的使命都是将这一伟大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文章的篇末,我觉得自己所撰写的仿佛并不像是读书报告,就像是一个偶翻家里的旧东西的小孩无意间发现了家族的深邃的文化与过去而忍不住暗暗发出的感慨加反思吧。说实话吧,有些惭愧的反思,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会孕育一群不平凡的子民,我觉得我要突破自己的障碍,好好加油,为我自己,也为我们大浙江的建设添砖加瓦!

附加:参考文献

1、赵洪祝,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创业创新,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浙江日报,2012-06-12

2、汪岩桥,吴伟强。浙商之魂:浙江企业家精神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4、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求是,2003(13)段治文,王学川,钟学敏。从浙江精神到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浙江科技学院社科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5、胡建,浙江精神的科学定义与“窝缘性”文化心理之克服---剖析浙江精神及其辐射意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下载史纲(演讲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纲(演讲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史纲复习资料

    近代史纲主观题复习 第一专题重点 一 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1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

    近代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史学自古有之,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更是对他一知半解。寒假期间为了大致了解中国史,借了一套金冲击老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老先生以历史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

    近现代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重点简答) 答:A、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它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 D ) A. 失业的农民 B.手......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本站推荐)

    ~-9-16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

    《史纲》教学要点

    上编综述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方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

    史纲论文----义和团运动(最终定稿)

    史纲论文----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探究 参考书籍---- 究其根本,义和团运动的实质也许只是那个时代几乎扭曲的社会意志的一次暴走。就像是参考书籍的书名一样,这场声势浩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