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纲课件整理

时间:2019-05-11 21: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纲课件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政治思想史纲课件整理》。

第一篇:西方政治思想史纲课件整理

西方政治思想史纲课件整理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基本内容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反映着阶级关系及阶级利益的复杂关系。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这里的阶级关系不仅包括了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具体地说,主要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它,就能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找到其规律性,从而在政治实践中通过运用政治规律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志,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取向。自然政治观是指城邦是自然形成的,因此要从自然出发去看问题,尤其是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必须融入整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古希腊公民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功利和宗教思想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政治权利,并运用几何、逻辑等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权利。

3)政体研究为中心,协调公民关系为主题。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术,城邦主义的多元化使希腊政治思想家视野开阔,而对于如何分配权利义务,实现公民内部和谐,也是希腊政治思想家一致的共识。

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古希腊政治家以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3.如何理解苏格拉底“自知己之无知”这一命题

1)苏格拉底这一命题的价值是:一方面,把承认无知作为知的起点;另一方面,知识只局限于某一特殊的具体的事物或领域局,试图引导人们讨论普遍的原则。2)从上述命题出发,苏格拉底又引伸出有一命题:“美德即知识”。

○1判断真理要靠知识,不能靠多数;

○2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 ○3反对僭主政府和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

○4城邦应注重教育;公民必须维护国家的尊严,法律如契约,在一国之内就是 等同于签署了契约。

3)评价: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观点虽仍然不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但这些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而且对整个西方的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西方世界称作古代西方思想家中最伟大的人物。

4、理想国

它是古希腊著名政治思想家柏拉图的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1)强调国家理念——城邦现实的逆反构思,强调正义,它始于正义,终于正义。正义就是每个人根据上天赋予自己的品质,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正义的城邦就是个人按照天性做自己应做的本分工作的共同体。2)正义城邦的实现

○1哲学家治国论。统治者是最高的、决定性的等级,他们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因而他们应该具有高超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完美的德行,绝对的权力。

○2倡行教育,净化城邦文化,主张教育是培养美德的途径。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循循善诱,不要强迫他们学习,其教育应该是系统的知识教育和训练。3)评价:《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中年时期的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制度,但这理想是虚幻的,开创了理想主义先河;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把哲学与政治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理念不再停留在个人思想中的概念,而被应用于改造社会。

5、亚里士多德是怎样论述城邦性质的?

1)城邦国家是一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目的是人类过优良的幸福生活。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的本质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2)认识政治的动物,政治学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城邦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政治生活的动物,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城邦,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犹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作为城邦一份子的个人,只能在城邦中才能完备自己的品德和显示自身的才能。

3)人类的私心不会因为公产制度的建立而随之消失。

4)公民与政治理论,公民的品质应符合政体的要求,正宗政体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城邦的优劣与公民的优劣有密切的关系,而优秀的公民必须具有优秀的公民品德。5)理想城邦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最良好最稳定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是贫富两要素的政体。○2反对过分的贫富悬殊,主张产业私有而

财务共有。

○3法律是中道的权衡,可免于情绪的影响。○4实行民主政治,公民轮流掌权。

○5城邦不宜过大,人口不宜过多,疆域必须适当。

○6通过教育起导人的理性和培养公民的善德,并使公民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制。

6、论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的法治论都认为法律是比较好的通知方式,都认为法律是有普遍性、权威性、正义性,都认为应根据全体公民的利益来制定法律。不同点:

1)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

2)政体:柏拉图主张建立混合整体,主张君主制的智慧和民主制的自由混合起来;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以中庸为原则,以讲述主体公民的利益为宗旨,以法治原则为手段。

3)城邦本质:柏拉图主张公民内部或公民团体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亚里士多德用溯源法阐述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用分析法阐明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社会有机体。

4)国家的来源:柏拉图主张国家的社会分工,各需所求,各尽其能;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

5)正义论方面:柏拉图的正义论实质是另一种等级正义,是建立在将社会和公民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基础上的正义;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是一种公民都能享有的正义。

6)整体主义:柏拉图主张绝对的整体主义;但亚里士多德是较温和的,没走极端,对个人以及个人利益、权力和价值给予了一定限度的承认。

7、双城论

古罗马教父派噢古斯丁《论上帝之城》中提出神权政治思想。

主要内容有:1)神权理论:原罪说,人之原罪与上帝恩典。噢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这种决定论的“原罪”和“救赎”理论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论像上帝论和基督论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原罪”是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罪,而“救赎”同样也是先验的被预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获得拯救。

2)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噢古斯丁指出,世界上有两种统治,一是善的统治,一是恶的统治,并把善恶两种不同性质的统治,分别称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主张的是两种国家,两种和平。

3)国家与教会的关系,即世俗的政权组织和教会的关系。他认为国家是上帝在人世的代仪机构,认为现存的世俗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是

维持世俗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也体现着保卫和平,维护正义的善的愿望,只是他不给人们带来永久的和平和永远的幸福。而教会则是负责拯救人们的灵魂。由于灵魂优于肉体永恒优于短暂,从而教会也便高于国家。

评价:噢古斯丁的思想对整个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开教权俗权之争的先河,他对琐碎的教义进行梳理,给基督教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但是其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他服从于信仰,迷信于教权。

8、阿奎那改造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内容

阿奎那从维护封建秩序和教会权威出发大量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果,应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论证基督教的信仰,并且解释和回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成为集经院哲学之大成而又加一革新的神权政治学家。

1)协调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人有理性,人天生是神会政治动物,国家的建立是人类合群生活的需要。阿奎那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承认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理性生物即人的控制,如同人的身体要受灵魂的控制一样,一个城市则要受到国家的控制。2)整体学说: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是最坏的政体。暴政是上帝对世人罪孽的惩罚。阿奎那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分类说,认为国家的统治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如果一个自由人的社会是在为公共谋幸福的统治者的治理下,这种统治就是正义的,如果统治者为一己之利而倒行逆施,这种统治就是不正义的。

3)法的理论:法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法的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亚里士多德指出法律必然是根据政体制定的,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而阿奎那认为法律是以整个社会的公共幸福为目的的,并把法律分成了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

9、《论世界帝国》

本书是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主要代表作,它宣扬反教会的世俗政治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1)为了实现世界和平造福人类,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整体。

2)古罗马建立统一的世界大帝国,征服并统治世界,合乎公理。罗马人生而治人,其统治顺应上帝的意志。

3)世袭君主的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赋予,并非来自教皇。教权与王权均来自上帝,互不统属,必须各司其职。评价:

该书反映了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下的意大利市民阶级希望统一,批判教会,强烈要求政教分开的思想。但是建立统一天下的世界帝国不符合世界潮流,另外,由罗马人掌握统治权力体现了一种种族优越感。

10、马基雅维利

1)生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君主论》等。2)主要思想:

○1权力政治观。人性是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应当脱离道德的约束,对事情的实际方面和想象方面应严加分辨。马基雅维利认为,凡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本性:人性是恶的,人的欲望总是超过自己的能力,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因而人总是得不到满足,追逐权力。

○2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结束意大利分裂混乱局面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只把君主政体看作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性措施,在国家统一之后仍应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使意大利长治久安。

○3君主的统治方法。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这一观点出发,认为君主要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要维护意大利的政局稳定,必须善于统治,善于用权术对付邪恶的人性。

○4马基雅维利主义:以目的说明手段,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无道德论,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3)评价:

积极因素:○1是为统一意大利服务的是君主统一意大利的方法;

○2以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从人性、政治现实、历史中引申出政治原则,是近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

○3把政治学变为管理国家的学问;

政治与伦理既有联系,又属两个领域,不能把道德教条机械的搬到政治斗争中来。消极因素:○1政治有其道德准则,完全不顺道德的政治是不道德的政治; ○2政治手段与目的不可分割; ○3无道德论影响泛滥。

11、博丹主权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主权的起源:从家庭的父权中引伸出国家的主权。

2)主权的定义: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3)主权的特征:○1永久性,时间上的永恒;○2绝对性,空间上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

4)主权的内容:立法权;宣战、媾和与缔结条约的权利;官吏任命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要求臣民效忠和服从的权力;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5)对主权者的约束:

○1主权者有权支配臣民,但主权者却不应受臣民的任何约束。

○2对主权者的约束只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上帝和神法;另一方面来自道德、正义的力量,即自然法。

6)意义:主权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对主权的定义、特点和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不仅为当时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后来的各国政府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许多方面未能完全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仍有较大的保守性。

12、《乌托邦》

《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

的主要著作。它对英国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从揭露英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活动入手,追根溯源,找出各种社会弊病的根源。对“羊吃人”的现象、国家和法律的性质问题进行猛烈评击,明确指出私有制度是所有这些社会弊病的根源。内容:1)经济制度上强调公有制,主张由国家来组织生产,人人劳动,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消灭商品货币。

2)政治制度上实行民主制,选举总督,重大问题交全体人民讨论决定;法律要简明公正、人人熟悉;宗教信仰自由。

评价:积极方面:该书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各种政治弊端作了较深刻而尖锐的批评,提出了许多发人思考的新见解,并构思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蓝图,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意见,在政治思想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和伟大的奠基人。

消极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使《乌托邦》一书不可避免的仍带有封建社会乃至奴隶社会的某些旧痕迹。

13、格劳修斯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代表著作《战争与和平》等。

1)自然法学说。他认为理性与意志是法的基础,自然法源自理性,高于来自意志的人法和神法。他主张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了自然权利,认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的结合力。

2)国家与主权理论。根据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其主权具有内、外两个层面,否定人民主权,主张君主主权。人民选择政府形式的行为不可逆,主权是主权者的私权,政府的目的不仅局限于人民的福利。3)国际法的理论。自然法是国际法的的基础,国际法来源于人类对共同生活的自然需求,其目的在于寻求和平,尽力减少战争。第一次改变了古代以来万民法含义,其主体成为拥有主权的国家,产生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评价:

格劳修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他开始摆脱神学政治论的羁绊,用人的眼光来看待财产、国家、法律和其他政治问题。他的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很多进步的地方,例如他明确的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是他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主义的偏见,学说比较保守。

14、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又名国家社会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末。

1)它的思想渊源:法西斯主义接受了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说,法西斯主义人物都承认自己是尼采思想的继承者。同时他还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中一切宣传暴力和强权的成分,如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的性恶论。

2)特征:法西斯主义者鼓吹意志高于实际,行动高于理论,不承认真理有客观的正确标准,不承认行动要受理论的指导,所以法西斯

主义并没有比较统一的完整的比较固定的理论体系。他们只问目的,不问原则。

3)主要代表人物: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纳粹”党开始宣传法西斯主义,它的主要思想有:

○1鼓吹高级人种说,宣扬反动血统论。○2鼓吹民族奴役,宣扬反犹太主义。○3鼓吹侵略扩张,宣扬背信弃义。○4贬低文化教育,推行愚民政治。○5反对民主政治,主张个人独裁。4)评价: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之后,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极端反动的政治主张,法西斯主义并不是个别狂人思想混论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法西斯主义的传播,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广大人民所深恶痛绝,但西方国家中至今也仍有少数人继续宣扬法西斯主义,而且在一部分幼稚狂热的青年人中仍有影响这是不能不令人警惕的。

15、论述霍布斯与洛克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资本主义早起发展时期。2)都赞同社会契约论。3)都倡导法制和分权。

4)他们都批判保皇党的君权神授和文权论,都倡导政教分离。不同点:

1)霍布斯赞同资本主义君主制;而洛克赞同立宪君主制,他反思了霍布斯的绝对君主专制理论。

2)方法论不同:霍布斯主张机械唯物主义;而洛克认为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3)契约论方面:霍布斯赞同权利的转让;而洛克认为只有仲裁权利才转让。4)在法制分权方面:霍布斯认为法律只用来治民;而洛克认为整个政权和君主也要依法。

5)在自然权利理论方面:洛克认为自然权利是一种完备的状态(人是理性的,拥有生命、自由、财产权);而霍布斯只是提出了自然保存。

第二篇:《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提出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

2.政治产生于从野蛮时代进入时代之后。

3.从实质上看,古老的观念认为,政治就是“正义”或“善”,把政治看成最高的善,看成。

4.在古希腊,“政治”的原意为城邦,指城邦中的。

5.在当今西方许多学者看来,政治就意味着普遍的。

6.广义的政治思潮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

7.“天赋人权”说是一种关于人的的学说,倡导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的“人”的权利。8.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的合法性的理论。社会契约论

9.社会契约论的直接来源为古法中的社团法、合伙法。10.指的是民主制度的一种类型,是近现代国家实行民主的一种制度安排。11.是古希腊、罗马城邦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12.密尔的《》一书被认为是确立代议民主制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分权理论的是自由派思想家是。

14.三权分立学说的集大成者是。15.是西方政治的一个核心制度。

16.当代系统地阐述保守主义权威观的是。

17.首倡“专家治国”论的是主张“管理革命”的美国哲学教授。

18.从专家治国的理念出发,丹尼尔·贝尔主张以制取代自由民主制。

19.竭力倡导“”的是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

20.法西斯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在德国又称民族社会主义——“”,在日本则表现为天皇制军国主义。

二、判断题

1.最早提出人权理论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

2.托克维尔指出,直接民主实质上是大众民主,其最大弊端是可能导致“少数暴政”,导致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3.美国是第一个以宪法形式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

4.保守主义在西方政治生活中长期居主导地位,是一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

5.现代政党最早诞生于英国。()

6.保守主义的对立面是激进主义而不是自由主义。()

7.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

8.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洛克。()

9.20世纪的社会民主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

10.作为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源头,其首创者为伯恩斯坦。()

三、简答题

1.现代政治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2.如何理解政治思潮的含义?

3.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有哪些?

4.“天赋人权”说的含义和精髓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当代人权观的内容。

第三篇:西方政治思想

苏格拉底: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他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名言。总之,他的思想代表了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

治国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社会评价

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

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乌托邦的画面,他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他的主要政治思想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理想国》著作中,他开始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在他那里,正义的城邦国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他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二、他认为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就是哲学家执政治国,也是他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哲学家执政就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利。

三、他的政体思想:

他认为,正义的政体、惟一正确的政体是贤人政体。在理想王国中,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就是贤人政体。

他把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不当政体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他对政体类型的划分考虑了执政人数的因素,但他更重视每种政体的内在精神和原则。他对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进行了猛烈批判。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哲学方面 :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抛弃了老师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从中可以发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和政体理论

重点掌握: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影响(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开创者、是古希腊政治的集大成者,希腊城邦思想的总结者。)

主要政治思想成就如下:

一、他创立了政治学学科

他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并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他的城邦思想

1、在探讨城邦的起源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人类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说,人按本性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如此,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2、他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在与家庭与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

3、他论述了城邦的本质和性质。他把城邦比成有机的政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4、他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三、他的政体思想

他为完整的政体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标准,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

他具体分析了政体变革的原因及其防止的办法。同时,他认为,理想的政体形式应体现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在他看来,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他提出,理想的政体是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城邦高度的政治文明,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世的研究: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他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雨果·格劳修斯: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发布法学著作《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提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并确立了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根本性原则,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从而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人们称他为“国际法之父”。他提出的主权不仅有国内最高统治权的意义,而且有对外独立的意义。最早提出人权原则,使自然法摆脱了神学。

自然法学说:用人的眼光,从人的理性出发考察国家与法律基础的自然法。人们对和平生活的要求是一切法律的根源,自然法高于神法。维护个人财产权,突出人类理性的作用。国家和主权学说:首先受自然法的约束,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和平宁静的生活,随着人类发展造成财产分割,人们开始订立契约,运用公众的权利,保证每个人的私有财产。他在国际法范围内研究主权。他还指出,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主权最高、永久、不可分割。

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不能任意改变政府形式,主权是主权者的私权,反对政府一切目的为了人民的福利。拥护君主主权,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

从自然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权利的产生过程,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论证人权正是这一时期 政治思想家所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

【这种理论在现实政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在三十年战争之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体现出来。这一和约承认了欧洲各国的独立与主权地位,基督教普世主义被抛开,罗马教皇统治下的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具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霍布斯: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被誉为“现代人之父”。哲学政治观为机械唯物主义,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首次将几何学的演绎方法系统地运用于国家理论。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他反对宗教但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著有《论物体》、《利维坦》等。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出发,从人的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神出发来解释国家的产生和基础。

1、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彼此间共同约定,放弃自己全部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这样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2、他认为国家的本质就在国家本身,也就是主权,即“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叫做国家。以社会契约论的形式论证了权力产生的过程,以自然法的方式论证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观的基础。

二、主权学说和专制主张(反对权力制约学说)

霍布斯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本质,并指出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

1、他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他否认任何对主权者的约束。

2、他认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

3、他批评了民主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佳的。

三、民众的权利与主权者的义务

1、霍布斯是从公民的自由出发来论证臣民的权利的。他认为,作为一个臣民,有两种自由,一种是即使有主权者的命令,人们仍然可以拒绝不做的自由,即国家侵犯人民自由权利。另一种是在主权者未以条令规定的地方,臣民有自由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或不采取行动。提倡经济自由,第一次把国家权力限制在政治活动领域内。

2、根据人们在国家中的权利,霍布斯又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他认为主权者的根本义务是保卫人民的安全。他将服从自然法作为君主的主要义务。

除此之外,他还为主权者规定了一些具体的义务,具体如下:主权者必须保护好主权;教育人民;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即符合自然法的法律。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

洛克 的权利主张和分权思想 洛克的政治思想:

一、自然权利理论: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霍布斯的自然权利理论,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 为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

1、他的自然权利理论建立在自然状态基础之上。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平等的。

2、他认为,人们在没有进入人类社会之前就享有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的权利。

3、他以劳动起源论来论证私有财产的合理性。

4、他明确指出,政府的目的就在于保护人们的财产。

【从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中,可以看到从古代西方思想传承下来的自由主义的基本要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架构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二、政府的权力和目的

1、在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中,自由人交出了为执行他的私人判决而处罚违犯自然法的行为的权力,这一权力在国家那里,形成了另一种权力,即在国家对他有此需要时,使用他的力量去执行国家的判决。这样,在自由人交出权利的同时,在国家或是公民社会中形成了立法权和执行权。

2、洛克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员是通过立法机关才联合并团结成为一个有机体的。

3、政治社会或全民社会的建立使国家具备了对内或对外两种政治权力。因此,洛克认为,政治社会的本性就是“保护所有物的权利”。

三、法治与分权理论

(一)法治理论

1、洛克的法治理论是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自由的界定,他论证了法治的原则,从而在政治制度上为自由提供了保障。

2、他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自然自由”,这种自由、既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又超出了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只以自然法作为它的准绳;一种是“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这是一种社会状态下的自由。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他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但是共容。

3、洛克将立法权看作是国家中的最高权力。同时,他认为,这一最高权力也需要限制。通过对立法权进行限制性的规定,他提出了立法权的四个原则:即目的原则;方式原则;财产原则;归属原则。

(二)分权理论

为了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实现法治原则,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他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他主张立法权与执行权应该分开行使。

洛克发展了霍布斯思想。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状态。洛克思想贡献主要是为英国革命做辩护。

洛克明确提出自然权利,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财产之权。人权神圣不可侵犯,后写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联合国宪章。总之,洛克清理了霍布斯等人的君主专制理论,改造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据以建立的的基本原则,为后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孟德斯鸠:提出政治自由概念、分权思想,继承发展了洛克思想,分权思想此时成熟。“分权还要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不允许存在不受制约的权力。”

一、论法的精神

他探讨了法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与这些事物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1、在他看来,法与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

2、他强调了法的理性精神。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寻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3、根据法律解释对象的不同,他进一步将法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别,即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

二、政体理论

1、他将政体分为三种,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2、他强调了政体划分的法治原则。他认为各类主人能够体都应该遵循最初的基本法律。

3、在区分政体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区分了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这成为他的政体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在他看来,政体原则是政治制度的灵魂,它维系着政体的存在、发展及腐败。政体原则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4、他还考察了政体的变化。在他看来,政体的变化首先是政体原则的变化,政体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们在生活方式、习惯、风俗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的结果。

5、他尤其考察了各种政体的腐败。他认为作为政体变化的一种,政体的腐化几乎总是由原则的腐化开始的。政体腐化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法律。

6、在国家的管理形式上,他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在国家的结构形式上,他更倾向于联邦政体。

三、分权学说

1、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权学说。他的分权学说实际上包含了“分权与制衡”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权,他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组成部分。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是彼此制约,以到达一种均衡。)

2、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成就是他 .............. 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他认为,行政与立法权之间的制衡尤为重要。他还主张立法机关之间的内部分权。

3、他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卢梭:主要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国家应该主权在民。

(一)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的思想 .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人类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度,人类出现不平等。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产生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出现财产上的不平等。

第二阶段是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又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

第三阶段是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不平等达到顶点。这时,人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不平等,平等又重新出现,建立起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二)平等思想:是卢梭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在批判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1)人们在财产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

(三)社会契约论 .内容与特点:(1)社会契约是共同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2)权利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3)每个人都向整个集体奉献自己,并获得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得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4)人民是主权者,也是立法者,如果政府破坏了契约,人民有权取消这一契约,可以以暴抑暴。.意义与局限。社会契约论中所阐述的平等要求和以暴抑暴的光辉思想,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精神,鼓舞和启迪了法国人民,直接影响了法国革命。

但是始终未能清楚地叙述并合理解决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四)人民主权思想 .人民主权的涵义:以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统称为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人民主权的性质。(1)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国家的灵魂和集体的生命,主权只能由人民来掌握(2)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是一个整体,一旦被分割,公意便不存在,主权也失去了。(3)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主权本质上由公意构成,而意志是决不可以代表的,主权也不能被代表。(4)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不能侵犯和动摇它,主权也不可能按受任何权力的支配和约束。.主权与政府的区别: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体。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是一种行动的力量。政府的权力由主权派生,政府是主权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要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蜕化。.意义。人民主权思想中提出的关于政府来自人民的委托,应该服从人民,政府成员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等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体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历史局限性。(1)人民主权主张是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基础的,而他的平等又是建立在财产小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决定了他的平等和人民主权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没有找到实现人民主权的政权组织形式。他不能否认执政者身上的私人意志和团体意志总是强于政府应该遵循的公意,因而政府总是在不停地反对主权者。(3)人民主权思想在理论上不科学,在实践中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杰斐逊:

理论依据

杰斐逊深受自然权利学说的影响。他早在1770年就公开说过: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后来在《英属美利坚权利概观》中又谈到自然权利。尤其在1776年他草拟的《独立宣言》原稿中,他对自然权利作了正面的阐述:“我们认为下面这个真理是神圣的和无法否认的:人人生下来就是平等和独立的,因而他们都应该享有与生俱来的、不能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的保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马克思在致林肯的信中指出:《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杰斐逊打破了洛克站在新贵族立场竭力维护私有财产制度的局限,把人民渴望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要求反映到自然权利学说中来,这样,自然权利学说便被赋予民主主义色彩,成为为民主服务的理论根源,从而也创造性的发展了这个学说

民主思想

杰斐逊不仅继承、发展、丰富了前人的自然权利学说,更重要的是,他以自然权利为依据,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而进行了坚强的斗争。他是第一个把自然权利学说写入官方文件的人,要求把保障人民自由的“权利法案”加到1787年宪法中去,主张在法案中规定一系列人民的自由。

第一、人民言论自由。他认为:一个共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他主张人民有权批评政府,政府不应该干涉意见的表达。他相信:人是有理性的,有良知良能的,如果享有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真理会愈辩愈明。

第二,出版自由。他认为出版自由甚至比言论自由更为重要,出版自由的益处很多,可以防止野心家篡夺国家大权

第三,宗教自由。他认为:信仰纯粹是个人事情,国家不得干涉。

总之,精神的自由、平等是杰斐逊最关心的,而宗教信仰自由是精神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他为宗教自由的实现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778年他向弗吉尼亚议会提出宗教自由法案,并获得通过,他颇为自豪,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之一”。宪政思想:

汉密尔顿:立宪,三权分立制度。汉密尔顿是现实主义外交的始祖,由于在华盛顿政府中的巨大影响,使美国在当时的复杂的欧洲形势下,不受感情因素的干扰,确保了自身的中立。

第四篇:《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黑格尔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继而古罗马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特点:①强烈的实用主义;②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③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第三章文明涅槃—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世纪时期,西欧战争频繁、封建割据严重,导致生产力衰退、城镇败落,社会生活的中心由城市转入了的农村。整个社会的凋敝,使人们将精神寄托于宣传“博爱”“禁欲主义”“自律”的基督教上,于是,基督教及教堂成为中世纪的上层核心,凌驾于王权之上。此时,教堂成为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心,是最重要最中心的建筑。而无规划使得城市中建筑尺度亲切宜

人,道路蜿蜒曲折、收放有序,各城市主色调不同,空间视线连续自然,形成了有机的肌理。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特点为:①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②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③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④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11世纪开始,西欧手工业及商业开始复苏,新兴自资产阶级保护“公共利益”,商店、行会、仓库、码头等公共建筑多了起来,并逐渐变得重要。但教堂仍是城市中的中心

第四章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5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新兴资产阶级高举“人本主义”大旗,在人本主义下,人们崇尚人类,艺术家崇尚唯理主义的美学,强调把美的客观性用几何和数的比例关系固定下来,而“追求科学、提倡文化、反对封建愚昧”的精神启蒙了近代自然科学。此时,人们从中世纪清苦的宗教下解脱出来,逐渐追求世俗生活享受。新兴资产阶级的富有和地位,使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豪华气派的建筑取代教会和宫殿而占据城市的中心。例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建设和佛罗伦萨城市重心的转移。

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特点有:①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这时出现了大量理想城市的布局形式,例如阿尔伯蒂的多边星形平面、斐拉锐特的八角形理想城市等。后来,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大量用于城市细小部分的改造。②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当时社会认为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深刻和高雅的文艺构思,普通人不可企及,艺术受到高度重视和尊敬,是精英和天才们的专利。③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艺术家们把伟大作品看成是几代人集体完成的、并且是不同时代相互协调的结果,他们恪守和谐与整体的艺术法则。例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佛罗伦萨城市中心、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都是历经几个世纪完成的。④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巴洛克风格:道路格局“环形+放射”式,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耸的纪念碑等来作为过渡。古典主义:在建筑群与城市总体布局中强调轴线对称关系、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两者都是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喻意着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到后来很难区分,“巴洛克+古典主义”的规划设计思想在巴黎改建、华盛顿城市规划设计、堪培拉的设计等得到广泛应用。

第五章唯理秩序—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封建君权异常强大,被称为“绝对君权时期”。此时,资产阶级推行“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社会崇尚理性,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也逐渐体现出来。由于资产阶级政权还未建立,封建君主们蓄意曲解和借用思想启蒙运动的认识成果,用自然科学的唯理秩序来宣扬主从关系、有组织有规范的统治秩序,城市规划也在权利的秩序下呈现古典主义、唯理主义。例如,园林布置中把坡地和植物塑造成明确的几何形状,规划设计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突出表现人工的规整美;从凡尔赛宫的有条不紊到巴黎的宽阔中轴线,君权的气质无所不在。后来,古典主义思想在华盛顿、堪培拉规划中应用,巴西利亚的规划中,也有这种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痕迹。古典主义构图简洁、几何性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追求完整而统一效果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其追求冷冰冰“数的和谐”,缺乏个性和热情,是不可取的。

第六章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确立了公民的社会意识,而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哲学态度和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思维也逐渐形成。工业化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列疾病和问题,于是,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公共卫生运动,而一些先驱把目光放在空想社会主义上,例如傅里叶、欧文、圣西门都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模式。

此时产生了两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霍华德和盖迪斯。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内核是社会改革,空间模式是城乡交融、群体组合,其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巨大。盖迪斯提出了城市的综合规划观,他主张研究城市不仅注重物质环境还要注重社会环境,而且要区域协同规划,先调查研究再规划,此外,他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

与霍华德和盖迪斯不同,一些崇尚现代工业技术的工程师主张用技术改造城市,解决城市问题。这时期具代表性的是西班牙工程师玛塔提出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的“工业城市模式”,它们成为“机械主义城市”的思想起源。

19世纪末,针对西方城市空间组织延续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且单调僵硬的现象,奥地利建筑师西谛1889年出版了《建筑艺术》一书,他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西谛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为近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城市美化运动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第七章精英路线—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对长期以来由“权贵主义”垄断建筑设计的一次重大反叛,它明确提出了“为大众服务”的概念,是大部分建筑规划精英以“拯救众生”为主旨领导的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精英主义”。它的基本思想是功能主义、形式上提倡简单的几何图形和非装饰原则、标准化和模块化、强调灵活整体的空间布局、重视节约建设开支费用。1928年现代建筑师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大会。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主将柯布西耶,倡导机械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他的理想城市是集中主义、功能主义的化身。他认为城市应该是集中的,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而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解决,提倡立体交通和高密度。1951年他规划的印度首都昌迪加尔充满了形式理性主义色彩,尺度巨大,社会问题严重。柯布西耶毁誉参半,但是他的理性和功能分区的思想直接体现在后来年他起草的《雅典宪章》中。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通过了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大纲”的《雅典宪章》,其主要思想是:城市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根据这些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然后建立各分区间的联系。该宪章分离了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机械地划分空间,是理性的物质空间规划,认为城市规划是描绘未来的蓝图。但是,它的功能分区为当时无秩序、无计划的城市建设、居住工业混杂的格局提供了指导。而且它指出的城市区域思想、为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为解决城市问题,产生了赖特“广亩城市”、沙利宁“有机疏散理论”等城市分散主义思想;为解决小汽车与行人的冲突问题,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盖迪斯、芒福德等人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1938年芒福德的《城市文化》更被称为区域规划的“圣经”。

第八章功能理性—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948年诞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门学科,广泛影响着人类自然、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乎一切领域。城市规划此时也出现了从分解到综合的系统规划思想,并运用系统方法、数学方法来分析、模拟城市,理性规划达到巅峰。

二战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问题接踵而至。此时,规划届不再是“集中主义”和“分散主义”的分歧,“适度分散”已达成了共识,卫星城的建设风行,英国的“新城运动”成为了一项国策。经典案例是1944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他吸收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的分散思想、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和集合城市的概念,采纳了恩温德卫星城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地域作为整体规划考虑的范围。该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通勤距离过大、配套设施不足、新城投资巨大等问题。

1950年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兴起,战后联合国和一些地区通过了一系列历史环境保护文件,如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76年《内罗毕建议》、1982《佛罗伦萨宪章》、1987年《华盛顿宪章》等,文物与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上日程。

在功能理性主义绝对垄断时,Team10提倡人本主义,呼吁城市规划要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价值,其中,英国Smithson夫妇提出了“簇拥城市”,这种城市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

至此,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基础确立,为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

第九章混沌交锋—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970年至1980年间,社会形态上,黑人运动、人权运动、女权主义、后福特时代等交织在一起,消费形态上,西方进入了“丰裕社会”阶段,人们希望领略日新月异的生活,以满足心理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滋生了批判现代文明、强调思想文化平等自由发展的后现代主义,其主旋律是多元性和差异性。

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有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对社会多元性的重视、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以及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后现代城市规划思维特征是①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②多元化并存的规划观;③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④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后现代理论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文脉主义的理论,由此引发的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罗威、科勒的“拼贴城市”、“地点与场所精神”以及后来日本“新陈代谢学派”的思想。此外,物质空间和政策协调整合的城市更新运动不断发展,用社区改造代替了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同时,一些学者探索“未来城市”,如弗里德曼的可插入城市、矶崎新的空间城市等。在社会方面,社会公正思想和公众参与也正悄然兴起并不断发展。

针对对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弊端,1977年国际建协在秘鲁利马制定了这个时代城市规划的另一基本文件《马丘比丘宪章》。宪章指出不要为了追求清楚的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和活力、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科学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等观点,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公众参与。和《雅典宪章》的区别,说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趋势是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转变,从空间功能分割向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转变,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转变,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规划观的转变。

第十章全新图景—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

1990年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文化高度重视。于是,城市与区域管制、新区域主义、新城市主义、生态城市人文思想应运而生。

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不可或缺的价值并认为其应该成为现代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鼓励区域内多元主体互动、激发内生发展潜力;强调经济与社会行为的区域化特征和培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为通过区域空间规划和政策调整,区域公正和谐的环境、高度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能为区域内城市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典型案例是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和英国利物浦地区及格拉斯哥等传统产业地区的区域发展转型。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使得城市沿郊外高速路无节制蔓延、人与人之间存在严重的隔膜。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而在城市郊区,提倡采取一种有节制、公交导向的“紧凑城市”模式。其中“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是其典型的两种模式,均体现了新城市主义城市设计的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

美国加拿大的城市向外无节制地蔓延,虽然有空间基础和小汽车的技术支撑,但由此导致的社会、生态负效应,使得1990年后北美学者检讨这种不受控制的增长方式,提出增长管理的思想。1997年Lendening首先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其手段主要有强调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培育社区意识,鼓励社区间协作;改变城市中心区衰退的趋势;强调开发计划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利用采用“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区进行“垂直加厚”;打破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会隔离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

结语:读完这本书,使我对西方城市规划发展史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原来在每一个经典理论、经典案例的背后,都有着与时代对应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我们借鉴国外经验时,不能断章取义,因为条件不同、政策不同、制度不同等都会影响到实践的绩效。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大师的核心思想,然后分解重构,整合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同时,要把握可持续发展和人文主义的立足点和归宿,在日益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妥善处理好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促进城市科学、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第五篇:西方芭蕾史纲和中国古代舞蹈史纲试题目录

西方芭蕾史纲 一名词解释

1.浪漫芭蕾2.“拟剧”3.奥古斯特4.芭蕾5.《天鹅湖》6《王后的喜芭蕾》7.芭蕾舞剧:

8.让?乔治诺维尔9.双人舞模式10.戏剧芭蕾11.三长一小12.彼季帕13.福金英文名

14.伊凡诺夫15.哑剧16.交响芭蕾17杂耍者18表现主义舞蹈19席间芭蕾20.舞谱

21.情节芭蕾22性格舞模式23力效24现代舞: 二简答题

1.简述芭蕾起源于哪个国家,兴盛于哪个国家,并已经形成了几大学派?

2.简述《关不住的女儿》舞剧中的三种舞蹈表演形式。3.简述前苏联芭蕾艺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4.Ballet一词的广义和狭义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如何译?

5.古罗马“拟剧”的特点是什么?

6.《关不住的女儿》是由谁编创的,它对芭蕾发展产生着什么影响? 7.现代芭蕾何时兴起它有哪些成就?

8.《吉赛尔》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有什么影响? 9.彼季帕为发展古典芭蕾做出了哪些贡献? 10.当代芭蕾有哪些特点? 11.意大利早期芭蕾的源头是什么? 12邓肯舞蹈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3.俄罗斯芭蕾舞艺术的形成来自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14鲁道夫?拉班的重要学术成就是什么?

15.福金对古典芭蕾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16.芭蕾发展经历了那几个时期? 17鲁道夫?拉班的重要成就是什么?

18.Ballet一词的广义和狭义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如何用汉语翻译?19玛丽?魏格曼的舞蹈思想是什么?

20古希腊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21如何评价尼金斯基的代表作品《牧神午后》和《春之祭》 22“格雷姆体系”的价值和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分析启蒙主义思潮对浪漫主义芭蕾有过哪些主要影响? 2.为什么要学习芭蕾史?学习后有哪些感受和收获?

3.从审美角度对西方芭蕾和中国舞进行具体对比与分析从中阐述不同的舞蹈特征和表现的文化内涵?

4.什么是“白裙芭蕾”?是由谁开创的?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是什么? 5.是谁第一个推出“情节芭蕾”他的主要论文有哪些? 6.切凯蒂在教学中的主要特点?

7.浪漫主义芭蕾的两个方面辨析简要说明为什么说《睡美人》是19世纪的百科全书请试从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辨析简要说明 8.请就玛莎?格雷姆的作品及其成就进行简要分析阐述

9.请结合西方现代舞发展的史实阐释西方现代舞的内涵及其意义。10.试论西方芭蕾舞的六大学派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特点?

一、法国芭蕾的特点:

二、意大利芭蕾学派

三、俄罗斯芭蕾的特点;

四、英国芭蕾的特点:

五、丹麦芭蕾的特点:

六、美国芭蕾的特点:

11.21世纪芭蕾发展的趋势? 12.论述西方现代舞的几个流派

中国古代舞蹈史纲 一名词解释:

1.角抵、百戏 2.舞戏3.荒乐4.乐府5蜡祭6图腾7.伏羲8云门9大曲

10充乐11.六大舞 12燕乐 二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宫廷舞蹈的特点。

2.简述唐代舞蹈和宋代“对舞”的联系与区别。3.简述戏曲舞蹈的特征。

4.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5.简述戏剧舞蹈的主要由来 6.简述“巫乐”具有哪些特征?

7.宋代的民间舞队节目分别为哪几类?主要作品?

8.倡、舞姬、歌舞者有何区别,分别是有哪些著名的舞者? 三分析

1.从孔子,孟子,荀子的乐舞思想中来分析儒家乐舞思想的发展。2.唐代宫廷舞蹈所反映的时代文化特征? 3.试论我国古代宫廷舞蹈发展的历程。

下载西方政治思想史纲课件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政治思想史纲课件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芭蕾史纲历年试题75分(共5则)

    2005年西方芭蕾史是(1643-1715年) 现,这对后来诺维原则”,认为表情哑纲试题 一填空 1.罗马最为著名的“拟剧”大师是巴蒂路斯和比拉德斯他们的表演十分精彩,喜笑怒骂,入骨三分。被......

    史纲顺口溜

    史纲顺口溜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

    史纲论文

    从“大跃进”到“三年困难时期”经历了什么 【摘要】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59年到61年我国遭受了持续三年的大饥荒。本文从牺牲农业大炼钢铁; “浮夸风”盛行导致中央粮食统......

    政治思想(合集)

    二、政治思想表现 三年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自觉磨炼而建立起来科学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最经典的西方基督教结婚誓词课件[精选合集]

    最经典的西方基督教结婚誓词,阐述了人类对婚姻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看法,几百年演绎变化,流传至今。为举行婚礼的人们沿用次数堪称最多。其经典的“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

    中国近代史纲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中国近代史纲学习心得近半个学期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纲》,现就学习的心得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关于爱国 我认为,爱国就是忠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从学习中,我知道......

    史纲(演讲稿)5篇

    近代留学史的起源发展及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开始孕育萌芽。从1846年第一人赴美求学到1945年千万学子东渡日本,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里,中国大地上展开了轰轰......

    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书报告 姓名:陈颖倩 专业:药学类 上课时间:周三3、4、5 序号:119 现在的人们一提到浙江,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