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几点感悟
浅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几点感悟
单 位: 温泉县哈日布呼镇中心小学
学 科: 品德与生活 姓 名: 李新红 联系电话: 0909—8554053
***
浅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几点感悟
摘要:
每一堂精彩的课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我参加了一次德育能手选拔评比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要上好一堂品生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我在参加此次竞赛活动中,从课前准备、课堂处理、课外延伸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感悟。关键词:
课前准备 课堂处理 生活性 活动性 多样性 课外延伸 正文: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堂精彩的课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参加了此次德育能手选拔评比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特别是准备上课的这一段时间里,我深切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思品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参加此次竞赛活动,谈谈自己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主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资料。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两部分进行。课前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询问交流、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例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我要学生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观察实物等方法来了解动物的特点、习性、作用等。我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广泛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料,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例如:学习《我和动物交朋友》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各种动物的图片、收集了许多动物资料,动物的儿歌等等,并制作了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要有良好的课堂处理。
1、课堂要体现生活性
我着重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为基本课程理念,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时,我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长颈鹿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的,故事阐述了发生在上海动物园的长颈鹿“海滨”吃了游客仍给它的塑料包装袋后不治而亡的真实事例。故事讲完后自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都为“海滨”的死而感到伤心难过。并且还在课堂中自然的引发出了“为动物好不好”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喂动物,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包装袋拆开后再喂动物,他们认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应该由专门的饲养员喂养,这样才是真正地爱护动物,把动物当成人类的好朋友。
“喂动物好不好?”这个问题的提出出乎我的意料,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理解而提出的,对于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回避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互相启发最终找到答案,而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教学新理念。在理解“为什么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问题时,我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动物可以帮助人们做好多事,如:打鸣的公鸡、沙漠之舟骆驼、庄家的好朋友青蛙等等;动物可以给人们许多启示,如:从蜻蜓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直升飞机,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等等方面,得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结论。
总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作为动物朋友的快乐。
2、课堂要体现活动性
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我在课程实施中,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做到人人要参与,个个有收获。
在进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带学生到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中去看一看,去感受动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当他们见到这么多动物时,当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着这些动物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时,他们一脸的兴奋,时而笑着,时而快乐地窃窃私语,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积极投入到了活动中。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动物美好的家园时,使学生思维、情绪更加的活跃起来。他们被带入了动物的世界里,脸上的表情是快乐、激动又陶醉的。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快乐独特的感受告诉自己的伙伴,在体验自然与动物间和谐美中,喜爱动物,喜欢大自然的情感体现得十分的充分。在这堂课即将结束时,我又让学生通过与动物交朋友游戏的方式参与活动,体验与动物交朋友的快乐,在与其交往时会懂得珍惜、保护、关爱、和谐相处。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主题活动、游戏等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讲述、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参加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知”。
3、课堂要体现多样性
教学需要在课内相机切入活动环节,如游戏娱乐活动、表演欣赏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课堂活动课,活动的空间限于课堂,活动形式以讨论、交流、收集和处理信息、表演展示为主;社会实践课,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参观游览和社会服务为主。在《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课时设计成社会实践活动课,组织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动物,去感受动物的可爱,去体验人与动物的和谐;第二课时,设计成课堂活动课,开一个“成果展示会”,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动物的作用、奉献,展示自己带来的动物图片、实物、文字资料以及拍的照片、录的动物叫声、画的画儿等,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去发展对动物乃至对生命的热爱。
三、要有恰当的课外延伸
主要是指由课内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实践活动,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如学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后,我们开展“我是天使”的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去感受动物的可爱,去发现危害动物的行为,并用不同的方式为动物做点儿事,如:主动喂食家里的小动物、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等保护动物的事情。我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措施。如:“我的动物朋友”、“我的心愿卡”、“领养一种小动物”“我为动物做件事”等,使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总之,通过这一次德育竞赛活动,我受益匪浅。我要不断地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探索,使课堂教学之源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新天地中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http://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及解读
3、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材
第二篇: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为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所以学生们喜欢。但同时,各学科的综合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许多老师所困惑的。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解决问题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某种解释或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制作等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将怎样来上好课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熟悉教材
从开学拿到教材后,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重组教材,知道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每一个单元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资料,提前告诉学生,学生会利用闲暇时间做准备.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
老师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调查较难实现”的问题,反映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困惑,我觉得造成“调查较难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课前活动要及早安排
1、关照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教师与学生逐步适应。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我觉得,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困难正是生活的开始、教育的开始。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我们可以设想某些生活,但他在学生面前是模糊不清的
2、注重结合学生生活
老师一定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调查的内容,必要时让被调查的老师给学生找一些相关资料,如照片等。调查完成后,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提升,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老师就教材教教材,老师说教式的教学。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环境。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在现有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于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教学资源,通过它,我们正好可以启迪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明白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明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要做一件事不是那么单纯的。
3、要上好《品德与社会》,就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本身,这样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达到加强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不能枯燥乏味,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激情,吸引学生去学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有一次在讲《家庭的亲情》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参加工作不久,我发现自己得了甲状腺肿大,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手术,几个年幼的弟、妹自愿放弃母亲对他们的照顾,让母亲陪我去做手术。我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晚上在医院的地板上躺着陪我一个月。当我的病好时,母亲和家里的弟、妹也都瘦了一大圈,母亲和弟、妹们的亲情让我心痛不已。我的亲情故事让好几个学生哭了。在我的激情感染下,学生们都争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节课学生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收到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
二、以境激情,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灌输,已越来越被现代教学所摒弃,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从感觉到知觉都能有深刻的反映。如果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亲自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以便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出真知,学生把学到的品德和社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自己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另外,学生还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第三篇: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蒲窝学区
任建国
纵观全球教育以及国内新课改的形势,兼具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势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培训也刻不容缓。在此情形下,笔者开始了新的教学探索。
一、从模仿起步,合理借鉴,大胆尝试
美国人编写的一本《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①引起笔者的注意。对比国内出版的相关教学论书籍,例如,钟启泉教授主编的《社会课程与教学论》等,它更具实用性、新颖性、活泼性,理论翔实又具有启发性,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材料的堆积和相关理论的罗列,尤其是各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令笔者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尝试一下呢?既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妨自己来做一示范。鉴于选修课是高年级各班学生自由选择的,学生彼此之间并不熟悉,组成的班级规模不大。于是笔者首先模仿采用了美国人在新集体里组建学习小组的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组成二人小组,半分钟内找一位你不太熟悉的伙伴。
步骤二:给两分钟时间与同伴沟通。首先,知道同伴的姓名、班级。其次,知道你同伴的生日。再次,如果给你的同伴50元钱,必须在本周六进行消费,问问同伴会怎么做。
步骤三:现在随意两两组合,形成四人小组。每个人告诉小组其他三个成员有关你同伴的事情,记住这些问题:(1)同伴的姓名、班级;(2)同伴的生日;(3)如何在周六消费50元。给四分钟时间沟通。
步骤四:在此基础上组合成八人小组,给六分钟的时间向七个同伴依次提供你同伴的信息,每个人都努力记住小组内所有成员的信息。
步骤五:组成十六人小组,给八分钟时间,按以前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步骤六:一起组成一个大圆圈,给八分钟时间,用与前面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步骤七:教师提问:现在,谁能够提供小组内所有人的三条信息?谁想先开始?
最后总结提问: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在倾听他人讲话时,你学到了什么?在其他情形下,我们可以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东西?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师范生的特点重新设计了问题,但方法步骤完全是借鉴美国人的。一试用,课堂效果非常好。原来懒洋洋的学生一下子充满了活力,由于充分的人际互动和井然有序的规则,课堂活而不乱。师生之间马上建立起和谐的心理相容关系。笔者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有了50元钱,2/3的学生要买东西:书、碟片、衣服或食品,1/3的学生显然有更多选择:给电话卡充值、打游戏、过生日等。
笔者又模仿采用了内外组分组法。首先分成两组,内组12人、外组12人,围成内外两圈。内组讨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小学社会课究竟应该教给小学生哪些知识?”。外组观察内组的成员做了什么,并记录: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所发表的新意见,总结讨论内容,提供证据以支持观点。时间大约8~10分钟。然后内外组互换位置。新内组开始讨论主题。时间大约持续8~10分钟。最后全班进行一个简短的评论,介绍记录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并予以点评。
课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我来设计小学社会课,我将增大心理学知识的比重;有的说,应该叫“小学历史课”,有的反驳说:社会课里还有地理知识呢;有的甚至提出干脆将它与语文课结合起来。我肯定了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也向学生介绍了人教社小学社会教材是如何按照主题轴法构建的,具体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三大主题,七小类具体内容,并鼓励他们说:你们可以研究一下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具体有哪些内容,怎么构建的,想一想:如果让你设计教材,你会如何设计,说不定以后你的教材还会得到公认和推广呢!
在模仿中揣摩,在学习中探索,使得教学思路越来越活跃。原来,教学是完全可以应需而教、应时而教的,这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理论。
二、从实际出发,不惧困难,善于创新
(一)从实际条件出发,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学校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条件,例如,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但是,由于准备多媒体课件颇为费时费力,以往主要在公开课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也通常只在公开课上展示性地运用。我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究”课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如果能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来为学生做了教学示范,二来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再加上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较好,于是下定决心,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每一节选修课堂中。事实证明,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比如,我在教给学生辩论法时,结合小学社会课中的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以“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分正反方辩论。由于学生是在师范低年级学的历史知识,已经有所遗忘,有的学生相关知识基础还比较缺乏,作正反方轮流陈述时,颇感困难。我便运用多媒体给他们链接了丰富的相关历史知识材料,学生很快重温并获得了大量所需信息,辩论时侃侃而谈,交锋时有的放矢。再如,运用小组问题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实践这样的小组学习案例:“众所周知,长城是中国的著名古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长城的知识,我们将分组学习这部分内容。假设,你将去北京长城游览点。在你游览前,你想了解哪些关于长城的问题?先不要花时间去回答问题,而是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提问题,每个小组在一张纸上记录下所有的问题。”学生很快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如何从家乡南通去北京长城游览?长城何时建造?有多长?花了多少人力?有何影响?有关长城的歌曲、歌谣都有哪些?等等。在分享了各种问题后,我指导学生一起在网上搜索了许多答案(鉴于时间的关系,有些问题和答案
我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运用多媒体直接提供给学生参考),比如,优美的长城歌曲、图片、有关长城的网址。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好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创新性。既然这门选修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我就可以按照教学目的自行设计,灵活创新。
比如,我在教学“角色扮演法”内容时,联系小学社会教材、生活实际和师范生的未来职业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案例:“王鹏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周六,妈妈安排他早上八点去上奥数班,因为他马上要参加全市数学竞赛;老师要求他早上八点到校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合唱团将要参加下周全市性的大型活动;同学张延希望他来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到时班上会有10名同学一起为他庆祝,这是王鹏在举行自己的生日party时早已允诺张延的。星期五放学的时候,妈妈、老师以及同学张延同时在教室。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主张。问题:王鹏怎么办?分别挑选人扮演王鹏、妈妈、老师、张延。我希望你们假设自己就是那个角色,看看小组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看看你们的建议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很快就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并且在课堂上惟妙惟肖地表演起来。有的方案是:让王鹏妈妈出面跟其他人商量,将奥数班改在晚上,生日party改在下午;有的方案是让老师来作决定,跟每个当事人商量;有的方案是让王鹏哭闹,最后妈妈、老师让步,让他参加生日party;等等。我肯定了每一组的创意,但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要尊重王鹏本人的意见,即便是老师、妈妈的意见正确,也要以恰当的方式内化成王鹏自己的意愿。这个教学案例的设计,由于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学生上完课仍是意犹未尽。以后的课堂上,我们还讨论了角色扮演法运用的注意事项、如何设计角色扮演小品等。我也向学生提出自己的期望:希望在以后的小学社会课堂中看到你们设计的精彩角色表演。
(三)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资料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挖掘学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程教学资源就丰富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表达的观点、学生的作业设计,无一不启发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曾经让学生练习设计一个模拟情境:围绕一名12岁的被绑架儿童小宇展开,其他人物、情节自行设计,要求人物对白生动,想象合理,为《学会生存》一课教学服务。学生设计的练习丰富多彩,我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讨论其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小学教学要求。大家众说纷纭。同时,我又结合小学教学录像,让学生讨论其情境设计是否精彩。就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我深深地感觉到这门课不再是无米之炊了。再如,在进行模拟法庭情境设计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庭审程序,让其选择某个未成年人的案例来设计,最后再挑选优秀设计表演讨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新性令课堂熠熠生辉。
三、从实践入手,指导实习,提高实效
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更能为我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我在指导实习时发现,像《学做家务事》《批评和自我批评》《我长大了》《小马虎的故事》等思品见习课,涉及不同年级的内容,由优秀教师执教,往往有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的精彩课件设计,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行为、案例分析,通俗易懂、辩证科学的道理说明,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师范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听优秀见习课时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安插了看优秀教学录像片的内容。要求学生看之前,自己先研究教材:“如果我来上,我怎么上?”然后听课时,学生开始有所领悟,听完课,再集体评点,讨论这堂录像课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写出心得报告。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便容易有所领悟。听课也能听出个所以然来。
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小学社会课在全国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它具有一些独特的课程特色,一是综合性,即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门学科知识,对教师的综合知识素质要求颇高;二是实践性,即整门课自始至终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活动策划组织能力;三是校本性,即这门课虽然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允许和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情况、风俗、学校特色来有机地设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性。
越是像小学社会课这样的需要灵活创新的课,学生在实习时越感到困难。因为如果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实施课堂教学,学生感觉比较容易上手,比较容易形成程式化的一套模式。而小学社会课,恰恰现在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比如,我们的学生在见习时,会看到海门市一位教师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一起请到课堂上,围绕“我长大了”的主题,展开亲子游戏;再比如在“小马虎旅行记”这堂课上,学生首先会发现课名不是书本上的,而是教师围绕课文内容,自己取了个有趣的课堂名称,然后有精彩的课件设计,生动的活动,学生的作业展示。有些学生在实习前,就犯难了,这么灵活的课,我们怎么把握呢?这时,我们教师必须起到一定作用,主要是帮助其正确地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握实习课应达到的标高。有的学生求新求异之心过高,导致反而设计不出教学内容步骤,或是将整堂课设计得流于形式;有的学生对这门课存在轻视心理,结果没有很好地备课,认为就这样照书说说就成了,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有的学生对小学生研究不够,机械搬用所学内容,设计的教案脱离实际。
为此,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教案并不需要我们去帮他设计,关键是我们的评价、态度,以及帮助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研究教学的氛围。一般而言,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学生,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这种热情,一方面要适当地泼点“冷水”,请他首先注意教学目的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得过且过的学生,要有强刺激,组织公开试讲、评议教案,促使其开动脑筋,激发其创造力;对于那些想当然、脱离小学生教学实际的教案设计,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具体实施教案前提出来。
每当学生和我一起探索这门课的教材处理时,我常常鼓励他们,大胆设计,你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更有趣、更贴切的课题,你还可以结合南通的特色,设计一堂校本特色的课,也可以设计一堂有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内容的综合课,更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
自始至终担当着积极主动的角色,很多学生也有许多可贵的探索,在教案的设计和活动的策划上,有创新的成分,我们教师也许不一定完全赞同,但也总是持鼓励的态度,希望学生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能积极创新,不囿于成见和常规教法,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学生真正进入课堂实施教案后,往往出现诸多意料不到的情况。在小学社会课堂上,实习生首先碰到的棘手问题是,小学生们总是兴奋地说话,大部分小学社会课又安排在上午第三课或下午,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学习后,小学生们在社会课上表现得非常活跃,气氛热烈,甚至听不进去课,有的实习生难于掌控课堂,教案设计得挺好,但执行不下去。这种情况,固然我们教师要指导传授一些处理课堂教学的方法,更需要让实习生有一个经验积累过程,鼓励他们自己摸索总结经验,并将这种探索总结带入到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习惯,工作后,也就能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作为一门新的选修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的探索还刚刚开始,只有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才能提高其教学实效。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同时,采用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笔者在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
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且提出问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通过亲自实践,小灯泡亮了,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光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三一”教学法远远是不能实现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如:笔者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时,我就用flash动画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验证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但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如动物的变态、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岩石的形成等均可用动画显示。故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对上好科学课起到了良好的收效。
四、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使科学课的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实践、探究的活动课程。
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山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笔者在上五年级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故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与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自体验”,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试验教学,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课真正富有失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学科而存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学生要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如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要素,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教学,下面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使用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快速跑的动作要领时,让学生通过观看收集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了解到正确跑姿,通过相关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了解动作的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时,学生就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体位感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整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会得到质的提高。)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动作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对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的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据心理学家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94%,3天以后能记得70%,均远远超过其它传播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调动视听功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能力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起着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这些动作,对学生来讲要想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等因素,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有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快、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学生很难清楚的观察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象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的建立起动作的表象,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跨越式跳高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过竿、落地等技术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
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与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运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运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宏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结合体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观看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教师在讲授技战术的同时,向学生强调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观看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当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五、体育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教育的深刻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体育教师的多媒体信息素质,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于体育教师,教师教育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六、总结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到各行各业,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育教学现代化。
第四篇:《品德与生活》说课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说课模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xxxx》本主题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说教材
《xxxx》选自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x)单元,第()个主题。这个主题主要是想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活动去获得知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觉发展不够充分,思维想象非常具体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范围狭窄,善于机械记忆。因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孩子们体验到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
2.培养孩子们在班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孩子们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通过自主的活动获得相
关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互动让孩子们感知xxxx。
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孩子们对xx的喜爱之情,培养孩子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验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
造性。
3.在课堂上容讨论法、情景再现法等形式为一体,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四个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实践体验
3.谈话交流
4.提升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线索,为使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我设计了言简意赅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线索清晰,一目了然,便于一年级学生理解。
(以上内容,请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第五篇:品德与生活课标复习题
品德与生活课标复习题
一、填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2、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显示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3、以(活动)为教和学是这一课程的基本形式。
4、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主动建构)来实现的。
5、本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6、(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7、(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8、(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 和基础;(愉快、积极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课标5页)
9、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14、本课程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
二、简答题。
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答: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四方面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答:
(一)情感与态度。
(二)行为与习惯。
(三)只是与技能。
(四)过程与方法。
3、四个方面的内容(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分别有哪些具体内容?要说具体。
答:健康、愉快的生活包括:(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3)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愉快积极的生活包括:(1)愉快、开朗。(2)积极向上。(3)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包括:(1)学会做事,学会关心。(2)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3)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包括:(1)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2)设计与制作。(3)勤于思考,学习探究。
4、本课程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5、本课程追求多元评价,请阐述多元评价指哪些方面的评价?
答: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尊重差异,渠道多元,力求准确、全面的评价儿童。
三、论述题。
1、结合本课程的评价建议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一课程实施的好的评价建议。答: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主要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评价方法,关注过程,追求多元。但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