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文化感受

时间:2019-05-12 04: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历史文化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历史文化感受》。

第一篇:北大历史文化感受

姓名:张修蓉

班级:学前教育三班 学号:2012112339

北大历史文化课程的感受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于1898年6月11日,在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和沙滩红楼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正是大学。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人说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有人说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还有人说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底是哪一种呢?我也不太清楚。记得80年代末,北大大饭厅东侧墙 上曾经写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8个大字,是书法家的作品,每次从那里经过,我都要看上几眼,以为那就是校训了。可是在许多重要场合,如大会挂个横幅,标示的往往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又有人以为这才是校训。我的印象中并没有宣布过什么是北大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讲的是治学的要求,值得铭记。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呢,概括了北大的追求,北大历来都是爱国进步的先锋,是民主科学的摇篮。但是这两个提法作为校训好像都未能得到师生普遍的认可。为什么?一是涉及面广,是几个普泛性的概念、口号,放到哪个学校都适用,并没有很好体现北大的个性气质。二是“来路”不明,是谁提出,或者借用了谁的说法?不清楚。很可能就是学校某些领导一时敲定的。这就显得权威性、严肃性不够。三,更主要的,因为北大还有一个蕴含的校训,广为人知,得到“民间”的充分认可,那就是“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一说到北大传统,北大精 神,大家谈得比较多的还是说这两句话。大家无形之中就把这两句话看作北大的校训了。看来北大的校训一直处于模糊、尴尬的状况。校训往往凝结着一个学校的历史,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背景或创建历程,或者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的宗旨,一种精神的追求。好的校训都是采用格言警句的形式,短小精悍,一目了然,能让人感受一个学校的个性、气质,是校园精神与校园文化的人格化呈现。校训能给师生感召与激励,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也会永远记得校训,甚至能昭示他们的人生。好的校训如同一个招牌,那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标志,能鲜明地标示这个学校的特色与成就。例如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非常有特点。这两个成语出于《周易》的乾卦与坤卦,呈现天地运行的态势,又诠释 符合天地规则的德性。将“乾”、“坤”合一,用传统的思想精华来 表述办学育人之道,这校训的文化内涵很深,给人一种庄严阔大的感觉。据说这是梁启超为清华命定 的。我看启功先生为北师大所撰的校训也非常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能标示这所师范大学的宗旨。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都言简意赅,涵义丰厚。国外的大学也都注重以富于特色的校训标示各自的办学理想。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Platobeyourfriend,andAristotle,butmoreletyourfriendbetruth,中文翻译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 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明与真理”。都给人印象很深。可是,近年来我到过许多大学,看到很多学校新定的校训都是标语口号式,诸如团结、上进、勤奋、多思、严谨、求实、创新之类,类似 “北大模式”,大同小 异,缺少个性,难于让人警醒、激赏、体味、琢磨,更说不上呈现 一个学校的灵魂。这样的校训有没 有都无所谓。回过头来再说说北大校训。如果采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或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和清华、师大等校训相比,确实显得文化含量浅,与我们这所百年名校的精神积淀不相称。所以我还是主张用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北京大学的校训。这两句话符合上面说的好的校训的特征,能充分体现北大的精神、个性、校格。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广为人知、几乎成为北大精神象征的标示语,并没有能正式宣布作为北大校训呢?原九三学社副主委、中文系教授金开诚先生十多年前写过一篇 短文,也隐约赞同用“兼容并包”作为北大校训,但又有些担心。他说可能有人这样认为,“‘兼容并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开明主张,恐怕不能绝对化。拿现在来说,分裂祖国的言论,北大岂能‘容’它?歪理邪说,北大岂能‘包’它?”我觉得这就是过去政治化年代大家熟悉的“上纲上线”了。什么事情往政治上一扯,就很 难再容人说话。其实,金先生够谨慎的了,他只建议用“兼容并包”作为校训,前面一句“思想自由”他也略去了。看来在北大校训问题上有些人是有个心结的,生怕一提“思想自由”就是政治自由化,讲到“兼容并包”就难免包容政治上反动的东西。这种思想禁忌几乎成了 “集体无意识”。其实,只要认真研究一下“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看看其历史内涵与文化积淀,就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我不妨就借校训问题,回顾一下北大的历史,特别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来路,让我们感受北大传统的血脉。

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通常被看作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形态的大学,其实这个所谓“现代形态”时间有些提前了。1898年建校之后,有十多年时间,很难说就是现代的大学。当时文科基本上是桐城派与“文选”派的天下,学生则以官员或者官宦子弟居多,都是抱着升官发财的目的来上学的,学校风气相当陈腐而且保守。学生称呼老师不是叫老师、教授,而是“大人”、“老爷”,老师可以放纵赌博、嫖妓,当时北大甚至被民间加以“赌窟”、“探艳团”的恶名。中间有一段几乎就办不下去了。直到1916年,北大才转变风气,真 正朝着现代大学的方向来办学。这是因为来了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蔡元培开门见山,在就任校长的演讲中就提出三点要求,可以看作是北大精神的第一道闪光。蔡先生说,第一,大学是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的机构;第二,学生不应当“专己守残”,意思是既要专精又要博雅,注重人格修养;第三,大学应当有思想学术的自由。他画龙点睛,说了这样一句关键的话:“此思想自由之通 则,而大学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后,校风好转,教师学生道德水准得到提高。当时北大教师当中成立过一个叫“进 德会”的团体,要求会员不嫖、不赌、不娶妾,还有不当官吏、不做议员,等等,居然拥有1000多会员。但蔡元培的理想不止是整顿道德,而且还要仿照西方先进大学的通例,办一所中国的现代的大学。他的第一 件事情,就是“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放开胸怀,聘用各方才俊。这就使北大任用教员着眼于学问,不受政治、派系或者其他非学术因 素干扰,只要有学问,言之成理,哪 怕观点对立,都可以在北大立足。当时北大聘用了一些所谓旧派人物,诸如刘师培、黄侃、林损、辜鸿铭、马叙伦等,他们比较倾向于现在说的文化保守主义,后来他们还站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同时北大也引进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周作人、鲁迅等一批激进的改革的人物。

学习了北大历史文化,感受颇深,老师也很生动的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北大历史文化,让我们了解到北京大学已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开创到现在历经沧桑岁月,一步一步艰难的走过来,发展的不容易,到了现在,北京大学已经是全国学生所向往的摇篮。

第二篇: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安阳历史文化展观后感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郭沫若赞美安阳的诗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学校刚刚建成的安阳历史文化展馆。安阳历史文化展馆是安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大一的时候,空闲的时候比较多,所以把安阳的景点几乎都去了一遍,例如殷墟,红旗渠,羑里城,岳飞庙,马氏庄园。。。等。置身馆内仿佛有一种故地重游,游遍安阳的感觉。

学校的安阳文化展馆共八个展厅,分别为殷商文明、周易文化、民族英雄、人工天河、传统建筑、历史名人、民俗文化和师生作品展。通过这些展厅汇聚了安阳的文化精华,展现了安阳文化的变迁和历史的故事。此外,一些能表现安阳地方特色文化的民间小吃、手工艺制品等也在展馆中得以体现,可谓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经过展馆解说员的介绍,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安阳文化的变迁及安阳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通过参观安阳文化展馆,让我对安阳的历史文化有了系统的了解。从殷商时期的国都,到后来彰徳府,再到现在的安阳市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从妇好领军出征,到岳飞精忠报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员刘洋,英雄人物,人才辈出;再到林州人民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彰显了安阳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片甲骨惊天下,在这里出土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透过甲骨文,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上游,出土的司母戊鼎,也是青铜文明的象征;文王推而演周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安阳的历史文化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希望安阳能够借助自己的文化优势,结合当今的形式,寻找更好的发展模式,重新走向昔日的辉煌。

通过参观学习使我对安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安阳的历史,安阳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弘扬安阳文化,传承优秀的安阳文化,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篇:参观博物馆 感受历史文化

参观博物馆

感受历史文化

小记者要去参观博物馆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蚌埠市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呢?带着心中的好奇和疑问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博物馆。

一进博物馆大家就被馆中央摆放着一颗大象牙吸引住了,这颗象牙长约一米,是出土于我们蚌埠固镇一带,听讲解员阿姨介绍这种象身材十分高大,高三米左右,站起来差不多有一层楼那么高。“太大了!”“真是不可思议!”大家议论纷纷。我心想如果这样的象群奔跑起来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宋嘉璇快来看呀!” 同学的喊声把我从想象中拉回了现实,原来大家看到了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陶塑纹面人头像,这可是我们蚌埠双敦文化的代表。我们小记者又跟随讲解员阿姨欣赏了明代的玉佩饰,清代的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元代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隋代的武士陶俑······这些出土文物可真让我们大家大开眼界,大家连声赞叹道:“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啊!”

随后我们还来到了新博物馆的施工现场,高大的博物馆正在修建,这里将会展出更多的展品,馆内还将设有考古体验区,陶塑手工区呢,真希望它能快些投入使用。这次的博物馆之旅,让我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活动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

第四篇:北大培训感受

北大培训的感受

2013年8月,我参加河北省名师培训项目,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周的学习培训。我带着对北京大学的崇拜和求知的渴望,每天早早起床,迎着朝阳走进北大,坐在教室里聆听北大的教授和专家们的讲座,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我努力吮吸知识的甘露,丰富和充实我自己,徜徉在北大的校园,感受北大的风物和精神,让北大的灵气和智慧浸润我的全身,可以这么说“北大每一立方厘米都是智慧的空气”。在北大几天的学习,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观念得到了转变,投身课改的热情得到了激发。

一、甩掉职业倦怠,重拾教育幸福

长期重复单调的教学使我产生了对教学的职业倦怠感,每天上课、自习、批改作业,人都成了机器,失去了对教育的激情。听了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林小英的讲座,使我明确了,人类最美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有意义的目标时,把自身的实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人要追求生命的质量重拾教育的幸福:就必须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游刃有余,不要让时间捆绑住自己,一方面要为自己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工作空闲的时候,学会娱乐,主动式娱乐。幸福不会突其来,是润物细无声的慢慢浸润。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的失败好的多。林教授的图表告诉我们学写四个象限的特别日记,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心态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变。林教授 “心流体验”的理念让我重拾教育的幸福。

二、反思教育现状转变教学理念

北京大学教育副院长蒋凯教授结合教育界存在的几大问题,带领我们剖析教育现状,针对“满城尽带黄金片”的现状,他提到,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赛,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争冠军,而是为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因此他提出了要长长的路,慢慢走。虽然中国自1994年提出“素质教育”,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孩子的苦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所有的父母,带孩子奔向那条谁也看不见摸不着的起跑线。当年鲁迅说救救孩子,我相信今天仍然需要救救孩子,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供父母摆布的木偶,他们是鲜活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亟待改革。据统计,中国青少年想像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计算能力数第一。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其提供的东西当作一种宝贵的礼物,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任务来完成。基于此,我想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仅仅是园丁,而园丁的职责是修剪、呵护,是浇灌、培育,而不是代替花朵的开放,预设孩子的未来。就在国内名校争抢高分学生的时候,宁夏的一名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并给予全额奖学金。这名学生被挤下了高考的独木桥,却因为他组建了一个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和网站,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理由是“我们需要的是改变世界的人”,作为每一个教育者,应避免落入“范式的陷井”。我们应该让孩子慢慢来,就像龙应台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捆一束花);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真的是太急功近利了,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人生是慢慢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学会教育的等待艺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不

完美,只有在错误中才能学会正确。

三、展望教育未来紧跟时代步伐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尚俊杰《信息技术下的未来教育》,让我们看到未来教育的特点,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教师的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一桶水”“一缸水”的问题,我们未来教育将会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科技的发展也必将会带来知识获得渠道的多元化。“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的出现意味着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

《孟子二章》中提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教育的危机感,从而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同样引领着教育的未来。仅仅一个苹果手机就有2万5千多项专利,但中国只是“代工模式”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不可持续发展,即使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芯片都要到中国走一遭,但我们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各个领域却缺乏杰出的人才,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从来不缺少天才和聪明人,但缺少使他们成为杰出人才的土壤。“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汗颜。为此《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放眼世界,陶喆轩,一个宽松环境中长大的数学天才,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就难以做到。再看,18岁的美国男生自制核反应堆。12岁的美国女孩自制“载猫火箭”。14 岁的华裔少女林心瑜,将地沟油变废为宝。这些例子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的精彩,才是教育的精彩。梁启超曾满怀激情地高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培养下一代的教师,我们唯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理念的破冰现行,才会带来教育界的生机勃勃。

四感受北大精神 内化人生追求

北京大学创立于清末维新运动时期,是中华民族兴学图强的产物。从创办至今,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北大周其凤校长对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首先,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志存高远的特质。第二,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醇厚绵长的特质。第三,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海纳百川的特质。第四,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与时俱新的特质。

行走在北大的校园里,感受北大智慧的天空。北大教授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的精彩讲解,启迪着我的智慧;幽默、风趣的语言,闪耀着高等学府学者的风范;渊博的知识、娴熟的讲解,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课堂没有独特魅力,也许自己知识的浅薄是最重要的因素吧,回想自己,每天忙于教学,很少静下来去读书,没有知识的积淀,何来教学的旁征博引呢,没有厚实的功底,何来教学时的游刃有余呢,我决心静下心来,努力读书,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一个初学者的欣喜去探究教育的奥秘。

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自强不息,是阳刚之美;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是阴柔之美。二者刚柔相济,相映生辉。从事教育事业虽然很苦,但北大带给我的精神力量会让我继续前行,冯友兰先生曾言:“人类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都是沤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才把真火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凡是在任何方面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一种拼命的精神。为什么要拼命?就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我想,在教育的田野,我将是默默的耕耘者,用一颗最真挚的心去耕耘。2013年9月

第五篇:北大学习感受

北大之行,寻找有意义的生命

2012年的暑假,注定是个不平常的假期。这一个七月,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学习。重温大学课堂虽然只是短短十天的事,十天内带给我的感受却足以影响长久。回忆半个月前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北大的一幕幕,恍如一梦,梦境却真实,那时的震撼还在心头。

初进北大,从西南小门进去,经过女生宿舍、饭堂,穿过林荫道,感觉没什么特别,甚至站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前面照相时,我还嫌这讲堂的名称在照片上显得不清楚,不够大气。然而,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体会到,这正是北大魅力所在——不张扬却内涵深远,正如许许多多北大的教授。

北大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当然是教授们的魅力。在到北京之前,一位参加过北大研修的老师告诉我们,她在北大参加研修的时候,正是学生上学期间,听课的教室里除了参加研修的学员,还挤满了北大学子,因为很多教授的课,是北大学子们向往又在平时难得聆听的。我对这种状态充满好奇,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教授,能吸引这么多的学子。

从第一节课杨虎老师的《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开始,我就被吸引了。杨虎老师从北京看北大讲起,将北京的历史与北大的历史娓娓道来,让我对古都的历史又加深了一层了解。这一课如同一幕大戏的序曲,预示着我们在其后的十二次课是愈加精彩绝伦。

自称“40后”的王其文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用庞大的数据,带领我们认识数字中国,教大家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我想也许许多老师和我一样,看着一张张图表一串串数据,感觉有点晕,但是我非常佩服他六十多岁高龄,站着讲课,一张张出示着他亲自整理的几百页的幻灯片数据,亲自设计的EXCEL记事本还特意展示给我们看,教我们使用。试问,我们在一线的教师,有几人会?

尚俊杰教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未来教育》,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多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想不到的速度会出现”,他提出:技术的改变是表面的,深层问题是技术使21世纪的青少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不能进行教育流程再造?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王余光教授《中国经典名著的选择与阅读》,让我认识了传说中的有些“老学究”式的固执可爱的老师,他用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何为经典、为何阅读经典,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名著,如何去阅读名著。他对经典的研究令人折服,他力挺读经典要读纸本书,他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一些评价也让人捧腹,比如说对武松个人的分析,然而,这正体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踏着风雨来的李彥教授,让我了解什么叫智慧与美丽的化身。事实上,这节《化学的魅力》对我而言,像是在听天书,一个个字、一个个符号我都听得懂看得懂,可是把它们一串起来,我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了。然而,我对她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深深地记得李彥教授说了一句话,如果能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成为自己的职业,同时又获得报酬,那何乐而不为?是啊,热爱工作,应该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才能升华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成就感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工作的愉悦。

李四龙教授《佛陀与佛法》,让我这个心中有佛祖,却不知佛祖何来的人,对“佛”有了新的认识。他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决定人生,了解了十二缘起,人痛苦的根源皆是因果报应,苦乐皆是自作自受。上午才听完佛法,下午就接受西方交响乐的熏陶,李小龙教授一节《走近西方音乐》,让我大开眼界。从前只是耳朵听听,现在我的第一次去了解交响乐的历史,了解交响乐团,了解歌剧艺术及欣赏礼仪,第一次知道应该如何去聆听《命运交响曲》,如何去欣赏《卡门》。钱瑞琴教授的《中医与养生》阎步克教授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同样都让我对这些领域加深了认识。

雷兴山教授的《考古周公》、张逸娟教授的《感受京剧魅力》,最初看到课程表的时候,我看着这两节课的课题,心想我会不会在这两节课上睡着了,然而,这两节课,正是让我内心震动的课中其中两节。雷兴山教授谦虚地说他不会上课,只是来讲他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一边感叹古人造墓的同时,一边敬佩着雷教授对考古工作的热爱。张逸娟教授一开篇的全班齐唱《智取威虎山》,就把我这个一直不听也听不进京剧的人,撩拨起了对这门艺术的兴趣,以至于能饶有兴趣地看完了后来安排的文化体验观看京剧《玉堂春》。六十多岁的张教授,在课堂上的亲身展示,或讲或演或唱,无一不显示着她深厚的功力,令人钦佩。

著名的曹文轩教授,似乎出场就在抨击,然而在三个小时的课堂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对历史文明的尊重与景仰,对现实社会中美的缺失、感觉的缺乏、中国文明的衰败的批判,他崇尚美的力量、文化的人性化、对感觉的追求,他现场给我们讲述的童话故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感觉丰富性强,人生相当于多一倍的生命时间”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节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课。

说程郁缀教授的课是压轴大戏一点不过分,一个传说中的不让学生上课走动,还曾经把一个教育局长赶出课堂的“老头儿”,会上什么样的课呢?我庆幸自己坐在了教室的前排,才得以清晰地聆听程教授的精彩讲演、看到他行云流水般的粉笔字,他的课,是耳、眼、心灵三合一的美的感受。程教授既是在讲诗词,又是讲历史。他既是授业,又是励志,还是劝诫。他告诉我们老师的主要天赋在于爱,要爱讲台,爱学生;他告诉我们报答父母之恩是小报恩,报答祖国报答社会报答人民才是大报恩;他鼓励我们要留下一个第一,要载入一部历史;他提醒我们永远不变的身份是人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对父母要及时感恩,常回家看看„„

十三节课的文化大餐,让我充分领略北大教授的魅力,我从他们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们对北大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他们自豪地说,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我们有中国最好的文科和理科;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自信,他们思想自由、敢言敢讲、幽默风趣、见多识广、与时俱进;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拯救苍生为己任,不止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呼吁大家要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治学严谨的态度,对我们普通的教师也毫不敷衍。我认为,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的,也许有些教授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谱写了最有意义的生命,非常幸运的是,这样的生命,让我遇见了。

记得在开班典礼中,北大教育学院的高老师就告诉我们,北大的课堂是“来者不拒,去

者不追”。现在回想起来,终于领会了这句话。要有怎样的大气,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工作中,那些上课不听课的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孩子,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还是我们身上?如果我们也想成为这样的大家,必定也要有如北大教授们一样的精神。

有人说,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攫取罕有的体验,再用文字加以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半月前,我生活在别处,感受那里的精神构筑的世界;如今,我回到了生活的原点,然而,这个原点,应该被赋予新的意义。人不可能永远处在激情澎湃的听课状态,在学习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其中真谛,怎样让自己短暂的生命过得有意义一些?我想这是北大之行带给我的问题,我将去努力去寻找,希望自己能度过有意义的生命。

2012年8月

下载北大历史文化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历史文化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文化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国家的“命根”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 ,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基因,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屹立于世界上的历史凭据。就......

    我读北大光华MBA的一些感受

    圆梦名校MBA www.xiexiebang.com “我是北大人,曾经是,永远是” -------- 冯同学 北大光华MBA (原)工作行业: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互联网/通讯 (原)工作职能:国际市场部经理 毕业......

    文县历史文化

    文县历史文化 2011年05月05日11: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手机看新闻   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一、历史文化悠久 一是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县,历史悠......

    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一片风光旖旎的平原林海:无论是姹紫嫣红还是娇艳欲滴,鄢陵的芬芳在季节的轮回中愈显缤纷多姿。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阴”,秋天果实丰而满枝,......

    公司简介及历史文化

    公司简介及文化历史湖北双珠泉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现有天然泉水资源生产矿泉水(瓶装水系列、桶装水)及其它饮品。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13320平方......

    潮州历史文化

    潮州历史文化 首先,在介绍潮州之前,先区别一下潮州和潮州府。潮州府是一个历史名词,指现在整个潮汕地区。而在中国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疆域调整,才把潮州府分成现在的潮州市,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