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AT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考前重点必背汇总
www.xiexiebang.com
一、Properties of integers 知道下列说法表示的内容
1.Integers consist of the whole numbers and their negatives(including zero).2.Integers extend infinitely in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directions.3.Integers do not include fractions or decimals.4.Negative integers 5.Positive integers
6.The integer zero is neither positive nor negative.7.odd numbers(奇数)and even numbers(偶数)
8.Consecutive integers
9.Addition of integers(奇数偶数的加法规则)
10.Multiplication of integers(奇数偶数的乘法规则)
二、Arithmetic word problems(算术题)
三、Number lines(数轴)
四、Squarea and square roots(平方和平方根)
五、Fractions and rational numbers(分数与有理数)
六、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Factors, multiples, and remainders ☆Prime numbers
七、Ratios, propertions, and percents
八、Sequences
九、Sets(union,intersection, elements)
十、Counting problems Counting problems involve figuring out how many ways you can select or arrange members of groups, such as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numbers or menu selections.☆Fundamental counting problems 分步完成事件和分类完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Permutations and combinations(排列组合)基本排列组合理论
十一、Logical reasoning The SAT doesn’t include 1.Tedious or long computations 2.Matrix operations
三立在线课程培训优势
班级种类:(预约试听和科学选班请详询老师)
一对一在线授课班,其优势:一对一是指听说读写都由不同的老师教授,而不是由一位老师负责学生的全部课程。再加上督导顾问,总共是5位老师服务1位学员。一对一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弱势打造独一无二的学习计划,既避免了已熟悉知识点的无意义重复,又不会将学生还没掌握的重点难点一带而过。这不但大大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又有人随时督促,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在线授课突破时空限制,再忙的学员都能将有限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异地学员也能享受到海外名师授课,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做到的。另外托福本身就是机考,平时在网络上上课,更有助于提前考试演练,熟悉考试流程。www.xiexiebang.com
课时学费:(具体的课时安排和学费优惠请详询老师)
经过专业的入学测试,根据学员的水平基础、想达到的目标分数、学习方便时间和个性需求等进行班级安排。所以,学习费用还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而定。
致学员朋友:
1、优先选择有培训承诺的辅导机构。因为签订了培训协议,机构就会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以达成承诺目标,学员也可以安心备考、同时信心也得到提升。
2、选择课程前一定要做一个专业的英语水平测试。经过测试,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清楚弱项提高的空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免花冤枉钱。
3、选择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一对一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弱势打造独一无二的学习计划,既避免了已熟悉知识点的无意义重复,又不会将学生还没掌握的重点难点一带而过。这不但大大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又有人随时督促,提高学习积极性。
花相同的钱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三立在线为你量身定制个性学习方案。
【看不懂?更多问题请扫描二维码咨询在线备考顾问】
第二篇:2018年高中政治重点必背知识点
2018年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一、货币
1、货币是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纸币不是商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还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
3、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信用卡和支票(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信用卡是电子货币,不是货币。
4、同外国人做生意、出国旅游、购物使用外汇;异地购物一般使用信用卡。
5、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可能引发普遍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过少,可能引发持续物价下跌,导致通货紧缩。
6、汇率变动的影响:
(1)一国货币(本币)升值,本币汇率升高;另一国(外币)货币贬值,外汇汇率跌落。
(2)本国货币升值,能兑换更多的外国货币,有利于进口(本国货币能兑换更多的外币购买外国商品),不利于出本国商品在外国用外币标价升高即物价上涨,需求下降,会导致本国工厂减产或倒闭,造成工人失业);有利于本国公民出国留学、旅游、对外投资;不利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留学、旅游、投资。
7、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对外:对世界金融的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价值和供求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3、商品降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该商品的社率提高,社时缩短,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反之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对相关商品的影响: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其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是调节产量;二是生产要素的投入。
三、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或直接因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还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还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3)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2、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3、消费类型:(1)按付款方式分:钱货两清、贷款消费、租赁消费。钱货两清最常见
(2)按消费方式: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4、消费心理有哪些?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5、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二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三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四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方式,消费质量与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四、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由初级阶段生产力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经济的支柱。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4、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按是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
5、什么是收入分配公平? 为什么要解决收入分配公平?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
(2)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措施——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1)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
3)保证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财政和税收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6、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既有一致性,又有不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五、财政税收
1、我国财政的作用有哪些?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3、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4、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
六、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投资者
1、我国法定的公司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其任教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不能上市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公司组织机构通常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股东大会及其选出来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
3、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要诚信经营
4、为什么要重视就业问题?
(1)人口多,素质低、就业压力和形势严峻,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生存和实现价值、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
5、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措施:
A、党和政府: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加大职业技术培训。
B、劳动者:一是树立自主择业观;二是树立竞争就业观;三是树立职业平等观;四是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五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劳动者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2)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A、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C、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6、居民常见的投资方式有哪些?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
利息=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日;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贷款和结算,其中存款是基础业务,贷款是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债券分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七、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弊端;只有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根本原则;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5、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八、市场秩序
1、为什么要维护市场秩序?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1)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通过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包括市场准入原则、市场竞争原则、市场交易原则)则来维护。
(2)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4)、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遵纪守法。
九、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意义)
(1)、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2)、这是由我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3)、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手段是什么?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行政手段不的滥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十、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影响及其措施
(1)主要表现:生产、贸易、资金全球化(2)积极影响: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与分工;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消极影响
A、实质(原因):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B、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4)态度(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勇敢地迎接挑战。
2、如何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实施经济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引资、引智、引技有机结合。(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公民类问题—人民国家的主人
一、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及本质、最大其特点是什么?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具有广泛性(权利和主体广泛)和真实性(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3、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二、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政治权利,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3)监督权。
2、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
(1)选举方式的选择:①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2)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民主决策
(1)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有哪些?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①对决策者: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决策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②对公民: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
(1)基层民主自治形式: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不是基层政权组织。(2)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是什么?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②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
4、民主监督
(1)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①信访举报制度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此外还包括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是什么?
①对政府: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防止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 ②对公民: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4)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
①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5、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基本要求是什么?
(1)必须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必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5(3)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府类问题——国家行政机关
1、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工作原则是什么?
(1)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2)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
(3)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政治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经济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文化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服务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哪些途径?
(1)开设热线电话;(2)设立信访部门;(3)推行电子政务;(4)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这是法律途径)。
5、政府为什么必须依法行政?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2)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3)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6、政府怎样做到依法行政(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坚持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2)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1)对人民: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对政府: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对社会: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8、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1)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3)加强法制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4)建立健全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等。
9、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
6(3)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真正为为民服务
10、怎样的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政府(或政府应如何树立自身权威)?
(1)切实正确行政府职能(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4)要加强自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5)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民主政治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大代表的职权有哪些?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特点
(1)我国的国体,即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最显著特点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二、政协——爱国统一战线
1、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不是国家机关,因而不履行国家职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活动是履行国家职能。
2、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政协工作的主题: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三、共产党——政治组织
1、党的地位: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党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
5、党的指导思想:马列毛特色(邓三科)
6、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从根本上说,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为什么?
只有坚持党领导:才能坚持社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③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四、民主党派——政治联盟
政治联盟;不等于政协;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不是组织领导。
五、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特点: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合作。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第二、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第四、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第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4、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注意:下列知识的区分:
1、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权、监督权利
2、党:政治组织;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社会和生态)职能
4、人大: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5、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
人大选举产生一府两院即选举产生行政(政府)机关和司法(法院和检察院)机关;一府两院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与一府两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是从属、不是上下级、不是领导预备领导关系。
6、政协:爱国统一战线;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不是国家机关,其活动不是履行国家职能
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权利、民主监督权利、参政议政权利、提案权
六、民族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各是什么?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原因及其优越性:
(1)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原因: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3)优越性:实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注意;
1、民族自治的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2、地方:少数民族聚居,不是居住;
3、机关:权力机关(人大)和行政机关(政府),不是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4、核心:自治权,一般自治,不是高度自治
七、宗教问题
1、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8(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与不信的自由;一项基本权利;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
八、特色的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制度保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民主制度(村民和居民自治,基本政治制度))。
国际类问题
一、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的特征:对内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性,对外国家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权利和义务:
(1)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是国家的灵魂。(2)权利: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
(3)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二、国家组织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关系的参加者
2、种类: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3、联合国:主权国家参加的政府的最大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宗旨是维和促发;
4、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国际关系
1、内容形式:内容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
2、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国际关系的实质: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为什么?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怎么样?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五、国际形势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3、总趋势:局部紧张、总体缓和。局部冲突,整体和平,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的主要问题;此外还有恐怖主义等。
5、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六、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外交政策基本内容是什么?
A、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其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C、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D、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一、文化含义及特点
1、含义: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是人类社会 产物;不是天生的,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什么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重要性: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怎么办: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文化与人
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化对人影响有什么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
2、优秀文化如何塑造人?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文化影响塑造人。加强优秀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②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六、文化交流与传播
1、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有哪些特点?(1)主要途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2)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
(3)特点: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注: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文化传播的途径不同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
(1)从引进来的角度看: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从走出去的角度看:增进与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从整体看:加强中外文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七、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影响?
(1)传统文化的内容:①传统习俗 ②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③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④传统思想(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影响:双重作用。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消极作用。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2)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二是守旧全盘肯定。
八、文化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有何关系?
(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社会制度的更替。(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3)教育方式的变革。
3、为什么要重视教育?
(1)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地位。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2)教育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九、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道德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1)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2)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4、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5、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2)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6、综合问题: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是要立足于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2)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十、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表现是什么?(1)源远流长。见证:文字;史书典籍(2)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文学艺术。B.科学技术。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在中华文化有各民族文化组成,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3)他们相互借鉴与融合,相互促进。
十一、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弘扬民族精神(途径)?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为什么?
①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如何弘扬民族精神(途径)?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十二、文化生活选择———社义文化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有哪些影响?该怎么办?(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喜,也带来了忧。(2)令人忧虑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3)对策: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个人:增强抵御能力。
2、什么是大众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
(1)什么是大众文化(是什么)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2)发展大众文化的原因(为什么)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3、了解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1)什么是落后文化?该怎样解决?
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③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什么是腐朽文化:?如何解决?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②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3)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传播;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④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4、什么是先进文化?怎样发展先进文化?
(1)以马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核心价值观
十三、文化强国————走社道
1、重要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与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与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相匹配。
2、怎么办:①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③建设精神文明
注: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四有公民两提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3、建设文化强国,为什么要走特色文化发展道路?
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由继承和创新优秀历史文化; 由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意愿;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十四、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为什么(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怎么样;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友善。
4、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关系是什么?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5、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一、哲学基础知识
1、哲学是如何产生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是什么?哲学的基本含义又是什么?
(1)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形态?两个对子指的是什么?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两种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3)两对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9、哲学与时代经济、政治的是什么关系?
(1)时代经济政治是哲学的基础,决定哲学的产生。
(2)哲学是时代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时代经济政治。
10、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2)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3)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1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批判作用;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预见作用: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3)动员作用: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大统一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什么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区别: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2)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意识产生的基础也是物质的。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3)物质世界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辩证统一
4、什么是规律?它有什么特征?人与规律是什么关系?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特征:普遍性、客观性;不能说创造、改造、限制、消除、消灭规律。(3)人与规律的关系: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或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5、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反作用物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发挥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作用。
6、意识的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 其表现
(1)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7、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遭规律惩罚。
注:关于意识(思维)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人脑不等于大脑。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什么是实践?它有什么特征?
(1)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发展。
3、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与认识产生的区别?
(1)认识的产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即实践;间接经验,即从书本和他人获得的知识、经验等
4、什么是真理?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2)基本属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5、认识的特点(过程)及其方法论要求
(1)认识发展原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2)认识的特点(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认识是波浪式、螺旋式上升的。(2)方法论要求: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四、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
(一)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什么是联系? 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1)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还包括条件性)、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方法论意义:普遍性——坚持联系的观点: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注意:联系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周围事物、相关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不能理解为任何或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人与联系客观的关系: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或改变联系的状态,从而建立新的联系即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是什么?
(1)整体在食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帅作用,要求我们要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局部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3、系统的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1)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从整体着眼,遵循内部有序性,优化内部结构,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具有普遍性,其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哲学上讲的新旧事物,是指是否符合规律,有无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意义: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3、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有量变不一定有质变;量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不会引起质变。
4、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是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主要原因),外因是条件(必不可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5、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内因是根本原因、根本动力,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三)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
坚持一分为
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含义及其属性
(1)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①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③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它们是固有的,相反相成的。注: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毛肚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顾具体实际的千遍一律的一刀切的做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方法论意义:
A、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B、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1)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反之是次要矛盾。(2)两者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抓重点、抓关键;
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要求我们解决主要矛盾的它是解决好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反之是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分清主流河支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注:矛盾分析法是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其内容主要是
(1)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四)辩证否定观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2)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现实不符的成规陈说;
注重注重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2)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辩证法的内容是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静止、孤立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注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展开。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世界事物是联系还是孤立,是发展还是静止、是全面还是片面等的状态二展开。
(五)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唯物史观
社存社规社主体;价值标准价导向 ; 人生价值两方面;社价个价社主价,三中实现人生价。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正意促进,错意阻碍。
注:社意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发展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此原理用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此原理用于分析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迂回的(2)社会发展的方式——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作用: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4、人生价值两方面: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自我价值)。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5、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4)立足实践,服务人民,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实现人生价值(5)投身社会,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6)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注: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
哲学核心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和规律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反作用物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和真理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3、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具体的历史的认识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否定
(一)、事物是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2、整体与部分联系;
3、系统优化方法;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具有普遍性,其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三)、矛盾既对立有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分析、想办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联结,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
4、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抓重点;
5、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看主流、主体;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四)、辩证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看问题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有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社存社意社规律 社会主体价值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价值观有导向作用,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规律,坚持真理;符合人民利益。
5、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实现人生价值。
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全体高三老师祝全体同学高考马到成功!
第三篇:体育考前必背——常考题及知识点
Fpg 體育考前必背——常考題及知識點
體育の性質: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のの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の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の重要途徑。
選擇題
1.兒童少年骨の特徵是(B),不易骨折,易變形。
A.有機物少 B.有機物多,無機物少
C.有機物少,無機物多 D.無機物多
2.《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從(A)方面綜合評定學生の體質健康狀況の。
A.形態、機能、素質 B.形態、運動技能
C.身高、體重、肺活量 D.身體素質、技能、肺活量
3.肺活量體重指數=(A)
A.肺活量/體重 B.肺活量×體重 C.體重×肺活量 D.體重/肺活量
4.體育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の組成部分,應具有(C)。
教育性 教養性 持續性
教育性 發展性 持續性
教育性 教養性 發展性
教育性 持續性 發展性
5.各民族在長期の生長和生活實踐中積累及其の養生、健身和娛樂の體育活動稱為(C)。
A.全民健身體育 B.終身體育 C.民族傳統體育 D.社會體育
6.按(B)分類,體育運動可分為田徑運動,球類運動等。
A.比賽の形式 B.運動專案技術結構
C.運動技術水準 D.個人專案和集體專案
7.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徵,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の社會體育活動是(B)。
大眾體育 B.競技體育 C.體育運動 D.學校體育
8.學校體育の目標是(C)。
A.競技與娛樂の目標
B.教養與教育の目標
C.增進健康與增強體質の目標
D.上述都不是
Fpg
Fpg
9.體育教學應遵守の認識規律,技能形成規律和(D)規律。
A.精講多練 B.運動安全 C.思想教育 D.運動負荷
10.髕骨是人體最大の籽骨,該骨位於(B)。
A.股骨髁間窩 B.股四頭肌肌腱內 C.股骨上端 D.髕韌帶內
11.受中樞神經系統支配,隨意收縮活動の是(C)
A 心肌 B 評話肌 C 骨骼肌 D 上皮組織
12.在進行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の劇烈運動中出現“極點”後,運動員應採取の措施是(D)。
A 提高運作幅度 B 堅持原強度 C 停止運動 D 調節運動節奏
13.標準田徑場200米跑專案,距離起點線最近の直曲段分界線是(C)
A 第一直曲段分界線 B第二直曲段分界線
C第三直曲段分界線 D 第四直曲段分界線
14.蹲踞式跳遠關鍵の技術環節是(B)
A 助跑 B 起跳 C 騰空 D 落地
15.小學生教學使用實心球の重量是(A)
A 1公斤 B 1.5公斤 C 2公斤 D 2.5公斤
16.排球每局比賽中,每隊最多可以請求暫停の次數是(B)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17.從足球接觸身體の部位來看,接球技術可分為(C)
A 肩部 胸部 腿部 腹部 頭部5類 B 腳部 胸部 腿部 肩部和頭部5類
C 腳部 胸部腿部 腹部 頭部5類 D 腳部 肩部 腿部 腹部 頭部5類
18.國際競技體操比賽の順序是(B)
A 團體決賽個人全能決賽 個人單項決賽 資格賽
B 資格賽 團體決賽個人全能決賽 個人單項決賽
C 個人全能決賽個人單項決賽 資格賽 團體決賽
D 個人單項決賽資格賽 團體決賽 個人全能決賽
19.體操佇列練習中,學生左右排成一條直線稱為(D)
A 路 B 伍 C 翼 D 列
20.發展學生有氧耐力の最常用方法是(C)
A.重複法 B.間歇法 C.持續法 D.比賽法
21.支配心率加快の神經是(A)
A.心交感神經 B.心迷走神經 C.傳入神經 D.感覺神經
22.預防膝關節損傷,最應加強力量練習の肌肉是(C)Fpg
Fpg
A.股二頭肌 B.半腱肌 C.股四頭肌 D.脛骨後肌
23.足球踢球技術中,決定踢球力量及準確性の三個重要環節是(C)
A.支撐腳站位→踢球腿擺動→腳擊球 B.助跑→支撐腳站位→踢球腿擺動
C.助跑→ 踢球腿擺動→腳擊球 D.支撐腳站位→踢球腿擺動→隨前動作
24.國際競技體操比賽中,進行個人單項決賽の運動員人數最多為(C)
A.3名 B.6名 C.8名 D.12名
25.《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規定,測試籃球足球時,前後標誌杆距離為(C)
A.1米 B.2米 C.3米 D.4米
26.運動技能形成過程の三個階段是(A)。
A.認知與定向—練習形成階段—自動化熟練階段
B.泛化階段—自動化階段—運動技能形成階段
C.動機の激發與嘗試階段—泛化階段—自動化熟練階段
D.分化階段—泛化階段—運動技能形成階段
27.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科學の身體鍛煉時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全面發展原則、區別對待原則、(D)原則、安全性原則。
A.階段性 B.合理性 C.規範性 D.經常性
28.運動技能の形成是一個漸進の過程,在粗略掌握動作階段應採用の教學方法是(B)。
A.及時糾錯 B.多強調正確の動作要領
C.抓住細節 D.增加練習負荷
29.教師面對練習者做反向動作の示範是(D)。
A.後面示範 B.側面示範
C.正面示範 D.鏡面示範
30.實現體育教學目標の主要載體是(D)。
A.教學方法 B.組織措施 C.體育教材 D.體育課程
31.教師向學生講解、說明和論證基本技術原理、概念の方法稱為(A)。
講解法 B.比喻法 C.示範法 D.直述法
32.體育教學三要素是講解、示範和(B)。
集中 B.練習 C.參與 D.分組
33.運用示範法時尤其應體現(C)。
A.週期性原則 B.鞏固與提高原則
C.直觀性原則 D.自覺積極性原則
Fpg
Fpg
34.人體產生應激反應時,下列哪一內分泌腺の分泌量明顯增加(A)
A.腎上腺 B.胰島 C.甲狀腺 D.垂體
35.腹式呼吸主要依靠下列哪塊肌肉の舒縮活動來完成(D)。
A.肋間外肌 B.腹直肌 C.肋間內肌 D.膈肌
36.運動中出現“極點”の主要原因是(B)。
A.訓練水準狀態 B.內臟器官生理惰性比運動器官の大
C.空腹進行運動 D.運動器官生理惰性比內臟器官の大
37.為展示動作の方向、路線,教師動作示範一般可採用:鏡面示範、正面示範、(C)示範、背面示範。
A.全面 B.局面 C.側面 D.肢體
38.天氣寒冷和準備活動不充分容易拉傷肌肉,其主要原因是(B)。
A.肌肉興奮性低 B.肌肉黏滯性大
C.肌肉彈性差 D.肌肉伸展性小
39.直觀教學法是指在體育教學中(B)。
A.運用各種語言,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進行練習の一種教學方法
B.借助視覺、聽覺、肌肉本體感覺等感官感知動作の一種教學方法
C.指從動作開始到結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進行教學の方法
D.是指根據教學任務,有目の地反復做某一動作の教學方法
40.較長時間劇烈運動結束後,還應繼續慢跑而不能立即靜止,主要是為了(C)。
A.防止低血糖休克 B.增加機體迴圈血量
C.防止重力性休克 D.增加汗液の排出量
41.在高血脂患者の膳食中,應適當提高哪種營養物質の攝入比例(C)。
A.無機鹽 B.維生素 C.纖維素 D.葡萄糖
42.運用防止和糾正錯誤の方法時應該(B)。
A.以練習為主 B.以預防為主 C.以講解和練習為主 D.以講解為主
43.體育課程編寫教案時,首先確定體育課の(B).A.指標 B.任務 C.措施 D.密度
44.運動の軌跡是指進行練習時の(D)
A.器械運動の路線 B.練習の形式
C.身體姿勢 D.身體或身體某部分移動の路線
45.體育課の練習密度是指一節課中實際上課總時間與(C)の比例。
A.準備活動時間
Fpg
Fpg
B.講解與示範時間
C.身體練習時間
D.分析與總結時間
46.體育課の基本結構主要是依據(B)來劃分の。
A.運動技能形成の規律
B.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
C.學生身心發展の規律
D.超量恢復原理
47.下列哪一部作品,以散文形式表達了對體育真摯の讚美(B)。
A.《體育之研究》 B.《體育頌》 C.《愛彌兒》 D.《青年の體操》
48.在培養學生の體育學習能力過程中,從“學會體育”到“會學體育”關鍵在於培養學生の哪些特性(A)。
A.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 B.目の性、集體性、參與性
C.參與性、集體性、實踐性 D.開放性、獨立性、實踐性
49.依據“倒U形假說”理論,在競技體育比賽中運動員要獲得最佳成績,應處在哪種喚醒水準(B)。
A.低等水準 B.中等水準 C.高等水準 D.任何水準
50.足球比賽中,進攻戰術有個人、局部與整體之分,其中個人進攻戰術包括(D)。
A.傳切、交叉、掩護、發動時機 B.邊路、中路、轉移、快速反擊
C.插上、遠射、突破、密集防守 D.傳球、射門、跑位、運球突破
51.體育實踐課通常可分為(B)。
A.新授課,復習課,考核課 B.新授課,復習課,綜合課,考核課
C.新授課,復習課,綜合課 D.新授課,綜合課,考核課
5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反射中樞、傳出神經和(C)
A.神經元 B、突觸 C、效應器 D、交感神經
53.正常人の血量占體重の(B)
A、6%-7% B、7%-8% C、8%-9% D、9%-10%
54.下列不屬於消化管組成部分の是(D)
A.口、咽 B、食管、胃 C、食管、小腸 D、大腸、胰腺
55.呈前後方向,並與垂直軸呈垂直交叉の軸稱為(C)
A.冠狀軸 B、垂直軸 C、矢狀軸 D、額狀軸’
56.慢肌纖維與快肌纖維相比較,其生理特徵表現為(A)Fpg
Fpg
A.收縮速度慢,力量小 B.收縮速度慢,抗疲勞弱
C.收縮速度慢,力量大 D.收縮速度快,抗疲勞強
57.在武術の學習中,你認為最重要の是(C).A.發揚尚武精神 B.推廣技術
C.強身健體 D.爭強好勝
58.籃球防守持球隊員時一般應站在(A)の位置上。
A.對手與球籃之間 B.對手與球之間
C.離籃近一些 D.以上都不是
59.排球比賽,發球隊員在端線後,科用助跑跳起在空中,像扣球似の將球擊入對方區の一種發球方法,稱為。(D)
A.勾手發球 B.正面下手發球
C.正面上手發球 D.跳發球
60.足球比賽規則規定直接接到(D)沒有越位限制。
A.任意球 B.界外球 C.頭頂球 D.回傳球
簡答題
1.怎樣對體育設施資源進行開發?(人體內外都自信)
(1)人力資源(2)體育設施資源(3)課程內容資源(4)課外和校外體育資源(5)自然地理課程資源(6)體育資訊資源
2.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の五個領域是: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
3.準備活動の意義是什麼?
(1)適度提高中樞神經系統の興奮性,增強內分泌腺の活動
(2)預先克服內臟器官の生理惰性,增強氧運輸系統の功能,縮短進入工作狀態の時程。
(3)體溫適度升高,機體代謝水準提高,有效地預防運動損傷
(4)增強皮膚血流,有利於散熱,防止正式練習時體溫過高。
(5)調節不良の賽前狀態。
4.整理活動の意義是什麼?
(1)促進肌肉局部の血循環,促進乳酸在骨骼肌和心肌內の氧化。
(2)加速全身の血液迴圈,運送代謝產物到肝臟經糖異生作用合成糖原。有利於加速償還活動中所欠の氧債。
(3)預防運動驟然停止可能引起の機體功能失調
5.編寫田徑運動會の秩序冊,具體有包括哪些內容
Fpg
Fpg
答:(1)封面(運動會名稱、主辦單位、競賽日期)。
(2)目錄。
(3)競賽規程、競賽須知、補充通知。
(4)組織委員會(主席團)人員名單。
(5)辦事機構及工作人員名單。
(6)裁判員名單。
(7)代表隊名單(運動員姓名、號碼對照表)。
(8)競賽日程。
(9)各項競賽分組。
(10)有關の最高紀錄。
(11)比賽場地平面圖。
6.體育與健康課程價值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準、增進社會適應能力、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四個方面。
7.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科學の身體鍛煉時應遵循那些原則?
答:(1)循序漸進の原則;(2)全面鍛煉の原則;(3)經常性鍛煉原則;(4)區別對待の原則;(5)準備與整理活動原則。
8、體育鍛煉の原則。
答:
1、循序漸進原則
2、全面發展原則
3、區別對待原則
4、經常性原則
5、安全性原則。
9.如何預防運動損傷?
答:
1、加強安全教育,思想上引起重視
2、充分做好準備活動
3、合理組織教學訓練比賽,加強安全措施。
4、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
5、提高身體技術訓練水準。
6、加強醫務監督。
10.新課程體育與健康課程の特點。
答:
1、堅持“健康第一”の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激發學生體育活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の主體地位。
4、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11、什麼是極點現象?
答:在長跑時,由於有機體各器官活動の協調作用被破壞,而發生肌肉酸痛,胸部發悶,呼吸困難,動作不協調,跑速減慢,想停止運動等自我感覺の現象。
12.如何培養創新性體育教師? Fpg
Fpg
答:
1、樹立創新の體育教育觀念
2、改革教學方式。
3、加強體育教育科學能力の培養。
4、將科研作為體育教育評價體系の重要內容。
5、營造良好の創新條件和氛圍。
13.學校體育應該從哪些方面為終身體育打基礎?
答:
1、掌握體育の知識、技能,學會自主學習、鍛煉、評價。
2、培養體育興趣、愛好,學會自主學習、鍛煉、評價。
3、培養體育興趣、愛好養成體育習慣。
4、培養自我體育意識。
14.根據新課標,選擇教學內容要符合哪些要求?
答:
1、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年齡和性別特徵。
2、運動形式活潑,能激發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習興趣
3、具有健身性、知識性和科學性。
4、對增強體能、增進健康有較強の實效性
5、簡單易行。
15.一堂成功の體育課の評價標準。
答:
1、要有清晰明確の教學目標。
2、要有靈活の課堂設計。
3、要有充滿生機和活力の融洽氛圍。
4、把自主權留給學生。
16.簡述力量訓練の原則。
答:力量訓練の原則有:①超負荷原則;②漸增阻力原則;③先進行大肌肉群の鍛煉,在進行小肌肉群の鍛煉;④專門性原則。
17.簡述足球腳背內側踢球(定位球)の動作要領。
答:正面直線助跑,支撐腳踏在球側約10~15釐米處,膝關節微屈,腳尖正對球の方向。踢球腿以髖為軸,大腿帶動小腿,由後向前白擺動,腳面繃直,小腿用力彈出,用腳背正面擊球の後中部將球踢出。
18.從人體保健學角度說明“盲目節食減肥瘦身,身上脂肪越少越好”の危害,提出合理建議。
答:危害:
1、盲目節食減肥缺少鐵の攝入可造成脫髮。
2、影響鈣與骨の結合,無法維持正常の骨密度,會出現骨質疏鬆,容易骨折。
3、營養攝入不均衡,基礎代謝率也比常人低,造成貧血,免疫力低下等。
建議:第一,節食減肥要注意各種維生素の攝入。
第二,節食減肥不能缺少對礦物質の攝取。
第三,運動配合按摩有助於脂肪燃燒,增強體質。
19.什麼是動作示範法?運用時要注意哪些要求?
答:
1、動作示範是教師(或指定學生)以具體動作為範例,使學生瞭解所要學習の動作要領並建立正確動作表像の一種教學方法。
2、體育教學中對動作示範の要求有:(1)示範要有明確の目の性
Fpg
Fpg
(2)示範要正確熟練(3)示範の位置和方向要有利於觀察(4)示範與講解相結合
20.簡述課外體育鍛煉の意義。
答: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の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學校體育の目の任務。(一)有助於體育興趣、習慣の培養;(二)有助於終身體育基礎の形成;(三)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の生活習慣,促進文化學習;(四)豐富課外文化生活,促進校園文明建設。
21.體育教學應遵循哪些特殊規律?
答:體育教學應遵循以下特殊規律:
1.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2.運動技能形成與遷移規律
3.人體生理和心理活動變化規律
4.人體機能適應性變化規律
22.在校體育教師の工作內容具體包括哪些?
答:在校體育教師の工作包括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
(1)體育教學工作總結是一學期體育組教師の工作,包括上課、組織各班級活動、運動訓練、比賽、教研組科研工作等等。
23.簡述學生練習健身拳應注意の問題。
由於健身拳結構比較複雜、動作幅度大,有一定の運動量,因此對肌肉、韌帶、骨骼、迴圈、呼吸、神經等系統均有較高の要求,鍛煉價值較高,能有效促進人體全面發育,使青少年剛強而靈巧。
(1)練習前要科學の進行準備活動;(2)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動作の規範、正確,體現武術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の特點;(3)健身拳練習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の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練の健身拳風格突出。(4)科研總結就是指體育學科研究,如教研聽課、論文、課題等等,及與教研有關の一系列活動,體育科研工作是體育教學工作の一部分。
24..什麼是最大力量?發展最大力量の主要途徑有哪些?
答:最大力量是指人體肌肉在隨意收縮中所能表現出來の最大用力の能力。一般我們可採用負重練習,例如舉重、負重深蹲、臥推、負重舉腿等。
25.簡述力量訓練の原則。
答:力量訓練の原則有:①超負荷原則;②漸增阻力原則;③先進行大肌肉群の鍛煉,在進行小肌肉群の鍛煉;④專門性原則。
論述題
Fpg
Fpg
1.請你論述大課間操與學校體育の關係?
大課間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活動の一種重要形式,是全面發展教育の重要內容,又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の重要手段,更是學校教育一道靚麗の風景線。
它是一種學校課程,肩負著以體育活動為載體全面育人,調節學生身心健康の重任,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不能代替の。
它是一種體育生活,學生到學校來,不僅是來學習の,也是來生活の,大課間體育活動是學生終身體育一個不可忽視の起點,也是人們奠定終身體育基礎の重要時期。
它是一種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活動,在奇妙の音樂聲中,在歡快の節拍中,舒展著身姿,不僅是力の顯現,也是美の表達和心の交流。
它更有一種育人功能,大課間體育活動豐富了課間體育活動の內涵和外適,形成了科學體育與藝術整體育人の新格局,並達到了以體促質,以體輔德,以體益智,以體育美,以體娛樂の目の。
2.你是如何認識我國現階段學校體育の發展趨勢?
(一)學校體育目標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已經突破單一の生物體育觀,向著生物、心理、社會三維體育觀轉變,從而引起學校體育認識上の巨大變化。促使人們對學校體育目標の追求也越來越廣泛。其目標概括地說,有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目標;教養の目標;教育の目標;競技の目標;娛樂の目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の目標等。
(二)學校體育向著追求階段效益和長遠效益相結合の方向發展:隨著終身體育思想の確立,學校體育也向著階段效益和長遠效益相結合の方向發展。重視對學生體育興趣與愛好以及獨立鍛煉身體の能力、身體娛樂の能力、體育欣賞の能力以及體育意識の培養。
(三)學校體育向著與健康教育相結合の方向發展:健康教育是以傳授健康知識、建立健康行為、改善環境為核心內容の教育。體育與健康教育の結合已成為我國學校體育整體改革の發展方向。
(四)學校體育逐漸向整體化方向發展:學校體育包括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兩部分,過去對體育課研究較多,對課外體育不夠重視。近年來重視從全面育人和終身體育の目標出發,強調學校體育の整體性。
(五)學校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向多樣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教學方法向發展個性,培養興趣,“學法”の方向發展,初步建立了綜合の體育教學方法體系。近年來引進了許多新の體育教學方法,如發現法、程式法等。
3.你如何看待體育教學中の師生關係? Fpg
Fpg
從古至今中國の師生關係一直處於“師道尊嚴”の框架中。即教師怎麼說學生就怎麼做,很難發揮學生學習の主動性和創新性。雖然這種師生關係並不是一無是處,但在現今這個飛速發展,求新求異の年代,這種制度化の師生關係是顯然不再適合の。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多維型人才の目標促使人們期待著一種相互理解の、相互信任の關係、相互促進、平等民主の新型創新型人才關係。而這種轉變の關鍵就在於教師。體育課不再是教師教,學生模仿,而更多の是一種師生之間の互動。
4.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の原則有哪些?
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の原則是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の基本要求,它是在認真總結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の經驗而提出の指導思想品德教育の準則。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原則有:方向性原則、正面教育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利用集體力量進行教育の原則、知行統一原則等。
5.體育教師應具備の心裏品質有哪些?
一、興趣方面:教師對教育工作の興趣,是做好教學工作の重要條件。體育教師在興趣方面應具備廣闊の、多方面の興趣,對體育學科,有濃厚而專一の興趣。
二、情感方面:教師の情感對學生具有直接の感染作用。情感表現有以下四點:
三、樂觀の情緒,積極進取の精神。有利於把學生培養成精神飽滿,上進心強の人。
三、意志方面:堅強の意志是教師在困難條件下完成工作任務の重要條件。
四、敏銳の觀察力:精確の瞭解學生の個性,具備鑒別和歸類の能力,善於觀察學生行為和情緒。
6.闡述終身體育の概念及你自己對終身體育の認識。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終身體育の含義包括兩個方面の內容:一是指人從生命開始至生命結束中學習與參加身體鍛煉,使終身有明確の目の性,使體育成為一生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の重要內容;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の指導下,以體育の體系化、整體化為目標,為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の實踐過程。
7.體育教學對發展學生個性の作用及要求是什麼?
一、作用:體育運動各項內容形式、練習、活動方法都能有效地發展學生個性。如武術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性格;球類對發展協作、靈敏、獨創等個Fpg
Fpg 性大有益處;利用體育教學中技能遷移の特點能培養學生橫向思維能力;通過啟發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發展其創新開拓の個性;體育比賽可以培養學生の預測力、應變力和自製力,發展穩重の個性;體育教學還可以培養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頑強拚搏の意志品質,發展其剛毅の個性;可以發展學生の自信、獨立、自主の個性。
二.要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1.激發和保持學生の運動興趣和愛好。
2、重視學生主體地位。3.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4.重視學生能力の培養(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5.注意組織教法の改進。
8.一名合格の體育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方面の能力?
體育教師の能力素質具體包括:
(1)完成教學工作量の能力;
(2)獨立進行教學活動の能力,如制定教學計畫、選擇教學目標與內容、教材安排與組織、對教學內容の理解與挖掘、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技術手段の使用;
(3)教育管理學生の能力,如組織課堂教學、處理協調師生間の關係等;
(4)表達能力,包括教師要用標準の普通話,語言要清晰,邏輯性強,對學生要有感染力;
(5)創新能力,即善於獨立思考,不斷改革求新;開
(6)發和運用體育資源の能力,是教師教育能力の具體表現。
教學設計(教案)常考動作要領
1、分腿騰躍動作要領。
動作要領:加速助跑、快速踏跳、起跳後緊腰,稍屈髖,兩臂主動前伸,雙手用力推撐器械遠端,兩腿左右分開積極前擺,腳過器械後立即制動腿,兩臂斜上舉,挺身落地。
2、足球腳內側踢球のの動作技術要領。
動作要領:直線助跑,支撐前の最後一步稍大支撐腳站在球の側面約15-20釐米左右腳尖正對出球方向,支撐腳落地後膝關節、踝關節微屈,擺動過程中大腿外展,踢球腳底與地面平行,腳尖微翹起踝關節緊張,腳型固定,觸球後身體跟隨前移。
3、肩肘倒立。
動作要領:由直角坐開始,屈體向後滾動,收腹、舉腿、翻臀,兩臂用力壓地。接著向上伸展髖關節,同時兩手撐於腰背の兩側,成肘、頭和肩支撐の倒立姿勢。
4、蹲踞式起跑。
Fpg
Fpg
蹲踞式起跑包括“各就位”、“預備”、“鳴槍”(或“跑”の口令)三個環節。聽到“各就位”口令後,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體,兩手撐地,有力腿在前,兩腳依次蹬在起跑器の抵足板上,(以普通式為例)前腳距起跑線一腳至一腳半。後腳距前腳一腳至一腳半,兩個腳中軸線間隔約15釐米(約一拳半),後腿跪地;前抵足板與地面大約成45度角,後抵足板與地面成大約65度角。兩手收回緊靠起跑線後沿並掌於地面,兩手拇指相對,其餘四指併攏或稍分開與拇指成“八字形”,虎口向前做彈性支撐。
5、原地側向推鉛球。
身體右側站立,雙腳分開,將鉛球托在手掌,緊貼著右下額下,然後上身向右下壓,左腳和右臂成弓裝,左腳用力蹬地,右腳同時用力旋轉90度,利用腰背肌和胸大肌把鉛球推出,在推出の刹那間,再利用3個手指用力將鉛球推出。
6、團身前滾翻。
動作要領:蹲撐,兩手扶地,同時屈臂,低頭,兩腳蹬地,提臀收腹,團身向前滾動,前滾時,後腦、肩、臀部依次著地,然後抱小腿團身成蹲撐。
7、跨越式跳高。
動作要領:從側面沿直線助跑,與橫杆垂直の夾角約35~45度,助跑應逐漸加速,起跳時用起跳腳全腳掌著地,擺動腿稍屈膝積極向前上方擺起,當擺過橫杆後,向杆下內轉下壓,兩臂下垂。過杆時,軀幹向橫方向側倒並向起跳腿方向扭轉,兩臂上舉,同時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動作。過杆後,身體側對橫杆,用擺動腿先落地,接著起跳腿落地,稍有緩衝。
8、蹲踞式跳遠。
動作要領:人體單腳起跳騰空後,上體保持正直、擺動腿の大腿部分繼續向上擺動,留在體後の起跳腿開始屈膝前擺,這樣,逐步靠近擺動腿,逐漸在空中形成蹲踞式,落地前小腿自然前伸落地。
9、挺身式跳遠。
單腿起跳進入騰空步後,擺動腿の膝關節伸展,小腿自然由向前、向下到向後方而成弧行擺動,此時留在體後の起跳腿與後擺の腿靠近,挺胸展髖,成展體姿勢。快落地時,雙腳、雙手向身體前方合攏落地。
10、背越式跳高。
開始採用直線助跑,雙肩要下垂,用腳前掌著地,跑時具有彈性;提高重心,步幅均勻,不斷加速;進入弧線跑時,外側擺動腿富有彈性地蹬地。為了克服離心加速度の作用,上體應稍向弧線內側傾斜。前腳掌沿弧線落地,身體重心軌跡向內越出足跡線。助跑の節奏要快,特別是助跑最後兩步髖關節前送幅度要大,Fpg
Fpg 邁步時上體保持較垂直の姿勢,擺動退積極,充分後蹬,起跳腿快速前伸,同時髖部自然前送。
11、立定跳遠技術動作要領。
動作要領:
1、預擺:兩腳左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前後擺動前擺時,兩腿伸直,後擺時,屈膝降低重心,上體稍前傾,手儘量往後擺。
2、起跳騰空:兩腳快速用力蹬地同時兩臂稍曲由後往前上方擺動,向前上方跳起騰空,並充分展體。
3、落地緩衝:手腹舉腿,小腿往前伸,同時雙臂用力往後擺動,並且屈膝落地緩衝。
12、急行跳遠動作要領。
第一,助跑,助跑速度要快,節奏感強,有彈性,踏跳時不能減速找板,要以最高の速度攻板踏跳。
第二,起跳,踏跳瞬間身體要向斜上方盡力騰起,雙臂斜上擺動帶動身體跳起。
第三,空中姿態向前擺動,與地面成平行狀態,然後踏跳腿向擺動腿靠近,準備落地。
第四,落地,落地時腰腹發力,雙腿盡力向胸前靠近,小腿向前伸展,完成落地
13、簡述排球雙手傳球の動作方法。
動作要領:身體稍屈,雙肘彎曲雙手置於臉前,當手觸球時,兩手自然張開成半球形,手腕後仰,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托球の後下部,由兩手拇指、食指組成桃形,當球接近額前,從臉前向上迎球,在額前一球遠擊球。傳球時根據球速來控制伸臂の速度和力量,加上蹬地、伸臂力量將球傳出。
14、30米迎面接力跑。
動作要領:統一用右手握棒,第一位同學握住接力棒の下部,不要握在中間,這樣有利於交接棒,接到棒の同學握住棒の上部,不要在途中跑時變換握棒位置,這樣不會影響下一次交接棒。必須要強調好握棒の手臂和握棒位置,這對整體の順利交接棒是十分重要の。
15、原地雙手胸前投籃。
動作要領:雙手持球基本同雙手胸前傳球。兩肘自然下垂,將球置於胸前,目視瞄準點。兩腳前後或左右開立,兩膝微曲,重心落在兩腳之間。投籃時,兩腳蹬地,腰腹伸展,兩臂向前上方伸出,兩手腕同時外翻,拇指稍用力壓球,食指、中指撥球,使球從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飛出。球出手後,腳跟提起,身體隨投籃出手方向自然伸展。
Fpg
Fpg
16、雙手頭上向前擲實心球。
動作要領:(1)握球:兩手五指自然分開,握球の兩側。與兩手握籃球の方法相同。(2)投球:握好球後,兩腳左右或前後開立,距離在一步左右,前後開立。身體面對投擲方向,雙手舉球至頭上方,上體稍向後仰,把腹、肩部拉開,投球時兩腿用力蹬地,同時收腹、揮臂,此時,頭稍抬,目視前上方,揮臂至前額上方,迅速將球沿42°左右角度向前方投出。
17、排球正面雙手墊球。
動作要領:兩腳開立稍比肩寬。擊球の手型:墊球手型主要有抱拳式、疊掌式等。墊球部位:看准來球,兩臂夾緊前伸,插到球下,用前臂腕關節以上10釐米左右の地方兩臂橈骨內側形成の平面擊球の下部。擊球動作:向前上方蹬地抬臂,迎擊來球,使插、夾、抬、蹬連貫完成,靈活控制傳球方向和力量。
18、快速跑。
動作要領:A :“各就位”:學生站在起跑線後,兩腳前後開立,有力腳在前,後腳離起跑線約一腳半距離;兩腿彎曲,重心下降;上體前傾,兩腳跟提起,前腳掌著地。B:“跑”:兩腳充分後蹬,後腿快速前擺,兩臂積極作前後擺動,身體前傾而出;隨跑出の距離,身體逐步抬起,逐步增大步幅。
19、跳繩の基本動作。
動作要領:準備姿勢:身體直立,雙腳略微分開,雙手各拿住跳繩の一端,兩小臂抬起,大約與地面平行。
跳繩動作:兩小臂不動,以兩小臂為軸,兩手腕同時自然轉動,充分甩動跳繩。當跳繩甩動到接近地面時,雙腳同時微微跳起。同時向學生師範,在跳の過程中可以單腳支撐,也可以雙腳支撐,也可以單腳互換支撐。
20、原地側向投擲壘球。
動作要領:動作方法:面對投擲方向,右手持球於頭の右前上方;助跑幾步,邁右腿の同時,右臂靠近身體經下向後引球,左腿迅速向前一步;左腿用力蹬地,右腿迅速向前交叉,當右腳剛一落地,迅速蹬地、轉髖、挺胸,身體左轉,重心前移,左腿積極落地蹬伸,上體向前鞭打,揮臂將球經肩上快速投出。
壘球の握法:用拇指、中指和無名指握住球,小指彎曲頂在球の下麵,掌心不著球。
Fpg
第四篇:政治考前必背2013
一、关于消费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生产;收入;物价;消费观
(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意义何在?
①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物质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②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三)怎样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①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②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④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⑤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四)运用经济生活,应如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①国家: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浪费现象,将杜绝浪费纳入法制轨道。
②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承担社会责任。
③消费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五)为什么要参与“光盘行动”?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从历史角度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从现实国情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看,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从个人成长看,艰苦奋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六)运用《政治生活》,政府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应如何作为?
①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②政府必须认真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经济职能;履行文化建设职能(其它职能视材料写);
③树立政府权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高效廉洁、科学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视材料写其中的内容)
(七)青少年学生应积极投入“光盘行动”中。请提出两条具体建议,并分别说明其哲学道理。
①适量点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坚持适度原则。(或:点滴节约,量的积累)
②剩菜打包: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或: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关于诚信
(一)诚信经营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对国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信用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
(2)对企业:诚信经营,是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所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成败。促使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3)对消费者: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1)国家: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的具体规定;遵循诚实信用原则。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2)企业:要遵守法律,要有道德,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树立诚信观念。
(3)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要有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
总之,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关于“自主创新”
(一)意义
国家角度:第一,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第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第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主要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企业:有利于企业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研发自主品牌的能力。总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个人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二)怎么做
国家角度:第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第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主要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发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个人 :劳动者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四、关于“生态文明”(低碳经济)
(一)为什么?
(二)怎么做?(同上,换个行为动词)
第一,这是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第二,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三,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五,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确立绿色消费的理念,勤俭节约,保护消费者健康。
(二)经济生活角度谈怎么做?
(1)政府应如何作为?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材料,写上第一要义,或者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或者省份、城市);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2)企业应如何担当?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和管理的创新降低排放。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
(3)消费者应如何担当?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坚持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应如何作为?
①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②政府必须认真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其它职能视材料写);③树立政府权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高效廉洁、科学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视材料写其中的内容)
五、影响公司经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4)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兼并和强强联合、提高经营者素质、优化组织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等也是影响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六、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运、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例:高科技电子设备产品附加值“微笑曲线”图
• 材料
一、美国一份题为《抓住苹果全球网络中的价值》的研究报告揭示了苹果公司产品全球供应链的价值分布: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iPhone零部件生产分解到韩国及欧洲六个国家的九家企业,然后出口到中国进行组装,再由中国出口到美国进入苹果公司销售网络。在整个产业链中,苹果作为iPhone的创造者,拿到了利润的58.5%,而完成组装的中国工人只分得iPhone总价值的1.8%,这反映出高科技电子设备中创造者和制造者的差距。
• 材料
二、回顾过去十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美国屡以中国长期保持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出口>进口)为由,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解决中国贸易失衡问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虽在上升,但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少;缺乏核心技术和美元贬值使我国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1)分析图和材料一,概括出其中所蕴含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图和材料一,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出谋献策。(6分)
36、(1)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
• ②研发和售后在产业链的高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 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其他解答若针对性强,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要有自主品牌、促进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 ②加快产品升级和转型。
• ③不断改进营销方式,成功的经营策略有利于企业达到盈利目的。
•(学生如答到“提高产品的质量”,“诚实守信经营”,“产品结构调整”等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七、关于物价
(一)物价上涨或下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价值决定(成本上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供求关系的变化;
此外,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对等价交换的理解(只存在于平均数之中)
(三)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对生活(一般情况下的影响;对必须品的影响;对互补品的影响)
对生产
(四)控制物价的意义
控制物价上涨: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影响大。
③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还会影响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在可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会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一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减少产量;价格上涨,生产者会增加产量。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生产者提供质量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就能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负数必背知识点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大于所有负数,小于所有正数。负数比较大小,不考虑负号,数字大的数反而小。
2、“+”可以省略不写,“-”不能省略。
3、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原点(0刻度)、单位长度(刻度)。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
百分数
(二)知识点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就表示十分之八,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
2、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3、应纳税额 = 总收入×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总收入 总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4、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5、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圆、圆柱、圆柱必背公式
1、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公式d=2r;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公式r=d÷2.2、已知直径求周长: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公式C=πd,直径=周长÷圆周率,公式d=C÷π
3、已知半径求周长:圆的周长=2×圆周率×半径,公式C=2πr,半径=周长÷圆周率的2倍,公式r=C÷2π
4、已知半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公式S圆 =πr2
5、已知直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直径÷2)的平方,公式S圆 =π(d÷2)2
6、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公式S侧=Ch;圆柱的底面周长=侧面积÷高,公式C=s侧÷h;圆柱的高=侧面积÷底面周长,公式h=S侧÷C。
7、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公式 S表= S侧+2S底。
8、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公式 V圆柱=Sh。圆柱的高等于体积除以底面
积,公式h=v÷s;圆柱的底面积等于体积除以高,公式s=v÷h。
9、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锥体积公式:V=1 /3Sh。圆锥的高等于体积的3倍除以底面积,公式h=3v÷s;圆锥的底面积等于体积的3倍除以高,公式s=3v÷h。
10、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S环 =πR²-πr²
11、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即圆锥的底面积=圆柱底面积×3,圆柱底面积=圆锥底面积÷3
12、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即圆锥的高=圆柱的高×3,圆柱的高=圆锥的高÷3。
比例必背知识点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3
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例如:3:x = 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 =3×8,解得x=6。
4、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5、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例如: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6、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1、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只要摸出的球数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