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儿感想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儿感想
—以唯物辩证史观、经济决定论、宗教史观为引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观上,即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但他的观念上带有“形而上学”主义的色彩,所以注定他在社会历史观上具有唯心主义观点。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中也有革命性的方面,即辩证法思想,其体现着联系的、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结合了他们的优点,抛弃了他们的缺点,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首先,关于我国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我们可以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探讨一下。从唯物观上看,相对于法律的强制力来说,道德是一种软力量。当今社会,官员腐败问题屡禁不绝,如涉嫌“严重违纪”的现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与年轻女子开房的不雅视频曝光的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等等。只这一点靠倡导要加强道德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而法律的作用在这时是最明显的。我们知道,法律是随着等级的划分、财富的高低不等额分配的出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强制人民遵守的规范。法律的实施具有道德无法比拟的意义。如有效树立社会秩序,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社会统治阶层的统治,同时,在特定的人群内可以帮助民主实现部分的“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所以我们应当用法律的手段制止官员们肆无忌惮的违法行为。当然,我们不应忽视另一个社会事实,腐败问题的猖獗很明显是法律的威力不够。这种法制建设的缺失既是具体法律条文的不健全,也是法律执行力的不强硬。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律的执行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道德无一可取之处。从辩证法来看,即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中国历史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对法律的积极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属性,所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必要的。早在战国时期,孔子就主张“仁”的思想。这一“仁”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彻执行,成为封建社会治理国家的主流思想。它之所以被统治阶级选用,是因为其对人们的教化作用甚大。第一,这一主张含有宽仁爱民,使民受惠的意义,强调要顺民、要利民。这对统治者有一定的劝诫作用,要求他们能够体验民情,依照人民的意志制定适合的政策以治国安邦。第二,儒家通过对人民的教化,把外在的“他律”转化为自在的“自律”。这些内容只要我们根据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的实践,赋予新的意义,加强对人民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这可以有利地促进人民道德水准的提高,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第三,这一道德主张也充斥这法律的因素,如儒家也强调了刑法的作用,同时说明了法律的执行者是活生生的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素质,更好的执行法律。第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也和现代提倡的社会公德不谋而合。
所以,在道德和法律问题上,我们既要承认法律的主导作用,也要承认道德的教化作用。换言之,就是既要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也要加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用正确的道德去辅助法律,以便更好地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其次,对于文章中提到的“政治从属于经济”的经济决定论问题,这一观点并不是在世界范围内都适用的。我们既不能迷信于经济,也不能迷信于政治。在战争时期,经济实力常常是一个国家胜利的主要条件,但正确的政治策略也不能忽视。和平时期,国家的大政方针对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而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经济的作用大于政治在欧洲国家较为适用,而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也主要是由于他看到的欧洲发展史而提出来的。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国民的经济意识不如海洋国家那样强、那样迫不及待地开拓新大陆。中国人民大都认为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他们只要能够生存,维持低水平的生活需要就行了。因而他们对政治很看重,看重其社会稳定功能,而不是带领他们提高经济水平的功能。由于他们对政治的看重多于经济,所以一般来讲,在中国政治的力量是大于经济的。古代是如此。古代君主实施宽泛的经济政策,广开榷禁,经济就能较快的发展。文革时期也是如此。当时的经济已经完全服从于政治统治了。到了现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人开始重视经济生活的提高,经济对人们的影响力才日益显现。
此外思想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也不容低估,儒家的“仁”的思想,孝道思想、忠义思想等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战争年代表现的最为突出。南宋时期的岳飞,一生都在执行“尽忠报国”的活动。正是他从小接受的忠于国家的思想在脑海深处的作用,促使他终身都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的作用,政治和文化同样重要。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样,文化也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积极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人们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反之,消极的文化也有很强的阻碍作用。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如“木桶原理”,木桶哪一块儿低了,都会导致整桶水的流失,而他们哪一方面“低了”,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再次,关于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其宗教的核心思想是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因此,他的文章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之外,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我们知道,宗教设计的原始意义是为了让大多数人都信服,所以它说众生平等。但事实上,除了在生命的长度和呼吸的空气之外,人们生来是不平等的,是有阶级或阶层差别的。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身边人的层次水平,受教育程度,他们能够看到的社会视野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适应于一切人群、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宗教观是无法应用的,是没有价值的。这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则是它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把对现实的假想寄托于所谓的“来世”。
观察中国的宗教时,我们可以看出,道教把万物之生归与一个“道”字,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即圣人成仙,恶人成魔。但事实上在其在发展过程中或因难以脱离社会现实,或因难以自我清静,最终没有实现以法术得飞仙的目标,而是走向了“无为而治”的道路。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离别苦,怨憎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佛教也认为人生有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同时其也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生命的彼岸存在,这些都是对现实世界难以产生作用的反映。
接下来考察一下西方的宗教。西方宗教的典型特征是信奉或崇拜一个抽象的人格化的至上神,还信仰人的一个超世俗的来世命运。同时,教徒们建立了相对于世俗社会的并高度组织化并自成体系的教会,过着信仰的生活。机构的正规并不能掩盖实质内容的匮乏,同样也是信奉来世论,在这一方面与中国的宗教别无二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宗教都是为一切时代创立的,也就是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都适用,而又实际上都不适用。因为它找不到通往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所以对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都说不出确定的东西,所以宗教在本质上是虚伪的。
总之,纵观世界历史,用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观点扬弃过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我们能够了解到在国家制度层面,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和法律更为重要的强制作用,在社会发展层面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彼此紧密的、缺一不可的相互关系。同时,在思想文化层面,揭示了宗教矫揉造作的虚伪的本质。所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我们可以对我国的国家制度、社会运行、宗教观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对其形成较为透彻的了解,进而能够很好地理解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国家制度和政治决策,并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建言献策。同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能够很好地分析和应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从而指引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在辩证的学习中进步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认为这是一本充满深刻批判和犀利观点的论作,看完全书更是对恩格斯的睿智和激情相当佩服。恩格斯流畅的文笔、严谨的逻辑、客观的立场,让阅读的过程增添了不少乐趣;平实而细致,严谨又犀利的笔锋,也让我领略了论辩之美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力量和思想魅力。
一、对全书的背景了解和总体概括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经过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正是他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唯心主义历史阶段,随之诞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全书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的批判,对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的认同与肯定,以及通过区分“现实性”与“现存”,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一革命性命题。
书中四个章节分别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辩证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并且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分析,先分析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再分析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实质,最后分析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学派、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以及机械唯物主义的剖析,着重阐述了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以及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学习以及对费尔巴哈的一点看法
在这部以黑格尔以来德国哲学的演变为脉络的著作中,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分析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以前我对唯物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并不太清楚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于是我又自己找了一些资料,认真了解学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以及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恩格斯在本书中的定义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些定义和理论在中学的政治课上都学过,但是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就各不相同了。就我的理解而言,其实它们的区别可以通过简单的事例说明。打个比方,同样面对一个物体,唯心主义者看到了会认为因为我在这里看到它,所以这个物体才存在于此;而唯物主义者却认为这个物体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才看得到它。
再具体说说对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唯物主义分为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就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不说两者的好坏之分,我认为这只是唯物主义思想正常发展的阶段。费尔巴哈的理论相对于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这点我非常赞同。哲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唯物主义的进步也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契机的,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和突破大大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和世界的看法。
但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确立了物质存在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神学的观念。但是,他抛弃黑格尔唯心论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的唯物主义缺乏辩证的分析,变得机械。“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他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身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但是,“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对于黑格尔的思想,他没有批判地克服与辩论,而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无论是思想还是知识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辩证地去思考。对于别人的理论,甚至是敌人的理论也不能全面打到,一味批判,认真发现说不定能有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而对于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人的观点,也不能全权接纳,完全拥护,也要想一想是否有弊端;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老师的思想和观点,如果不加思考全盘接受,是很机械的,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通过学习唯物主义的思想,学习马克思的哲学,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哲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思考,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付诸实践。辩证地看待问题,也辩证地学习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篇:《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一)写作背景
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二)重要意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给数千年来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哲学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和鲜明的阵营,并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能面临的争论提供了科学辨析的武器。
(3)把社会历史的研究置于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此外还深入考察了人们有目的的行动如何创造历史,提出探究历史真正动力的途径。
因此,《费尔巴哈论》不仅回击了当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内容分析
《费尔巴哈论》由一篇序言、四章正义和一个结束语构成。序言主要说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目的。
第一章全面评述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学派的解体。阐明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所具有的革命性质,揭示r黑格尔体系和方法之问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分析了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必然性以及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分析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明确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揭示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批评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论述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上陷入唯心史观的表现及其阶级根源和理论原因。
第四章系统阐述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概括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说明了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的科学基础,并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结束语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同古典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这里主要介绍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
(1)首次科学地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对识别哲学派别性质的理论意义。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或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组成两个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只是在说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这一“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使用和区分的,离开这个根本点,只会造成混乱。
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峰持世界叮知论的观点。但是,还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坚持一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观点。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世界上只存在目前还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对于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2)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异同。在自然界中。除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外,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推动着社会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这就造成了和自然界完全相似的情况。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去探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其领袖)行动起来的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的研究,才是“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这就承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研究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纯粹经济的原因导致的结果。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动力。第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主要讨论了国家和由公法、私法、宗教和哲学构成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国家和带有普遍效力的法律独立于经济基础,但它们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宗教和哲学是“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们与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之间的联系由于经过一些中间环节而更为复杂和模糊,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的,哲学和宗教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引起的。
第四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经过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正是他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唯心主义历史阶段,随之诞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的批判,对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的认同与肯定,以及通过区分“现实性”与“现存”,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一革命性命题。
在这部以黑格尔以来德国哲学的演变为脉络的著作中,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分析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以前我对唯物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并不太清楚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于是我又自己找了一些资料,认真了解学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以及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恩格斯在本书中的定义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些定义和理论在中学的政治课上都学过,但是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就各不相同了。就我的理解而言,其实它们的区别可以通过简单的事例说明。打个比方,同样面对一个物体,唯心主义者看到了会认为因为我在这里看到它,所以这个物体才存在于此;而唯物主义者却认为这个物体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才看得到它。
它系统的反映了1848年革命前德国的哲学发展状况,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和衰落,费尔巴哈的崛起。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在自然界领域采取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哲学史上的大事都是作为1848年政治崩溃的的哲学基础的。因此,恩格斯能够在现实的基础上很好的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费尔巴哈论》系统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以及其基本精神。
第五篇: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
一
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本章共 18 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指出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通过对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分析,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社会作用。19 世纪的德国和 18 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黑格尔哲学虽然奉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但他的辩证法思想却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他的辩证法表达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因素,是用唯心主义的体系包裹起来的。因此,黑格尔本人不但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得到德国反动政府的赏识和支持,被任命为大学教授,他的著作被当作教科书。
(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恩格斯剖析了黑格尔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一切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是暂时性的,都处在不断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它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以辩证法的发展观,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
(3)揭示了历史的辩证法。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 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也如此。
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
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三)指明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第 8 — 10 段)、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处于辩证的发展的过程。“绝对观念”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最后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 黑格尔辩证法与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他的辩证方法是为其体系论证的,服从他的体系的需要,因此,恩格斯指出,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分析 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
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德国资产阶级既反对专制制度,又不敢割断同封建君主的关系,既想革命又害怕人民。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使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思维形 式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革命要求,而不敢把革命行动付诸于实践,因而革命的思想方法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恩格斯概括为两点
第一,黑格尔哲学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阐述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黑格尔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生著述十分丰富。
第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哲学家们不要一味追求那种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过去一切哲学家们所建立起来的哲 学体系都不是最终的,所谓最终体系,只是哲学家们的主观愿望,而客观实际是办不到的。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 11 — 18 段)1、说明 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 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 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这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阶级原因。围绕着当时德国有实践意义的宗教和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在 哲学上就是青年 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
在 黑格尔派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 派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
费尔巴哈原属青年 黑格尔学派,他在 1824 年前是相信上帝的,1824 年他转入柏林大学听黑格尔讲哲学时,便开始转到理性方面后来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怀疑,从 1886 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1841 年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了,宣布了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胜利。
恩格斯阐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以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也分析了费尔巴哈学说的消极影响,对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
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在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黑格尔哲学一直没有被批判地克服。费尔巴哈抛弃了连同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黑格尔哲学,但并没能制服这种哲学。对黑格尔哲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其唯心主义体系吸取其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哲学的革命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本章共有 24 个自然段。
(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 段)• 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如做梦)以及某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和神的观念。从这时起人们就开始思考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奴隶社会产生哲学以后哲学的基本问题就一直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传统宗教斗争的开展,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就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2、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 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3、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
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这些哲学家就是不可知论者。在近代,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对这种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从理论上进行了批判。但是单靠论证,不可能彻底驳倒它。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他举了有机化学和天文学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作为它的基础,这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革命的变革。
(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 8 — 20 段)• 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
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他认为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则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2、指出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以下三个缺陷:
(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循环重复。
(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3、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 18 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
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第 21 — 27 段)、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
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中的事实三个方面,批评了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事实上是向那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说成是信仰“美好世界”的资产阶级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其实,庸人们表面上贬低物质享受,实际上是一伙真正迷恋物质享受的伪君 子。他们只是在“唯物”过度感到懊丧而遭到破坏时,才空喊要信仰什么“美好世界”。
三
本章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
(一)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第 1 — 9 段)、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第 10 — 25 段)、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伦理学把这种抽象的人当作出发点。在人们之间纯粹的两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他只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是承认一种思想关系。他所说的道德是抽象的人之间的抽象的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黑格尔用唯心辩证法观察问题,他的伦理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则相反,他在形式上是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他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是抽象的。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2、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
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是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根据费尔巴哈道德论,资产阶级股票证券交易所是实现费尔巴哈道德原则的最好的地方,善于投机谋利的资本家是最有道德的人。因为在交易所里,每一个资本家都带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同时也没有
妨碍别人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且只有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做成交易。如果这个资本家赚了钱,就是最有道德的。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3、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作了小结,明确提出了马克思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恩格斯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第 26 — 27 段)1、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费尔巴哈反对研究抽象的世界,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否认人的革命实践对改造人和自然界的决定作用,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而他不懂得 1848 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前进。、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终归有人去完成。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总是有人要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要用对现实的、阶级的研究来代替。历史唯心论要用历史唯物论来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 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四
本章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有 26 个自然段。
(一)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第 1 — 8 段)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也没有跳出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的圈子;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是马克思主义一派。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放在一边,而是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并对它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思想映象即观念,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在 18 世纪末以前,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把自然界当作既成不变的事物进行孤立的研究,因此形而上学方法在这时有其历史根据。但是到了 19 世纪,当自然科学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可以过渡到把各种自然过程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研究,系统地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这就在哲学领域内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是细胞的发现。1827 — 1889 年间,由于显微镜的应用,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了细胞是组成动植物有机体的最小单位。世界上的一切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以至人类,都是由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引起的。细胞的发现,说明了各种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2 — 1848 年德国科学家迈尔表达了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定律。英国的焦耳进行大量实验,精确测定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处在不断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只能互相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
第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有机界有自己生长和发展的历史。现存有机界中的全部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由最初少数原始单细胞生物发展起来的,而原始单细胞生物又是由蛋白质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上帝创造论”以致命的打击。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证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使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第 9 — 25 段)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要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归根到底就是要从事实的联系中,发现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般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他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
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那些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
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发现历史的动因和它的结果的联系。大工业出现以后,由于经济关系、阶级关系非常简单化了,使人们探究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因有了可能。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化了。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恩格斯以英、法两国的历史为例,有力地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欧洲封建社会末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刻地说明了阶级斗争、社会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政治制度
恩格斯分析了政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因此,“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传统的唯心史观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国家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这种观点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国家的意志,总的来说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说明。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私法也是这样。近代欧洲国家的私法,如英国、法国、普鲁士都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保留和利用了一些过去社会的法律的旧形式,但它们绝不是脱离经济关系的,超历史和超阶级的东西,都是该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表现。法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学家,差不多都不认识国家政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都没有说明政治斗争的经济原因。(2)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它们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继承性,它要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思想成果和思想材料,“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唯心主义思想家,由此否认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对这些思想材料如何加工,并向什么方面发展,是由利用它的那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支配的。从哲学上说,15 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当时出现的资产阶级哲学,以及 19 世纪的高度抽象的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宗教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和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因此,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把旧哲学从自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而且把它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了。旧哲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留下来的,不过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概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代替各种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结束语
在结束语中,恩格斯通过分析 1848 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理论的态度,集中地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
(一)说明德国资产阶级哲学衰落的阶级原因。(第 1 段)
1848 年革命后,“有教养的”德国资产阶级由于取得了统治地位,于是就丧失了过去那种对理论研究的兴趣,而热衷于发展资本主义事业。在 1848 年以前,当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时候,他们积极从事理论活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理论上的准备。而在 1848 年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对理论兴趣的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庸俗浅薄的折衷主义和唯利是图的市侩思想。这时,资产阶级已经和工人阶级处于公开对敌的时代。
(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第 2 段)
1848 年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失去了对理论的兴趣,现在德国人对理论的兴趣表现在工人阶级中,他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因为工人阶级革命理论的
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的锁钥”,把社会发展看成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德国古典哲学就终结了。
四、重要意义
《费尔马巴哈论》是恩格斯写的一部经典性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总结性的光辉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费尔马巴哈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明确提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费尔马巴哈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和科学性的统一,从而使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费尔马巴哈论》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以及同在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学习《费尔马巴哈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附: 思考与作业、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3、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各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恩格斯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