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

时间:2019-05-14 09:2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

第一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

来源《求是》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

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这部著作未能出版。此后的40多年间,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公开出版。因此,完成这项工作成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也是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的这一夙愿。

3.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他在书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评述施达克该书时,他以此为契机写了《费尔巴哈论》。

二、内容介绍

《费尔巴哈论》由1888年单行本序言、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组成,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围绕这一中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节选部分是第一、二章,集中体现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变革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既要求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面性。他的辩证法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性和革命要求,他的唯心主义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命题的分析,指出黑格尔这一命题既有为普鲁士王国专制制度辩护的保守、反动的一面,又潜在地包含着革命性的一面,因为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表现为必然性,某些事物丧失了必然性也就丧失了现实性从而趋于灭亡。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恩格斯还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即辩证的发展观,并由此告诉我们,无论人的认识还是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无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前进的过程。

黑格尔自己并没有得出上述结论。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中,导致了他的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方法则从属和服从于体系。正因为这样,在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并且保守倾向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体系,恩格斯提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这就是批判地继承。

黑格尔学派解体后,出现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中唯有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走向创立新哲学的“中间环节”。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转向了唯物主义。但是,他们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不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抛在一边,而是在深刻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同时,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抽象人性论实质,划清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界限。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走完第一步后他始终没有走出第二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崭新的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2.提出并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为两大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标志。如果离开这一标志而在其他意义上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必然会陷入理论上的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主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反映存在的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可知论,但也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对于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进行过批判,却未能击中要害。恩格斯列举了科学史和生产实践的事实说明: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因为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如果在实践中获得了预期结果,就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也就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就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据此,古往今来的各种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历史上曾出现过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二元论,但实质上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唯物主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为了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实质,回避和抹煞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由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的对立不会消失。

3.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关键所在。唯心史观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存在着现实的联系以及客观的发展规律。他通过比较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揭示了社会运动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特点,并认为这一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在历史进程中,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因为这些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这样,就造成了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完全相似的状况。在社会历史领域,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支配的,问题只在于怎样认识和发现这些规律。

二是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究竟是由谁创造的,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从表面上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特别是英雄人物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哲学家得出了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结论。而在恩格斯看来,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也只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有限的作用,而不会起根本作用。在历史发展中真正起持久的、引导重大历史变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是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的行动,他们才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正体现者。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是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根源。在19世纪初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关系已经鲜明地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阶级斗争已经是现代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资本主义新生产力的发展打碎了封建桎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冲突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冲突的结果是: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贫困化,另一方面生产出愈来愈多的相对过剩产品。这种荒唐的社会现象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丧失其合理性。

四是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第二性的,而经济基础则是第一性的。针对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社会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不是国家决定经济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它集中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古代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来说都是如此。法的情况也是一样。法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自身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继承性,但终究是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都是如此。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虽然比较远离物质经济基础,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学习导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节选)学习导读

时间:2011年07月02日 18时30分 来源:《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作者: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

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这部著作未能出版。此后的40多年间,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公开出版。因此,完成这项工作成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也是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的这一夙愿。

3.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他在书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评述施达克该书时,他以此为契机写了《费尔巴哈论》。

二、内容介绍

《费尔巴哈论》由1888年单行本序言、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组成,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围绕这一中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节选部分是第一、二章,集中体现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变革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既要求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面性。他的辩证法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性和革命要求,他的唯心主义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命题的分析,指出黑格尔这一命题既有为普鲁士王国专制制度辩护的保守、反动的一面,又潜在地包含着革命性的一面,因为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表现为必然性,某些事物丧失了必然性也就丧失了现实性从而趋于灭亡。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恩格斯还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即辩证的发展观,并由此告诉我们,无论人的认识还是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无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前进的过程。

黑格尔自己并没有得出上述结论。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中,导致了他的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方法则从属和服从于体系。正因为这样,在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并且保守倾向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体系,恩格斯提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这就是批判地继承。

黑格尔学派解体后,出现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中唯有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走向创立新哲学的“中间环节”。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转向了唯物主义。但是,他们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不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抛在一边,而是在深刻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同时,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抽象人性论实质,划清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界限。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走完第一步后他始终没有走出第二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崭新的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2.提出并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为两大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标志。如果离开这一标志而在其他意义上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必然会陷入理论上的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主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反映存在的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可知论,但也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对于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进行过批判,却未能击中要害。恩格斯列举了科学史和生产实践的事实说明: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因为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如果在实践中获得了预期结果,就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也就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就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据此,古往今来的各种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历史上曾出现过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二元论,但实质上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唯物主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为了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实质,回避和抹煞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由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的对立不会消失。

3.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关键所在。唯心史观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存在着现实的联系以及客观的发展规律。他通过比较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揭示了社会运动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特点,并认为这一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在历史进程中,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因为这些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这样,就造成了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完全相似的状况。在社会历史领域,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支配的,问题只在于怎样认识和发现这些规律。

二是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究竟是由谁创造的,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从表面上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特别是英雄人物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哲学家得出了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结论。而在恩格斯看来,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也只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有限的作用,而不会起根本作用。在历史发展中真正起持久的、引导重大历史变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是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的行动,他们才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正体现者。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是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根源。在19世纪初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关系已经鲜明地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阶级斗争已经是现代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资本主义新生产力的发展打碎了封建桎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冲突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冲突的结果是: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贫困化,另一方面生产出愈来愈多的相对过剩产品。这种荒唐的社会现象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丧失其合理性。

四是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第二性的,而经济基础则是第一性的。针对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社会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不是国家决定经济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它集中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古代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来说都是如此。法的情况也是一样。法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自身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继承性,但终究是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都是如此。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虽然比较远离物质经济基础,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这部著作的出版,更加深入广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力地反击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给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一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是从法文本翻译过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曾出版过好几种中译本。新中国成立后又重印过多次,并长期被列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目。《费尔巴哈论》阐述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鲜明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决定着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这一原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提供了根本依据。在认识路线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集中表现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割、认识与实践相脱离。认识路线反映在党的路线上就是思想路线。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思想路线曾经给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害。我们党正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彻底划清了思想路线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要深刻领会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牢固掌握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等基本观点,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深刻阐明: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这对于我们分析认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虽然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却丝毫不能改变历史进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人们的愿望和行动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根据这一观点,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来制定,应当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我们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越是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我们对社会的改造就越是能顺利进行。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坚持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不断提高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费尔巴哈论》体现了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批判继承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正确对待人类历史上的文明成果树立了光辉范例。事实表明,任何思想文化成果总是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反映,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是错误的。同时,思想文化的发展同物质生产一样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新的思想文化总是在传统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对传统文明成果采取全盘否定、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今实践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协调。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在空地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他还认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我们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善于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篇: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

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本章共 18 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指出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通过对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分析,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社会作用。19 世纪的德国和 18 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黑格尔哲学虽然奉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但他的辩证法思想却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他的辩证法表达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因素,是用唯心主义的体系包裹起来的。因此,黑格尔本人不但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得到德国反动政府的赏识和支持,被任命为大学教授,他的著作被当作教科书。

(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恩格斯剖析了黑格尔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一切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是暂时性的,都处在不断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它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以辩证法的发展观,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

(3)揭示了历史的辩证法。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 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也如此。

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

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三)指明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第 8 — 10 段)、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处于辩证的发展的过程。“绝对观念”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最后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 黑格尔辩证法与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他的辩证方法是为其体系论证的,服从他的体系的需要,因此,恩格斯指出,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分析 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

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德国资产阶级既反对专制制度,又不敢割断同封建君主的关系,既想革命又害怕人民。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使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思维形 式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革命要求,而不敢把革命行动付诸于实践,因而革命的思想方法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恩格斯概括为两点

第一,黑格尔哲学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阐述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黑格尔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生著述十分丰富。

第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哲学家们不要一味追求那种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过去一切哲学家们所建立起来的哲 学体系都不是最终的,所谓最终体系,只是哲学家们的主观愿望,而客观实际是办不到的。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 11 — 18 段)1、说明 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 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 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这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阶级原因。围绕着当时德国有实践意义的宗教和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在 哲学上就是青年 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

在 黑格尔派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 派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

费尔巴哈原属青年 黑格尔学派,他在 1824 年前是相信上帝的,1824 年他转入柏林大学听黑格尔讲哲学时,便开始转到理性方面后来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怀疑,从 1886 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1841 年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了,宣布了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胜利。

恩格斯阐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以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也分析了费尔巴哈学说的消极影响,对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

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在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黑格尔哲学一直没有被批判地克服。费尔巴哈抛弃了连同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黑格尔哲学,但并没能制服这种哲学。对黑格尔哲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其唯心主义体系吸取其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哲学的革命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要完成的任务。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本章共有 24 个自然段。

(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 段)• 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如做梦)以及某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和神的观念。从这时起人们就开始思考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奴隶社会产生哲学以后哲学的基本问题就一直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传统宗教斗争的开展,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就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2、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 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3、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

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这些哲学家就是不可知论者。在近代,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对这种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从理论上进行了批判。但是单靠论证,不可能彻底驳倒它。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他举了有机化学和天文学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作为它的基础,这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革命的变革。

(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 8 — 20 段)• 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

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他认为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则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2、指出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以下三个缺陷:

(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循环重复。

(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3、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 18 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

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第 21 — 27 段)、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

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中的事实三个方面,批评了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事实上是向那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说成是信仰“美好世界”的资产阶级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其实,庸人们表面上贬低物质享受,实际上是一伙真正迷恋物质享受的伪君 子。他们只是在“唯物”过度感到懊丧而遭到破坏时,才空喊要信仰什么“美好世界”。

本章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

(一)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第 1 — 9 段)、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第 10 — 25 段)、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伦理学把这种抽象的人当作出发点。在人们之间纯粹的两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他只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是承认一种思想关系。他所说的道德是抽象的人之间的抽象的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黑格尔用唯心辩证法观察问题,他的伦理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则相反,他在形式上是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他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是抽象的。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2、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

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是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根据费尔巴哈道德论,资产阶级股票证券交易所是实现费尔巴哈道德原则的最好的地方,善于投机谋利的资本家是最有道德的人。因为在交易所里,每一个资本家都带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同时也没有

妨碍别人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且只有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做成交易。如果这个资本家赚了钱,就是最有道德的。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3、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作了小结,明确提出了马克思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恩格斯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第 26 — 27 段)1、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费尔巴哈反对研究抽象的世界,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否认人的革命实践对改造人和自然界的决定作用,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而他不懂得 1848 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前进。、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终归有人去完成。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总是有人要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要用对现实的、阶级的研究来代替。历史唯心论要用历史唯物论来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 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本章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有 26 个自然段。

(一)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第 1 — 8 段)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也没有跳出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的圈子;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是马克思主义一派。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放在一边,而是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并对它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思想映象即观念,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在 18 世纪末以前,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把自然界当作既成不变的事物进行孤立的研究,因此形而上学方法在这时有其历史根据。但是到了 19 世纪,当自然科学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可以过渡到把各种自然过程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研究,系统地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这就在哲学领域内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是细胞的发现。1827 — 1889 年间,由于显微镜的应用,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了细胞是组成动植物有机体的最小单位。世界上的一切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以至人类,都是由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引起的。细胞的发现,说明了各种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2 — 1848 年德国科学家迈尔表达了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定律。英国的焦耳进行大量实验,精确测定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处在不断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只能互相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

第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有机界有自己生长和发展的历史。现存有机界中的全部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由最初少数原始单细胞生物发展起来的,而原始单细胞生物又是由蛋白质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上帝创造论”以致命的打击。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证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使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第 9 — 25 段)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要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归根到底就是要从事实的联系中,发现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般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他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

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那些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

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发现历史的动因和它的结果的联系。大工业出现以后,由于经济关系、阶级关系非常简单化了,使人们探究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因有了可能。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化了。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恩格斯以英、法两国的历史为例,有力地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欧洲封建社会末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刻地说明了阶级斗争、社会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政治制度

恩格斯分析了政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因此,“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传统的唯心史观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国家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这种观点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国家的意志,总的来说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说明。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私法也是这样。近代欧洲国家的私法,如英国、法国、普鲁士都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保留和利用了一些过去社会的法律的旧形式,但它们绝不是脱离经济关系的,超历史和超阶级的东西,都是该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表现。法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学家,差不多都不认识国家政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都没有说明政治斗争的经济原因。(2)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它们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继承性,它要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思想成果和思想材料,“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唯心主义思想家,由此否认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对这些思想材料如何加工,并向什么方面发展,是由利用它的那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支配的。从哲学上说,15 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当时出现的资产阶级哲学,以及 19 世纪的高度抽象的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宗教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和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因此,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把旧哲学从自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而且把它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了。旧哲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留下来的,不过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概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代替各种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结束语

在结束语中,恩格斯通过分析 1848 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理论的态度,集中地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

(一)说明德国资产阶级哲学衰落的阶级原因。(第 1 段)

1848 年革命后,“有教养的”德国资产阶级由于取得了统治地位,于是就丧失了过去那种对理论研究的兴趣,而热衷于发展资本主义事业。在 1848 年以前,当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时候,他们积极从事理论活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理论上的准备。而在 1848 年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对理论兴趣的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庸俗浅薄的折衷主义和唯利是图的市侩思想。这时,资产阶级已经和工人阶级处于公开对敌的时代。

(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第 2 段)

1848 年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失去了对理论的兴趣,现在德国人对理论的兴趣表现在工人阶级中,他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因为工人阶级革命理论的

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的锁钥”,把社会发展看成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德国古典哲学就终结了。

四、重要意义

《费尔马巴哈论》是恩格斯写的一部经典性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总结性的光辉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费尔马巴哈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明确提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费尔马巴哈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和科学性的统一,从而使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费尔马巴哈论》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以及同在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学习《费尔马巴哈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附: 思考与作业、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3、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各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恩格斯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第四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二、四)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节选)(二、四章)辅导

历史背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这部著作最初发表在1886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五期上。1888年,经过恩格斯修改,写了序言,并将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恩格斯在他1888年出版单行本时所写的序言中说明了他写作这部著作的原因。

一,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以实现历史的心愿。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他们早就希望系统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可惜,这本书当时末能出版。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再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因此,他们的凤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历史的心愿。

二、思想战线斗争和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即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进一步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以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同时。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资产阶级哲学日益走向反动,他们在“新”哲学招牌下复活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沼糟粕。他们还污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相加,抹煞了两种哲学世界观的本质区别。在此情况下,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单又系统的说明是很有必要的。”

三,借评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那本书的机会,使恩格斯正好有机会来完成摆在他面前的上述任务,实现了历史的心愿。

这部著作攘括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哲学研究方面的伟大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也是今天广大干部必谈的哲学经典著作。

本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四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实现的革命变革,全面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里介绍第二、四章的主要

内容。

第二章

本章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重点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哲学是以理论形式确立的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哲学的这种理论形式并不是意味着各种哲学都具有科学性,要建立真正科学的哲学,必须问事处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哲学基本问题的产生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的不发达和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和做梦现象;同时,又把风、雨、雷电等自然的神秘力量,因而形成了灵魂对不死的观点和神的观念。这时,原始的人们就开始思考“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这就是思维对存在关系问题的原始形式,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象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到奴隶社会,产生了最初的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窃于整个哲学的发展史。在欧洲中世纪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即使在直接为宗教服务的经院哲学内,唯名说和唯实说围绕着个别物体和一般概念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问题的争论,也没有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十四、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宗教神学对立的近代唯物主义哲学。这时,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哲学基本基本问题终于冲破了神学的束缚,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得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要发展生产力,就需要进一步探讨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只有正确在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产生真正的科学。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在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恩格斯考察了人类的认识史,总结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之后,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完整的科学思维论证。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和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接着,他又指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与之相反,就是唯心主义;由此形成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恩格斯指出:“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恩格斯说:“绝大数哲学家对这

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这里指的是,不仅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而且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肯定了唯物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和理解,情况则各不相同,唯物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来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例如黑格尔。而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区别为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和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积极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另外还有其他 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的主要代表。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只限于感觉的范围之内,至于感觉的来源,则根本无法知道。至于在感觉之外的客观世界,不仅不能认识,连它是否存在,也是不可能性能知道的。康德虽然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自由之物”,但又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即“自在之物”。

主张世界可知论的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黑格尔认为现象的本质是辩证统一的,不可知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把现象的本质人为的割裂开来。费尔巴哈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但仅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单靠论证,是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的。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批判,并且阐发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观点。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

他一些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践和工业。“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沟通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他们不是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的屏障,从而堵塞了认识和道路。旧唯物主义者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始终找不到联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点纳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正确地说明顾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能够把某种自然过程按照它所需要的条件制造出来,并为我们的目的的服务,那就证明我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外界的事物相符合。从而证明了外界是可以认识的,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恩格斯还用提练基本茜素的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证实不例,作了论证。

二,哲学基本问题和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把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把哲学上的认识路线化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并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工作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做指导,去观察。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为了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探索其内在的必然本质和联系,发现其客观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我们“求”出的“是”,还必须通过群众的实践去检验,通过实践去发展真理。

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哧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使他在一定的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先驱者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决裂了” 费尔巴哈最初信仰上帝,而后又信仰黑格尔哲学,但不久觉得黑格尔和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绝对观念”不过是上帝的残余;“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就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宗教创世说,于是在1839年他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与黑格尔哲学决裂,走上了唯物主义道路。费尔巴哈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肉体和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翅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于:第一,他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十八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是适应当时自然科学情况的特殊形式。它把动物和人说成是机器,这是错误的;但是基本观点是对的。费尔巴哈

把这种特殊形式的唯物主义同它的一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等同起来了。第二,“他把唯物主义同它的一种肤浅的、庸俗的形式混为一谈”。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医生,如福格特、摩莱肖特等把唯物主义庸俗化,认为思想是大脑的分泌物,聪明和愚笨是由食物好坏决定的。费尔巴哈把这种庸俗化了的唯物主义同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混为一谈了。第三,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之所以把唯物主义一般世界观同它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是因为他不知道,正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古代有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虽然不同意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某些观点,但他的哲学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过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达到的水平。接着。恩格斯分析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局限性及其历史根源。

1、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如拉。美特利写过《人是机器》。这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只有机械力学比较发达和当时生产实践水平有限造成的。

2、形而上学性,机械唯物主义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这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至于变化,也只限于量的增减;说到运动,也只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停留在同一地点,总是产生同一结

果。”这种局限性,“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

3、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即唯心史观。他们判断历史,把欧洲中世纪的历史“看作是千年来普遍野蛮状态所引起死起的历史的简单中断”,技抹煞了欧洲中世纪在文化发展,民族繁荣。技术进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他们看来。社会历史只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只是使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或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而已,产生这种错误是因为反对中世纪封建残余的斗争非常激烈,从而“限制了人们视野”,“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他受反当局的迫害,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脱离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所以,他也没有克服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

施达克是丹麦资产阶级哲学家,他为了替费尔巴哈辩护,依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的进步”,承认“理想的力量”,从而认为费尔巴哈是个唯心主义者,显然,在他看来。承认不承认“理想的力量”,相信不相信“人类的进步”,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3的标准。恩格斯从道德理想与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流动的特点,哲学史的事实三个方面批判了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四章

本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全面论术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前提

(一)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这个年代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以蒸蒸机的使用为标志的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工业的发展,不仅产生了资本家阶级,而且也造就了一个无产阶级。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德国先后爆发了震撼欧洲的三次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直接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1、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改造。费尔巴哈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冲破了黑格尔的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他也没有彻底摆脱黑格尔哲学的束缚,没有沿着唯物主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他没有冲破那种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之传统观念,他没有从自然观的唯物主义前进到历史唯物主义,他

在抛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哲学内容很贫乏。因此,费尔巴哈哲学仍然留在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

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毅然与黑格尔体系进行了彻底决裂。恩格斯指出:“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产生的结果。”返回到唯物主义,但不是简单地复归到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而是在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基础上,用辩证法改造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把唯物主义的世界彻底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从而达到了;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不附加任何主观幻想;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挖掘事实,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到了一切领域。

2、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辩证法在黑格尔手里被神秘化了,它与唯心主义纠缠在一起。“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身发展。绝对概念“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灵魂”。自然和历史的辩证发展“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这样,辩证法被弄得头足倒置了,不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决定人类思维的辩证法,而相反。这就从根本上歪曲辩证法的本质,窒息了辩证法的生机。马克思恩格斯把黑格尔“头脚倒置”、“用头立地”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使它“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从而创造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恩格斯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道路。”

(三)自然科学前提

从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自然科学都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是对材料分门另类加以研究。这种方法留下了一种习惯,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把自然科学研究的这种方法移到哲学中来,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方法。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自然科学已经搜集材料发展成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它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研究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这种研究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新和自然科学,便产生了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于是在哲学领域内敲起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十八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的学说即天休演化的“星云假说”,给统治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和自然观打开了第一道缺口。十九世纪以来,化学的惊人发展,地质学的出现。不断地在形而上学世界观上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缺口。特别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十九世纪中期的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充分的自然科学论据。

1. 发现了细胞。细胞的理论告诉我们,细胞有组成动

植物机体的基本单位;一切动植物机体都是由细胞繁殖和分化而产生的。这就证明了动植物机体是统一的,有着共同的结构,是按照共同的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 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一定律表明,物质和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这一发现证明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和物质一样是不灭的。

3. 发现了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他以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证明,整个有机界包括植物、动物和人在内,都是由最简单的细胞经过长期的进化发展而来的。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以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说明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研究社会历史必须贯彻唯物主义原则,用现实的联系代替幻想的联系。

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有其内在的现实的联系。可惜,社会历史的现实联系,也被一些“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联系”代替了。他们把历史看成自己最喜欢的上帝、理念,或爱等“观念的逐步实现”。因此,历史领域也“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除这种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避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2、发现社会一般规律必须弄清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不同。在自然界中,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用自然的发展完全是没有意识的、肓目的力量起作用的结果。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与期的目的的。”然而,不管它们的差别有多大。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只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就是说,人类社会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必然性也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而每个人的愿望、目的和行动都极不相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行动的结果又往往达不到予期的目的,因而“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的状况”,而似乎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就是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共同点。

3、要发现社会一般规律,必须找出隐蔽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期

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可见,每个人的愿望不同,行动方向不同,对历史的影响也不同,有的同历史发展方向向一致,有的不一致,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历史就是“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 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但是,人们的思想动机还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因为人们的动机各不相同。而且行动的结果很少如愿以偿,甚至恰恰相反。因而动机对结果即整个历史的发展来说,同样地只有从属的意义。所以。要发现社会一般规律,必须研究“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头脑中以这些动机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

4、要寻找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动力,必须注意研究使人民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根本动机

要寻找在人们动机背后隐藏的动力,首先必须注意研究使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动机。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其次,必须注意研究使人民群众长期行动的动机。因为这种动机能引起社会的根本变革,最能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另外,还必须注意研究“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的动机的各种形式,找出其真正动机及其原因。因为“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须要经过他们的头脑,但是这一切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社会条件不同,使人民群众及其领袖的动机表现和形式也不同。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愿望和动机,归根到底是由所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只有具体地考察社会各阶级思想动机的动因和结果,抓住阶级斗争的基本线索,才能使我们从“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但是发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以后,封建等级制度废除了,使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了。“因而人们有可能揭开这个迷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期阶级斗争“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恩格斯深刻分析了阶级的起源和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源,阐明了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四)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恩格斯分析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后,进一步研究了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由什么东西引起的。他从分析英法资本主义产生的发展的历史中,揭示了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即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是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就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劳动发展史上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从而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妙,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对经济的反作用

恩格斯进而通过对国家、政治、法律及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的

分析,深刻阐明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对经济的反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本章最大后一段,概括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巨大革命变革,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哲学在对象、内容和使命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哲学的对象上,结束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加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的体系。变成了科学的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结合: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在哲学使命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宣告了旧哲学的终结。

第五篇:《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一)写作背景

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二)重要意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给数千年来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哲学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和鲜明的阵营,并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能面临的争论提供了科学辨析的武器。

(3)把社会历史的研究置于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此外还深入考察了人们有目的的行动如何创造历史,提出探究历史真正动力的途径。

因此,《费尔巴哈论》不仅回击了当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内容分析

《费尔巴哈论》由一篇序言、四章正义和一个结束语构成。序言主要说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目的。

第一章全面评述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学派的解体。阐明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所具有的革命性质,揭示r黑格尔体系和方法之问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分析了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必然性以及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分析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明确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揭示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批评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论述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上陷入唯心史观的表现及其阶级根源和理论原因。

第四章系统阐述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概括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说明了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的科学基础,并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结束语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同古典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这里主要介绍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

(1)首次科学地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对识别哲学派别性质的理论意义。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或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组成两个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只是在说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这一“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使用和区分的,离开这个根本点,只会造成混乱。

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峰持世界叮知论的观点。但是,还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坚持一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观点。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世界上只存在目前还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对于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2)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异同。在自然界中。除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外,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推动着社会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这就造成了和自然界完全相似的情况。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去探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其领袖)行动起来的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的研究,才是“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这就承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研究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纯粹经济的原因导致的结果。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动力。第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主要讨论了国家和由公法、私法、宗教和哲学构成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国家和带有普遍效力的法律独立于经济基础,但它们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宗教和哲学是“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们与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之间的联系由于经过一些中间环节而更为复杂和模糊,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的,哲学和宗教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引起的。

下载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