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
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
——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数年间,他把学校教学质量从全县后3名提高到前3名;他婉拒民办学校20万元高薪聘请,坚守乡村校园;工作20年,他始终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学校宿舍内,除了一台电视机,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
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一中校长张伟,年仅42岁就累倒在岗位上。他的工作日志上写着:“焦裕禄精神,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张伟的最后72小时
3月15日,张伟督促工人把女生宿舍楼前600多平方米的空地翻修成水泥坪,一直忙到半夜。
16日,他指导九年级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晚上和同事王增禄值夜班,处理一起学生纠纷,一直到17日凌晨1点多。
17日,他上午10点参加九年级教师中考复习备考会;下午4点召开全体教师会;晚上7点40分,最后一次到教学楼检查完学生晚自习,在办公室准备当晚召开的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材料。
会议还没有开始,张伟就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前。“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啊!”当晚和张伟一起检查校区的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哽咽着说。
其实,张伟去年就被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张伟的同学吴光远告诉记者:“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劝他说,都过40岁的人了,犯不着这么拼命干工作。可是张伟却说,人家把孩子交给咱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在张伟倒下的办公桌上,大家发现他亲笔记录的最后一天工作日志:“3月17日,教师例会。
一、做好月考准备工作;
二、各班做好‘学雷锋、见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工作;
三、加强学生纪律教育„„”
“只要用心干,学校一定会改变面貌”
张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跟着当教师的舅舅上学读书。深知读书不易的他,从小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高中毕业时,他以全校应届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周口师专中文系。“他家庭条件不好,学习很刻苦,从不让别人资助。”吴光远说。1994年,张伟毕业后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秋渠一中工作,当了一名普通教师。2003年张伟接任校长时,秋渠一中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校舍简陋,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教师们也都在想方设法调离。
面对眼前的状况,张伟对全体师生说:“我们只要用心干,就会改变面貌。”他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了节约有限的费用,他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校园路面。“重活他总是抢在前边,休息时和大家聊天,外边的人都看不出他是校长。”回忆往事,学生韩晨历历在目。
相对于校舍的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难。
为了稳定生源,他号召教师子女全部在秋渠一中上学;
为了提升德育管理水平,打造书香校园,张伟带头阅读、背诵国学经典,向学生推荐文章、书籍;
他创造学生当代理班主任管理法,让学生在担责的过程中自我教育„„
“张伟一直担任毕业班语文老师,当了校长也没有变,他以自己的教学得失为例,每周召开业务讨论会,千方百计联系青年教师到省、市名校学习,调动了全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迅速提升。现在,我们学校学生增加到1100多人,每年都有10多所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副校长刘华说。
2011年到2013年,秋渠一中连续3年中招人均分数全县第一,中招综合量化指标均位居全县前3名,连续5年受到省市教育管理部门表彰。
当校长11年留下的是欠账
两只搪瓷碗,一双筷子,是张伟用了10多年的餐具。“他平时就在学校食堂吃饭,早餐稀饭碗里放一筷子咸菜,午餐晚餐一碗主食,一碗菜,从没超过3块钱,端起来就和学生一个桌上吃。”学校食堂师傅丁运平说着就掉下了眼泪,“3月18日早上,他还在食堂喝了碗稀饭”。
“他当了11年的校长,留下的是欠账。”张伟的舅舅说。
张伟上有60多岁的母亲,下有5岁的女儿和不足1岁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养家糊口,但师生有了困难他从不吝啬。
王增禄父亲住院动手术,手术费东拼西凑仍差2000元,张伟马上让妻子韩春英拿来了2000元。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韩春英为儿子买奶粉借来的钱。
“待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八年级学生孙丽影自幼父母去世,是张伟资助的学生之一。她说,如果没有校长的帮助,自己早就辍学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张伟一贯的品格。堂哥张文杰找张伟通融,想让孙子享受“两免一补”的学费优惠,没想到张伟一口回绝。看到堂哥生气的样子,张伟解释说:“比咱们困难的家庭还很多,不能因为我是校长,就搞特殊。”
张伟去世后,数千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表达哀思。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学习的活动。周口市、郸城县也发出了向张伟学习的号召。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李易衡)
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
他把一所农村薄弱校办成“名校”;去世前两个多小时,他还在巡视学生晚自习;他有两个未了的心愿: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陪上高三的女儿好好吃顿饭。他叫张伟,河南省郸城县一名普通的农村校长。
3月17日,20点10分,一辆120救护车呼啸着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一中驶出,朝县人民医院方向急驶。
20点30分,县人民医院选调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检查、会诊、治疗,努力想留住患者生命。
22点10分,患者与世长辞。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就这样走完了他42年的一生。本来计划在晚上召开的学校领导班子会,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生命的最后3天
时光追溯到张伟生命的最后3天。
3月15日,周六,张伟和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一整天都在和工人们一起修整学校女生宿舍楼前的水泥地坪。
3月16日,周日,白天,张伟指导九年级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晚上,和九年级教师王增录值夜班,处理一起七、八年级学生纠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17分。
3月17日,周一,上午8点半到9点半,张伟和学校政教主任刘锦华共同处理前一天晚上未处理到位的学生纠纷;上午10点,他参加每周一上午必须召开的九年级教师中招复习备考会;16点,召开全体教师会;17点,召开全体班主任会;19点40分,他最后一次到教学楼巡视各班晚自习之后,在学校值班室倒了一杯开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参加20点20分召开的校领导班子会。
19点53分,几分钟前还陪同在各班检查的张洪涛突然接到张伟的电话,说自己不舒服,张洪涛赶到时,见他坐在办公椅上,身体伏在办公桌上。从这一刻起,张伟就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再也没说一句话。同事们把他连同他的办公椅一起抬上了救护车,经医生诊断,张伟系脑干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教育事业。
让薄弱校翻身
1994年,张伟从周口师专毕业,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远离县城临近安徽的秋渠乡,在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孩子就近也能上好学。
张伟先后当过班主任、团委书记、政教主任。2003年,他临危受命,接任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学校人心涣散,教育质量已连续3年在全县位居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群众极不满意。从此,张伟和他的团队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好。
张伟的家离学校只有200多米,但他却长年住校,“工作忙,实在没办法”。他既是校长,又是九年级历史教师。辛勤的工作换来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中招平均分居全县初中第一,中招综合量化均位居全县前三;在校生不断增加,目前达到1100多人;县内外许多学校纷纷慕名来学习,学校成为郸城农村教育最亮的“牌子”。
2010年,张伟被评为周口市优秀校长,2012年被评为郸城县十佳校长,2013年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
未了的心愿
1972年9月出生的张伟,幼时家境贫寒,父亲弟兄三人,两个未娶,幼小的张伟过继给了大伯。张伟和大伯一起生活,靠着勤奋努力,终于端上了“铁饭碗”。
就在张伟工作后的第二年,大伯病逝,给大伯送终后,他又回到了生父身边。张伟的两个弟弟在外打工,有出息的他就成了年迈父母的依靠。天有不测风云,生父5年前去世,留下了一笔医疗费债务,母亲去年乳腺癌刚做过手术,妻子小学文化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初中求学,他成了妻儿的“天”。
3月15日、16日,周末假期。张伟本有两个心愿: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陪上高三的女儿好好吃顿饭,祝贺她顺利通过北京电子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但他的心愿却成了永远的遗愿。
3月18日,郸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得知张伟的事迹后,要求有关方面安排好张伟的后事,并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宣传好张伟同志的事迹。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张本宝 刘学源)
教育脊梁 人民教师风采
“干教育是个良心活儿”
——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早春的郸城,乍暖还寒。偶尔一阵轻风掠过,仿佛在擦拭着人们的眼泪。3月20日上午9点,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乡南街村一处破旧的小院里,一场简单的追悼仪式正在举行。
爱戴他的学生来了,以前的同学来了,学校的同事来了,教育部门的领导来了,当地的政府官员来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来了,数千人的送别队伍,从院内的悼念棚前一直延伸到院外,每一个人都眼含泪水深情地送别他——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一腔挚爱播地洒天。”简易肃穆的悼念棚前,一副只有16个字的挽联,浓缩了张伟20年的教师人生。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践行焦裕禄精神
“张伟校长,张伟同志,张伟好兄弟:如果不是站在你的遗像前,如果不是这么多领导和亲朋好友来送你,我还是不相信你已经离开我们„„”追悼仪式上,作为患难与共20余年的“战友”,秋渠乡中心校校长朱全好一边擦泪一边动情地回忆着自己与张伟相处的点点滴滴。
“他正年轻,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他对谁都好,村里人都知道!”今年74岁的李秀兰老人,看着张伟从小长大,她流着泪反复重复着这句话。
“要不是参加张校长的追悼会,很多人不会想到,他的家离学校只有200多米,他却11年吃住在校。”秋渠一中德育主任刘锦华说。
“上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后,张校长路过同事的办公桌,一边仔细询问工作情况,还一边开玩笑地说,‘我这里还有点铁观音,你们喝不喝?如果不喝可就没有了啊’。他那天还在这的,就在这啊„„”说着说着,秋渠一中九年级化学教师韩新愿嚎啕大哭。
“张校长,您怎么就走了呢?我们离不开您啊„„”学生们的哭泣声此起彼伏,声声呼唤令人动容。
„„
3月17日晚上,张伟最后一次到教学楼检查完学生晚自习,在办公室准备当晚召开的校班子会材料时,突然脑干出血,倒在办公桌前,再也没能醒来。
“如果不是高强度的连续工作,张校长也许不会离开,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啊!”当晚陪同张伟检查的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哽咽着说。
其实,去年张伟就被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但他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张伟的同学吴光远告诉记者:“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劝他说,都过40岁的人了,犯不着拼命干工作。可是张伟却不这么想,他说,‘干教育是个良心活儿,人家把孩子、把下一代交给咱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3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张伟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工作日志,详细记载着当天的各项工作记录:“3月17日,教师例会。
一、做好月考准备工作;
二、各班做好‘学雷锋、见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工作;
三、加强学生纪律教育„„”
在这一页工作日志下方,一行苍劲有力的笔迹特别醒目:“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张伟在生前的最后一天,还在学习焦裕禄精神,其实,这也正是他人生精神的真实写照。郸城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张伟同志先进事迹,切实让榜样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全县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说。
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濒临关门的学校成了“名校”
张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高考结束后,勤奋好学的他考出了全校应届班第一名的好成绩,但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周口师专中文系。1994年,大学毕业后,张伟又主动放弃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的老家秋渠乡,在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2003年,张伟担任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秋渠一中,校园泥路坑洼不平,校舍简陋。尤其是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300多人,本来数量就不足的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要求调走。
面对濒临关门的学校,临危受命的张伟发誓:“我一定要把秋渠一中办成全县最好的学校!”于是,在接下来的4000多个日夜里,张伟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在充满荆棘的办学道路上艰难跋涉。
校舍简陋,他积极奔走呼告,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校园道路不平,他亲自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路面。“张校长没一点儿架子,干什么活儿都亲自带头。当年我们搬砖铺校园时,他总是跑得最快、搬得最多。”回忆起往事,目前在郸城三高高三年级就读的韩晨仍历历在目。
然而,相对于校舍的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难。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张伟首先从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上下功夫,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班子建设方面,秋渠一中坚持每周开一次业务学习会,提高管理水平;每月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既团结了干部又推进了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从师德教育入手,调动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促使秋渠一中教育质量“脱胎换骨”的另一个“法宝”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业务小组,集体备课、评课、赛课,全面抓好‘高效课堂’,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张伟还带领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深入省内外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听课、座谈,虚心请教,并把所学逐步转化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管理办法。”秋渠一中副校长刘华说。
11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秀教师团队逐渐形成,省市县级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在校生已经达到1100多人,每学期都有10多所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学校出名了,张校长却走了„„”刘华痛心地说。
婉拒20万元高薪,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套布沙发
3月20日下午,记者先后来到张伟的两个“家”——秋渠乡南街村的“家”和学校食堂二楼的两小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家”。
在南街村的“家”中,由于常年无人居住,4间瓦房里除了一个破柜子和几袋杂物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顶棚更是破烂不堪。在学校食堂二楼的“家”中,只有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一个布衣柜、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套3年前花740元购买的布沙发。“这间屋子冬冷夏热,有时下雨还会漏水,屋外简单垒起的小棚子就是张校长家的简易厨房。”学校一位后勤教师说。
客厅里,张伟的妻子韩春英身体斜倒在沙发边,悲痛地告诉记者:“自从他当了校长后,我们全家就搬到学校住,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他好好地活着„„”
张伟家庭贫寒,父亲5年前去世,留下一笔医疗费债务;他的母亲去年乳腺癌刚做过手术,妻子小学文化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初中求学。张伟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局面,每天早上四五点钟,韩春英就来到学校厨房,帮助洗菜、切菜,每月工资800元。她还用煤球炉在家里负责给全校教师烧水送水,一年的工资是2000元。
张伟当上校长后,妻子希望能够涨点儿工资,被他拒绝。“我当校长哩,你咋能搞这个特殊?”韩春英流着眼泪回忆说。至今,韩春英的工资一分钱也没涨,而这两份工作,她已经坚持了15年。
尽管家庭经济十分紧张,但哪个同事手头紧,张伟却总是毫不犹豫地掏出几百元钱,他还资助了好几名贫困学生。
3月20日,从网上看到张伟去世的消息后,郑州科技学院2013级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单秋香,专门请假赶回母校送别自己的老师。“张校长当时教历史课,他上课生动有趣,我们都爱听。我初三毕业考上职专后,上不起学,他还给我拿了几百元学费。”
把一所薄弱校办成了“名校”,张伟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不断有民办学校或企业出高薪向张伟伸出“橄榄枝”。
2012年暑假的一天,张伟来到朱全好办公室说:“有一所民办高中跟我说了3个月了,聘请我担任教务主任,年薪20万元,并安排家属在后勤岗位工作。如果考虑家庭情况我应该去,可我真不忍心离开秋渠。我该怎么办?”
“按工作、按对家乡教育做贡献,你不能走;但按你的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发展,你应该去。你慎重选择吧,因为你常说,‘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朱全好说。
然而暑假开学后,张伟又出现在秋渠一中的校园里,他舍不得离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秋渠一中。
结婚19年,带妻子坐一次火车的愿望成为遗愿
3月17日,张伟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参加完学校中招备考会后,他在教师“汉字工程”每周展板上工工整整写下了一行粉笔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给全校师生留言:“胜利的时候不要忘却从前,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将来。”
“连续3年,学校中招平均分位居全县初中第一,综合量化考核居全县前3名。今年的中招考试在即,张校长是在鼓励全校师生,2014年中招要继续考出好成绩。”3月20日,站在“汉字工程”展板前,郸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于广锋指着那行隽秀的粉笔字悲痛地说。
朱全好告诉记者,担任校长11年,张伟时刻心系学生的学习、食宿和安全。我们在一起时,他总对我说:“我习惯在校园里,有时出去开会或学习,哪怕是一天、半天,身在外地心却总是在学校。”
“无论是平时还是假期,张校长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校园。有时出差晚上回来晚,他怕影响我休息,就自己用钥匙轻轻打开大门。”看守学校大门的卫钱立老人说。
2012年,秋渠乡作为郸城县唯一的乡镇代表,接受全省教育先进县创建验收,而秋渠一中则成为教育先进县创建工作的关键。虽然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完成任务,张伟却依然接受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军令状”。面对教师们的质疑和埋怨,张伟却笑着说:“这世上没有秋渠一中人过不去的火焰山。”在那段日子,值班巡夜的教师每天深夜都会发现,校长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验收成功后,张伟整整睡了一天一夜没有起床。
把青春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对教育的痴情,使他忘记了家庭,疏忽了亲情。张伟父亲去世时,正赶上星期日,第二天他就强忍悲痛站在了讲台上。
“张校长对我影响最大。”秋渠二中校长刘中华曾经与张伟做同事12年。在张伟的影响和培养下,刘中华先后在秋渠一中任政教主任、副校长,2012年到秋渠二中担任校长。“在张伟身上,我看到最多的是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这种爱2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我很幸运,遇到了张伟这个好校长。”秋渠一中教师王增禄说。由于家庭情况不好,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是张伟忙前忙后为他介绍对象。王增禄结婚后,张伟又想法设法把他的爱人调到秋渠一中任课,夫妻俩得以团聚。
“他就是这样,谁家的孩子没办户口,哪个小伙子还没找对象,谁最近身体不舒服,哪个班的孩子家境贫寒、个性倔强,他都一一记着。心中总是想着大家,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刘华说。
很多人都说张伟很“傻”:废寝忘食扑在学校里,家庭妻儿都顾不上,每个月拿如此微薄的工资,无车无房,家徒四壁,“不知道他图什么”。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们心里却是满满的叹服。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不是11年前张伟的临危受命,还不知道现在的秋渠一中会是什么样子。
“我今年都44岁了,连一次火车也没坐过。结婚19年了,我们也从没有出去旅游过。我知道家里条件差,出去一次够孩子半年的生活费。前段时间张伟说,无论如何,等女儿今年高考结束,他一定带着全家出去旅游一次,也圆一下我想坐火车的梦想。可是„„”说着说着,韩春英站着的身体像要倒下来,身边的亲戚赶紧搀扶起她„„(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见新)
用生命铸就教育信仰
本报评论员
“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一腔挚爱播地洒天。”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用42年的生命旅程,告诉我们平凡、坚守和担当的力量。
一所濒临关闭的农村学校,经过10余年的努力,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发展,成为当地名校。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校领路人的付出。
校舍简陋,他积极奔走呼告;道路不平,他亲自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为了教育质量提升,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11年的心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了,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在这些朴实的往事里,我们无法找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而平凡。
平凡因为时间获得了新的高度,平凡因为坚守变成改变社会的力量。张伟用坚守的身影关怀着一所学校、一群孩子的未来。
清贫和富有,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但这一念之间,我们看到了师德的力量。张伟拒绝了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把全部心思放在学校发展上,留下一个清贫的家。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一个家徒四壁的校长让我们泪流满面,清贫和富有在这一瞬间转换。他的清贫映照着一位教师的富有,这是他对自己脚下土地的担当。
张伟说,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这是他的教育底线,更是他的教育信仰。“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在张伟的工作日记上,他写下了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他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是他精神的方向标。他用自己的方式,用清贫、律己、奋斗和奋不顾身的行动践行着焦裕禄精神。
当学生、家长、群众夹道送别校长张伟时,我们看到人们他对平凡一生绽放出的光辉的珍视:他是照亮孩子未来的灯塔,是秋渠乡那片土地得以富有的肩膀,是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民族脊梁。
在这个悲伤之后,我们要对得起那沉甸甸的“财富”。(中国教育报)
第二篇: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
“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同志先进事迹
张伟,男,1972年9月出生,周口市郸城县秋渠南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2004年8月以来任秋渠一中校长。张伟任校长之初,校园泥泞不堪、校舍简陋,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面对濒临“关门”的学校,张伟发誓:“一定要把秋渠一中办成全县最有名的学校!”于是,在接下来的4000多个日夜里,张伟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在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通过十余年艰苦努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了,省市县级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校”。学校获得多项省、市、县级荣誉,张伟本人也被评为“郸城县首届十佳校长”、“周口市优秀教师”、“周口市优秀校长”、“河南省优秀教师”等。
2014年3月17日晚,巡视晚自习后,在办公室因突发脑干出血不幸去世,年仅42岁。张伟说,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这是他的教育底线,更是他的教育信仰。3月17日,在他去世当天,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下对焦裕禄精神的思考:“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他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精神的方向标,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焦裕禄精神。
张伟去世后,《中国教育报》于3月19日率先刊发通讯《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并陆续刊发《千人泪别好校长》、《“干教育是个良心活”——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爱心,帮张伟校长圆梦》、《河南号召教育系统向张伟学习》等系列报道,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之后,中央级、省市级数十家媒体,纷纷对张伟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许多网民自发在网上组织吊唁活动,张伟事迹正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系统持续发酵出强大的正能量。
张伟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光荣人民教师,始终为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忙碌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参加工作20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忱,始终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作为教师,他知识广博,备课、讲课一丝不苟,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他关爱学生,学校的留守儿童经常会领到他送的学习用品,会到他家吃饭、洗衣,体现了一名园丁的奉献精神。作为校长,他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引领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上寻求突破,把一所濒临关门的学校带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他率先垂范,关爱教师,离家200米却坚持吃住在校,心里始终装着全校师生,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从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面对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体现了一名中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
张伟同志是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崇高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中国教育报》先后三次刊发张伟同志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张伟同志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是全省教育系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学习张伟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转化到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去;学习他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不向困难低头,勇于迎接挑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学习他履职尽责、关爱师生、不图名利的高尚师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关爱教师、关爱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追求;学习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甘于清贫,不计私利,一心为公,在奉献教育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篇: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同志
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同志
事迹材料
3月17日晚,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因过度劳累突发脑干出血,倒在办公桌前,再也没有醒来……
张伟,男,1972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2003年任校长。张伟任校长之初,校园泥泞不堪、校舍简陋,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面对濒临“关门”的学校,张伟发誓:“一定要把秋渠一中办成全县最有名的学校!”于是,在接下来的4000多个日夜里,张伟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在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通过十余年艰苦努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了,省市县级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校”。学校获得多项省、市、县级荣誉,张伟本人也被评为“郸城县首届十佳校长”、“周口市优秀教师”、“周口市优秀校长”、“河南省优秀教师”等。
张伟说,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这是他的教育底线,更是他的教育信仰。3月17日,在张伟去世当天,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下对焦裕禄精神的思考:“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他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精神的方向标,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焦裕禄精神。
张伟去世后,《中国教育报》于3月19日率先刊发通讯《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并陆续刊发《千人泪别好校长》、《“干教育是个良心活”——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爱心,帮张伟 1 校长圆梦》、《河南号召教育系统向张伟学习》等系列报道,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之后,中央级、省市级数十家媒体,纷纷对张伟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许多网民自发在网上组织吊唁活动,张伟事迹正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系统持续发酵出强大的正能量。
郸城县教体局、周口市教育局、郸城县委、周口市委先后下发《关于开展向张伟同志学习的决定》。郸城县委追授张伟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郸城县政府为张伟同志追记个人三等功,周口市委追授张伟同志“优秀共产党员”。周口市委书记徐光对张伟事迹作出批示:“郸城秋渠一中校长张伟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用生命践行了焦裕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其先进事迹,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郸城县委要认真总结,深入挖掘,在当前我市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大力宣传张伟同志的事迹,弘扬其崇高的敬业精神,为实现富民强市周口崛起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月27日,省教育厅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同志学习活动。3月28日,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带领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到郸城县秋渠一中看望慰问张伟家属及学校师生。3月30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中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开展向“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下发。
附:
3月19日《中国教育报》报道
倒在办公室的农村校长
3月17日,20点10分,一辆120救护车呼啸着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一中驶出,朝县人民医院方向急驶。
20点30分,县人民医院选调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检查、会诊、治疗,努力想留住患者生命。
22点10分,患者与世长辞。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就这样走完了他42年的一生。本来计划在晚上召开的学校领导班子会,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生命的最后3天
时光追溯到张伟生命的最后3天。
3月15日,周六,张伟和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一整天都在和工人们一起修整学校女生宿舍楼前的水泥地坪。
3月16日,周日,白天,张伟指导九年级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晚上,和九年级教师王增录值夜班,处理一起七、八年级学生纠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17分。
3月17日,周一,上午8点半到9点半,张伟和学校政教主任刘锦华共同处理前一天晚上未处理到位的学生纠纷;上午10点,他参加每周一上午必须召开的九年级教师中招复习备考会;16点,召开全体教师会;17点,召开全体班主任会;19点40分,他最后一次到教学楼巡视各班晚自习之后,在学校值班室倒了一杯 3 开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参加20点20分召开的校领导班子会。
19点53分,几分钟前还陪同在各班检查的张洪涛突然接到张伟的电话,说自己不舒服,张洪涛赶到时,见他坐在办公椅上,身体伏在办公桌上。从这一刻起,张伟就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再也没说一句话。同事们把他连同他的办公椅一起抬上了救护车,经医生诊断,张伟系脑干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教育事业。
让薄弱校翻身
1994年,张伟从周口师专毕业,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远离县城临近安徽的秋渠乡,在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孩子就近也能上好学。
张伟先后当过班主任、团委书记、政教主任。2003年,他临危受命,接任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学校人心涣散,教育质量已连续3年在全县位居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群众极不满意。从此,张伟和他的团队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好。
张伟的家离学校只有200多米,但他却长年住校,“工作忙,实在没办法”。他既是校长,又是九年级历史教师。辛勤的工作换来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中招平均分居全县初中第一,中招综合量化均位居全县前三;在校生不断增加,目前达到1100多人;县内外许多学校纷纷慕名来学习,学校成为郸城农村教育最亮的“牌子”。
2010年,张伟被评为周口市优秀校长,2012年被评为郸城县十佳校长,2013年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
未了的心愿
1972年9月出生的张伟,幼时家境贫寒,父亲弟兄三人,两个未娶,幼小的张伟过继给了大伯。张伟和大伯一起生活,靠着勤奋努力,终于端上了“铁饭碗”。
就在张伟工作后的第二年,大伯病逝,给大伯送终后,他又回到了生父身边。张伟的两个弟弟在外打工,有出息的他就成了年迈父母的依靠。天有不测风云,生父5年前去世,留下了一笔医疗费债务,母亲去年乳腺癌刚做过手术,妻子小学文化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初中求学,他成了妻儿的“天”。
3月15日、16日,周末假期。张伟本有两个心愿: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陪上高三的女儿好好吃顿饭,祝贺她顺利通过北京电子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但他的心愿却成了永远的遗愿。
3月18日,郸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得知张伟的事迹后,要求有关方面安排好张伟的后事,并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宣传好张伟同志的事迹。
3月2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长篇通讯
“干教育是个良心活儿”
——追记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早春的郸城,乍暖还寒。偶尔一阵轻风掠过,仿佛在擦拭着人们的眼泪。
3月20日上午9点,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乡南街村一处破旧的小院里,一场简单的追悼仪式正在举行。
爱戴他的学生来了,以前的同学来了,学校的同事来了,教育部门的领导来了,当地的政府官员来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来了,数千人的送别队伍,从院内的悼念棚前一直延伸到院外,每一个人都眼含泪水深情地送别他——秋渠一中校长张伟。
“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一腔挚爱播地洒天。”简易肃穆的悼念棚前,一副只有16个字的挽联,浓缩了张伟20年的教师人生。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践行焦裕禄精神
“张伟校长,张伟同志,张伟好兄弟:如果不是站在你的遗像前,如果不是这么多领导和亲朋好友来送你,我还是不相信你已经离开我们……”追悼仪式上,作为患难与共20余年的“战友”,秋渠乡中心校校长朱全好一边擦泪一边动情地回忆着自己与张伟相处的点点滴滴。
“他正年轻,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他对谁都好,村里人都知道!”今年74岁的李秀兰老人,看着张伟从小长大,她流着泪反复重复着这句话。
“要不是参加张校长的追悼会,很多人不会想到,他的家离学校只有200多米,他却11年吃住在校。”秋渠一中德育主任刘锦华说。
“上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后,张校长路过同事的办公桌,一边仔细询问工作情况,还一边开玩笑地说,‘我这里还有点铁观音,6 你们喝不喝?如果不喝可就没有了啊’。他那天还在这的,就在这啊……”说着说着,秋渠一中九年级化学教师韩新愿嚎啕大哭。
“张校长,您怎么就走了呢?我们离不开您啊……”学生们的哭泣声此起彼伏,声声呼唤令人动容。
……
3月17日晚上,张伟最后一次到教学楼检查完学生晚自习,在办公室准备当晚召开的校班子会材料时,突然脑干出血,倒在办公桌前,再也没能醒来。
“如果不是高强度的连续工作,张校长也许不会离开,他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啊!”当晚陪同张伟检查的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哽咽着说。
其实,去年张伟就被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但他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张伟的同学吴光远告诉记者:“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劝他说,都过40岁的人了,犯不着拼命干工作。可是张伟却不这么想,他说,‘干教育是个良心活儿,人家把孩子、把下一代交给咱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3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张伟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工作日志,详细记载着当天的各项工作记录:“3月17日,教师例会。
一、做好月考准备工作;
二、各班做好‘学雷锋、见行动,从我做起’演讲工作;
三、加强学生纪律教育……”
在这一页工作日志下方,一行苍劲有力的笔迹特别醒目:“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7 军委主席习近平赴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张伟在生前的最后一天,还在学习焦裕禄精神,其实,这也正是他人生精神的真实写照。郸城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张伟同志先进事迹,切实让榜样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全县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说。
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濒临关门的学校成了“名校”
张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高考结束后,勤奋好学的他考出了全校应届班第一名的好成绩,但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周口师专中文系。1994年,大学毕业后,张伟又主动放弃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的老家秋渠乡,在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2003年,张伟担任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秋渠一中,校园泥路坑洼不平,校舍简陋。尤其是教育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县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300多人,本来数量就不足的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要求调走。
面对濒临关门的学校,临危受命的张伟发誓:“我一定要把秋渠一中办成全县最好的学校!”于是,在接下来的4000多个日夜里,张伟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在充满荆棘的办学道路上艰难跋涉。
校舍简陋,他积极奔走呼告,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校园道路不平,他亲自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搬来旧砖铺平路面。“张校长没一点儿架子,干什么活儿都亲自带头。当年我们搬砖铺校园 8 时,他总是跑得最快、搬得最多。”回忆起往事,目前在郸城三高高三年级就读的韩晨仍历历在目。
然而,相对于校舍的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更难。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张伟首先从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上下功夫,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班子建设方面,秋渠一中坚持每周开一次业务学习会,提高管理水平;每月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既团结了干部又推进了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从师德教育入手,调动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促使秋渠一中教育质量“脱胎换骨”的另一个“法宝”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业务小组,集体备课、评课、赛课,全面抓好‘高效课堂’,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张伟还带领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深入省内外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听课、座谈,虚心请教,并把所学逐步转化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管理办法。”秋渠一中副校长刘华说。
11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秀教师团队逐渐形成,省市县级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在校生已经达到1100多人,每学期都有10多所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学校出名了,张校长却走了……”刘华痛心地说。
婉拒20万元高薪,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套布沙发
3月20日下午,记者先后来到张伟的两个“家”——秋渠乡南街村的“家”和学校食堂二楼的两小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家”。
在南街村的“家”中,由于常年无人居住,4间瓦房里除了一个破柜子和几袋杂物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顶棚更是破烂不堪。在学校食堂二楼的“家”中,只有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一个布衣柜、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套3年前花740元购买的布沙发。“这间屋子冬冷夏热,有时下雨还会漏水,屋外简单垒起的小棚子就是张校长家的简易厨房。”学校一位后勤教师说。
客厅里,张伟的妻子韩春英身体斜倒在沙发边,悲痛地告诉记者:“自从他当了校长后,我们全家就搬到学校住,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他好好地活着……”
张伟家庭贫寒,父亲5年前去世,留下一笔医疗费债务;他的母亲去年乳腺癌刚做过手术,妻子小学文化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初中求学。张伟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局面,每天早上四五点钟,韩春英就来到学校厨房,帮助洗菜、切菜,每月工资800元。她还用煤球炉在家里负责给全校教师烧水送水,一年的工资是2000元。
张伟当上校长后,妻子希望能够涨点儿工资,被他拒绝。“我当校长哩,你咋能搞这个特殊?”韩春英流着眼泪回忆说。至今,韩春英的工资一分钱也没涨,而这两份工作,她已经坚持了15年。
尽管家庭经济十分紧张,但哪个同事手头紧,张伟却总是毫不犹豫地掏出几百元钱,他还资助了好几名贫困学生。
3月20日,从网上看到张伟去世的消息后,郑州科技学院2013级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单秋香,专门请假赶回母校送别自己的老师。“张校长当时教历史课,他上课生动有趣,我们都爱听。我初三毕业考上职专后,上不起学,他还给我拿了几百元学费。”
把一所薄弱校办成了“名校”,张伟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不断有民办学校或企业出高薪向张伟伸出“橄榄枝”。
2012年暑假的一天,张伟来到朱全好办公室说:“有一所民办高中跟我说了3个月了,聘请我担任教务主任,年薪20万元,并安排家属在后勤岗位工作。如果考虑家庭情况我应该去,可我真不忍心离开秋渠。我该怎么办?”
“按工作、按对家乡教育做贡献,你不能走;但按你的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发展,你应该去。你慎重选择吧,因为你常说,‘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朱全好说。
然而暑假开学后,张伟又出现在秋渠一中的校园里,他舍不得离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秋渠一中。
结婚19年,带妻子坐一次火车的愿望成为遗愿
3月17日,张伟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参加完学校中招备考会后,他在教师“汉字工程”每周展板上工工整整写下了一行粉笔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给全校师生留言:“胜利的时候不要忘却从前,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将来。”
“连续3年,学校中招平均分位居全县初中第一,综合量化考核居全县前3名。今年的中招考试在即,张校长是在鼓励全校师生,2014年中招要继续考出好成绩。”3月20日,站在“汉字工程”展板前,郸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于广锋指着那行隽秀的粉笔字悲痛地说。
朱全好告诉记者,担任校长11年,张伟时刻心系学生的学习、食宿和安全。我们在一起时,他总对我说:“我习惯在校园 11 里,有时出去开会或学习,哪怕是一天、半天,身在外地心却总是在学校。”
“无论是平时还是假期,张校长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校园。有时出差晚上回来晚,他怕影响我休息,就自己用钥匙轻轻打开大门。”看守学校大门的卫钱立老人说。
2012年,秋渠乡作为郸城县唯一的乡镇代表,接受全省教育先进县创建验收,而秋渠一中则成为教育先进县创建工作的关键。虽然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完成任务,张伟却依然接受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军令状”。面对教师们的质疑和埋怨,张伟却笑着说:“这世上没有秋渠一中人过不去的火焰山。”在那段日子,值班巡夜的教师每天深夜都会发现,校长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验收成功后,张伟整整睡了一天一夜没有起床。
把青春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对教育的痴情,使他忘记了家庭,疏忽了亲情。张伟父亲去世时,正赶上星期日,第二天他就强忍悲痛站在了讲台上。
“张校长对我影响最大。”秋渠二中校长刘中华曾经与张伟做同事12年。在张伟的影响和培养下,刘中华先后在秋渠一中任政教主任、副校长,2012年到秋渠二中担任校长。“在张伟身上,我看到最多的是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这种爱2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我很幸运,遇到了张伟这个好校长。”秋渠一中教师王增禄说。由于家庭情况不好,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是张伟忙前忙后为他介绍对象。王增禄结婚后,张伟又想法设法把他的爱人调到秋渠一中任课,夫妻俩得以团聚。
“他就是这样,谁家的孩子没办户口,哪个小伙子还没找对象,谁最近身体不舒服,哪个班的孩子家境贫寒、个性倔强,他都一一记着。心中总是想着大家,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刘华说。
很多人都说张伟很“傻”:废寝忘食扑在学校里,家庭妻儿都顾不上,每个月拿如此微薄的工资,无车无房,家徒四壁,“不知道他图什么”。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们心里却是满满的叹服。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不是11年前张伟的临危受命,还不知道现在的秋渠一中会是什么样子。
“我今年都44岁了,连一次火车也没坐过。结婚19年了,我们也从没有出去旅游过。我知道家里条件差,出去一次够孩子半年的生活费。前段时间张伟说,无论如何,等女儿今年高考结束,他一定带着全家出去旅游一次,也圆一下我想坐火车的梦想。可是……”说着说着,韩春英站着的身体像要倒下来,身边的亲戚赶紧搀扶起她……
第四篇:“张伟 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学习心得体会
“张伟 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学习心得体会
5月12日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李传卿同志反馈讲话(2014年4月26日)”的内容,向张伟同志学习。学习他——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光荣人民教师,始终为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忙碌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参加工作20年来,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忱,始终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张伟同志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崇高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通过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和鼓舞,感到很受教育。结合我校学习情况,我个人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张伟同志是当代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通过学习,应该学习张伟同志践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我觉得,关键是要学习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作为教师,张伟同志知识广博,备课、讲课一丝不苟,是一名深受学生
喜爱的历史老师;张伟同志关爱学生,学校的留守儿童经常会领到他送的学习用品,会到他家吃饭、洗衣,体现了一名园丁的奉献精神。作为校长,张伟同志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引领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上寻求突破,把一所濒临关门的学校带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他率先垂范,关爱教师,心里始终装着全校师生,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从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面对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体现了一名中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自己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张伟同志为榜样,践行好焦裕禄精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理论水平。经常反思,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和班级管理水平,着力推动素质教育,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增强创新意识,工作争先创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工作,敢于管理;工作中勤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想办法,多出路子;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抓住这次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先进典型和先模人物看齐,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严格约束自己,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中以学校的发展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一名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聚精会神搞教育、一心一意求质量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我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构造和谐的自我发展,构造和谐的身边环境;应该围绕学校的发展思路,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具体工作安排,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工作。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表率作用,及时改正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业务上的不足,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工作中要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尚的师德,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实现教育的全面振兴,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践行焦裕禄精神竭诚服务好渔民
践行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我们一直学习着、实践着,推动南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务实服务渔民群众。
践行公仆情怀,走好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这是春秋后期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的“民本思想”,也是对国家公职人员应尽的职责作出的完美阐释。我们践行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要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渔民群众,心系渔民群众,倾听渔民群众的心声,把对渔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服务渔民群众的内在动力,当好渔民服务员,想渔民所想,急渔民所急,积极为渔民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渔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难题。
发扬奋斗精神,坚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奋斗是干事创业的动力。创新是水产发展的灵魂。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奋斗精神,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敢顽强、开拓创新。针对近年渔民养鱼出现的增产不增收现象,我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克服引种、试验池塘等困难条件,引进黄河鲤鱼、匙吻鲟、黄板鳅、鲈鱼、黄颡鱼、河蟹
竭诚服务好渔民
等名特优水产品种进行试验,均在我市试养成功,带动渔民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质量价格优势,提高渔民群众收入,受到渔民的好评。
发扬求实作风,推进科技发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科学求实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实践出真知,科技促发展。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求实作风,要广泛开展科学试验,推进水产科技发展。针对渔民群众对水产健康养殖和渔业生态养殖技术的期盼,我站连续开展了“金鱼规模化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生物净水剂在水产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泥鳅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三项技术试验。“金鱼规模化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试验,提高了金鱼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均在10%以上,制定了“金鱼规模化养殖技术规范”,经市科技局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试验池塘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金鱼,好象朵朵盛开的鲜花。这三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后,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全市渔业的科学发展。
发扬大无畏精神,遵守职业道德。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党的宝贵品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工作上不怕困难就会勇于付出。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大无畏精神,要恪守职业道德。我市近年实施的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全站同志不怕刮风下雨、寒冬酷暑、路途颠簸,不怕苦,不怕累,进村入户到塘服务,做到“四勤”,即嘴勤、眼勤、脚勤、手勤。嘴勤就是多与示范 2 户交流,多讲渔业技术知识。眼勤就是多观察示范户的动态和鱼塘状况。脚勤就是多跑示范户家,多跑示范户的鱼塘。手勤就是多记录发现的问题,多亲手示范技术方法。我们指导的示范户养殖单产年均增长12%以上。鱼儿满塘养,鱼儿嬉水欢,鱼嬉莲业间。每当鱼群听到敲击声或泼水声等信号,均会不约而同地前来觅食,那万鱼争食的壮观场面,就是我们最精彩的篇章。在娃娃鱼增殖放流工作中,同志们冒雨冒寒,不顾疲劳,不顾饥饿,不怕衣服淋湿,不怕山高路险,不怕天黑摸路,扛着成箱娃娃鱼苗,步行向河流上游走数公里,尽力把娃娃鱼分散放入安全隐蔽的水域,于夜晚十一点放流完成后,大家半夜才开始聚集吃晚饭。我们有的同志掉入水中了,有的同志滑倒摔伤了。但任务圆满完成,大家都很高兴。
发扬奉献精神,永葆廉洁本色。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我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发扬焦裕禄同志的奉献精神,要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永葆清正廉洁本色。科技入户服务的是小家,感动的是大家。握惯了锄头的农民搞养殖不容易,一口鱼塘关系着全家人的生活和希望,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生怕给渔民们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全力防控鱼病等突发性事件。春夏秋冬,水库池塘边留下我们深深的脚印,寒来暑往,渔场里闪现着我们忙碌的身影。近年,通过市12316信息服务热线,水产专家手机号向全市养殖户公布,每 3 天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技术咨询服务,随叫随到。在高温高湿季节,鱼类处于泛池、发病高发期,我们提高工作警惕,夜晚也同样提供热情、耐心、细致的咨询服务。近年开展的渔业船舶检验工作,同志们经受高温酷暑、风刮日晒,爬高上低,不怕麻烦,确保了全市渔船的安全生产。这种奉献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幸福就是做平凡的人,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就是看到渔民增收的快乐。每当渔民群众提出请客吃饭或捞鱼感谢时,都被同志们婉言谢绝。一句“谢谢!”,就是对我们服务的最大肯定。我们要坚守道德情操,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虽然对照焦裕禄精神,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践行焦裕禄精神,忠于水产技术推广事业,忠于渔民群众,全心全意为渔民群众服务,我市的水产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