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感悟·奋斗
音乐·感悟·奋斗
我想,有一种音乐旋律,可以征服世界上所有的人,它发出的天籁之声,足以让所有人被它强大的魅力所感染,使所有人对这旋律产生共鸣,所有人理解、欣赏并赞美它,所有人都会随着这种旋律的起伏而起伏。这会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旋律呀!它不会出自任何大师之手,也不会出自任何名贵的琴,它只是流淌在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旋律,即使几世纪后仍会回响在人们的耳畔。
我想把最美好的音乐送到每个人的心中。为了这个理想,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到现在,我已学了六七年的小提琴,在市里也算是有名气的,但我一直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能是因为我没上过正规的音乐学院吧,也可能是我还需要更加苦练吧。有些时候,我感到实现这个理想对我来说或许有些难了。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我认为,我有点儿“老”了。有些孩子在两三岁时,就开始学习音乐了,到现在也算是小演奏家了。比起他们来,我真的差远了。现在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练琴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我通过做一名优秀的演奏家来把最美好的音乐送到每个人的心中的想法看似不可能实现了。我也为此感到惋惜。
但是,我永远不会放弃。我要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想要把美好的音乐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必须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也只有向前发展,音乐才能得到更多人民的认可,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音乐,喜爱音乐,最好还要做到心中有音乐,并表达出自己心中的音乐。这样,美好的音乐自然会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当然,音乐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支持,想要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就得从我做起。我要用自己的演奏去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们和音乐之间产生一种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培养出高雅的气质,再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这样一步一步地,会培养出雄厚的群众基础。有了群众不懈的努力,音乐会形成一个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如果在世界上,人人都懂音乐,那么音乐事业将会飞速壮大。
在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的同时,音乐也正在逐渐完美。这会是所有喜爱音乐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难发现,有些大师的演奏虽然堪称完美,但却并不十全十美。我认为音乐没有完美,只有更完美,近乎完美。但我相信,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下,音乐会逐渐变得更加近乎完美。这也是所有为音乐的发展做出努力的人最希望看到的。
人类当前最高境界掌握在音乐大师们的手里。我希望他们之间能经常开展交流会,共同谈论对乐曲的理解,结合各自的精华,力争发展成一种有创造性新式的音乐。如果成功,也会被人们广为流传,并会扩大音乐的范围。
人类创造了音乐,并逐渐在完善音乐,但人类更需要守护音乐。试想一下,如果音乐从我们的身边骤然消失,世界将是一片多么可怕的沉寂呀!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需要忠诚的守护者,亿万名忠实的守护者,他们忠于音乐,并发展音乐。如果可能,我会将我的嘴永远地闭上,用琴来表达我的心声。我坚信我们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人类会让音乐更加得完美!如果我们努力了,音乐向前发展了,我们就成功了!将来音乐会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音乐将会飞速发展。
我正在向着音乐的最高境界发起突击。即使我演奏不出最高境界的音乐,但我可以探寻正确方向,找到音乐的精华,为后人指明一条笔直宽阔的、通向音乐最高境界的道路。我会成功的!
音乐的精华之一在于它的灵活性。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音乐都是不同的,即使一个人对同一首曲子演奏两遍也未必相同。
有些人演奏乐曲时,拉得音准、节奏都非常好,就是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更没有创新。所以,在演奏曲子时切记不能死抠曲谱,曲谱只是记录音乐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音乐演奏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演奏时必须融入自己的情感,并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要演奏出心中的音乐,在个别的地方多奏两拍或少奏两拍都可以,有的连音也可以分开演奏,只要不影响整个的演奏效果就行。如果你认为好,在曲谱的某些地方做些改动完全可以,奏出自己的风格。说不定在你的一时的灵感之下的改动还能高于原作呢!
但是我们也知道,达到这一点也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曲子时多听相关的示范演奏,多体会。对曲子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更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去曲子里面。
在音乐发展的漫漫的道路中,我只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因为我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实在是太肤浅了。我还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音乐演奏家都行动起来,共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音乐环境,让所有人共同成长,共同壮大。
我也崇拜很多大师。我最崇拜的大师之一是“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虽说是崇拜,但我至今没有听到过他的任何一段演奏。因为他早在1840年就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一段录音。我对他的了解只能通过它流传下来的一些曲子和一些关于他经历的文字叙述。细细品味帕格尼尼的曲子,许多滋味都是难以名状的。如果非要说出的话,我只能用粗犷、豪放、气势雄浑等词来形容。他的曲子开始有些不被人理解,但你如果深入他的曲子,细细品味,才知道他的曲子真是小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拉好他的曲子意义非同小可。高难度的技巧,手法乱中有序,把情感和技巧紧密的结合在了曲子中,拥有着独特的拉小提琴的气质,在几世纪后仍会流传。
大家可能还听说过一位叫海菲兹的大师。海菲兹曾经坦言:“每一个有特点的提琴家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他的音调为人们所辨认出来,就象我们通过讲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在讲话那么容易。有谁能讲清楚人们的内在感情是怎样和他的手指的颤动协调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感情。通过纯粹的模仿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采用适合别人的方法是永远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但是必须使用自己的创造性。当然是有一些学习小提琴技巧的标准方法,这些大家都非常熟习,用不到在这里讲了。但是艺术的微妙之处,就是那些把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区别开来的东西,这一定是来自演奏者的内在感情而不是外界的影响。你可以造就一个提琴家,但你永远也不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
这是一位小提琴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艺术家所体会到的精华!的确,人类不能没有提琴家,但人类也需要艺术家。对于提琴家,只要你有一定的天分,找到科学、正确的方法,坚持苦练,你必然会超越一般的小提琴手,成为提琴家。但艺术家却截然不同。成为艺术家,除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对艺术要有自己深刻的体会、独特的见解,并具备超群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是非常细微的差距,但要想弥补这些差距,却是难中之难。你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多体会艺术中的微妙之处,忘我的投入到演奏之中,对于学习艺术的目的必须达到一种境界,争取达到并超越人类的极限。当然,苦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就不多说了。
对于艺术,对于音乐,大师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段话我今后都会铭记。他还告诉了我们艺术须与生活相结合:
“尽管我把我的生命奉献给了音乐,尽管我非常热爱音乐,可我还是认为音乐不能是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假如我全部的生活就是听音乐、想音乐、演奏音乐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学习、去欣赏。我感到,我对其它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学习得越多,我就越是能成为一位更好的艺术家。”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就没有艺术可言。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人才会成为一个情感丰富,视野开阔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有积淀、有智慧的人,最终促进整个艺术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提升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艺术和生活学习是不可分开的。
世界的杰出音乐教育家林耀基曾说过:“拉琴是自由自在的游戏,让手指放松,跟随音乐律动,就能听到优美的琴声,这样拉小提琴,是一种享受”。忘记一切,沉浸在琴声中。”
有人曾经问过我:我练了这么多年的小提琴,参加了一些比赛,也表演了很多场,是不是想做一个大牌明星?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你:
青年小提琴家杨天娲对于自己的成名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我来说,我热爱音乐,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出名并不是目的,但是名声又是和这个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成就就不会有名声。我希望自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给更多的观众带来音乐的享受。对我来讲名气是离不开的,有上进的心态很好,但我不相信一夜成名,因为一夜成名也可以一夜无名。尤其是古典音乐更需要从小打基础。”
我练习小提琴,是为了从周边开始,感染周边的人,进一步推动整个音乐的发展,这在上问我也讲得很明白了。自己成不成名不是我最看重的,如果拉得好,自然会出名,我也知道,自己不太可能成为一个琴技高超的演奏家,因为我还有太多需要练习。可能将来我不会大有名气,但我必须成功。成功和成名两个词是截然不同的。大家也知道,成名并不一定代表成功。什么样的人算是成功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我,必须使音乐的高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个目标实现了,我也就算是成功了吧,心里会踏实一些。
现代音乐的强大魅力与前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人向前走。有了前辈们的激励,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向前走。前方路途可能是一片光明,但更可能是一片坎坷。只有对音乐、对艺术有着强烈的奋斗精神的人才有勇气和毅力继续走下去。前进吧!只要我们努力,明天的音乐会更加美妙。
第二篇:非洲音乐感悟
非洲音乐感悟
非洲音乐是世界流行音乐的源头,其中非洲音乐的节奏是影响世界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
非洲地大物博,民族多元,信仰各异,因此非洲音乐是很复杂的。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两大民族(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肤色黝黑的苏丹人;赤道以南,肤色浅黑的班图人)和四个少数民族(东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马达加斯加的马来人与黑人的后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诸部落;散居于中非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由于众多繁复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的音乐文化既千差万别,丰富多样,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乐的共同特性,相互联系而具有共同的传统。
非洲音乐一个特色就是粗犷,其中尤其以非洲鼓文明。这是由于非洲的地理环境的空旷紧密相连的;也是与非洲人的自然质朴的性格生生相惜的。鼓声的粗犷,我们还可以从非洲的图腾线条中分析出来;体现的是非洲人特有的品质。
非洲音乐对现代音乐影响十分巨大,非洲音乐作为非洲黑人的原创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也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了很多的其他音乐。比如变化拍子,2/8,3/8交替拍子的乐曲,听起来就像非洲的鼓点。还有就是爵士乐主奏的轮替。另外,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正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因混合成份、程度、层次、类别各不相同,从而形成非常丰富的音乐风格。印第安人音乐主要是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乐句有下行的趋势。用偶数节拍多,也有切分节奏;独唱多,重唱少。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音乐,它采用七声音阶,旋律进行平稳、圆滑,唱法放松,重唱多,音乐中带有淡淡的乡愁。美洲—非洲音乐,其节奏在音乐中起决定作用,节奏强烈、复杂,而且常常是多线条的。当然,非洲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各种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都可以参加到合唱、乐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专业音乐家表演的场合,他们与观众也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它既注重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
非洲音乐以鼓声与人声的结合,遥远而充满感性与旋律,在动感的鼓点中轻轻飘摇。就如同感受快乐的非洲之旅,进入旷野非洲地带,像是源源不断来自草原不羁灵魂的赞美诗,悠扬,而又永不消散。
第三篇:《音乐之声》感悟
让音乐响起来
观《音乐之声》有感
姓名: 学院
学号:
最近看完了有名的《音乐之声》,深受感动。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长.哈默斯塔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而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她们的新妈妈,玛丽亚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们很不喜欢这位男爵夫人,可是舰长已经和她订婚了,但不久后,舰长对她又不满意了,她们解除了婚约。而玛丽亚和舰长又渐渐发生了感情,他们就结婚了。当两人在度蜜月时,受到了德国纳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最后他们在音乐会上逃走了。
电影中有音乐连贯而成,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内容活泼生动,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
主人公玛丽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个志愿修女,片中通过众多修女对于玛丽亚的评价反映了玛丽亚的“与众不同”,她不会中规中矩,而是思想辽阔、活泼好动、酷爱自然、歌声不断,不断给修道院“惹麻烦”,慈爱有思想的院长认为玛丽亚不属于“禁锢”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冯·特拉普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故事自此拉开序幕„„
在玛丽亚怀揣忐忑之心赶到冯·特拉普家时的路上,她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用近乎疯狂的夸张动作和歌声吸引着观众的心。
当玛丽亚初到冯·特拉普家见到失去妻子上校的军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捉弄家庭教师的行为,她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她从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违背上校用口哨声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动孩子们到自作主张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及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教他们爬山、上树、游荡、娱乐)、教他们敞开心大声歌唱、用独特有韵味的音乐教育法、用归还孩子童真美好拥抱自然的趣事改变着冯·特拉普的死静与判逆。不得不提得便是整个影片音乐贯穿始终,而音乐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话世界般的美妙为题材,给人以惬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奥地利、维也纳,整个民族都在歌唱、音乐的普及创作程度也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也就是难怪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巅,他们多少年的音乐底蕴和灵活高远的灵魂渗入让我们汗颜和崇敬!而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要算玛丽亚因困惑离开冯·特拉普家,孩子们好像失去了“爱”般的失魂落魄,她们已经无法离开玛丽亚,已经习惯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玛丽亚归属于了冯·特拉普,成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着。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奥地利被德意志占领后,忠心爱国的冯·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玛丽亚的理解与支持,尽管磨难重重、险恶四伏,但他们还是镇定地在百老汇表演了“精彩绝仑”的歌曲,一举成名的同时也唤醒了所有奥地利人的爱国热情。在修道院院长及其他修女的帮助下,冯·特拉普一家安全地离开国界,过着以音乐为生的幸福生活。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虽然是第二次看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
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除了玛利亚,还有冯·特拉普上校,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音乐之声》是我看过的很好的一部美国影片,它传达了一种在任何生活环境中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慈善博爱的生活态度,不愧于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其间穿插的爱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净与纯洁。整个影片犹如一部完美的童话剧般把我们带入了唯美的艺术殿堂。难怪它会受到全世界亿万观众的追捧,也被评为人类艺术上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第四篇:感悟音乐(音乐论文)
感悟音乐——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寻求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当做语文、数学课一样来 进行教学,把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上和音乐技巧的训练上。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领求和实行素养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 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巧训练活动不应成为其主要内容,感悟音乐才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一般感觉,认知性的教学其教育领域主要针对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在认识论上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从概念中懂得现象;思维方法主要是逻辑思维,其在德育、智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性训练主要针对人的某种操作技巧的形成而实行的一种教育。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道路,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标。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了 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都是不合适的。这种追求,解释了我们的一般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法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标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今后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养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养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领域。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适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础素养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观赏教学一定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全部教学过程一定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含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作风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观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帮助性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巧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一辈子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观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观赏教学目标一样,只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道路有所转变。音乐观赏是通 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行的一种 主体活动——唱歌,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唱歌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巧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 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唱歌,使个体的唱歌潜力得到一定 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标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懂得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帮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推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个地点,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增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 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惯例。在这个地点,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标,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标。假如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标,那样音乐教育功效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只是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础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一定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挤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础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标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感觉,小学时期是掌握音乐技巧的最佳年纪段。作为课外活动,普遍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点的音乐技巧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巧训练的领域、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巧训练的偏向有其客观缘由。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养,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方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养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浮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行这种能力素养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治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 学习总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唱歌等技巧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刚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疏忽了。
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偏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入正确地懂得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行音乐的素养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作为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养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 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引诱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增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治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养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勉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一定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养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效,在素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音乐感悟---感悟美
音乐感悟感悟美
首先是音乐欣赏方面。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的感受力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和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的使用,讲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创作背景、作者背景等等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
其次是唱歌教学方面。
在以前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唱歌教学占有很重的地位。有一段时间,音乐课甚至被称为“唱歌课”。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唱歌已经不能代表音乐课了,它只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已。而且我们小学的音乐课上的唱歌和专业的声乐课还是有区别的。小学的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它的主要目地是让学生在唱歌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感受、体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
其次是在音乐基本知识教学方面。
我们的新音乐课程除了增加了很多听赏的音乐内容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内容。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听赏音乐作品时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学唱歌曲时能更好的诠释歌曲,甚至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达到更好的感悟音乐的目地。但是并不是说小学音乐课现在就不需要认知活动了。恰恰相反,认知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的,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了。但是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小学音乐课上的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感悟音乐而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当然,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育教学中,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